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普通高中第二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普通高中第二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注重表现世俗化的民众生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回顾一百多年来中国电影创作发展的历程,不少优秀影片的创作者往往在创作、拍摄时巧妙运用中国“艺术智慧”和“美学智慧”,从而使这些影片体现了中国电影的主要艺术特质,显示出独具特色的民族化美学风格,其成功的经验应该深入总结和大力倡导,这对于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和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一、注重追求“美”与“善”的统一。众所周知,艺术当然要表现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艺术与西方的美学和艺术在这方面却有一些差异。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的追求美和善(善就是伦理)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的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由于长期以来“尽美”又“尽善”的美学观和艺术观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心理,所以“善”即为“美”,“恶”即为“丑”的美学观念也早已深入人心,并直接影响了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这种美学观念和艺术观念也具体体现在国产电影的创作拍摄之中。
二、注重表现世俗化的民众生活。与许多西方电影热衷于描写宗教题材和宗教故事不同,中国电影从一开始就着重表现普通民众世俗化的日常生活。电影工作者注重从芸芸众生世俗化的现实生活中选择题材、汲取营养、获取灵感、塑造人物;不少影片着力描写普通人悲欢离合的生活状况及人生追求,力求在日常平凡生活的艺术描绘中表达创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见解。在题材内容、人物形象、类型样式和美学风格等方面均较好的体现了多样化的艺术特点,通过各种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和命运波折,从各个不同的侧面真切的反映了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的状况,“用我们自己的声音唱自己的歌”“流自己的泪”,从而满足了广大观众多元化的审美娱乐需求。由此也充分证明了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旺盛的美学生命力,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电影创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电影百年的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影片均注重在对日常平凡的世俗化生活描写中,生动的揭示时代和社会影响普通民众生活的各种因素,展现新的社会景观和人文景观,并通过各种普通人的命运和情感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状况,真切的表达创作者对此的评价与看法,由此引起广大观众的共情共鸣,赢得他们的喜爱和欢迎。
如今,虽然中国电影在民族化美学风格建立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在国产电影创作中如何更好的运用中国“艺术智慧”和“美学智慧”,使影片能充分凸显中华文化和中华美学的内在意蕴,并营造更加鲜明的民族化美学风格,这是需要电影工作者不断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摘编自周斌《用“中国智慧”营造国产影片的民族化美学风格》)
材料二:
在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的当下,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特异性的追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构建与当下中国电影对民族化品格的实践探索都是这种追问在电影领域的体现。近年来,中国电影深深扎根于鲜活的现实并传达温情和谐的伦理之境,不仅激发了深具民族特色的创造力,也给新时代本土电影温暖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探索提供了民族化的维度。
在鲜活日常中传达本民族的生命实践。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电影新浪潮中出现的诸多“民族预言”,一方面,在全球化狂飙中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志性符号;另一方面,因其中某些奇观化民俗——如“颠轿”“挡棺”“点灯—封灯”等,受到一些电影研究者的批评。近年来中国电影的创作实践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奇观化的“民俗事象”及其空间构建不同的是,在充满烟火味的日常空间里呈现具有时代气息的底层叙事,成为近年来中国电影的一种现象级的潮流。《狗十三》以一个初中生李玩的伤痛与成长架构全局,那旱冰场带有眩晕感的运动镜头、狭小公寓的锅碗瓢盆、吠声此起彼伏的流浪狗收容所,让少年心事附着了人间烟火的质感;《爆裂无声》里的哑巴矿工张保民寻子事件在矿场、羊肉铺子、牧羊场等场景中展开,于空旷辽远中流淌着粗粝而富有力量的情感。还有《无名之辈》《少年的你》……无不以真实的百姓日常为底色铺陈全篇。这些影片既摒弃了充满东方浪漫想象的民俗奇观,也不刻意的展开跨国的视觉旅行。影片中那些满面灰尘的小人物,在嘈杂而真实的市井中行走,或悲或喜,或洒脱或无奈。不猎奇、不迎合,是中国电影人经过一次又一次文化碰撞之后从容而自信的姿态。而这些影片口碑与票房的收获,进一步表现中国电影有能力在一种奇观化的情调之外,进行真实自我的银幕书写,在他们那里,民族性并不一定意味着重返古典或展示国粹,普通民众的每一个鲜活的当下都与之有同构关系。
(摘编自潘汝《中国电影民族化品格书写,越现实越温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年来,中国电影的创作者在创作、拍摄时都运用了“中国智慧”,从而使影片显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化美学风格。
B. 中国美学和艺术与西方美学和艺术在表现真善美这方面有差异,中国更多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强调伦理价值。
C. 中国电影深深扎根于鲜活的现实,并传达温情和谐的伦理之境,这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特异性的追问的体现。
D.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电影中诸多的“民族预言”受到一些电影研究者的批评,因为它们其中有些奇观化民俗。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电影不拍摄宗教题材,而喜欢拍摄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和命运波折,满足广大观众多元化的审美娱乐需求。
B. 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旺盛的美学生命力,能够引起广大观众的共情共鸣,赢得他们的喜爱和欢迎。
C. 中国电影有能力在一种奇观化的情调之外,进行真实自我的银幕书写,这是由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决定的。
D. 中国电影的民族性并不一定意味着重返古典,能够反映普通民众的每一个鲜活的当下都与之有同构关系。
3. 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电影《我不是药神》里布满蛛网般电线的狭长里弄、热腾腾的澡堂等场景,让这部影片始终氤氲着浓浓的底层关怀。
B. 电影《独行月球》讲述了人类为抵御小行星的撞击,拯救地球,孤独月没有及时撤离,一个人在月球上独行,最后为了阻止陨石袭击地球而牺牲的故事。
C. 电影《人生大事》以潮湿的、被岁月侵蚀的小巷为场景,采用人间烟火、市井气息编织出舞台,用平凡人物、家长里短娓娓讲述着人生大事。
D. 电影《少年的你》中,陈念想通过努力复习考上好大学而离开小镇,却深受校园霸凌。一场高考前夕的校园坠楼意外牵扯出校园暴力,而刘北山成为了笼罩在校园暴力阴影下的陈念的保护者。
4. 两则材料关于中国电影民族化的看法,有何异同?
5. 请阅读下面关于电影《隐入尘埃》的相关内容,根据材料一简析这部电影获得成功的原因。
电影中的男主人公马有铁是村里的困难户,女主人公曹贵英是一个小便失禁,被哥哥嫂子排斥的残疾人。哥哥嫂子想快点甩开贵英这个包袱,于是就找红娘撮合贵英与有铁结为夫妻。结婚当晚,贵英尿在了褥子上,有铁从梦中醒来,发现了贵英尿失禁。有铁便出去喂驴,给了贵英收拾自己的时间,回来又向炉子中添了炭火,自己假装睡着。村里要拆他们的房子,有铁和贵英变成了无家可归的人。他们开始自己去盖房,去种地,借鸡蛋孵化小鸡仔。慢慢房子盖起来了,庄稼也成熟了。贵英在属于自己的家里满是幸福地跟有铁说:“没想到有一天会有属于自己的家。”有铁说:“等玉米卖了,就给你买一个电视,再带你去城里的医院,找大夫治好你的病。”
【答案】1. A 2. D
3. B 4. ①同: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中国电影民族化应注重表现普通民众世俗化的日常生活。
②异:材料一强调中国电影的民族化美学风格,这种美学风格除了体现在电影中注重表现世俗化的民众生活外,还注重追求“美”与“善”的统一。材料二运用大量的例子来说明近年来中中国电影注重在鲜活日常中传达本民族的生命实践。
5. ①这部影片注重追求“美”与“善”的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民族化心理和审美观念。故事主人公是“善”的,善良的对待这个有病没人管的女人,没有因为疾病嫌弃她,等生活富裕了还要给这个妻子买电视,去城里的医院看病。体现人性美。
②这部影片注重表现世俗化的民众生活,着力描写普通人的悲欢离合的生活状况及人生追求,引起广大民众的共鸣共情。主人公马有铁是一个落后农村的普通农民,影片描写的是农民悲欢离合的生活状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百年来,中国电影的创作者在创作、拍摄时都运用了……”的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一句话是“回顾一百多年来中国电影创作发展的历程,不少优秀影片的创作者往往在创作、拍摄时巧妙运用……”,“不少优秀影片”不等于“都运用了”。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A.曲解文意。原文是“与许多西方电影热衷于描写宗教题材和宗教故事不同,中国电影从一开始就着重表现普通民众世俗化的日常生活”,说明中国电影不是不拍宗教题材,而是“不热衷”。
B.断章取义。原文是“由此也充分证明了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旺盛的美学生命力,以及……电影创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电影百年的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影片均注重在对日常平凡的世俗化生活描写中,生动的揭示……真切的表达创作者对此的评价与看法,由此引起广大观众的共情共鸣,赢得他们的喜爱和欢迎”,即引起观众共情共鸣,赢得喜欢的主要原因是“影片均注重在对日常平凡的世俗化生活描写”等等。
C.“这是由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决定的”的说法,强加因果。原文“这些影片口碑与票房的收获,进一步表现中国电影有能力在一种奇观化的情调之外,进行真实自我的银幕书写,在他们那里,民族性并不一定意味着重返古典或展示国粹,普通民众的每一个鲜活的当下都与之有同构关系”,也就是重点不是“民族性”或“电影的民族化”,而是在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的当下,对普通民众每一个鲜活当下的真切表达的需要。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点论据和论证关系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在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的当下,在鲜活日常中传达本民族的生命实践。这个观点告诉我们:现阶段中国电影关注的是本民族的鲜活日常,是现实的,真切的,不是虚构的、想象的。
B.“电影《独行月球》讲述了人类为抵御小行星的撞击,拯救地球,孤独月没有及时撤离……”不是鲜活的日常,是虚构的、想象的,属于科幻电影。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归纳能力。
题干要求回答:两则材料关于中国电影民族化的看法,有何异同?
考生需找到有关中国电影民族化的相关语句,然后从不同点和相同点两个方面分析。
材料一的第二个观点“注重表现世俗化的民众生活”“与许多西方电影热衷于描写宗教题材和宗教故事不同,中国电影从一开始就着重表现普通民众世俗化的日常生活”;材料二“近年来中国电影的创作实践……在充满烟火味的日常空间里呈现具有时代气息的底层叙事,成为近年来中国电影的一种现象级的潮流”等语句可以提炼出:两者都谈到中国电影的民族化需要关注普通民众的鲜活日常。
不同点是两者的切入点不同。材料一谈论关注世俗化的民众生活,要更好地运用中国“艺术智慧”和“美学智慧”,使影片能充分凸显中华文化和中华美学的内在意蕴,从而真正做到“真善美”的统一。
材料二谈到关注鲜活的民众日常,更多的是通过举例说明:在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的当下,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特异性的追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特别是《狗十三》《爆裂无声》《无名之辈》《少年的你》等近年来的影片有力地说明:在充满烟火味的日常空间里呈现具有时代气息的底层叙事,是近年来中国电影的一种现象级的潮流,是值得肯定和进一步发扬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材料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探究的能力。
题干要求根据材料一简析《隐入尘埃》这部电影获得成功的原因。
首先找到材料一的核心观点。细读文本发现,材料一主要讲述了两点:注重追求“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表现世俗化的民众生活。
然后阅读电影《隐入尘埃》的文字内容,梳理出注重追求“美”与“善”的统一以及注重表现世俗化的民众生活的语句。
材料中“结婚当晚,贵英尿在了褥子上,有铁从梦中醒来,发现了贵英尿失禁。有铁便出去喂驴,给了贵英收拾自己的时间,回来又向炉子中添了炭火,自己假装睡着”“有铁说:‘等玉米卖了,就给你买一个电视,再带你去城里的医院,找大夫治好你的病’”,有铁和贵英是夫妻了,但身为丈夫的有铁在妻子小便失禁时没有嫌弃,而是给妻子自尊和关爱。他们自力更生,修房造屋、种地养鸡,生活逐渐好起来了。有铁身上彰显着人性的善良和心地的纯真美好,符合材料一的第一个观点:注重追求“美”与“善”的统一。
乡村困难户、残疾人、喂驴、盖房、种地、借鸡蛋孵化小鸡仔、买电视、进城看病……等等一系列生活化的场景,非常逼真的反映了普通民众自立自强的“鲜活日常”,符合材料一的第二个观点:注重表现世俗化的民众生活。
考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绣枕
凌叔华
大小姐正在低头绣一个靠垫。此时天气闷热,小巴狗只有躺在桌底伸出舌头喘气的份儿,苍蝇热昏昏的满玻璃窗上打转。张妈站在背后打扇子,脸上一道一道的汗渍,她不住的用手巾擦,可总擦不干,鼻尖的刚才干了,嘴边的又点点凸了出来。她瞧着她主人的汗虽然没有她那样多,可是脸热的酱红,白细夏布褂汗湿了一背脊,忍不住说道:
“大小姐,歇会儿,凉快凉快吧。老爷虽说明天得送这靠垫去,可是没定规早上或晚上儿”。
“他说了明儿早上十二点以前,必得送去才好,不能不赶了。你站过来扇扇。”小姐答完仍旧低头做活。
张妈走到左边,一面打着扇子,一面不住眼的看着绣的东西,叹口气道:
“我从前听人家讲故事,说那头面长得俊的小姐,一定也是聪明灵巧的,我总想这是说书人信嘴编的,哪知道就真有。这样一个水葱儿似的小姐,还会这一手活呢!这鸟绣的真爱死人!”大小姐嘴边轻轻的显露一弧笑涡,但刹那便止,张妈话兴不断,接着说:
“哼,这一封靠枕儿送到白总长那里,大家看了,别提有多少人来说亲呢。门也得挤破了……听说白总长的二少爷二十多岁还没找着合适亲事。唔,我懂得老爷的意思了,上回算命的告诉太太今年你有红鸾星照命主……”
“张妈,少胡扯吧。”大小姐停针打住说,她的脸上微微红晕起来。
此时屋内又是很寂静,只听见绣花针噗噗的一上一下穿缎子的声音和那扇子扶扶轻微的风响,忽听竹帘外边有一个十三四的女孩子叫道:
“妈,我来了。”
“小妞儿吗?这样大热天跑来干么?”张妈赶紧问。小妞儿穿着一身的蓝布裤褂,满头满脸的汗珠,一张倭瓜脸热得紫涨,此时已经闪身入到帘内,站在房门口边,只望着大小姐出神。她喘吁吁的说:“妈,昨儿四嫂子说这里大小姐绣了一对甚么靠枕,已经绣了半年啦,说光是那只鸟已经用了三四十样线,我不信。四嫂子说,不信你赶快去看看,过两天就要送人啦。我今儿吃了饭就进城,妈,我到那儿看看,行吗?”
张妈听完连忙赔笑问:“大小姐,你瞧小妞儿多么不自量,想看看你的活计哪!”
大小姐抬头望望小妞儿,见她的衣服很脏,拿住一条灰色手巾不住的擦脸上的汗,大张着嘴,露出两排黄板牙,瞪直了眼望里看,她不觉皱眉答——“叫她先出去,等会儿再说吧。”
张妈会意这因为嫌她的女儿脏,不愿使她看她的活,立刻对小妞儿儿说:“瞧瞧你鼻子上的汗,还不擦把脸去。我屋里有洗脸水。大热天的这汗味儿可别熏着大小姐。”
小妞儿儿脸上显出非常失望的神气,听她妈说完还不想走出去。张妈见她不动,很不忍的瞪了她一眼,说:“去我屋洗脸去吧。我就来。”
小妞儿撅着嘴掀帘出去。大小姐换线时偶尔抬起头往窗外看,只见小妞儿拿起前襟擦额上的汗,大半块衣襟都湿了。院子里盆栽的石榴吐着火红的花,直映着日光,更叫人觉得暑热,她低头看见自己的胳肢窝,汗湿了一大片了。
光阴一晃便是两年,大小姐还在深闺中做针线活,小妞儿已经长成和她妈一样粗细,衣服也懂得穿干净些了。现在她妈告假回家的当儿,她居然能做替工。
夏天夜上,小妞儿正在下房坐近灯旁缝一对枕头顶儿,忽听见大小姐喊她,便放下针线,跑到上房。
她与大小姐捶腿时,有一搭没一搭的说闲话。
“大小姐,前天干妈送我一对枕头顶儿,顶好看啦,一边是一只翠鸟,一边是一只凤凰。”
“怎么还有绣半只鸟的吗?”大小姐似乎取笑她说。
“说起我这对枕头顶儿,话长哪。咳,为了它,我还和干姐姐呕了回子气。那本来是王二嫂子给我干妈的,她说这是从两个大靠垫子上剪下来的,因为已经弄脏了。新的时候好看极啦。一个绣的是荷花和翠鸟,那一个绣的是一只凤凰站在石山上。头一天,人家送给她们老爷,就放在客厅的椅子上,当晚便被吃醉了的客人吐脏了一大片;另一个给打牌的人,挤掉在地上,便有人拿来当作脚踏垫子用,好好的缎地子,满是泥脚印。少爷看见就叫王二嫂捡了去。干妈后来就和王二嫂要了来给我,那天晚上,我拿回家来足足看了好一会子,真爱死人咧,只那凤凰尾巴就用了四十多样线。那翠鸟的眼睛望着池子里的小鱼儿真要绣活了,那眼睛真个发亮,不知用什么线绣的。
大小姐听到这里忽然心中一动,小妞儿儿还往下说:
“真可惜,这样好看东西毁了。干妈前天见了我,教我剪去脏的地方拿来缝一对枕头顶儿。
哪知道干姐姐真小气,说我看见干妈好东西就想法子讨了去。”
大小姐没有理会她们怄气的话,却只在回想她在前年的伏天曾绣过一对很精致的靠垫——上头也有翠鸟与凤凰的。那时白天太热,拿不得针,常常留到晚上绣,完了工,还害了十多天眼病。
她想看看这鸟比她的怎样,吩咐小妞儿把那对枕顶儿立刻拿了来。
小妞儿把枕顶片儿拿来说:
“大小姐你看看这样好的黑青云霞缎的地子都脏了。这鸟听说从前都是凸出来的,现在已经踏凹了。您看——这鸟的冠子,这鸟的红嘴,颜色到现在还很鲜亮。王二嫂说那翠鸟的眼球子,从前还有两颗真珠子镶在里头。这荷花不行了,都成了灰色。荷叶太大,做枕顶儿用不着……这个山石旁还有小花朵儿……”
大小姐只管对着这两块绣花片子出神,小妞儿儿末了说的话,一句都听不清了。她只回忆起她做那鸟冠子曾拆了又绣,足足三次,一次是汗污了嫩黄的线,绣完才发现;一次是配错了石绿的线,晚上认错了色;末一次记不清了。那荷花瓣上的嫩粉色的线她洗完手都不敢拿,还得用爽身粉擦了手,再绣。……荷叶太大块,更难绣,用一样绿色太板滞,足足配了十二色绿线。……做完那对靠垫以后,送给了白家,不少亲戚朋友对她的父母进了许多谀词。她的闺中女伴,取笑了许多话,她听到常常自己红着脸微笑。还有,她夜里也曾梦到她从未经历过的娇羞傲气,穿戴着此生未有过的衣饰,许多小姑娘追她看,很羡慕她,许多女伴面上显出嫉妒颜色。那种是幻境,不久她也懂得。所以她永远不愿再想起它来撩乱心思。今天却不由得一一想起来。
小妞儿见她默默不言,直着眼,只管看那枕顶片儿,便说道:“大小姐也喜欢它不是?这样针线活,真爱死人呢。明儿也照样绣一片儿不好吗?”
大小姐没有听见小妞儿儿问的是什么,只能摇了摇头算答复了。
注:凌叔华(1900年3月25日—1990年5月22日),女,小说家、画家。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仕宦与书画世家,在文学创作和绘画方面都有优异的成就。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小巴狗躺在桌底伸出舌头喘气,苍蝇热昏昏的满玻璃窗上打转,这一切都笼罩着一种莫名的暑热,烘托出人物内心的烦躁。
B. 大小姐“没日没夜”,即便是害“眼病”还依旧赶制“绣枕”,因为这对“绣枕”寄托着她对所爱之人的深情。
C. 小妞儿在对绣枕遭遇叙述和现状的描绘中,叹惋之情、怜爱之意溢于言表,也流露出小妞儿能够得到绣枕的窃喜心理。
D. 在某种意义上说,绣枕就是大小姐的象征。曾经被寄予极高期望的绣枕却被用来承接秽物和当作踏脚垫子,隐喻着大小姐梦想的幻灭。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作者先从正面对大小姐加以描写,然后通过张妈的夸赞侧面烘托,使读者眼前出现一个容颜俊秀、心灵手巧,温柔端庄的闺秀形象。
B. 小说先写大小姐对绣枕的珍爱同对小妞儿的嫌弃,后写小妞儿对绣枕的怜惜同大小姐对她的冷淡,两相比照,意味无穷。
C. 绣枕最后落到小妞儿手中,看似偶然,却又真切可信,合乎情理。前后描述融会贯通,可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就全篇来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D. 小说最后,大小姐“默默不言”“只能摇了摇头算答复了”,有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留下了大量的空白。
8. 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是作者将多种叙事方法相交叉。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运用了哪些叙事技巧。
9. 作为五四时期的作家,凌叔华敏锐地观察到这个过渡时期中国妇女的挫折与悲惨遭遇,让她们站在时代的舞台上,或可悲,或可怜,或可敬,或可憎。结合文本内容,请你在加点的词语中选择一个阐释作者对“大小姐”寄寓的情感,并说明其原因。
【答案】6. D 7. A
8. ①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和神态,间接体现人物内心的波澜,大量留白引人深思。②场景并置的“快慢”叙事节奏。以“绣枕”和“看枕”两个场景并置, 将“慢节奏”和“快节奏”对比,呈现人物的状态。③直击内心的“梦境”叙事。运用梦境揭示人物隐秘的感情,暗示人物命运。
9. 可悲。①大小姐因为一句“红鸾星照命主”而在闷热的天气里日复一日绣一对满载希望期待的靠枕。②精心绣制的靠枕,最终却被无情的践踏,内心最深处的情愫宛如空中楼阁,随之倒塌。③再现旧时代女性的生存、爱情、婚姻之悲哀,表现旧时的女性不知反抗,甘愿承受礼教束缚的悲剧。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烘托出人物内心的烦躁”的说法错误。从开头“大小姐正在低头绣一个靠垫。此时天气闷热,小巴狗只有躺在桌底伸出舌头喘气的份儿……”等看出虽然天气炎热,但大小姐还是非常专注地绣靠垫。
B.“寄托着她对所爱之人的深情”的说法错误。结合文本相关语句可知:这对“绣枕”寄托着她渴望收获一份理想的爱情与婚姻的“焦虑”和希冀之情。
C.“也流露出小妞儿能够得到绣枕的窃喜心理”的说法错误。小妞儿的神情、语言都是直接体现了她的情绪,不是“窃喜”心理。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开篇作者先从正面对大小姐加以描写”的说法错误。开篇只有一句叙述的话“大小姐正在低头绣一个靠垫”,而不是对大小姐进行正面描写。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文本所运用的叙事技巧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分析小说运用了哪些叙事技巧,可从叙事的人称、节奏、梦境与现实交织的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本文通过第三人称视角写大小姐、小妞儿、张妈等人,客观叙事,同时大量留白,间接体现人物的内心,引起读者的无限想象。
由原文“光阴一晃便是两年,大小姐还在深闺中做针线活”“那天晚上,我拿回家来足足看了好一会子,真爱死人咧,只那凤凰尾巴就用了四十多样线。那翠鸟的眼睛望着池子里的小鱼儿真要绣活了,那眼睛真个发亮,不知用什么线绣的”可知,“绣枕”慢节奏,“看枕”快节奏,同时“绣枕”和“看枕”两个场景并置,使叙事更有节奏。
由原文“她夜里也曾梦到她从未经历过的娇羞傲气,穿戴着此生未有过的衣饰,许多小姑娘追她看,很羡慕她,许多女伴面上显出嫉妒颜色。那种是幻境,不久她也懂得”可知,小说运用梦境揭示人物隐秘的感情,能更好地暗示人物的命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人物性格命运的把握及作者情感态度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内容,在加点的词语中选择一个阐释作者对“大小姐”寄寓的情感,并说明其原因。
所供的词语是“可悲”“可怜”“可敬”“可憎”。首先“可憎”要排除,大小姐是旧时代的富户千金,但身上没有飞扬跋扈、颐指气使、挥金如土等恶习。其次,“可怜”是同情;“可敬”是值得佩服。大小姐身上固然有可怜之处,比如的婚姻的不如意,不美满;而她心灵手巧,善绣花鸟,也值得尊敬。但都比较单一和浅层次。
因此,选择“可悲”来分析,即从时代的悲剧,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不知反抗的角度,去揭示文本的主题。具体而言,她的“可悲”表现极其原因如下:
由原文“……听说白总长的二少爷二十多岁还没找着合适亲事。唔,我懂得老爷的意思了,上回算命的告诉太太今年你有红鸾星照命主……”“妈,昨儿四嫂子说这里大小姐绣了一对甚么靠枕,已经绣了半年啦”可知,“大小姐”在日复一日绣一对满载希望的靠枕,她不知道也意识不到她的期望会落空。
由原文“一个绣的是荷花和翠鸟,那一个绣的是一只凤凰站在石山上。头一天,人家送给她们老爷,就放在客厅的椅子上,当晚便被吃醉了的客人吐脏了一大片;另一个给打牌的人,挤掉在地上,便有人拿来当作脚踏垫子用,好好的缎地子,满是泥脚印。少爷看见就叫王二嫂捡了去”“她只回忆起她做那鸟冠子曾拆了又绣,足足三次,一次是汗污了嫩黄的线,绣完才发现;一次是配错了石绿的线,晚上认错了色;末一次记不清了。那荷花瓣上的嫩粉色的线她洗完手都不敢拿,还得用爽身粉擦了手,再绣”可知,“大小姐”精心绣制的靠枕,最终却被无情的践踏,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愫也随之倒塌。
由原文“大小姐,歇会儿,凉快凉快吧。老爷虽说明天得送这靠垫去,可是没定规早上或晚上儿”“他说了明儿早上十二点以前,必得送去才好,不能不赶了。你站过来扇。”小姐答完仍旧低头做活。及结尾“大小姐没有听见小妞儿儿问的是什么,只能摇了摇头算答复了”可知,她依旧沉醉于幻想和回忆中,不知反抗,甘愿承受这“吃人”的礼教束缚等。
总之,大小姐的命运是“可悲的”,这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征,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临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
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
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庶人承乾在春宫,不修德业;魏王泰宠爱日隆,内外庶寮,咸有疑议。太宗闻而恶之,谓侍臣曰:“当今朝臣忠謇无如魏征我遣傅皇太子用绝天下之望。”
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
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有删减)
材料二: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臣鉴戒》)
10. 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当A今B朝C臣D忠E謇F无G如H魏I征J我K遣L傅M皇N太O子P用Q绝R天S下T之U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与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洗马,官名。汉时为东宫官属,太子出则为前导。晋时改掌朝廷图籍,后代因袭之。文中“洗马”的官职职能与《陈情表》中的“除臣洗马”相同。
B. 秘书监,古代官名,主管国家藏书与编校工作。最初设置于隋代。
C. 幸,指皇帝到某处,与《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幸”字含义相同。
D. “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就”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征曾在太宗与隐太子暗中争夺权力时,劝隐太子早做打算。隐太子死后,太宗诘问魏征离间兄弟关系,魏征镇定自若,从容作答,并获得太宗赏识。
B. 太宗设宴招待近臣,长孙无忌打趣说过去的政敌变成了现在的同僚,太宗心生感慨,认为自己不计前嫌,提拔重用魏征,可以和古代圣贤相比。
C. 皇太子李承乾在东宫不修养德行。魏王李泰日益受到太宗宠爱,朝廷内外议论纷纷。太宗听说后非常厌恶,对身边大臣们说,任用魏征,辅佐皇太子,以断绝天下人的想法。
D. 魏征死后,太宗认为失去了一面镜子。过去魏征常能指出自己的过失,而现在自己虽有过失,却无人公开指出,因此下诏鼓励群臣直言劝谏,不要隐瞒。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
(2)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
14. 唐太宗成为一代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请结合文本概括理由。
【答案】10. DJP
11. B 12. B
13. (1)贞观之后,对我竭尽心力,进献忠直之言,使国家安定、百姓获利,使我能成就今日的功业,被天下人称道的,就只有魏征一人。
(2)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暴虐,臣子都闭口不言,终于使他听不到自己的过失,最后导致国破身亡。
14. ①任贤:唐太宗知人善任,爱才重贤,重用曾为政敌的魏征。
②知鉴戒:以史为鉴,吸取隋亡教训,鼓励群臣直言劝谏。
③君臣同心合契。君臣同治乱、共安危,同心合力治理好国家。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今朝臣之中,讲忠诚正直没有比得上魏征的,我派他做皇太子的师傅,用来断绝天下人的想法。
“当今朝臣”状语,表示领属关系,其后断开,选D;
“我遣傅皇太子”与前文主语不一致,其前断开,选J;
“用绝天下之望”表达了前句“我遣傅皇太子”的目的,其前断开,选P。
故选DJP。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和古代文化常识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洗马”官职内涵相同,都是太子的侍从官。
B.错误。秘书监,最初设置于东汉。
C.正确。句意:太宗驾临九成宫。/她们久久站立,眺望远方,盼望着皇帝驾临。
D.正确。“就”在文中指“完成”,引申为“竣工”;在《归去来兮辞》中指“已经”。句意:五天就完工了。/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认为自己不计前嫌,提拔重用魏征”表述不全面,文中“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语意为“魏征过去是我的仇敌,但他能竭尽心力侍奉主子,值得赞扬。我能提拔重用他,和古代圣贤相比也毫无愧色”,所以这句话表达的是君臣合契的关系,而不是单一方面。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尽心于我”,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于我尽心”;“为天下所称者”,是被动句;“谠”,正直的话。
(2)“钳口”,闭口;“卒令不闻其过”省略句,省略宾语“隋炀帝”;“卒”,最终,终于。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可知,任贤:唐太宗知人善任,爱才重贤,重用曾为政敌的魏征。
由原文“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可知,知鉴戒:以史为鉴,吸取隋亡教训,鼓励群臣直言劝谏。
由原文“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可知,君臣同心合契。君臣同治乱、共安危,同心合力治理好国家。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魏征,是钜鹿人。不久前搬家至河北相州的临黄。武德末年,做太子洗马。当他看到太宗同隐太子李建成暗中倾轧争夺,常劝建成早做打算。
太宗杀了隐太子后,把魏征叫来责问:“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当时大家都替魏征担惊受怕,魏征慷慨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了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太宗听了这话肃然起敬,对他分外敬重,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把他请进卧室,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魏征素来有治国的才能,性情刚直不阿,绝不畏缩屈服随便放弃自己的主张。太宗每次和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的。魏征欣幸遇到了赏识自己的主子,竭尽才力来效劳。太宗又安慰他说:“你以前直言劝谏前后二百多件事,都称我的心意,若不是你忠心为国,怎能如此?”
贞观三年,魏征几次升迁做上秘书监,参预朝政,他深谋远虑,起了很好的作用。太宗曾对他说:“论你的罪过比当年管仲射中齐桓公的带钩还要严重,而我对你的信任却超过了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近代君臣之间融洽相处,难道还有谁能像我这样对你吗?”
贞观六年,唐太宗驾幸九成宫,设宴招待亲近的大臣,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征,过去侍奉隐太子,我见到他们就像见到仇敌一样,想不到今天能在一起参加宴会。”太宗说:“魏征过去确实是我的仇敌,但他能为侍奉的主子尽心出力,这是很值得称道的。我能够提拔重用他,自比古人应无愧色!魏征常常不顾情面恳切劝谏,不许我做错事,所以我器重他。”魏征再拜说:“陛下引导我提意见,我才敢提意见。如果陛下不接受我的意见,我又怎么敢去犯龙鳞、触忌讳。”太宗很高兴,每人赏赐钱财十五万。
贞观十二年,太宗因为皇孙诞生而设宴招待公卿。太宗非常高兴,对侍从的大臣说:“贞观之前,跟随我扫平天下,历尽艰辛,房玄龄的功劳最大。贞观之后,对我竭尽心力,提出忠正的意见,安定国家造福人民,成就我今天的丰功伟业而被天下人所一直称道的,那就只有魏征了。古代的名臣,又有什么地方超过他们呢?”于是亲自解下佩刀来赐给二人。庶人承乾在东宫做太子时,不讲品德不干好事;魏王泰越来越得到宠爱,内外百官(对承乾是否还能做太子)都有疑议。太宗听到后很厌恶,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当今朝臣之中,讲忠诚正直没有比得上魏征的,我派他做皇太子的师傅,用来断绝天下人的想法。”
不久魏征生病了。魏征家里本来没有正厅,唐太宗当时原想自己建造一座小殿,就留下自己的材料来替魏征建造正厅,五天就完工了。又派使者送去布被和白色的褥子,成全他朴素节俭的风范。过了几天,魏征病逝。太宗亲自到他家哭悼,追赠魏征为司空,谥号文贞。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又亲手写在碑石上,还特别赐给魏征家享受的租户为九百户。
太宗经常对左右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古事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我过去常常注意保持这三面镜子,来谨防自己犯错误。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因而伤心地哭了很久。于是下诏说:“过去只有魏征能经常指出我的过错。自从他去世以后,我即使有什么过错也没有谁指出了。我难道只在过去会犯错误,而到了今天就变得都是正确了吗?恐怕还是群臣只求顺从我的心意,不敢冒险触犯我!所以我一方面虚心听取群臣意见,一方面排除假象反省过失。如果臣子提出的意见我没有采纳,那是我咎由自取。如果我准备采纳意见却没人提出,是谁的责任呢?从今以后,各自尽献你们的忠诚;如果我有不对的地方,就直接说出来不要隐瞒。”
材料二: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君臣本来同治乱,共安危,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谏良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能够和谐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方法。如果君主自以为贤明,大臣又不去纠正君主的过失,想要不亡国,是不可能的。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像隋炀帝为人非常残暴淫虐,大臣们不敢进言,最终因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而导致亡国,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这件事刚过去不久,我和各位大臣能不谨慎吗?我们不能被后人耻笑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柳絮
〔清代〕曹雪芹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①?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注:①化用苏轼咏杨花词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上片状物,着力描写风飏柳絮、悠然起舞的情状。下片言志,抒写了柳絮的情志:有离即有合,有散必有聚。
B. 词的开头就已非同凡响,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
C. 词的第三句,接以“蜂围蝶阵乱纷纷”的描写,来进一步烘染这春意喧闹的大好时光,从而唱出了词人对春光的一曲赞歌。
D.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人情练达世事明”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同时也暗讽林黛玉的娇柔无力。
16. 这是薛宝钗所作的一首柳絮词,该词被众人推选为独占鳌头的作品。薛宝钗在叙述其创作意图时说过:“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请结合全词,分析文中“不落俗套”,匠心独运的内容。
【答案】15. D 16. ①五、六句表面上借用了宋人苏轼咏杨花词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句意,却又在活用的基础上翻出一层,另辟新意,用一“何曾”、一“岂必”的反问句式,便顿使苏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作一逆转,化消极的情调为积极的精神。)②六、七句非常细腻地体现了柳絮尽管四处飘飞,也仍不改初衷,无牵无系,随缘自适的旷达襟怀。③词的最后三句,词人便直接地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这样便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D.“同时也暗讽林黛玉的娇柔无力”,无中生有。薛宝钗的《柳絮词》以舞姿优美、舒卷均匀的柳絮自比,柳絮在洁净华美的白玉堂前舞动身姿,高贵优雅;它既不随水而逝,也不沦落芳尘。词人直接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抒发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柳絮无根无绊一般象征飘零、漂泊。首句“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白玉华堂前面,春风轻拂,漫天飞絮,翩翩起舞。舞姿轻盈优美,节奏均匀适度。柳絮飘飞的地点,已不是黛玉笔下那触目愁肠的“百花洲”和“燕子楼”,而是换成了充满着富贵气象的“白玉堂前”一一封建贵族家庭的住宅里;柳絮飘飞的姿态,虽然也仍是“一团团逐对成毬”,却已没有黛玉词中那种“空缱绻,说风流”的幽恨,一变而为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
中间“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何曾随水逝去?怎会堕入尘土?这两句表面上借用了苏轼咏杨花词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句意,却又在活用的基础上翻出一层,另辟新意,用“何曾”“岂必”的反问句式,使苏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发生逆转,化消极的情调为积极的精神,表达了不愿意随波逐流、飘坠尘埃的志向。
可见,薛宝钗的《柳絮词》以舞姿优美、舒卷均匀的柳絮自比,柳絮在洁净华美的白玉堂前舞动身姿,高贵优雅;它既不随水而逝,也不沦落芳尘。
结尾“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莫讥笑,春絮儿无根无柢无依附;不断借助好风力,送我直上青云去!词人直接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抒发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这样便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所以不落俗套。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将进酒》中诗人一方面以夸张的手法用“____________”慨叹在宇宙长河中人生确实短暂,同时又“不屈己,不干人”,形成了“____________”的自信、豪放。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3)《书愤》中表现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有恢复中原之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朝如青丝暮成雪 ②. 天生我材必有用 ③. 忧劳可以兴国 ④. 逸豫可以亡身 ⑤. 出师一表真名世 ⑥. 千载谁堪伯仲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材、逸豫、堪。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事无巨细,皆刻画无遗,工笔细描,笔笔都勾连开去;《水浒传》删繁就简, ① ,朝一个目标进发,只突出聚光灯下的行动,其余都模糊成背景。这是因为,( )。大观园的社会生活形态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作者讲究细节的丰缛与感官的华美。而梁山泊则险象环生,杀机四伏,说话人线条比较粗放,常有“说时迟,那时快”的强烈动感。
宋淇是唯一曾经把曹雪芹与荷马 ② 的人,因为小赫胥黎指出荷马的伟大就在于能够将事物的整个真相 ③ ,这在宋淇看来,一如曹雪芹的明镜高悬,遍观圆照。如此看来,《红楼梦》在感官、语言上的品位是不是比《水浒传》要高出许多呢?不能这么说。文字的繁简都是服务于总体需要的。《水浒传》是行动中的诗,好汉们走的都像是一条空荡荡的路。不是从作者看来,而是从人物看来,途中没有什么好瞧的,安全走到就不容易了。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两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形态有显著不同
B. 《红楼梦》的整体内容更需要工笔
C. 两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形态是不相同的
D. 《红楼梦》的内容比《水浒传》更需要工笔
【答案】18. ①一气呵成 ②相提并论 ③全盘托出
19. 构成:《水浒传》是本体,喻词是“是”,喻体是“诗”。
表达效果:把删繁就简的《水浒传》比作简洁凝练的诗,生动形象地写出这部作品只根据表现主题这一目标写作,着力突出好汉们的行动,繁简分寸拿捏得很好。 20. A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前文“《水浒传》删繁就简”强调结构紧凑,可用“一气呵成”。“一气呵成”,形容文艺作品结构紧凑,气势连贯。
第二空:根据后文“荷马的伟大就在于……一如曹雪芹的……”可知,语境是把曹雪芹与荷马放在一起,应用“相提并论”。“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第三空:语境在说荷马的伟大之处,就是“将事物的整个真相”讲出来,可用“全盘托出”,比喻全都讲出来,毫不保留。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水浒传》是行动中的诗,好汉们走的都像是一条空荡荡的路”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删繁就简的《水浒传》”比作“简洁凝练的诗”。
根据前文“《水浒传》……朝一个目标进发,只突出聚光灯下的行动,其余都模糊成背景”“文字的繁简都是服务于总体需要的”可知,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水浒传》只根据表现主题这一目标写作;根据后文“而是从人物看来,途中没有什么好瞧的,安全走到就不容易了”可知,重点突出好汉们的行动,繁简分寸拿捏得好。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上下文都是比较两者的情况,以及下文比较两者的社会生活形态,可知括号内句子的主语应该是“两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形态”,排除BD;
下文“大观园的社会生活形态是岁月静好,……而梁山泊则险象环生,……常有‘说时迟,那时快’的强烈动感”反映出二者明显不同,A项中“显著不同”更符合语境。
故选A。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地球上,从海洋到陆地,广泛分布着 A ,即使在寒冷的南北极也有许多火山,既有古老的死火山,也有近期喷发过的活火山。此外,冰盖形成前后也都有火山,甚至冰盖下面也有火山。
在人们的印象中,极地非常寒冷,火山又那么“热”,①为何极地也有火山呢?从成因上看,②火山活动是完整的一个地质过程,具有很重要的地质作用,③主要取决于地球内部的物质与能量。④火山与地球表面的气候环境无关,⑤寒冷极地的那点温度对上千度高温的岩浆来说产生不了多大影响。同时极地与地球其他地区一样,⑥那里的地球内部也存在形成岩浆和火山喷发,⑦因而也能发生火山喷发。火山活动对极地会产生很大影响,一旦火山活动或者火山喷发,⑧极地的火山活动会促使那里地表冰盖的融化,⑨但是影响极地气候和生态环境、生物演变,⑩与全球变化联系在一起。
这种变化是 B ,不太可能一下子就把南北极的冰川全融化,淹没地球。但是,这个变化对整个自然界会产生很大影响,所以人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应对措施,要把自然变化、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有机结合,使气候向好的方向发展。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十个字。
22.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 A.数以万计的火山 B.长期渐变的过程
22. 语句②,修改为:火山活动是一个完整的地质过程。
语句⑥,修改为:那里的地球内部也存在形成岩浆和火山喷发的条件。
语句⑨,修改为:进而(因而)影响极地气候和生态环境、生物演变。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A空是语段的总起句,根据下文“即使在寒冷的南北极也有许多火山”可知,此处填写分布着许多火山之意,应填“数以万计的火山”。
B空承上启下句,这种变化的特点结合上文“火山活动是一个完整的地质过程”,再结合下文“不太可能一下子就把南北极的冰川全融化,淹没地球”,强调变化是一个过程,可以填写“长期渐变的过程”。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句②,语序不当,定语修饰语中数量词放在形容词性短语前面,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地质过程”。
语句⑥,成分残缺,“那里的地球内部也存在形成岩浆和火山喷发”,谓语动词“存在形成”缺少宾语中心语,可以结尾加“的条件”。
语句⑨,关联词语误用,不合逻辑,“但是”为转折关系,此处没有转折,是递进或因果关系,改成“进而”或者“因而”。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汉代名将冯异,深得汉光武帝的赏识与器重,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七位。他不但作战勇猛、有谋略,而且有学问,为人谦逊。在历年征战中,冯异立下赫赫战功,可是他却从不言功。冯异不仅自己为人低调,还总是教导手下将士谨言慎行。
宋徽宗在书法史上开创了独具个人特色的“瘦金体”。“瘦”指笔画的瘦硬挺拔;“金”是一种闪烁的光,是线条的锋芒毕露。瘦金体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因其笔画相对瘦硬,故笔法外露,可明显见到运笔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宋徽宗也凭此成就迥异于传统书法的“瘦金”美学。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隐藏与展露
有人说,人生在世,要时时注意不要太锋芒毕露,要懂得隐藏;也有人说,是金子就要发光,当仁不让,何需隐藏呢?诚然,“藏”还是“露”,这是一个值得你我深思的问题。前者是一种睿智,是韬光养晦;后者是一种策略,是宝剑出鞘。而我认为:当“藏”则藏,当“露”则露,把握二者的平衡,方显人生智慧。
当“藏”则藏,是因为时机未到。选择睿智地隐藏,是“十年磨剑”的积蓄,是“面壁十年”的隐忍。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是为了“将以有为也”;勾践卧薪尝胆,是为了“十年生聚”后的复国。他们隐忍不发,砥砺人生,该“藏”时则藏,终于有了封侯将相和“三千越甲即吞吴”的辉煌。他们“藏”起的锋芒,不露则已,一露即闪光。躬耕于南阳的卧龙孔明,本是个经天纬地的人才,可是因为东汉末的动乱,他“藏”起了自己的锋芒,“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俨然一介布衣。缘何?因为时机未到,该“藏”则藏!只有明主刘备虔诚的三顾茅庐,他才在草庐中规划天下,指点江山。孔明可谓善“藏”矣,他也将“露”的时机拿捏得恰到好处,所以才能成就三分天下的功业! 可见,智者善“藏”,这“藏”是一种大智慧,是为了厚积薄发,是为了一朝喷涌!
当“露”则露,这才能把握成功的机会。总是内敛,总是无原则地自谦,就会失去许多大好机会。懂得显露,特别是在行家面前显露,你将获得更多的帮助。显露,就是要敢于张扬,敢于挑战,弄斧到班门。美国曾经有七所著名的大学同时邀请华罗庚作报告。于是,后生小辈的他便欣然前往。有记者问他内心的感受,他便笑着说:“我没必要在外行人面前卖弄,只有在同行前显露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他在美国的演讲获得空前的成功,如一颗闪亮的星星在国际数学界发光发亮。是呀,当“露”则露,有实力还愁不成功?可我们国人一味遵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古训,缺乏那种张扬的勇气更有甚者,总担忧“木秀于木,风必摧之;行出于人,众必诽之”,有才也内敛,不显山不露水,以致白白丢掉了许多成功的机会,实在是可惜。
藏与露应审时度势,锋芒毕露时不妨藏,无人问津时不妨露。李白才华横溢,“斗酒诗百篇”,可正是因为过于恃才傲物,触怒权贵,故终不得志。杨修学富五车,可正因为“鸡肋”事件遭来杀身之祸。同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自己纵然功高盖世,才高八斗,可不善于自我推荐,又不曾遇到慧眼“伯乐”,最终也只能落得碌碌无为、抱憾终身的结果。所以说藏与露,度的把握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只有正确处理好“藏”与“露”的关系,该隐藏时绝不张扬,该显露时绝不暗淡,当“藏”则藏,当“露”则露,才能让人生绚丽多彩,才能让事业一帆风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个故事组成,第一则材料告诉我们,即使处于人生巅峰,也不要得意忘形,要低调谦逊,谨慎行事。当一个人锋芒毕露,高调行事,说话办事不留余地,就会把自己逼向死胡同。所以,在时机还未成熟时,要懂得收敛自己,低调行事,谨言慎行,这看似与世无争,实则是一种生存智慧。第二则材料告诉我们,要适时地“展露”自己。这种“展露”不是张扬、自我夸耀、而是勇于承担,积极地展示自我。材料表达的是“隐藏”和“展露”的辩证关系。
立意角度可以对立统一:“隐藏”是为了更好地“展露”。“隐藏”是一种深度,“展露”是一种态度,“隐藏”是为了更好地“展露”;“隐藏”是韬光养晦的过程,“展露”是厚积薄发后的一鸣惊人。如果没有“隐藏”的蓄力,我们的“展露”将显得苍白无力;如果没有“展露”的展示,前面铺垫的“隐藏”将沦为一种孤芳自赏。
立意角度也可以正向立意:藏而不露彰显人生的智慧。于文学而言,藏而不露的创作能带给人蕴藉的美感,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于为人处世而言,藏而不露是一种智慧,意味着以谦逊的态度面对人世的浮华。真正的思想往往被埋藏在深处,只有把它埋在深处不断涵养,它才会屹立挺拔。
还可以反向立意:新时代需要展露自我的魄力。传统文化过分强调谦逊,贬损了我们“展露自己”的魄力。这副名为“藏”的枷锁,时而化作“谦虚”的使者,时而披上“忍辱负重”的外衣。在它面前,直抒胸臆成了轻狂乖张,自我满足成了自傲自满。它打着“高尚品格”与“优良美德”的旗号招摇过市,却越发不适应这个日新月异、渴望人才的时代。只有当我们突破这种“隐藏”,才能真正地回应这个快节奏、高效率的新世界。
写作时考生可以从正向进行立意,即“藏而不露彰显人生智慧”;也可以从反向进行立意,即“展示自我,做积极有为的勇者”。还可以谈二者的辩证关系:在事关大局、正义面前,要勇于展现自我,用自己的能力与才华承担责任,争做时代楷模;在对待一己私利的细枝末节等方面,则收敛锋芒,做一个韬光养晦的智者。
立意:
1.“隐藏”是智慧,“展露”是突破。
2.甩掉枷锁,新时代需要勇敢展示自我。
3.韬光养晦,做懂得收敛的智者。
4.“藏”时利益得失忘我,“露”时为国担当有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共8页。
这是一份[语文]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普通高中协同发展共同体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语文试卷docx、高三学年考试语文试卷答案docx、语文答题卡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