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第1页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第2页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诚然,霍布斯看出了现今的人们对自然的权利所作的种种解释的缺点,然而从他自己所作的解释中得出的结论就可看出,他的解释的着眼点也是错误的。既然这位作者是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的论点就应该这样来表述: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是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其实,这些欲望乃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
    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他的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他:如果别人碰撞了他或打扰了他,他就会咬别人的腿。说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强壮的,与说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依赖于人,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人只有在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霍布斯没有看出:我们的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防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智慧的发达、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他们从对恶事的无知中得到的益处,比别人从对美德的认识中得到的益处多得多。
    此外,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这一点,就连对人类的美德大加贬抑的人也是不得不承认的,因此,我不怕任何人提出反对的意见。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我们很欣慰地看到《蜜蜂的寓言》的作者曼德维尔巴不得不承认人是一个有感情和同情心的生物。他以平淡和细致的笔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事例: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她的孩子,用尖锐的牙齿咬孩子的肢体,用爪子掏取他还在跳动的内脏。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难道不难过吗?
    “心地的温情,是大自然把眼泪给予人类的同时赠予人类的礼物。”
    曼德维尔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如果大自然不赋予人类以怜悯心来支持他的理性,那么,人类尽管有种种美德,也终归会成为怪物。但是,曼德维尔没有看到的是,人类的种种社会美德全都是从这个品质中派生出来的。的确,人们所说的慷慨、仁慈和人道,如果不是指对弱者、罪人和整个人类怀抱的怜悯心,又指的是什么呢?其实,从深层次的意义上看,人们所说的善意和友谊,无非就是对某一个特定的对象所抱有的持久的怜悯之心而已,因为我们希望某一个人不受苦,不是希望他幸福,又是希望他什么呢?即使说怜悯心真的只不过是使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这种说法,除了更加有力地证明我的论点符合真理以外,还能说明什么呢?
    可以肯定的是,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有这样一个优点: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它能使每一个身强力壮的野蛮人宁可到别处去寻找食物,也不去抢夺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费了许多辛苦才获得的东西。在训导人们方面,它摒弃了“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样一句富于理性和符合公正原则的精辟格言,而采用“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样一句出自善良天性的格言,尽管这句格言没有前一句格言完善,但也许更有用处。
    (节选自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
    1.依据文意,以下属于霍布斯观点的一项是( )
    A.人没有善的概念,所以天生是恶人;人是邪恶的,所以不知道什么是美德。
    B.怜悯心是我们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是自然的感情。
    C.人以为自己是宇宙唯一的主人,是因为自认为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
    D.只有大自然赋予人类以怜悯心来支持他的理性,人类最终才不会成为怪物。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叙述《蜜蜂的寓言》之例,是以囚徒目睹他人不幸尚且悲伤难过来论证人是有感情和同情心的。
    B.作者引用诗句“心地的温情,是大自然把眼泪给予人类的同时赠予人类的礼物”,是为了论证怜悯心是大自然赋予人的天性。
    C.在作者看来,人类的慷慨、仁慈和人道等种种社会美德,全部都是从“怜悯心”这一品质派生出来的。
    D.作者认为“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比“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更加完善、有用。
    3.下列选项中属于作者所说“怜悯心”的一项是( )
    A.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促织》)
    B.任何违犯、偏离、背弃所谓规章的行为,虽说跟他毫不相干,也总让他忧心忡忡。(《装在套子里的人》)
    C.李小二道:“恩人休要疑心。只要没事便好了。只是小人家离得远了,过几时那工夫来望恩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D.贾母听说,忙道:“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那里见的这个势派。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不疼的慌?”(《红楼梦》)
    4.选文划横线部分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请简要分析这种论证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5.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与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内涵相通,而目的有异,请加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看不见的珍藏
    茨威格
    ①这个故事是我从事艺术品买卖的这37个年头里所经历过的最不寻常的事情。自从我们钞票的价值就像逸散的煤气荡然无存以来,古玩交易市场那些暴发户们突然对古旧的版画及画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你得源源不断地进新“货”。
    ②我不由想到把过去的旧账本拿出来翻一翻,兴许能找出几个昔日的老主顾,从他们那儿弄回几件副本呢。我突然翻出一捆大概要算是我们最早的老主顾写来的信件。这位滑稽可笑、节约成癖的老兵,作为一位古代版画艺术的收藏家却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聪明才智、极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雅不俗的艺术品位。我将其近60年的订单慢慢地加以整理,发现他的收藏品早就价值连城了。尽管如此,自从1914年以来,他再也没有寄来过订单了。
    ③我毫不费劲地找到了他的住所——简陋的乡村楼房的三层楼上,告诉老人恰好路过这里,顺便拜访一下他——我们这个字号的多年老主顾、德国最大的收藏家之一,约定下午三点以后来看藏画。
    ④午饭过后,一个衣着朴素的姑娘找到我,说是我的老主顾赫尔瓦特的女儿。她涨红着脸,显得十分局促与尴尬。她断断续续地告诉我来意:原来在大战过后,老人已经完全失明。当时物价飞涨,单凭老人微薄的退休金,根本无法应付一家人的日常开销,甚至温饱都不够。不得已,母女俩只好背着老人把他的藏品卖掉。而为了不被这可怜的失明老人知道,为了让他继续维持他那每天都要花费几小时的“看”画的乐趣,也为了老人能够不知晓真情继续快乐地活下去,她们只好用一些仿制品和空白页来填充画框,瞒过老人。老人女儿的话使我感动万分,我决定对老人守口如瓶,并尽力配合他。
    ⑤我们于是一起到她家去。“赫尔瓦特今天一个中午根本睡不着,为了急于要把他的宝贝给您看。”老人的妻子微笑着对我说。她女儿的一个眼色已经使她明白我的态度,并让她放下心来了。桌上一大摞画夹已经摊开,等着人去看。
    ⑥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发黄的空白的纸。他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可是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见,他那瞳仁僵死、目光发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纸上的反光,还是来自内心的喜悦——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
    ⑦“怎么样,”他颇为得意地说道,“您曾看见过比这幅更加精美的复印画吗?每个细部的线条印得多么清晰,轮廓多么分明。再看看它的来历!瞧这儿”——他把画页翻了过来,用指甲极为精确地指着这张白纸的某些地方,使我不由自主地望了一眼,看那儿是不是真的还盖着图章——“您看,这儿是那格勒藏画的图章,这儿是收藏家雷米和艾斯代勒的图章。”
    ⑧听到这位老人这样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看见他用指甲毫厘不差地指着只在他的想象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图章,真叫人毛骨悚然。由于恐怖,我的嗓子眼堵得厉害,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我在慌乱中抬起眼睛看了看那两个女人,又看见老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于是我振作了一下,开始扮演我的角色。
    ⑨“简直叫人拍案叫绝!”我终于结结巴巴地说道。老人的脸上马上现出得意的神气,“不过,这还根本算不了什么。”他就这样滔滔不绝、洋洋得意地边说边让我看画夹,足足忙了两个小时。我和他一起共看这一百来张空白的废纸或蹩脚的仿制品,而这些在这个可悲的丝毫没起疑心的盲人的记忆里还是真实存在的,以至于他可以毫无差错、按照准确无误的顺序精确入微地夸奖并且描绘每一幅画。只有一次,他似乎觉察到什么,使他不能热情洋溢地说下去。他拿起一张《安提俄珀》,他那已经训练得十分敏感的触觉神经在这张陌生的纸上没有摸到那些凹纹,于是他突然皱起眉头,声音也慌乱了:“这不是……这不是《安提俄珀》吧?”他喃喃自语,神情有些狼狈。我马上采取行动,急忙从他手里把这幅画取过来,热情洋溢地大肆描绘我也熟悉的这幅画刻画的一切可能有的细节。盲人的那张已经变得颇为尴尬的脸松弛了下来。“总算找到了一个识货的行家!”他洋洋得意地掉转脸去冲着他的妻女欢呼起来,“总算找到一个懂行的,你们也听听。”
    ⑩他说着,用手指温柔地抚摩一下那些早已空空如也的画夹,就像抚摩一些有生命的东西似的。这是一个既可怕又动人的场面,因为在进行大战的这些年里,我还从来没有在一个德国人的脸上看到过这样纯净的幸福的表情。
    ⑪我们开始握别的时候,他的声音变得非常柔和。“我终于又能和一个行家一起看一遍我心爱的藏画,这对我来说真是个幸福。我在这儿答应您,在我的遗嘱里加上一条,您应该得到管理这批不为人所知的宝藏的荣誉。请您答应我一件事:请您印个漂亮的藏画目录,这将成为我的墓碑。”我深受感动地答应他去办这件实际上我永远无法照办的事,老人死沉沉的瞳仁又为之一亮。
    ⑫两个女人送我到门口。她们一面望着我,一面流泪,她们的眼光是多么温暖,多么富有感激之情。我恍恍惚惚地摸索着走下楼梯,心里其实十分羞愧:我像童话里的天使似的降临到一个穷人家里,使一个瞎子在一小时内重见光明,我用的办法是帮人进行了一次虔诚的欺骗,极为放肆地大撒其谎,而我自己实际上是作为一个卑鄙的商人跑来,想狡猾地从别人手里骗走几件珍贵的东西的。可是我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在这阴暗迟钝、郁郁寡欢的时代,我又一次生动地感觉到纯粹的热情,一种纯粹是对艺术而发的精神上的快感,这种感情我们这些人似乎早已忘怀了。我心里充满敬畏之情——我无法用别的方式来表达——虽然我不知为什么,又一直感到羞惭。
    ⑬我已走在大街上了,回头却看见一个令人难忘的情景:楼上的窗口露出一张白发老人的高高兴兴的笑脸,凌驾于大街上愁眉苦脸、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之上,由一片善意幻觉的白云托着,远远脱离了我们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我不觉又想起那句含有深意的老话——我记得好像是歌德说的——“收藏家是幸福的人!”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看不见的珍藏”,指藏品并不存在和失明老人看不见藏品,同时也昭示了“我”人性中的纯粹与善良。
    B.老人急切地期盼“我”的到来,得意地展示他的珍藏,这种兴奋源于倾吐自己艺术爱好的渴望,遇到知己的喜悦。
    C.失明老人发现《安提俄珀》画纸的异常这一情节展现了他敏感的艺术鉴赏力,暗示了老人内心的怀疑。
    D.老人的妻子和女儿在战后一边艰难维持家庭的生计,一边依然小心翼翼、尽力地呵护着老人心中的艺术世界。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战过后通货膨胀导致的物价飞涨和老人再没给“我”寄来过订单,为后文老人藏品的荡然无存埋下伏笔。
    B.小说中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失明老人的形象,表现他对自己藏品的狂热喜爱。
    C.结尾窗口老人“高高兴兴的笑脸”与大街上人群的“愁眉苦脸”形成对比,反映对艺术的追求能消解现实的残酷。
    D.小说截取了一个小人物的生活片段,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控诉了战争,也讴歌了黑暗年代中人性的光芒。
    8.“我”的心理随着老人鉴赏名画的过程逐步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我”不同阶段的心理表现。
    9.作者在文末引用了歌德说的一句话,“收藏家是幸福的人!”你认为老人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注],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旄倪:老人和幼儿。
    材料二: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10.材料二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宣王不能A用B适梁C梁惠王不果D所言E则见以F为迂远G而阔H于事情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乘之国,文中指大国。“乘”指车,兵车,六马一车为一乘。
    B.狄,对居住在北方的部族的泛称,古有“北狄南蛮”之说。
    C.罕,文中指很少,与成语“人迹罕至”中的“罕”字含义相同。
    D.合从连衡,“合从”指“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指“事一强以攻众弱”。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够怜惜当地百姓,实施的政策能够让百姓高兴。
    B.孟子认为齐宣王如果能够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施“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齐国动兵。
    C.孟子认为功利是祸乱的开始,为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他很少谈及利。后世司马迁对此极为赞叹。
    D.孟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当时各诸侯国国君的采用,国君们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孟子的“德政”不合时宜。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2)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
    14.孟子认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请从材料一中列举两个可以论证这个观点的例子。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赠裴十四①
    李白
    朝见裴叔则②,朗如行玉山。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身骑白鼋③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
    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注]①裴十四:当是裴政,为李白好友,“竹溪六逸”之一。②裴叔则:晋朝裴楷,人称裴令公,仪容俊伟。“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世说新语·容止》)③骑白鼋(yuán):语出《九歌·河伯》:“乘白鼋兮逐文鱼。”白鼋,白色的大鳖。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使用了关于裴叔则的典故,由此可推测裴十四仪表堂堂,清朗如玉山,光彩照人。
    B.高比南山的金银,也换不来裴十四的一顾,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了人物与众不同的风骨。
    C.尾句以景结情,诗人借“浮云”写友人西去的状态,表达了对友人前途人生的担忧。
    D.本诗一改赠别诗抒写离情别绪的特点,将重点放在了对友人的形象和品格的刻画上。
    16.同样写黄河,请比较本诗三、四句与《将进酒》开篇“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异同。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出人世变化、江月永恒的哲理。
    (2)李白在《将进酒》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举例证明自己所提出的“惟有饮者留其名”这一观点。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一句写天人永隔时间之长,“_____________”一句又表现了与葬地相隔之远。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岂不知,天地无须言,一千种生命有一千种语言,一万种生命有一万种语言,它们时时刻刻在诉说着天地的神谕,践行着天地的夙愿。例如芦苇,告诉了我们很多很多。
    生长在处于中国高纬度地区的呼伦贝尔的芦苇,只能利用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和时间赛跑。从五月末到八月底,它们飞快地发芽,飞快地拔节,飞快地孕穗,飞快地开花结籽,飞快地在根下蕴积越冬茎块,然后听凭风运送生命的希冀,把种子交给不可知的远方。当一个短促的生命季结束,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们再看芦苇,简直有点惊诧加惊喜,因为我们看到的不是残花败柳似的凋零,也不是瑟瑟发抖的萎靡,而是一片倔强地挺立于白雪和厚冰中的壮美。那些镀了淡金似的芦苇,高高地占据了地平线,就像太阳女神不肯离去的裙袂在悬移着。芦苇鳞次栉比,集体直指苍天,犹如姐妹一样互相依偎着,支撑着,拥抱着,看上去棵棵纤细,合起来众志成城。虽然它们茎秆壳里面已经空空如也,再没有可以滋养生命的汁液,但是似乎弱不禁风的芦苇姐妹,保持着原初的婀娜和力度,犹如伊人倾城,临风于旷野一方,切割出三米高的灿烂风景线。
    18.文中画横线处连续使用五个“飞快地”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9.文中画框部分为什么先写两个“不是”,再写“而是”?
    20.文中加粗语句的逗号是怎样增强文本表现力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高考考场上,紧张或许在所难免,①___________。在心理学中,压力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倒U型曲线来解释。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随着压力的逐步提升,人体反而能够逐渐激发出潜在能力,思考和行动的效率也会随之提升。所以适度的紧张对考生来说是好事。
    面对压力,紧张是正常现象,刻意追求过于放松的心态反而违背常理,会适得其反,进一步加剧紧张焦虑的心态。②___________,都要允许一定程度的紧张存在,不要对放松心态过于执着。尤其是对家长来说,切忌一味地反复劝诫考生要放松心态。
    高考从来都不只是考学生,③___________。专家认为,高考期间家长要负责好“后勤保障”工作,给予考生一个独立、安静、不被打扰的备考空间就是对其最大的帮助。不要总是围着孩子问“你考得怎么样?感觉如何?”给予考生过多的额外关注,会给考生带来额外的心理压力。高考期间家长更应该像往常一样,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和规律。只有父母的状态正常,考生才能用正确的心态去应对考试。
    21.下列句子中的“会”与文中加粗的“会”,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祝福》)
    B.会享受的人,屋里放上冰箱,院内搭起凉棚,他就免受暑气的侵袭。(《北平的夏天》)
    C.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雷雨》)
    D.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话是面对面的交流,参与者都会产生变化。和谐的对话,可以实现信息交换、经验共享;可以提供辩论机会,相互碰撞;可以促进沟通,达成和解与共识……生活就其本质来说也就是对话,世界也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A.“人没有善的概念,所以天生是恶人;人是邪恶的,所以不知道什么是美德”错误,原文中是“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选项因果颠倒。
    B.“怜悯心是我们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是自然的感情”是作者卢梭的观点,不是霍布斯的观点。
    D.“只有大自然赋予人类以怜悯心来支持他的理性,人类最终才不会成为怪物”是作者卢梭引用曼德维尔的话后进行的观点阐述,不是崔布斯的观点。
    故选C。
    2.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更加完善、有用”错误,作者认为“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句格言没有“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格言完善,选项颠倒是非。
    故选D。
    3.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A.句意: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几年,成名就有一百多亩田地,很多高楼殿阁,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写出了成名最后飞黄腾达了,不属于怜悯心。
    B.写出了别里科夫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顽固化的特点,不属于怜悯心。
    C.写出了李小二对林冲所说的打消他疑虑的话,是出于报恩,不属于怜悯心。
    D.写出了贾母对贫苦人家孩子感同身受的体会,是怜悯心。
    故选D。
    4.答案: (1)运用假设论证/归谬法。先假定霍布斯的观点是正确的,再连续假设追问,推出自相矛盾之处和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它是错误的。
    (2)先破后立,边破边立。推翻霍布斯的观点后,明确得出“野蛮人不是恶人,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善”的观点结论。
    (3)使用多组逻辑关联词。如“之所以……在于……因为”“既不是……也不是……而是……”,使句与句之间形成逻辑缜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1)运用假设论证/归谬法:作者先假设霍布斯的观点“野蛮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是正确的,然后进行连续假设追问,如“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他的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他:如果别人碰撞了他或打扰了他,他就会咬别人的腿”,通过这些假设推出自相矛盾之处和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霍布斯的观点是错误的。
    (2)先破后立,边破边立:首先指出霍布斯的观点,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接着指出霍布斯把社会造成的欲望需求错误地归结为自然状态下人的需求,从而得出错误结论。明确得出“野蛮人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他不知道什么是并”。在论证过程中,是在分析霍布斯观点错误的同时,逐步引出并确立自己的正确观点,这样的论证方式使得整个论证过程更加严密、有说服力,既让读者清楚地看到错误观点的问题所在,又能及时了解正确观点的依据和合理性。同时,使用多组逻辑关联词也增强了论证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使各个观点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明确。
    (3)使用多组逻辑关联词:如“之所以……在于…因为”“既不是……也不是……而是……”,使句与句之间形成逻辑缜密。“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防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智慧的发达、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通过这些关联词清晰地表达了作者的论证逻辑,增强了论证的严密性。
    5.答案: (1)内涵相通:
    ①都认为每个人天然都有怜悯他人的心(人都有怜悯他人的心,怜悯心是天性)。
    ②都认为怜悯心是众多美德的开端。
    (2)目的有异:
    ①卢梭站在人类和平的角度,指出利用怜悯心来缓和自尊心、自爱心,让人谋求自身利益时不损害他人,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
    ②孟子站在治国理政的角度,指出需要对不忍人之心在内的“四端”加以扩充,才能做到施行仁政、安定四海。
    解析: 这篇文章通过批判霍布斯对人性本恶的观点,强调人与生俱来的怜悯心是天然美德的核心。卢梭认为,怜悯心不仅是社会美德如慷慨、仁慈的根源,还在人类相互保护和帮助中发挥根本作用。文章以逻辑严密的思辨分析和生动的实例,展示了怜悯心作为自然情感的深刻性和广泛性,反驳了将人类推向利己和争斗的理论,为人性中的善意提供了有力的辩护。
    6.答案: A
    解析: A.“同时也昭示了‘我’人性中的纯粹与善良”错误。“我”的动机最初并不纯,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7.答案: C
    解析: C.原文“楼上的窗口露出一张白发老人的高高兴兴的笑脸,凌驾于大街上愁眉苦脸、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之上”,原文用的是“凌驾”,可知是精神高于现实,而非消解。对艺术的追求本身也并不能消解现实的严酷,本文表达的是老人在家人善意的谎言中,远离了严酷的现实社会,葆有对艺术的纯粹的痴迷与热爱,而没有受到现实的困扰,让这种热爱掺杂利益与功利。
    8.答案: ①惊讶。老人的热情举动、专注的神情,感受到老人完全失明的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这让“我”觉得很惊讶。
    ②恐惧。老人热情地夸耀一张张根本不存在的画,还用手精准地指着画上的图章,这让“我”有点毛骨悚然。
    ③感动。一边是老太太的恳求,一边是老人的热情洋溢,“我”被老人精神感动的同时,心生同情,愿意帮助他们。
    ④羞愧与敬畏。告别老人后,“我”为自己作为一个奸诈狡猾的商人企图骗取老人的藏品的最初想法而充满羞愧。同时“我”为老人能远离严酷的现实社会,葆有对艺术的纯粹的热情而感到敬畏。
    解析:
    9.答案: 参考答案一:老人是幸福的。
    ①老人的妻子和女儿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小心翼翼的呵护,圆合着老人的梦,为老人支撑起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世界。
    ②老人终生为自己的艺术珍藏而骄傲,并以此作为精神上的寄托,将自己的晚年完全沉浸在拥有这些稀世珍宝的幸福感中。
    ③在阴暗的通货膨胀时期,老人虽遭双目失明和日不饱食之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充实而美丽,远远脱离了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
    参考答案二:老人是不幸的。
    ①老人处于这样阴暗的时代,战争给他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伤害,双目失明,通货膨胀,生活穷苦。
    ②老人半生的收藏为了要维持生计而不得已被变卖,而他每天用几个小时来欣赏抚摸的画作早已成了一堆劣质品和泛黄的白纸。
    ③老人沉浸在自己的珍藏之中,幸福地活着,可是这幸福是用善意的谎言营造起来的,大大加深了老人的悲剧色彩。
    解析: “妻女对老人的关爱”“老人对艺术的热爱”“老人充实的精神世界与严酷的现实世界的对比”等角度来作“老人自身的悲惨经历”“老人的珍藏已不复存在”“老人眼前的幸福都是用谎言营造的”等。
    10.答案: BCE
    解析: “适梁”的主语是孟子,与前后句的主语皆不一致,故其前后皆应断开,即B、C处应断开;“梁惠王不果所言”与“则……事情”是两个由“梁惠王”领起的主谓句,其间应断开,即E处应断开。
    11.答案: A
    解析: “六马一车为一乘”错,应为“四马一车为一乘”。
    12.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二中的“太史公曰……利诚乱之始也”可知,认为功利是祸乱的开始的是司马迁;由“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可知,很少谈及利,以防备祸乱根源的是孔子。
    13.答案: (1)(百姓)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火一般的统治。
    (2)在这时候,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任用吴起,打了胜仗,削弱了敌人。
    解析:
    14.答案: ①周武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高兴,就兼并这个国家;②周文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不高兴,就不兼并这个国家;③商汤征伐他国,实施了百姓满意的措施,百姓便欢迎他来征伐。
    解析: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说的是先王实施政令都是以百姓的好恶为依据的。材料一中,由“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可得出答案①;由“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可得出答案②;由“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可得出答案③。
    15.答案: C
    解析: “尾句以景结情”错误。“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的意思是“君徘徊于六合之中,而无相知之人,如今看天上的浮云,即将飘然西去矣”。出句中,“六合”泛指天下,指裴十四游历的地方;对句中“浮云”运用比喻修辞,把裴十四飘忽不定的行踪比作浮云。两句都没有写到景色。
    16.答案: ①本诗写奔腾万里的黄河之水,意在象征裴十四的襟怀,以此表达对友人宽阔宏大的胸怀的赞美。②《将进酒》开篇写黄河奔流到海,以黄河的永恒伟大反衬人类生命的渺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解析: 本诗三、四句的意思是:君之胸怀之阔大,如黄河落天,直入东海,当纳入其间矣。黄河水从西部飞流直下流向中原,一泻万里,奔流入东海。而结合本诗最后两句“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可知,裴十四徘徊于六合之中,像浮云一样行踪不定。诗人以飘若浮云状其人,为裴十四涂上了灵异脱俗的光彩。同时,也就不难理解,万里奔流的黄河,既指裴十四宽广的胸怀,也指其行踪,诗人以奔腾的黄河水象征裴十四宽阔宏大的襟怀。而第四句“万里写入胸怀间”,直接点明黄河水被纳入裴十四的胸怀当中,可见其胸怀之宽广,诗人倒插寓意在前,一笔点醒于后,手法变幻矫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意思是:那黄河之水犹如从天上倾泻而来,波涛翻滚,直奔大海,从来不会再往回流。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波澜壮阔的现象,必定不是肉眼能够看到的,是诗人幻想的,言语带有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构成舒卷往复的咏叹意味,是短促的单句(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黄河之水一去不返,人生又何尝不是呢?这是诗人以黄河之水一去不复返喻人生易逝,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17.答案: (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2)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3)十年生死两茫茫,千里孤坟
    解析:
    18.答案: 连续使用五个“飞快地”构成排比,增强语势,具体写出了芦苇的生长过程,突出强调了芦苇从发芽到传播种子的迅速。
    解析: 从修辞上看,“飞快地发芽,飞快地拔节,飞快地孕穗,飞快地开花结籽,飞快地在根下蕴积越冬茎块”,五个“飞快地”构成排比,增强语势;“发芽”“拔节”“孕穗”“开花结籽”“在根下蕴积越冬茎块”,按照顺序写出芦苇的生长过程,而五个“飞快地”突出强调了芦苇从发芽到传播种子的迅速。
    19.答案: 两个“不是”与“而是”形成对照,寒冬时节,芦苇并未凋零、萎靡,反而倔强挺立,突出强调了芦苇旺盛的生命力,体现了“我们”惊诧又惊喜的心情,表达了对芦苇的赞美与钦佩。
    解析: “不是残花败柳似的凋零,也不是瑟瑟发抖的萎靡”以两个“不是”强调了芦苇在寒冬季节并未凋零、萎靡;“而是一片倔强地挺立于白雪和厚冰中的壮美”以一个“而是”与前面两个“不是”形成对照,突出了芦苇与众不同的姿态——倔强地挺立。这样写既强调了芦苇的旺盛生命力,也突出了“我们”的感受,“简直有点惊诧加惊喜”,表达了对芦苇的赞美与钦佩。
    20.答案: 两个逗号将“依偎”“支撑”“拥抱”三个动作分隔开来,在叙述完每个动作后进行停顿,表现了芦苇的不同状态,突出了芦苇生长的茂盛。
    解析: 逗号的作用是停顿,两个逗号将句子隔成了三个短句,“依偎着”“支撑着”“拥抱着”,这样读起来一句一顿,突出了芦苇的三种状态,表现了这一方芦苇生长的茂盛。
    21.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同词异境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的“会”的意思是“能够或可能”。
    A.指短暂的时间段;
    B.有擅长的意味;
    C.能够或可能;
    D.指有能力做,强调一种能力或技能。
    故选C。
    22.答案: ①但紧张不一定是坏事;②不管是考生还是家长;③更是考验家长
    解析:
    23.答案: 略
    解析: 写作试题以“对话”为核心话题,进一步提炼为“生活就其本质来说也就是对话,世界也是”。这与当下通过“对话”达成群体、阶层、民族、世界问题化解的时代话语紧密相关,更与当下中国亟须通过多种“对话”促进文明进步、经济发展的现实紧密相连。语词形式和内涵对于学生来说,都没有陌生感;其用意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寓托立德树人、关怀时代家国的教育初衷。
    【材料解读】
    1.材料的宗旨是“生活就其本质来说也就是对话,世界也是”。
    材料的关键词是“对话”,但材料对“对话”进行了限制性的明确表述:“面对面”“交流”“产生变化”。“产生变化”具体表现在于三个“可以”;三个“可以”的内容又是宗旨句“生活就其本质来说也就是对话,世界也是”的原因。宗旨句采用的是一种哲思性的表达方式,其实强调的是“对话”对于“生活”“世界”的作用以及意义,换一种表述就是“生活需要对话,世界需要对话”。
    2.思维以及写作层次
    (1)准确理解并阐述“对话”的概念
    材料“面对面”“交流”“变化”,界定了“对话”的形式、内容与结果。使写作者明白“对话”不同于其他人际交往关系,比如“书信”“邮件”“阅读”“讲故事”“宣传”“演讲”“报告”等等。还会进一步思考,“面对面”的价值意义,“都会产生变化”的具体情况。
    (2)理解三个“可以”:反向思维与现实联想
    “和谐”一词可以自然引发反向思维,“和谐”的对话能够产生三个“可以”,那么“不和谐”的对话呢?甚至,不和谐的面对面还有“对话”的可能吗?反向思维将引导学生在如何有效“对话”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三个“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显示联想,确定某种“对话”发生的场景、领域,进而找到具体的事例、数据等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阐释清楚。三个“可以”不需要面面俱到或者形成固定逻辑关系,写作者可以重点理解并阐述其中一种、两种,还可以发现并阐述别的“可以”,只要符合现实,逻辑自洽。
    (3)宗旨句引导思维的广度和高度
    “本质”一词点出了,生活与世界中“对话”无时无刻不在,无数不同呈现的对话构成生活内容,推动世界变化。“生活需要对话,世界需要对话”,对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写作者必须深入生活展现“对话”对生活日常的影响,亦需着眼全球纵贯历史阐发“对话”的价值高度。
    【立意参考】
    1.世界需要平等的对话
    2.和谐对话打破世界壁垒
    3.用“对话”代替“对立”
    4.为生活发声,为文明对话
    5.真诚对话真诚,文明对话文明

    相关试卷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高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高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东坡区高中学校2024级高二年级期中联合考试语文半期考试2docx、东坡区高中学校2024级高二年级期中联合考试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校校联合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校校联合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5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