2024-2025学年河北省邢台市质检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河北省邢台市质检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西四,左安门,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中轴线作为元、明、清及近现代中国首都的核心,其规划、建设与完善,反映了中华文明对于国家、城市、生活之中理想秩序的追求和塑造,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日本、韩国、越南等古代中华文明圈内的国家,也有都城轴线。与日本、韩国、越南等亚洲国家都城轴线相比,北京中轴线呈现出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对城市规划布局统领作用显著且延续至今的鲜明特征;与美国华盛顿、法国巴黎、意大利罗马等世界其他区域政治中心性城市轴线相比,北京中轴线承载着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念、礼仪文化与哲学思想,具有独特的轴线构成和景观形态特征,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为世界城市规划史做出重要贡献。
北京中轴线建筑群是中华文明“中”“和”文化传统的有力见证。《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意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和”意为均衡有序,和谐稳定。“中”“和”理念落实在城市选址、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层面,即表现为追求以中为尊、均衡对称的布局。中国古代典籍将都城选址的“择中”位置与天地万物的调和、国家社会的安定紧密联系在一起。北京中轴线作为都城的核心建筑群,通过择中选址、对称格局,象征并强化了国家政权的崇高性和礼仪秩序的重要性。
同时,中国古代城市和建筑又具有居北面南的朝向。对“择中”观念的强调及居北面南的朝向共同建构了中国都城中轴线的规划格局。均衡对称分布于北京中轴线之上与两侧的建筑群,表现出从区域选址到建筑设计层面一以贯之的规划理念和秩序观念,体现出中国自古以来通过城市营造寄托社会和谐安定的美好追求。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居中布置国家纪念性建筑,东侧城市营造寄托社会和谐安定的美好追求。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居中布置国家纪念性建筑,东侧中国国家博物馆、西侧人民大会堂分别对应太庙、社稷坛,坚持了中华文明“中”“和”理念,延续了“左祖右社”的文化传统,表达了中国长期以来对人和现实社会的尊重,为北京中轴线突出价值的时代完整性提供了重要支撑。
(摘编自国家文物局《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材料二:
记者:北京中轴线是一条什么线?
吕舟: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中心,决定北京老城形态的核心建筑群。“北京中轴线”的15个遗产构成要素为: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
北京中轴线纵贯老城南北,全长7.8公里,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北京中轴线在各个时代都决定了北京的城市景观形态和布局,比如北京的东单、西单,东四、西四,左安门、右安门这些地方,它们东西对的“中”就是中轴线上的建筑群。
记者:北京中轴线有何文化内涵?
吕舟:北京中轴线蕴藏着古人的一种价值理念,就是“以中为尊、居中而治”,体现了中国古人理想中的“秩序之美”。古人认为,建都要建在国家的中心,都城的中心要放最重要的建筑。因此,皇宫、礼仪性建筑、具有国家祭祀功能的建筑,都应放在城市的中心线上以及紧邻的两侧,这就形成了“北京中轴线”的壮阔景观。
北京中轴线从南到北,呈现着生活百态,也构成了北京文化最有代表性、最核心的部分。而中国古人的家国文化、天人关系等思想在中轴线上也处处得以体现。例如,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天坛对面的先农坛是明清帝王祭祀先农神和举行亲耕典礼之地,皇帝每年春耕都要在那耕种田地,象征整个农业活动的开始,也保佑这一年的风调雨顺;太庙是明清帝王祭祖之地,其对面的社稷坛是帝王祭祀社稷神的地方,以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
记者:申遗过程中获得了什么?
吕舟:北京中轴线的申遗工作,其实是北京老城保护、北京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申遗过程中,对于“北京中轴线”价值的传播,形成了一种社会凝聚力。很多市民参与到北京中轴线故事的讲述中,还出现了很多中轴线文化体验的旅游产品、创意产品设计、文化体验线路,一些北京老字号也会用北京中轴线的IP来更新他们的产品。
从2021年开始,北京连续举办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孩子们成为“申遗小使者”,向各地游客讲述中轴线的故事。年轻人通过数字化方式重现历史,构建保护监测平台,通过手机小程序就能参与中轴线的监测保护。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通过申遗给北京带来了巨大活力,激发了人们对于这座城市的热爱,唤起人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觉,大家一起来开展创作,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其价值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了中轴线保护本身,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记者:如何让更多人领略北京中轴线之美?
吕舟: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也是一个国际传播的过程。2009年以来,我们持续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向国外介绍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价值、规划思想以及其所承载的中华文明。北京中轴线能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恰恰证明了这个故事对于全世界来说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希望,未来能将北京中轴线的价值很好地传递出去,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为何能延续至今。
现在,我们通过博物馆关于中轴线的展览,在中轴线主要建筑景点增加中轴线相关知识的展览展示,组织大中小学学生参加中轴线文化创意竞赛讲述中轴线故事,举办讲座研讨中轴线历史文化等,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感受中轴线之美。
(摘编自魏梦佳《“秩序”之美、文明见证:“四问”北京中轴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亚洲一些受中华文明影响的国家,也有都城轴线,但在规模、保存及延续性等方面,比不上北京中轴线。
B.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念、礼仪文化、哲学思想与欧美国家存在差异,这也造就了北京中轴线独特性。
C.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太庙、人民大会堂与社稷坛的方位构成对应,支撑了北京中轴线价值的时代完整性。
D.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有助于利用数字技术讲好北京中轴线故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建筑的对称格局与择中选址的要求,是中华文明“中”“和”理念的反映。
B.北京许多含有“东”“西”“左”“右”的地名,命名时是以北京中轴线作为参照系的。
C.北京中轴线呈现南北走向,这与中国古代城市和建筑居北面南的朝向密切相关。
D.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成功,有利于老城的保护,应避免任何形式的开发而造成破坏。
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二中“以中为尊、居中而治”理念对中国建筑的影响的一项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
B.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吕氏春秋》
C.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周易》
D.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4.请根据材料内容和下图判断,北京中轴线遗产的15个构成要素中,哪一处属于最核心的位置,并简要说明理由。
图:北京中轴线的遗产构成要素
【答案】1.D 2.D 3.B
4.天安门。
理由:①天安门位于南北向11处遗产要素的正中间位置;
②作为古代国家象征的太庙和社稷坛位于天安门两侧。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两大材料详细解析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意义。材料一从宏观视角分析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价值,强调其在中华文明中的独特地位和“中”“和”文化理念的体现,展示了其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材料二则通过采访,具体阐述了北京中轴线的构成要素、文化内涵和申遗过程中的社会影响,加强了对中轴线遗产传播的认识。整体结构紧凑,信息丰富,为读者提供了多层次的理解。
【1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以年轻人为主体”说法有误,原文是“北京连续举办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并不能说明“年轻人”是参赛的主体。
故选D。
【2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应避免任何形式的开发而造成破坏”错误,由原文“……通过手机小程序就能参与中轴线的监测保护”“其价值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了中轴线保护本身”可知,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成功,有利于老城的保护,但并没有说避免任何形式的开发而造成破坏,此项于文无据。
故选D。
【3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意为“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强调统治者以道德治理国家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
B.意为“选择天下居中的地方建立都城,选择都城居中的地方建立皇宫,选择皇宫居中的地方建立宗庙”,这句话与“以中为尊、居中而治”理念相吻合,且涉及都城、皇宫、宗庙的建筑规划,体现了“以中为尊、居中而治”理念对中国建筑的影响,符合题意。
C.意为“圣明的君主坐北朝南而听理天下之事,面向光明的地方来治理国家”,反映了古人对理想政治秩序的一种向往,不符合题意。
D.意为“天地与我一同存在,万物与我浑然一体”,强调了人与自然万物的紧密联系和统一,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分析图表结构的能力。
解答时,先要看清图表,明确其分布;然后结合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就能明确方向,形成答案。
①天安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位于中轴线的中心位置,在11处遗产要素中天安门“居中”,其左有5个要素:包括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其右有5个要素:包括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永定门。天安门是北京中轴线的中心,由此可见天安门确实位于南北向11处遗产要素的正中间位置,属于最核心的位置。
②由原文“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居中布置国家纪念性建筑,东侧中国国家博物馆、西侧人民大会堂分别对应太庙、社稷坛,坚持了中华文明‘中’‘和’理念,延续了‘左祖右社’的文化传统”可知,作为古代国家象征的太庙和社稷坛位于天安门两侧,坚持了中华文明“中”“和”理念,延续了“左祖右社”的文化传统,表达了中国长期以来对人和现实社会的尊重,体现了天安门的核心地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本来
朱以撒
这家乡间的小酒楼偏于一隅,门面不彰,菜肴却很让人称赞,材质鲜活,做法也质朴,就是农家柴灶上的烹炒,作料也是家常的——他们给客人上的菜,如同自己所要品尝的。这也使它的经营没有什么特别,按家常手法即可——一家人的饮食也大抵如此,或者还要简单一些。
可惜,最后一道甜点还没有上来我就得走了,时间有时就是算得那么紧,便觉得无可奈何。生活中,有一些事情就是没有办法都以完整来收束,真的求完整就刻意了。
很多事,好像都如此才好。
如果自己坐在书房里信手写写,上午的阳光从外边大量地铺展进来,那真是让善感的文士视为舒适的日子。我看了一些五代时的日常,文士都不富裕,大抵维持每日基本的生存,便没有太多的琐屑,日子缓慢,生存简单。文士都不是快速奔跑的兔子,不是他们跑不动,而是没有催促他们奔跑的鞭子,这也使一个人在书斋或者茅舍里的日子简淡了不少。这也是我一直觉得时人与古人相远的地方——如果大家奔竞无休,这个世道还会安宁吗?这便不禁要问:一位文士的书写是为什么?我想更多的还是自适,有所触及便奔涌而出,于是把笔纵横,让字面兜住。文士书写的癖好是天生的,不必他人提醒,亦不必说与他人知,每个人每日去做便可。甚至客人来了,喝茶,说的也是其他话题,并不打算让他看到刚才兴起时挥就的一幅草书。露与藏,亦是各极其乐。藏露只能说是个人对世界的一种态度,谈不上高下对错,就像有人常在酒桌上觥筹交错,有的人却躲在家里喝稀粥快意。
我是偏向躲在家里喝稀粥的人。喝稀粥的氛围肯定是冷清一点的、纯乎一点的日常。如果一个人想脱离日常,以另一种状态出现,那就是非日常了。从外表来看,只是一个人的言说举止生出变化,细究则是内部发生变化,有意识地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现——每个人都有应世应景的方式,适时而用,有的自己没有察觉,但外人还是看出来了。
每个人都有一些真实的元素,只是人的社会属性强大之后,自然的程度就降低了,便使人面对人事时,会发出真耶伪耶的疑虑。明代谢榛曾说:“官话使力,家常话省力;官话勉然,家常话自然。”谁不愿意省力和自然呢?但人生不是家常,得适应家常之外的许多场面,也就要有一套使力和勉然的套话,才可应对。曾国藩想儿子曾纪泽走官场之路,但他认为儿子的行止太轻快,显得不“压重”、不“重厚”。那时的曾纪泽最多二十岁出头,言行敏捷欢快实属常态。曾国藩却早早按官场那一套来规范,不任其横出旁逸。当然,这不是曾国藩一个人对儿子的要求,也不是曾纪泽一人的不快意,整个时代都如此,而且延续下来了。罗庸在西南联大讲课时认为,在入世的生活中,保有一段出世的心情,便时时能在超悟中体会到一些人生真趣。这样的生活态度使人轻快地跑动,快捷地言说,能不开怀?
简单是我喜欢的一种方式,可用于世事。小时候写字,只是想写得好看一点,以此为乐趣。想法简单了,做起事来轻松之至。我的父亲从来不夸儿子会多么有前途,就是亲戚朋友赞扬了,父亲也不随之应和,因为父亲觉得没有什么值得夸耀,似乎本应如此。自己乘兴一以贯之做下去,是很开心的,总会有点收获,或者教训。我想,书写就是一个人的过程,一个人心甘情愿没完没了地写,投给某个报刊,接下来苦苦等待——退稿越来越多,周围的人都知道了,觉得痴迷写作真是荒唐。我只是笑笑,也谈不上难过,毕竟是做自己真喜欢的事;接着再写,真实不虚的力量后来才显示出来——写出来的文字终于可以发表了,这无疑是上了一个台阶。一个作家的前后表现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真实地写,觉得没有比这种个人的消遣更有意思——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没那么有意义,最多是有意思。想想自己带了不少研究生,当时在课堂上已经把他们训练得笔下时出锦绣了,却在毕业之后大都不写了。不写就不写吧,也是一种真实的生存状态。
一位艺文爱好者经过几十年的砥砺,技能达到了可称娴熟的程度。这些技能甚至比古人娴熟,比不上古人的,永远是内在的距离,如何都达不到闲云出岫、清风自在。这也是我千方百计要看一些古人笔墨的原因。古人常见不择纸墨、不计工拙之说,并非真如此,而是认为情性比纸墨、功夫更要紧。适兴下笔,写到哪儿算哪儿,失误的地方还涂抹一下,不是写官告,而是为了私享。现在写一幅字,会有一堆告白——墨汁是何种品牌的,毛颖又是何种动物毫毛,而纸张更是讲究。物质材料看重了,自然情性轻看了。其实,很多方面都如此。
有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在老家翻来覆去地看几幅残破的北凉写经,父亲也过来扫了一眼,说,啊,写得太不好看了。的确是太不好看。可父亲不知道,把玩的是里边的滋味。
举止本色,一个人不装,真能给人以吸引。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间的小酒馆地理位置偏僻,门面装修不彰,菜肴制作家常,经营方式普通,处处突出“家常”二字。
B.“很多事,好像都如此才好”承接上文,“才好”一扫前面遗憾,体现了淡然、随意与自适的人生心境。
C.“我是偏向躲在家里喝稀粥的人”一句,鲜明地表明了“我”对常在酒桌上觥筹交错的人讨厌的态度。
D.“我”喜欢翻来覆去地看几幅残破的北凉写经,这是因为“我”喜欢里边的滋味,但是父亲认为写得太不好看。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本来”既是写作对象,又是文章主旨,虽然材料没有直接点出这两个字。但处处都隐伏着“本来”之意。
B.文中曾纪泽的例子和罗庸的言论从相同角度有力地说明了“本来”被厚重的世故之壳包裹着,很难透露“本来”面目。
C.文中将现代文人与古代文人在书写时对物质材料与自然情性的关注点进行对比,说明前者在笔愚的境界上低于后者。
D.末段以“举止本色,一个人不装,真能给人以吸引”作结,不仅干净利落,简洁明快,戛然而止,还进一步彰显了文章主旨。
7.文中为什么要写文士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8.有人说,朱以撒的散文看起来简淡自然,但其中蕴含着一种内在的力量和深意,请结合文本内容对此简要分析。
【答案】5.C 6.B
7.①文士的生活简单,缓慢,从无序中求得了一份舒适,透着一种散淡、闲适,呈现了生活中的本真,体现了主题。
②用文士的生活与时人奔竞无休的生活进行对比,揭示了时人远甚于古人,引发我们的思考。
③文士的书写生活关键在于自适,每日去做便可,藏露自然,各极其乐,揭示了文士精神的意义。
8.①简淡自然:本文所写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不刻意求工,随意自然;语言上不事雕琢,如与老友闲谈,闲适挥洒,娓娓道来,有简淡自然随意之趣。
②力量和深意: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叙述与思考,对现代文人喜欢粉饰、掩盖真实进行了批评,态度鲜明,富有力量。
【解析】
【导语】朱以撒的散文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一种简朴而真挚的生活态度。作者通过描写乡间小酒楼的家常味道和个人淡泊、自然的生活,传达出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反思,以及对古代文人悠闲生活的向往。在文中,作者强调自然、真实的重要性,批判了现代社会中浮躁和装饰过度的倾向。通过对文人书写与日常生活的细腻刻画,文章蕴含着对生命本真状态的追求和对喧嚣世俗的警觉,富有内在的力量和深意。
【5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鲜明地表明了‘我’对常在酒桌上觥筹交错的人讨厌的态度”错误。根据原文“藏露只能说是个人对世界的一种态度,谈不上高下对错”可知,“我”对此并不讨厌,这只是个人对世界的一种态度而已。
故选C。
【6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B.“文中曾纪泽的例子和罗庸的言论从相同角度”错误。结合文中曾纪泽的例子和罗庸的言论的内容来看,“曾纪泽的例子”是入世角度,“罗庸的言论”是出世角度,两者角度不同。
故选B。
【7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根据“上午的阳光从外边大量地铺展进来,那真是让善感的文士视为舒适的日子”可知,文士的生活是简单缓慢而又舒适的,他们没有被快节奏的外界所干扰,能悠然地享受阳光,感受生活的美好,日子过得舒适惬意。这种简单缓慢的生活节奏,没有过多的复杂与喧嚣,透着一种散淡、闲适的气息。而这种散淡闲适正是生活本真的体现,与文章所追求的回归自然、展现真实生活状态的主题相契合,让读者感受到生活原本的质朴与美好。
②根据“文士都不是快速奔跑的兔子,不是他们跑不动,而是没有催促他们奔跑的鞭子,这也使一个人在书斋或者茅舍里的日子简淡了不少。这也是我一直觉得时人与古人相远的地方——如果大家奔竞无休,这个世道还会安宁吗”可知,这里将文士的生活与时人进行对比。文士生活在没有外界压力催促的环境中,日子简单平淡;而时人却奔竞无休,为了各种目标不断追逐。通过这种对比,鲜明地揭示出时人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与古人相比,更加远离了那种简单、宁静的生活状态,变得功利浮躁。这种对比引发读者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深入思考,思考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是否丢失了一些更为珍贵的东西。
③根据“一位文士的书写是为什么?我想更多的还是自适,有所触及便奔涌而出,于是把笔纵横,让字面兜住”“藏露只能说是个人对世界的一种态度,谈不上高下对错”可知,文士的书写是出于自身的舒适。他们书写不是为了迎合他人或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在有所感悟时自然地抒发情感,将内心的想法通过笔墨展现出来。而且,他们对于书写成果的藏与露持一种自然的态度,不刻意为之,认为这只是个人对世界的不同表达,没有高低之分。这种自适的书写生活以及自然的藏露态度,深刻地揭示了文士精神的意义,即追求内心的自由与真实,不被外界的标准和评价所束缚,保持独立的人格和精神世界。
【8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语言风格与提炼主题思想的能力。
①内容选材方面:文中涉及了诸多生活场景与现象,如乡间小酒楼的经营、文士的日常书写、自己小时候写字的经历等。这些内容都是作者从生活中自然选取,没有经过过多的艺术加工或刻意营造,以一种贴近生活原貌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质朴。
语言风格方面:作者在叙述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平实、简洁,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句式。就像和老朋友聊天一样,自然流畅地讲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轻松地进入文章所营造的氛围,感受到一种亲切、自然的气息。
②文章通过对现代文人在书写时注重物质材料而轻看自然情性等现实生活现象的描述,如 “现在写一幅字,会有一堆告白——墨汁是何种品牌的,毛颖又是何种动物毫毛,而纸张更是讲究。物质材料看重了,自然情性轻看了”,展现了现代文人的一种普遍状态。在此基础上,作者明确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批评,认为现代文人喜欢粉饰、掩盖真实,这种态度鲜明而有力。作者通过这种批评,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一些人在追求外在形式的同时,忽略了内在真实和自然情性的问题,引发读者对现代文化现象的深入思考,使文章具有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现实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有闾丘卬,年十八,道遮宣王曰:“家贫亲老,愿得小仕。”宣王曰:“子年尚稚,未可也。”闾丘印对曰:“不然昔有颛顼行年十二而治天下秦项橐七岁为圣人师。由此观之,卬不肖耳,年不稚矣。”宣王曰:“未有咫角骖驹而能服重致远者也。由此观之,夫士亦华发堕颠而后可用耳。”闾丘卬曰:“不然。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骅骝绿骥,天下之骏马也,使之与狸鼬试于釜灶之间,其疾未必能过狸鼬也。黄鹄白鹤,一举千里,使之与燕服翼试之堂庑之下,庐室之间,其便未必能过燕服翼也。辟闾巨阙,天下之利器也,击石不缺,刺石不锉,使之与管槁决目出眯,其便未必能过管槁也。由此观之,华发堕颠,与卬何以异哉?”宣王曰:“善。子有善言,何见寡人之晚也?”卬对曰:“夫鸡豚嚾嗷,即夺钟鼓之音。云霞充咽,则夺日月之明。谗人在侧,是以见晚也。《诗》曰:‘听言则对,谮言则退。’庸得进乎?”宣王拊轼曰:“寡人有过。”遂载与之俱归而用焉。故孔子曰:“后生可畏,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此之谓也。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有删改)
材料二:
孟子谓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9.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然A昔有颛顼B行C年十二D而治E天下F秦项橐七岁G为圣人师。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在路上,名词作状语,与《过秦论》“有席卷天下”的“席”用法相同。
B.善,好的、优秀的,与《五石之瓠》“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的“善”意思不同。
C.“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与《陈情表》“而母立于兹”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
D.察,考察,与《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的“察”意思不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丘卬拦住齐宣王,希望能得到君王任用以供养家庭和父母,然而齐宣王认为他年纪尚幼,并不适合担任官职。
B.齐宣王认为,年轻人做官就像小马驹拉重车走远路一样,也需要等到年纪大一些,成熟后才能发挥作用。
C.齐宣王在听了闾丘卬的阐述后用车载着闾丘卬一同回去,并任用了闾丘卬,连孔子都称赞闾丘卬“后生可畏”。
D.材料二中孟子先向齐宣王阐述了什么样的国家才能算得上是“故国”的道理,引出了其对选拔贤才的看法。
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之与狸鼬试于釜灶之间,其疾未必能过狸鼬也。
(2)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13.材料一中闾丘卬和材料二中的孟子各自表达了怎样的人才观?请概括说明。
【答案】9.ABF 10.C 11.C
12.(1)如果让它们与狸鼬在灶台间比试,它们的敏捷未必能超过狸鼬。
(2)(可是)大王现在没有真正亲近的臣子,过去提拔的人,现今都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13.①闾丘卬认为人才就是有一定特长的人;②孟子认为人才就是得到大多数国人认可的人。
【解析】
【导语】材料一与材料二均表现出了对贤才的重视。材料一中的闾丘卬以雄辩对答齐宣王,体现出即便年轻但有才者也不应被忽视的观点,同时通过比喻论证强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材料二中,孟子告诫齐宣王要慎重选贤任能,通过多方考察来决策,从而确保为国家挑选出真正贤德之才。两材料都传递了对人才发掘与任用的深刻思考与建议,为君王治国提供了思路。
【9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不对,从前颛顼帝,十二岁就治理天下,秦国的项橐七岁就成为圣人的老师。
“不然”是闾丘卬表达对宣王说法的否定,语意完整,其后A处断开;
“昔有颛顼”中“颛顼”主语,主语后停顿,强调突出颛顼这个人,其后B处断开;
“行年十二而治天下”中“而”表修饰,连接“行年十二”和“治天下”,其后停顿;“秦项橐”为下句主语,其前停顿,故F处断开。
故选ABF。
【10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都是名词作状语,在路上/像席子一样。句意:在路上拦住齐宣王说。/像席子一样把天下卷起来。
B.正确。好的、优秀的/善于。句意:你有如此好见解。/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
C.错误。意思和用法不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代词,你的。句意:我应该如何识别一个人没有才能而不用他呢?/你母亲站在这个地方。
D.正确。考察/经考察后予以推举。句意:再去考察他是否真的贤能。/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
故选C。
【11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连孔子都称赞闾丘卬‘后生可畏’”说法错误,“此之谓也”意思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表明是引用孔子的话称赞这种现象,而不是连孔子都称赞闾丘卬。
故选C。
【12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使”,让;“试于釜灶之间”,状语后置,“于釜灶之间试”;“疾”,敏捷;“过”,超过。
(2)“进”,提拔;“亡”,跑。
【13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材料一中的闾丘卬以雄辩对答齐宣王,体现出即便年轻但有才者也不应被忽视的观点,同时通过比喻论证强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认为人才就是有一定特长的人。
②材料二中,孟子告诫齐宣王要慎重选贤任能,“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通过多方考察来决策,得到大多数国人认可的人才能重用,从而确保为国家挑选出真正贤德之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国有个叫闾丘卬的人,年仅十八岁,在路上拦住齐宣王说:“我家境贫寒,父母年老,希望能得到一个小官职。”宣王说:“你年纪还小,不能胜任。”闾丘卬回答说:“不对,从前颛顼帝,十二岁就治理天下,秦国的项橐七岁就成为圣人的老师。由此看来,只是我不成才罢了,年纪并不小了。”宣王说:“不曾有咫角幼驹能负载重物远行的事例。由此看来,士人也要头发花白、牙齿脱落之后才能任用呢。”闾丘卬说:“不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骅骝、绿骥,是天下的骏马,如果让它们与狸鼬在灶台间比试,它们的敏捷未必能超过狸鼬。黄鹄、白鹤,一举千里,但如果让它们与燕雀、蝙蝠在堂屋屋檐之下比试飞翔,它们的灵巧未必能超过燕雀、蝙蝠。辟闾、巨阙,是天下的利剑,击石不会缺损,刺石不会弯曲,但如果让它们与小草棍比试剔除眼中的灰沙,它们的便利未必能超过小草棍。由此看来,头发花白、牙齿脱落,跟我有什么两样呢?”宣王说:“好。你有如此好见解,为什么这么晚才见我呢?”闾丘卬回答说:“那些鸡和猪的喧哗,会掩盖钟鼓的乐声。云霞遮蔽天空,会掩盖日月的光明。进谗言的人在旁边,因此见您晚了。《诗经》上说:‘对可听取的言语进行排斥,对谗言态度柔顺。’我怎么能得到任用呢?”宣王拍着手中的横木说:“我有过错。”于是用车载着他一同回去并任用了他。所以孔子说:“年轻人是令人敬畏的,怎么知道他们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材料二:
孟子拜见齐宣王,对他说:“我们平时所说的历史悠久的国家,并不是说国中有高大久远的树木,而是说有历代能为国家建立功勋、与国家休戚与共的大臣。(可是)大王现在没有真正亲近的臣子,过去提拔的人,现今都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齐宣王说:“我应该如何识别一个人没有才能而不用他呢?”孟子说:“国君选拔贤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会将原本地位低的人,提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将原本关系疏远的提拔到关系亲近的人之上,这能够不慎重吗?左右近臣都说他贤能,还不能任用;朝中大夫都说他贤能,也不行;全国的人都说他贤能,再去考察他是否真的贤能;若真的贤能,就任用他。左右近臣都说他不行,不要轻易听信;朝中大夫都说他不行,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他不行,就考察一下实际情况;若他真的不行,就罢免掉。左右近臣都说他该杀,不要听信;朝中大夫都说他该杀,也不要听从;全国的人都说他该杀,就去考察实情,发现真的该杀,再把他杀掉。所以说,这是全国人民杀了他呀。能够明白这样做,就能成为百姓的父母(君王)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声
陆游
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
快鹰下鞲①爪觜②健,壮士抚剑精神生。
我亦奋迅起衰病,唾手便有擒胡兴。
弦开雁落诗亦成,笔力未饶③弓力劲。
五原草枯苜蓿空,青海萧萧风卷蓬。
草罢捷书重上马,却从銮驾下辽东④。
【注】①下鞲:猎鹰飞离“鞲”扑向猎物。②觜:同“嘴”。③未饶:不让、不亚于。④辽东:当时金人的心脏地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来被人们认为悲凉的秋声,在诗人听来却具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B.在秋声中,诗人从衰病中奋起,上马击狂胡的劲头空前高涨。
C.诗人拉开弓弦射雁,雁落诗作亦写成,笔力与弓力同样强劲有力。
D.草枯苜蓿空,萧萧风卷蓬,边塞萧瑟的秋景展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15.本诗由“闻秋声”引出联想,层层推进,请结合诗句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4.D
15.①由“秋声”联想到猎人打猎的场景。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猎鹰爪钩强劲有力,正是打猎的好时候。
②然后由打猎联想到沙场擒敌。壮士手抚宝剑,“我”也顿生擒获敌人的豪兴。
③再由沙场擒敌联想到收复失地。结尾两句诗人联想到自己跨上战马,跟着君王车驾,前去远征辽东。
【解析】
【导语】这首诗通过听秋声展开联想,表达了诗人陆游积极向上的情感和立志复国的心志。诗中以鹰猎和壮士握剑比喻激励,表现出即使在衰老病态中仍勇猛奋发的精神。借由强劲的笔力和生动画面,诗人展现了对边塞战争与平定胡人乱世的渴望,同时反衬出理想难以实现的无奈与悲壮。整体环环相扣,由秋声起,逐渐推向雄浑壮阔的情景和情感,层次分明并富有感染力。
【14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边塞萧瑟的秋景展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错误,应是以边塞萧瑟的秋景衬托诗人内心的豪情,这从结尾两句“草罢捷书重上马,却从銮驾下辽东”可知。
故选D。
【15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诗人开篇就说“我喜枕上闻秋声”,为什么“喜”呢?因为“秋声”让他联想到打猎的场景:猎鹰跃跃欲试,猎鹰爪钩强劲有力,战士也手扶宝剑精神抖擞。他认为秋天是打猎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
②由打猎联想到沙场擒敌。在这大好的季节里,诗人也一扫低沉情绪,“上马击狂胡”的劲头空前高涨。猎物到手,正如顽敌被歼,壮士手抚宝剑,“我”也顿生擒获敌人的豪兴。
③再由沙场擒敌联想到收复失地。诗的结尾部分,陆游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北方,金兵就象苜蓿、蓬草一样被一扫而光;前线捷报频传,胜利之师向着敌人的老巢冲杀过去。诗人联想到自己跨上战马,跟着君王车驾,前去远征辽东。“下辽东”即向金国都城辽阳进发,把战争推向金国的心脏地区。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南陵别儿童入京
李白①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②,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注】①天宝元年,四十二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这首诗。②买臣,指朱买臣,会稽人,早年以卖柴为生,他的妻子嫌他贫贱,离开了他。后来朱买臣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做了会稽太守。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描绘了一派丰收的景象,此时“白酒新熟”黄鸡“正肥”。
B.五、六两句通过“高歌”“起舞”的动作描写,把诗人喜悦的心情展现得活灵活现。
C.第七句中的“苦不早”意为恨不能早点见到皇帝,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急切。
D.第九句运用典故,把曾经轻视自己的妻子比作“会稽愚妇”,把自己比作朱买臣。
17.结尾“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所传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答案】16.D
17.同:都表现诗人的自信与狂放不羁。
异:
①“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表现了诗人对仕途的踌躇满志。
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苦闷。
【解析】
【导语】这首诗描绘了李白得知入京的喜讯后,在家中与孩子们告别的情景。诗人用丰富的细节表现乡村的丰收之乐,以及用“高歌”“起舞”宣泄内心的欢欣与傲气。同时,以典故表达对未来荣达的信心,最后两句将这份自信与雄心推向高潮,显示出他不甘平凡的性格与志向。
【16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把曾经轻视自己的妻子比作‘会稽愚妇’”错误,从诗中“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可知此时一家其乐融融,显然“会稽愚妇”不是用来指妻子,而是另有所指,是指目光短浅轻视自己的世俗小人。
故选D。
【17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
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中,诗人仰天大笑,以一种极为豪迈的姿态出门奔赴京城,认为自己绝非那种平凡庸碌、只能埋没在乡野的人,体现出对自身能力和未来前途的高度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坚信自己的才华必定有施展之处,哪怕千金散尽也毫不担忧,这种对自身才华的绝对信任。“仰天大笑”的举动以及不屑于被视为“蓬蒿人”的态度,还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这种毫不谦逊、直抒胸臆的表达,都突破了常人的内敛与含蓄,充分展现出李白那狂放、洒脱的个性,不受世俗观念和常规行为的束缚。
不同点:
①李白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他觉得自己终于迎来了施展抱负的大好机会,所以是怀着对未来仕途满满的期待和志得意满的心情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表现了诗人对仕途的踌躇满志。
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尽管诗人坚信自己的才华必有可用之处,但在创作《将进酒》时,他可能正处于一种未得到充分施展才华的境遇之中,所以才会一方面强调自己的才能有用,另一方面又以“千金散尽”这种看似豁达实则无奈的表述,来抒发内心那种渴望被任用、实现抱负却又暂时受阻的苦闷情绪。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慧暑期去钱塘江旅游,看到钱塘江江水汹涌澎湃、一望无边的壮观景象,不禁想起了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王老师在历史课上,为了方便学生了解宋代文人的日常活动,引用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他们热衷于写书法、喝新茶。
(3)《〈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诗词中常用衣服的颜色或材质来表明人物身份,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答案】 (1)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2)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3)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4)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夏日群芳中,(甲),于绿荫之中,燃起一片火红,灿若烟霞,绚烂之极。几千年来,它也因其热烈而赢得了无数诗人与词人的喜爱。少小成名的宋代词人晏殊,或许从小过惯了这种热烈的生活,(乙),譬如他的《石榴》词:“开从百花后,占断群芳色。更作琴轸房,轻盈琐窗侧。”这首词的用词虽浅白却极富韵味,“占断群芳色”与“轻盈琐窗侧”,一强势一婉约,石榴花的形态就在读者的心里灵动起来了。
史料有载,石榴乃张骞自西域带回中原,其间经历颇多波折。概因石榴的传奇、灵动与热烈,使它成为几千年来画家们翰墨里的宠儿。五代十国时黄居寀(传)的《石榴图》、北宋与宋徽宗赵佶齐名的赵昌的《寿带榴花》、南宋吴炳的《榴开见子图》等,各具奇异魅力。
①在关于石榴的诸多画作中,②明代画家徐渭的《榴实图》与陈淳的《花卉册之石榴》对我尤其印象深刻。③徐渭与陈淳并称“青藤、白阳”,④皆擅水墨写意画。⑤陈淳向来素爱石榴,⑥曾赋“蜡蒂团赪玉,文英簇绛绡。秋来结佳果,珍味不须调”一诗。在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陈淳的画作《花卉册》中,画有石榴一幅,果枝一束垂坠而下,上结果实两颗,简笔着墨写零落枝叶,浓淡结合绘出果实饱满的姿态,尤其用淡墨细细点出果实裂口处溢出的颗颗籽粒,只一枝便令人想到 A 的景象,整个画面清纯淡雅,颇具典型的“一花半叶、淡墨欹毫”之风。与之 B 的是徐渭的《榴实图》,不同于陈淳画中硕果坠枝的意象,徐渭的《榴实图》虽为折枝,却是一笔纵贯素笺,且其所画石榴果开口向上,仰天大笑状,分外灵动。饱满的籽粒似乎要冲出果皮,纷纭而出,笔意恣肆,更添一份狂放之气。徐渭似乎收不住胸中的才气了,不得不在画面右上题诗一首:“山深熟石榴,向日笑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深山石榴,原来寄托着画家虽明珠蒙尘,却依然放纵洒脱的心绪。
19.请从修辞角度,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0.请在文中画横线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19.①拟人,句中赋予石榴“灵动与热烈”的特性,使其更加生动,具有吸引力,从而成为画家们的创作对象。
②比喻,句中将石榴比作宠儿,生动地写出了画家们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20.A硕果累累
B相映成趣 21.第②句,修改为:我对明代画家徐渭的《榴实图》与陈淳的《花卉册之石榴》尤其印象深刻。
第⑤句,修改为:陈淳素爱石榴。
22.甲:石榴花或许是开得最热烈的
乙:对石榴花情有独钟
【解析】
【19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文中画横线句子“概因石榴的传奇、灵动与热烈,使它成为几千年来画家们翰墨里的宠儿”,用赋有人物情态的词语“灵动与热烈”拟写石榴,故句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石榴“灵动与热烈”的特性,使其更加生动,具有吸引力,从而成为画家们的创作对象;
②而且句子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石榴”比作“宠儿”,“宠儿”受宠的孩子,泛指受到宠爱的人或事物。此处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画家们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20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语境强调树上的果实茂盛的样子,故可用“硕果累累”。硕果累累:本义是指秋天丰收时树上的果实茂盛的样子。现在常引申为某人的作品很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B处,语境强调陈淳的画作《花卉册》中的与石榴徐渭的《榴实图》互相衬托,显得有趣味性,故可用“相映成趣”。相映成趣:互相衬托、映照而显得很有趣。
【21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②句“明代画家徐渭的《榴实图》与陈淳的《花卉册之石榴》对我尤其印象深刻”主客倒置,“印象深刻”的主语应是“我”,修改为:我对明代画家徐渭的《榴实图》与陈淳的《花卉册之石榴》尤其印象深刻。
第⑤句“向来素”语义重复,修改为:陈淳素爱石榴。
【22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根据“于绿荫之中,燃起一片火红,灿若烟霞,绚烂之极”可知,补写句强调石榴花开放的绚烂姿态,故可填:石榴花或许是开得最热烈的。
乙处,根据“譬如他的《石榴》词:‘开从百花后,占断群芳色。更作琴轸房,轻盈琐窗侧。’这首词的用词虽浅白却极富韵味,‘占断群芳色’与‘轻盈琐窗侧’,一强势一婉约,石榴花的形态就在读者的心里灵动起来了”可知,补写句强调晏殊对石榴花的喜爱程度,故可填:对石榴花情有独钟。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在获得一些新东西时,也有可能失去另一些东西。当下,AI代写盛行,有人用AI代写作文,省去了大量的时间成本,但长期依赖只会降低个人的写作能力。
班级就“AI代写”展开讨论,请你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指出生活中的一种普遍规律和现象:获得的同时也可能失去。第二句话由此引出社会智能发展的现状:用AI写作,省时省力,但长期依赖又会降低写作能力。提示语要求考生就“AI代写”表达看法。
第二句话是由此引发的思索:我们是否还需要焚膏继暑、苦思冥想地创作呢?这反映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人类创作之间的矛盾。
综合来看,材料是要考生思考“AI代写”带给人们的便利和与此同时产生的弊端,这是一个具有极强思辨性的话题。“AI代写”有利有弊,考生可以有以下的思考:
“AI代写”的优点和不足: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模仿和生成文本方面表现出色,犹如一股猛烈的风暴,迅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它能够根据大量的数据学习并生成内容。例如,AI可以写作新闻报道、科技文章甚至小说。而且这类软件拥有模拟出多种不同文学流派风格的能力,包括从海明威的硬汉写作至村上春树的现代文学风格,可谓无所不能。但是AI生成的内容通常是基于已有的模式和数据,缺乏真正的创造性和独特性。这就好比是AI学会了演奏乐曲,但它的琴键上缺少了情感的触感。对于一些重复性的文字组合,AI可以做得比人类更加完美。但是,AI的内容输出始终需要人类的输入与训练。
“AI代写”和创作的矛盾:不可否认,AI工具可以在短时间内生成大量的内容,写出一个个流畅、精彩的文本。然而,这些文字虽然在逻辑上无懈可击,但却总觉得缺了点东西。很多故事无法触动读者的内心,很多细节也无法唤起真正的共鸣。因为,创作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经历和文化的交融。而且,当人们借助AI等软件助手写作,享受它带来的方便和快捷时,被压抑的惰性就很容易抬头,渐渐地很可能会依赖于这些智能工具,不愿思考,不愿探索,懒得积累,懒得归纳。所以“AI代写”看似方便又快捷,实际上人们可能会渐渐丧失一些能力。
如何对待两者的矛盾关系:AI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的助手,人类与AI合作,可以共同创造出更丰富、更有深度的创作作品。不少作家及创作人士开始利用AI辅助撰写草稿或激发创意灵感。此种协作方式具有双赢之优势:AI提升效率,人类作者赋予文章感情与深度。随着科技发展,AI写作工具将更为智能且具有个性化特征。其对人类情感和社会现象的理解能力提升,不仅丰富文章内容,还能促进内在思想品质的体现。然而,此项技术进步并不会使人失去价值。虽然人工智能可作为创作过程中的有力合作者,然而创意思考及最后决策仍需依靠人类的独特才智与洞察力。
从“表达你的看法”来看,文体是议论文。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巧用人工智能,开创文学创作新篇。接着,举例分析人工智能以及AI等软件助手在写作方面的优势和特点。然后辩证分析AI等软件助手和创作之间的关系,同时指出它对传统人类创作的辅佐作用。最后,指出AI等软件助手是人类科技发展的产物,是为人类而服务。虽然人工智能可作为创作过程中的有力合作者,然而创意思考及最后决策仍需依靠人类的独特才智与洞察力。
立意:
1.汲AI之甘露,成自创之玉树。
2.畅饮自主创作之茶,不醉AI写作之酒。
3.巧用人工智能,开创文学创作。
4.“AI代写”会让你丧失核心能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邢台市质检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河北省邢台市质检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河北省邢台市质检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邢台市质检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文件包含语文pdf、语文答案pdf、语文评分细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邢台市质检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文件包含语文pdf、语文答案pdf、语文评分细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