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辽宁省鞍山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79856/0-173864915938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辽宁省鞍山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79856/0-173864915942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辽宁省鞍山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79856/0-173864915945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辽宁省鞍山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辽宁省鞍山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颁发(bān) 翘首(qià) 记栽(zǎi) 一丝不苟(sī)
B.教诲(huì) 琐屑(suǒ) 吹嘘(chuī) 连绵不断(mián)
C.胆怯(què) 濒临(bīn) 消毁(xiā) 潜滋暗长(qián)
D.题拔(bá) 抵赖(lài) 绯红(fēi) 任劳任怨(yìn)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翘首(qià)——qiá,记栽——记载;
C.胆怯(què)——qiè,消毁——销毁;
D.题拔——题跋,任劳任怨(yìn)——rèn;
故选B。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忽然,山下传来一声火车的长鸣。我抬眼望去,一列火车往西开去。西边的天空不知何时布满了火烧云,并且正在向我头顶_______,仿佛有人_______着一块无比巨大的五彩幕布,红彤彤、金灿灿、光闪闪,辉映万物,笼罩四野。_______是远方山梁与天空交接之处,璀璨、辉煌、神秘,玲珑剔透却又幽深庄严。而火车正朝那里开去,开向火烧云,开向山那边、天那边……一往无前,_______。
A.扩展 挥舞 尤其 势不可当
B.拓展 挥舞 特别 锐不可当
C.扩展 挥动 尤其 锐不可当
D.拓展 挥动 特别 势不可当
【答案】A
【解析】(1)扩展:指向外伸展;扩展对外贸易,扩大范围或势力。拓展: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东西,是质量的变化,而不是数量的变化。
这里指火烧云数量的扩大,故选“扩展”。
(2)挥动:可以是有目的的举动,也可以是随意的行为,兼用于书面语和口语。挥舞:侧重于动作幅度较大而强烈,语义比“挥动”重,含有兴奋的感情色彩,多用于书面语和正式场合。
结合“五彩幕布,红彤彤、金灿灿、光闪闪”等内容可知,这里充满赞美,带有兴奋的感情色彩,故选“挥舞”。
(3)“特别”指与众不同。“尤其”表递进关系。
“远方山梁与天空交接之处”的景色比前面的景色更出众,故这里选择表递进关系的“尤其”。
(4)锐不可当:锋利无比,无法阻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无法抵挡。势不可当:形容来势迅猛,不可抵挡。
这里用来形容“火车”,偏向于指形势迅猛,不可抵挡,故选“势不可当”。
故选A。
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文化传承唯一没有发生断裂的国家之一。②铜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品质凝聚、精神载体。③站在博物馆的铜鼎前,无尽的遐想油然而生。④“鼎”字文化内涵丰富,除了本义,它还被赋予“王位、帝业”“大”“正当、正在”等意义,如“问鼎中原”“鼎力相助”“春秋鼎盛”等。⑤在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之后,“鼎”所蕴涵的历史文化、精神信仰依然对人们的心灵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A.“发生”“王位”“漫长”三个词语分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B.“文明古国”“内涵丰富”“精神信仰”三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完全相同。
C.句②中,“文化符号、品质凝聚、精神载体”充当宾语。
D.句①是病句,修改方法是把“唯一”删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法知识。
A.“发生”是动词,“王位”是名词,“漫长”是形容词;
B.“文明古国”是偏正短语,“内涵丰富”是主谓短语,“精神信仰”是偏正短语。这三个短语的结构类型不完全相同;
D.“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文化传承唯一没有发生断裂的国家之一”是病句,“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国家之一”语义矛盾,应删去“之一”,而不是“唯一”;
故选C。
4.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阿Q正传》《春蚕》等。我们学过他的散文《白杨礼赞》。
B.史书的编写方式主要有三种: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编年体按照年月日的先后顺序记述史实。如《春秋》。纪传体以历史重要人物为线索进行编写。如《史记》。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线索进行编写。如《宋史纪事本末》。
C.《昆虫记》行文活泼,语言诙谐,常常用拟人手法表现昆虫世界。杨柳天牛像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儿女操碎了心”;被毒蜘蛛咬伤了的小麻雀“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
D.《琐记》中,衍太太引导孩子吃冰、打旋子;怂恿“我”去偷母亲的首饰;给“我”看不健康的书,是一个愚昧无知、心术不正、自私自利的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阿Q正传》是鲁迅的作品,不是茅盾的,茅盾的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白杨礼赞》。
故选A。
5.下面这段文字出自《___________》,选段中的“他”是___________。
三藏道:“我没斧凿,如何救得你出来?”他道:“这山上有如来佛的金字压帖,你将帖儿揭起,我就出来了。”三藏依言,攀藤附葛,行到极巅之处,看着金字拜了几拜,上前将六个金字轻轻揭下。他道:“师父,请走开些,我好出来。”三藏下了山,只闻得一声响亮,真个是山崩地裂。正悚惧时,他已到三藏眼前,赤身跪拜。
【答案】西游记 孙悟空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识记。
根据“这山上有如来佛的金字压帖,你将帖儿揭起,我就出来了”“上前将六个金字,轻轻揭下”可知,选段内容出自《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唐僧路经两界山,听到孙悟空的呼喊,见到被压在五行山下的孙悟空。孙悟空告知唐僧,自己受观音菩萨点化,愿保取经人西天取经,请求唐僧救他出去,并告知山上有如来佛的金字压帖,揭下帖子他就能出来。唐僧依言,攀藤附葛行到极巅之处,看着金字拜了几拜,上前将六个金字轻轻揭下。只闻得一声响亮,山崩地裂,孙悟空从山下脱身而出,赤身跪拜唐僧,唐僧收他为徒,为其起混名“行者”。“他”指的是孙悟空。
6.古诗文默写。
(1)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2)_________________,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3)一怒而诸侯惧,_________________。(《孟子·富贵不能淫》)
(4)《钱塘湖春行》中,诗人巧用两种动物的行为,生动逼真、细致入微地描摹早春景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铜雀春深锁二乔 (2)仍怜故乡水 (3)安居而天下熄 (4)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古诗文阅读(14分)
(一)诗歌鉴赏(2分)
7.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注】①天山:指祁连山。②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③斩楼兰:《汉书·傅介子传》: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把楼兰王诱至帐中杀死,并持王首而还。
A.[甲]诗首联以简练的笔墨写诗人奉命出使。“单车”是说轻车简从;“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的目的;“过”说明路途遥远。
B.[乙]诗颔联“闻折柳”包含着苍凉寒苦的情调,蕴含了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未曾看”交代了塞下与内地在季节、景物上的巨大反差。
C.两首诗都描写了边塞奇观。甲诗颈联用“直”和“圆”写出了塞上苍凉、雄浑、壮阔、绚丽的景色;乙诗首联用“雪”和“寒”写出了塞下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环境异常恶劣的状况。
D.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甲诗尾联中,诗人的情绪已经高涨起来,似为前线的大捷而欢欣鼓舞;乙诗尾联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出戍边战士忧心国事、壮志难酬的抑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
D.在乙诗尾联中,“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体现的是戍边战士的报国壮志和英勇豪迈,并不是忧心国事、壮志难酬的抑郁,诗人借傅介子的故事表达战士们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故选D。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赵将赵奢①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②?”曰:“始妾事③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④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曰:‘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⑤,妾得无随坐⑥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
【注】①赵奢:赵国大将。②何以:即“以何”,为什么。③事:侍奉。④身所奉饭者:用自己的奉禄供养的食客。⑤不称:不称职。⑥随坐:受牵连。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夫君子之行(《诫子书》)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C.王以为若其父乎 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D.括母上书言于王曰 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9.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2)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10.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
11.[甲]文中,愚公想要做什么事情?(用原文回答)根据选文内容概括愚公的思想品格。[乙]文描写了一位有德识的母亲。请说说她从哪些方面,料到儿子必定兵败。
【答案】8.C
9.(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
(2)国君和王室贵族赐赠的钱财,(他)全部把它们分给军吏、士大夫。
10.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
11.①甲文:“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有远大抱负,顽强毅力,不畏艰难,不怕冷嘲热讽。②乙文:儿子做将军后,军吏中没有人敢抬头看他;把赵王赏赐的钱财全部收藏起来;想买便宜的田地房屋;与父亲的思想行为截然不同。(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8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名词,成年男子/发语词,不译;
B.代词,他/助词,的;
C.动词,认为/动词,认为;
D.介词,向/介词,在;
故选C。
【9题详解】本题考查译句。
重点词语:
(1)汝:你。心:思想。固:顽固。彻:改变。曾:连……都。若:比得上。
(2)及:和。赐:赏赐。尽:全,都。与:给。
【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现在赵括一旦当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
“今括一旦为将”表达了当前赵括成为大将这一情况,语义完整,应在此处断开;“东向而朝军吏”描述赵括成为大将后接受军吏拜见的行为动作,“吏无敢仰视之者”则进一步阐述军吏面对赵括时的状态,二者语义有别,所以在“军吏”后断开。
故断句为: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问:根据甲文第1段中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知,愚公想要做的事情是“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从愚公面对太行、王屋二山,年且九十却仍决心移山,可见他有远大抱负;面对智叟的嘲笑,他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回应,坚持移山,展现出顽强毅力;不惧山高路险、移山艰难,还带领家人付诸行动,体现出不畏艰难;面对智叟的冷嘲热讽,毫不退缩,表明不怕冷嘲热讽。
第二问:根据乙文第一段“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可知,儿子做将军后,军吏不敢抬头看他;由“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可知,他把赵王赏赐的钱财全部收藏起来;从“乃曰:‘视便利田宅可买者’”可知,他想买便宜的田地房屋;再结合“父子不同,执心各异”,可见他与父亲的思想行为截然不同。从这些方面,母亲料到儿子必定兵败。
【参考译文】
[甲]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改变,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乙]
赵国大将赵奢的妻子,是赵括的母亲。秦国攻打赵国,赵孝成王派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将要出征时,赵括的母亲呈上书信向赵王诉说道:“赵括不可以被任命为大将。”赵王问道:“为什么呢?”赵括的母亲说:“当初我侍奉赵括的父亲时,他父亲身为大将,亲自捧着饭食招待的人数以十计,所结交的朋友数以百计。大王和王室贵族赏赐的钱财丝帛,他全都分给军吏、士大夫。从接受出征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现在赵括一旦当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银丝帛,他都拿回家藏起来,还说:‘看哪块田地房屋合适就买下来。’大王您觉得他像他父亲吗?父子二人,秉持的心思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去。”赵王说:“您就别管这事了,我的主意已经定了。”赵括的母亲说:“大王最终还是要派他去,如果他有不称职的表现,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说:“不会的。”
赵括出征后,代替了廉颇。三十多天后,赵军果然大败,赵括战死,军队覆没。赵王因为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所以最终没有对她施加刑罚。
三、现代文阅读(31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6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情绪管理是对个体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以下是两个情绪失控的典型案例。
九年级学生小明(化名)课间与同学发生了不愉快,上课时同学向老师说明了情况,小明急眼了,对同学大声叫喊,同老师争辩,然后摔门而出,导致老师无法正常上课。
八年级学生小娟(化名)特别爱玩手机,妈妈暂时把手机没收了,结果她去妈妈房间砸碎了花瓶、杯子,还把门一脚踢坏……
针对青少年不擅长管理情绪的情况,中学教师卓秀芳表达了看法:青少年要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看待问题,冷静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这样才有助于解决问题。同时,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主动进行自我批评,学会与同学交流沟通。教育硕士李莉也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随情境的变化适当调节情绪,并能以合适的方式表现出被人所接受的情绪反应,这样的表现更易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材料二:
谢瑞琦研究员针对某地区456名13~20岁青少年的常见情绪类型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如下结论:
当前青少年情绪类型总体呈正常分布。大多数处于平和、喜悦的积极情绪中,但焦虑、无聊、烦躁等负面情绪也较为普遍。女生积极情绪类型明显多于男生。在积极情绪类型中,平和、喜悦的比率,女生分别占61.85%和52.63%,而男生则为56.56%和38.18%。此外,男生的焦虑、愤怒、空虚、无聊等负面情绪要多于女生;而女生内敛的负面情绪,如悲伤、冷漠、孤独等要多于男生。
材料三:
万文昌教授:学校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学生情绪管理教育,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作为重要课程内容。
社会工作者许青云: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可以提升其情绪智力和情绪表达能力;父母的冷漠、沉默则会抑制其情绪表达和情绪管理的发展。父母感情融洽的家庭,青少年更能积极调控情绪。父母过分干预或任意放纵,都会对青少年的情绪管理产生消极影响。
12.对以上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两位同学都不擅长管理自己的情绪,他们情绪失控都导致了不好的结果。
B.受调查青少年大多数处于平和、喜悦的积极情绪中,但焦虑等负面情绪也较普遍。
C.受调查男生的一些负面情绪多于女生,例如悲伤、冷漠、孤独等要多于女生。
D.父母对孩子关心、爱护或者冷漠、沉默,可以提升孩子的情绪智力和情绪表达能力或者抑制其情绪表达和情绪管理的发展。
13.阅读材料二,你一定收获了一些重要信息,请提炼出两点。
14.结合材料,请你为提高青少年的情绪管理能力提两条建议。
【答案】12.C
13.①当前青少年情绪类型总体呈正常分布;②女生的积极情绪类型明显多于男生;③男生焦虑、愤怒、空虚、无聊等负面情绪多于女生;④女生悲伤、冷漠、孤独等内敛的负面情绪多于男生。
14.①青少年要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看待问题;②主动进行自我批评;③学会交流沟通;④经常开展青少年常见情绪问题的调查研究;⑤学校要强化学生情绪管理教育;⑥学校应开设学生情绪管理的相关课程;⑦父母要关怀和爱护孩子。
【解析】
【12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信息。
C.根据材料二第二段“而女生内敛的负面情绪,如悲伤、冷漠、孤独等要多于男生”,由此可知本项表述与原文正好相反;
故选C。
【13题详解】本题考查提炼信息。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中的“当前青少年情绪类型总体呈正常分布。大多数处于平和、喜悦的积极情绪中,但焦虑、无聊、烦躁等负面情绪也较为普遍”可知,当前青少年情绪类型总体呈正常分布。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中的“女生积极情绪类型明显多于男生。在积极情绪类型中,平和、喜悦的比率,女生分别占61.85%和52.63%,而男生则为56.56%和38.18%”可知,女生的积极情绪类型明显多于男生。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中的“此外,男生的焦虑、愤怒、空虚、无聊等负面情绪要多于女生”可知,男生焦虑、愤怒、空虚、无聊等负面情绪多于女生。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中的“而女生内敛的负面情绪,如悲伤、冷漠、孤独等要多于男生”可知,女生悲伤、冷漠、孤独等内敛的负面情绪多于男生。
【14题详解】本题考查提出建议。
根据材料一末段中的“青少年要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看待问题,冷静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这样才有助于解决问题”可知,站在他人立场看待问题有助于青少年解决情绪问题,可提出建议:青少年要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看待问题。
根据材料一末段中的“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主动进行自我批评,学会与同学交流沟通”可知,主动自我批评和学会交流沟通对青少年情绪管理有益,可提出建议:主动进行自我批评以及学会交流沟通。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中的“谢瑞琦研究员针对某地区456名13~20岁青少年的常见情绪类型进行了问卷调查”可知,通过调查能了解青少年情绪类型,可提出建议:经常开展青少年常见情绪问题的调查研究。
根据材料三第一段中的“学校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学生情绪管理教育,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作为重要课程内容”可知,学校在青少年情绪管理教育方面有重要作用,可提出建议:学校要强化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且应开设学生情绪管理的相关课程。
根据材料三第二段中的“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可以提升其情绪智力和情绪表达能力”可知,父母的关爱对青少年情绪管理有积极影响,可提出建议:父母要关怀和爱护孩子。
(二)说明类文本阅读(10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绝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②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③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节选自《苏州园林》)
15.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请简要回答。
16.苏州园林是怎样使用花墙和廊子的?好处是什么?
17.选文第①段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去?为什么?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18.选文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一些说明方法,请任选其一,并说明作用。
【答案】15.假山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只觉得身在山间,给人以审美愉悦。
16.用墙壁隔着,廊子界着;墙壁上设计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两边无所依傍。好处是使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
17.不能删去。“往往”是常常的意思。起修饰限制作用,突出说明了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常常安排桥梁,但不是全部安排桥梁。如果删去,就变成全部了,与原意不符。“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8.示例一: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有几个园里古老藤萝的枝干像一幅好画的事例,具体、准确、充分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有很强的说明力度。
示例二: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古老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比作一幅好画,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有很强的吸引力。
【解析】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①段“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可知,设计者和匠师凭借丰富阅历与独特构思,将假山堆叠成重峦叠嶂或与竹花木配合的形态,营造出自然山间之感,使游览者获得审美体验,所以说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③段“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可知,苏州园林通过用墙壁隔开、廊子划分空间来布局。墙壁有镂空图案,廊子两边无依傍,这种设计使园林不是完全隔开,有通透之感,达到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效果,进而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和层次感。
【17题详解】本题考查说明语言。
作答时,首先表明观点态度,不能删去。其次结合具体内容阐明理由。
定性:“往往”,表示通常情况下,表频率,起修饰限制作用。
带词解句:联系画线句“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可知,在此指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时,通常情况下会安排桥梁。
删词解句: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就一定会安排桥梁;删去后过于绝对,与实际情况不符。
说明文语言特点:“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
根据第②段“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可知,此句将古老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比作“一幅好画”,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种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把藤萝枝干的形态特点展现出来,让读者能更直观地理解苏州园林在栽种和修剪树木时着眼于画意,使苏州园林的这一特点更通俗易懂,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同时,这里列举了“有几个园里古老藤萝”的事例,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这一具体事例,具体、准确且充分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在栽种和修剪树木方面着眼于画意,有力地支撑了文章的观点,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
(三)记叙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背影
章中林
①与父亲没有见面已经一年多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背影。
②去年国庆节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好电瓶车吗?我心里不由得担心。坐上电瓶车后,在前面开车的父亲的背影猛然映入我的眼帘。这是怎样的背影啊: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手扶方向盘,低着头,弯着腰,眼睛直直地看着前方,整个人看上去几乎像一张弯弓。看着父亲开车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流了下来,这还是那个高大伟岸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砸石头。空闲的时候,我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父亲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的形象啊:身形高大健硕,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看着父亲宽大厚实的背影,我心里充满了敬佩。
④日前,看到库尔贝的油画《采石工》,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那时生活拮据,父亲跟《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是我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片看到的。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都会对他翘起大拇指。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漏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着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啊。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弯着腰,两手抓着扁担绳,整个人又变成了一张弯弓,步履蹒跚地向前走。望着他挑担子的背影,我的眼泪再次流了下来。身为儿子,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离开家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说要摘些苦柚让我带着。他说苦袖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好处,一会儿,一树的苦柚就基本上被父亲放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还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面前,想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悬挂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科袋挂在树上,迎风飘舞,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只剩下骨架的轮廓了。手像黢黑的烧火棍,让人不忍直视,脸上没有一点光泽,没有一点肌肉,像皲裂的麻秆一样。人瘦得有些变形,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这还是我心目中的父亲吗?望着他树上摘苦柚的背影,我的眼泪像决堤的洪水,迅速淹没了视线……
⑨一年有余了,我东奔西走,但时常思念父亲,总忘不了他的背影。无论怎样,我一定要抽空再回去看看父亲,同他说一说我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的思念。
(选文有改动)
19.选文围绕父亲的背影,写了哪几件事?
20.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1.请赏析选文第⑥段加点词语的作用。
他伸着颈,弯着腰,两手抓着扁担绳,整个人又变成了一张弯弓,步履蹒跚地向前走。
22.选文第⑧段中,为什么“我的眼泪像决堤的洪水,迅速淹没了视线”?
23.选文开头说“与父亲没有见面已经一年多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背影”,结尾说“一年有余了”“总忘不了他的背影”,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19.①国庆放假回家,父亲开电瓶车接我;②年轻时,父亲帮人砸石头;③父亲挑粪浇地;④父亲上树为我摘苦柚。
20.①交代事件的要素、背景;②表明“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点明主旨;③交代叙事线索;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⑤引出下文对“背影”故事的叙述。
21.运用“伸”“弯”“抓”等动词,具体、准确、细致、生动地写出了父亲挑担子前行的情形,表现父亲吃苦耐劳、有顽强毅力和“我”痛心、愧疚、敬佩之情。
22.为了对“我”的病情有好处,父亲冒着生命危险,上树摘苦柚。父亲树上摘苦柚的背影强烈震撼了“我”,使“我”深刻感受到了父亲含蓄深沉、真挚浓烈的爱,内心充满了感动、敬佩、伤感、愧疚之情。
23.运用照应手法,结尾“一年有余了”“总忘不了他的背影”与开头“与父亲没有见面已经一年多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背影”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条理清晰,更好地表现了对父亲的思念、关爱、感激之情。
【解析】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②段“去年国庆节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坐上电瓶车后,在前面开车的父亲的背影猛然映入我的眼帘”可知,国庆放假“我”回家,父亲因交通不便,选择开电瓶车来接“我”。
根据第③段“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砸石头。空闲的时候,我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父亲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可知,回忆父亲年轻时,在山里从事帮人砸石头的工作。
根据第⑥段“回到家,我感冒了……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着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啊。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弯着腰,两手抓着扁担绳,整个人又变成了一张弯弓,步履蹒跚地向前走”可知,“我”回家后感冒,看到父亲挑着粪去浇地。
根据第⑦段“离开家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说要摘些苦柚让我带着…… 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还准备爬上树去摘”以及第⑧段“悬挂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飘舞……望着他树上摘苦柚的背影,我的眼泪像决堤的洪水,迅速淹没了视线……”可知,离开家时,父亲为让“我”带走苦柚,甚至准备爬上树去摘。
【20题详解】本题考查首段作用分析。
根据第①段“与父亲没有见面已经一年多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背影”可知,通过“一年多”“常常梦到”等信息,交代了时间要素,以及“我”与父亲长时间未见且常梦到父亲背影的背景,为下文叙述与父亲相关的故事做铺垫。
根据第①段“我常常梦到父亲的背影”可知,“常常梦到”这一表述暗示了父亲的背影在“我”心中有着特殊地位,表明“背影”对“我”意义非凡,间接点明了文章借父亲的背影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与情感这一主旨。
根据第①段“我常常梦到父亲的背影”可知,“父亲的背影”在开篇即被提及,全文围绕父亲不同场景下的背影展开叙述,此句明确了“父亲的背影”是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密。且开篇便说常梦到父亲背影,引发读者好奇,父亲的背影为何会让“我”常常梦到,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从而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第①段“我常常梦到父亲的背影”自然引出下文第②段对父亲开电瓶车接“我”、第③段年轻时砸石头、第⑥段挑粪浇地、第⑦⑧段上树摘苦柚等与“背影”相关故事的叙述,使文章过渡自然。
【21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作用分析。
根据第⑥段“他伸着颈,弯着腰,两手抓着扁担绳,整个人又变成了一张弯弓,步履蹒跚地向前走”可知,“伸”“弯”“抓”这几个动词,是动作描写,将父亲挑担时的动作细节刻画得淋漓尽致。“伸着颈”体现父亲为了保持平衡与控制扁担做出的努力,“弯着腰”凸显挑担的沉重,“抓着扁担绳”展现出父亲用力的状态,具体且准确地描绘出父亲挑担子前行的艰难模样。这不仅体现了父亲吃苦耐劳,即便年迈仍顽强劳作的精神,同时也让“我”看到后,内心涌起痛心、愧疚以及对父亲深深的敬佩之情。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⑧段“父亲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好处……悬挂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飘舞,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只剩下骨架的轮廓了……望着他树上摘苦柚的背影,我的眼泪像决堤的洪水,迅速淹没了视线……”可知,父亲一心为“我”的病情着想,不顾自身年迈体衰,执意爬上树去摘苦柚。他那如塑料袋般单薄、摇摇欲坠的摘柚背影,与“我”记忆中高大的父亲形象形成巨大反差,这一幕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深切体会到父亲对“我”那含蓄却浓烈的爱。这种爱引发了“我”内心复杂的情感,既有对父爱的感动,又有对父亲衰老模样的伤感,还有身为儿子却未能让父亲安享晚年的愧疚,以及对父亲不顾危险为“我”付出的敬佩,种种情感交织,致使“我”的眼泪失控般涌出。
【23题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作用分析。
根据第①段“与父亲没有见面已经一年多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背影”可知,文章开篇点明与父亲分别时间以及对父亲背影的频繁梦到,奠定了对父亲思念的情感基调。再根据第⑨段“一年有余了,我东奔西走,但时常思念父亲,总忘不了他的背影”可知,结尾再次提及时间与对父亲背影的难以忘怀,与开头内容相互呼应。这种首尾呼应的照应手法,让文章在结构上更加紧密完整,使读者清晰地感受到文章围绕父亲背影展开叙述的条理。同时,通过前后对父亲背影的反复强调,进一步加深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关爱以及感激之情的表达,使这种情感在文章的首尾之间得到了强化与升华。
四、写作(40分)
请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
24.有人说助力成长的是梦想,有人说助力成长的是亲人的鼓励与陪伴,有人说助力成长的是挑战困难的勇气、坚强的意志、果断的行动力……同学们,助力你成长的是什么呢?
请将“____________助力我成长”补充完整,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要求补充完整“____________助力我成长”这个题目进行写作。材料中提供了梦想、亲人的鼓励与陪伴、挑战困难的勇气、坚强的意志、果断的行动力等助力成长的因素作为参考。立意方向,可选择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立意重点在于体现某种因素对自己成长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成长可以是身体的成长、知识的增长、心智的成熟、品德的完善等多个方面。例如,通过描述阅读助力自己成长,表达阅读可以开阔视野、丰富内涵,让自己在知识和思想层面不断进步的观点。也可选择自我认知与反思:文章也可以通过阐述助力成长的因素,对自己的成长历程进行回顾和反思,思考自己是如何在这个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成长的,以及这个因素在自己未来成长中的重要性。比如,以挫折助力自己成长为主题,反思自己在面对挫折时的心态变化和收获。
第二,选材构思。如写记叙文。可从个人经历选材,如兴趣爱好方面,可以写自己对绘画的热爱助力成长。比如小时候看到一幅美丽的画作,从此对绘画产生兴趣。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如画不好线条、调配不好颜色等。但是自己没有放弃,通过不断地练习,绘画水平逐渐提高。绘画不仅让自己掌握了一门技能,还培养了耐心和专注力,助力自己在学习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能持之以恒。可从学习生活方面选材,选取学习某种乐器助力成长的经历。如学习钢琴,从最初被父母要求学习,到自己逐渐喜欢上钢琴。每天的练习很枯燥,但在参加比赛或者表演的过程中,收获了自信。钢琴就像一位无声的朋友,陪伴自己度过了许多孤独的时光,在音乐的世界里,自己的情感得到了滋养,审美能力也不断提升,助力自己成长为一个更有气质和内涵的人。也可从他人影响选材,如家人影响,以父亲的鼓励助力自己成长为例。在自己面对考试失败或者与朋友相处不融洽等挫折时,父亲总是用温暖的话语鼓励自己,给讲述他自己年轻时的类似经历,以及如何克服困难。父亲的鼓励就像黑暗中的明灯,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学会坚强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这种鼓励成为自己成长过程中强大的精神动力。师长影响方面,写老师的信任助力自己成长。比如自己在班级中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学生,但是老师总是把一些重要的任务交给自己,像组织班级活动或者代表班级参加竞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信任让自己不得不鼓起勇气去尝试新的事物,逐渐克服了内向的性格,学会了与人沟通合作,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如写成议论文,开头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出论点,如“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助力因素呢?有人说是梦想,有人说是勇气,而我认为阅读是助力我们成长的关键因素。”或者通过引用名言、故事等方式引出主题,“‘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了阅读对于我们成长的重要性。”中间采用分论点论证。如果论点是阅读助力成长,可以设置几个分论点,如“阅读助力知识增长”“阅读助力品德修养提升”“阅读助力思维拓展”。每个分论点都要结合论据进行详细论证。例如在论证“阅读助力知识增长”时,可以说“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无论是文学名著、科普读物还是历史典籍,都能让我们获取丰富的知识。就像读《时间简史》,霍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宇宙的奥秘,让我们在阅读中拓宽了知识面,了解了宇宙的起源和发展。”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论点。如“阅读如同灯塔,照亮我们成长的道路。它以知识为基石,以思想为灯塔,助力我们在成长的海洋中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或者提出号召“让我们都重视阅读,让阅读助力我们成长为更优秀的人。”
25.材料一:
成功不在于大小,而在于你是否已竭尽全力。
材料二:
人生中有些事情你不竭尽全力去完成,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么出色。
材料三: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
请根据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也可阐述观点。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首先,审题立意。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共有三则材料。像这样多则材料的作文要分别审读,找出关键词句,然后再看三则材料的共同点。第一则材料关键词是“成功”“竭尽全力”;第二则材料的关键词是“竭尽全力”“出色”;第三则材料的关键句是“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其实也就是“竭尽全力”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三则材料都是在谈做事要“竭尽全力”,心无旁骛,专心地去完成,这样才可能成功,也才能看出自己真正的能力。由此不难看出,本次作文是引导考生做事应有的正确“态度”。三则材料的共性是“竭尽全力去做事,就能表现得出色,就能走向成功”。据此我们可以立意为:竭尽全力方能成就自我。通过论述只有竭尽全力去做事,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小事亦需竭尽全力。无论事情大小,都应全力以赴,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获得成功。竭尽全力是一种态度。强调竭尽全力做事是一种积极向上、认真负责的人生态度。
其次,选材构思。本文既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如果写成记叙文,应当通过一两件事来感悟这个道理,或者是亲身经历的,或者是亲耳听到、亲眼看到的,总之,要有触动,对心灵有震撼,这样的事才会起到人生启迪的作用。如可以写自己竭尽全力学习钢琴,最终考过了十级;可以写自己想方设法帮助邻居的孤寡老人,得到邻里的好评;可以写自己竭尽全力改掉懒惰的陋习,变得勤奋好学,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等。开头:设置悬念或描写一个场景,引出自己竭尽全力去做一件事的故事。主体:详细叙述自己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自己是如何竭尽全力去克服的。可以描写自己的心理变化、行动表现等。结尾:揭示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和感悟,点出“竭尽全力”的主题。也可以写成议论文,注意论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分,可以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如用名人事例做例证,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他始终竭尽全力,不断尝试各种材料,最终成功发明了电灯。司马迁撰写《史记》,尽管遭受了残酷的宫刑,但他以顽强的毅力,竭尽全力完成了这部史学巨著。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竭尽全力创作音乐,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引用名言来引证,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等,尽量做到论证层次清晰。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或讲述故事引出“竭尽全力”的主题。分论点一:竭尽全力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列举名人故事和自身经历进行论证。分论点二:竭尽全力能让人发挥出最大的潜力。以爱迪生、贝多芬等为例进行阐述。分论点三:竭尽全力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结合企业和科研人员的事例进行分析。结尾:总结全文,强调竭尽全力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在生活中要竭尽全力去做事。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①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②,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③。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辽宁省鞍山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鞍山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含解析),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三藏道,古诗文默写,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用“/”给下面句子断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鞍山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3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