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田家炳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田家炳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田家炳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田家炳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引起内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事件发生。平时应该注意科学锻炼身体,以增强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 血糖浓度、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C. 严重雾霾天气下,婴幼儿与老年人应减少户外活动
D. 外界环境没有发生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不会遭到破坏
【答案】D
【解析】
【分析】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环境,保证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同时内环境也可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终产物。
【详解】A、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
B、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所以血糖浓度、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
C、婴幼儿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还不健全,老年人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逐渐减弱,因此严重雾霾天气情况下,婴幼儿与老年人应减少室外活动,C正确;
D、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所以外界环境没有发生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的稳态也可能会遭到破坏,D错误。
故选D。
2. 神经系统通过反射使机体对刺激做出快速反应。人体的神经系统出现病变,往往会导致反射活动异常。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中风患者无法完成膝跳反射等非条件反射活动
B.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的过程
C. 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的完成至少需要三个神经元
D. 条件反射的建立与脊髓等低级神经中枢无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1、非条件反射: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叫做非条件反射。
2、条件反射:(1)概念: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叫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的建立: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需要通过大脑皮层的参与。
【详解】A、膝跳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中风患者能完成膝跳反射,A错误;
B、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正确;
C、膝跳反射的完成需要2个神经元,C错误;
D、条件反射的建立与脊髓等低级神经中枢有关,D错误。
故选B。
3. 多巴胺是大脑中含量最丰富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能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也与各种上瘾行为有关。多巴胺系统调节障碍涉及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等。下图是正常神经元与帕金森病患者神经元传递指令的对比图(图中的A为多巴胺,其可被突触前神经元回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多巴胺与B特异性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发生钠离子内流
B. 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多巴胺需要消耗能量
C. 多巴胺能被回收表明兴奋神经元之间可以双向传递
D. 突触前膜释放的多巴胺减少是帕金森病患者发病的原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体受到刺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过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详解】A、多巴胺能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所以多巴胺是兴奋性递质,当多巴胺与B(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会导致Na+内流,使突触后膜兴奋,A正确;
B、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多巴胺是一个胞吐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信息,C错误;
D、从图中看出,突触前膜释放的多巴胺减少导致突触后膜兴奋性降低,是帕金森病患者发病的原因,D正确。
故选C。
4. 近些年来,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位居全球第一。这不仅与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也与患者体内胰岛素的缺乏有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正常机体内血糖浓度上升会引起胰岛素的分泌增加
B. 机体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是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
C. 下丘脑通过垂体管理胰岛来调节血糖浓度相对稳定
D. 出现高血糖和尿糖症状的患者一定为糖尿病患者
【答案】A
【解析】
【分析】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A、正常机体,当血糖浓度升高时,会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产生胰岛素,A正确;
B、机体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是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B错误;
C、下丘脑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管理胰岛来调节血糖浓度相对稳定,C错误;
D、出现尿糖症状的患者不一定是糖尿病患者,也可能是肾脏发生病变或一次性食糖量过多引起,D错误。
故选A。
5.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一种神经营养蛋白,可增强兴奋的传递过程,影响神经可塑性和认知功能,对记忆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雌激素或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的小鼠在认知记忆上存在缺陷。研究者分别向小鼠注射适量雌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小鼠体内的BDNF含量均升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记忆是由单一脑区控制的,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
B. 温水服用BDNF可以有效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障碍
C. 阻断下丘脑和垂体的血液联系,会导致小鼠体内BDNF的含量降低
D. 给小鼠口服适量雌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小鼠体内的BDNF含量将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功能的分级调节系统,也称为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轴;人和高等动物体
内还有“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等。人们将下丘脑、垂体和靶腺体之间存在的这种分层调控称为分级调节。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详解】A、记忆不是由单一脑区控制的,而是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的参与,A错误;
B、BDNF是一种神经营养蛋白,所以不可以口服,否则会导致其活性丧失,B错误;
C、由于雌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若阻断下丘脑和垂体的血液联系,会使雌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降低,依据题干信息,“分别向小鼠注射适量雌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小鼠体内的BDNF含量均升高”,所以当雌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降低时,会导致小鼠体内BDNF的含量降低,C正确;
D、雌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属于氨基酸的衍生物,口服都不会使其活性丧失,所以给小鼠口服适量雌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小鼠体内的BDNF含量将升高,D错误。
故选C。
6. 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均可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浓度越高,对某器官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强
B.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协调促进细胞分裂的完成
C. 青鲜素处理种子可打破其休眠从而提高发芽率
D. 矮壮素的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具有与植物激素相类似的生理作用的化学物质。
【详解】A、生长素浓度升高,对植物器官的促进作用先增加后减弱,如果超过一定范围则表现为抑制作用,A错误;
B、生长素促进细胞核分裂,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质的分裂,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协调促进细胞分裂的完成,B正确;
C、青鲜素能延长储藏期,抑制发芽,C错误;
D、矮壮素分子结构与植物激素完全不同,只是生理效应相同,D错误。
故选B。
7. 由于近年来的过度捕捞压力,石斑鱼体型逐年小型化,单位捕捞年渔获量逐年下降。为了实现对石斑鱼资源的保护、管理和长期利用,某科研小组对该鱼种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石斑鱼的性别比例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石斑鱼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为保证石斑鱼资源可持续利用,应该在春季休渔
C. 石斑鱼体型的逐年小型化趋势与长期捕捞压力有关
D. 与个体大型化相比,个体小型化对石斑鱼生存和繁衍不利
【答案】C
【解析】
【分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不同季节中石斑鱼的性别比例不同。
【详解】A、石斑鱼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
B、从图中看出,夏季石斑鱼雌雄比例较高,繁殖后代的能力强,因此应该在夏季休渔,B错误;
C、由于石斑鱼个体小型化有利于降低被捕捞的风险,所以石斑鱼体型的逐年小型化趋势与长期捕捞压力有关,C正确;
D、个体小型化有利于降低被捕捞的风险,有利于石斑鱼生存和种群繁衍,D错误。
故选C。
8. 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鸟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对某湿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生物多样性水平
A. 严重退化湿地中的鼠类吸引部分猛禽使得食物网结构最为复杂
B. 因湿地退化食物不足,鸟类死亡率增加导致丰富度降低
C. 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典型湿地
季节性湿地
中度退化湿地
严重退化湿地
湿地特征
常年积水
季节性积水
无积水
完全干涸,鼠害严重
生物多样性指数
2.7
2.4
2.1
1.5
鸟类丰富度
25
17
12
9
D. 湿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数据,随着湿地退化,退化程度越严重,积水越少,并且生物多样性指数和鸟类丰富度都下降。
【详解】A、严重退化的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而且鸟类丰富度也最低,故食物网结构最简单,A错误;
B、丰富度是物种数目的多少,鸟类死亡率增加会使种群密度下降,不会导致物种数目减少,B错误;
C、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错误;
D、湿地具有可以蓄水调洪、补充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因此湿地的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D正确。
故选D。
【点睛】
9. 造礁珊瑚中含有丰富的虫黄藻,大多数造礁珊瑚生长的水深范围是0~50米。珊瑚虫可为虫黄藻提供保护、居所和营养,而虫黄藻不仅为珊瑚虫提供氧气和营养,而且与珊瑚虫石灰质骨骼的形成有关。为评估某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中珊瑚礁的健康状况,某研究者选取东岛、鹿回头、大东海3个地点进行调查,3个地点的造礁珊瑚和珊瑚礁鱼类的种数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造礁珊瑚与虫黄藻之间的关系为原始合作
B. 影响造礁珊瑚分布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
C. 据图数据可知,鹿回头地区物种丰富度最高
D. 海水污染、渔业大量捕捞等使珊瑚覆盖率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详解】A、由“珊瑚虫可为虫黄藻提供保护、居所和营养,而虫黄藻为珊瑚虫提供氧气和营养”可知:造礁珊瑚与虫黄藻之间的关系属于互利共生,A错误;
B、大多数造礁珊瑚生长的水深范围是0~50米,所以影响造礁珊瑚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水深,B错误;
C、丰富度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而图中数据仅表示造礁珊瑚和珊瑚礁鱼类的种数,因此利用上图中的数据,不能得出鹿回头地区物种丰富度最高的结论,C错误;
D、海水污染、渔业大量捕捞等会影响虫黄藻的分布,进而导致珊瑚覆盖率下降,D正确。
故选D。
10. 水生演替开始于水生环境中,但一般都发展到陆地群落。水生演替大体发展阶段是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森林群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水生演替为初生演替,演替速度慢,趋向于形成新群落
B. 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可影响该水生演替
C. 在挺水植物阶段不能找到浮叶根生植物和沉水植物等
D.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向结构复杂的方向发展
【答案】C
【解析】
【分析】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因此有人为干扰时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速度可能会加快。
【详解】A、该水生演替起始于裸底阶段,因此属于初生演替,演替速度慢,趋向于形成新群落,A正确;
B、影响此地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B正确;
C、群落演替是优势替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在挺水植物阶段能找到浮叶根生植物和沉水植物等,C错误;
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群落内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总体上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D正确。
故选C。
11. 为促进我国近海渔业发展,科学家以渤海某海洋牧场为实验组,周围区域为对照组进行营养结构研究,
下图为两组中部分食物链构成的食物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因消费者种类多导致自我调节能力降低
B. 若实验组水体发生重金属污染,则其在大泷六线鱼体内浓度最低
C. 构建能量金字塔需测算生态系统中主要食物链各环节散失的能量值
D. 实验组中投放大型藻类和刺参可减少能量损耗,使大泷六线鱼实现高产
【答案】D
【解析】
【分析】1、分析题图,图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群落丰富度更大。2、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者是自养型生物,消费者是异养型生物。
【详解】A、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物种组分更多,食物网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因此自我调节能力更高,A错误;
B、重金属在生物体内不易降解,会随着食物链出现生物富集现象,若实验组水体发生重金属污染,则其在大泷六线鱼体内浓度最高,B错误;
C、如果将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转换为相应面积(或体积)的图形,并将图形按照营养级的次序排列,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叫作能量金字塔,C错误;
D、分析对照组的食物网,大泷六线鱼属于第三、第四和第五营养级;实验组中投放了大型藻类和刺参后,大泷六线鱼可以直接摄取大型藻类为食,即可在食物链中位于第二营养级,所以实验组中大泷六线鱼的营养级与对照组相比降低,可减少能量损耗,使大泷六线鱼实现高产,D正确。
故选D。
12. 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被国际保护组织誉为“生物多样性大国”和“生物多样性全球热点地区”。小龙虾原产美洲,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入侵我国后的最初一段时间种群数量会迅
速上升,从入侵初期的泛滥成灾到现在要依靠人工养殖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稻—虾立体养殖是人工养殖小龙虾的重要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小龙虾入侵初期因缺少天敌、气候适宜、空间充裕等,种群增长曲线呈“J”形
B. 小龙虾同化量的一部分以粪便的形式流向分解者,其余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C. 小龙虾等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当地物种丰富度降低,从而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 与传统养殖或种植方式相比,稻—虾立体养殖能够更充分地利用空间和环境资源
【答案】B
【解析】
【分析】同化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储存起来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详解】A、小龙虾是外来物种,入侵初期因缺少天敌、气候适宜、空间充裕等,种群增长曲线呈“J”形,A正确;
B、小龙虾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它的同化量,而是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B错误;
C、小龙虾等外来物种入侵会和当地物种竞争生存空间和资源,而外来物种往往由于缺乏天敌而泛滥成灾,导致当地物种丰富度降低,从而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
D、稻-虾立体养殖方式合理套养一定数量小龙虾,发挥小龙虾除草和排泄物增肥等功效,实行水稻小龙虾共生,实现“田面种稻,水体养虾,虾粪肥田,稻虾共生”的效果,充分利用了空间和环境资源,D正确。
故选B。
13. 源源不断的能量输入和有序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下图为某海岸湿地的部分能量流动图[单位:MJ/(m2·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输入该湿地生产者的总能量为80.3 MJ/(m2·a)
B. 用于该湿地植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133.5 MJ/(m2·a)
C. A部分的能量是指被下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
D. 该湿地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9.3%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
2、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一般来说,在输入到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
【详解】A、由题图可知,输入该湿地绿色植物的总能量为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133.5kJ/(m2·a),A错误;
B、湿地植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湿地植被固定的太阳光能(同化量)- 呼吸作用的消耗量=133.5-53.2=80.3kJ/(m2·a),B错误;
C、A部分的能量是指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错误;
D、该湿地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D正确。
故选D。
14. 垃圾分类是按一定标准将废弃物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回收利用可再生资源,填埋处置暂时无法利用的垃圾。垃圾投放有许多规范,规范操作可方便工作人员的回收,并能防止二次污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施垃圾分类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B. 积极践行垃圾分类可能会增大生态足迹
C. 厨房里产生的垃圾都可以投放到厨余垃圾
D. 垃圾的分类和回收遵循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答案】D
【解析】
【分析】垃圾分类处理后,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和物质的循环利用,既减少了污染,又实现了资源的重复利用,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详解】A、能量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
B、积极践行垃圾分类会降低生态足迹,B错误;
C、厨房里产生的垃圾并不都属于餐厨垃圾,应分类投放,例如塑料包装应投放到可回收物,C错误;
D、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能够实现物质的多级利用,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遵循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D正确。
故选D。
15. 蓝光和赤霉素分别作为外部环境信号和内部信号对植物生命活动进行调节。蓝光能够激活蓝光受体,抑制赤霉素的作用。为验证该机理,科研人员利用野生型拟南芥植株(能产生内源赤霉素)分2组进行不同处理。一段时间后,将2组拟南芥植株的细胞裂解,在裂解液中加入表面结合了蓝光受体抗体的微型磁珠,充分孵育后收集磁珠,将磁珠上的蛋白分离下来,检测其中的蓝光受体和赤霉素受体,植株处理及检测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正常植株相比,赤霉素受体缺失体植株节间的伸长生长慢
B. 光可以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C. 实验组的植株应用蓝光处理,对照组只能检测到蓝光受体
D. 蓝光激活蓝光受体导致蓝光受体与赤霉素受体结合,使赤霉素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合成的,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起到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赤霉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详解】A、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与正常植株相比,赤霉素受体缺失体植株节间的伸长生长慢,A正确;
B、在自然界中,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衰老,等等,都会受到光的调控;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B正确;
C、根据题意“蓝光能够激活蓝光受体,抑制赤霉素的作用”,并结合表格内容,为探究该机理,对照组的植株处理是黑暗,故实验组的植株处理应为蓝光,微型磁珠的表面结合了蓝光受体抗体,蓝光受体抗体只能与蓝光受体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而不能与其他物质结合。检测结果显示,实
组别
植株处理
检测结果
对照组
黑暗
只能检测到___
实验组
___
能同时检测到蓝光受体和赤霉素受体
验组植株经过蓝光处理后,能同时检测到蓝光受体和赤霉素受体,而对照组只能检测到蓝光受体,C正确;
D、蓝光能够激活蓝光受体,抑制赤霉素的作用,蓝光激活蓝光受体导致蓝光受体与赤霉素受体结合,抑制赤霉素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D。
16. 荒漠草原作为典型草原和荒漠之间的缓冲带,在生态学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科研工作者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下对荒漠草原植被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LG为轻度放牧、MG为中度放牧、HG为重度放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荒漠草原区别于其他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
B. 据表格信息可知,荒漠草原群落中植被植株矮小、根深
C. CK的处理为不放牧,放牧会增加植被的地下生物量
D. 荒漠草原植被生物量分配变化与放牧程度密切相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与对照组相比,轻度放牧会增加植被地下生物量;在中度放牧、重度放牧条件下,植被地上生物量分配明显减小,植被地下生物量分配明显增加。
【详解】A、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所以荒漠草原区别于其他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A正确;
BC、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该研究的自变量为放牧的程度,对照组应该设置空白对照,不进行放牧,因变量是植被地上、地下生物量,荒漠群落是地球上最耐旱的,是由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或半乔木占优势的地上不郁闭的一类生物群落,实验结果显示荒漠群落中植被地上生物量较少、地下生物量占比大,说明荒漠群落植被植株矮小,但根长得很深;与CK组相比较,轻度放牧会增加植被的地下生物量,中度和重度放牧会导致植被的地下生物量减少,B正确,C错误;
D、依据表格信息可知,荒漠草原植被的生物量分配变化与放牧程度密切相关,植被的地上生物量随放牧
组别
CK(对照组)
LG
MG
HG
植被地上生物量/(g·m-2)
105
88
50
32
植被地下生物量/(g·m-2)
1620
1750
1370
1200
强度増加呈下降趋势,轻度放牧会増加植被的地下生物量,其余的放牧强度均会降低植被的地下生物量,但没有地上生物量下降的明显,D正确。
故选C。
17. 生态系统物质形式的改变能够显著影响地球环境和人类生存。“双碳”战略(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b为生产者,图中缺少的碳流动方向有b→a,c→a,d→a
B.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CO2的固定和释放是其关键环节
C. f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被生产者再利用
D. 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发展燃煤发电、植树造林等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1、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
2、a为无机环境,b为生产者,c为初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者,e为三级消费者,f为分解者。
【详解】A 、b为生产者,图中缺少的碳流动方向有b→a,c→a,d→a即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到无机环境中的过程,A正确;
B、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CO2的固定和释放是其关键环节,B正确;
C、由于a为无机环境,b为生产者,c为初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者,e为三级消费者,f为分解者,f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被生产者再利用,C正确;
D、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发展风力、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植树造林等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D错误。
故选D。
18. 鳄蜥为中国及邻近越南的特有种,以吃昆虫为主,也吃蝌蚪、蛙、小鱼、蠕虫。在我国广西大桂山鳄蜥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生活着超过500只鳄蜥,这些鳄蜥都是远古时期世代繁衍下来的“活化石”,它们的祖先最早诞生于2亿年之前。鳄蜥血统古老,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又被称作爬行界的“大熊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鳄蜥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能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B. 保护鳄蜥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C. 鳄蜥在研究爬行动物的演化史中具有间接价值
D. 栖息地破坏和碎片化是威胁鳄蜥生存的因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例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一旦人工繁育成功,就可以将这些野生生物回放野外。此外,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等,也是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近些年来,我国科学家还利用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加强对珍稀、 濒危物种的保护,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详解】A、鳄蜥吃食草昆虫,则为第三营养级,吃肉食性小鱼,则属于第四营养级,因此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能占有不同的营养级,A正确;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同时保护动物和其生存环境,因此,保护鳄蜥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B正确;
C、鳄蜥在研究爬行动物的演化史中具有直接价值,C错误;
D、栖息地破坏和碎片化影响鳄蜥的繁衍和生存,是威胁鳄蜥生存的因素,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4分。)
19. 蚜虫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为了更好地防治蚜虫,研究人员建立小型麦田种植蛇床草(能够为瓢虫提供保育所),研究种植蛇床草对蚜虫和异色瓢虫(蚜虫的天敌,具有迁飞习性)数量的影响,结果如下图(5月25日~6月24日为蚜虫爆发期)。请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的方法是_____,原因是_____。
(2)持续38 ℃高温可以引起蚜虫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说明高温属于_____(填“密度制约因素”或“非密度制约因素”),原因是_____。
(3)蚜虫受到它的天敌异色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发出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其他蚜虫,信息素属于_____。麦田种植蛇床草组的异色瓢虫的种群密度比对照组的高,原因是_____。蚜虫爆发期,麦田种植蛇床草组的蚜虫密度远低于对照组的,说明_____。
【答案】(1) ①. 年龄结构 ②. 样方法 ③. 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2) ①. 非密度制约因素 ②. 温度对种群数量的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
(3) ①. 化学信息 ②. 蛇床草可为异色瓢虫提供繁殖场所 ③. 种植蛇床草既能较好地防治蚜虫又能减少农药使用,提高经济效益
【解析】
【分析】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即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多用于植物、某些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种群。
【小问1详解】
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蚜虫的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调查其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
【小问2详解】
温度导致种群数量下降与种群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小问3详解】
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蛇床草可以为异色瓢虫提供繁殖场所,导致蛇床草组的异色瓢虫的种群密度比对照组的高,蚜虫爆发期,麦田种植蛇床草组的蚜虫密度远低于对照组的,说明种植蛇床草既能较好地防治蚜虫又能减少农药使用,提高经济效益。
20. 我国南方地区的每年10月下旬到次年5月初是双季稻种植的冬闲期。研究人员在冬闲期稻田中分别种植紫云英(豆科固氮植物)和油菜,紫云英盛花期全株翻耕还田、油菜籽粒收获后秸秆切碎还田。图甲表示在早稻、晚稻成熟期进行土壤取样,并测得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碳能力的相对值,图乙表示晚稻收获后测得的土壤有机碳总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意义是_____。
(2)冬闲期种植两种植物均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能力,原因是_____。图乙结果表明,种植紫云英的土壤中有机碳积累量比较高,结合图甲分析,其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
(3)据图乙中的实验结果并结合题干信息推测,晚稻产量最高的为_____组,原因是_____。
【答案】(1) ①. 冬闲期稻田中不种植任何作物 ②. 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2) ①. 秸秆还田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物质和能量 ②. 紫云英全株还田输入土壤的有机物多
(3) ①. 紫云英 ②. 紫云英为豆科固氮植物,能将空气中的N2转化为,且种植紫云英的土壤中有机碳积累量比较高
【解析】
【分析】根据图甲形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在早稻和晚稻田种植油菜和紫云英后,土壤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碳的能力都增强了,且在早稻田里种植紫云英比种植油菜增加得更多;
根据图乙形分析,与对照组相比,种植紫云英和油菜的土壤中土壤总有机碳都增加了,且种植紫云英的土壤增加更明显。
【小问1详解】
本实验实验组是“在冬闲期稻田中分别种植紫云英(豆科固氮植物)和油菜”,根据对照性原则,则对照组的处理应是“冬闲期稻田中不种植任何作物”。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意义是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
【小问2详解】
根据题意,冬闲期种植的植物秸秆还田可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物质和能量,而紫云英盛花期全株翻耕还田,输入土壤的有机物多, 因此均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能力。
【小问3详解】
根据图乙实验结果表明种植紫云英和油菜的土壤中土壤总有机碳都增加了,且种植紫云英的土壤增加更明显,结合题意中紫云英为豆科固氮植物,可推测 晚稻产量最高的应为紫云英组,原因是紫云英为豆科固氮植物,能将空气中的N2转化为,且种植紫云英的土壤中有机碳积累量比较高。
21. 2022年我国成功举办了《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但目前一些河流、湖泊等仍然面临严峻的生态问题。下图表示某湖泊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湖泊的湖岸边到湖心处往往分布有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_____分布,这体现了湖泊群落具有_____结构。
(2)生活污水的排放引起湖泊水质轻度污染,无须人为干预很快自我净化,这体现了该湖泊生态系统具有_____能力。若该湖泊处于生态平衡状态,则具有的特征是_____。
(3)轮虫的同化量有3个去向:除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其余的去向是_____。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有机物的不断输入,原因是_____。
(4)水体富营养化会引起蓝细菌的爆发性增殖,其中微囊蓝细菌会分泌毒素。生态学家提出“投放一定数量的肉食性鱼类”的经典治理方案,该方案可抑制蓝细菌数量增长的机理是_____。
【答案】(1) ①. 镶嵌 ②. 水平
(2) ①. 自我调节 ②. 结构平衡、功能平衡、收支平衡
(3) ①. 呼吸作用散失和流向分解者 ②. 该生态系统输出及呼吸消耗的能量大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4)肉食性鱼类捕食滤食性鱼类,导致浮游动物数量增加,可以大量捕食蓝细菌,从而抑制蓝细菌数量的增长
【解析】
【分析】一个营养级(非最高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能量其去向有: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②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同化;③被分解者分解;④部分未被利用。
【小问1详解】
湖泊的湖岸边到湖心处往往分布有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这是群落的水平结构,常呈镶嵌分布。
【小问2详解】
湖泊水质轻度污染,无须人为干预很快自我净化,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平衡指结构平衡、功能平衡、收支平衡。
【小问3详解】
轮虫的同化量除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还有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和流向分解者,由于该生态系统输出及呼吸消耗的能量大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所以需要从外界源源不断的补充有机物。
【小问4详解】
据图可知,当放养一定数量肉食性鱼类后,群落中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下降,导致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数量增加,可以大量捕食蓝细菌,从而抑制蓝细菌数量的增长。
22. 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美丽乡村建设,某山区利用自然河流进行生态旅游建设,并从河道治理、景观营造、休闲注入、空间利用等板块进行开发。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河道治理时,需要遵循_____原理,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多种水生植物,还需要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_____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合理人工设计形成互利共生关系。景观营造依据协调原理,需要考虑的问题有_____。
(2)为了空间利用和休闲注入的需要,在周边合理设计并种植单一经济果林。与自然林相比,该单一经济果林更易爆发病虫害,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
(3)下图为该河道发生富营养化进行生态修复工程的设计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
A. 曝气可增加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
B. 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提高了净化效果
C. 植物浮床能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减少水体富营养化
D. 植物浮床能一定程度抑制浮游植物的数量
(4)镉(Cd)是该河道中最具毒性的污染物之一,镉可通过生物富集最终危害人体健康。生物富集的效率可以用生物富集系数(BCF)进行量化,计算公式为BCF=生物体中某种物质的浓度/环境中同种物质的浓度。BCF数值越小,说明_____。生物富集效率会受到_____(答出两点)的影响。利用黑藻修复该河道Cd污染水体时,蓝细菌和绿藻等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使水下的光照强度很弱,影响了沉水植物的扩张或恢复。科研人员尝试利用白虾改善水体光照条件,发现黑藻的生长率与白虾的密度(低密度组、中密度组和高密度组)呈正相关,写出大致的实验思路(使用容器为聚乙烯桶,注入河水50 L)_____。
【答案】(1) ①. 自生 ②. 生态位 ③. 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和平衡
(2)该单一经济果林中物种较少,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弱,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 (3)BCD
(4) ①. 该物质越容易在生物体内分解 ②. 生物特性、有害物质性质及环境因素 ③. 实验分四组,分别为对照组(无白虾)、低密度白虾组、中密度白虾组和高密度白虾组,先在四组容器中种植一定数量的黑藻,对照组不加入白虾,其他组添加相应数量的白虾,定期采样,记录并计算黑藻的生长率
【解析】
【分析】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包括自生原理、循环原理、协调原理、整体原理。 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生态系统稳定性即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包括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情况下,二者呈反相关。
【小问1详解】
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根据这些植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通过合理的人工设计,使这些物种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从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体现的是自生原理。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要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同时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
【小问2详解】
单一经济果林中物种较少,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弱,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因此与自然林相比,该单一经济果林更易爆发病虫害。
【小问3详解】
A、曝气可增加溶氧量,进而降低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A错误;
B、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面积,有利于微生物的生理活动,可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因此能够
提高净化效果,B正确;
CD、借助植物浮床,可使植物庞大的根系透过小孔牢牢的固定在水体中,植物的根系从水体中吸收氮、磷等物质,可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增加水体透明度,减少水体富营养化,一定程度上抑制浮游植物的数量,CD正确。
故选BCD。
【小问4详解】
BCF=生物体中某种物质的浓度/环境中同种物质的浓度,BCF数值越小,说明该物质越容易在生物体内分解,生物富集效率的高低受生物特性、有害物质性质及环境因素等影响。由于黑藻的生长率与白虾密度呈正相关,故可将实验分为对照组(无白虾)、低密度白虾组、中密度白虾组和高密度白虾组4组,在容器中种植一定数量的黑藻,对照组不加入白虾,其他组添加相应数量的白虾,定期采样,记录并计算黑藻的生长率。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阜阳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阜阳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x、安徽省阜阳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安徽省临泉田家炳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A4,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安徽省临泉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三(上)12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