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物理学与工程实践(古代与现代技术应用)问题(原卷版) 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659952/0-173764851156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7 物理学与工程实践(古代与现代技术应用)问题(原卷版) 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659952/0-173764851160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7 物理学与工程实践(古代与现代技术应用)问题(原卷版) 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659952/0-17376485116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7 物理学与工程实践(古代与现代技术应用)问题(解析版) 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659952/1-17376485139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7 物理学与工程实践(古代与现代技术应用)问题(解析版) 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659952/1-173764851394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7 物理学与工程实践(古代与现代技术应用)问题(解析版) 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659952/1-173764851396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夺分宝典】备考2025年中考物理二轮总复习71个重难点亮点专题专练(全国通用)
- 专题05 物质的结构和物质世界的尺度问题(原卷版+解析版)--【夺分宝典】中考贯彻课标必考基础类(专练)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6 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安全及节能环保)问题(原卷版+解析版)--【夺分宝典】中考贯彻课标必考基础类(专练)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8 物理学与社会发展(能源开发利用及新材料)问题(原卷版+解析版)--【夺分宝典】中考贯彻课标必考基础类(专练)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9 声现象情景类问题(原卷版+解析版)--【夺分宝典】声光知识体系必考重点(专练)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10 光现象情景类问题(原卷版+解析版)--【夺分宝典】声光知识体系必考重点(专练) 试卷 0 次下载
专题07 物理学与工程实践(古代与现代技术应用)问题(原卷版+解析版)--【夺分宝典】中考贯彻课标必考基础类(专练)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7 物理学与工程实践(古代与现代技术应用)问题(原卷版+解析版)--【夺分宝典】中考贯彻课标必考基础类(专练),文件包含专题07物理学与工程实践古代与现代技术应用问题原卷版doc、专题07物理学与工程实践古代与现代技术应用问题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7 物理学与工程实践(古代与现代技术应用)问题
一、选择题
1. (2023湖北孝感)如图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运送巨木的情景。他们通过横杆、支架、悬绳、石块等,将巨木的一端抬起,垫上圆木,将其移到其他地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横杆相当于一个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可以省距离
B. 缩短横杆上悬绳与支架之间的距离,更有利于将巨木抬起
C. 支架下端垫有底面积较大的石块是为了增大对地面的压力
D. 巨木下垫上圆木是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
【答案】B
【解析】A.横杆相当于一个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可以省力,但费距离,故A错误;
B.缩短横杆上悬绳与支架之间的距离,动力臂、阻力大小不变,阻力臂变短,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动力变小,更有利于将巨木抬起,故B正确;
C.支架下端垫有底面积较大的石块是为了增大和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小支架对地面的压强,故C错误;
D.巨木下垫上圆木,是通过变滑动为滚动来减小摩擦,故D错误。
故选B。
2. (2023山东济宁)图所示是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一些成果。关于其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图甲:日晷仪能较准确地显示时间,应用了光的折射
B. 图乙:站在三音石上拍手,可以听到多次回音,利用了声音的反射
C. 图丙:司南能指示南北,利用了地磁场对磁体的作用
D. 图丁:中医用“拔火罐”治疗疾病时,应用了大气压
【答案】A
【解析】A.图甲:日晷仪能较准确地显示时间,应用了光的直线传播,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图乙:声音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天坛的三音石、回音壁利用了声音的反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图丙:地球是一个大型磁体,司南能指示南北,利用了地磁场对磁体的作用,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图丁:先把酒精在罐内烧-下,罐内空气受热排出,此时迅速把罐扣在皮肤上,使罐内气体温度升高,等到罐内的空气冷却后压强降低,小于外面的大气压,外面的大气压就将罐紧紧地压在皮肤上,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3.(2023黑龙江大庆) 2023年5月30日,费俊龙、景海鹏等6名航天员在我国自主研发的空间站“天和号”核心舱共聚一堂, 他们随空间站一起绕地球转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面控制中心通过超声波与空间站中的航天员通信
B. 航天员在核心舱内睡觉时,航天员相对地球是静止的
C. 空间站上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内能
D. 空间站绕地球转动时,运动状态不断的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A.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电磁波可以传递信息,因此地面控制中心通过电磁波与空间站中的航天员通信,故A错误;
B.航天员在核心舱内睡觉时,航天员相对地球的位置在不断变化,是运动的,故B错误;
C.根据能量转化可知,空间站上太阳能电池板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故C错误;
D.空间站绕地球转动时,做的是曲线运动,运动状态不断的发生变化,故D正确。故选D。
4. (2023湖北鄂州)2023年5月30日,我国神舟十六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并在太空中与中国空间站成功对接,至此,神舟十五号和神舟十六号两艘飞船上一共6名航天员胜利会师,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又上一个新台阶;接下来,航天员将与地面上的科学家天地联合,进行上千个大规模不间断的科学实验,为未来十年我国航天员登月做好准备。关于这一盛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发射时,火箭向下方的水面喷火,水面上方立刻出现大量的白雾,这些白雾是大量的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B. 飞船上有的部件是用比铝还轻的新型复合材料制成的,“比铝还轻”指的是这种材料质量小
C. 神舟十六号飞船与空间站实现对接时,它们之间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D. 航天员将与地面上的科学家天地联合,进行科学实验,他们之间通话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
【答案】C
【解析】A.发射时,火箭向下方的水面喷火,水面上方立刻出现大量的白雾,这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比铝还轻”指的是相同体积下这种材料的质量小,即密度小,故B错误;
C.神舟十六号飞船与空间站实现对接时,神舟十六号飞船与空间站之间没有相对位置变化,则它们之间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故C正确;
D.航天员在太空中,由于处于真空环境,没有介质,声波没法传播,则他们之间通话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故D错误。故选C。
5.(2023湖南常德) 2023年6月4日6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包括常德人张陆在内的三位航天员全部安全顺利出舱,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航天员随飞船加速升空过程中,其重力势能和动能都变大
B. 张陆在空间站可以通过体重秤测量体重
C. 返回舱在下落过程中,三名航天员相对地球是静止的
D. 返回舱成功着陆瞬间“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A
【解析】A.航天员随飞船加速升空过程中,质量不变,速度变大,动能变大,高度变大,重力势能变大,故A正确;
B.空间站中的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所以体重计不能称量重量,故B错误;
C.返回舱下落过程中,航天员相当于地面发生了位置变化,所以航天员是运动的,故C错误;
D.返回舱成功着陆瞬间“尘土飞扬”,尘土不是分子,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D错误。
故选A。
6.(2023四川成都) 2023年5月10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七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如图所示。在火箭加速升空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的重力势能增大
B. “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的动能保持不变
C. “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的机械能不变
D. “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答案】A
【解析】ABC.在火箭加速升空过程中,货运飞船的质量不变,速度增大,高度增大,所以货运飞船的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增大,机械能增大,故A正确,BC错误;
D.火箭中燃料燃烧放出热量,将内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故D错误。故选A。
7. 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之后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与空间站成功对接,飞船与空间站的组合体在地球附近轨道上绕地球运动,如图所示。关于该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飞船与空间站对接成功后,组合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B. 与在地面上相比,航天员在空间站内时,其质量变小
C. 空间站内的航天员处于“漂浮”状态,不受重力作用
D. 指挥中心与空间站间的联系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A.组合体绕地球匀速转动过程中,方向时刻变化,所以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故A错误;
B.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温度、所处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所以,与在地面上相比,航天员在空间站内时,其质量不变,故B错误;
C.空间站内的航天员由于失重,处于“漂浮”状态,受重力作用,故C错误;
D.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能够传递信息,所以,指挥中心与空间站间的联系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故D正确。故选D。
8. (2022福建)国家速滑馆在冬奥会历史上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技术原理简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O2经过压缩机时温度降低B. CO2经过冷凝器时发生凝华
C. CO2经过膨胀阀时发生升华D. CO2经过蒸发器时吸收热量
【答案】D
【解析】A.CO2经过压缩机时,活塞压缩气体,对气体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气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故A错误;
B.气态CO2经过冷凝器变为液态CO2,发生的是液化,故B错误;
C.液态CO2经过膨胀阀变为气态,发生的是汽化,故C错误;
D.液态CO2经过蒸发器变为气态,发生的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D正确。
9. (2023山东滨州)以下四图节选自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泥造砖坯”中,砖坯对地面的压力和砖坯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 图乙“凿取砺房”中,古人手中的凿子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的
C. 图丙“踏车汲水”中,水被提升到高处,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D. 图丁“穴取铜铅”中,古人所使用的镐属于省力杠杆
【答案】B
【解析】A.砖坯对地面的压力方向竖直向下,砖坯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下,这两个力既不是平衡力也不是相互作用力,故A错误;
B.增大压强的方法有减小受力面积和增大压力,古人手中的凿子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的,故B正确;
C.水被提升到高处,是将机械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故C错误;
D.如图所示,古人所使用的镐的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属于费力杠杆,故D错误。
故选B。
10.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降落伞相继打开,临近地面时,反推发动机启动,向下推动空气,迫使返回舱减速“刹车”,于9时56分,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如图),标志着本次神舟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下列关于返回舱返回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 着陆前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B. 利用电磁波向指挥中心传递信息
C. 反推发动机对它施加向下的力
D. 与空气摩擦,它的内能逐渐减少
【答案】B
【解析】A.着陆前,返回舱离地面越来越近,相对地面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故A错误;
B.返回舱与地面指挥中心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故B正确;
C.反推发动机对空气有向下作用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空气对返回舱有向上的作用力,返回舱受到向上的力而减速,故C错误;
D.返回舱与空气有摩擦,需要克服摩擦做功,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故D错误。故选B。
二、填空题
1. (2023山东济南)我国古代很早就对物态变化有所认识和应用。早在公元前21世纪,我国就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如图所示的铸造青铜钟,就是让经过冶炼的液态铜在泥模内发生_________制成的。东汉王充所著《论衡》中有“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其中“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_________形成的。
【答案】 凝固 液化
【解析】冶炼的液态铜在泥模内变成固态的青铜器,这是凝固现象。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的小水滴,这是液化现象。
2.(2023四川广安)如图所示为我国古人运送巨木的劳动情景示意图,他们通过横杆、支架、石块等将其移到其他地方,移动过程中支架下端垫有底面积较大的石块是为了 (选填“增大”或“减小”)支架对地面的压强;若他们无法将巨木抬起,则有可能抬起巨木的改进方案有 (填写番号)。①再增加几个人在横杆右端往下压②用另一根硬棒绑在横杆上加长横杆③增大横杆上悬绳与支架之间的距离。
【答案】 减小 ①②
【解析】[1]支架下端垫有底面积较大的石块,是为了在压力不变,增大接触面的面积从而减小支架对地面的压强。
[2]由图中可知,该装置构成了一个杠杆,若他们无法将巨木抬起,则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为了抬起巨木,在阻力与阻力臂不变时,可以采取增大动力或动力臂等措施将巨木抬起;
① 再增加几个人在横杆右端往下压时,增大了动力,故①符合题意;
② 用另一根硬棒绑在横杆上加长横杆时,增大了动力臂,故②符合题意;
③ 增大横杆上悬绳与支架之间的距离时,增大了阻力臂,故③不符合题意。
故选①②。
3. (2023辽宁本溪等)如图是元代王祯《农书》中描绘的农民使用扇车清选谷物的情景。农民快速摇动摇柄,扇轮转动产生气流,当把谷物倒入扇车时,谷物在________力的作用下落入扇车,气流使枯瘪谷物从出风口飞出,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扇车的摇柄是________(填简单机械名称)。
【答案】 重 运动状态 轮轴##杠杆
【解析】地球表面及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谷物倒入扇车时,由于受重力的作用落入扇车。
“扇车”中枯瘪谷物被风力吹出机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这个现象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风扇摇手柄设计成轮轴是为了省力,因为轮半径大于轴半径。
4. (2023天津)如图甲是我国古代汲水装置——桔槔,图乙是它水平静止时的简化模型,该装置是______(填简单机械名称);此时配重物重力为,水桶重力为,,若不计杆重,则______。
【答案】 杠杆 1∶2
【解析】由于该装置可以简化为绕支点转动的硬棒,所以该装置为杠杆。
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G1l1=G2l2
由于l1︰l2=2︰1 ,则
5. (2023湖南邵阳)亮亮同学在新闻上看到“福建舰”上使用了电磁弹射装置,从网上查阅了某电磁弹射装置的原理;给线圈提供电流时产生磁场,炮弹(铁质)被磁化,受到强大的吸引力而加速运动,达到线圈中间时,迅速断电,炮弹飞出炮口(如下图)。当线圈通电时,炮弹头是______(选填“S”或“N”)极。断电后,炮弹还能继续飞行,是因为炮弹具有______。.
【答案】 S 惯性
【解析】如图所示,根据右手螺旋定则,大拇指撑开,其余四根手指并拢自然弯曲,顺着图示的电流方向,从外向内握住通电螺线管,大拇指指向左边,说明通电螺线管左边是N极;炮弹(铁质)被磁化,受到强大的吸引力,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原理可以判断出炮弹头是S极。
断电后,炮管没有了磁性,炮弹不再受到磁场力的作用,炮弹能继续飞行,是因为炮弹具有惯性,要保持之前的运动状态。
6. (2023江苏宿迁) 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启动实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近期,学校举行了以“奔月”为主题的科技制作大赛。图甲是小华的参赛作品——用饮料瓶制作的“水火箭”,向瓶内打气,当瓶内气压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水火箭”向下喷水从而获得升空的动力,这是利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的,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小明准备制作一款如图乙所示的滑翔机模型,机翼的横截面应设计成图丙中_______(填序号)的形状。
【答案】 相互 水 A
【解析】水火箭升空利用的是“反冲力”,即高压气体将水向下喷射出去,对水施加一个向下的力,物体间的力都是相互的,水对火箭施加一个向上的力,火箭就升空了。所以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水。
飞机获得升力靠飞机机翼上凸下平的形状,使得机翼上面流速大,压强小,下方流速慢,压强大,从而产生一个向上的压力差,使得飞机飞起来,故应选择A形状。
7. (2023山东济南)1953年我国第一条220kV高压输电线路工程破土动工,1981年500kV超高压输变电工程正式投入运行,2009年1000kV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投入商业运行,我国高压输电技术从“跟跑”到“领跑”,已成为中国制造的“金色名片”。为什么远距离输电的电压越来越高?原来,当电流通过输电线时,由于电流的热效应,输电线上就不可避免地有电能损失。在输电线电阻一定的情况下,要减小输电线上的电能损失,就要尽可能减小_________;为了在一定时间内输送更多的电能,就应该采用_________来输电。
【答案】 输电电流 更高电压
【解析】在输电时,尽可能减小输电电流,在输电线电阻一定的情况下,由P=I2R可知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较小,由P=UI可知,在输送电功率不变的情况下,要减小电流,必须提高电压,所以远距离输电主要采取高压输电的方式来减少线路上的电能损失。
8. (2023四川遂宁)在青藏铁路的建设中,我国科技工作者将“热棒”插入冻土,成功解决了“冻土工程”这一世界性难题。如图所示,热棒是碗口粗细的铁棒,高出地面约2m,在路基下还埋有5m,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封装有适量液氨。热棒的工作原理是: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氨 _______热量变成气态氨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散热,气态氨发生 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又沉入了棒底。这样不断循环,避免冻土融化造成路基崩塌。
【答案】 吸收 液化
【解析】路基温度上升,液氨吸收热量,由液态变气态,发生汽化现象。
通过散热片散热,气态氨放热液化成液氨沉入棒底。
9. 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中, 对釜的铸造有 “铁化如水, 以泥固针铁柄勺从嘴受注”(如图) 这样的记载。其中“铁化如水”描述的物态变化是______。
【答案】熔化
【解析】“铁化如水”的意思是把固态的铁通过加热变成液体的“铁水”,这个过程是熔化。
10. (2023四川宜宾)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记载了脚踏碓(碓:duì,是一种给稻谷去壳的工具,用脚连续踏木杠的一端,另一端的碓头就会连续起落。如图所示,脚向下踏时,脚踏碓属于________杠杆;碓头部较细,是为了减小________,增大压强。
【答案】 费力 受力面积
【解析】由图可知,用脚连续踏木杠时,O点为支点,支点到脚施加的动力的距离为动力臂,支点到碓头的重力的距离为阻力臂,由于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所以脚踏碓属于费力杠杆。
碓头部较细,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这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
11.(2023江西)如图所示,圭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天文仪器,圭表通过测量正午日影长度来推测二十四节气,日影是光的_________形成的。为了提高其测量精度,天文学家使用铅垂线来确保“表”垂直于水平放置的“圭”。铅垂线是利用了重力的方向总是_________。
【答案】 直线传播 竖直向下
【解析】由于光线是直线传播的,当光线被挡住时,光线无法再传播,会形成阴影,则日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根据重力的特点可知,其方向为竖直向下,铅垂线是利用了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来工作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1 物理量的单位及其换算问题(原卷版+解析版)--【夺分宝典】中考贯彻课标必考基础类(专练),文件包含专题01物理量的单位及其换算问题原卷版doc、专题01物理量的单位及其换算问题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必考重难点压轴专题精炼(高分突破)专题07选择题里不含图像的电学量综合计算问题(原卷版+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6A,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恒为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二轮复习】2023年物理通用版专题全面复习训练—— 专题48 跨学科(含实践)类中考热点问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专题48跨学科含实践类中考热点问题解析版doc、专题48跨学科含实践类中考热点问题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