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评论家谢志强评价本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野生葡萄的分布地域相当广泛,在距今2330万年至距今164万年前的第三纪末期,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包括欧亚大陆、北美洲大陆在内的大部分地区,之后形成了欧亚、东亚、北美三个起源中心。其中起源于欧洲南部、西亚以及北非部分温带地区的野生葡萄,逐步驯化为后世的栽培葡萄。关于人类进行葡萄栽培、葡萄酒酿造的历史,此前,科研人员通过对格鲁吉亚出土陶罐中的葡萄酒残留物推断,人类至少在8000年前就开始酿造葡萄酒,但对于人类驯化葡萄的具体时间仍旧未知。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葡萄遗传育种团队对葡萄香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表了研究论文。葡萄果实风味由甜、酸、涩和香气等多种品质性状构成,其中香气是衡量果实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果实的标志性特征。香气物质的合成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品质属性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为此,团队以具有玫瑰香型、草莓香型和中性香的葡萄为试材,通过SPEM-GC-MS技术对葡萄的果皮和果肉分别进行测定。测定对象为葡萄成熟前两周、成熟期及成熟后两周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结果发现,葡萄果皮中的香气成分和含量均显著高于果肉。香叶醇、香叶酸和芳樟醇是玫瑰香型葡萄中香气的主要贡献者;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香茅醇和苯乙醇是草莓香型葡萄中香气的主要贡献者。
通过对成熟期葡萄果皮的转录组测序发现,草莓香型与中性香之间、玫瑰香型与中性香之间共有224个差异表达基因。结合其表达差异倍数和之前的研究报道,该研究筛选出20个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表达量进行了鉴定。该研究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为进一步研究葡萄中挥发性物质奠定了基础,对葡萄中不同香气的调控提供了新的见解。
(摘编自《葡萄香型为何各不相同》)
材料二:
我国西汉时期,就有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葡萄的记载。“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的《凉州词》说明葡萄在唐代已是酿酒的主要原料。但是,目前无论鲜食还是酿酒的主流葡萄品种多为国外选育品种,我国的葡萄酒市场,尤其是高端葡萄酒市场也长期被西方的进口葡萄酒所占据。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科学家,不满足于浅“尝”辄止,而是循着“美味”的足迹,回溯葡萄万余年的驯化历史,探寻葡萄隐藏在岁月中的风味密码。该研究首次利用机器学习手段和多种遗传学方法揭示了葡萄风味的形成机制,有助于葡萄野生资源的利用,为下一步葡萄培育提供理论支持。
“一千种葡萄就有一千种风味”,道出了决定风味的关键要素——葡萄品种。研究所科学家周永锋解释说,这与来自欧洲野生葡萄的基因渐渗密切相关,基因渐渗即等位基因从一个物种或种群向另一个物种或种群的流动。他们分析了包括主要栽培品种、野生葡萄在内的300多份重测序数据,对群体间的分化历史、渐渗强度和时间进行了准确详尽的研究。结果发现,在近2000年左右,栽培葡萄尤其是酿酒葡萄与欧洲野生葡萄有持续的基因交流,即杂交过程。基于机器学习的群体遗传分析,研究发现在整个酿酒葡萄基因组上1.82%的区域来自欧洲野生葡萄的渐渗,而这些区域富集到多种代谢途径基因,表明欧洲野生葡萄对酿酒葡萄的香味等性状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代栽培葡萄主要通过克隆繁殖。研究所博士后肖华认为即便是克隆个体,它们的基因序列也并非一成不变。在不断的克隆繁殖中,变异会以杂合态的形式在基因组中不断积累,影响着葡萄的育种。通过正向模拟发现,在100代内,克隆群体能更快地选择有利变异,清除有害变异,但最后保留下来的变异大部分都以杂合态的形式存在于基因组中。而杂交群体需要更久的时间,可能需要超过500代以上才能达到一个新的平衡态,但对于渗入的外缘等位基因,杂交群体具有更强的选择效率,能够清除更多的有害变异。该研究揭示了基因变异隐藏在不同繁殖方式背后的变化规律。
由于葡萄酒的高附加价值,葡萄是经济价值最高的作物之一。当前,作物育种技术已发展到全基因组设计育种阶段,即在育种过程中选择性的快速聚合有利变异、移除有害变异,从而达到快速高效育种的目的。然而现代育种技术在葡萄育种过程中的应用十分有限,葡萄育种暂时还停留在杂交育种阶段,主要原因是育种体系落后,仍依赖于大规模、长时间的杂交筛选育种。不过,我国拥有丰富的野生葡萄资源,葡萄属70多个种中我国就有近40种,如何充分利用这些野生葡萄的丰富基因资源,培育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酿酒葡萄新品种,是我国由葡萄酒进口国转为出口国的必由之路。
(摘编自《穿越万年驯化史:解析葡萄美酒的风味密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材料一可看出,有多重因素影响葡萄果实风味,但是品质属性是最为重要的因素,而香气又是衡量果实品质的重要指标。
B. 材料二中,科学家认为当前的全基因组设计育种可以更快速的聚合有利变异,移除有害变异,比杂交育种更加高效安全。
C. 材料二指出,目前我国的高端葡萄酒市场长期被进口葡萄酒垄断,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现代育种技术的研究还比较滞后。
D. 材料一和二都揭示了葡萄香型的形成机制,破解了葡萄的风味密码,这将对我国的葡萄酒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 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野生葡萄起源于欧洲南部、西亚和北非,经驯化成栽培葡萄,但人们并不清楚驯化葡萄的具体时间。
B. 虽然我国有悠久的葡萄种植史和葡萄酒酿造史,但是跟西方相比,我们的葡萄产业还相对落后。
C. 几千年来酿酒葡萄和欧洲野生葡萄之间持续的基因交流,是欧洲酿酒葡萄风味独特的重要原因。
D. 运用克隆技术繁殖葡萄,依然可以使克隆群体的有利变异得以存在于基因组中,从而影响葡萄的育种。
3. 下列对文本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郑州果树研究所和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对葡萄香型形成机制的研究可看出现代科技有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B. 郑州果树研究所的科学家研究发现,葡萄果皮中的香气成分对葡萄香气的影响高于果肉对葡萄香气的影响。
C. 介绍科学知识过程中引用王翰《凉州词》的诗句,使文章的表达既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可读性。
D. 材料二中,比较了克隆繁殖和杂交繁殖葡萄的不同点,意在表明杂交繁殖更具优势,我们应该推行杂交繁殖。
4. 我国应该如何改变葡萄酒严重依赖进口的现状?请根据材料二进行概括。
5. 郑州果树研究所和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都对葡萄香型进行了研究并有所发现,但各有侧重。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1. D 2. A
3. D 4. 我国应该加快落实现代育种技术在培育优良葡萄新品种上的应用;充分利用我国野生葡萄的丰富基因资源,培育酿酒葡萄新品种。
5. ①郑州果树研究所:重点研究葡萄果皮与果肉中香气成分及含量的不同,且不同的香型之间有不同的基因表达。
②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重点研究欧洲野生葡萄的基因渐渗对酿酒葡萄的香味等性状产生重要影响。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有多重因素影响葡萄果实风味,但是品质属性是最为重要的因素”错。根据原文“香气物质的合成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品质属性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可知,选项说法绝对化。
B.“比杂交育种更加高效安全”错。根据原文“在育种过程中选择性的快速聚合有利变异、移除有害变异,从而达到快速高效育种的目的”可知,“全基因组设计育种”只是更高效,“安全”于文无据。
C.“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现代育种技术的研究还比较滞后”错。原文说的是“主要原因是育种体系落后”。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野生葡萄起源于欧洲南部、西亚和北非”错。根据原文“起源于欧洲南部、西亚以及北非部分温带地区的野生葡萄”可知,选项省略了“部分温带地区”这一修饰限制词,表述与原文不符。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
D.“杂交繁殖更具优势,我们应该推行杂交繁殖”错。根据原文“在100代内,克隆群体能更快地选择有利变异,清除有害变异,但最后保留下来的变异大部分都以杂合态的形式存在于基因组中。而杂交群体需要更久的时间,可能需要超过500代以上才能达到一个新的平衡态,但对于渗入的外缘等位基因,杂交群体具有更强的选择效率,能够清除更多的有害变异”这一内容可知,克隆繁殖与杂交繁殖各有利弊,并不是“杂交繁殖更具优势”。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二最后一段“当前,作物育种技术已发展到全基因组设计育种阶段,即在育种过程中选择性的快速聚合有利变异、移除有害变异,从而达到快速高效育种的目的。然而现代育种技术在葡萄育种过程中的应用十分有限,葡萄育种暂时还停留在杂交育种阶段”可知我们应“加快落实现代育种技术在培育优良葡萄新品种上的应用”。
由材料二最后一段“我国拥有丰富的野生葡萄资源,葡萄属70多个种中我国就有近40种,如何充分利用这些野生葡萄的丰富基因资源,培育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酿酒葡萄新品种,是我国由葡萄酒进口国转为出口国的必由之路”可知,改变葡萄酒严重依赖进口的现状,由葡萄酒进口国转为出口国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我国野生葡萄的丰富基因资源,培育酿酒葡萄新品种”。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侧重方向,由材料一第二段“香气是衡量果实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果实的标志性特征。香气物质的合成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品质属性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团队以具有玫瑰香型、草莓香型和中性香的葡萄为试材……”及第三段“通过对成熟期葡萄果皮的转录组测序发现,草莓香型与中性香之间、玫瑰香型与中性香之间共有224个差异表达基因”可知,材料一侧重论述的是香型对果实品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果皮与果肉上,影响香型的是基因表达。
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侧重方向,由材料二第三段“基于机器学习的群体遗传分析,研究发现在整个酿酒葡萄基因组上1.82%的区域来自欧洲野生葡萄的渐渗,而这些区域富集到多种代谢途径基因,表明欧洲野生葡萄对酿酒葡萄的香味等性状产生了重要影响”可知,材料二侧重论述“欧洲野生葡萄的渐渗”对香型的影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前夫
杨静龙
“唿啦啦一片地响,你的黑眼睛变成蓝色,变成一片秧田……你用蓝色的眼睛瞅我……”
阿奇嫂的哭诉声在秋夜里飘荡。八月的乡村,一丝微风,几片落叶。①女人们的抽泣声仿佛男人们劣质烟的烟雾,散去了,又聚拢来。
阿奇嫂是一个哭灵师,东乡柳堡人,四十出头,长得瘦削,嗓门却亮堂,姑娘时喜欢唱几句越剧,后来嫁了人,又改嫁了。后面的男人叫阿奇,夫妻俩开了一个送葬哭灵的公司,叫“送送你”。公司除了夫妻俩,还有两个员工,一个敲锣,一个吹唢呐,吹唢呐的兼放音响,敲锣的兼打杂。阿奇开一辆面包车,公司的一应家什全装在了车上。到了现场,阿奇就是总指挥,阿奇嫂只管一个字:“哭”。
头天晌午,一辆小车来到柳堡,车上下来婆媳两人,请公司“送”一个男人。婆婆谈妥了价,儿媳掏出手机付定金时,手一抖,手机摔在地上。儿媳楞了楞,捂住脸,哇一声哭起来,泪水从她指缝间漏出来,沿着两颊往下淌。儿媳三十多岁,长得俊俏,伤心的模样让人心疼。阿奇嫂问她名字。
“潘小娥……”漂亮儿媳嘤嘤道。
“你男人……得的什么病?”阿奇嫂不想问这个问题,但不问不行。②她要为每一位亡者送上属于他们自己的灵曲,而不是千篇一律,就好像每个人都应该穿上他自己最贴身的衣裳一样。阿奇嫂读高中时读过很多文学作品,作文写得好,现在就像一个行吟诗人,现编现唱,走遍十里八乡。这也是“送送你”公司受人欢迎的最主要原因。
漂亮儿媳泣道:“打稻机漏电,他碰了电线……”
夏收时节,收割机脱粒机都泡在水田里,电死人的事时有发生,这几年土地流转、农田大户承包,这种事已经很少发生了……可事情还是发生了。
婆媳俩办完事,开车走了。阿奇嫂目送着车子开出柳堡,转个弯不见了,才扭过头来说:“阿奇,这个单,优惠。”
阿奇的目光碰到了妻子的目光,说:“噢。”
……夜色渐浓,阿奇嫂的哭诉声时高时低,像门外的秋风,一会儿闯入灵堂,一会儿又退了出去。阿奇递过来一杯菊花茶,她接过茶杯子,没喝,随手放到灵桌上。
哭诉声持续不息。
③“唿啦啦一片地响,你的身体化成千万道光芒,刺伤了眼……在那一边,你看到一片黑暗,星星没有在夜空闪光,月亮也没弯成一枚鱼钩……”
眼泪在阿奇嫂眼眶里打转,终于滴落下来,她扭过脸,抹了一把。不一会儿,又有眼泪滚落下来,她不再管,任它在脸上流。
“你的身子化成千万道光芒,黑眼睛变成蓝色,你看不见我了吗?我是你的妻子潘小娥,是你的白发老父母黄发小儿子……”
阿奇嫂的声音轻了下去。她的双手搂住自己的胳膊,又垂下来,撕扯着衣服,仿佛一道火焰在身子里燃烧起来,要穿透她的胸膛,要从她喉咙里窜出来。
阿奇嫂的嗓音变得嘶哑了,像秋风中的树叶,微微颤抖着。
灵堂里人挨着人,一些人坐着,一些人蹲在地上。一直嘤嘤而泣的潘小娥,突然哇一声哭起来,哭声像风一样掠过灵堂,像水一样淹没了人们。所有的女人都放喉大哭起来,男人们不停地抽着烟,感慨叹息。
“早听说送送你公司哭灵哭得好,果然百闻不如一见……”
“阿奇嫂真像她自己碰了电线一样……”
“那是动了真情了……”
阿奇又拿起茶杯,递给阿奇嫂。阿奇嫂接过来,半凉的菊花茶在杯子里晃荡了一下,放回到灵桌上,她还是没有喝。
潘小娥的婆婆走过来,拿起那只茶杯,放下时茶杯底下多了一只厚厚的红包。
有人开始焚烧冥钱。
“我把眼泪和钱烧在一起,送给你。等到你的眼睛重新睁开,无常就会变成神仙,蓝色变回黑色,星星闪耀,弯月如钩,你看见我了吗?我是你的妻子潘小娥……”
哭诉声嘶哑,缥缈,在劣质香烟的烟雾里战栗着。
灵堂里突然起了骚动,有人惊叫起来:“小娥昏过去了,小娥昏过去了……”
唢呐手适时放起了音响,是一曲《心经》。在曼妙的吟唱声中,潘小娥缓缓醒过来,哭灵仪式也在循环播放的《心经》乐音中结束了。
在返回东乡柳堡的路上,阿奇嫂再一次从丈夫手中接过茶杯,菊花茶已经完全凉透了,她喝了一口,又喝了一口。
“茶杯下面的红包,我没有拿……”阿奇轻声说。
阿奇嫂瞅了丈夫一眼,说:“我看到了……”
阿奇又说:“打到手机里的款子,我也没收,一天后会自动退回去的……”
这一次,阿奇嫂没有吱声,她的目光注视着车前方。夜色深沉,车灯在前面几米远的地方跳跃,一对野兔从路边的草丛里跳出来,在路当中愣怔着,眼睛在车灯下发出蓝幽幽的光芒…
那一年夏收,阿奇的邻居在水稻田里碰了电线,他看到了蓝色的目光,看到了浑身着火一般的战栗。后来,他娶了这位邻居男人的女人……
阿奇熄了车灯,把乡道让给野兔。
“送送你”公司员工们坐在黑黝黝的面包车里,谁都没有吱声。秋风抚摸着夜树,弯月像一只鱼钩吊在半空里。
④突然,面包车里响起嘹亮的唢呐声。
6.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以“男人们劣质烟的烟雾”来形容女人们的抽泣声,说明女人们的哭泣带有表演性质,和阿奇嫂形成对比。
B. 句子②强调阿奇嫂为哭唱的每一位亡者送上属于他们自己的灵曲,这既是对职业的尊重,也是对逝者的尊重。
C. 句子③中的唱词内容丰富,情感动人,以空间的交错、视听的融合及唱词的断续,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
D. 句子④深化主题,响起的唢呐声体现了这些乡村百姓心灵深处的善良和爱心,蕴含着对生命的敬畏和悲悯。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写阿奇嫂的哭灵声,加入了对秋夜的环境描写,渲染出一种凄清冷寂的气氛,为全文笼罩上一层伤感的情绪。
B. 小说对儿媳潘小娥的描写细腻,而对婆婆却简单带过,用婆婆平淡的表现,反衬出丈夫去世给潘小娥带来的伤痛之深。
C. 男人们的纷纷感叹、女人们的连绵哭声,侧面烘托出阿奇嫂传情演绎和行吟编唱的能力,极具艺术感染力。
D. 小说结构设置严谨而富有逻辑。如谈价时摔碎手机、新寡妇的可怜模样、触电身亡的死因等,层层铺垫,为后文蓄势。
8. 评论家谢志强评价本文:“可贵的是,细节放出了独特的光亮。”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9. 本文体现了微型小说“因果式照应叙事”的特点,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B
8. ①红包。红包背后传递出阿奇嫂对潘小娥的同情和对前夫的思念之情;阿奇嫂和阿奇两人不约而同都没有拿红包,体现了人情的温暖。②菊花茶。三次出现菊花茶,茶由热到凉,而情感由凉到热,传递出阿奇嫂的心灵的温度:这既是对职业的尊重,也是对逝者的尊重。③野兔。对于收工后路上蹦出的野兔,阿奇熄了车灯,把乡道让给野兔,体现出阿奇内心的柔软善良和他的悲悯情怀。
9. 小说中多处因果照应,情节完整严谨。①小说开篇写阿奇嫂奇特的“哭灵曲”,后文说明阿奇嫂读高中时读过很多文学作品,作文写得好,现在有针对性地现编现唱,交代了“送送你”公司受人欢迎的最主要原因。②小说渲染“哭灵曲”的感染力,后文说明其实她是将别人的故事讲成自己的故事,由哭别人转入哭自己;突出阿奇嫂形象的同时也暗示出其实哭的是“前夫”。③小说前文情节交代阿奇嫂提出给这个单“优惠”,最后夫妻二人都没有拿红包;后文采用补叙的手法,交代出阿奇嫂一系列行为的原因——与潘小娥相似的经历和命运,她们的丈夫都是触电身亡的。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
A.“表演性质”错误,以“男人们劣质烟的烟雾”来形容女人们的抽泣声是衬托阿奇嫂的哭灵吸引人,不能说明是“表演性质”。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用婆婆平淡的表现,反衬出丈夫去世给潘小娥带来的伤痛之深”错误,婆婆死了儿子更应是伤心欲绝,文中关于婆婆的笔墨少,不能说婆婆感情平淡,只是要以潘小娥的表现烘托阿奇嫂的哭丧,对婆婆的分析不当。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细节描写的能力。
如红包。婆婆给红包,阿奇嫂没有拿,阿奇嫂的丈夫和潘小娥的丈夫死因一样,不拿红包传递出阿奇嫂对潘小娥的同情和对前夫的思念之情;“‘茶杯下面的红包,我没有拿……’阿奇轻声说”,阿奇和阿奇嫂一样,满怀对潘小娥的同情心,而阿奇还有对阿奇嫂的怜惜之情,两人不约而同都没有拿红包,体现了人情的温暖。
如菊花茶。“阿奇递过来一杯菊花茶,她接过茶杯子,没喝,随手放到灵桌上”“半凉的菊花茶在杯子里晃荡了一下,放回到灵桌上,她还是没有喝”“ 菊花茶已经完全凉透了,她喝了一口,又喝了一口”,三次出现菊花茶,茶由热到凉,而情感由凉到热——阿奇嫂越哭越伤心,菊花茶传递出阿奇嫂的心灵的温度:哭灵中间不宜喝茶,这既是对职业的尊重,也是对逝者的尊重。
如野兔。“阿奇熄了车灯,把乡道让给野兔”,对于收工后路上蹦出的野兔,阿奇熄了车灯,把乡道让给野兔,野兔的蓝眼睛让阿奇想起逝去的生命,让路行为体现出阿奇内心的柔软善良和他的悲悯情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情节特点的能力。
小说中多处因果照应,情节完整严谨。
“‘唿啦啦一片地响,你的黑眼睛变成蓝色,变成一片秧田……你用蓝色的眼睛瞅我……’阿奇嫂的哭诉声在秋夜里飘荡”,小说开篇写阿奇嫂奇特的“哭灵曲”;“阿奇嫂读高中时读过很多文学作品,作文写得好,现在就像一个行吟诗人,现编现唱,走遍十里八乡。这也是‘送送你’公司受人欢迎的最主要原因”,后文说明阿奇嫂读高中时读过很多文学作品,作文写得好,现在有针对性地现编现唱,交代了“送送你”公司受人欢迎的最主要原因。
“眼泪在阿奇嫂眼眶里打转,终于滴落下来,她扭过脸,抹了一把。不一会儿,又有眼泪滚落下来,她不再管,任它在脸上流”“你的身子化成千万道光芒,黑眼睛变成蓝色,你看不见我了吗?我是你的妻子潘小娥,是你的白发老父母黄发小儿子……”“阿奇嫂的声音轻了下去。她的双手搂住自己的胳膊,又垂下来,撕扯着衣服,仿佛一道火焰在身子里燃烧起来,要穿透她的胸膛,要从她喉咙里窜出来”“阿奇嫂真像她自己碰了电线一样……”,小说从多个角度渲染“哭灵曲”的感染力,后文说明其实她是将别人的故事讲成自己的故事,由哭别人转入哭自己;哭灵的词、控制不住的眼泪等描写,突出阿奇嫂形象的同时也暗示出其实哭的是“前夫”。
“阿奇,这个单,优惠”“‘茶杯下面的红包,我没有拿……’阿奇轻声说”“阿奇又说:‘打到手机里的款子,我也没收,一天后会自动退回去的……’”,说前文情节交代阿奇嫂提出给这个单“优惠”,最后夫妻二人都没有拿红包;“那一年夏收,阿奇的邻居在水稻田里碰了电线,他看到了蓝色的目光,看到了浑身着火一般的战栗。后来,他娶了这位邻居男人的女人……”,后文采用补叙的手法,交代出阿奇嫂一系列行为的原因——与潘小娥相似的经历和命运,她们的丈夫都是触电身亡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师徒唯毋兴起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此不可以冬夏为者也。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今唯毋废一时,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今尝计军上:竹箭、羽旄、幄幕、甲盾、瞂鉣,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不可胜数。又与矛、戟、戈、剑、乘车,其列往碎折靡弊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牛马,肥而往,瘠而反,往死亡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涂道之修远,粮食辍绝而不继,百姓死者,不可胜数也。与其居处之不安,食饭之不时,饥饱之不节,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则是鬼神之丧其主后,亦不可胜数。
国家发政,夺民之用,废民之利,若此甚众,然而何为为之?曰:“我贪伐胜之名,及得之利,故为之。”子墨子言曰:计其所自胜,无所可用也;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此不用锐,且无杀,而徒得此然也?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然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今万乘之国,虚数于千,不胜而入;广衍数于万,不胜而辟。然则土地者,所有余也;王民者,所不足也。今尽王民之死,严下上之患,以争虚城,则是弃所不足,而重所有余也。为政若此,非国之务者也。
(节选自《墨子·非攻》)
材料二: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告子》)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师A徒唯毋兴起B冬行C恐寒D夏行E恐暑F此不可G以H冬夏为者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资财,费用,与《老子》四章中“当其无,有车之用”的“用”意思相同。
B. 事,侍奉,与《〈论语〉十二章》中“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的“事”意思不同。
C. 三军,源于春秋时期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个兵种,与现代三军的意义完全不同。
D. 是,这,与《孟子·公孙丑上》中“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是”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执政者认为战争可以让他们获得战胜的名声,让他们获得利益,因此即使荒废百姓的收益也要发动战争。
B. 墨子认为大国统治者舍弃自己本来就缺少的人民,增加自己本来就多余的土地,不是治国的要务。
C. 宋牼听说秦楚交战,打算前往楚国,希望通过陈述交战不符合仁义之道来劝说秦、楚两国停止战争。
D. 孟子认为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完全心怀仁义而去掉利害来互相对待,这样能够使天下归服。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及课内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4. 两则材料中,墨子和孟子都不同意发动战争,其原因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10. BDF
11. A 12. C
13. (1)我不想问你详细的情况,我只想请问你的宗旨,您打算怎么劝说他们呢?
(2)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14. ①墨子认为战争会劳民废事,损失财产,人口减少;损失远重于战争所得之利。②孟子认为战争不符合仁义之道。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假如军队出征,冬天行军害怕寒冷,夏天行军害怕暑热,这就是不可在冬、夏二季行军的了。
“师徒唯毋兴起”是主谓句,意思完整,B处断开;
“冬行恐寒”“夏行恐暑”结构一致,各自断开,DF处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资财,费用;/功用,作用。句意:国家发动战争,剥夺百姓的财用。/车轮中空的地方,才是车轮发挥作用的地方。
B.正确。侍奉;/实践,从事。句意:当臣子的心怀利害关系以侍奉国君。/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C.正确。
D.正确。句意:这是君臣、父子、兄弟之间最终会舍弃相互亲爱的关系和最佳行为方式。/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希望通过陈述交战不符合仁义之道来劝说秦、楚两国停止战争”错,由“我将言其不利也”可知,宋牼是打算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停止战争。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无问”,不问;“指”,通“旨”,宗旨。
(2)“文”,文采;“野”,粗野;“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一第一段,墨子用一系列排比句,“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则是鬼神之丧其主后,亦不可胜数”,说明战争会劳民废事,损失财产,人口减少;第二段“计其所自胜,无所可用也;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墨子认为损失远重于战争所得之利。
②材料二孟子先否定了宋牼以“利”劝说的方法,然后指出,“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可见孟子认为战争不符合仁义之道。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现在假如军队出征,冬天行军害怕寒冷,夏天行军害怕暑热,这就是不可在冬、夏二季行军的了。一到春天,就会荒废百姓翻耕种植;在秋天,就会荒废百姓收获聚藏。现在荒废了一季,那么百姓因饥寒而冻饿死的,就多得数不胜数。我们现在试着计算一下:出兵时所用的竹箭、羽旄、帐幕、铠甲、大小盾牌和刀柄,拿去用后弊坏腐烂得不可返回的,又多得数不胜数;再加上戈矛、剑戟、兵车,拿去用后破碎弊坏而不可返回的,多得数不胜数;牛马带去时都很肥壮,回来时全部瘦弱,至于去后死亡而不能返回的,多得数不胜数;战争时因为道路遥远,粮食的运输有时中断不继,百姓因而死亡的,也多得数不胜数;战争时人民居处都不安定,饥饱没有节制,老百姓在道路上生病而死的,多得数不胜数;丧师之事多得数不胜数,军士因而阵亡的更是无法计算,鬼神因此丧失后代祭祀的,也多得数不胜数。
国家发动战争,剥夺百姓的财用,荒废百姓的利益,像这样多,然而又为什么还去做这种事呢?(他们)回答说:“我贪图战胜的声名,和所获得的利益,所以去干这种事。”墨子说:“计算他自己所赢得的胜利,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计算他们所得到的东西,反而不如他所失去的多。”现在进攻一个三里的城和七里的郭,攻占这些地方不用精锐之师,且又不杀伤人众,而能白白地得到它吗?杀人多的必以万计,少的必以千计,然后这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才能得到。现在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虚邑数以千计,不胜其驻入;广阔平衍之地数以万计,不胜其开辟。既然如此,那可见土地是他所有余的,而人民是他所不足的。现在尽让士兵去送死,加重全国上下的祸患,以争夺一座虚城,则是摈弃他所不足的,而增加他所有余的。施政如此,不是治国的要务呀!
材料二:
宋牼准备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见他,就问:“先生要到哪里去?”
宋牼说:“我听说秦、楚两国要交兵,我准备去见楚王劝说他罢兵休战;如果楚王不高兴,我就准备去见秦王劝说他罢兵休战。这两个君王中我将会遇见意见相合的。”
孟子说:“我不想问你详细的情况,我只想请问你的宗旨,你劝说后会怎么样?”
宋牼说:“我将劝说战争的危害。”
孟子说:“先生的志向很大,但先生这样号召的办法则不可以。先生以利害关系劝说秦楚两王,秦楚两王高兴于利害关系,从而停止三军的军事行动,这就使三军官兵愿意罢兵而高兴于利害关系。当臣子的心怀利害关系以侍奉国君,作为儿女心怀利害关系以侍奉父母,作为弟弟心怀利害关系以侍奉兄长,这是君臣、父子、兄弟之间最终会舍弃相互亲爱的关系和最佳行为方式,心怀利害关系的目的来交往,这样的交往最后不消亡,是没有的事。先生如果以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来劝说秦楚两王,秦楚两王就会高兴于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而停止三军的军事行动,就会使三军官兵们乐于停止而高兴于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作为臣子者心怀相互亲爱的关系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以侍奉国君,作为儿女者心怀相互亲爱的关系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以侍奉父母,作为弟弟者心怀相互亲爱的关系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以侍奉兄长,就会使君臣、父子、兄弟之间抛弃利害关系,心怀相互亲爱的关系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以相交往,如此还不兴旺,是没有的事。何必讲利害关系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元宵后独酌
杨慎
千点寒梅晓角中,一番春信画楼东。收灯庭院迟迟月,落索秋千翦翦风。
鱼雁杳,水云重,异乡节序恨匆匆。当歌幸有金陵子①,翠斝②清尊莫放空。
【注】①金陵子:昆虫名,以鸣蝉鸣声响亮清脆,清如金铃而得称。②翠斝:翠玉酒杯。
15.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以“晓角”“收灯”点出时间变化;“千点”“一番”则写梅花绽放传递春信,写出时节已是早春。
B. “迟迟”写月出现迟缓,“翦翦”写风轻微带寒,运用叠词,点出早春夜晚的清寒,烘托词人的怀乡情绪。
C. “鱼雁”一句表明词人独在异乡,山水阻隔,这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D. 词尾情感一转,词人以蝉鸣之音做歌,畅饮美酒,表明其已找到排遣思乡之情的方法,不再忧愁。
16. 后人评价杨慎的诗歌“浓丽婉至”,本词是如何体现“婉至”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借景抒情。词人借“梅花”寒,“月”迟缓,“灯”熄灭,“风”清寒等意象特点,点出本是元宵佳节,词人却只觉清冷萧索之意,为后面抒写怀乡情绪蓄势。②用典抒情。词人运用“雁杳鱼沉”的典故,进一步点出怀乡情绪的原因,是因为山水阻隔,音信断绝,独在异乡,思及至此,词人情感愈加浓郁。(典故答成“尺素传情”“大雁传书”“鱼肠雁足”都可以。)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表明其已找到排遣思乡之情的方法,不再忧愁”错误,诗句意思是,庆幸的是,还有金陵子的歌声相伴,酒杯中的纯美佳酿不需停止,用它来消愁吧。以歌酒故作宽解,更见乡愁的深挚婉曲。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点的能力。
所谓“婉至”是说词在表达情感方面并非直接言情,简而言之,考生需要从间接抒情的角度来分析“婉至”。
上阕,数千朵梅花在报晓的号角声中绽放,春天的信息已经出现在房子的东面;熄灯后,庭院的月亮缓缓升起,微风中带着一丝寒意。借景抒情。词人借“梅花”寒,“月”迟缓,“灯”熄灭,“风”清寒等意象特点,点出本是元宵佳节,早春夜晚却清寒,烘托出怀乡的愁绪,为后面抒写怀乡情绪蓄势。
“鱼雁杳,水云重,异乡节序恨匆匆”,音信断绝,书信难传,水路不通,在异乡过节只能感慨时光匆匆。此处用典抒情,词人运用“雁杳鱼沉”的典故,进一步点出怀乡情绪的原因,是因为山水阻隔,音信断绝,独在异乡,愁思更切,至此词人情感愈加浓郁。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唐朝诗人们将个人的悲喜、感慨以诗寄情,对家国大事也常以诗作注。我们从中抽丝剥茧,也就能看到一部大唐兴衰史。(1)初唐风清气朗,百废俱兴,如同张若虚笔下勾勒的那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盛唐繁华,气象万千,身处其中的人们也绽放着如李白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观自信的豪情;中唐历劫归来,诗人们把目光投向厚重的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如白居易笔下“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翁;(3)及至晚唐,国运衰微、积重难返,如李商隐笔下缥缈短暂的梦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徒留下杜鹃望向故国的声声哀鸣。
【答案】 ①. 春江潮水连海平 ②. 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 天生我材必有用 ④. 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⑤. 庄生晓梦迷蝴蝶 ⑥. 望帝春心托杜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材”“沧”“蝴蝶”“托”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眼睛的颜色主要是由虹膜色素细胞中的色素含量和分布决定的。虹膜色素一般是黑色素:深棕色的眼睛虹膜前层中有很多黑色素,浅棕色的眼睛虹膜前层中黑色素较少,浅蓝色等其他梦幻颜色的眼睛含黑色素就更少了。 ① ,这主要表明你的虹膜前层中的黑色素可以忽略不计。虹膜中的黑色素水平影响着光的反射和散射情况,从而决定了眼睛的颜色。
研究发现,眼睛的颜色可能与皮肤和头发的颜色有关,也可能遗传了父母的眼睛颜色。最常见的眼睛颜色是棕色——世界上70%到80%的眼睛都是棕色的,包括深棕色或浅棕色。紫色的眼睛则非常罕见, ② 。白化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出生时全身几乎没有黑色素。白化病患者的眼睛在某些光线下会呈现紫色甚至红色,这是眼睛血管反射光线的结果。
最罕见的是一个人拥有两种颜色的眼睛!双眼颜色不同的罕见情况被称为虹膜异色症,世界上只有不到1%的人患有异色症。异色症可能是天生的,如先天性的神经皮肤综合征; ③ ,例如因为眼部损伤或青光眼等疾病获得。
18. 与文中画线句子中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几点钟?”米考伯先生问道,“我可以——”“8点左右吧。”昆宁先生回答。
B. 但是我们现在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
C. “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D. 他说自从24号起——喔,娜拉,这三天你一定很难过。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18. B 19. ①如果你的眼睛颜色很浅(如果你的眼睛是灰色/蓝色/紫色/红色的)
②拥有者通常患有白化病
③也可能是后天的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画线句子中破折号作用为解释说明。
A.表示话未说完
B.表示解释说明。
C.表示插入语。
D.表示话题转换。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后面的“这主要表明你的虹膜前层中的黑色素可以忽略不计”可知,这里应该填眼睛颜色的特点。再根据横线前面眼睛颜色变化的情况,可填“如果你的眼睛颜色很浅(如果你的眼睛是灰色/蓝色/紫色/红色的)”。
②处,前面讲“紫色的眼睛”,后面谈“白化病”,那么这种颜色应该是白化病造成的,可填“拥有者通常患有白化病” 。
③处,前面的分号表明“异色症”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天生的,一种是后天的,故此处可填“也可能是后天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它不但历久弥新,而且常读常新。后学通过回溯、诠释经典而推陈出新,应对现实问题。在后人不断诠释中逐渐丰满的经典,犹如一座不断被“翻新”而始终伫立于当下的古庙。《论语》无疑是经典中的经典,在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论语》中提出“勇者不惧”,“勇”强调一种 ① 的意志品质,它是构成理想道德人格的过程性要素。理想道德人格之目标一经确立,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意志力量。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立志于“仁”,便能生发出不为苦难所屈服的意志品质,纵然为之牺牲也 ② 。故而孔子言“勇”绝非血性之勇,而是指意志品质上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
如果没有此意志力量的支撑,人就会一曝十寒,遇到一点挑战就畏葸不前;反之,若能不断克己修身,便能在日复一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点滴积累中,完成“至善本性”的复归。“勇”不是遇事冲动鲁莽、作无谓的牺牲。孔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真正的“勇”是以“仁”为己任而表现出的一种“弘毅”的坚定意志,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锲而不舍,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 ③ 。故孔子曾感慨:“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下列诗句和文中画线句子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B.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C.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D.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22. 请结合文段简析“仁”与“勇”的关系。
【答案】20. ①坚韧不拔/坚强不屈
②在所不辞
③所向无前/一往直前/一往无前
21. C 22. ①“仁”和“勇”是本和末、内容和形式的关系。②“仁”是“勇”的内在原因,立志于“仁”,便生发出一往无前、不为任何苦难所屈服的坚定的意志,即“勇”。③“勇”是“仁”的外在表现,“勇”是以“仁”为己任而表现出的一种“弘毅”的坚定意志。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阐释“勇”的意志品质,可填“坚韧不拔”“坚强不屈”。坚韧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坚强不屈。坚强不屈:坚韧、刚毅,毫不屈服。
②处,根据原文“便能生发出不为苦难所屈服的意志品质”可知,语境是指即使牺牲,也决不推辞,所以可填“在所不辞”。在所不辞:决不推辞(多用在冒险犯难)。
③处,对应“吾往矣”,指勇敢向前冲,可填“所向无前”“一往直前”“一往无前”。所向无前:无论走到哪里,前面都没有能阻挡的。形容军威壮盛,锐不可当。一往直前: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一往无前:形容勇猛地、无畏地一直向前进。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句为比喻,把经典比喻为不断翻新而始终伫立于当下的古庙。
A.比喻,把箜篌声比喻为各种声音,如昆山玉碎、凤凰鸣叫,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如雨中的芙蓉、盛开的香兰。
B.比喻,把月色比喻霜。
C.列锦。
D.比喻,把胡人骑兵的来势凶猛,比喻为风雨交加。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内容,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仁者一定有勇,勇者不一定有仁。故仁是根本,是勇前提,“仁”和“勇”是本和末、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根据原文“立志于‘仁’,便能生发出不为苦难所屈服的意志品质”可知,生发出的这种意志品质即是“勇”,所以“仁”是“勇”的内在原因,立志于“仁”,便生发出一往无前、不为任何苦难所屈服的坚定的意志质,即“勇”。
根据原文“真正的‘勇’是以‘仁’为己任而表现出的一种‘弘毅’的坚定意志,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锲而不舍,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所向无前”可知,“勇”是“仁”的外在表现,“勇”是以“仁”为己任而表现出的一种“弘毅”的坚定意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浙江多个景区安装缆车或者电梯,游客耗时极短就能轻松登上顶峰,一览无限风光。但也有人担心,“无痛登山”的出现将会消弭爬山的灵魂。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无痛登山”,轻松愉悦,无需费时费力,即可迅速到达峰顶,看似百利无弊;步行登山,则让人疲累不堪,气喘吁吁,既要随时注意补给体力,又要克服半途而弃的懒惰心理,还要应对途中突发的各种意外,看似大不划算。然而,“无痛”虽迅捷,却未免因为得来太易而让人无法保持太久观赏风景的兴致,让人失去更多、更丰富的体验与乐趣,甚至让人在短暂的刺激后感到迷茫和空虚。步行登山,虽然辛劳多多,但既可领略沿途风光,也又可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调整步伐、改变计划,还可积累许多登山的经验、吸取此过程中的教训,最重要的是,在登上峰顶后所产生的满足感、成就感、配得感,能为人提供极大的精神享受,鼓励着登山者不断挑战、久久为功。
登山如此,人生同然。“无痛登山”,亦即借外力、走捷径而轻松取得成功,与之相对的则是充满挑战、努力攀登、脚踏实地的“步行”。“无痛登山”的出现将会消弭爬山的灵魂,“无痛人生”又何尝不会消磨人们的斗志、扭曲人们的认知、减损了人们本应通过奋斗才能获得的巨大幸福感?多一些“痛”,多一些磨砺,多一些历练,既能锻炼、增强自己的实力,又能锻铸、强大自己的心志,还能让人在“痛感”中看到更多的实像、体悟更多的况味,激发出对人生更深刻的思考。因此,考生在立论时,应将反对“无痛登山”作为写作的前提和基础。
写作时,可以先剖析“无痛”的内涵——一帆风顺、选择捷径的人生态度,然后提出自己的论点,即人生应有“痛”,应有亲力亲为的奋斗与体验;接下来再从有“痛”人生的意义——增强本领、锻铸心志、获得满足感三个层面展开论证,适当援引论据,再从反面论证假如人人都选择“无痛登山”,会给个体、社会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最后强调论点,总结全文。
立意:
1.拒绝“捷径”,亲力亲为。
2.磨练成就实力,经历锻铸心志。
3.付出后才能体验成功,耕耘后方可收获满足。
4.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享受过程,体味人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巴中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德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四川省乐山市立志达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也就是以德义服天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