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第1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第2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整本书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圣传:高老师,您好!您认为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形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国古典美学在思维方式上与作为“学科”的西方美学之间,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哪里?
    高建平:首先,我必须纠正一个误读,中国古代并不存在作为理论形态的美学,西方也是如此。在欧洲,只是到了18世纪,在鲍姆加登、康德那里,才出现“Aesthetics”这一学科,并有了相关的术语和理论形态。我们今天在书写中国古代美学史的时候,通常的写法主要包括孔、孟、老、庄等古代思想家的美学思想以及艺术家、文论家,画论家的思想。文论家的思想大多体现在诗论、词话、点评中。这些思想感受性很强,因此我认为它们更符合美学的特点。
    在西方,18世纪以前,美学思想主要来自王公贵族,有学问之人。然而王公贵族与文化人主要是鉴赏者而非艺术实践者,因而美学在西方的理论与实践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分裂的。为什么我们觉得中国古人对艺术的感受与体验更深刻,而西方人的思想更宏观、更具理论概括性,正是这种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使然。
    李圣传:自“美学”传入中国后,20世纪的中国美学经历了数次“美学热”。您对此如何看待?
    高建平:美学原本是一门专门的学问,但在中国它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总是被一个世纪以来各种各样的思潮裹挟着。20世纪前期的中国美学处于“西学东渐”与“五四”精神影响背景下,随着国门大开,西方思想开始被以多种形式大量引介进来。当时美学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从王国维到朱光潜的主张“审美无利害”的美学线索,宣传康德、叔本华等人的美学学说并强调“审美无功利”和“艺术自律”;另一条是从梁启超开始,主张艺术的社会功用,并在后来鲁迅等人的思想中得到张扬。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起了一场“美学大讨论”,旨在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这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年代,所有知识分子都有自觉改造自身以跟上新时代的愿望。当时的“美学热”就处于这种思想改造过程中。到了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美学讨论,则显然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时段内的“美学热”与当时中国迫切走出旧思想之影响的精神气氛相关。这成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学热”的契机,促进了思想的大解放。
    (摘编自李圣传《美学的西方历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与未来展望——访高建平研究员》)
    材料二:
    中国美学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是绝大多数中国美学史专家认同的观点。但是,关于中国美学史的研究起点、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中国美学史专家有着不同的观点。
    从本土的思想资源来看,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思想的源头。李泽厚先生指出:“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道家美学指以老庄“自然无为”的观点去对待审美与艺术的美学思想。道家美学追求的顺应自然,而达到的自由境界,便是审美境界。儒家美学是指孔子开创的以“仁学”为核心的强调个体心理欲求与社会伦理规范相统一的美学思想。它们对后世的审美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就是积极入世的审美态度和为人生的艺术倾向。
    虽然中国美学传统历史悠久,但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则由王国维等人从日本引入中国,开创了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开端。王国维于1900年到日本留学,其间撰写了《评论》等文章,向中国人介绍康德、叔本华等人的美学思想。王国维在中国美学上的贡献还在于利用西方美学的理论框架,分析了中国艺术和文学的文本,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说”作出了开创性的阐发,建立起了新的美学体系。梁启超以启蒙为目的,强调审美改造人心的社会功用。他构筑了以“趣味”和“情感”为特色的美学观念。他把“趣味”作为人生之根本,也是美的根源所在。梁启超重视情感在艺术中的价值欣赏中国艺术中含而不露的情感表达方式。
    继王国维、梁启超等先生开创百年中国美学先河之后,朱光潜、宗白华等先生继往开来,专注于美学研究,促进了百年中国美学的形成。朱光潜先生从审美的非功利性来把握“形象的直觉”,强调把美的本体归结为美生于美感经验,美感经验来自于审美直觉的理论。宗白华先生的美学理论主要是关于意境理论的探索。他指出意境就是人的心灵与宇宙人生相综合生成的一种境界,是情与景的“结晶品”,表现为虚与实的统一,体现了中国式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宗白华先生认为构成艺术境界的基本因素是情、景和情景交融,在这种交融中,创形象为象征,化实境为虚境。
    在朱光潜、宗白华等美学先贤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美学学科基本确立,并且为新中国建立后美学的论争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摘编自张伟《百年耕耘、中国气派与当代繁荣——百年中国美学发展的历史回望与当下反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到18世纪,西方社会才出现了美学的相关术语和理论形态;在此之前,西方与中国古代是相似的,不存在作为理论形态的美学。
    B.关于中国美学史研究起点等问题目前仍存在不同看法,材料二认为老子、孔子代表的道家、儒家美学思想就是中国美学思想的源头。
    C.道家追求的顺应自然而达到的审美境界,与儒家所讲的个体心理欲求与伦理规范的统一,实际上是互补的,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D.《〈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他利用西方美学思想剖析传统文学的代表,由此建立起了新的美学体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高建平看来,文论家的思想比艺术家、画论家等的思想要更符合美学的特点,因为文论家的思想感受性很强。
    B.18世纪以前,西方美学理论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是分离的,这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与创作实践相结合是不同的。
    C.中国美学在20世纪的发展中总是与社会上的各种思潮相伴而生,其学科的独立性和影响力都受到了较大的削弱。
    D.与王国维等人倡导“审美无功利”不同,梁启超重视审美的社会功用,以“趣味”“情感”为特色构筑了美学观念。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证明中国美学传统历史悠久的一项是()
    A.《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庄子·外篇》:“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
    C.《孙子兵法》:“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D.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梳理20世纪我国“美学热”的发展轨迹。
    5.宗白华先生的美学理论主要是关于意境理论的探索,他对“意境”理论做出了独特的阐释。请结合其“意境”理论,简要分析下面这首词。
    浪淘沙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带着老婆子托付的玛丝洛娃走到门口,还没有看见典狱长,聂赫留朵夫却看见她了。她脸色红红的,精神抖擞的跟着看守走来,摇头晃脑,不住的微笑着。她一看见典狱长,脸上现出惊惶的神色盯住他,但立刻镇定下来,大胆而快乐地向聂赫留朵夫打招呼。
    “您好!”她拖长声音说,脸上挂着微笑,使劲握了握他的手,这跟上次大不一样。
    “喏,我给您带来了状子,您来签个字。”聂赫留朵夫说,对她今天见到他时表现出来的那副活泼样子,感到有点奇怪。
    “行,签个字也行。干什么都行。”她眯缝着一只眼睛,笑嘻嘻地说。他指点她该怎么签,签在什么地方。
    她拿起笔,用心在墨水缸里蘸了蘸,抖掉一滴墨水,写上自己的名字。“我有些话要跟您说。”聂赫留朵夫接过他手里的笔,说。“好,您说吧。”她说。典狱长站起来,走了出去,屋子里剩下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人。
    对于聂赫留朵夫来说,关键性的时刻到了。他一直在责备自己,上次见面没有对她说出主要的话,也就是没有说他要和她结婚,现在他下定决心要告诉她。她坐在桌子的一边,聂赫留朵夫坐在对面。屋里很亮,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在近距离内看清了她的脸,看到了她眼角、嘴边的皱纹和浮肿的眼皮。他比以前更怜惜起她来。
    他用臂肘支着身子,紧紧靠在桌子上,说:“要是这状子不顶事,那咱们就告御状。凡是能做的,咱们都要做到。”
    ①“唉,要是当初有个好律师就好了……”她打断他的话说,“要是当初人家知道我跟您认识,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
    “我还有一件事要跟您说。我们那儿有个老婆子,人品挺好。可是有人控告她放火,她就坐了牢。她呀,说实在的,知道我跟您认识。怎么样?好人儿,您就给她帮个忙吧!”玛丝洛娃说,对他瞧瞧,又垂下眼睛笑笑。
    “好的,我来办,我先去了解一下。”聂赫留朵夫说,对她的态度那么随便,越来越感到惊奇,“但我自己有事要跟您谈谈。您还记得我那次对您说的话吗?”他说。
    “您说了好多话。上次您说了些什么呀?”玛丝洛娃一面说,一面不停地微笑。“我说过,我来是为了求您的饶恕。”聂赫留朵夫说。“嘿,何必呢,老是饶恕饶恕的,用不着来那一套。”“我说过我要赎我的罪,”聂赫留朵夫继续说,“我决定跟您结婚。”
    ②玛丝洛娃脸上顿时现出恐惧的神色。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发呆了,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这又是为什么呀?”玛丝洛娃愤愤地皱起眉头说。“我觉得我应该在上帝面前这样做。”
    “怎么又弄出个上帝来了?您说的话总是不对头,上帝?什么上帝?咳,当初您要是记得上帝就好了!”
    聂赫留朵夫这时闻到她嘴里有一股强烈的酒味,才明白她激动的原因。“您安静点儿!”他说。
    “我可用不着安静。你以为我喝醉了吗?”玛丝洛娃突然急急地说,脸涨得通红,“我是个苦役犯,是个……您是老爷,是公爵。还是找您那些公爵小姐去吧,我的价钱是一张红票子。”
    “不管你说得怎样尖刻,也说不出我心里是什么滋味,”聂赫留朵夫浑身哆嗦,低声说,“你不会懂得,我觉得我对你犯了多大的罪!”
    “‘我觉得犯了多大的罪……’”玛丝洛娃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当初你并没有感觉到,却塞给我一百卢布。瞧,这就是你出的价钱……”
    “我知道,我知道,”聂赫留朵夫说,“如今我决定再也不离开你了,”他重复说,“我说到一定做到。”
    “可我敢说,你做不到!”玛丝洛娃说着,大声笑起来。
    “卡秋莎!”聂赫留朵夫一面说,一面摸摸她的手。
    “你给我走开!我是个苦役犯,你是位公爵,你到这儿来干什么?”她尖声叫道,气得脸都变色了,从他的手里抽出手来,“你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玛丝洛娃继续说,迫不及待地把一肚子怨气都发泄出来,“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这副又肥又丑的嘴脸。走,你给我走!”她霍地站起来,嚷道。
    ③聂赫留朵夫站在她前面,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这时看守又走过来,提醒他们该分手了。玛丝洛娃站起来。
    “您今天有点激动。要是可能,我明天再来。您考虑考虑吧!”聂赫留朵夫说。玛丝洛娃一句话也没有回答,也没有对他瞧一眼,就跟着看守走出去。
    “嘿,姑娘,这下子你可要走运了!”玛丝洛娃回到牢房里,柯拉勃列娃就对女人说,“看样子,他被你迷住了。趁他来找你,你别错过机会。他会把你救出去的,有钱人什么事都有办法。”
    “怎么样,我的事你提了没有?”那个老婆子问。
    玛丝洛娃没有回答同伴们的话,却在板铺上躺下来。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呆呆地望着墙角。她就这样一直躺到傍晚。聂赫留朵夫那番话使她回到了那个她无法理解而对之满怀仇恨的世界。她在受尽了折磨后离开了那地方。现在她已经无法把往事搁在一边,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而要清醒地生活下去又实在太痛苦了。④到傍晚,她就又买了些酒,跟同伴们一起痛饮起来。
    (节选自《复活》第一部:第二次探监。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玛丝洛娃身陷囹圄也不忘老婆子托付,急于求助聂赫留朵夫,说明她原本的善良不曾泯灭过,有“复活”的可能性。
    B.选文用人物对话讲述故事,有利于直接展示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叙事更集中更简洁,便于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C.选文不限于描写玛丝洛娃心理过程的结果,更关注心理变化本身,她经历了一个媚笑、恐惧、激动、愤怒的过程。
    D.聂赫留朵夫称呼玛丝洛娃,由“您”到“你”,再直呼小名“卡秋莎”,又改回称“您”,表明其心理由亲到疏。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两个“当初”揭示了当时的社会权贵当道,底层百姓受人主宰,任人欺凌的社会现状,引人深思。
    B.句子②中“恐惧的神色”表明聂赫留朵夫曾经对玛丝洛娃的感情伤害之深,以致她至今未走出心灵的阴影。
    C.句子③聂赫留朵夫面对玛丝洛娃的指责和驱逐,无所适从,此处情节设计真实,自然引出下文此次探监的结束。
    D.句子④照应了前文聂赫留朵夫闻到她嘴里有一股强烈的酒味,表现了玛丝洛娃与同伴们安于堕落、醉生梦死的生活。
    8.玛丝洛娃两次强调自己是苦役犯,聂赫留朵夫是公爵,反映了她哪些复杂的心理?
    9.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探监随着“玛丝洛娃一句话也没有回答,也没有对他瞧一眼,就跟着看守走出去”已结束,后面三个语段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后唐庄宗李存勖,小字亚子,代北沙陀人,晋王李克用之子。晓音律,习《春秋》,通大义,善骑射。晋王疽发于首,病笃。晋王命其弟克宁等立其子存勖为嗣,曰:“此子志气远大,必能成吾事,尔曹善教导之!”及卒,亚子袭位为晋王。五月辛未朔,晋王伏兵三垂冈下。诘旦,大雾,进兵直抵夹寨。梁军无斥候,不意晋兵之至。晋王命周德威、李嗣源分兵为二道,填堑烧寨,鼓噪而入。梁兵大溃,南走。帝闻夹寨不守,大惊,既而叹曰:“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晋王归晋阳,休兵行赏。命州县举贤才,黜贪残,宽租赋,抚孤穷,伸冤滥,禁奸盗,境内大治。龙德三年,攻灭后梁,梁末帝朱友贞自焚而死。初,克用在世,刘仁恭求救于李克用,以恨仁恭返覆,竟未之许。其子存勖谏曰:“今天下之势,归朱温者什七八,自河以北,能为温患者,独我与幽、沧耳!今幽、沧为温所困,我不与之并力拒之,非我之利也。夫为天下者不顾小怨,且彼尝困我而我救其急,以德怀之,乃一举而名实附也。”克用以为然,乃许仁恭和,召其兵。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
    材料二:
    庄宗之嗣位也,志在渡河,但恨河东地狭兵少,思欲百练其众,以取必胜于天下,乃下令曰:“凡出师骑军不见贼不许骑马或步骑前后已定不得越军分以避险恶。其分路并进,期会有处,不得违晷刻。并在路敢言病者,皆斩之。”故三军惧法而戮力,皆一以当百,故朱梁举天下而不能御,卒为所灭,良有以也。
    (节选自《五代史补·后唐二十条》)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出师A骑军B不见贼C不许骑马D或步骑E前后已定F不得越G军分H以避险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尔,指你们,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率尔”的尔意思不同。
    B.治,本文中是安定、太平之意,与《屈原列传》中“明于治乱”的治意思相同。
    C.恨,本文中是遗憾之意,与《孔雀东南飞》中“恨恨那可论”的恨意思相同。
    D.期,有期求、约定之意,文中为后者,《归去来兮辞》中“帝乡不可期”为前者。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存勖精擅音律,爱读《春秋》,通微言大义,善于骑射。他的父亲晋王李克用对他十分器重,认为他定能完成自己的大业,临终前立其为继承人。
    B.李存勖令周德威、李嗣源分兵两路,填沟烧寨,擂鼓呐喊而入,后梁士兵溃不成军,向南逃跑。夹寨没守住的消息传到后梁帝那里,使其大惊失色。
    C.李存勖认为打天下的人不应顾念小的仇怨,而应该用恩德安抚对方,才能一举而名实相符合,李克用听从了他的建议,与刘仁恭讲和,并召请其军。
    D.李存勖从小志向远大,即位后立志渡河,夺取天下。他用多种手段训练士兵,激发他们必胜的信心,所以三军戮力齐心,以一当百,最终灭掉了后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诘旦,大雾,进兵直抵夹寨。梁军无斥候,不意晋兵之至。
    (2)刘仁恭求救于李克用,以恨仁恭返覆,竟未之许。
    14.晋王李存勖为什么能够灭掉后梁,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二首(其一)①
    杨万里
    第一山头第一亭,闻名未到负平生。
    不因王事②略小出,那得高人同此行。
    万里中原青未了,半篙淮水碧无情。
    登临不觉风烟暮,肠断渔灯隔岸明。
    【注】①盱眙:紧邻淮河,是南宋与金分界线上的重要城镇。东南第一山:盱眙境内的南山,被书法家米芾称为“第一山”,因此得名。②王事:指受朝命接待金国使臣。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秋,杨万里被任命为“焕章阁学士”,作为金国贺正旦使的接伴使。此诗即作于北行途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以近似白话的语句起笔,却具有点题并唤起读者注意的作用,暗示这里的不平常。
    B.诗人用语以白描、不避俚俗著名,诗中“不因”“小出”“那得”等词语浅近明白。
    C.诗人化用杜甫诗“齐鲁青未了”,写中原景象青翠无边,意在反衬眼前淮水碧绿浅窄和冷漠无情。
    D.诗人善于描写画面,天色渐晚,暮霭重重,诗人浑然不觉,面对隔岸的渔火伤心断肠,让人回味。
    16.为什么诗歌第二句写第一山“未到负平生”,而结尾登临后又感慨“肠断”?请结合全诗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凭箜篌引》的“,”承上启下,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府。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3)“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曾几何时,“养生”一词似乎还只是中老年人的专利,然而在最近的几年里,( 甲 )。
    按理说,年轻人应当是A的,但现实却是,由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当下的年轻人变得越发“脆皮”,许多疾病的发病年龄也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下的年轻人掀起了一股“朋克养生”的热潮。( 乙 ),前半截代表“摇滚自由”,后半截却意味着“努力自救”。“熬夜敷面膜”“蹦迪戴护膝”……这代年轻人的养生模式堪称矛盾的集合体。他们挣扎在放纵与自律之间,尽管口口声声称自己追求健康,但却经常通宵熬夜、暴饮暴食。一方面,他们想尽办法来创造各式各样的身体保养方法;另一方面,他们却在行动上与养生B,疯狂地追求无序的、零乱的以及不规律的生活方式。
    但是,健康不是“数学题”,一正一负可以相互抵消。肆意伤害身体后再进行补救,无异于江心补漏。营养专家冯长艳说:“这样养生对健康并没有好处,还有可能适得其反。”有人认为,这种“边耗边补”的养生模式聊胜于无,至少比什么都不做要好吧?殊不知,一边“朋克”一边“养生”等于反复折腾自己的身体。若长此以往,有“养生”做“朋克”的遮羞布,可能会让人更加肆无忌惮地“朋克”,到头来伤害的还是自己的健康。
    其实,①“朋克养生”悄然流行,②折射出年轻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重视和担忧。③自身健康是每个人的第一责任人。④如何应对压力和焦虑、如何进行健康管理,⑤是每个年轻人都要学习的必修课。⑥年轻人只要对生命足够敬畏,⑦保持规律节制的生活习惯,⑧才能朋克半生仍少年。
    18.当下一些写作者好用引号,这些引号的使用有些有必要,有些没必要。请从下面例句中任选两句,判断该处使用引号是否必要,并说明理由。
    例1:当下的年轻人变得越发“脆皮”
    例2:健康不是“数学题”
    例3:这种“边耗边补”的养生模式聊胜于无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1.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将“熬夜敷面膜”“蹦迪戴护膝”两组短语放在句子中很有表现力,请结合语境、短语的构成分析其表现力。
    六、整本书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23.在《红楼梦》第63回“怡红群芳开夜宴”中,群芳夜聚怡红院为宝玉庆生,大家占花名以助兴。
    探春掣的签画的是杏花,诗句是“日边红杏倚云栽①”;
    湘云掣的签画的是海棠,诗句是“只恐夜深花睡去②”;
    香菱掣的签画的是并蒂花,诗句是“连理枝头花正开”;
    黛玉掣的签画的是芙蓉,诗句是“莫怨东风当自嗟③”;
    注释:①封建士大夫多以日、天比君王。②语出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③语出欧阳修《明妃曲》“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嵯”。
    从整本书看,每个签上的画和诗句都体现了掣签人的性格命运。请任选一签,根据原著简要分析签中隐含了掣签人怎样的性格命运。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无论是评价人物,还是评判事件,都难免会有动机论和结果论之争。那么以动机来评判和以结果来评判究竟哪个更合理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D 2.C 3.C 4.①20世纪前期,受“西学东渐”与“五四”精神影响,形成从“王国维到朱光潜”“从梁启超到鲁迅”这两条美学线索。
    ②20世纪五六十年代,知识分子自觉改造自身,发起了一场“美学大讨论”,旨在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
    ③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当时中国迫切走出旧思想之影响,引发一场美学讨论,促进了思想的大解放。5.①宗白华先生的“意境”理论,主要是情、景和情景交融,在这种交融中,创形象为象征,化实境为虚境。
    ②创形象为象征:如开篇即写了晚春深夜,雨声潺潺,表现出无限惜春、伤春之情,环境是清苦的,情调是凄楚的,尤其是“春意阑珊”,将眼前节令的实况,象征为“国家衰亡、个人的生命亦即将完结”。
    ③化实境为虚境:主要体现在结尾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流水落花,既是眼前之实境,落红逐水流,春光已逝去;又是虚境,世事变化急速,好景一去不复返。
    ④全词情景交融,哀婉动人,抒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囚徒之悲和亡国之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也是他利用西方美学思想剖析传统文学的代表,由此建立起了新的美学体系”错误。根据“其间撰写了《评论》等文章,向中国人介绍康德、叔本华等人的美学思想”“王国维在中国美学上的贡献还在于利用西方美学的理论框架,分析了中国艺术和文学的文本,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说’作出了开创性的阐发,建立起了新的美学体系”,可知《〈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主要是王国维向中国人介绍康德、叔本华等人的美学思想,“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说’作出了开创性的阐发”,才标志着“建立起了新的美学体系”。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其学科的独立性和影响力都受到了较大的削弱”错误。根据“美学原本是一门专门的学问,但在中国它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总是被一个世纪以来各种各样的思潮裹挟着”,可知中国美学是被“各种各样的思潮裹挟着”,并不是“受到了较大的削弱”。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体现了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美学思想,可以作为“中国美学传统历史悠久”的论据。
    B.体现了“自然无为”的道家美学思想,可以作为“中国美学传统历史悠久”的论据。
    C.属于兵家关于作战的思想理论,不能作为“中国美学传统历史悠久”的论据。
    D.属于“文论家的诗论、词话、点评”,可以作为“中国美学传统历史悠久”的论据。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的能力。
    20世纪我国“美学热”前后共有三次。
    ①根据“20世纪前期的中国美学处于‘西学东渐’与‘五四’精神影响背景下……并在后来鲁迅等人的思想中得到张扬”,可知20世纪前期是第一次,可概括为:20世纪前期,形成从“王国维到朱光潜”“从梁启超到鲁迅”这两条美学线索。
    ②根据“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起了一场‘美学大讨论’……当时的‘美学热’就处于这种思想改造过程中”,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第二次,可概括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知识分子自觉改造自身,发起了一场“美学大讨论”,旨在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
    ③根据“到了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美学讨论,则显然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组成部分……促进了思想的大解放”,可知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第三次,可概括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当时中国迫切走出旧思想之影响,引发一场美学讨论,促进了思想的大解放。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先指出宗白华先生“意境”理论的具体内容:构成艺术境界的基本因素是情、景和情景交融,在这种交融中,创形象为象征,化实境为虚境。最重要的是“创形象为象征,化实境为虚境”。应结合词作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关于“创形象为象征”。主要体现在开头几句,开篇描写了梦醒之后的所闻:帘垂夜深,潺潺的雨声透过帘栊,不断地传入耳中;眼看那美好的春光,在这潺潺雨声的伴和之下,即将成为过去。晚春深夜,雨声潺潺,表现出无限惜春、伤春之情,环境是清苦的,情调是凄楚的。特别是这“春意阑珊”,既是眼前节令的实况,又是国家衰亡、个人的生命亦即将完结的象征。
    关于“化实境为虚境”。主要体现在结尾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词意凄绝,充溢着无可奈何的情绪,这里词人以生动的比喻,进一步把集合着悲凉、痛苦、伤心、悔恨,交织着绝望与希望的感情,推向了高潮。落红逐水流,春光已逝去,世事变化急速,好景一去不复返。流水落花,既是眼前之实境,落红逐水流,春光已逝去;又是虚境,世事变化急速,好景一去不复返。
    总体上看,全词语言清澈自然,情真意切,哀婉动人,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抒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深沉的情感却并没有直接地抒发,而是融合于身处之地,所能实际看到感到的景象,完全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形象与抽象、实境与虚境相互融合,彼此不分。
    【答案】6.D 7.D 8.第一次强调:
    ①对彼此身份地位的清醒认识(“自卑”“无奈”亦可);
    ②对自己曾经遭受到的伤害的愤怒和宣泄;
    ③对聂赫留朵夫过去行为的谴责;
    ④对聂赫留朵夫求婚的委婉拒绝;
    ⑤对社会不公(社会阶级制度)的强烈指责(控诉、愤慨)。
    第二次强调:
    ①拒绝成为聂赫留朵夫赎罪的工具(对聂赫留朵夫试图利用她来拯救他自己的指责);
    ②害怕再次遭到伤害的警惕。 9.多余:
    (1)选文主要内容是“第二次探监”,开头以探监开始,最后以“玛丝洛娃走出去”表明探监结束,情节上已构成一个整体。
    (2)选文部分充分表现了在探监过程中,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对上层贵族虚伪的愤怒,而后三段内容,与这种情感是一致的。
    (3)第二次探监,主要表现聂赫留朵夫的忏悔和赎罪心理,希望结婚并发誓永不离开,以此弥补玛丝洛娃。后三部分没有直接涉及这些内容。
    不多余:
    (1)使人物形象更饱满。①次要人物柯拉勃列娃说“看样子,他被你迷住了”衬托了聂赫留朵夫赎罪、求婚的真诚,表现了聂赫留朵夫已走上良心、道德复活的道路。②老婆子只关心自己的事,通过鲜明对比衬托了玛丝洛娃乐于助人、善良的品格,丰富了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举一例即可)
    (2)使情节更完整。老婆子的追问,照应开篇玛丝洛娃帮老婆子请托付聂赫留朵夫,首尾呼应。
    (3)使主题更突出。①聂赫留朵夫忏悔和求婚,唤醒了玛丝洛娃,但现实痛苦又难以排解,借酒浇愁,表明玛丝洛娃“复活”之路异常艰辛。②柯拉勃列娃认为玛丝洛娃遇到聂赫留朵夫走运,有钱人无所不能,揭示社会黑暗,增强对社会批判的力度。(举一例即可)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表明其心理由亲到疏”错误。聂赫留朵夫称呼的变化并不表明其心理由亲到疏,而是反映了他内心复杂的情感波动和对玛丝洛娃的深切关怀与歉疚。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D.“表现了玛丝洛娃与同伴们安于堕落、醉生梦死的生活”错误。根据“现在她已经无法把往事搁在一边,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而要清醒地生活下去又实在太痛苦了”,可知是突出玛丝洛娃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心理的能力。
    第一次强调:
    ①玛丝洛娃如今身处苦役犯的境地,与身为公爵的聂赫留朵夫有着天壤之别。她深知这种身份差距是现实存在且难以逾越的,这让她在面对聂赫留朵夫的种种举动时,有着一种无奈和基于现实的清醒认知,她通过强调身份来表达这种清醒下的无奈与自卑情绪;
    ②曾经,聂赫留朵夫作为公爵,对她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当聂赫留朵夫再次出现并试图做出一些弥补时,她强调两人的身份,就是想让聂赫留朵夫也清楚记得当初是他凭借公爵的身份和地位对她进行了伤害,借此宣泄自己内心压抑已久的愤怒情绪;
    ③过去聂赫留朵夫的行为是自私且不负责任的,利用自己的公爵身份玩弄了她的感情,而后又抛弃了她,她强调双方身份,意在谴责聂赫留朵夫当初凭借身份优势对她的伤害;
    ④面对聂赫留朵夫提出的结婚想法,她深知两人身份差距带来的隔阂以及过去的伤害难以轻易抹去,所以通过强调彼此身份,委婉地向聂赫留朵夫表明她不可能答应求婚;
    ⑤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阶级差异巨大,贵族与平民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玛丝洛娃成为苦役犯,很大程度上是受这种社会阶级制度的压迫,被贵族阶层的人所伤害。她强调两人的身份,也是在对这种不合理的社会阶级制度表达愤慨,控诉社会的不公。
    第二次强调:
    ①聂赫留朵夫提出要和她结婚等一系列行为,在玛丝洛娃看来,更多的是他为了自己的灵魂救赎,想要通过拯救她这个苦役犯来减轻自己内心的愧疚感,玛丝洛娃再次强调双方身份,就是要明确拒绝聂赫留朵夫这种把她当作赎罪工具的行为,指责他的自私;
    ②曾经被聂赫留朵夫伤害的经历让玛丝洛娃刻骨铭心,她对再次陷入和聂赫留朵夫的情感关联充满了警惕。所以强调身份,是她在心理上竖起的一道防线,体现出她内心深处对可能到来的二次伤害的恐惧与防备心理。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多余:
    (1)从情节结构角度:整个选文围绕“第二次探监”这一核心事件展开,开头明确进入探监场景,中间详细展现了探监时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之间的对话、情感冲突等内容,最后以玛丝洛娃跟着看守走出去作为探监结束的标志,在情节上已然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闭合的结构单元。
    (2)从情感表达角度:在探监过程中,通过两人的对话及玛丝洛娃的种种表现,已经充分且强烈地展现出了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愤怒,以及对上层贵族虚伪面目的批判与痛恨之情。而后面三段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基调基本与探监过程中呈现的一致,并没有在情感深度、广度或者情感的转变等方面带来新的拓展。
    (3)从核心内容角度:第二次探监着重刻画的是聂赫留朵夫想要通过忏悔、提出结婚以及发誓永不离开等方式来对玛丝洛娃进行赎罪的心理与行为,整个探监过程围绕着这一主线展开,核心是两人之间这种复杂的情感与救赎关系。然而后面三段内容并没有直接对这些核心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拓展或者补充。
    不多余:
    (1)从人物形象塑造角度:①衬托聂赫留朵夫形象方面:柯拉勃列娃说 “看样子,他被你迷住了” 这句话从侧面衬托出聂赫留朵夫在探监过程中表现出的对玛丝洛娃的关心、想要赎罪以及求婚等行为是真诚的。通过他人的视角来进一步印证聂赫留朵夫的内心变化,让聂赫留朵夫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②丰富玛丝洛娃形象方面:老婆子只关心自己拜托玛丝洛娃的事情有没有被提及,而玛丝洛娃在经历了与聂赫留朵夫的复杂会面后,沉浸在自己的痛苦情绪中,甚至都没有回应同伴的话。通过鲜明的对比,凸显出玛丝洛娃即使身处困境,却依然还惦记着他人的事情,展现出她乐于助人的美好品格,丰富了玛丝洛娃性格的多面性。
    (2)从情节完整性角度:开篇提到玛丝洛娃带着老婆子的托付来见聂赫留朵夫,而后面三段中老婆子的追问“怎么样,我的事你提了没有?”很好地照应了开头这一情节设定,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结构,使得整个故事在情节上更加连贯、完整,增强了故事的整体感。
    (3)从主题深化角度:①聂赫留朵夫的忏悔和求婚本应是促使她走向精神“复活”的契机,但现实的痛苦却让她难以释怀,只能借酒浇愁。这一情节表明了玛丝洛娃要真正实现“复活”,在精神和生活上重新站起来是极其艰难的,进一步深化了“复活”这一主题。②柯拉勃列娃认为玛丝洛娃遇到聂赫留朵夫是走运了,觉得有钱人什么事都有办法,这种观念反映出社会阶层之间巨大的差距和不公,揭示了社会的黑暗现实,拓宽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主题内涵。
    【答案】10.
    ADF 11.C 12.D 13.(1)次日清晨,大雾,晋军进兵直达夹寨。后梁军没有侦察放哨的士兵,也没有预料到晋军的到来。
    (2)刘仁恭曾向李克用请求救援,但李克用痛恨刘仁恭反复无常,始终没有答应。14.主观方面:①李存勖志向远大,文韬武略。
    ②他谋略过人,而且善于带兵、用兵,军纪严明。
    ③他为人大度,不计前嫌。
    客观方面:后梁大意轻敌,疏于防范。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
    句意:凡是出兵,骑兵如果不见到敌兵就不可以骑马,有时步兵骑兵的前后位置已经定下,不可以超过军队来躲避危险。
    “凡出师”是一个完整的句意单位,意思是“凡是出兵”或“大凡有出兵的情况”,故在A处断开。
    “骑军不见贼不许骑马”是对骑兵出师的要求——“不见贼不许骑马”,所以在“马”后即D处断开。
    “或步骑前后已定”是出师时的另一种情况,“或”字领起另一种情况,即步兵骑兵的前后位置已经定下时,“步骑前后”作主语,“已定”作状语和谓语,句意完整,故在F处断开。
    故选ADF。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一词多义的掌握能力。
    A.正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率尔”的尔意思是“……的样子”。句意:你们要好好教导他。/轻率的样子。
    B.正确。句意:境内太平。/明晓国家太平和动乱的道理。
    C.两者不同,本文是“遗憾”,而《孔雀东南飞》中是“抱恨”“怨恨”。句意:只是遗憾河东地势狭长兵力不足。/心中抱恨哪里能够说得完。
    D.正确。句意:在约定的地方会合。/仙人所居的都会,不可以期冀(求)。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能力。
    D.“他用多种手段训练士兵,激发他们必胜的信心,所以三军戮力齐心,以一当百”的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期会有处,不得违晷刻。并在路敢言病者,皆斩之”“故三军惧法而戮力”等句可知:三军之所以戮力齐心,主要是因为军纪严明,很有约束力,而不是“激发他们必胜的信心”。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1)“诘旦”,次日清晨;“斥候”,侦察放哨的士兵;“意”,料到。
    (2)“刘仁恭求救于李克用”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刘仁恭于李克用求救”;“返覆”同“反复”,反复无常的意思;“许”,答应。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涉及的重要问题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题干要求简要概括:晋王李存勖为什么能够灭掉后梁?可从晋王和后梁两方思考。
    从晋王李存勖这方面来看:
    材料一“晓音律,习《春秋》,通大义,善骑射”“此子志气远大,必能成吾事”和材料二“庄宗之嗣位也,志在渡河”等语句,可以概括出:文韬武略,志向远大。
    材料一“晋王伏兵三垂冈下。诘旦,大雾,进兵直抵夹寨……晋王命周德威、李嗣源分兵为二道,填堑烧寨,鼓噪而入”和材料二“但恨河东地狭兵少,思欲百练其众”“其分路并进,期会有处,不得违晷刻。并在路敢言病者,皆斩之”等语句可概括出:谋略过人,军纪严明;善于带兵、用兵。
    材料一“夫为天下者不顾小怨,且彼尝困我而我救其急,以德怀之,乃一举而名实附也”,李存勖认为打天下的人不应顾念小的仇怨,而应该用恩德安抚对方,才能一举而名实相符合。最终,李克用听从了他的建议,与刘仁恭讲和,并召请其军,据此可以概括出:不计前嫌,为人大度,有深谋远虑等要点。
    从后梁方面看:
    材料一“梁军无斥候,不意晋兵之至”意思是:后梁军没有侦察放哨的士兵,也没有预料到晋军的到来。据此可概括出:后梁大意轻敌,疏于防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后唐庄宗李存勖,小名亚子或亚次,代北沙陀人,是晋王李克用的儿子。他通晓音律,研习《春秋》,深谙微言大义,擅长骑马射箭。晋王李克用头上长了个毒疮,病情十分严重。晋王李克用下令他的弟弟李克宁等人拥立他的儿子李存勖为嗣,并说:“这个孩子从小志向远大,定能完成我的事业。你们可要好好教导他啊!”晋王死后,亚子李存勖承袭为晋王。五月辛未朔(初一),晋王埋伏军队在三垂冈下。次日清晨,大雾,晋军进兵直达夹寨。后梁军没有侦察放哨的士兵,也没有预料到晋军的到来。晋王李存勖命令周德威、李嗣源分兵两路,填沟烧寨,擂鼓呐喊而入。后梁兵溃不成军,向南逃跑。后梁逃跑的死亡的将士数以万计,丢弃的物资粮草和军用器械堆积如山。后梁太祖听说潞州夹寨没有守住,大惊失色,过了一会儿长叹说:“生子当如李亚子,李克用家业可以不亡了!”晋王李存勖回晋阳,休整军队,进行赏赐,任命周德威为振武节度使、同平章事。诏命州县举荐有才德的人,罢斥贪婪残暴的官吏,减轻田租赋税,抚恤孤寡穷民,申雪冤案,禁止奸盗,境内太平。龙德三年,后唐工灭后梁,后梁的末代帝王朱友贞自焚而死。当初,李克用在世的时候,刘仁恭曾向李克用请求救援,但李克用痛恨刘仁恭反复无常,始终没有答应。他的儿子李存勖说:“现在天下的形势,归降朱全忠的藩镇已经十之七八,自黄河以北,能成为朱全忠忧患的,只有我们河东与幽州、沧州了,现在幽州、沧州被朱全忠围困,我们不与他们协力抗拒朱全忠,不符合我们的利益。打天下的人不顾念小的仇怨,况且他们曾经使我们困窘而我们却解救他们的危急,用恩德安抚他们,这才是一举而名实相合啊。这是我们再振兴的时机,不能失掉啊。”李克用认为对,于是应允刘仁恭和好,并召请他的兵士于麾下。
    材料二:
    唐庄宗即位之后,志在收取黄河以南地区,只是遗憾河东地势狭长兵力不足,想要锻炼他的部下,以期一定胜利获得天下,于是下令道:“凡是出兵,骑兵如果不见到敌兵就不可以骑马,有时步兵骑兵的前后位置已经定下,不可以超过军队来躲避危险。如果分兵行军,在约定的地方会合,不可以超过片刻。且如果在行军途中敢说困难的,一律斩首。”所以三军害怕律法而 齐心协力,都能以一当百,所以后梁王朝攻取了天下却不能统治,最终为其所灭,的确有些原因的。
    【答案】15.C 16.①第一山位于宋金分界线上,且闻名于世,而诗人不曾有机会登临,有种久闻胜地而末曾一游的遗憾,故“未到负平生”。
    ②登上此山后,诗人眺望到淮河对岸的渔火,想到被金人统治的人民的心酸和苦难,而南宋朝廷却毫无雄心壮志去恢复失地,诗人的爱国情怀难以抑制,自然伤心断肠。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写中原景象青翠无边,意在反衬眼前淮水碧绿浅窄和冷漠无情”错误,诗人化用杜甫“齐鲁青未了”,写中原景象青翠无边,同时通过眼前只有“半篙淮水”相隔,却山河分裂,来突出国土沦陷的悲痛以及对恢复中原的渴望,并非反衬淮水的“碧绿浅窄”。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诗中的“第一山”位于盱眙境内,是南宋与金分界线上的重要城镇,有着极高的知名度。这样一处有着特殊地理位置且闻名遐迩的胜地,对于喜好游历、心怀家国等诸多情感的诗人来说,一直听闻却未曾亲身到达,内心自然会觉得是一种遗憾,仿佛辜负了自己的一生,所以会发出“闻名未到负平生”的感慨。
    ②当诗人有机会登临此山后,站在山上眺望,看到了眼前的景象,广袤的中原大地虽依旧有着无尽的青翠,可仅仅隔着这浅浅的淮水,却已被分割在不同的统治区域。到了傍晚时分,看到隔岸的渔灯明灭,那里有着无数南宋遗民在痛苦生活。当时南宋朝廷面对国土沦陷,并没有展现出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作为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诗人,目睹这一切,内心的爱国之情难以抑制,所以才会“肠断”。
    17.【答案】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淫、怨诽、蜉蝣。
    【答案】
    18.例1:有必要,该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表示当下年轻人身体的脆弱、孱弱。
    例2:没必要,该处没有表示特殊含义(直接引语、强调)意义,“数学题”只是作为“健康”的比较对象,没必要使用引号。
    例3:有必要,该处引号表示强调,强调了“朋克养生”的特点——“一边损耗身体,一边补救身体”。
    19.A.生龙活虎(朝气蓬勃/身强力壮)
    B.背道而驰(南辕北辙)
    20.甲:年轻人也开始加入了养生的行列
    乙:将“朋克养生”拆开看
    21.③每个人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⑥年轻人只有对生命足够敬畏
    22.①短语内部词意矛盾,形成反差,“敷面膜”是为了保护皮肤,“熬夜”却有损皮肤健康;“戴护膝”是为了保护膝盖,“蹦迪”会损害膝盖健康。
    ②在该语境中,说明“熬夜敷面膜!蹦迪戴护膝”的行为在年轻人中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
    ③短语并列,节奏感强。
    【详解】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例1:有必要。“脆皮”在这里并非其原本字面所指的物体质地脆的意思,而是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用来形象地描述当下年轻人身体呈现出的脆弱、孱弱的状态,这种特殊含义通过引号来体现,所以使用引号是必要的。
    例2:没必要。“数学题”在此处只是单纯地作为一个与“健康”进行对比的对象,并没有表示出如特殊含义、直接引语、强调等需要使用引号的典型情况,所以此处使用引号是多余的。
    例3:有必要。理由:“边耗边补”准确地概括了“朋克养生”这种独特养生模式的核心特点,即一方面在损耗身体,另一方面又试图进行补救,通过加上引号起到了强调这一特点的作用,让读者能更清晰地抓住这种养生模式的关键所在,所以使用引号是合适的。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此处是要体现年轻人本应具有的充满活力、健康强壮的状态,与后文提到的年轻人因不健康生活方式而变得“脆皮”形成对比,所以可填“生龙活虎”“朝气蓬勃”或者“身强力壮”。生龙活虎:是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朝气蓬勃:是充满生气和活力的样子。身强力壮:是指身体强壮有力。
    B处:这里说年轻人一方面创造保养身体的方法,另一方面却采取无序、不规律的生活方式,两种行为相反,目的相反,所以可填写“背道而驰”或者“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奔跑,比喻行动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完全相反。南辕北辙:是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前文提到“养生”曾只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后面要转折说年轻人的情况,结合后文内容可知是年轻人也开始参与到养生这件事中来,所以可填写“年轻人也开始加入了养生的行列”。
    乙处:本空后面紧接着对“朋克养生”进行了解释,将其拆分成前半截和后半截分别说明含义,所以此处应填写“将‘朋克养生’拆开看”。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文语病有两处:
    ③处:“自身健康是每个人的第一责任人”主客颠倒,应将“每个人”和“自身健康”互换位置。
    ⑥处:“只要……才……”关联词搭配不当,应将“只要”改为“只有”。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熬夜敷面膜”中,“敷面膜”通常是人们在正常作息下为了保养皮肤、让皮肤更好而采取的措施,意味着对皮肤的呵护,而“熬夜”则是一种明显对皮肤有害的行为,二者词意形成鲜明的矛盾反差。“蹦迪戴护膝”里,“戴护膝”是为了保护膝盖,“蹦迪”是一种较为剧烈运动,容易对膝盖造成损伤,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同样构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突出了“朋克养生”行为的矛盾性和不合理性。
    ②在描述当下年轻人“朋克养生”的语境中,列举“熬夜敷面膜”“蹦迪戴护膝”这样的短语,能够非常形象且典型地代表年轻人那种既想要放纵享受生活,又试图进行一些补救措施的普遍行为方式,说明了这种矛盾的养生行为在年轻人中是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朋克养生”的特点。
    ③这两个短语以并列的形式呈现,“熬夜敷面膜”和“蹦迪戴护膝”在结构上相似,都是两字+三字的动宾短语,读起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3.【答案】(1)探春:杏花签寓意“侥幸”,结局幸运。杏花签影射贾探春必得贵婿,暗示探春远嫁为王妃之事。
    (2)湘云:海棠花指喻史湘云,因为她明艳美丽,像海棠一样,历经磨难,劫后余生,见证了贾府“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凄凉结局。
    (3)香菱:“连理枝头花正开”指的是“并蒂花”。“并蒂花”本是夫妻花,但花签往往是反话。预示香菱会遭人凌虐结局悲惨可怜。
    (4)黛玉:“芙蓉花”,即荷花。花签上的签语诗句是“莫向东风当自嗟 ”,比喻黛玉的特质是清水芙蓉,出淤泥而不染,暗示她不要再在风中嗟叹哀怨自己的命运,徒劳哭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情节、人物的分析鉴赏能力。
    (1)探春:杏花签寓意“侥幸”,结局幸运。杏花签影射贾探春必得贵婿,暗示探春远嫁为王妃之事。贾探春的杏花被誉为“瑶池仙品”,就像王母的蟠桃一样。重点不在仙品,而在瑶池。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王母娘娘”为玉皇大帝妻子,“瑶池”二字,突出贾探春最后为王妃的事实。
    (2)湘云:“香梦沉酣”,指的便是史湘云日间醉眠石上的事,而“只恐夜深花睡去”则象征着史湘云的性格如海棠花一般清纯美丽。“海棠花”是史湘云的花语,曹雪芹之所以用海棠花来指喻史湘云,一方面是因为她明艳美丽,具有豪放爽快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史湘云象这海棠花一样,历经磨难,劫后余生,见证了贾府“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凄凉结局。
    (3)香菱:在元宵节前后,香菱被拐走,这不是巧合,注定香菱悲惨的一生。“连理枝头花正开”指的是“并蒂花”,“并蒂花”本是夫妻花,但花签往往是反话。香菱给薛蟠做妾,薛蟠待她却毫无情意。香菱本名甄英莲。“菱”就是菱花,通“凌”,被欺凌的意思;“莲”就是莲花,通“怜”,甄英莲就是“真应怜”。预示香菱会遭人凌虐结局悲惨可怜。
    (4)黛玉:此笺名芙蓉,暗喻黛玉性情高洁,签语为风露清愁,形容黛玉性情及容貌,解诗又说红颜薄命。“芙蓉花”在秋天开放,同时暗示黛玉的命运:红颜薄命,生不逢时,与东风无缘,被秋风吹落。无须埋怨,无须惆怅,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诗笺上说莫怨东风,然后又隐喻红颜薄命。
    24.【答案】例文:
    只争结果,不论动机
    著名法学家罗翔老师在界定“正当防卫”时表示,只要动机正义和结果正义具备其一,就可以认定为正当防卫。无论是评价人物,还是评判事件,都难免会有动机论和结果论之争。那么以动机来评判和以结果来评判究竟哪个更合理呢?笔者以为,应该只争结果,不论动机。
    何为动机?动机就是我们的兴趣、欲望和价值观。动机引导每个人的行为和决策,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所有事件的结果都源于动机。
    揆诸当下,我们时常倾向于动机论,反对唯结果论,认为只要动机正义,即便结果有误,也是可以接受的。这种想法很危险。多年前,有位叫赖宁的15岁的中学生,为了扑灭山火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见义勇为的事迹被编进教科书里,成为人尽皆知的小英雄。可是,很快他的事迹被教材移除,照片从墙下拿下,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守则将“见义勇为”的内容改为“见义智为”,强调在紧急情况下首要保证自身安全。固然赖宁灭火的动机是正义的,可是结果却以生命为代价,这样的动机正义不值得提倡,毕竟他只是个未成年的孩子。
    倘若动机正义就可以不必在乎结果正义,那么学生为了分数正义就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作弊,穷人为了养活自己饥饿的孩子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抢劫超市,大国为了所谓的“人道主义”就可以挑起战争肆无忌惮地侵略小国——“动机正义就不必在乎结果”无非是流氓掩盖责任的遮羞布罢了。
    由是观之,如果非要在动机正义和结果正义之间择其一,笔者宁愿选择后者,只争结果,不论动机。
    之所以主张结果正义胜于动机正义,是因为任何人需要负责的是自己行为的结果,而非动机。好比考场上有学生想通过作弊获取分数,虽纠结犹豫,终究没有付诸行动,既然没有产生结果自然无须为动机负责。第47届美国总统大选的关键时刻,有枪手出于正义的动机不惜行刺侯选人,击伤特朗普后被安保人员击毙——安保人员在意的是凶手行刺的结果,哪管动机。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只争结果,不论动机”并不意味着动机毫无价值,而是在于我们必须以更严谨的态度去看待人类行为。无论是在学业上、职场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强调结果的导向。人心难测,动机善恶难辨,唯有结果,才是评判的关键。在这个充满变化与挑战的时代,我们需要在追逐结果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对社会责任的意识。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是人心,最难把握的是道心,惟愿我等行事,只争结果,不论动机,但求问心无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直接提出了“以动机来评判和以结果来评判究竟哪个更合理呢?”这一问题,考生需要由此问题展开思考。
    首先,考生需明晰动机论和结果论的内涵。所谓“结果论”,是主张根据行动的后果来判断其是否道德。而动机论则主张行动的道德性应该是由行动本身的性质和道德规范来决定的,而不是基于其后果。
    其次,考生需要全面分析动机论和结果论各自的利弊。
    动机论考虑到了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助于避免对行为的简单化和片面化评价,同时,当动机被重视时,人们更有可能出于善意和正义去行动,从而营造一个更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但是,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且多变的,动机往往难以准确判断。有时候,即使动机良好,也可能因为各种因素导致不良结果。
    结果论强调实际效果,不受主观意愿的干扰,具有更强的客观性和可衡量性,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问题解决。但仅仅以结果来评判,可能会忽略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图,导致评价片面。甚至导致功利主义兴起,促使人们为了追求好的结果而不择手段,忽视道德和伦理。
    综上,在评价人物或评判事件时,动机和结果都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它们各自具有合理性和局限性,在不同的情境中,动机和结果的重要性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紧急情况下,结果可能更加重要;而在其他情况下,动机可能更能体现人的品质和道德。因此,在评价时应该因时因事因人制宜,避免一概而论。
    立意时,考生可支持动机论,也可以赞同结果论,当然,也可以认为二者兼而有之才是最佳的评判的标准。
    材料具有较强的思辨性,更适合写成议论文。写作时,可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先指出中心论点,如在评价时,既要考虑行为的初衷和动机,也要关注其带来的实际结果,这样才能做出更加全面、公正和客观的评价。接着可从动机论与结果论的内涵与实质,只看动机不看结果或只看结果不看动机的危害,何时以动机论为主,何时以结果论为主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更丰富。
    立意:
    一是动机重要,结果更重要。
    二是只争结果,不论动机。
    三是动机与结果应保持动态平衡。

    相关试卷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通州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整本书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1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