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78749/0-173859082472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78749/0-173859082475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含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78749/0-173859082480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古诗阅读,古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A.鲜腴(yú) 虬枝(qiú)
B.濒(pīn)临 秀颀(qí)
C.记载(zǎi) 狼籍(jí)
D.菌(jùn)子 僻(bì)邪
2.(3分)对以下单句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切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B.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是高原的外壳。
C.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
D.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白花,//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3.(3分)下列文化文学常识和文章内容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散文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
B.《我为什么而活》作者罗素是美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C.《永久的生命》先感慨个人生命的短暂,进而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
D.《白杨礼赞》《昆明的雨》的表达意图、写作手法都体现出两类散文的不同特点。
4.(7分)班级开展”网络词语小研讨”活动,请你参加。
(1)[活动一]我赞赏的一个网络热词。(1分)
(2)[活动二]网络词义我来解。(2分)
“点赞”的意思是:
(3)[活动三]网络词语我来谈——写作文时能否使用网络词语?请说明理由。(4分)
第二部分阅读。(74分)
5.(18分)默写。
ㅤㅤ以诗意语言书写人生感悟与思考,是我们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方面。孟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① ,② ”,以排比的非凡气势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李贺③ 中“④ ,提携玉龙为君死”,以用典方式表达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陶渊明《饮酒》中“⑤ ,⑥ ”一句,以找不到合适语言来说,含蓄地表达归复自然的生命主张。⑦ 《渔家傲》中“九万里风鹏正举。⑧ ,⑨ ”,以词中罕见的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表达她对美好境界的追求。我们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吧。
6.(9分)古诗阅读。
[甲]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首联写诗人望中所见,虽是写景,也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B.[甲]诗中“烽火”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时家信难得。
C.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牵挂;《春望》感情沉郁,《月夜》感情深挚。
(2)[甲][乙]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比较两首诗在意象的选择上各有什么特点。(6分)
7.(19分)古文阅读。
[甲]
ㅤㅤ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ㅤㅤ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ㅤㅤ孟子曰:“离娄①之明,公输子②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③之聪,不以六律④,不能正五音⑤;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故曰,徒善⑥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⑦。”
(选自《孟子•离娄上》)
①离娄:《庄子》作“离朱”,相传为黄帝时人,目力极强,能于百步之外望见秋毫之末。②公输子:名般,一作班,鲁国人,因之又叫“鲁班”,著名巧匠。③师旷:晋平公的首席音乐家,盲人。④六律:相传黄帝时伶伦截竹为筒,以筒之长短分别声音之清浊高下,乐器之音即依此以为准则。⑤五音:中国音阶之名,即宫、商、角、徵(zhǐ)、羽。⑥徒:只,仅仅。⑦自行:自己实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8分)
①百里奚举于市
②空乏其身
③不以规矩
④故曰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3)对[甲]文画线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每一个出身贫贱的普通人。
B.这句话是作者在列举六个人事迹的基础上,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C.这句话着力描写受折磨的具体情况,用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
(4)《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下面两句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4分)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我选 。理由:
8.(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背影(节选)
朱自清
ㅤㅤ①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ㅤㅤ②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ㅤㅤ③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ㅤㅤ④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仿照示例,概括选文各段主要内容,理解其与“背影”的关系。(4分)
第①段:写父亲决定为儿子送行,是“背影”故事的基础。
第②段:
第③段:
第④段:写读着父亲伤感的信,眼前再次浮现“背影”,与前文呼应。
(2)下列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最正确的 (3分)
A.“太聪明”就是说“我”当时智力强,天资高,学问大,确实很能明察事理。
B.“太聪明”说明“我”当时年轻,看问题比父亲更敏锐,知道托茶房只是白托。
C.“太聪明”是反语,表明“我”下定决心,今后绝不再狂妄自大,看不起父亲。
D.“太聪明”用反语体现了“我”深深的自责、愧疚,表明“我”现在理解了父爱。
(3)第③段画线句中动词“攀”能否换成“抓”?为什么?(4分)
(4)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并坚持要去买橘子。你是否赞成父亲这种行为?为什么?(4分)
9.(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沙家浜的芦苇
许冬林
ㅤㅤ①《诗经》里写芦苇,写得风雅婉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想象那幅画面:满河满溪的芦苇,青碧茫茫,绿叶上的露水已经凝成了薄霜,秋色渐深,晨气微凉得叫人忧伤。那个美好的女子,还在秋水的那一边呀,一春一夏的时光汤汤过去,君子都没有抵达她的身旁,惟有一片浩瀚的深秋芦苇渲染了一片相思的薄凉底色。
ㅤㅤ②其实,不是芦苇有那么风雅,那么儿女情长,而是我们的先民风雅。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浪漫得让后人嫉恨,即使忧伤,也忧伤得那么婆娑有姿。即便一段幽暗的情怀,也能被那些草木衬得生出明丽的绿光。
ㅤㅤ③来到了沙家浜,来到了阿庆嫂的茶馆里,隔窗看那些芦苇,就全然是另一种气象了。
ㅤㅤ④沙家浜的芦苇,大气磅礴,莽莽苍苍,是大手笔、大写意,是千军万马奔腾的绿色气象。芦苇在水里,芦苇在岸上,芦苇在湖中的岛上,芦苇在林荫小道的两旁。凭依木桥,放眼眺望,湖水泱泱,浓碧悠悠,不知道是芦苇将湖水揽在了臂弯里,还是湖水拥芦苇在怀抱。这真是苍茫芦苇的部落啊!
ㅤㅤ⑤正值初夏,看花花已落,赏果果未成,这样的寥落季节,却是欣赏芦苇的最好时节。在沙家浜,在芦苇最好的年华里,赶来与它相遇,实乃幸事。它们亭亭如修竹,俊逸如世外雅士。微微摇曳的叶子像修长的绿色手臂,轻轻抚摸着白色的飞鸟、狭长的流云、青灰的天空。它们和飞鸟流云及天空融在一起,融成了水底琥珀一般的倒影。我们在芦苇丛里穿越,拂面的是芦苇的风,呼吸的是芦苇氤氲的空气,夹杂着浓郁草本植物的气息。轻嗅着这般天然的清香之气,一时间虽忘了路向何向,却也闲闲淡淡地不着急。沙家浜半日,怎么想,都觉着过得奢侈迷离。
ㅤㅤ⑥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这里以芦苇为喻,突出人之脆弱,可见芦苇也是脆弱的。我想,就某根芦苇来说,确乎脆弱,即便长到竹木的高度,可触摸天空,到底还是一根苇草,逃不掉草本植物难禁风霜的命运。
ㅤㅤ⑦但沙家浜的芦苇又是顽强的。千万根芦苇在水泊,那就是敢于改天换地的英雄好汉啊!狂风呼啸而过,芦苇在水面掀起汹涌绿浪;风雨之后,芦苇们又一根根挺起笔直的脊梁。即使被砍伐,被火烧,来年春风一唤,一根根又从泥土之下举起尖尖的绿戟。
ㅤㅤ⑧京剧《沙家浜》里,那位敏锐机智又勇敢的阿庆嫂,就是借一片茂盛的芦苇荡掩护了新四军。谁会想到,这样清水绿芦的好地方,竟是与敌斗智斗勇的生死战场!那些临水生长的苇草,在血雨腥风的年代,个个都生了胆气与豪气,成了一个个杀敌除寇守卫家园的战士。是啊,一根芦苇是渺小脆弱的,千万根芦苇站在一起,就布起了阵势,就有了战斗的力量。千万根芦苇密密生长,就长成了芦苇的海,就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大气象,就现出了永摧不折的民族大精神。沙家浜的芦苇,书写的不是《诗经》里小儿女的小情调,而是一种关乎民族大义的大境界。
ㅤㅤ⑨个体融入群体,水珠融入大海,才会焕发永不消亡的生命力。面对眼前那片苍茫无边的芦苇之海,我不禁想到,生命短促如朝露,惟有将倏忽之间的生命融入一桩热爱的事业中去,孜孜不倦,全身以赴,生命才会呈现一种恒久而辽阔的魅力。
(1)《诗经》里的芦苇和沙家浜的芦苇各有怎样的特点?(6分)
(2)茅盾《白杨礼赞》中“它没有婆娑的姿态”一句,“婆娑”的解释为: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请据此推测下面句中“婆娑”的含义。(4分)
ㅤㅤ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浪漫得让后人嫉恨,即使忧伤,也忧伤得那么婆娑有姿。
(3)选文第⑧段为什么要写阿庆嫂?(3分)
第三部分写作。(10分)
10.(10分)作文。
ㅤㅤ写作时恰当使用象征手法,可以让读者咀嚼回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试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仿写。
ㅤㅤ示例: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ㅤㅤ要求:
①根据自己的了解,写出事物真实特点。
②事物与其象征物、象征意义之间要有切实的相似点,还可以回忆《爱莲说》,加深理解。
③不少于100字。
④不出现真实地名、校名、人名。
2024-2025学年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八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16分)
1.(3分)下面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鲜腴(yú) 虬枝(qiú)
B.濒(pīn)临 秀颀(qí)
C.记载(zǎi) 狼籍(jí)
D.菌(jùn)子 僻(bì)邪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和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仔细辨析。
【解答】A.正确。
B.有误,“濒临”的“濒”应读作“bīn”。
C.有误,“狼籍”的“籍”应写作“藉”。
D.有误,“僻邪”的“僻”应写作“辟”。
故选:A。
【点评】字音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2.(3分)对以下单句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切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B.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是高原的外壳。
C.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
D.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白花,//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分析】本题考查单句成分。
【解答】ABD.正确;
C.有误,本句的主语部分应该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所以应该在《夜雨寄北》后面切分。
故选:C。
【点评】划分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的关键是多读,找到语感,然后找出主要陈述对象。
3.(3分)下列文化文学常识和文章内容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散文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
B.《我为什么而活》作者罗素是美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C.《永久的生命》先感慨个人生命的短暂,进而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
D.《白杨礼赞》《昆明的雨》的表达意图、写作手法都体现出两类散文的不同特点。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解答此类问题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课本学习中做好积累,准确记忆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答题时要注意仔细审题,认真辨析。
【解答】ACD.正确。
B.有误,罗素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
故选:B。
【点评】文学文化常识是基础部分常考题型之一,答题时要灵活运用日常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仔细辨析。
4.(7分)班级开展”网络词语小研讨”活动,请你参加。
(1)[活动一]我赞赏的一个网络热词。
(2)[活动二]网络词义我来解。
“点赞”的意思是: 表示对某个人、事物、行为、言论等的赞同、喜爱和支持。
(3)[活动三]网络词语我来谈——写作文时能否使用网络词语?请说明理由。
【分析】(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任选一个即可。
锦鲤:指那些很有福气、特别幸运的人。
996:早9点上班,晚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
老铁:关系很亲近,彼此很值得信任的朋友。
佛系:是一种追求自己内心平和、淡然的生活方式。
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4G系统后的延伸。
(2)本题考查字词的含义。
点赞:表示对某个人、事物、行为、言论等的赞同、喜爱和支持。
(3)本题考查辩论。
网络词语我来谈——写作文时能否使用网络词语?请说明理即可。
我认为写作文时不可以使用网络词语。网络词语较为随意,不稳定性大,它虽追求简单新奇,但也由此出现了粗俗化的倾向,影响了汉语的纯洁与美感,影响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和感悟。
我认为写作中可以使用网络词语。网络语言表意形象准确又活泼幽默,在恰当的语境里使用,有利于叙事和塑造人物,使文章显得更有意思。
【解答】答案:
(1)老铁:关系很亲近,彼此很值得信任的朋友。
(2)点赞:表示对某个人、事物、行为、言论等的赞同、喜爱和支持。
(3)能。新词就是为了使用,而且新词往往可以更准确的表达意思;作文并没有语言限制,作文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跟是不是网络用语没有关系。当然我们要选择那些正能量热词,坚决抵制低级趣味词语流行。
【点评】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第二部分阅读。(74分)
5.(18分)默写。
ㅤㅤ以诗意语言书写人生感悟与思考,是我们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方面。孟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①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以排比的非凡气势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李贺③ 《雁门太守行》 中“④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以用典方式表达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陶渊明《饮酒》中“⑤ 此中有真意 ,⑥ 欲辨已忘言 ”一句,以找不到合适语言来说,含蓄地表达归复自然的生命主张。⑦ 李清照 《渔家傲》中“九万里风鹏正举。⑧ 风休住 ,⑨ 蓬舟吹取三山去 ”,以词中罕见的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表达她对美好境界的追求。我们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吧。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和作家作品。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解答】答案:
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重点字:溪)
②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③《雁门太守行》(重点字:雁)
④报君黄金台上意
⑤此中有真意
⑥欲辨已忘言
⑦李清照
⑧风休住
⑨蓬舟吹取三山去(重点字:舟)
【点评】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
6.(9分)古诗阅读。
[甲]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甲]诗首联写诗人望中所见,虽是写景,也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B.[甲]诗中“烽火”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时家信难得。
C.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牵挂;《春望》感情沉郁,《月夜》感情深挚。
(2)[甲][乙]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比较两首诗在意象的选择上各有什么特点。
【分析】《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月夜》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AC.正确;
B.有误,诗中的“烽火”原指古代战争中的信号源,后指战争。
故选:B。
(2)本题考查了诗歌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需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用简洁的语言将作者忧国忧民、思念家人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即可。《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是: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前四句写出了长安城的破败,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伤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意思是: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从这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家人的担忧和思念之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是: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诗人的愁绪源自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亲人的思念还有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月夜》作者运用了以景衬情的表现手法,写出了白露节气的清寒,巧妙地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到故乡的明月的描写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地深切思念。“独看”是现实,却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闺中只独看”杜甫诗中想象妻子孤独望月,为他的处境而焦心的情景,实际上抒发了他自己的望月思家之情。
答案:
(1)B
(2)思想感情方面,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但《春望》更表达了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相比较而言,《春望》的感情沉郁,《月夜》的感情深挚,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际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译文:
《春望》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尚存,长安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伤感时对花落泪,听鸟鸣时也感到惊心。战火长久不息,给家人写信报平安,比给家里寄万两黄金要好得多。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简直绾不起来了。
《月夜》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蒙蒙雾气沾湿了你的鬓发;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点评】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7.(19分)古文阅读。
[甲]
ㅤㅤ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ㅤㅤ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ㅤㅤ孟子曰:“离娄①之明,公输子②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③之聪,不以六律④,不能正五音⑤;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故曰,徒善⑥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⑦。”
(选自《孟子•离娄上》)
①离娄:《庄子》作“离朱”,相传为黄帝时人,目力极强,能于百步之外望见秋毫之末。②公输子:名般,一作班,鲁国人,因之又叫“鲁班”,著名巧匠。③师旷:晋平公的首席音乐家,盲人。④六律:相传黄帝时伶伦截竹为筒,以筒之长短分别声音之清浊高下,乐器之音即依此以为准则。⑤五音:中国音阶之名,即宫、商、角、徵(zhǐ)、羽。⑥徒:只,仅仅。⑦自行:自己实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百里奚举于市 选拔,任用
②空乏其身 财资缺乏
③不以规矩 用
④故曰 所以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3)对[甲]文画线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每一个出身贫贱的普通人。
B.这句话是作者在列举六个人事迹的基础上,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C.这句话着力描写受折磨的具体情况,用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
(4)《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下面两句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我选 ② 。理由: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比喻行事如果没有准则,就什么事情也办不好。我认为这个说法很有普遍意义,人们只有按一定的行为准则、法律法规行事,才能保障社会的良好运行,所以我以它为座右铭来时刻警诫自己。
【分析】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乙】孟子说:“即使有离娄的视力,公输般的手艺,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画好方和圆;即使有师旷的听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之道,如果不行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所以说,光有颗善心,不足以治国理政;光有好办法,它自己也不会贯彻实行。”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举:选拔,任用。
②句意为:使他受尽贫困之苦。空乏:财资缺乏。
③句意为: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以:用。
④句意为:所以说。故:所以。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恒,常常;过,犯错误。句意为:人常常犯错误,然后能够改正。
②中重点词语有:徒,只;行,实行。句意为:只有善心,不足以治国理政;只有法令,它自己也不会贯彻实行。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有误,“是人”指的是那些能够承担重大责任、经得起考验的有志之士,而非简单地指每一个出身贫贱的普通人。
BCD.正确。
故选:A。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见解阐述。孟子作为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其思想博大精深,他的许多言论都成为成语或格言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第①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忧愁患难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而得以生存,安逸快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导致灭亡。表示人们如果不懂得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德厚业广,就必然会使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第②句“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二选一即可。
答案:
(1)①选拔,任用 ②财资缺乏 ③用 ④所以
(2)①人常常犯错误,然后能够改正。
②只有善心,不足以治国理政;只有法令,它自己也不会贯彻实行。
(3)A
(4)示例:②。“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比喻行事如果没有准则,就什么事情也办不好。我认为这个说法很有普遍意义,人们只有按一定的行为准则、法律法规行事,才能保障社会的良好运行,所以我以它为座右铭来时刻警诫自己。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8.(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背影(节选)
朱自清
ㅤㅤ①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ㅤㅤ②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ㅤㅤ③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ㅤㅤ④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仿照示例,概括选文各段主要内容,理解其与“背影”的关系。
第①段:写父亲决定为儿子送行,是“背影”故事的基础。
第②段: 写父亲送儿子上了车,是“背影”故事出现的准备。
第③段: 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是“背影”故事的核心。
第④段:写读着父亲伤感的信,眼前再次浮现“背影”,与前文呼应。
(2)下列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最正确的 D
A.“太聪明”就是说“我”当时智力强,天资高,学问大,确实很能明察事理。
B.“太聪明”说明“我”当时年轻,看问题比父亲更敏锐,知道托茶房只是白托。
C.“太聪明”是反语,表明“我”下定决心,今后绝不再狂妄自大,看不起父亲。
D.“太聪明”用反语体现了“我”深深的自责、愧疚,表明“我”现在理解了父爱。
(3)第③段画线句中动词“攀”能否换成“抓”?为什么?
(4)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并坚持要去买橘子。你是否赞成父亲这种行为?为什么?
【分析】朱自清《背影》以“背影”为线索,主要记叙了父亲为“我”送行,艰难为“我”买橘子的事情,表现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能力。在文章结构上,第②段中父亲送“我”上车,忙着照看行李、讲价钱、拣定座位、细心嘱托等一系列行为,都为后文父亲去买橘子的情节做了铺垫。没有父亲送“我”上车这个情节,后面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情节就会显得突兀。
第③段中父亲穿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是全文的情感高潮点。这个“背影”形象深刻地印在作者的脑海中,集中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是文章主题“父爱”最直观、最震撼人心的表现场景,所以是“背影”故事的核心。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文中第②段画线句“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里的“太聪明”是反语。当时“我”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托茶房白托等,是“我”不懂事的表现。而现在“我”明白了父亲的爱,对当时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和愧疚。D 选项“‘太聪明’用反语体现了‘我’深深的自责、愧疚,表明‘我’现在理解了父爱”正确。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词语的分析。“攀”字的动作描写非常细腻且准确。从动作的实际情况来看,“攀”更符合父亲当时的体态和费力的情形。因为父亲是一个胖子,爬上月台很不容易,“攀”有努力地、艰难地向上爬的意思,它表现出父亲的手指不能完全施展开来,只能依靠手臂的力量拉住月台边缘使劲往上的状态。而“抓”这个动作比较普通,它所体现的用力程度和艰难程度远不如“攀”。如果用“抓”字,就无法生动地刻画出父亲为了给儿子买橘子所付出的艰辛,在表现父爱方面的力度就会大打折扣。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此题是开放性题,结合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示例:赞成。理由:父亲坚持送“我”并去买橘子,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虽然“我”已经二十岁且去过北京几次,但在父亲眼中,“我”永远是他的孩子,他担心“我”路上有什么闪失,担心“我”照顾不好自己。这种行为是父爱的体现,是一种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爱,是值得肯定和赞美的。
示例:不赞成。理由:“我”已经成年且有一定的出行经验,父亲完全可以放手让“我”自己去处理这些事情。父亲这样做可能会让“我”觉得自己不被信任,也不利于“我”的成长和独立。在孩子长大成人后,父母适当放手,让孩子去锻炼和磨砺,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
答案:
(1)第②段:写父亲送儿子上了车,是“背影”故事出现的准备。
第③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是“背影”故事的核心。
(2)D
(3)不能。“攀”在这里指手指抓向月台边沿向上爬,但手指不能完全弯曲,是半握状态,因此更加费力;“抓”指手指和手掌全部参与用力,更容易把身体拉上去;用“攀”更能体现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从而更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挚爱。
(4)示例:赞成。因为在父母眼中,无论儿女多大,永远都是他们的小孩子,父亲亲自送“我”并买橘子,是掩饰不住的父爱表现。
反对。虽然父亲的行为是爱子情切,但却无助于“我”的成长,不能锻炼“我”独立做事的能力。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背影》的主要内容。
【点评】理解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掌握住。
9.(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沙家浜的芦苇
许冬林
ㅤㅤ①《诗经》里写芦苇,写得风雅婉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想象那幅画面:满河满溪的芦苇,青碧茫茫,绿叶上的露水已经凝成了薄霜,秋色渐深,晨气微凉得叫人忧伤。那个美好的女子,还在秋水的那一边呀,一春一夏的时光汤汤过去,君子都没有抵达她的身旁,惟有一片浩瀚的深秋芦苇渲染了一片相思的薄凉底色。
ㅤㅤ②其实,不是芦苇有那么风雅,那么儿女情长,而是我们的先民风雅。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浪漫得让后人嫉恨,即使忧伤,也忧伤得那么婆娑有姿。即便一段幽暗的情怀,也能被那些草木衬得生出明丽的绿光。
ㅤㅤ③来到了沙家浜,来到了阿庆嫂的茶馆里,隔窗看那些芦苇,就全然是另一种气象了。
ㅤㅤ④沙家浜的芦苇,大气磅礴,莽莽苍苍,是大手笔、大写意,是千军万马奔腾的绿色气象。芦苇在水里,芦苇在岸上,芦苇在湖中的岛上,芦苇在林荫小道的两旁。凭依木桥,放眼眺望,湖水泱泱,浓碧悠悠,不知道是芦苇将湖水揽在了臂弯里,还是湖水拥芦苇在怀抱。这真是苍茫芦苇的部落啊!
ㅤㅤ⑤正值初夏,看花花已落,赏果果未成,这样的寥落季节,却是欣赏芦苇的最好时节。在沙家浜,在芦苇最好的年华里,赶来与它相遇,实乃幸事。它们亭亭如修竹,俊逸如世外雅士。微微摇曳的叶子像修长的绿色手臂,轻轻抚摸着白色的飞鸟、狭长的流云、青灰的天空。它们和飞鸟流云及天空融在一起,融成了水底琥珀一般的倒影。我们在芦苇丛里穿越,拂面的是芦苇的风,呼吸的是芦苇氤氲的空气,夹杂着浓郁草本植物的气息。轻嗅着这般天然的清香之气,一时间虽忘了路向何向,却也闲闲淡淡地不着急。沙家浜半日,怎么想,都觉着过得奢侈迷离。
ㅤㅤ⑥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这里以芦苇为喻,突出人之脆弱,可见芦苇也是脆弱的。我想,就某根芦苇来说,确乎脆弱,即便长到竹木的高度,可触摸天空,到底还是一根苇草,逃不掉草本植物难禁风霜的命运。
ㅤㅤ⑦但沙家浜的芦苇又是顽强的。千万根芦苇在水泊,那就是敢于改天换地的英雄好汉啊!狂风呼啸而过,芦苇在水面掀起汹涌绿浪;风雨之后,芦苇们又一根根挺起笔直的脊梁。即使被砍伐,被火烧,来年春风一唤,一根根又从泥土之下举起尖尖的绿戟。
ㅤㅤ⑧京剧《沙家浜》里,那位敏锐机智又勇敢的阿庆嫂,就是借一片茂盛的芦苇荡掩护了新四军。谁会想到,这样清水绿芦的好地方,竟是与敌斗智斗勇的生死战场!那些临水生长的苇草,在血雨腥风的年代,个个都生了胆气与豪气,成了一个个杀敌除寇守卫家园的战士。是啊,一根芦苇是渺小脆弱的,千万根芦苇站在一起,就布起了阵势,就有了战斗的力量。千万根芦苇密密生长,就长成了芦苇的海,就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大气象,就现出了永摧不折的民族大精神。沙家浜的芦苇,书写的不是《诗经》里小儿女的小情调,而是一种关乎民族大义的大境界。
ㅤㅤ⑨个体融入群体,水珠融入大海,才会焕发永不消亡的生命力。面对眼前那片苍茫无边的芦苇之海,我不禁想到,生命短促如朝露,惟有将倏忽之间的生命融入一桩热爱的事业中去,孜孜不倦,全身以赴,生命才会呈现一种恒久而辽阔的魅力。
(1)《诗经》里的芦苇和沙家浜的芦苇各有怎样的特点?
(2)茅盾《白杨礼赞》中“它没有婆娑的姿态”一句,“婆娑”的解释为: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请据此推测下面句中“婆娑”的含义。
ㅤㅤ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浪漫得让后人嫉恨,即使忧伤,也忧伤得那么婆娑有姿。
(3)选文第⑧段为什么要写阿庆嫂?
【分析】这篇文章抒写了观赏沙家浜芦苇的内心感受,表达作者对沙家浜芦苇顽强、蓬勃生命力的赞颂,希望自己也具有沙家浜芦苇的精神,将生命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去,孜孜不倦,全力以赴。
【解答】(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诗经》里写芦苇,写得风雅婉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想象着那画面:满河满溪的芦苇,青碧茫茫”得出《诗经》芦苇的特点:风雅婉约,青碧茫茫;根据“沙家浜的芦苇,大气磅礴,莽莽苍苍,是大手笔、大写意,是千军万马奔腾的绿色气象”“沙家浜的芦苇又是顽强的”“千万根芦苇密密生长,就长成了芦苇的海,就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大象,就现了永摧不折的民族大精神”等句子可以归纳出沙家浜的芦苇所具有的特点是:茂盛,顽强,有蓬勃的生命力,充满民族精神。
(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婆娑”一词形容盘旋和舞动的样子,这里形象地表现了我们先民的风雅和生活情感的浪漫,在草木的衬托下也能生出明丽的绿光,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前后两次提到阿庆嫂,形成前后的照应,阿庆嫂是活跃在芦苇荡一带机智有胆量、有勇有谋的女性形象,突出了沙家浜的芦苇丛是斗智斗勇的生死战场,自然赋予了芦苇以生命气象和民族精神,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也具有沙家浜芦苇的精神,将生命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去,孜孜不倦,全力以赴。
答案:
(1)《诗经》芦苇:风雅婉约,青碧茫茫;
沙家浜的芦苇:茂盛,顽强,有蓬勃的生命力,充满民族精神。
(2)“婆娑”形容盘旋舞蹈的样子,生动地写出了我们先民的风雅。
(3)借阿庆嫂点明芦苇的象征意义,沙家浜的一个个芦苇象征了一个个杀寇除奸守卫家园的战士,千万根芦苇密密生长,就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大气象,就现出了永摧不折的民族大精神。
【点评】理解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掌握住。
第三部分写作。(10分)
10.(10分)作文。
ㅤㅤ写作时恰当使用象征手法,可以让读者咀嚼回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试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仿写。
ㅤㅤ示例: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ㅤㅤ要求:
①根据自己的了解,写出事物真实特点。
②事物与其象征物、象征意义之间要有切实的相似点,还可以回忆《爱莲说》,加深理解。
③不少于100字。
④不出现真实地名、校名、人名。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和微写作能力。
描写类微写作通常要求学生描写人物心理,或者描摹人或物的外观,或者描写一些动作和场景等,所以需要考生平常有敏锐的观察力,这样有助于考生在面对此类微作文时可以游刃有余。象征手法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根据示例,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不少于200字。如:梅花——凌霜傲雪;蜡烛——无私奉献;牡丹——富贵荣华。
【解答】答案:
示例:梅花是不平凡的。你看,在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冬日里,百花凋零,唯有梅花“凌寒独自开”,为人们送来一抹艳丽和一缕暗香。它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就像疫情突发白衣执甲的逆行者,就像在寒冷的边关傲然挺立守卫国家的边防战士……我赞美梅花,更赞美具有梅花精神的人。
【点评】“三步走”写好微作文:第一步:审题辨题,明确要求。第二步:巧妙选点,以小见大。第三步:有效表达,夺人眼目。合体:语言表达的风格要与选择的文体相适应。形象:要尽量修饰语言,使之光彩夺目。简明:要紧扣写作的中心。
题号
1
2
3
答案
A
C
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答案-A4,共1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综合题,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唐山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6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