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期中考试模拟卷(二)(教师版)-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期(中外历史纲要上)

    期中考试模拟卷(二)(教师版)-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期(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页
    期中考试模拟卷(二)(教师版)-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期(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页
    期中考试模拟卷(二)(教师版)-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期(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期中考试模拟卷(二)(教师版)-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期(中外历史纲要上)

    展开

    这是一份期中考试模拟卷(二)(教师版)-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期(中外历史纲要上),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图为秦汉郡县乡里组织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单元-第4单元
    题型题量:共19题 1-15题为客观题 16-19题为主观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15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六个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象牙和祭祀用的丝绸。而对新发现坑中的73份碳屑样品进行碳14年代检测,初步判定其中4号坑年代最有可能在公元前1199年至公元前1017年。三星堆遗址的新发现
    A.反映出当时中外之间的交流频繁B.体现出社会等级分化初步显现
    C.说明考古发掘就能还原真实历史D.丰富了对中华早期文明的认知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对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增加了新的史料,富了对中华早期文明的认知,也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与中外交流频繁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等级分化无关,排除B项;C项夸大考古的作用,排除。故选D。
    2.《诗经·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渰(yǎn: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上述材料所反映内容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井田制的崩溃和私田的大量开垦B.土地私有制的确定与推动
    C.生产工具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D.政府推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C
    【解析】材料“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结合所学可得出土地私有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C项正确;ABD项都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BD项。故选C项。
    3.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等几派显学相互辨难,阐述义理的中心都集中在“内圣外王”的主题上“内圣”是指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即“修身”;“外王是指参与社会政治管理,即“治国”。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诸子百家立场一致B.中国文化出现大一统趋势
    C.中国文化形成了关注现实政治和人伦的特征D.中国文化摆脱了神学影响
    【答案】C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等几派相互辩难,集中讨论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和社会政治管理,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关注现实和人伦的特征,故选C项;诸子百家立场并不一致,而是集中在某一问题上进行讨论和辩驳,排除A项;诸子百家共同辩驳一个核心论题,不代表中国文化的大一统趋势,排除B项;材料是诸子百家辩驳的话题,而非从关注神学到关注人本的转变,排除D项。故选C项。
    4.下图为秦汉郡县乡里组织图。据图可知,秦汉时期
    A.官僚政治制度已经成熟B.地方治理体系基本形成
    C.地方机构建设分权明显D.彻底消除封建割据隐患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推行的郡县制,该制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标志着地方治理体系的形成,B正确;秦汉时期是官僚政治初建阶段,A排除;材料与地方分权无关,C排除;封建割据的隐患基础是小农经济,不能消除,D排除。故选B。
    5.下表是部分西汉开国功臣起义前履历。这反映出当时
    A.布衣将相局面逐渐出现B.秦朝统治渐失人心
    C.地方行政制度存在问题D.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开国功臣们起义前的履历情况,四者中既有贫寒百姓、秦朝基层官吏,又有秦朝县级长官,甚至贵族世家,但他们却都是灭亡秦朝、建立西汉的开国功臣,这说明秦朝统治渐失人心,B项正确;张良是贵族世家,无法说明布衣将相局面逐渐出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西汉地方行政制度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6.北魏时期,孝文帝深叹“移风易俗,实为甚难",南迁洛阳后,留在北方边镇民众甚至出现了鲜卑化趋势。而在南方,新汉族较多地保存了北方汉族之文化传统,“蛮气”则显得不足。南北民族交融的差异缘于
    A.区域地理环境B.经济发展水平
    C.汉文化影响力D.政府推行力度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大量的少数民族散居北方各地,而汉族人口大量南迁,因此南方的汉化程度相对较高,北方的“蛮气”较重,因此导致南北民族交融的差异缘于汉文化影响力,C正确;ABD不属于主要因素,排除。故选C。
    7.政事堂制度始创于唐初,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唐高宗时期,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时期,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这一制度的变化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C.缓解了皇帝与宰相的对立D.使六部的权限受到削弱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从三省制到中书门下制,尚书省的职权弱化,逐渐退出决策机构,政事堂成为掌管具体政事兼有决策职能的机关,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府,直接指挥和处理日常政务,由此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项正确;题干涉及政事堂制度的演变,属于中央官制,与地方无关,排除A;题干信息没有体现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而是强调政事堂制度演变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排除C;强调政事堂制度演变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而没有涉及六部,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8.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
    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
    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
    【答案】C
    【解析】北宋时由北朝民歌整理发展而来的乐府诗《木兰诗》中,载有“策勋十二转”这一唐代奖赏军功的说法,体现出其在流传过程中融入了新的历史内容,C项正确;《木兰诗》由北朝民歌发展而来,其中虽有唐代奖赏军功的表述,但记载的并非“政治制度的变迁”,A项错误;《木兰诗》由北朝民歌加工发展而成,不是宋代文人的创作,B项错误;《木兰诗》作为北朝民歌,经唐代传诵,宋代加工,有一定的史料价值,D项错误。
    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北宋)金兵内侵,只中央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唐代安史之乱,其军力并不比金人弱;唐两京俱失,州郡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作者意在论证
    A.唐代藩镇制度的进步作用B.都城的区位选择意义重大
    C.唐宋的地方治理互有得失D.宋朝强干弱枝的消极影响
    【答案】D
    【解析】材料把宋代与唐朝进行了对比,得出宋代“只中央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的结论,这主要是受到宋代强干弱枝的影响,导致地方军事力量较弱,故D项正确;藩镇制度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并不进步,排除A;材料与都城的区位好坏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讲得失,排除C。
    10.北宋时,在与辽、夏等边境地区设置的贸易场所——榷场里面,书画交易只是偶然出现,并未形成气候。到了南宋时期,宋金边境的榷场遂成为书画文物由北向南回流的渠道,且兴盛起来。据此可知
    A.两宋时期中国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
    B.书画回流蕴含宋人对故国依恋之情
    C.南宋时期南方的书画创作手法很高
    D.南宋时期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答案】B
    【解析】北宋时期,与辽、夏等边境地区进行贸易时,书画交易不常见,而到南宋时则成为常见的“由北向南回流”现象,这是因为南宋偏安江南,对故国存在浓烈的依恋和思乡之情,书画交易就是其表现,故选B;A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与题干无关,D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CD。
    11.宋元丰年间,政府颁发了我国第一部外贸法规《市舶法》,它规定:外船入港后,市舶官员登舶验货,按比例抽取实物,以“贡品”交政府;“禁榷”物资由市舶司统购包销;“博易”物资由中外商人市价买卖,运销内地。这反映出当时
    A.海上丝绸之路繁荣B.中外朝贡贸易体制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确立工商皆本思想
    【答案】A
    【解析】政府制定《市舶法》,从法律上规范调整对外贸易的现象,本质上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繁盛,中外贸易频繁的需求的反映,故A正确;海上丝绸之路,有朝贡贸易成分,但题干有中外商人市价买卖的部分,排除B;《市舶法》不拘泥于南北方,不能体现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排除C;工商皆本在明末清初由黄宗羲提出,排除D。故选A。
    12.如表是宋代至明代江苏地区粮食平均亩产量统计表(单位:市斤)。据此可以推知,明代江苏地区粮食亩产量的增加
    A.得益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促进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C.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D.为经济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较之宋元时期,明代苏州地区粮食平均面产量大幅度增长,粮食产量的增加,能够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为江苏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D项符合题意;粮食产量增加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出现,A项因果关系颠倒;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就已完成,排除B项;江苏地区主要生产稻米,其产量的增加与美洲农作物的传播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
    13.下列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特色,这客观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A.农业科技最为发达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统一局面渐趋形成D.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答案】C
    【解析】这三部农书从专论区域农业发展情况到兼顾南北方农业发展,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说明国家的统一局面形成,故选C;根据这几部农书的描述并不能说明元代的农业就是最发达的,排除A;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排除B;表格内容和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
    14.明英宗时,首辅李贤以善于进言和敢言著称,但考之史实,特别是从他自己所著的《天顺日录》中可以看出,李贤之所言大都不是主动地进言,而是皇上有所询问则言之,即使有所进谏,亦是帝意所属。这反映出明代
    A.内阁不具有合法性B.阁臣对皇权的依附性
    C.中央行政效率低下D.官僚政治集团的腐朽
    【答案】B
    【解析】李贤作为内阁首辅,所言大都不是主动地进言,而是皇上有所询问则言之,即使有所进谏,亦是帝意所属。结合明代内阁特征,权力来源于皇帝,李贤的做法说明其顺从皇帝的旨意,对皇权有依附性,B正确;题干并不是强调内阁的机构属性,排除A;内阁的出现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但是题干主旨是内阁和皇帝的关系,排除C;D与题无关,排除。
    15.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传统上被定位为负面性存在的“人欲”、“私”出现了180度的“坐标转位”,转而成了正面的被肯定的存在。明清时期出现的这种变化,着实令人吃惊,故而称之为“剧变”。明清时期的这一“剧变”
    A.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思想体系B.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
    C.适应了工商业发展的客观要求D.实现了“天理”与“人欲”的统一
    【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明末思想中开始肯定人的正常欲望,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对明末工商业发展的迎合,故选C;明末时期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思想体系的发展,而非否定,它没有突破传统儒学的范畴,因此也没有动摇封建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排除AB;材料反映的是“人欲”的肯定,而非实现“天理”与“人欲”相统一,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6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
    材料二: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之国五十三——《荀子》
    秦汉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的重要时期,此时的制度架构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三:夏、商、周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材料四: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材料五:汉初郡国并行制最大的弊病就是诸侯国不可避免地要与中央皇权产生矛盾,并对皇权和国家统一构成威胁。汉文帝接受贾谊的《治安策》,“众建诸侯而少其力”,采取了诸如将齐国一分为七、把淮南国一分为三的措施。汉景帝又接受晁错的建议“削藩”,用战争方式平息了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七国的叛乱。
    ——《读史笔记》
    请回答
    (1)请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归纳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6分)
    (2)材料三和材料四认为秦朝短暂而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汉初“郡国并行”所引发的最大弊端是什么?汉文帝与汉景帝试图用什么方法解决之?最终汉武帝如何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8分)
    【答案】(1)对象主要有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和古代先王后代。同姓贵族是分封的主体;同姓贵族的封地大多占据重要区域。
    (2)亡于郡县制度(或孤立而亡);亡于暴政。
    (3)弊端:诸侯国势力越来越强,威胁中央集权。
    试图解决:文帝采用拆分诸侯国的方法,景帝采用战争的方式。
    武帝:采用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候。
    【解析】(1)
    从“诸侯国、国君之姓”可得出对象主要有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和古代先王后代。根据所占据的比例可得出同姓贵族是分封的主体;根据“地理位置”可得出同姓贵族的封地大多占据重要区域。
    (2)
    根据“秦郡邑而促”可得出材料三认为秦朝亡于郡县制度(或孤立而亡);根据“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可得出秦朝亡于暴政。
    (3)
    弊端:根据“汉初郡国并行制最大的弊病就是诸侯国不可避免地要与中央皇权产生矛盾,并对皇权和国家统一构成威胁。”得出诸侯国势力越来越强,威胁中央集权。试图解决:根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得出文帝采用拆分诸侯国的方法,景帝采用战争的方式。武帝:结合所学可得出汉武帝采用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候。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杨远《西汉自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材料二 西汉中叶,中国商人渡海到达印度半岛,购置当地奇珍。到了唐代,海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广州设置了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的时期。当时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进口货物在4000种以上,宋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宋高宗绍兴初,年收入占当时全部收入的1/20。宋代及其以后,海路已经取代陆路而成为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摘编自王嘉《两宋海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
    (1)依据材料一归纳表格中数据反映的历史信息,据此信息说明唐宋时期的经济现象并简述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6分)
    【答案】(1)信息:西汉时,南方人口数及占全国人口比例远远低于北方;从唐到宋南方人口数急剧增长,而北方人口数及占全国人口比例迅速下降。北宋时南方人口数已经超越北方。
    现象: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政治因素:北方多战争,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政治中心南移、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等)。
    人口迁移:北民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资源和生产技术;
    自然环境: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或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恶化等。
    (2)特点:海外贸易范围扩大;海外贸易额增加;海外贸易税收成为政府收入重要来源;海上贸易取代陆路贸易。
    【解析】(1)
    信息:从南北方人口的变化可得出西汉时,南方人口数及占全国人口比例远远低于北方;从唐到宋南方人口数急剧增长,而北方人口数及占全国人口比例迅速下降。北宋时南方人口数已经超越北方。现象:从唐到宋的南北方人口可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原因:政治因素:根据所学可得出北方多战争,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政治中心南移、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等。人口迁移:根据所学可得出北民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资源和生产技术;自然环境:结合所学可得出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或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恶化等。
    (2)
    特点:根据“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的时期。当时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得出海外贸易范围扩大;根据“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的时期。当时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进口货物在4000种以上”得出海外贸易额增加;根据“宋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宋高宗绍兴初,年收入占当时全部收入的1/20。”得出海外贸易税收成为政府收入重要来源;根据“宋代及其以后,海路已经取代陆路而成为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得出海上贸易取代陆路贸易。
    18.(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晋时北方诸州,约700余万口。南渡的90万口占其1/8强。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改编自曹文柱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材料二
    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
    (注:在唐朝的十部乐中,除了燕乐、清商乐外,西凉乐、天竺乐、龟兹乐、高丽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都是外来乐。除了宫廷,高官和民间大贾家中也有出现私人乐队。该图真实再现了当时的乐舞场面。)
    (注: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其影响。(7分)
    (2)文物是形象的历史。从材料二中提取一条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6分)
    【答案】(1)特点: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
    影响:促进落后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加强全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平衡性;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2)示例信息:唐朝文化深受异域文化影响。说明: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疆域辽阔,统治者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加之海陆交通条件便利,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文化艺术受西域文化及周边外来文化影响较深。
    【解析】(1)
    特点:根据“相率南下”“人口南徙”得出由北向南迁徙;根据“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得出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根据“”得出迁徙活动范围广;根据“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概括得出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促进落后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等角度总结回答。
    (2)
    本问为开放型试题,解答时应先提取一条历史信息,再加以说明。如从图示信息及文字说明“外来乐”“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可以得出:唐朝文化深受异域文化影响。说明:联系所学,从唐朝国家统一强盛、统治者奉行开明开放的政策、中外交往频繁等方面来说明唐朝文化深受异域文化影响的原因。还可以根据材料信息从唐朝文化特点的角度,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进行说明。
    19.(12分)如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部分日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综合分析如图信息,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发展趋势的角度拟定一个主题,并任选一个时期加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主题: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发展说明:(以秦朝为例)
    秦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时期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灭掉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王朝——秦朝。
    秦朝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上:确立皇帝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
    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修驰道、直道。
    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作为官方统一字体。
    思想上:“焚书坑儒”,加强文化专制。
    军事上: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
    其他:颁布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多民放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其他说明的角度:两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隋唐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时期:宋元时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鼎盛时期。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示例:主题:据材料“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于巩固……”可拟主题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说明: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以秦朝为例)秦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时期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灭掉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王朝——秦朝;秦朝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上确立皇帝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修驰道、直道;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作为官方统一字体;思想上“焚书坑儒”,加强文化专制;军事上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其他,颁布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多民放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等方面回答。(其他说明的角度:两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隋唐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时期:宋元时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鼎盛时期。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樊哙
    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为业
    萧何
    原为沛县主吏掾,后来升为泗水卒史
    夏侯婴
    原为沛厩司御,后来升为县令史
    张良
    出身贵族世家,先辈在韩国五世为相
    朝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粮食平均亩产量
    326
    347
    450
    农书
    成书时间
    主要内容
    陈敷《农书》
    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
    我国现存最早的专论江南地区水田农事和生产技术的综合性农书
    《农桑辑要》
    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
    由司农司撰写的—部官方农业著作,以北方农业为研究对象
    王桢《农书》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
    兼论南北方农业技术,对耕作、农具、桑蚕等的记述,都顾及南北差别,致意于其相互交流
    作者
    相关表述
    李贽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黄宗羲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王夫之
    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
    诸侯国
    国君之姓
    地理位置


    今山西


    今河南北部


    今山东南部


    今山东北部


    今河南南部


    今北京一带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相关试卷

    专题过关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教师版)-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期(中外历史纲要上):

    这是一份专题过关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教师版)-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期(中外历史纲要上),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考试模拟卷(一)(学生版)-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期(中外历史纲要上)本:

    这是一份期中考试模拟卷(一)(学生版)-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期(中外历史纲要上)本,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董仲舒完善了天人感应的灾异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考试模拟卷(一)(教师版)-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期(中外历史纲要上):

    这是一份期中考试模拟卷(一)(教师版)-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期(中外历史纲要上),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董仲舒完善了天人感应的灾异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