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云南省昭通市一中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B卷)(解析版)

    云南省昭通市一中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B卷)(解析版)第1页
    云南省昭通市一中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B卷)(解析版)第2页
    云南省昭通市一中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B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云南省昭通市一中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B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云南省昭通市一中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B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律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
    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在不同文化中,韵律都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便于沟通,二是便于记忆。而“沟通”不仅仅是一个“雅俗共赏”的问题,也涉及诗人与诗人、诗人与读者之间如何建立一个公共的渠道,以便于在这个渠道中磨练某些精妙的技艺,传达种种微妙的体验的问题。韵律的重心与其说是关于“如何写/评价一首好诗”,不如说是关于诗人与读者、诗人与诗人之间是如何“交流”的。
    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韵律更多是关于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的,它在不同的诗人之间也建立了一个可以相互比较和传承的共同通道。这个问题对于当代中国诗歌而言或许更为迫切,因为“韵”之离散的背后是诗歌“交流”的公共渠道的消失,这是自由诗面临的最本质的文体问题,而可诵读性与可记忆性的削弱只是这个大趋势的两个表征。
    (摘编自李章斌《“韵”之离散:关于当代中国诗歌韵律的一种观察》)
    材料二:
    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的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渐成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的诗歌,这个态势还会长久发展下去。
    当代诗人,觉得再写有韵的东西,简直是一老土。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相对个体化、多元化的社会,过去那种大一统的世界意识与言说形态已然崩散,与此几乎同时崩散的是语言中的“韵”(韵律意识和韵律密度)。当代诗人多少有着一种反抗公共规则(包括韵律规则)的“集体无意识”,所以像“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样整齐对称的诗句,他们不愿意去写,也不推崇。在他们看来,诗歌重要的不是视觉上的整饬和听觉上的旋律感、节奏感,决定诗之能否为诗的重要依据是诗歌对生命深层世界提示和呈现的能量之强弱。他们在写作时不仅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连一般的知识群体也不怎么顾及。这也导致传统的阅读者,尤其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阅读者越来越郁闷,对新诗深感不适,甚至不屑一顾了。在他们眼里,形式产生内容,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诗词大家,不也是在五言、七律、七绝和词牌的限制中成就了大名吗?
    当代诗歌虽无韵,但还有顿。所谓弃韵而就顿,“顿”就是诗的节奏感,有“行顿”和“句顿”,有“匀顿”和“变顿”,有“大顿”和“小顿”,有“跨行”与“断行”,追求的也还是诗的一种旋律美。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就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艾青说:“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假如不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不是诗。”诗之无韵,告诉我们原来诗还可以这样写,诗还可以写得不像诗。近些年,主张口语入诗的“第三代诗”反传统、反意象、反崇高、反理想、反假激情,甚至诗歌形式也反其道而行,加剧了诗歌形式的混乱,纯美流畅的诗歌很难再见到了,可是我们反传统,反的应该是那些因袭的碍于发展的东西,绝不是偏激地反对一切。
    (摘编自王霁良《对当代诗无韵的一点看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广为流传的诗句多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但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却排斥这种写法,这导致当代诗可铭记性不强。
    B. 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是因为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C. 无韵诗在国外诗歌中较为多见,也普遍存在于中国当代诗歌杂志中,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读者对此不适应。
    D. 诗歌无韵化并非意味着完全放弃形式,所谓弃韵就顿,体现的是在形式上对旋律美的追求。
    2. 根据材料—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代的一些诗人,写作时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也不怎么顾及一般的知识群体。
    B. 可诵读性和可记忆性的削弱,不是当代中国诗歌最需关注的,因为这只是诗歌“交流”公共渠道消失的表象。
    C.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名句,表明了诗歌作品要成为杰作就必须运用韵律。
    D. 根据艾青的观点——诗歌的形式应具有自由性,诗之无韵告诉我们诗可以这样写,还可以写得不像诗。
    3. 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当代诗歌被边缘化”观点的一项是( )
    A. 每年岁末,诗社举办的年度诗会,参与者稀少,诗歌写作交流日益呈现出“圈子化”倾向。
    B. 流行歌曲抢占音响市场的制高点,一盘光碟上市就是数十万张。在电视与光碟领域,很少看到新诗的影子。
    C. 由于报刊少载新诗,一些文科学术性刊物不大欢迎评论当前新诗人的评论文章,这导致一些新诗评论家,停笔去从事其他写作活动。
    D. “兼职诗人”现象较为普遍,诗人往往同时又是官员、教授、商人、歌手、报刊编辑等。
    4. 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当代中国诗歌缺少韵律的成因。
    【答案】1. B 2. C
    3. D 4. ①举例论证,作者举《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诗歌的例子,来证明无韵诗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诗主流。
    ②对比论证,作者在材料二第二段对比当代诗歌和传统诗歌的分歧,来展示两类诗歌群体对诗歌的不同态度。
    ③引用论证,作者在最后一段引用朱光潜和艾青这些大家的言论,分别证明“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和诗歌重要的是内容而非形式的观点。
    5. ①当代诗歌的文化群体发生改变,诗歌由公共性交流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公共性的诗歌成规消失。
    ②借鉴外国诗歌“注重诗歌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的结果。
    ③当代诗人的个体化写作意识以及他们对于诗歌韵律规则这一公共规则的反抗。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是因为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因果倒置,原文是“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可知,结果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诗歌作品要成为杰作就必须运用韵律”说法绝对,根据材料一“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材料二“在他们看来,诗歌重要的不是视觉上的整饬和听觉上的旋律感、节奏感,决定诗之能否为诗的重要依据是诗歌对生命深层世界提示和呈现的能量之强弱”可见,诗歌成为杰作更重要的是因其在生命层次上的意义。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诗人往往同时又是官员、教授、商人、歌手、报刊编辑等”并不能说明当代诗歌被边缘化。根据材料一原文信息“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可知,古典诗歌中的诗歌创作者——知识者与官僚群体与当代诗歌是存在一定重合的。而且,当代诗歌中商人群体的出现,也是当代诗歌创作群体对于古典诗歌创作群体的突破与拓展。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原文“《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的诗歌”可知,此处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结合“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的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渐成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可知,作者举《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诗歌的例子,来证明无韵诗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诗主流。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原文“他们在写作时不仅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连一般的知识群体也不怎么顾及。这也导致传统的阅读者,尤其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阅读者越来越郁闷,对新诗深感不适,甚至不屑一顾了”可知,此处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对比当代诗歌和传统诗歌的分歧,来展示两类诗歌群体对诗歌的不同态度。
    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就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艾青说:‘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假如不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不是诗。’”引用朱光潜和艾青的言论,此处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分别证明“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和诗歌重要的是内容而非形式的观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原文“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可知,当代中国诗歌缺少韵律的原因之一,是当代诗歌的文化群体发生改变,诗歌由公共性交流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公共性的诗歌成规消失。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原文“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渐成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可知,当代中国诗歌缺少韵律的原因之二,是借鉴外国诗歌“注重诗歌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的结果。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原文“当代诗人,觉得再写有韵的东西,简直是一老土”“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相对个体化、多元化的社会,过去那种大一统的世界意识与言说形态已然崩散,与此几乎同时崩散的是语言中的‘韵’”“当代诗人多少有着一种反抗公共规则……整齐对称的诗句,他们不愿意去写,也不推崇”可知,当代中国诗歌缺少韵律的原因之三,是因为当代诗人的个体化写作意识以及他们对于诗歌韵律规则这一公共规则的反抗。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老的誓约
    刘梅花
    野骆驼是隐秘的世外隐居者。它们的外套跟沙漠混在一起,它们自由自在,神出鬼没。它们在浩瀚的腾格里沙漠游荡,裹着风沙奔跑。它们不会冬眠,不会迷失方向,就那么不知疲倦地行踪不定。你要问,一群穿越整个腾格里沙漠的野骆驼知道些什么?那要告诉你,它们什么都知道。它们能找到沙漠植物、水源和栖身的沙湾。
    你以为它们只挑鲜嫩青草吃吗?错啦。我亲眼看见过野骆驼吃又老又硬的沙枣树叶子,还有满身是刺的大蓟。它的舌头卷住大蓟,连刺吞下去,眼神看起来还挺愉快。野骆驼的饥饿感只对某些沙生植物存在,这是它和沙漠的一个古老誓约,不能违背。它们是孤独的,远离尘嚣。但是它们真的孤独吗?才不呢。它们在沙漠里游荡,快活着呢。野骆驼是浪漫主义者,遵循它们的原则,只吃祖先留给它们的植物,管它有刺没刺。
    倘在干旱季节,野骆驼会去哪里呢?没有人知道,只有它们自己知道。它们循着祖先留下的密码,隐秘地出没。有一种非常水嫩的沙生植物,叫骆驼蓬。其实野骆驼从来不吃它一口。骆驼蓬散发出一种淡淡的臭蒿子味,熏得野骆驼绕道而走。野骆驼看都不看它一眼,饿死都不吃。是的,骆驼蓬全草有毒,有致幻作用,会麻痹中枢神经。野骆驼绝对不愿把自己变成疯骆驼。可是,野骆驼是怎么知道骆驼蓬有毒的呢?二者听上去明明是亲戚一样的名字。一定是野骆驼的祖先留给了它们遗传密码——孩儿们,这种有臭味的草万万不可碰触。
    骆驼蓬没有刺,它在努力地保护自己不被吃掉。为了在风沙里活命,骆驼蓬放弃宽叶片,进化出狭长的针一样的叶子,一蓬一蓬生长,风可以轻松穿过它的身体。大风把骆驼蓬推来操去,却无法将它连根拔起。在沙漠里存活太难了,它不肯长高,伏地而生,茎叶紧紧贴着沙土,抓紧自己。
    有时候确实不应对生活抱有太高的期望,活着就好。老黄风连树都能拔起,可以把整座沙丘都抬走,一蓬草真的不算啥。骆驼蓬的基因里也有一种古老的誓约,那就是:尽量低调,释放臭味,保持自己的毒性。骆驼蓬没有尖刺,没有粗壮的根,就是一蓬弱小的草。要想千年万年在沙漠里繁衍后代,生生不息,它的生活就需要变得简单起来,尽量不要引起别人的注意,长得丑一点,伏在地上,低调,示弱,最好不刺激到别人,更不能引起别人的嫉妒。事实上,它成功了。
    相反,沙芦苇长得高,模样好看,味道清香,动不动被野骆驼吃掉,你以为它就傻吗?它的根简直深极了。不但深,而且纵横盘绕,积攒着难以估量的生发能力。即便叶子被野骆驼吃掉,仅仅一场透雨,无数新芽就又迅速破沙而出。沙芦苇善于约束自己,把根扎在大地深处,汲取养分。它活得漂亮,因为它的根扎得深得不能再深。
    沙芦苇删繁就简,扔掉多余的枝枝蔓蔓,只剩下茎叶,仅凭一点点雨水就疯狂生长,赶在一个季节完成全部的生长。你看,沙芦苇多美啊,比起荷花也毫不逊色。沙芦苇的身体里也有古老的誓约,蛰伏,等待时机,生命力强大到不像样子。它盘根错节,闻到雨的气息,立刻搭出梯子往上爬,茎干一路向天空生长,不中道放弃。除了野骆驼,那些沙蜥蜴啦,甲壳虫啦,沙老鼠啦,它们很难吃得动沙芦苇粗糙又带着锯齿的叶子。
    沙芦苇跳出生活来看生活。当一棵草渴望自己变成树时,它就必须要做各种尝试。只不过,它的根系里藏着古老的誓约:孩儿,你是草,不是树,也不会长成柱子。若不是被这个誓约限制,沙芦苇早把自己整成沙霸王了。老天公平,对于生性强悍的植物,就给它设置门槛。不然,整个地球就是它们的。
    父亲曾给我讲过他赶着毛驴车去卖青葱的故事,他去的那个村庄的人连两角钱一把的青葱也买不起,于是他便在黄昏时分拉着一车晒蔫的青葱回来。可是,他忘了捎带一捆首蓿。整整一天,灰毛驴穿过沙漠,又返回,走了那么远的路,找不到想吃的草,葱也辣得吃不下。它饿得两眼无光,差点哭出来。粗心的人类啊!打那以后,每次父亲想赶着毛驴进沙漠,它一走到沙枣林边,就再也不肯往前走,抵死不肯进沙漠。它的大眼睛里充满了恐惧。一定是它身体里的誓约又在提醒它:毛驴不是骆驼,找不到水源。它的祖先遗传给它的密码就是:一辈子都不要离开村庄,尽管帮人类干活很辛苦。灰毛驴对这个世界的一切全盘接受,不发表任何意见,除非要它进沙漠。
    在沙漠里,就要走得慢一点。父亲说要仔细留意野骆驼留下的蹄印,这样就不会在原地转圆圈。他说,沙漠里的月亮,比别处的大,就连月光落下来,也格外有分量,像裹着好几条毯子。沙漠也有它古老的誓约,它的誓约是月亮、太阳以及大风。我们的日子是从白天到晚上,而沙漠是这样的:从大风到大风,从一场风到另一场风。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同为沙漠植物,骆驼蓬与沙芦苇生存密码有别:前者重在低调、有毒、有臭味,后者重在简约而根深。
    B. 全文以描写见长,描写了不同生物的生存方式,偶有议论与抒情,如结尾段中的抒情点明了题旨。
    C. 父亲说“要仔细留意野骆驼留下的蹄印”,告诉“我”要善于借助客观事物找到有关生存的规律。
    D. 本文用词准确,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明快流畅,长短句式灵活变换,将理趣之美阐述得恰到好处。
    7.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脉络。
    8. 本文题目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①首先,文章以“野骆驼什么都知道”自然地引出对“古老的誓约”以及生存密码的思考;②接着,围绕“古老的誓约”详细描写了骆驼蓬、沙芦苇、毛驴等的生存智慧,环环相扣,衔接自然;③最后,文章由小环境到大环境,形象地引出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有自身遵循的誓约这一规律。
    8. ①古老的誓约,指恒久以来大自然中万事万物之间达成的必须信守的条款;②一方面指世间的万物要接受自然的制约,如沙漠中的生物要接受沙漠环境的制约,沙漠也要接受月亮、太阳与大风的制约;③另一方面指世间的万物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遵循自然规律,这也是大自然赋予的权利。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如结尾段中的抒情点明了题旨”中的“抒情”表述有误,应是“议论”。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脉络能力。
    本文开头描写了野骆驼在沙漠中“自由自在,神出鬼没”的表现,以“它们什么都知道。它们能找到沙漠植物、水源和栖身的沙湾”自然地引出对“古老的誓约”以及生存密码的思考——“野骆驼的饥饿感只对某些沙生植物存在,这是它和沙漠的一个古老誓约,不能违背”“没有人知道,只有它们自己知道。它们循着祖先留下的密码,隐秘地出没”。
    接着在写到野骆驼的食物时,通过名字的相似性自然地过渡到了骆驼蓬;在探究完骆驼蓬的生存密码后,作者用“相反”一词巧妙地引出了沙芦苇,并对其生存密码进行了探究;然后又引出沙漠环境的“边缘”生物毛驴及其生存密码。环环相扣,衔接自然。
    最后一段,作者回归对沙漠生存密码的揭示,做了整体的总结,由小环境到大环境,形象地引出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有自身遵循的誓约这一规律。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
    分析时,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如写到野骆驼时说“饥饿感只对某些沙生植物存在,这是它和沙漠的一个古老誓约,不能违背”“野骆驼是浪漫主义者,遵循它们的原则,只吃祖先留给它们的植物,管它有刺没刺”等,可以看出野骆驼有要遵循的规律;在写到骆驼蓬时说“基因里也有一种古老的誓约,那就是:尽量低调,释放臭味,保持自己的毒性”;在讲到沙芦苇时说“身体里也有古老的誓约,蛰伏,等待时机,生命力强大到不像样子”;在讲到沙漠时说“有它古老的暂约,它的誓约是月亮、太阳以及大风”。
    可见,“誓约”就是“规定”“条款”“规律”,“古老”意味着时间的漫长和恒久。“古老的誓约”指恒久以来大自然中万事万物之间达成的必须信守的条款:一方面指世间的万物要接受自然的制约,如沙漠中的生物要接受沙漠环境的制约,沙漠也要接受月亮、太阳与大风的制约;另一方面指世间的万物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遵循自然规律,这也是大自然赋予的权利,比如骆驼“遵循它们的原则,只吃祖先留给它们的植物,管它有刺没刺”,“骆驼蓬没有刺,它在努力地保护自己不被吃掉……它不肯长高,伏地而生,茎叶紧紧贴着沙土,抓紧自己”,沙芦苇“把根扎在大地深处,汲取养分”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盖A余B所C至D比E好F游G者H尚I不J能K十L一M然N视O其P左Q右R来S而T记U之V者W已X少
    10. 下列对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B. 不出,火且尽 犹且从师而问焉
    C. 则其至又加少矣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阳,古代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阳。
    B. 浮图,古代印度文字梵语的音译,意为佛、佛塔等,文中指佛教徒,即和尚。
    C. 王安石,字介甫。古代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也就是男子年满20岁,女子年满15岁才能取字。
    D. 既望,农历十六。古时称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三十为晦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褒禅山的得名与唐朝慧褒在此建舍定居有关,而又名曰“华山”可能是与读音错误有关。
    B.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等,往往都有心得,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C. 世上奇妙雄伟、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到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D. 作者游览山洞时,没有选择继续前进,极尽游玩的乐趣。由此他得出了求学的人一定要深思、慎取的感悟。
    13. 把所给句子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哉?(苏轼《赤壁赋》)
    (2)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答案】9. DMR 10. C
    11. D 12. D
    13. (1)(曹操)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2)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余所至”与“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为主谓结构,谓语较长,所以在主谓之间,即D处断句;
    “然”表转折,用在句首,其前M处断句;
    “视”的宾语是“其左右”,宾语后R处断句。
    故在DMR三处断句。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走到尽头/处境困难。句意:即使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
    B.将要/尚且。句意: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
    C.更加。句意: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
    D.……的原因/用来……的。句意: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三十为晦日”错误,应该是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是“晦日”。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由此他得出了求学的人一定要深思、慎取的感悟”错误。作者由倒地的石碑,又联系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等现象才得出了求学的人一定要深思、慎取的感悟。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酾酒”,斟酒;“固”,本来;“安在”,“在安”,宾语前置句。
    (2)“平旷”,平坦、空旷;“众”,多;“所谓前洞也”,判断句。
    参考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秋声
    蒋捷①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②,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③,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④。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⑤。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⑥。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注]①蒋捷: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南宋覆灭,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②豆雨:指阴历八月、豆子开花时节的雨。③二十五点:指更点。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所以叫更点。④笳(jiā):古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此处以茄声代指边塞之音。⑤砧声:捣衣之声。⑥蛩(qióng)声:蟋蟀的鸣叫。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词领起三句是对时节和秋声的总写,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凄凉”是把词中各种声音串联起来的线索。
    B. 本词以时间为序,描写了从破晓到黑夜连续袭来的九种秋声,并借秋声渲染了秋天肃杀悲凉的氛围,抒发了心中的悲声、痛声。
    C.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不锁”用词精妙,流露了主人公怪罪的意味,秋夜漫漫,更声声声入耳,更显夜的漫长难捱。
    D.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词人把蛩的叫声称为“诉愁”,运用了拟人修辞,借此把自己的愁怀转嫁给蛩鸣。
    15. 本词中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作具体分析。
    【答案】14. B 15. ①表达了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本词写曙光渐明,号角声起,军帐遍布的营地,渐渐骚动起战马的嘶鸣声,连着四面悲咽的胡笳声,这些征战之声写出了时代动乱的局势,勾起了自己的亡国之痛。时值秋日,北雁南飞,“雁声”悲切,横空而过,“雁声”引起了对故国的怀念。
    ②表达了对故人与亲人的思念。故人不在,思念中的词人将“檐底铃声”听成是故人来访,腰间摇响的玉佩之声,邻家未熄的灯火处,犹传来砧石上为远行人赶制寒衣的捣衣声,“捣衣声”勾起了自己对亲人的怀念。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从破晓到黑夜”不对,由“疏疏二十五点”“彩角声吹月堕”“知他诉愁到晓”可知应是“从黑夜到破晓”。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写曙光渐明,号角声起,军帐遍布的营地,渐渐骚动起战马的嘶鸣声,连着四面悲咽的胡笳声,这些征战之声写出了时代动乱的局势,词人把笔触从深夜转向黎明。蒋捷生活于宋末元初,进士及第不久,南宋被灭。他隐居太湖竹山,一直不肯出来作官。这声音表明,元朝统治了全国,而且军旅遍布这些声音,对于不肯和元统治者合作的词人来说,这比之秋风秋雨的声音更加刺耳惊心,勾起了自己的亡国之痛。“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似乎是蟋蟀把愁苦又分给了横空的过雁,巧妙地又点出大雁叫声的凄凉和它带给主人公的愁意,大雁给人的愁绪往往同引起人对故国远人的怀念分不开。故本词表达了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揭示了主人公听到铃声引起的心理活动,他最初以为这是老友身上玉佩的声。但老友都在远方不可能来,那么这会是谁呢?突然明白原来是风铃的声音。作者这里用笔极为巧妙,看似是误听,实则借写对老友思念之情。“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灯光闪烁之处,又传来了邻舍为远行人赶制寒衣的捣衣声,勾起了自己对亲人的怀念。故本词表达了对故人与亲人的思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认为猿猴极具灵性。猿类的叫声,常被古代文人在诗歌中借用,渲染凄清的氛围或抒发作者悲伤的情感,高一必修上册中的“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
    (2)《涉江采芙蓉》中运用“对写法”想象游子思乡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赋》中,苏轼扣舷而歌,抒发其向往美好事物而不得怅惘失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渌水荡漾清猿啼 ②. 风急天高猿啸哀(杜鹃啼血猿哀鸣) ③. 还顾望旧乡 ④. 长路漫浩浩 ⑤. 故不积跬步 ⑥. 无以至千里 ⑦. 渺渺兮予怀 ⑧. 望美人兮天一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字:渌、漾、顾、跬、渺、兮。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丰子恺一生饱经风霜,可他一心向往恬淡的生活,倾尽心血坚持艺术创作。面对世间风雨,他胸怀坦荡, 。他用他的行动和丰硕成果告诉世人: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当满地都是“六便士”的时候,丰子恺就是抬头看见“月亮”的那一个。
    他是散文家,擅长儿童文学;他是装帧设计家,善于诗意美学的设计;他是翻译家,通晓日语, 英语、俄语、翻译文学、艺术理论;他是音乐教育家,编译、著述音乐教育书籍,实践美育。此外,他尤以漫画为人称赞,是一位卓越的漫画家。
    纵观丰子恺的漫画,无不情趣丰盈、真诚平易、内蕴精粹。其早年画作多取材于现实生活见闻,带有“温情的讽刺”,后期常作古诗新画,尤其喜爱选取儿童题材,勾画出 ,意境隽永含蓄,耐人寻味。他遵循传统诗画观、以水墨线条为本质的前提下,融会西方的速写与中国的诗意化,涉笔成趣,构成了既有写实性又有抒情性的绘画风格。丰子恺的作品既有温馨敦厚之中和精神,又有宁静致远之诗意境界,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独特的人格力量。
    丰子恺创中国漫画之先例,以“子恺漫画风格” ,堪称中国现代漫画鼻祖,其人品、学识、画技足以令后人叹服。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宠辱不惊 涉及 人情世态 标新立异
    B. 波澜不惊 涉及 人情世故 独树一帜
    C. 波澜不惊 旁及 人情世故 标新立异
    D. 宠辱不惊 旁及 人情世态 独树一帜
    18.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语意。
    【答案】17. D 18. 他在遵循传统诗画观、以水墨线条为本质的前提下,融会西方的速写与中国的诗意化,涉笔成趣,形成了既有写实性又有抒情性的绘画风格。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宠辱不惊:受宠或受辱都不为所动,形容对得失不在乎。波澜不惊:形容水面风平浪静;也比喻思想、情绪稳定,不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波动。由“一心向往恬淡的生活”“不念过往”“当满地都是……那一个”可知,语境强调的是丰子恺不在乎得失,故应选用“宠辱不惊”。
    第②空,涉及:牵涉到,关联到。旁及:连带涉及,语境说的是丰子恺对英语、俄语、翻译文学、艺术理论也掌握了,强调连带涉及,故应选用“旁及”。
    第③空,人情世态: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情分和态度。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语境说的是丰子恺所作的古诗新画能反映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情分和态度,故应选用“人情世态”。
    第④空,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由“子恺漫画风格”可知,语境说的是丰子恺创作的漫画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自成一家,故应选用“独树一帜”。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
    一成分残缺,“……的前提下”缺少与之搭配的介词,应在“遵循”前加“在”;
    二搭配不当,“构成……绘画风格”动宾不搭配,可将“构成”改为“形成”。
    19. 请欣赏丰子恺先生的漫画《某父子》,描述漫画内容,并揭示寓意,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70个字。
    【答案】儿子西装革履,老父布衣短衫;儿子闲庭信步,老父右提左挽;儿子昂首阔步,老父步履蹒跚。殊不知,到底是寸草心懵然,还是三春晖太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及语言表达准确、生动的能力。
    先观察漫画,注意画面中所呈现出的全部细节。画面的左边是一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人,正悠闲地走着,跟在他后边的是一位穿着布衣短衫的老人,这位老人弯着腰,佝着背,左手挽着一个大包裹,右手提着一个大行李箱。
    然后结合漫画标题,联系社会现实,思考漫画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如站在年轻人的角度,可在赞颂父母之爱的同时,讽刺批判某些不孝儿女;如站在老人的角度,可讽刺批判父母对子女的溺爱是一种错位的亲情。
    最后要注意题干中对修辞手法以及字数的要求。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20. 下面这则邀请函在语言得体方面有四处问题,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邀请函
    尊敬的家长:
    您好!
    在这美好的季节里,贵校定于2023年5月18日15点在学校操场举行“青春起航”2023届学生成人仪式暨毕业典礼。特邀各位家父家母一起见证孩子一生中重要而美好的时刻。成人礼是孩子满18岁时举行的迈向成人阶段的重要仪式,孩子的成长需要您的参与和见证。迈过成人门,感谢父母恩,孩子们也将在现场惠赠您一份特殊的礼物。
    恭候您的到来,希望您务必拨冗出席!
    希望中学
    2023年5月15日
    【答案】①“贵校”改为“我校”②“家父家母”改为“家长”③“惠赠”改为“敬赠”④把“务必”删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①“贵”,敬辞,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此处错位,“贵校”应改为“我校”。
    ②“家父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母亲,此处不当,应改为“家长”。
    ③“惠赠”,用于称对方对自己的赠送。应改为“敬赠”。
    ④“务必”有命令意味,不合“邀请”语境,应当删掉。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阅读大量的文学书籍,是形成成熟的专业知识体系的根本,也为我日后形成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人文情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要迷恋小说,就能圆作家梦,茶余饭后讨论唐诗宋词,就能实现诗人梦。
    ①迷恋小说不一定就能圆作家梦。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阅读大量的文学书籍不一定就能形成成熟的专业知识体系。 ②. 茶余饭后讨论唐诗宋词不一定就能实现诗人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的能力。
    首先找出文段中存在逻辑错误的部分:阅读大量的文学书籍,是形成成熟的专业知识体系的根本;只有迷恋小说,就能圆作家梦;茶余饭后讨论唐诗宋词,就能实现诗人梦。
    第一处错误为判断错误,所以仿照“迷恋小说不一定就能圆作家梦”的句式可改为:阅读大量的文学书籍不一定就能形成成熟的专业知识体系。
    第二、三处为表述过于绝对,仿照“迷恋小说不一定就能圆作家梦”的句式,第三处可改为:茶余饭后讨论唐诗宋词不一定就能实现诗人梦。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不仅需要高耸入云的枝干,也需要茂密厚实的根系;一个拥抱未来的民族,不仅要有仰望星空的精神高度,也要有扎根深千尺的精神厚度。
    请以“中国精神”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以茁壮成长的大树既需要积极向上生长的枝干,也需要向下的强大根系类比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既要有仰望星空的精神高度,也要有根深千尺的精神厚度。任务要求考生以“中国精神”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具体看来,“仰望星空的精神高度”这一概念强调的是一种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在中国文化中,这种精神高度表现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对个人及国家发展的期望。它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梦想、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品质。“根深千尺的精神厚度”更强调一种扎实稳健、坚定执着的品质。这种精神厚度体现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中国人民所表现出的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精神,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理想和价值观的坚守和实践,是对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传承和发展。因此,仰望星空的精神高度和根深千尺的精神厚度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具备了仰望星空的精神高度,才能够有明确的目标和远大的志向;而只有具备了根深千尺的精神厚度,才能够为实现这些目标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行文思路上,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然后辩证分析二者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可运用层进论证,个人既要有拥有鸿鹄之志,也拥有执着和勤奋,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一个民族既要有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也要有为实现这些追求而付出的努力和坚持。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走向繁荣昌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可运用例证法,如钟杨教授坚守初心,16年间从上海到青藏高原,无畏无惧,把论文写满高原;敦煌女儿樊锦诗从未名湖到敦煌莫高窟,牢记文化传承使命,在沙漠无悔地坚守。
    立意:
    1.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2.肩扛历史责任,踔厉奋发向前。
    3.志存高远,执着追求。

    相关试卷

    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教研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B卷):

    这是一份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教研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B卷),共22页。

    云南省昭通一中教研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B卷(解析版)-A4:

    这是一份云南省昭通一中教研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B卷(解析版)-A4,共19页。

    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教研联盟2023_2024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B卷):

    这是一份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教研联盟2023_2024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B卷),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汪曾祺曾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