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陕西省西安市经开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陕西省西安市经开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第1页
    陕西省西安市经开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第2页
    陕西省西安市经开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第3页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陕西省西安市经开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市经开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4分)下面是第一集的片首语,请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酒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用于祭祀和庆典,还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中的重要元素。如金戈铁马的战场上,将士出征前少不了一碗壮行酒;附拥风雅的宴会上,客人少不了酒乐的助兴。生活失意的人为了麻醉自己,喝得不省人事,顺风顺水的人因为尽兴,喝得语无伦次,聒燥不堪。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1)请确认片首语中加点字的读音。(2分)
    ①金戈铁马 (A.yì B.gē)
    ②不省人事 (A.shěng B.xǐng)
    (2)校对片首语时发现其中有错别字,请改正。(2分)
    ①附拥风雅
    ②聒燥
    【诗文意趣】
    2.(11分)下面是第二集的解说词,请补充完成。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宋两代文星闪耀,祖国的大江南北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诗文。(1)韩愈面对“左迁”现实,坦陈心志“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不辞衰老,不惜残年,忠君之心弥坚;(2)许浑登上咸阳城东楼,以“ , ”(《咸阳城东楼》)描绘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3)李白人生道路艰难,吟咏“ , ”[《行路难(其一)》]含蓄表达渴望得到朝廷重用;(4)范仲淹虽仕途不顺,仍能欣赏到“而或长烟一空, ”(《岳阳楼记》)的洞庭湖月夜美景;(5)刘禹锡借“酒”振奋精神,“今日听君歌一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坚定乐观的信念。
    【传统节日】
    3.(6分)下面是第三集中的一段介绍性文字,请修改完善。
    ①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②自腊月二十三祭灶起始,至正月十五元宵佳节结束,其间贴春联、挂年画、守岁、拜年、舞龙舞狮……等一系列传统习俗递次展开,共同编织成春节独一无二的文化盛景。③这些习俗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幸福生活的热切憧憬与美好祈愿,深刻诠释了中国人对 、 以及 关系的珍视与维系,彰显出浓郁的人文情怀与社会伦理价值。
    (1)讨论文稿时,有小组成员说第①句成分残缺,为了证明句子成分完整,请你提取句子主干,并写在下面。(2分)
    (2)原稿第②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2分)
    (3)原稿第③句中有三个词语排序混乱,请将它们按正确的次序填写在横线处。(只填序号)(2分)
    A.家族
    B.家庭
    C.社会
    【江湖大义】
    4.(3分)下面是第四集的前期拍摄构思,请按要求完成任务。
    为探究《水浒传》中的“义”,拍摄组整理了“义”的五个维度,请结合其中的一个维度,从《水浒传》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相关情节,谈谈这个人物的“义”。
    二、阅读(46分)
    5.(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网络“烂梗”会给青少年带来哪些影响?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41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数据来源: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
    【材料二】
    “丸辣”“芭比Q了”……听到这些表述,许多成年人可能一头雾水,但这已经是许多孩子的口头禅。近日,北京日报围绕相关现象展开调查,对“网络黑话”的传播方式和治理难点有了进一步发现。
    所谓网络黑话,是指歪曲汉语音、形、义,具有隐晦性、怪诞性的网络流行语。这些黑话是怎佯风靡的?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将近2亿,中小学生上网,除了学习,玩游戏和看短视频是大头。有的电竞玩家为配合游戏环节,故意说一些中英混杂的语汇;有的视频博主为营造互动效果,刻意对一些常用说法改字变调。听得多了,这些网络黑话自然就入脑入心。
    如果将语言仅仅当做一种交流工具,网络黑话似乎不足为虑。但语言,特别是中国语言,还承载着深层的文化与情感。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息息相关,也会“用进废退”,习惯了轻佻、同质、碎片化的表达,大家的思考能力和严谨表达能力,恐怕是要退步的。未成年人正处于求知成长的关键时期,规范表达尚未学好,反而满嘴黑话连篇,长此以往,难保就不会“好好说话”了。
    (摘编自《孩子们的口头禅不能全是网络黑话》,《北京日报》)
    【材料三】
    虽然网络“烂梗”在青少年中传播,但并非所有青少年都热衷于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在青少年接触“丧文化”的研究中发现,学习负担重的学生对一些“丧文化”“烂梗”更感兴趣。她认为,老师和家长要特别关注青少年成长中的困难、压力等,关心青少年不同时期的心理感受与心理需要,及时解决青少年成长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要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使青少年能接触到更多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
    “青少年喜欢玩‘梗’有其特殊心理需求,如获取认同、给自己解压等。家长和教师要重视网络现象、网络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适时帮助青少年提高思辨能力和网络素养,同时也要特别注意一味批评反而可能触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此外,孙宏艳指出,社交媒体平台也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发挥正向引领作用,把好语言、内容关,为青少年推送健康向上的网络内容。
    “在互联网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背景下,想让孩子不接触网络、不受网络影响不太可能,我们能做的是思考怎样保护孩子。”周妍(化名)认为,非常需要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互联网平台要从技术上、机制上加强对内容的审核,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上网环境。”周妍指出,学校教育要加强语文教育,从青少年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出发,引导他们多阅读经典文本,用更多优美的语言塑造他们的表达方式,增强对网络“烂梗”的抵抗力。
    (摘编自《近七成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治理网络黑话烂梗,有赖于相关部门的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行动,更呼唤网站平台自身的价值选择——少些流量冲动,多些主动自觉。比如,不给一些明显有歧义,歪曲音、形、义的词汇以流行传播的机会。又如,认真审核把关,将热搜、首页首屏等重点区域留给真正有重点价值的内容。此外,针对群众反映集中、呼声强烈的意见建议,建立起快速响应和纠错的机制渠道。只要网络平台这一关能够把住,就能大幅挤压黑话烂梗的流行空间降低传播速率。
    网站平台的积极主动作为之外,教育部门、家校层面也应强化对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科普和倡导。这种共管共治,尤其需要决心、耐心和耐力。要看到,网络之所以丰富多彩,最大的特质就在于其开放、包容、时新。正因为如此,网络黑话烂梗的出现、流行和治理,不会是一时一地之事。一波黑话烂梗“消声”了,新一波的黑话烂梗可能已经在路上。这也提醒网信、教育部门、各网站平台等方面,要强化日常协同联动,盯紧重点环节,跟进网络语言文字的新表达、新变化,及时清扫,动态治理。
    规范使用文字语言是关乎文化传承繁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治理网络黑话烂梗,不是为了限制网络语言表达,更不是反对网络文化的丰富繁荣。坚决扫除黑话烂梗,欢迎有新意、有意义的“话”和“梗”流行,有利于网络空间的风清气朗,更有利于每一个个体的真诚交流、真情交融。
    (摘编自《谨防黑话烂梗的隐性侵蚀》,“人民网”)
    (1)面对网络“烂梗”在青少年中传播的现象,老师和家长应该怎样做?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4分)
    (2)为治理网络黑话烂梗,各方应做出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四】简要概括。(2分)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材料一】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会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
    B.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息息相关,习惯了轻佻、同质、碎片化的表达,大家的思考能力和严谨表达能力就会退步。
    C.虽然网络“烂梗”在青少年中传播,但并非所有青少年都热衷于此。学习负担重的学生对一些“丧文化”“烂梗”更感兴趣。
    D.丰富多彩的网络具有开放、包容、时新的特质,所以网络黑话烂梗的出现、流行和治理,不会是一时一地之事。
    6.(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母亲与丝瓜
    仇士鹏
    ①那天,在路边看到一株丝瓜。它攀附在屋檐上,似是要把整个小屋抱进怀里。长长的丝瓜从深碧浅绿间垂下,宛如一抹幸福的笑容。我久久地望着,一时间情难自己。
    ②小时候,父亲主外,蹬三轮车、帮人搬家;母亲主内,做家务并在家陪着我。
    ③她总是穿着大姨家淘汰下来的衣服,套着一双粉里泛白的护袖,刷锅洗碗、淘米做饭,把家打理得整洁而温馨。
    ④母亲自小腿有残疾,走起路来磕磕绊绊。老家的室内和院子由一道三级台阶连接,我一步就能跨过去,母亲则要把一只脚踏上去后,撅着身子,把另一只脚拖上来,重复三次。早些年,母亲弯下腰,胳膊用劲,自己就能挪上去,但随着发梢上的雪白越来越多,渐渐地,她要抓着门借力、拄着拐杖,甚至要我们帮衬才能把脚抬上去。
    ⑤台阶把家分成了里外两个部分,为了避免麻烦,母亲常常只待在一处。相对而言,她更喜欢小院。
    ⑥院子不大,只有一间父亲盖的小屋,作为厨房。门边有窄窄的一片土地没被水泥侵占,母亲就种上大葱、辣椒、三七和丝瓜。别的都是草草埋下,就算大功告成,唯独种丝瓜时,母亲会先把种子放在水里浸泡,算好时间后,才妥帖地放进地里。
    ⑦当丝瓜破土而出,绿油油的幼苗张开两瓣小巧的嫩叶,像是婴儿伸出的两只肥嘟嘟的小手要抱抱,这会带给母亲无尽的快乐。她让父亲在屋顶和楼房之间架起铁网,供丝瓜在上面尽情地缠绕、舒展,层层叠叠,在每一年的夏天,编织出无数迎风招展、花团锦簇的风景与故事。
    ⑧母亲很喜欢丝瓜,尤其喜欢它们钻出黑暗的腐殖质努力向天空攀登的姿态。不管墙壁有多粗糙,不管暴雨有多冷酷,它们用柔软的爪子紧紧攥住任何可以借力的地方,一点点向上爬。翻上了墙头,盖住了屋顶,直到覆满了铁网,仍不满足,继续向着二楼进发。这时,母亲会让父亲拦住它们“进军”的势头,摘掉分支的苗头,或者把藤拽下来。她怕影响到邻居,让邻里间心生芥蒂。
    ⑨在家务的空隙,母亲会坐在丝瓜藤下休息。青翠欲滴的叶子们满功率地进行光合作用,让藤下的空气清新怡人。母亲闭上眼睛,身体随着呼吸微微起伏,安然得像是铁网上一朵无忧无虑的黄花。缠满藤蔓的铁网挡住了阳光的直射,只保留下温润的明亮,让灵魂更容易与之浑然一体。看着母亲,她早已不复年轻时的样子,但当眉头和皱纹都舒展开时,那岁月静好的姿态连最调皮的蜜蜂都不忍破坏。只是,她往往仅能短短地打个盹,因为里里外外的家务事都要她去操心。
    ⑩丝瓜成熟后,母亲会烧成汤给我喝。搭配上豆腐,又青又白,在素雅中游荡着一抹清新与灵动,吐纳出鲜美的味道。如果丝瓜结得多,她便装上一袋让我送给隔壁楼的阿姨,那是她好友中的一位,她们在一起拉家常的时候,就像两根藤上的花在铁网上分享同一缕阳光和微风,嬉笑着,摇晃着。留下来一些丝瓜,晒干后取瓤,就成了刷锅洗碗的“神器”。浮着油光的水倒在桶里,轻的,她自个儿提着;重的,就唤我过来,拎到门口,浇在地里。
    ⑪想来,母亲和丝瓜的生命确有着很多重合之处,不然那些绕着丝瓜花飞舞的蜂蝶,为何也会盘旋在母亲的头顶?日复一日,母亲笑得明媚而温柔,年复一年,丝瓜长得繁茂而丰腴。我猜,母亲和丝瓜也是多年的老友。我也默默祝愿这份不会宣之于口的友谊地久天长,在每年夏天都吹响热烈的曲调,又在秋天结出月牙般的果实。
    ⑫可惜,母亲本就有心脏病和高血压,又是在四十岁才将我生下,之后几经手术动刀,元气伤了一次又一次,所以短短陪伴了我十几年,便再也扛不住压在生命上的积雪。在一个平凡得像任何一个不会被铭记的日子,她突发脑溢血,勉强撑上一周后,撒手人寰。
    ⑬母亲走了。她终于不用再忍受疾病的折磨了,生活的苦难也再不会加诸她身。离去,于母亲,是一种解脱。
    ⑭可我还是流泪。这一别,就是永不再见啊!
    ⑮好像就是从那年起,丝瓜也怕触景生情,不愿从地里探出头来。只留下铁网,在半空中孤零零地担起轻飘飘的风和沉甸甸的雨。
    ⑯但台阶还在,我每次走过,都会想起母亲。那一瘸一拐的身影,扶着墙,深深浅浅地踩着我的回忆。
    (选自2024年第10期《新青年》,有改动)
    (1)文章叙述了母亲与丝瓜之间的哪些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4分)
    (2)请结合语境,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不管墙壁有多粗糙,不管暴雨有多冷酷,它们用柔软的爪子紧紧攥住任何可以借力的地方,一点点向上爬。(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丝瓜具有怎样的品质?)(3分)
    ②只留下铁网,在半空中孤零零地担起轻飘飘的风和沉甸甸的雨。(请结合加点词语,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3)作者在第⑪段中说“母亲和丝瓜的生命确有着很多重合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母亲和丝瓜有哪些重合之处。(4分)
    (4)如果将题目改为“母亲的丝瓜”好不好?为什么?(3分)
    (5)读完文章后,你从母亲与丝瓜身上学到了什么?请谈谈自己的感悟。(4分)
    7.(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释】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这里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云归而岩穴暝
    ②弈者胜
    ③心窃乐之
    ④有二小儿戏于沙上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静坐久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虽我之死(《愚公移山》)
    B.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2分)
    ②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2分)
    (4)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文借山水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哲理呢?(2分)
    8.(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在阅读诗词的过程中结合阅读感受及时进行点评,是赏析诗词的有效方法之一。“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请对这句话进行点评。(2分)
    (2)下面是一位同学为本词下片绘制的词人情感变化轨迹图。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2分)


    三、作文(50分)
    9.(5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越己是对自己的重塑。每个人只有不断破除能力的边界,走出舒适区,才能拓展人生的宽度。有的人即使取得了一定成绩,也仍然葆有开放的胸怀,虚心学习。保持空杯心态,敞开心扉接纳新知,你会发现,眼界变得更宽广了,人生的可能性也更多了。
    请以“越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2024-2025学年陕西省西安市经开区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和运用(24分)九年级拟拍摄主题为“传统文化探源”的专题宣传片,你作为文字编辑,需要完成下面的任务。【对酒当歌】
    1.(4分)下面是第一集的片首语,请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酒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用于祭祀和庆典,还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中的重要元素。如金戈铁马的战场上,将士出征前少不了一碗壮行酒;附拥风雅的宴会上,客人少不了酒乐的助兴。生活失意的人为了麻醉自己,喝得不省人事,顺风顺水的人因为尽兴,喝得语无伦次,聒燥不堪。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1)请确认片首语中加点字的读音。
    ①金戈铁马 B (A.yì B.gē)
    ②不省人事 B (A.shěng B.xǐng)
    (2)校对片首语时发现其中有错别字,请改正。
    ①附拥风雅 庸
    ②聒燥 噪
    【分析】(1)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本题考查汉字的字形。“附庸风雅”的“庸”不能写作“拥护”的“拥”;“聒噪”的“噪”不能写作“烦躁”的“躁”。
    【解答】答案:
    (1)B B
    (2)庸 噪
    【点评】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诗文意趣】
    2.(11分)下面是第二集的解说词,请补充完成。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宋两代文星闪耀,祖国的大江南北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诗文。(1)韩愈面对“左迁”现实,坦陈心志“ 欲为圣明除弊事 , 肯将衰朽惜残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不辞衰老,不惜残年,忠君之心弥坚;(2)许浑登上咸阳城东楼,以“ 鸟下绿芜秦苑夕 , 蝉鸣黄叶汉宫秋 ”(《咸阳城东楼》)描绘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3)李白人生道路艰难,吟咏“ 长风破浪会有时 , 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其一)》]含蓄表达渴望得到朝廷重用;(4)范仲淹虽仕途不顺,仍能欣赏到“而或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岳阳楼记》)的洞庭湖月夜美景;(5)刘禹锡借“酒”振奋精神,“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坚定乐观的信念。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解答】答案:
    (1)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重点字:弊)
    (2)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重点字:苑)
    (3)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4)皓月千里(重点字:皓)
    (5)暂凭杯酒长精神(重点字:凭)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传统节日】
    3.(6分)下面是第三集中的一段介绍性文字,请修改完善。
    ①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②自腊月二十三祭灶起始,至正月十五元宵佳节结束,其间贴春联、挂年画、守岁、拜年、舞龙舞狮……等一系列传统习俗递次展开,共同编织成春节独一无二的文化盛景。③这些习俗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幸福生活的热切憧憬与美好祈愿,深刻诠释了中国人对 、 以及 关系的珍视与维系,彰显出浓郁的人文情怀与社会伦理价值。
    (1)讨论文稿时,有小组成员说第①句成分残缺,为了证明句子成分完整,请你提取句子主干,并写在下面。
    (2)原稿第②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3)原稿第③句中有三个词语排序混乱,请将它们按正确的次序填写在横线处。(只填序号)
    A.家族
    B.家庭
    C.社会
    【分析】(1)本题考查提取句子主干。
    “春节”是主语;“是”是谓语;“中华文明的”是定语;“重要符号”是宾语。故主干为:春节是重要符号。
    (2)本题考查病句。重复啰嗦,把省略号和“等”删去一个。
    (3)本题考查词语排序。根据词语的大小关系,依次应填:B.家庭;A.家族;C.社会。
    【解答】答案:
    (1)春节是重要符号。
    (2)把省略号和“等”删去一个。
    (3)B;A;C
    【点评】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
    【江湖大义】
    4.(3分)下面是第四集的前期拍摄构思,请按要求完成任务。
    为探究《水浒传》中的“义”,拍摄组整理了“义”的五个维度,请结合其中的一个维度,从《水浒传》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相关情节,谈谈这个人物的“义”。
    【分析】《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生动地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108条梁山好汉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描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揭露了封建朝廷的腐败和官吏豪绅的罪恶,热情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精神和正义行为,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解答】本题考查名著热和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水浒传》相关内容,组织合理的语言回答即可。
    示例:宋江私放晁天王。晁盖因智取生辰纲事发,被官府追捕,逃至梁山途中又遇官军截杀。危急时刻,宋江私放晁盖,并为其指引道路,使其安全上山。这一情节充分体现了宋江的“义”。
    答案:
    示例: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在得知金翠莲被恶霸镇关西欺压后,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他巧妙设计,最终三拳打死镇关西。这一情节充分体现了鲁智深的“义”。
    【点评】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二、阅读(46分)
    5.(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网络“烂梗”会给青少年带来哪些影响?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41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数据来源: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
    【材料二】
    “丸辣”“芭比Q了”……听到这些表述,许多成年人可能一头雾水,但这已经是许多孩子的口头禅。近日,北京日报围绕相关现象展开调查,对“网络黑话”的传播方式和治理难点有了进一步发现。
    所谓网络黑话,是指歪曲汉语音、形、义,具有隐晦性、怪诞性的网络流行语。这些黑话是怎佯风靡的?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将近2亿,中小学生上网,除了学习,玩游戏和看短视频是大头。有的电竞玩家为配合游戏环节,故意说一些中英混杂的语汇;有的视频博主为营造互动效果,刻意对一些常用说法改字变调。听得多了,这些网络黑话自然就入脑入心。
    如果将语言仅仅当做一种交流工具,网络黑话似乎不足为虑。但语言,特别是中国语言,还承载着深层的文化与情感。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息息相关,也会“用进废退”,习惯了轻佻、同质、碎片化的表达,大家的思考能力和严谨表达能力,恐怕是要退步的。未成年人正处于求知成长的关键时期,规范表达尚未学好,反而满嘴黑话连篇,长此以往,难保就不会“好好说话”了。
    (摘编自《孩子们的口头禅不能全是网络黑话》,《北京日报》)
    【材料三】
    虽然网络“烂梗”在青少年中传播,但并非所有青少年都热衷于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在青少年接触“丧文化”的研究中发现,学习负担重的学生对一些“丧文化”“烂梗”更感兴趣。她认为,老师和家长要特别关注青少年成长中的困难、压力等,关心青少年不同时期的心理感受与心理需要,及时解决青少年成长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要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使青少年能接触到更多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
    “青少年喜欢玩‘梗’有其特殊心理需求,如获取认同、给自己解压等。家长和教师要重视网络现象、网络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适时帮助青少年提高思辨能力和网络素养,同时也要特别注意一味批评反而可能触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此外,孙宏艳指出,社交媒体平台也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发挥正向引领作用,把好语言、内容关,为青少年推送健康向上的网络内容。
    “在互联网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背景下,想让孩子不接触网络、不受网络影响不太可能,我们能做的是思考怎样保护孩子。”周妍(化名)认为,非常需要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互联网平台要从技术上、机制上加强对内容的审核,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上网环境。”周妍指出,学校教育要加强语文教育,从青少年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出发,引导他们多阅读经典文本,用更多优美的语言塑造他们的表达方式,增强对网络“烂梗”的抵抗力。
    (摘编自《近七成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治理网络黑话烂梗,有赖于相关部门的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行动,更呼唤网站平台自身的价值选择——少些流量冲动,多些主动自觉。比如,不给一些明显有歧义,歪曲音、形、义的词汇以流行传播的机会。又如,认真审核把关,将热搜、首页首屏等重点区域留给真正有重点价值的内容。此外,针对群众反映集中、呼声强烈的意见建议,建立起快速响应和纠错的机制渠道。只要网络平台这一关能够把住,就能大幅挤压黑话烂梗的流行空间降低传播速率。
    网站平台的积极主动作为之外,教育部门、家校层面也应强化对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科普和倡导。这种共管共治,尤其需要决心、耐心和耐力。要看到,网络之所以丰富多彩,最大的特质就在于其开放、包容、时新。正因为如此,网络黑话烂梗的出现、流行和治理,不会是一时一地之事。一波黑话烂梗“消声”了,新一波的黑话烂梗可能已经在路上。这也提醒网信、教育部门、各网站平台等方面,要强化日常协同联动,盯紧重点环节,跟进网络语言文字的新表达、新变化,及时清扫,动态治理。
    规范使用文字语言是关乎文化传承繁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治理网络黑话烂梗,不是为了限制网络语言表达,更不是反对网络文化的丰富繁荣。坚决扫除黑话烂梗,欢迎有新意、有意义的“话”和“梗”流行,有利于网络空间的风清气朗,更有利于每一个个体的真诚交流、真情交融。
    (摘编自《谨防黑话烂梗的隐性侵蚀》,“人民网”)
    (1)面对网络“烂梗”在青少年中传播的现象,老师和家长应该怎样做?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
    (2)为治理网络黑话烂梗,各方应做出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四】简要概括。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根据【材料一】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会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
    B.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息息相关,习惯了轻佻、同质、碎片化的表达,大家的思考能力和严谨表达能力就会退步。
    C.虽然网络“烂梗”在青少年中传播,但并非所有青少年都热衷于此。学习负担重的学生对一些“丧文化”“烂梗”更感兴趣。
    D.丰富多彩的网络具有开放、包容、时新的特质,所以网络黑话烂梗的出现、流行和治理,不会是一时一地之事。
    【分析】这是一组关于网络“烂梗”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第二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第三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1)结合材料三“她认为,老师和家长要特别关注青少年成长中的困难、压力等,关心青少年不同时期的心理感受与心理需要,及时解决青少年成长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要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使青少年能接触到更多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可知,老师和家长应特别关注青少年成长中的困难、压力等,关心青少年不同时期的心理感受与心理需要,及时解决青少年成长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结合材料三“家长和教师要重视网络现象、网络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适时帮助青少年提高思辨能力和网络素养,同时也要特别注意一味批评反而可能触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可知,老师和家长要重视网络现象、网络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适时帮助青少年提高思辨能力和网络素养,注意避免一味批评触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2)结合材料四“治理网络黑话烂梗,有赖于相关部门的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行动”可知,相关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结合材料四“更呼唤网站平台自身的价值选择——少些流量冲动,多些主动自觉。比如,不给一些明显有歧义,歪曲音、形、义的词汇以流行传播的机会。又如,认真审核把关,将热搜、首页首屏等重点区域留给真正有重点价值的内容。此外,针对群众反映集中、呼声强烈的意见建议,建立起快速响应和纠错的机制渠道”可知,网站平台要少些流量冲动,多些主动自觉,不给不良词汇以流行传播的机会,认真审核把关,建立快速响应和纠错的机制渠道;结合材料四“网站平台的积极主动作为之外,教育部门、家校层面也应强化对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科普和倡导”可知,教育部门、家校层面应强化对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科普和倡导;结合材料四“这也提醒网信、教育部门、各网站平台等方面,要强化日常协同联动,盯紧重点环节,跟进网络语言文字的新表达、新变化,及时清扫,动态治理”可知,网信、教育部门、各网站平台要强化日常协同联动,盯紧重点环节,跟进网络语言文字的新表达、新变化,及时清扫,动态治理。
    (3)ACD.正确。
    B.有误,结合材料二“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息息相关,也会‘用进废退’,习惯了轻佻、同质、碎片化的表达,大家的思考能力和严谨表达能力,恐怕是要退步的”可知,原文表述为“恐怕是要退步的”,选项表述为“就会退步”,过于绝对,该项表述不正确。
    故选:B。
    答案:
    (1)老师和家长应特别关注青少年成长中的困难、压力等,关心青少年不同时期的心理感受与心理需要,及时解决青少年成长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使青少年能接触到更多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重视网络现象、网络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适时帮助青少年提高思辨能力和网络素养,注意避免一味批评触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2)相关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网站平台要少些流量冲动,多些主动自觉,不给不良词汇以流行传播的机会,认真审核把关,建立快速响应和纠错的机制渠道;教育部门、家校层面应强化对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科普和倡导;网信、教育部门、各网站平台要强化日常协同联动,盯紧重点环节,跟进网络语言文字的新表达、新变化,及时清扫,动态治理。
    (3)B
    【点评】对材料中作者的情感倾向、想表达的主要观点进行概括分析。这个过程包含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全文中心、根据文意推断四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6.(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母亲与丝瓜
    仇士鹏
    ①那天,在路边看到一株丝瓜。它攀附在屋檐上,似是要把整个小屋抱进怀里。长长的丝瓜从深碧浅绿间垂下,宛如一抹幸福的笑容。我久久地望着,一时间情难自己。
    ②小时候,父亲主外,蹬三轮车、帮人搬家;母亲主内,做家务并在家陪着我。
    ③她总是穿着大姨家淘汰下来的衣服,套着一双粉里泛白的护袖,刷锅洗碗、淘米做饭,把家打理得整洁而温馨。
    ④母亲自小腿有残疾,走起路来磕磕绊绊。老家的室内和院子由一道三级台阶连接,我一步就能跨过去,母亲则要把一只脚踏上去后,撅着身子,把另一只脚拖上来,重复三次。早些年,母亲弯下腰,胳膊用劲,自己就能挪上去,但随着发梢上的雪白越来越多,渐渐地,她要抓着门借力、拄着拐杖,甚至要我们帮衬才能把脚抬上去。
    ⑤台阶把家分成了里外两个部分,为了避免麻烦,母亲常常只待在一处。相对而言,她更喜欢小院。
    ⑥院子不大,只有一间父亲盖的小屋,作为厨房。门边有窄窄的一片土地没被水泥侵占,母亲就种上大葱、辣椒、三七和丝瓜。别的都是草草埋下,就算大功告成,唯独种丝瓜时,母亲会先把种子放在水里浸泡,算好时间后,才妥帖地放进地里。
    ⑦当丝瓜破土而出,绿油油的幼苗张开两瓣小巧的嫩叶,像是婴儿伸出的两只肥嘟嘟的小手要抱抱,这会带给母亲无尽的快乐。她让父亲在屋顶和楼房之间架起铁网,供丝瓜在上面尽情地缠绕、舒展,层层叠叠,在每一年的夏天,编织出无数迎风招展、花团锦簇的风景与故事。
    ⑧母亲很喜欢丝瓜,尤其喜欢它们钻出黑暗的腐殖质努力向天空攀登的姿态。不管墙壁有多粗糙,不管暴雨有多冷酷,它们用柔软的爪子紧紧攥住任何可以借力的地方,一点点向上爬。翻上了墙头,盖住了屋顶,直到覆满了铁网,仍不满足,继续向着二楼进发。这时,母亲会让父亲拦住它们“进军”的势头,摘掉分支的苗头,或者把藤拽下来。她怕影响到邻居,让邻里间心生芥蒂。
    ⑨在家务的空隙,母亲会坐在丝瓜藤下休息。青翠欲滴的叶子们满功率地进行光合作用,让藤下的空气清新怡人。母亲闭上眼睛,身体随着呼吸微微起伏,安然得像是铁网上一朵无忧无虑的黄花。缠满藤蔓的铁网挡住了阳光的直射,只保留下温润的明亮,让灵魂更容易与之浑然一体。看着母亲,她早已不复年轻时的样子,但当眉头和皱纹都舒展开时,那岁月静好的姿态连最调皮的蜜蜂都不忍破坏。只是,她往往仅能短短地打个盹,因为里里外外的家务事都要她去操心。
    ⑩丝瓜成熟后,母亲会烧成汤给我喝。搭配上豆腐,又青又白,在素雅中游荡着一抹清新与灵动,吐纳出鲜美的味道。如果丝瓜结得多,她便装上一袋让我送给隔壁楼的阿姨,那是她好友中的一位,她们在一起拉家常的时候,就像两根藤上的花在铁网上分享同一缕阳光和微风,嬉笑着,摇晃着。留下来一些丝瓜,晒干后取瓤,就成了刷锅洗碗的“神器”。浮着油光的水倒在桶里,轻的,她自个儿提着;重的,就唤我过来,拎到门口,浇在地里。
    ⑪想来,母亲和丝瓜的生命确有着很多重合之处,不然那些绕着丝瓜花飞舞的蜂蝶,为何也会盘旋在母亲的头顶?日复一日,母亲笑得明媚而温柔,年复一年,丝瓜长得繁茂而丰腴。我猜,母亲和丝瓜也是多年的老友。我也默默祝愿这份不会宣之于口的友谊地久天长,在每年夏天都吹响热烈的曲调,又在秋天结出月牙般的果实。
    ⑫可惜,母亲本就有心脏病和高血压,又是在四十岁才将我生下,之后几经手术动刀,元气伤了一次又一次,所以短短陪伴了我十几年,便再也扛不住压在生命上的积雪。在一个平凡得像任何一个不会被铭记的日子,她突发脑溢血,勉强撑上一周后,撒手人寰。
    ⑬母亲走了。她终于不用再忍受疾病的折磨了,生活的苦难也再不会加诸她身。离去,于母亲,是一种解脱。
    ⑭可我还是流泪。这一别,就是永不再见啊!
    ⑮好像就是从那年起,丝瓜也怕触景生情,不愿从地里探出头来。只留下铁网,在半空中孤零零地担起轻飘飘的风和沉甸甸的雨。
    ⑯但台阶还在,我每次走过,都会想起母亲。那一瘸一拐的身影,扶着墙,深深浅浅地踩着我的回忆。
    (选自2024年第10期《新青年》,有改动)
    (1)文章叙述了母亲与丝瓜之间的哪些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请结合语境,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不管墙壁有多粗糙,不管暴雨有多冷酷,它们用柔软的爪子紧紧攥住任何可以借力的地方,一点点向上爬。(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丝瓜具有怎样的品质?)
    ②只留下铁网,在半空中孤零零地担起轻飘飘的风和沉甸甸的雨。(请结合加点词语,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3)作者在第⑪段中说“母亲和丝瓜的生命确有着很多重合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母亲和丝瓜有哪些重合之处。
    (4)如果将题目改为“母亲的丝瓜”好不好?为什么?
    (5)读完文章后,你从母亲与丝瓜身上学到了什么?请谈谈自己的感悟。
    【分析】文章回忆了作者的母亲,一位勤劳、温柔且热爱生活的女性。她尽管腿部有残疾,但仍坚持打理家务,精心照料家中的小院,特别喜爱种植丝瓜。母亲在丝瓜的生长过程中倾注了心血,看着丝瓜攀爬、开花、结果,她从中找到了无尽的快乐。丝瓜成熟后,母亲不仅用它做美味的汤,还分享给邻居,用丝瓜瓤做刷锅洗碗的工具。作者将母亲与丝瓜的生命相类比,认为它们有着许多重合之处,都充满了生命力和坚韧。然而,母亲因疾病早逝,这让作者深感悲痛。此后,每当作者走过家中的台阶,都会想起母亲那一瘸一拐的身影,以及她与丝瓜相伴的日子,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怀念和眷恋。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结合文章第⑥段“门边有窄窄的一片土地没被水泥侵占,母亲就种上大葱、辣椒、三七和丝瓜……唯独种丝瓜时,母亲会先把种子放在水里浸泡,算好时间后,才妥帖地放进地里”可知,母亲精心种植丝瓜;结合第⑦段“当丝瓜破土而出……这会带给母亲无尽的快乐……供丝瓜在上面尽情地缠绕、舒展”和第⑧段“母亲很喜欢丝瓜,尤其喜欢它们钻出黑暗的腐殖质努力向天空攀登的姿态”可知,母亲欣赏丝瓜努力攀登的姿态;结合第⑨段“在家务的空隙,母亲会坐在丝瓜藤下休息”可知,母亲在丝瓜藤下休息;结合第⑩段“丝瓜成熟后,母亲会烧成汤给我喝……如果丝瓜结得多,她便装上一袋让我送给隔壁楼的阿姨……留下来一些丝瓜,晒干后取瓤,就成了刷锅洗碗的‘神器’……重的,就唤我过来,拎到门口,浇在地里”可知,丝瓜成熟后,母亲烧丝瓜汤给“我”喝,送丝瓜给邻居,用丝瓜瓤刷锅洗碗,将洗锅水浇在地里。
    (2)本题考查对文章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①结合句子“不管墙壁有多粗糙,不管暴雨有多冷酷,它们用柔软的爪子紧紧攥住任何可以借力的地方,一点点向上爬”可知,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丝瓜赋予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丝瓜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表现出丝瓜的坚韧不拔。
    ②结合句子“只留下铁网,在半空中孤零零地担起轻飘飘的风和沉甸甸的雨”可知,这句话中的“孤零零”一词,形象地描绘了铁网在母亲离世后独自留在半空中的孤寂状态,同时与母亲在世时丝瓜藤爬满铁网的热闹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我”在母亲离世后的孤独和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之情。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结合文章第②段“小时候,父亲主外……母亲主内,做家务并在家陪着我”和第⑥段“门边有窄窄的一片土地没被水泥侵占,母亲就种上大葱、辣椒、三七和丝瓜”可知,母亲就像丝瓜一样平凡而普通;结合第④段“母亲自小腿有残疾,走起路来磕磕绊绊……渐渐地,她要抓着门借力、拄着拐杖,甚至要我们帮衬才能把脚抬上去”和第⑧段“母亲很喜欢丝瓜,尤其喜欢它们钻出黑暗的腐殖质努力向天空攀登的姿态……母亲会让父亲拦住它们‘进军’的势头,摘掉分支的苗头,或者把藤拽下来”可知,母亲和丝瓜一样坚韧顽强,母亲虽然腿有残疾,但依然努力生活,丝瓜努力向上生长;结合第⑩段“丝瓜成熟后,母亲会烧成汤给我喝……如果丝瓜结得多,她便装上一袋让我送给隔壁楼的阿姨……留下来一些丝瓜,晒干后取瓤,就成了刷锅洗碗的‘神器’”可知,母亲和丝瓜一样无私奉献,母亲为家庭付出,丝瓜为他人带来清凉和美味;结合全文内容可知,母亲和丝瓜一样质朴无华,不事张扬,默默地生活着。
    (4)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首先表明观点:不好。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原因:从全文来看,“母亲与丝瓜”是文章的主线,贯穿全文始终,文章既写了母亲种丝瓜、欣赏丝瓜、在丝瓜藤下休息等事,又写了丝瓜的生长过程和特点,以及丝瓜对母亲和“我”生活的影响,“母亲与丝瓜”更能突出母亲和丝瓜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而“母亲的丝瓜”则侧重于表现丝瓜是母亲种植的,无法体现出母亲和丝瓜之间的深刻关系,因此,将题目改为“母亲的丝瓜”不好。
    (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母亲虽然身体有残疾,但她依然坚强地面对生活,用勤劳的双手为家庭付出,精心种植丝瓜,用丝瓜为家人做美味的汤,用丝瓜瓤刷锅洗碗,将洗锅水浇在地里等;丝瓜虽然平凡而普通,但它努力向上生长,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为他人带来清凉和美味。从母亲与丝瓜身上,我学到了坚韧不拔、无私奉献和质朴无华的品质。这些品质让我深受启发,我将努力成为一个坚强、无私、质朴的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勇往直前,不畏艰难;在他人需要帮助时,能够无私奉献自己的力量;在生活中,能够保持质朴无华的心态,不追求浮华和虚荣。
    答案:
    (1)母亲精心种植丝瓜,欣赏丝瓜努力攀登的姿态,并在丝瓜藤下休息;丝瓜成熟后,母亲烧丝瓜汤给“我”喝,送丝瓜给邻居,用丝瓜瓤刷锅洗碗,将洗锅水浇在地里。
    (2)①这句话表现出丝瓜具有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品质,它们不畏艰难,努力向上生长。
    ②“孤零零”一词形象地描绘了铁网在母亲离世后的孤寂状态,同时衬托出“我”内心的孤独和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3)母亲和丝瓜的重合之处体现在:母亲和丝瓜一样平凡而普通;母亲和丝瓜一样坚韧顽强,努力生长或生活;母亲和丝瓜一样无私奉献,为他人带来好处;母亲和丝瓜一样质朴无华,不事张扬。
    (4)不好。因为“母亲与丝瓜”更能突出母亲和丝瓜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而“母亲的丝瓜”则侧重于表现丝瓜是母亲种植的,无法体现出母亲和丝瓜之间的深刻关系。
    (5)从母亲与丝瓜身上,我学到了坚韧不拔、无私奉献和质朴无华的品质。母亲虽然身体有残疾,但她依然坚强地面对生活,用勤劳的双手为家庭付出;丝瓜虽然平凡,但它努力向上生长,为他人带来清凉和美味。这些品质让我深受启发,我将努力成为一个坚强、无私、质朴的人。
    【点评】散文答题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主旨:在开始答题前,要反复阅读全文并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要寻找主题句或关键词,这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2、分析结构:散文虽然较为自由,但通常有某种结构。在答题时,要注意分析这种结构,这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路。3、品味语言:散文的魅力往往在于其语言的优美和凝练。在答题时,要品味作者使用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分析其如何传情达意。4、抓住情感:散文通常包含情感的变化和转折。在答题时,要抓住这些情感线索,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态度。
    7.(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释】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这里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云归而岩穴暝 昏暗。
    ②弈者胜 下棋。
    ③心窃乐之 以……为乐,对……感到高兴。
    ④有二小儿戏于沙上 嬉戏,玩耍。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静坐久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B
    A.虽我之死(《愚公移山》)
    B.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②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4)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文借山水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哲理呢?
    【分析】译文: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树林里弥漫的云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茂盛,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陈列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宴中尽兴地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苍老的容颜,头发花白,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昨日游览江上,看见茂密修长的竹子数千株,竹林中间建有茅屋,隐隐有棋声和茶香从中飘扬而出,心里暗自对此感到高兴。第二天,我路过并前往拜访那户人家,静静地坐了许久。从竹子的缝隙中向外面望去,看见青翠的山和江上飘着的帆船,芦苇、沙洲以及耕犁,有两个小孩在沙滩上嬉戏,狗立在岸边,就像守护着的人一样,这简直就是山水大师的一幅画作,悬挂在竹枝和竹叶间。从外面望里面,是一种境界;从里面望外面,又是一种境界。我认为,做学问的人确实能做到多角度思考或欣赏,那么千古以来的文章的方法,也不超出这个范围,难道仅仅是画呢?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翻译: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暝:昏暗。
    ②翻译:下棋的赢了。弈:下棋。
    ③翻译:心里暗自对此感到高兴。乐:以……为乐,对……感到高兴。
    ④翻译:有两个小孩在沙滩上嬉戏。戏:嬉戏,玩耍。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静坐久之”中的“之”是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
    A.不同,“虽我之死”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相同,“处处志之”的“之”是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
    C.不同,“乃记之而去”的“之”是代词,代指小石潭的景色。
    D.不同,“前人之述备矣”的“之”是结构助词,“的”。
    故选:B。
    (3)本题考查翻译。
    ①重点词解释:觥,酒杯;筹,酒筹;交错,交互错杂;众宾欢也,判断句,“这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翻译: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
    ②重点词:道,方法;出,超出;于是,在这个范围;岂,难道;独,仅仅。翻译:千古以来的文章的方法,也不超出这个范围,难道仅仅是画呢?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甲文:通过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景色以及滁人游、太守宴等场景,如“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乐趣,与民同乐的情怀,以及虽被贬但仍能乐观豁达的心境。
    乙文:作者看到修竹、茅屋、棋声、茶烟等景象,以及从竹缝中看到的山水田园风光,如“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同时由“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可知,作者借山水悟出做学问要多角度思考或欣赏,文章的方法也蕴含其中的哲理。
    答案:
    (1)①昏暗。
    ②下棋。
    ③以……为乐,对……感到高兴。
    ④嬉戏,玩耍。
    (2)B
    (3)①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
    ②千古以来的文章的方法,也不超出这个范围,难道仅仅是画呢?
    (4)甲文:通过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景色以及滁人游、太守宴等场景,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乐趣,与民同乐的情怀,以及虽被贬但仍能乐观豁达的心境。
    乙文:作者看到修竹、茅屋、棋声、茶烟等景象,以及从竹缝中看到的山水田园风光,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作者借山水悟出做学问要多角度思考或欣赏,文章的方法也蕴含其中的哲理。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8.(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在阅读诗词的过程中结合阅读感受及时进行点评,是赏析诗词的有效方法之一。“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请对这句话进行点评。
    (2)下面是一位同学为本词下片绘制的词人情感变化轨迹图。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① 照无眠
    ② 美好祝愿
    【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根据“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明确“照无眠”体现了作者的思亲之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向世人发出美好祝愿,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世的美好祝愿。传达出了词人“用乐观、豁达的心态”来看待人生的哲思。
    答案:
    (1)这句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2)①照无眠
    ②美好祝愿
    译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人间哪里比得上?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三、作文(50分)
    9.(5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越己是对自己的重塑。每个人只有不断破除能力的边界,走出舒适区,才能拓展人生的宽度。有的人即使取得了一定成绩,也仍然葆有开放的胸怀,虚心学习。保持空杯心态,敞开心扉接纳新知,你会发现,眼界变得更宽广了,人生的可能性也更多了。
    请以“越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分析】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本题以“越己”为话题,核心在于探讨个人突破自我、重塑自我的重要性与方式。材料明确指出越己意味着突破能力边界、走出舒适区,以拓展人生宽度,同时强调即便取得成绩也要保持开放心态,虚心接纳新知。立意可从个人成长经历、名人事例等方面入手,阐述越己在个人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如越己能让人突破局限、适应变化、成就卓越等,倡导人们勇于挑战自我、超越现状,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提升。
    第二,选材构思。记叙文:可以讲达自己在学习某一项技能(如绘画、乐器、运动项目等)过程中的经历。起初,自己在掌握了一些基础技巧后便停带不前,处于舒适区。后来,受到他人启发或因某个契机,决心突破。详细描述自己如何克服内心的恐惧与懒惰,比如每天增加练习时间、尝试更难的技巧、向高手请教等,在这个过程中遇到挫折(如反复失败、被人嘲笑等),但最终实现了自我超越,不仅技能得到大幅提升,还在心态上变得更加自信和坚韧,真切体会到越己带来的成长与收获。或者写身边亲人或朋友的故事。例如,一位长辈在工作多年后,所在行业面临变革,他原本可以凭借资历维持现状,但他选择重新学习新知识,转行到一个全新领域。描述他从最初的迷茫与不适应,到一点点努力学习,参加培训课程,与年轻人一起竞争,最终在新领域站稳脚跟,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也为身边人树立了越己的榜样。议论文:开头提出“‘越己’是个人成长与进步的关键”这一中心论点。中间部分进行论证,可从不同角度选材。如从历史人物角度,选取司马迁为例,他遭受宫刑后,没有被巨大的打击击垮,反而超越了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痛苦,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实现了从史官到伟大史学家的越己。再从现代社会角度,阐述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如苹果公司,不断突破手机功能的边界,从传统手机功能到智能创新,一次次越己,引领全球手机行业潮流,以此说明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越己都能带来卓越成就。还可以从反面论证,若不越己,个人则会固步自封,社会也将难以发展进步等,结尾总结升华,强调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越己是每个人应有的追求,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更绚烂的光彩,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呼吁大家积极踏上越己之路。
    【解答】
    破茧越己,绽放华光
    在人生的漫浸征途中,“越己”是那把能开启无限可能之门的钥匙。它激动着我们挣脱自身的枷锁,跨越能力的藩萬,向着更为辽阔的天地进发。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古人之言,如黄钟大吕,振聋发暖。遥想苏轼,一生宦海浮沉,爱遭贬谪。然他未被困境束缚,而是不断超越自我。从黄州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到岭南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在文学创作上突破风格局限,于生活态度上摒弃哀怨自怜。仕途的不顺没有成为他的终点,反而促使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等多方面达到新高度,成就了文学史上璀璨夺目的华章。其豁达超脱,正是源于对自我的不断超越,以乐观之态重塑逆境中的自我。
    再看“羽坛传奇”林丹,在羽毛球的世界里,他并非一开始就独占鳌头。面对诸多强劲对手,他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而是刻苦训练,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技术上,他精益求精,从发球、接球到扣杀,每个环节都反复磨砺;体能上,他挑战极限,用高强度的训练锻造超强耐力与爆发力。正是这种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让他多次站在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成为羽毛球界的传奇人物。他用汗水与拼博诠释了“越己”的真谛,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越己”之路,绝非康庄大道,其间布满荆棘与坎坷。恰似破茧成蝶,需历经痛苦挣扎,方得振翅高飞。它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如暗夜灯塔,指引前行方向;需要我们有非凡的勇气,似利剑出鞘,斩断畏难退缩之心;需要我们有不懈的坚持,若滴水穿石,终能洞穿重重阻得。
    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超越白我。“让我们怀壮志,奋勇前行,在‘越己’的征程中,重塑自我,绽放华光,书写属于自己的壮丽史诗。

    相关试卷

    陕西省西安市经开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市经开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7页。

    陕西省西安市经开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市经开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和运用,综合性学习,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陕西省西安市经开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市经开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和运用,综合性学习,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