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5】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答题技巧(讲义+专练)
专题34 七下文言文知识梳理--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答题技巧(讲练)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34 七下文言文知识梳理--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答题技巧(讲练),文件包含专题33七上文言文知识梳理1份思维导图+每课梳理+文言现象梳理+文言文易错易混突破4法原卷版docx、专题33七上文言文知识梳理1份思维导图+每课梳理+文言现象梳理+文言文易错易混突破4法解析版docx、七上文言文知识点梳理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理解和掌握考点。重要的考点有:词语辨析、古诗文的理解、作文写作技巧等。
3、多做试题。多做试题可以帮助同学们熟悉考试形式和掌握解题技巧。
4、阅读提高。语文考试中涉及到的阅读理解题数量很大,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5、作文练习。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中之重,要用心准备作文写作。
6、考前复习策略。在考试前的最后一个星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可以将每个学科的要点和难点做成复习卡片,每天复习一定数量的卡片。
专题34 七下文言文知识梳理
课外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1. 理解并翻译句子:首先,需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然后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关键词的理解和翻译,以及语序的调整,确保翻译出来的句子既准确又通顺。
2. 分析人物形象:在文言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展现。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描写,并结合上下文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倾向。同时,也要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以便更全面地分析人物形象。
3. 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是考试的重点。要熟记这些词汇,并掌握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和用法。对于不熟悉的词汇,可以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测和理解。
4. 注意特殊句式和语法结构: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的句式和语法结构,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句式和结构的识别和理解,以便更好地把握文意。
5. 归纳和总结:在阅读完文言文后,要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能够在答题时迅速找到相关信息。
一、七下文言文每课梳理
《孙权劝学》(知识梳理)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历时十九年完成,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编年体: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体例。编年体是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卿(qīng) 孰(shú) 为博士(wéi) 遂(suì) 更(gēng) 邪(yé)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不过希望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我更忙?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大有裨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几天,就重新拭目相看了,大哥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辞。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和作用,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1.记事简练而完整。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再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所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
2.详略得当,剪裁精当。
全文只写“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写吕蒙的答语和反应;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写二人一唱一和,互相打趣的对话,略写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此外,人物的语言也非常简洁,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
(一)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要概括主要内容。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二)本文故事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通过人物间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
(三)文章的思路
孙权__劝__学 → 吕蒙_就___学 → 鲁肃__赞__学
结合文章,说所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
首先,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接着,当吕蒙推辞时,进而指出可行性,“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最后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五)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有所成的?
没有直接写吕蒙的进步,而是用侧面烘托,借写鲁肃的话和态度,侧面表现吕蒙的进步
(六)本文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孙权:关心部下,严格要求,勤于读书,善于劝学
吕蒙:坦诚,豪爽,知错能改,勤奋好学
鲁肃:爱才,敬才
(七)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②不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发展的眼光看待。
③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
④只要你想学习,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⑤不但自己要学习,还要带动附近的人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一)重点实词
1.卿(qīng):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2.当涂:当道,当权。
3.辞:推脱。
4.务:事务。
5.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6.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
7.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8.涉(shè)猎:粗略地阅读。
9.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0.过:到。
11.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2.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13.吴下,指吴县,现在江苏苏州。
14.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15.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16.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17.见事:认清事物。
(二)重点虚词
1.岂:难道。 邪:通“耶”,语气词,可译为“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耳:语气词,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见往事耳)
3.乃:于是,就。 (蒙乃始就学)
4.孰(sú):谁。 (孰若孤)
5.及: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
6.非复:不再是。 (非复吴下阿蒙)
7.更(gēng):重新。 (即更刮目相待)
8.而:连词,表顺承。 (结友而别)
(三)通假字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
(四)一词多义
1.当: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2.见: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知晓)
3.就:蒙乃始就学(从事)
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4.以:以军中多务:(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以为:认为)
(五)古今异义
1.辞
古义:推脱。(蒙辞以军中多务)
今义:美好的词语。
2.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3.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以及。
4.过
古义:到。(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经过。
5.更
古义: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今义:更加。
6.但
古义:只。(但当涉猎)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7.博士
古义:当时掌管经学的学官。(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义:学位名称。
8.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9.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10.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11.就
古义:从事(文中)
今义:就
(六)词的活用
1.卿言多务:言,名词作动词,说,借口。
2.见往事耳:耳,名词作语气词,罢了。
3.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动词作名词,推辞。
(七)文言称谓语
1.卿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阿蒙”中的“阿”是词头,多用于亲属称呼或人名的前面。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大兄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八)特殊句式
1.省略句
肃遂拜蒙母。(“拜”后省略介词“于”,完整句子为:“肃遂拜于蒙母。”)
2.倒装句
(1)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大兄见事何之晚乎!”)
理解默写
1.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而吕蒙却以“军中多务”为由推托。孙权以自己为例,使吕蒙“乃始就学”。
2.鲁肃发现吕蒙今非昔比,表示惊叹的话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面对鲁肃的赞扬,吕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了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4.孙权建议吕蒙采用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5.《孙权劝学》中描写孙权劝学成果的句子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木兰诗》(知识梳理)
【郭茂倩】(1041—1099),北宋(朝代)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神宗元丰七年(1084)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代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采用叙事写法,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
《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时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后者是我国最长的古代叙事诗。
唧(jī) 军帖:tiě 杼(zhù) 可汗(kèhán)
鞯(jiān) 辔(pèi) 啾(jiū) 溅溅(jiān)
燕(yān)山 柝(tuò) 朔(shuò)气 十二转(zhuǎn)
帖(tiē)花黄 著(zhuó)我 胡骑jì 戎机róng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这首诗通过叙述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却谢绝赏赐,请求回家团聚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国爱家、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勤劳勇敢、机智刚毅的优秀品持。
1.详略得当。
诗歌详细描绘的往往都是其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想要突出的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的品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木兰优秀品格的内容则详细描述。另外,这样安排还隐含了作者渴求和平的美好愿望。
同时,将木兰在战场上的厮杀和建立的功勋一笔带过,而把“木兰是女郎”作为重点加以细致描述,着力写木兰的深明大义和对父母的牵挂,写她入闺房、巧梳妆,写她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这样安排不仅突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还突出了她的女儿情怀,使其形象更加饱满。
2.侧面描写。
诗歌借助对他人(或物)的描写烘托木兰的形象,使其更鲜明、突出。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渲染了军中悲壮、严肃的气氛,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木兰的勇敢坚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写木兰勋级之高、受赏之多,从侧面衬托了木兰战斗之英勇与战功之卓著;“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通过木兰军中同伴看到木兰穿女装后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木兰的非凡智慧和才能。
3.多种修辞运用。
这首诗综合运用了排比、对偶、比喻、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内容前后相承,结构相同,语气一致,渲染了木兰归家时家人的喜悦。对偶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相应位置词语的词性也一致,“朔气”与“寒光”相对,“传”与“照”相对,“金柝”与“铁衣”相对,写出了战地生活的艰辛。“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是比喻;“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是互文。这些修辞手法使人物形象生动立体,使诗歌语气连贯、文辞精练。
1.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本诗写木兰从军的全过程,全诗共写了几件事?哪些详?哪些略?这样的详略安排突出了木兰哪些方面的思想品格?
写了木兰决定代父从军,准备行装奔赴战场,12年征战生活,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其中代父从军、辞官与家人团聚是详写。详写这些内容突出了木兰深明大义,勇于献身,不慕功名,热爱祖国和家乡的中国女英雄的高尚品格。
3.文中哪些句子描写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4.从《木兰诗》中找出表现木兰作为女孩子的生活和感情的语句。
木兰当户织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5.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
结尾一段用兔比喻,说明在“十年征战”的生活中,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一个聪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6.句子赏析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这一句写木兰停机叹息,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自然引出下文。“不闻”“惟闻”两句对偶。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反复写“无所思”、“无所忆”,反映了木兰从军前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严肃认真的态度。“女亦”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出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以宿营地的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这两句写出了儿女情深和英雄气概。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句话紧承第三自然段,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也把行文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上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此六句写了家人的不同举动,符合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年龄特点,描写出家中的欢乐气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7.作者为什么对《木兰诗》进行必要的繁简处理?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8.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并不繁琐。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9.第4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10.第5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11.请概括本诗主要情节
代父从军,踏上征途。奔赴前线,十年征战。
还朝辞官,亲人团聚。比喻赞美,讴歌英雄。
12.如何理解“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互文”现象。所谓“互文”即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互相补充的。如此句翻译:到东边的集市买来骏马,到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鞭和马鞍下的垫子,到南边的集市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到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长的马鞭。这四句的意思是到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四句铺陈,表现木兰置办军备物资急切而井然有序。
13.《木兰诗》中除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之外,还有哪些诗句用了哪些“互文”的修辞手法?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14.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因为木兰在国家需要当头,父亲年老之时,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厚禄,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朴实的优秀品质。这种传奇色彩和美好的性格使木兰成为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女英雄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15.最后一段可否删去?为何?
不能删。这个比喻句既解释了伙伴的惊忙,烘托了木兰的乔装之巧妙、作战之勇敢,也可以当作是木兰的回答,展现了木兰的聪明机智与自豪之情,还可以看作是叙事人对木兰的赞赏,为民歌常用手法。
(一)重点字解释
【当】【户】织 当:对着。户:门。
【唯】闻女叹息 只
何所【思】/【忆】 思:想。 忆:思念。
愿【为】【市】鞍马 为:介词,为了。 市:买
【旦】辞爷娘去 早晨
万里赴【戎机】 战事
关山【度】若飞 越过
【朔】气传金柝 北方
赏赐百千【强】 有余
愿【驰】千里足 驰,赶马快跑。
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城是内城的墙,郭是外城的墙。) 扶将:扶持。
【著】我旧时裳 穿
雄兔脚【扑朔】 动弹
雌兔眼【迷离】 眯着眼
双兔【傍】地走 靠近、临近
(二)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同“贴”
(三)古今异义
①卷卷有爷名 爷:古义:父亲 今义:即父亲的父亲
②双兔傍地走 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③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古义:只,副词 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出郭相扶将 郭:古义:外城 今义:仅用作姓氏。
(四)一词多义
①市:愿为市鞍马:购买 东市买骏马:集市
②愿:愿为市鞍马:愿意 愿驰千里足:希望
(五)词语活用:
①策勋十二转 策:记录(名词作动词)
②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骑:战马(动词作名词)
(六)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 愿为(此)市鞍马 【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理解默写
1.《木兰诗》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2.《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预备情形的几句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木兰诗》中写爷娘、姐姐、弟弟迎接木兰归来的诗句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4.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5.《木兰诗》中简写木兰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两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6.《凉州词》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7.《木兰诗》写征途遥远行军神速的语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8.《木兰诗》中体现木兰战功卓著的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9.《木兰诗》中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和军营寒苦: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10.《木兰诗》中描写木兰辞别父母踏上征途情景、思念亲人的诗句是: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11.写战争激烈紧张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2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3.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14.《木兰诗》中描写战事频繁而惨烈,经历了长期战斗岁月而木兰最终英雄般凯旋的句子是(共10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5.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6.《木兰诗》中概括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7.《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而归后的强烈愿望诗句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8.《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9.《木兰诗》中与成语“扑朔迷离”有关且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0.《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卖油翁》(知识梳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 shì)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畅达委婉,其诗流畅自然,其词风格婉丽。他的不少作品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欧阳修还善于论诗,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代表作有《朋党论》《秋声赋》《醉翁亭记》《生查子·元夕》等。
《卖油翁》选自《归田录》,是一部笔记体小说。笔记体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笔记体小说多以人物趣闻轶事、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具有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归田录》是欧阳修晚年写的笔记小说。每则故事短小精悍,内容以日常生活为主,不刻意褒贬,语言简洁,形式灵活,风格平易闲适,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笔记体小说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笔记体小说多以人物趣闻逸事、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具有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代表作有干宝的《搜神记》、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
咨(zī) 矜(jīn) 圃(pǔ) 睨(ní) 沥之lì
颔(hàn) 忿({fèn} 酌(zhuó) 矢shĭ 杓shá
陈/康肃公/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īn)。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hàn)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fè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á)/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本文通过略写陈尧咨射箭、详写卖油翁酌油这两件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下苦功夫,多思勤练,就会取得一定成绩,勤能补拙。也告诫人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使有长处也不应骄傲自满。
1.寓理于事,通俗易懂。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没有人能够与他相比,他因此而自夸。卖油翁看了他的射技后,认为只不过是因为手熟罢了。陈尧咨非常生气,责备卖油翁轻视自己。卖油翁用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事实,让陈尧咨心服口服。文章通过这样具体的故事,阐述了抽象的道理,明白透彻,通俗易懂。
2.欲抑先扬,推波助澜。
文章以褒扬发端,对陈尧咨的射技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接着宕开一笔,交代卖油翁对陈尧咨射技的态度。在卖油翁眼里,陈尧咨的射技是不足挂齿的,这自然令孤高自傲的陈尧咨疑惑不解,于是引出了他的诘问。卖油翁轻描淡写的回答让他怒不可遏,厉声呵斥。卖油翁不为所动,用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事实,让陈尧咨恍然大悟,心悦诚服。欲抑先扬手法的运用,使全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3)剪裁合理。
主角是卖油翁,写陈尧咨的善射,只为了陪衬卖油翁的善酌。因此,写陈尧咨射技之精只作概括交代,不加渲染。主要笔墨放在酌油的现场操作,采用白描手法,细腻传神。
1.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由“忿然”到“笑而遣之”。其变化的原因,是他看到了卖油翁的技术很纯熟,却并不“以此自矜”,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白了技艺是无止境的。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之”分别指代什么?
(1)忽啼求之:指代书写工具。
(2)传一乡秀才观之:指代方仲永写的诗。
(3)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指代陈尧咨射箭。
(4)康肃笑而遣之:指代卖油翁。
3.课文中的两个人物,哪一个是主要人物?为什么?
卖油翁。因为故事的目的是通过卖油翁对酌油的技巧的解释来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意近即可)
4.描述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这两段文字,哪一段写得比较详细,哪一段写得比较简略,这是为什么?
写卖油翁沥油一段详细,为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艺制服对方的形象;略写陈尧咨的射技,只用“十中八九”略写,对他恃技骄横则较详,便于突出各自性格,突出文章中心。
5.文中哪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哪些词句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
睨、颔 自矜;吾射不亦精乎;忿然;尔安敢轻吾射。
6.哪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 (“手熟”)
7.哪句话表现了卖油翁从容自若的态度? (“以我酌油知之”)
8.最能说明道理的句子:“惟手熟耳”。
说明的道理:熟能生巧,任何事情,只要反复练习,就可以达到精妙的地步。
9.这篇短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本文通过康肃公“善射”和卖油翁“酌油”两件小事,说明熟能生巧,精益求精的道理。
10.出现在本文中的成语是:熟能生巧
11.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自己有长处也不应该骄傲自满;他人有长处,应向其学习,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
12.陈尧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原因是什么?
变化:开始反感、恼怒,后来无言以对,笑之。
变化原因:是他看到了买油翁酌油的技术很娴熟,却并不以此自夸。
13.请概括本文的六要素。
地点:家圃
人物: 卖油翁 陈尧咨
起因:尧咨善射,卖油翁“但微颔之”
经过:陈尧咨认为卖油翁轻视他的射技,卖油翁以自己娴熟的倒油本领告诉陈尧咨“手熟”之理。
结果:陈尧咨明白了道理,笑着打发卖油翁走了。
14.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想起哪些名言警句?
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 正视自己的缺点,知错能改
正视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 骄傲自大、不可一世者往往遭人轻视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艺无止境
人应有一技之长 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一)重点词语释义
(1)善射:善于、擅长。
(2)自矜:自夸。矜,夸耀。
(3)尝:曾经。
(4)家圃:这里指家里射箭的场地。
(5)释:放。
(6)睨: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7)但微颔之:但,只;颔,点头。
(8)知射:懂得。
(9)忿然:气愤的样子。
(10)尔安敢轻吾射:安,怎么;轻,看轻,轻视。形容词作动词用。
(11)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靠。酌,斟酒,这里指倒油。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12)徐以杓酌油沥之:徐,缓慢地,慢慢地。
(13)唯手熟尔:唯,只,不过。
(14)笑而遣之:遣,打发。
(二)通假字
(1)但手熟尔 “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2)徐以杓酌油沥之 “杓”通“勺”,舀东西的器具
(三)词类活用
(1)但微颔之。 名词作动词。原意为下巴,文中指点头
(2)尔安敢轻吾射。 动词作名词。原意为射箭,文中指射箭的本领
(3)尔安敢轻吾射。 形容词作动词。原意为重量小,文中指看轻
(四)古今异义
(1)但手熟尔 古义:只,不过;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2)尔安敢轻吾射 古义:怎么;今义:平安,安全。
(五)一词多义
(1)以
公亦以此自矜: 凭,靠。
以我酌油知之: 凭,靠。
以钱覆其口: 用。
(2)射
尝射于家圃 动词,射箭。
吾射不亦精乎 名词,射箭的技艺。
尔安敢轻吾射 名词,射箭的技艺。
(3)尔
但手熟尔 同“耳”,罢了。
尔安敢轻吾射 代词,你。
(六)虚词用法。
1.之
(1)睨之: 代词,指代陈尧咨射箭。
(2)但微颔之: 代词,指代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
(3)以我酌油知之: 代词,指代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4)徐以杓酌油沥之: 代词,指代葫芦。
(5)笑而遣之: 代词,指代,卖油翁。
2.其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代词,代陈尧咨。
(2)以钱覆其口 代词,代葫芦。
3.而
(1)释担而立 连词,表顺承。
(2)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连词,表转折。
(3)康肃笑而遣之 连词,表修饰。
(七)、特殊句式
1.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状语后置。即:“蒙以军中多务辞”
2.反问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卿言多务,孰若孤?
理解默写
1.提示全文中心的句子是:无他,但手熟尔。
2.表现陈康肃的傲慢无礼的句子是: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尔安敢轻吾射!
3.表现卖油翁技高一筹的句子是: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陋室铭》(知识梳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座右铭:座右铭的铭文比其他铭文更为简短,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边,用以自警。座右铭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德馨(xīn) 鸿儒(hóng rú) 苔痕(tái) 案牍(dú)
西蜀( shǔ ) 何陋( lòu ) 调素琴(tiá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但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清葱,映入帘里。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室居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托物言志,层层铺垫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先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类比“陋室”,表明陋室不陋,进而引出文章主旨“惟吾德馨”。再从陋室环境清幽、主人交往之人不俗及日常生活高雅等方面极力证明“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的“德馨”。最后将陋室与古代贤士的住宅相比,并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证明了“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情操。
2.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本文短小精悍,语言优美整齐,读来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从句式上来分析,作品巧用四字语、五字语构成骈句,言简意赅,虽非韵文,但均在偶句上押韵,音韵和谐,意蕴丰富;从修辞角度来看,作品运用对偶、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读来如行云流水。整齐美与错落美并存,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文学艺术价值
3.反向立意,构思巧妙
本文一开始便运用反向立意的手法,只字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不陋。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居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斯是陋室”归结到“何陋之有”,对“陋室”的“陋”做了彻底否定。这种新奇别致的写法,是文章构思的精妙之处。
①文章是如何引出陋室的?
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虽陋室而不陋。
②陋室不陋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1)景:自然环境清幽;(2)人: 交往人物不俗;(3)事: 生活情趣高雅。
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在文中有何作用?
用诸葛庐、子云亭来类比陋室,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
④“何陋之有?”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引用孔子的话有何作用?
言外之意:自己就是君子,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所住的陋室也就不陋了。
作用:(结构)总结全文,画龙点睛,与篇首的“惟吾德馨”首尾呼应,(内容)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也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中心思想)
⑤赏析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陋室自然环境的清幽,烘托了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对陋室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的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1)赞同,我们平时应该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来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正如古语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不赞同,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清高自傲的思想倾向,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错误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重点词语
1.有仙则名( 出名 )
2.有龙则灵( 灵验,神奇 )
3.斯是陋室( 指示代词,此,这 )
4.惟吾德馨( 散布很远的香气,比喻品德高尚 )
5.苔痕上阶绿( 动词,由低处长到高处 )
6.谈笑有鸿儒( 大儒,博学的人 )
7.往来无白丁( 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
8.可以调素琴( 弹奏 )
9.阅金经( 佛经 )
10.无丝竹之乱耳( 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这里指嘈杂的音乐 )
11.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用作动词,扰乱,使……乱 )
12.无案牍之劳形( 官府公文 )( 使……劳累,使……疲劳 )
(二)一词多义
1.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案牍之劳形
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③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操蛇之神闻之
④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2.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三)古今异义
1.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身体;今义:样子)
2.惟吾德馨。 (古义:德行美好;今义:芳香)
3.谈笑有鸿儒。 (古义:大,渊博;今义:鸿雁,书信)
4.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音乐;今义:丝绸和竹子)
5.可以调素琴。 (古义:弹奏;今义:调解)
(四)词的活用
1.有仙则名。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2.有龙则灵。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
3.惟吾德馨。 馨:名词活用为动词,这里指(品德)高尚。
4.苔痕上阶绿。 上:名词作动词,长上。
5.无丝竹之乱耳。 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6.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五)特殊句式
1.倒装句
何陋之有? 应为:“有何陋”。
理解默写
1、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谈笑有鸿鸿儒,往来无白丁。
4、表现正反面虚实结合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陋室铭》中反映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是:南阳裆葛庐,西蜀子云亭。
6、《陋室铭》中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晴,总结全文的句子是:“何陋之有?”
7、《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8、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内容概括
第一部分(“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山水作类比,点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
第二部分(“苔痕……劳形”)从居室环境、来往客人和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写陋室及陋室生活,具体表现主人的“德馨”,揭示“德馨”的内涵:——环境清幽自然,反映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交往之客博学而德高,反映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日常生活悠然闲适,充分反映了陋室主人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不与权贵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第三部分(“南阳……何陋之有”):以古贤人的旧居作类比,引用孔子语,点明“陋室不陋”,表明自己“君子”之志。首尾呼应。
《活板》(知识梳理)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宋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元丰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隐居梦溪园,撰《梦溪笔谈》。绍圣二年(1095年),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
《活板》创作于北宋年间,当时经济发达,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迅速,沈括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与活版印刷术的发明者毕升基本上同时代,且亲眼见过由自己的侄辈珍藏的活字,其记载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作品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共30卷。作品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技成就,记录和赞扬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创造,阐述了作者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见解。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该书为“中国科学史的地标”。
毕昇(shēnɡ) 蜡和纸灰(huò) 炀之(yánɡ) 字平如砥(dǐ)
更互(ɡēnɡ) 以纸帖之(tiè) 贮之(zhù) 奇(jī)字
燔土(fán) 用讫(qì) 群从(còng) 宝藏(cáng)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zhù)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fán)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自冯瀛王时才开始用雕板印刷五经,以后的重要书籍都是版印书籍。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变得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在铁板上面。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模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模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是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来标记活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根本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了,(他们)到今天还珍贵地收藏着。
本文以活字印刷术为说明对象,紧扣“活”这一特点来进行说明,详细介绍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方法以及其优越性,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1.语言朴实简洁。
本文很少用修饰性词语,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寥寥数语,就非常清楚地说明了活字的材料、形状和加工方法,体现出语言简洁的特点。
用词准确贴切。
本文用词准确,如对胶泥字印火烧加热,使之坚硬成型,用“烧”;为了使铁板上的药物稍微熔化,将铁板置千火上或火旁烘烤,用"炀";为了便千拆版,用猛火高温使药物熔化,用“镕"。"熘土"的播”也是“烧"的意思,和“烧”是同义词。“烧”“炀""镕""烯“这些词用得都很准确贴切,避免了用词重复。
1.作者是怎样介绍雕版印刷的历史的?
对于雕版印刷的历史,作者使用了“尚未”“始”“已后”“皆”这几个关键词。在“盛”字前使用“尚未”一词,起修饰限制作用,说明雕版印刷唐朝时已有,但还未普遍应用;“始”字说明冯瀛王时期雕版印刷才开始推广应用;“已后”一词明确了普遍应用的时间;“皆”字说明应用范围的广泛。
2.试举例说明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活版发咀之前用雕版印刷的时间和使用情况。
第二部分(第2段):点明活版发明时间。
第三部分(第3段):交代活版下落。
主体部分在具体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时是综合运用时间顺序(工作程序。)和逻辑顺序说明的;介绍活版的制作。(用胶泥刻字……则字平如砥)是用时间顺序(工作程序。)说明的;介绍活版的功效、提高功效的措施、用胶泥刻字的好处等是按逻辑顺序说明的。
作者在介绍活版印刷术时,紧扣一个“活”字,综合运用了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来说明,符合事物自身的规律,体现了制字、制版、排版、拆版各个环节都灵活高效的特点,科学而有条理。
3.本文在介绍活字印刷术时,注意突出“活”这个主要特点。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活字印刷术的“活”体现在哪里。
字印“活”——“每字为一印”,取用灵活
排版“活”——“密布字印”,随时排用
印刷“活”——“一板……一板……”“更互用之”,统筹用板,提高效率
字印数目“活”——“每一字皆有数印”,以便一板当中多次出现时使用
选用“活”——“木格贮之”,放在不同的木格中,便于灵活取用
做法“活”——奇字“旋刻之”,随时可以增补
拆板“活”——“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佛之,其因自落,殊不沾污”,可灵活拆板,重复使用
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打比方:“薄如钱唇”“字平如砥”生动准确说明字模的形状、活版的平整程度。
作比较:“若止印三二本...”使活版印刷的特点更加具体鲜明。
举例子:“如‘之、也’等字”说明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5.活字印刷有哪些注意事项?
(1)注意一字多印,因为在一板中,一些常用字可能重复。
(2)字印做好标记,分类贮存。
(3)奇字少用,没有准备,旋刻瞬息可成,不会耽误排版,表明此法的实用性强。
6.找出制版和印刷过程中的动词,并品析妙处。
动词:“烧、炀、镕、燔”等。对胶泥字印火烧加热,使之坚硬成型,用“烧”;为了使铁板上的药物(松脂、蜡等的混合物)稍微熔化,将铁板置于火上或火旁烘烤,用“炀”;为了便于拆版,用猛火高温使药物熔化,用“镕”。 “燔”也是“烧”的意思,和“烧”是同义词。 这些动词不仅准确、科学地描述出制版和印制的过程,而且避免了用词重复,体现了文言文的美感。
7.分析文章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①开头先介绍雕版印刷,既表明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的继承发展关系,也为下文重点介绍活字印刷做铺垫。
②结尾,结构上,与上文“庆历……又为活板“照应;内容上,更加突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真实性,令人更加相信。
(一)重点字解释
1.板印书籍:指雕版印刷。
2.钱唇:铜钱的边缘。
3.蜡和纸灰:混合。
4.冒之:覆盖。
5.一铁范:模子。
6.持就火炀之:靠近;烘烤。
7.药稍镕: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的混合物。
8.字平如砥:磨刀石。
9.已自布字:另自,另外。
10.更互:交替、轮流。
11.奇字:生僻字。
12.旋刻之:旋即。
13.燔土:烧。
14.用讫:完毕。
15.殊不沾污:根本。
16.群从:堂兄弟及诸子侄。
17.至今宝藏:珍藏。
(二)通假字
1.活板 同“版”,指印刷版。
2.药稍镕 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
3.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同“以”。
(三)古今异义
1.唇
古义:古义:边缘。例:薄如钱唇。
今义:人或某些动物口的周围的肌肉组织。
2.群从
古义:指堂兄弟及诸子侄。例: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今义:指许多人跟从。
(四)一词多义
1.就:持就火炀之(动词,靠近) 瞬息可就(动词,完成)
2.帖:每韵为一帖(tiè,名词,标签) 则以纸帖之(tiè,名词作动词,用标签标出)
3.若:不若燔土 (如,像) 若止印三二本(如果 )
4.为:唐人尚未盛为之( 动词,做) 皆为板本 (动词,是)
又为活板 (动词,发明) 每字为一印 (动词,刻)
满铁范为一板(动词,成为) 未为简易 (动词,算是)
不以木为之者(动词,刻制) 为予群从所得(介词,被 ,被动用法)
5.以: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介词,用,拿)
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介词,把)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用来”)
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 (介词,用)
6.其:其法 (代词,指活字版印刷的)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指铁板的)
其印自落 (代词,那些)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代词,指排好的字模)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代词,他的)
(五)词语活用
1.板印书籍(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2.火烧令坚 (名词作状语,“用火”。 )
3.用讫再火令药熔 (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烤”。)
4.则以纸帖之 (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出”。)
(六)特殊句式
1.省略句
火烧令坚(“令”后省略了宾语“之”,指字印。)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置”后省略了介词“于”。)
2.被动句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为……所……”表示被动。)
理解默写
(1)用胶泥刻的字的特征是:薄如钱唇。
(2)烧后的字印的特征是:字平如砥。
(3)活字印刷的特征是:极为神速。
(4)活版的主要特征和优点是:活。
《河中石兽》(知识梳理)
【纪昀】 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清朝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政治家、文学家。
乾隆十九年,考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 一生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于诗歌及骈文,长于考证训诂。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晚年内心世界日益封闭,《阅微草堂笔记》正是当时心境的产物。嘉庆十年(病逝,时年八十一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著有《纪文达公遗集》。
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特征。
笔记小说可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大类: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河干(gān) 圮(pǐ) 棹(zhà) 铁钯(pá) 木杮(fèi)
湮(yān) 啮(niè)溯流(sù) 臆断(yì) 欤(yú)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转转 一作:再转)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了河里。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一、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二、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三、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①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②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是正确的?
答: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老河兵经验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综合考虑,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前两者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2)文中写道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答:讲学家的“笑 ”是嘲笑寺僧无知,只按照常理做事,因而寻石兽而不得,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学识渊博和自信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是 嘲笑讲学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认识错误,以及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既是对讲学自恃博才的否定,也表现了他的自信与自狂。
(3)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何含义和作用?
答: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最后一句用的是“反问”的表达方式。用以点题,强调主题思想:有的人只关注事情的表面现象,而不深入思考分析其中的道理。
(4)说说本文对你的启示。
答: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要多方面考虑问题。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实践出真知。
(一)古今异义
1.是非木 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2.渐沉渐深耳 古义:罢了;今义:听觉器官,耳朵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古义:离开;今义:到某个地方
4.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放在句首,可译为“因为”;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5.但知其一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
6.求二石兽于水中 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二)一词多义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介词)众服为确论(认为,动词)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动词)
之:闻之笑曰(这件事,代词)当求之于上流(石兽,代词)其反激之力(的,助词)
去: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离开)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临:一寺临河干(靠近)执策而临之(面对)
(三)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
1.以为顺流下矣
点拨:省略主语,和尚们;“以为”后面省略了“石兽”。
2.求之地中
点拨:省略介词“于”。
3.棹数小舟
点拨:省略主语“僧”。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点拨:“寺中”前省略介词“于”。
5.果得于数里外
点拨:“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倒装句
1.当求之于上流
点拨:介宾短语“于上流”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当于上流求之”。
2.果得于数里外
点拨:介宾短语“于数里外”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果于数里外得”。
3.求二石兽于水中
点拨:“于水中”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水中求二石兽”。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点拨:“为”表被动。
《爱莲说》(知识梳理)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
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蔓(màn)
亵玩(màn) 噫(yī) 颐(yí) 鲜有闻(xiǎn) 隐逸(yì)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之]助词,的。 [蕃]多。
译文:水中,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
原文: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 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诗人。陶渊明是著名的隐士,独爱菊花,常在诗中咏菊。
[独]只。
译文: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原文: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自]介词,从。[甚]:很,十分。
译文: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很喜爱牡丹。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第一人称代词,我。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连词,表转折,却,但是。下一个“而”同此。
[染]沾染,污秽。
[濯]洗。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清,清澈,与“浊”相对。涟,水波。
[妖]艳丽。
[中通外直]这里描写的是莲的柄。通,畅通,贯通。直,不弯曲,挺直。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茎。
[远]遥远,指空间距离大。这里用作动词,传得远,远播。
[益]副词,更加。
[清]清香,清芬。
[亭亭]耸立的样子。
[净]洁净。
[植]竖立。
[亵玩]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语气词。
译文: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的挺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原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谓]说,这里的意思是认为。
[之]助词,的。下文的两个“之”同此。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和肯定。下文的两个“也”同此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原文: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噫]叹词,表示感慨。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下文的两个“之”同此。
[鲜]少
[闻]名词,传闻,见闻。
译文: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有传闻。
原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同]相同,一样。
[何]疑问代词,什么。
译文: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原文: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
[乎]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动词之后,表示状态,相当于“然”。
[矣]语气词,表感叹,相当于“了”。
译文: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作者通过描写莲花的生存环境,外形,香气,风度来赞美莲花高洁雅直的君子之风度,同时描写了菊花和牡丹,以植物来喻人,表达对菊花隐士者的遗憾可惜之情,和对追名逐利的牡丹富贵者的厌恶鄙弃之情,抒发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1.托物言志。
文章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骨,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映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
2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
作者在文中着意写莲花,但他不是静止孤立地描写,而是通过对比、衬托,烘云托月般展现莲花高洁傲岸的品格。如文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作陪衬,突出“予独爱莲”,表现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结尾将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与莲花的高洁相比较,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1.《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①“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
②“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不攀附他人;
④“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名远扬以及美好端庄的姿态。
2.文章结尾以作者的感叹作结,结合文章谈你对“叹”的理解。
①一叹爱菊花的人少,实则感叹真正的隐士太少。
②叹爱莲者太少,实则感叹与自己一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太少。
③三叹爱牡丹的人多,实则表达了对世间争名夺利、趋炎附势、追求富贵者的厌恶。
3.作者在写“莲”的同时又写了“菊花”和“牡丹”,用意何在?
作者分别用“菊”和“牡丹”来做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4.作者对三种“爱”的评价,表明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
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意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名逐利,自己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操守和正直豁达的品德。
5. 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①作者感慨世上像“我”一样爱莲的人很少,也慨叹生活中保持高洁品质的人太少,②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6. “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①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②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③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洁的贤能之士。
7.简要分析“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在文中的作用。
①运用排比句式,借花喻人,②点明三种花各自象征的对象,即“菊”代表隐居避世者,“莲”代表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 “牡丹”代表追求功名利禄者。③以此突出莲的“君子”形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8.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托物言志。作者借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一)重点字解释
1.可爱者甚蕃:多
2.予独爱:只
3.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
4.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涟,水波;妖,艳丽
5.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7.予谓菊:认为
8.隐逸者:隐居避世
9.莲,花之君子者也:指品德高尚的人
10.噫,菊之爱:叹词,表示感慨。
11.陶后鲜有闻:鲜,少;闻,听说
12.宜乎众矣:应当
(二)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 (古义:立 ;今义:栽种)
(三)一词多义
1.可:
①可爱者甚蕃(动词,堪,值得。)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动词,可以,能。)
2.清:
①濯清涟而不妖(形容词,清澈。)
②香远益清(形容词,清香,清芬。)
3.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取独)
4.远:
①香远益清(动词,传得远,远播。)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遥远。)
(四)词语活用
1.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蔓,横生枝蔓;枝,旁生枝茎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名词作状语,从远处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词“于”)
2.判断句: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也”表判断)
3.被动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被污染)
理解默写
1.周敦颐《爱莲说》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周敦颐《爱莲说》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三方面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语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0.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语句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1.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周敦颐借莲出于污浊之中却傲然挺立的形象,表达自己“举世皆浊,唯我独清”的人生志趣。矛独爱莲……
13.陶渊明爱菊花,有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爱莲说》中有一句话印证了这一点:晋聊渊明独爱菊。
14.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分别从嗅觉、视觉角度写莲花气味芬芳、洁净挺立的句子是“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15.周敦颐《爱莲说》中的两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赞美莲花洁身自爱、天真自然、不显媚态。
16.很多人常以“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为由掩饰自己的错误,对此我们可以用《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帮助他们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17.周敦颐《爱莲说》中与王昌龄诗云“一片冰心在玉壶”意思一致的两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8.周敦颐《爱莲说》中借笔直洁净的莲花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容亵渎态度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9.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曾称赞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我们也可以用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概括他的高洁品格。
内容概括
这篇散文作者以莲自比,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人格和洒脱的胸襟,同时文章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含蓄地表明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操守与正直品德的人生态度。
二、七下文言现象梳理
08《孙权劝学》文言现象梳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重点实词
重点虚词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通假字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09《卖油翁》文言现象梳理
陈康肃公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重点实词
重点虚词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通假字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10《陋室铭》文言现象梳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重点实词
重点虚词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通假字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11《爱莲说》文言现象梳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重点实词
重点虚词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12《活板》文言现象梳理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重点实词
重点虚词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通假字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2024·广东广州)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节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
【丙】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坷,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十七乃学,名闻天下;苟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术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①,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有删改)
[注]①因循面墙:沿袭保守,疲沓不振作,不学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非学无以广才/卿今者才略B.及鲁肃过寻阳/可以无大过矣
C.即更刮目相待/是日更定矣D.世人婚冠未学/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下列对【丙】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B.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C.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D.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的划线句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
4.三个文段都写了劝学,其中所体现的对学习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三个文段简要分析。
突破文言文学习5难法
一、生字难词理解困难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许多生字难词,这些词汇的字形和词义可能难以理解。针对这一问题,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提前预习:在课前预习课文,了解生字难词的字形和词义,以便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
2. 注音标注:借助学习资料中的注音标注,帮助学生准确地读音。
3. 解释释义: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查阅字典或请教老师,解释生词的含义。
二、句子结构复杂
文言文的句子结构相对复杂,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这给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带来了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分析句子成分:学习如何分析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基本成分。
2. 划分句子成分:对于复杂的句子,尝试进行结构划分,将一个长句分为几个短句,逐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三、古代文化背景了解不足
文言文中常常包含古代文化背景知识,如历史事件、古代礼仪、古代官职等,学生可能会因为对古代文化了解不足而理解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文化课堂: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了解与文言文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
2. 阅读扩展:阅读一些与文言文相关的课外书籍,如《史记》、《汉书》等,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
四、不善于悟义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需要学生通过悟义理解句子的意思。为了提高学生的悟义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注重语境: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讲解文言文的语境,帮助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2. 引导思考: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句子的意义,并提供解释和启示。
五、缺乏足够的练习
文言文的阅读需要时间积累和反复练习,学生可能因为缺乏足够的练习而感到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多读多练:多读一些文言文文章,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同时,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积累实词虚词:熟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为阅读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新八年级文言文阅读的难点主要包括生字难词理解困难、句子结构复杂、古代文化背景了解不足、不善于悟义和缺乏足够的练习等方面。针对这些难点,学生可以采取相应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024·黑龙江大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
嗟乎!师道①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②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④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注】①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②出人:超出一般人。③众人:一般人。④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
(2)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
(3)见往事耳 见:
(4)是故圣益圣 是故:
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卿今者才略 前者呼,后者应(《醉翁亭记》)》
B.但当涉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C.学于余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D.惑之不解 马之千里者(《马说》)
3.选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选出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 )
古之圣人A其出人B也远矣C犹且D从师而问焉
4.下列关于【甲】【乙】两篇选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师说》中的“说”就是这种文体。
B.甲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其中鲁肃、吕蒙的对话,显示了两人的融洽关系,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C.乙文将“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进行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D.甲乙两文都与学习有关,甲文中孙权用自己读书的切身体会劝吕蒙学习,乙文中韩愈对李蟠“能行古道”给予赞扬。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及鲁肃过寻阳。
(2)作《师说》以贻之。
二、(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节选自《乐府诗集》)
【乙】
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①宣抚使马千乘。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襄粮自随,与副将周国柱扼贼于邓坎。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金筑等七寨。已,偕酉阳诸军直取桑木关,大败贼众,为南川路战功第一。贼平,良玉不言功。良玉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
(选编自《明史·秦良玉传》)
【丙】
明妃
郭漱玉
竞抱琵琶塞外行,非关图画误倾城。
汉家议就②和戎策,差胜防边十万兵。
【注释】①石砫(zhù):地名,在重庆,今作石柱。②就:成,成功。
6.下列选项中,对词语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中的“但”和“但当涉猎”(《孙权劝学》)中的“但”意思相同。
B.“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中的“从”和“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中的“从”意思相同。
C.“贼乘官军宴”中的“乘”和“公与之乘”(《曹刿论战》)中的“乘”意思不同。
D.“兼通词翰”中的“通”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中的“通”意思不同。
7.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良 玉 夫 妇 首 击 败 之 追 入 贼 境 连 破 金 筑 等 七 寨
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9.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诗》中作者歌颂战争中的英雄,却不用过多笔墨正面写战争,暗含了作者对待战争的态度。
B.互文的特点是用简洁的文字表现丰厚的内容,《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就是例证。
C.《明妃》第二句运用毛延寿丑化昭君,丹青误人的典故,表达出诗人对昭君出塞的同情与惋惜。
D.《明妃》第四句中“差”有“略微”或“甚”的意思,本诗中理解为“甚”更能体现昭君的历史功绩。
10.阅读完三位巾帼英雄的事迹,同学们围绕巾帼英雄的形象展开了讨论,请你发表意见,将下面内容补充完整。
小语认为:木兰代父从军,作为一个征战沙场的士卒,表现出英勇善战、坚毅果敢的形象特征。
小文认为:良玉
小美认为:昭君
三、(2024·四川雅安)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周敦颐(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1.下列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草色入帘青 征于色,发于声
B.阅金经 苏、黄共阅一手卷
C.中通外直 政通人和
D.陶后鲜有闻 尤鲜肥滋味之享
12.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四、(2024·山东威海)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芙蕖
李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早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①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②秋,此时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闲情偶寄》,有删改)
【注释】①成说:通行的说法。②徂(cú):到。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B.①中通外直 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C.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
D.①请备述之 ②前人之述备矣
1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①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 ②杂然而前陈者
D.①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蔓”,名词作动词)
B.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该句是判断句)
C.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芬”,这里是使动用法)
D.【乙】文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了芙蕖“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的特点。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17.请分别概括【甲】【乙】两文作者爱莲的主要原因。
五、(2023·江苏连云港)古诗文阅读课,围绕“创造之美与文明之光”这一主题,老师选取了下面三篇诗文,请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陶歌
清 龚轼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
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节选自《龚轼诗集·景德镇陶歌》)
【乙】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镓,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节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丙】
凡造竹纸,其竹以将生枝叶者为上料。节届芒种,则登山斫伐。截断五七尺长,就于本山开塘一口,注水其中漂浸。浸至百日之外,加功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杀青。其中竹穰形同苎麻样。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入惶桶①下煮,火以八日八夜为率。歇火一日,揭楻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之内洗净。其塘底面、四维皆用木板合缝砌完,以防泥污。洗净,用柴灰浆过,再入釜中,其上按平,平铺稻草灰寸许。桶内水滚沸,即取出别桶之中,仍以灰汁淋下。倘水冷,烧滚再淋。如是十余日,自然臭烂。取出入臼受舂,舂至形同泥面,倾入槽内。槽内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许。入纸药水汁于其中,则水干自成洁白。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竹料浮帘之顷,水从四际淋下槽内。然后覆帘,落纸于板上,叠积千万张。数满则上以板压。使水气净尽流干。然后以轻细铜镊逐张揭起焙干,揭起成帙。
(节选自《天工开物·杀青第十三》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有删改)
【注释】①楻桶:大木桶,连同下面受火的铁锅在内的木桶。
18.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釉青花一火成”指的是烧制青花瓷时,先在瓷坯上绘画,然后上釉,用火一次性烧成,表明古人高温制瓷的轻松容易。
B.“花从釉里透分明”指的是青色的花纹从釉质里透出,纯净中流露着典雅,青花瓷蓝白相间,给人以五彩斑斓的视觉效果。
C.后两句为议论,称赞青花瓷虽为后天人造,却像是天地自然生成的那么美妙,表现出对青花瓷工艺由衷的赞美。
D.诗歌描绘了中国传统工艺品青花瓷的制作过程、色泽特点,由虚到实,是一篇既有形象之美又富哲理之味的佳作。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瞬息可就 (2)有奇字素无备者
(3)则登山斫伐 (4)火以八日八夜为率
20.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加功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杀青
21.活板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工艺都非常讲究。请根据乙文和丙文画横线的语句,完成相应任务。
(1)请写出活板印刷的流程。
(2)请写出纸浆成纸的过程。
22.《陶歌》中最能体现制瓷工艺创造力的诗句是哪一句?写出理由。
23.“青花瓷”“活字印刷”“造纸术”,三种“中国创造”推进了世界文明进程,成为“文明之光”。结合文本,发表你的看法。
目录导航
思维导图(见压缩文件中1份pdf):感知全局,了解知识要点
知识清单:文言文每课梳理、文言现象梳理
典例精析:对考点考法进行细致剖析和讲解,全面提升
易错易混:文言文学习5难突破法,高效查漏补缺
真题赏析:精选热点地区2024年真题,感受中考,知己知彼
句子
解释
权谓吕蒙曰
谓:对……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当涂:当道,当权。
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
务:事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及鲁肃过寻阳
过:经过。
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今者:如今,现在。
才略: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
吴下:泛指吴地。
阿蒙:吕蒙的小名。
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刮,擦拭。
大兄:对朋友辈的敬称。
见事:知晓事情。
句子
解释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岂:难道。
邪:语气词,同“耶”。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只,只是。
耳:语气词,可译为“罢了”。
卿言多务,孰若孤
若:比得上。
蒙乃始就学
乃:于是,就。
及鲁肃过寻阳
及:到,等到。
非复吴下阿蒙
非复:不再是。
即更刮目相待
更:另,另外。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助词,表感叹语气。
结友而别
而:连词,表顺承。
词
例句
解释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
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
与“为”组成“以为”,认为
当
当涂掌事
动词,掌管,担当
但当涉猎
助动词,应当
见
见往事耳
动词,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动词,了解
大
与蒙论议,大惊
副词,表程度高或范围广,非常、很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形容词,年长的
词
例句
古义
今义
孤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独自,孤独
博士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学位的最高一级
治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研究
治理
但
但当涉猎
只,只是
转折连接词,但是
见
见往事耳
知晓
看见
往事
见往事耳
历史
过去的事
大
自以为大有所益
很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就
蒙乃始就学
动词,从事
表示顺承的连词
及
及鲁肃过寻阳
到,等到
连词,连接并列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更
即更刮目相待
另,另外
更加
字
例句
解释
邪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语气词,同“耶”。
词
例句
解释
翻译
言
卿言多务
言:名词作动词,说、借口。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
耳
见往事耳
耳:名词作语气词,罢了。
了解历史罢了。
句式
例句
判断标准
翻译
省略句
卿言多务,孰若孤?
省略宾语,“孤”后省略“多务”。
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结友”之前省略“与蒙”。
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离开了。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大兄见事何之晚乎!”
大哥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
句子
解释
陈康肃公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公:对男子的尊称。
善射:擅长射箭。
自矜:自夸。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尝:曾经。
圃:园子。
释担:放下担子。释:放下。
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去:离开。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但微颔之:只是对他微微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
颔,点头。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知:懂得。
精:精湛。
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但手熟尔: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熟:熟练。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忿然:气愤的样子。然,表示“……的样子”。
轻,轻视。
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以:凭、靠。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覆:盖
徐:慢慢地。
杓:同“勺”。
沥之:注入葫芦。沥,注。之,指葫芦。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唯:只,不过。
康肃笑而遣之。
遣之:让他走。遣,打发。
句子
解释
陈康肃公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亦:也。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尝:曾经。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但,只。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乎:吗?
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但,只,不过。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安,怎么。
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以,凭、靠。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乃:于是
而:表转折,但是。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因:于是,就。
唯:只,不过。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康肃笑而遣之。
而:表修饰。
词
例句
解释
之
但微颔之
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以我酌油知之
代词,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以杓酌油沥之
代词,指葫芦。
笑而遣之
代词,代卖油翁,译为“他”。
其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代词,代陈尧咨。
以钱覆其口
代词,代葫芦。
而
释担而立
连词,表顺承。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连词,表转折。
康肃笑而遣之
连词,表修饰。
以
公亦以此自矜
凭,靠。
以我酌油知之
凭,靠。
以钱覆其口
用。
射
尝射于家圃
动词,射箭。
吾射不亦精乎
名词,射箭的技艺。
尔安敢轻吾射
名词,射箭的技艺。
尔
但手熟尔
同“耳” ,罢了
尔安敢轻吾射
代词,你
词
例句
古义
今义
但
但手熟尔
只,不过。
转折连词。
安
尔安敢轻吾射
疑问代词,怎么。
平安,安全。
字
例句
解释
尔
但手熟尔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杓
徐以杓酌油沥之
杓:同“勺”。
词
例句
解释
翻译
轻
尔安敢轻吾射
轻:形容词做动词,看轻。
你怎么能看轻我射箭的本领?
遣
康肃笑而遣之
遣:使动用法,“使……走”,打发。
陈尧咨笑着让他走了。
射
汝亦知射乎
射:动词做名词,射术。
你也知道射术吗?
颔
但微颔之。
名词作动词。原意为下巴颏,文中指点头。
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句式
例句
判断标准
翻译
倒装句
尝射于家圃
状语后置,即“尝于家圃射”。
曾经在家中的菜园里射箭。
省略句
自钱孔入
句首承前省略了主语“油”,译时补出。
油从钱孔滴入。
句子
解释
陋室铭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神异。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指示代词,此,这。
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吾:我。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
入:映入。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指弦乐器。
竹:指管乐器。
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躯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庐:简陋的小屋子。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云:说。
句子
解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在:在于。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惟:只。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孔子云:何陋之有?
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词
例句
解释
之
无案牍之劳形。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何陋之有?
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词
例句
古义
今义
形
无案牍之劳形。
形体,躯体
样子
馨
惟吾德馨
德行美好
芳香
鸿
谈笑有鸿儒。
大,渊博。
鸿雁,书信
丝竹
无丝竹之乱耳。
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音乐。
丝绸和竹子
调
可以调素琴。
调弄
调解
字
例句
解释
鸿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同“洪”,大。
词
例句
解释
翻译
名
有仙则名。
名词作动词,出名。
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
灵
有龙则灵。
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
有龙(居住)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上
苔痕上阶绿。
名词作动词,长上。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
乱
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双耳。
劳
无案牍之劳形。
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句式
例句
判断标准
翻译
判断句
斯是陋室。
“是”表示判断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
倒装句
何陋之有?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应为“有何陋”。
有什么简陋的呢?
句子
解释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可:值得。
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予(yú):我。
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涟(lián):水波。
妖:艳丽。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中通外直:(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
通,空。直,挺立。
不蔓(màn)不枝: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茎。
香远益清:香气远闻更加清芬。
远,形容词作动词,遥远,空间距离大。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亭亭净植:洁净地挺立。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
可:可以。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谓:认为。
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莲,花之君子者也。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xiǎn):少。
闻:听说。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予: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乎众矣:应当人很多了。
宜,应当。
句子
解释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之:结构助词,的。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独,只。
自:从。
甚: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益,更,更加。
焉:语气词。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噫:感叹词,相当于“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下文“莲之爱”、“牡丹之爱”同。
词
例句
解释
可
可爱者甚蕃
动词,堪,值得。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动词,可以,能。
清
濯清涟而不妖
形容词,清澈
香远益清
形容词,清香,清芬。
之
水陆草木之花
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远
香远益清
形容词用作动词,传得远,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形容词,遥远。
词
例句
古义
今义
植
亭亭净植
竖立
种植
鲜
陶后鲜有闻
少
新鲜
词
例句
解释
翻译
蔓、枝
不蔓不枝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茎。
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远
香远益清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香气远闻,更加清芬。
远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名词作状语,从远处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句式
例句
判断标准
翻译
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出”后省略介词“于”。
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
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染,被污染。
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
判断句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也”表判断。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也”表判断。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句子
解释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板印:指雕版印刷。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
之,指“版印书籍”。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板本:版印书籍,相对于抄本而言。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布衣:平民。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故称“布衣”。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钱唇:铜钱的边缘。
坚:硬。
和(huò):混合。
冒:覆盖。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范:模子。
持就火炀(yáng)之:拿它靠近火烘烤。就,靠近。
炀,烘烤。
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的混合物。
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
字平如砥(dǐ):(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
砥:磨刀石。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布字:排上字模。
具:准备(好了)。
更(gēng)互:交替,轮流。
就:完成。
每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以纸帖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意思是,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奇字:生僻字。
素:平时。
旋:旋即。
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
木理:木头的纹理。
不可取:拿不下来。
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燔(fán):烧。
讫(qì):完毕。
殊,根本。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群从(cóng):指堂兄弟及诸子侄。
宝藏(cáng):珍藏。
句子
解释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已,同“以”。
火烧令坚。
令:使。
一板已自布字
自:另自,另外。
殊不沾污。
殊,根本。
词
例句
解释
印
板印书籍
动词,印刷
每字为一印
名词,字印
自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
介词,自从
一板已自布字
副词,另自,另外
其印自落
代词,自己
以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介词,拿、用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连词,表目的
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
介词,用
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介词,用,拿
若
若止印三二本
连词,如果
不若燔土
动词,如、比得上
为
唐人尚未盛为之
动词,做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动词,是
皆为板本
动词,是
又为活板
动词,发明
每字为一印
动词,刻
满铁范为一板
动词,成为
不以木为之者
动词,刻制
未为简易
动词,算作、算是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介词,被
已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助词,同“以”
一板已自布字
副词,已经
就
持就火炀之
动词,靠近
瞬息可就
动词,完成
帖
则以纸帖之
动词,用标签标出
每韵为一帖
名词,标签
其
其法
代词,指活字版印刷的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代词,指铁板的
其印自落
代词,那些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代词,指排好的字模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代词,他的
词
例句
古义
今义
布衣
有布衣毕昇
平民
布衣服
群从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指堂兄弟及诸子侄。
指许多人跟从。
药
药稍镕
指文中说的松脂、蜡等的混合物。
药物
殊
殊不沾污
根本
不同;差异
字
例句
解释
板
活板
板同“版”,指印刷版。
已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 同“以”。
镕
药稍镕
镕 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
词
例句
解释
翻译
板
板印书籍
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用雕板印刷书籍。
火
火烧令坚
名词作状语,用火
用火烧使它变得坚硬。
木格
木格贮之
名词作状语,用木格
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帖
则以纸帖之
名词用作动词,标记
不用时,就用纸条来标记活字。
句式
例句
判断标准
翻译
省略句
火烧令坚
“令”后省略了宾语“之”,指字印。
用火烧使它变得坚硬。
持就火炀之
“持”后省略了宾语“之”,指制好的印版
拿它靠近火烘烤。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置”后省略了介词“于”。
就把一个铁模子放在铁板上面。
被动句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为……所……”表示被动。
的字印被我的子侄们得到了,至今珍藏着。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38 九下文言文知识梳理--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答题技巧(讲练),文件包含专题39记叙文阅读5份思维导图+内容概括+标题理解+词语赏析+句子理解+顺序分析+整体感知题突破4法+段落层次题3法原卷版docx、专题39记叙文阅读5份思维导图+内容概括+标题理解+词语赏析+句子理解+顺序分析+整体感知题突破4法+段落层次题3法解析版docx、文学作品阅读之内容概括pdf、文学作品阅读之叙述顺序及作用pdf、文学作品阅读之句子赏析pdf、文学作品阅读之标题理解pdf、文学作品阅读之词语赏析pdf等7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37 九上文言文知识梳理--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答题技巧(讲练),文件包含专题37九上文言文知识梳理1份思维导图+每课梳理+文言现象梳理+文言实词词义推断6法原卷版docx、文言文阅读要领阅读意识+答题步骤pdf、专题37九上文言文知识梳理1份思维导图+每课梳理+文言现象梳理+文言实词词义推断6法解析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36 八下文言文知识梳理--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答题技巧(讲练),文件包含专题36八下文言文知识梳理1份思维导图+每课梳理+文言现象梳理+古诗文联读10步原卷版docx、文言文阅读考察点解读pdf、专题36八下文言文知识梳理1份思维导图+每课梳理+文言现象梳理+古诗文联读10步解析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