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第十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文言小题,文言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中绳(zhòng) 槁暴(gǎ) 磨砺(lì) 锲而不舍(qì)
B.须臾(yú) 跂望(qí) 靛青(diàn) 参省乎己(shěng)
C.跬步(guǐ) 句读(dòu) 郯子(tán) 生非异也(xìng)
D.老聃(dān) 阿谀(yú) 李蟠(pán) 六艺经传(zhuàn)
二、文言小题(本大题共9小题)
2.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懂得
B.善假于物也 假:借助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徒弟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知晓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齿:并列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耻辱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全面
3.下列各项归类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或师焉,或不焉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蟹六跪而二螯
⑤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⑥D.③④⑥
4.下列加点字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B.圣人无常师
C.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其贤不及孔子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汶水西流
6.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不拘于时
C.何陋之有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7.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D.蟹六跪而二螯
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彼童子之师 郯子之徒
B.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下面对加线的“师”字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②④/⑤⑥⑧/③⑦B.①③/②⑤/④⑦⑧/⑥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D.①④/②③⑤/⑥/⑦⑧
10.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选自《荀子》,《荀子》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B.《师说》中李蟠所好的“古文”是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中,因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后者。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劝学
《荀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节选自荀子《劝学》)
(二)《精骑集》序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踮起脚后跟
B.而神明自得 非凡的智慧
C.喜从滑稽饮酒者游 交往
D.辄复不省 反省
12.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 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B.败吾业者 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
C.善假于物也 而常废于不勤
D.风雨兴焉 圣心备焉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1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寄寓于大量的浅显贴切的比喻,以此来阐述道理,像选文第一段,使用大量事物设喻,反复强调了“善假于物也”的观点。
B.荀子在选文第二段中除了设喻,还使用了对比论证,比如“骐骥”“驽马”的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C.秦观在《〈精骑集〉序》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秦观在《〈精骑集〉序》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15.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能否论证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6.默写。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2)故木受绳则直,。
(3),非利足也,。
(4),朽木不折。
(5)蟹六跪而二螯,,。
(6)师者,。
(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9)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10)孔子曰:三人行,。
(11),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17.阅读下面一则新闻,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并说明理由。(要求:不少于150个字;观点清晰,理由充分,表达有条理)
最近,央视网在微博发起了一个“你会经常用‘老师’称呼别人吗?”的投票,有十万人参与,调查结果显示,有三分之一的人会经常称呼别人老师。
可见,老师一词的含义已远远超过了其最初的范围。很多网友纷纷表示,“老师”是一个实用且礼貌的称呼,只要对方具有一技之长或资历较深,就可以称作老师,不分年龄、性别和职业,如理发的“Tny老师”、将行业前辈称呼为“xx老师”。此外,有不少粉丝都热衷于把自己喜欢的明星、博主称呼为“xx老师”,对此,也有人认为,人均“老师”让人难以接受,不是人人都可以被称为“老师”。
(节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有删改)
参考答案
1.【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锲而不舍”的“锲”应读qiè。
B.“跂望”的“跂”应读qǐ。“参省乎己”的“省”应读xǐng。
C.“跬步”的“跬”应读kuǐ。
故选D。
2.【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均正确。句意:学习不可以停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B.徒:同类的人。句意:善于借助外物罢了。/郯子这类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C.知:同“智”,智慧。句意:那么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正确。句意: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与之同列。
D.耻:意动用法,以……为耻。句意: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正确。句意: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了。
故选A。
3.【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不”,通“否”。句意: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
②无通假现象。句意: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③“生”,通“性”,天赋,资质。句意: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④无通假现象。句意: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
⑤“知”,通“智”,见识。句意: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⑥“有”,通“又”。句意: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
①③⑤⑥含有通假现象。
故选C。
4.【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大多数人。句意: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
B.“常”,古义,永久的,固定;今义,平常的。句意: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C.“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句意: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D.“不及”,古今同义,比不上。句意: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
故选D。
5.【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名词作状语,向上。句意: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
B.名词作动词,游泳。句意: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擅长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C.名词作状语,每天。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D.名词作状语,向西。句意:汶水向西流。
故选B。
6.【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知句子停顿,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A.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健的筋骨。
B.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不被时俗所局限。
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有何陋”。句意:有什么简陋的呢?
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句意:靛青,是从蓝草当中提取的,颜色却比蓝草还要深。
故选C。
7.【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句意: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A.“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句意: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B.“而”,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C.“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句意: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
D.“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句意: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
故选A。
8.【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之”,助词,的/代词,这。句意:那些童子的老师。/郯子这些人。
B.“其”,副词,表推测,大概/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句意: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C.“乎”,相当于“于”,介词,比/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句意: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
D.“乃”,都是副词,竟然。句意: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他们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故选D。
9.【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①“师”,名词,老师;句意: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②“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作老师;句意: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③“师”,名词,老师;句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④“师”,名词做动词,拜师学习;句意:却以拜师学习为可耻。
⑤“师”,名词意思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作老师;句意:孔子曾师以郯子为师。
⑥“师”,名词做动词,学习;句意:我学习的是道理。
⑦“师”,名词做动词,拜师学习;句意:有的拜师学习,有的不拜师学习。
⑧“师”,名词做动词,拜师学习;句意:拜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可以明白了。
①③名词,老师;②⑤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作老师;④⑦⑧名词做动词,拜师学习;⑥名词做动词,学习。
故选B。
10.【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指后者”错误。“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前者,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故选D。
【答案】11.D 12.B 13.B 14.D 15.可以论证。荀子《劝学》的观点是“学不可以已”。秦观叙述了年少时依仗记性好,不好好读书、贪图玩乐,荒废了学业,属于因不专心读书而不能积累学问,可以从反面论证“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我曾经踮起脚后跟远望。
B.正确。句意:而非凡的智慧自然得到提升。
C.正确。句意: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
D.错误。省:记。句意: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句意:我曾经整天地思索。/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
B.均为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句意:荒怠我的学业的。/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
C.介词,引出对象/介词,因为。句意: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
D.兼词,相当于“于此”,从这里/句尾语气词。句意:风雨从这里兴起。/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
“比数年来”作后文的时间状语,其后应断开,排除CD;
“颇发愤自惩艾”与“悔前所为”是两句话,中间应断开;“殆”为“不如”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有文采的句子”错误。原文说“可为文用者”,意思是“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
可以论证。荀子《劝学》的观点是“学不可以已”,即学习不可以停止,强调学无止境。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可知,秦观叙述了年少时依仗记性好,不好好读书、贪图玩乐,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荒废了学业,属于因不专心读书而不能积累学问,秦观读书的故事可以从反面论证“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参考译文:
(一)劝学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后跟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非凡的智慧自然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
(二)《精骑集》序
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十天或一个月中,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
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阅览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
唉,荒怠我的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搴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若干条,编为几卷,题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16.【答案】 ?使之然也 金就砺则利 假舆马者 而致千里 锲而舍之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则必有我师 闻道有先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砺、舆、致、锲、鳝、受、卑、谀。
17.【答案】示例:
在我看来,“老师”称呼的泛化有利有弊。一方面,它有积极意义。这种泛化体现了社会对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尊重,让人们能以一种礼貌且通用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认可与敬意,增进人际交流的和谐。比如在演艺圈,对明星称呼“老师”,能营造尊重前辈、学习经验的氛围。
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弊端。“老师”原本是特定职业称谓,承载着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庄重内涵。过度泛化可能稀释其严肃性,模糊职业边界。像“Tny老师”这种称呼,虽有调侃意味,但长此以往,会让真正的教师职业称谓的神圣感降低。我们应在尊重传统语义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老师”称呼,既展现礼貌,又维护其本质内涵。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写作类型:议论类微写作
审题指导:
明确任务核心:题目要求针对“老师”称呼泛化这一现象发表看法并阐述理由,重点在于分析该现象的利弊。
把握关键信息:从新闻内容可知,“老师”称呼突破原有职业范畴,用于有一技之长、资历深的人,涉及不同职业和身份,如明星、博主等,同时有人对此持不同意见。这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方向,即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探讨。
写作指导:
1.观点确立:可采用辩证观点,即认为“老师”称呼泛化有利有弊,这样能更全面地分析问题。也可选择单一观点,如认为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但需更深入地阐述理由以支撑观点;
2.结构安排:先直接表明自己对“老师”称呼泛化现象的看法,如“在我看来,‘老师’称呼的泛化有利有弊”,做到观点清晰。然后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别阐述理由。积极方面,可从表达尊重、促进交流等角度举例说明,如文中提到的演艺圈对明星称呼“老师”营造良好氛围;消极方面,可从职业称谓的严肃性、可能造成的误解等方面展开,像“Tny老师”对教师职业神圣感的影响。论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晰,可使用“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连接词。最后总结观点,强调应在尊重传统语义基础上合理使用“老师”称呼,既展现礼貌又维护其本质内涵,使论述完整;
3.内容充实:在阐述理由时,要结合具体事例,增强说服力。如除了题目中已有的例子,还可列举在文化艺术领域,人们对有造诣的创作者称呼“老师”,体现对其才华的认可;或者在新兴行业,新人对前辈称呼“老师”以表达学习的态度等。同时,对于消极影响,也可进一步拓展,如泛化可能导致真正的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降低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整本书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市第十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语文月考试卷答题卡docx、12月月考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