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新疆乌鲁木齐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既要有用,更要无用,抛弃世俗理念,于无用中寻找大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警惕“包身工”问题重现
城市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村富余劳动力盲目外出打工;部分个体私营业主不依法雇用劳动者,有的国有劳务输出部门也参与用工非法操作。劳动者生存状况变得异常复杂。为此,有关人士呼吁——警惕“包身工”问题重现。
日前,武汉市劳动部门在劳动监察过程中发现,一家私营企业长期使用不满14岁的儿童在企业做工,这些孩子每天早晨六点上班,晚上八九点钟才下班,有时工作时间更长,还没有工休日。
8月27日,上海市劳动监察部门也在一家日资企业——上海景条公司发现了相同情况,一次查出该公司使用童工逾10名,14岁的孙贵月从7月26日至8月5日的10天中,加班加点工作达87.5小时!除此之外,劳动监察部门还查出该公司违法用工的其他情况:经由政府批准使用的劳动力仅有35人,而公司非法招用300多人;员工工资低于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且员工工资每月只发一半。
面对这些非法用工企业,武汉、上海的劳动监察部门均明确表示:绝不容许现代“包身工”在该市存在,政府将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然而,“包身工”并不只出现在武汉、上海,近年来在河南、山西、湖南、北京等地均有出现。
今年7月,北京和安徽的一家劳务输出公司联手,将自己的同胞卖出了国门,到新加坡做了一次“包身工”。临行前劳务输出公司向打工者保证,在新加坡每人月薪800新加坡元,技术工不少于1200新加坡元。17名打工者向合肥公司交了2500元人民币的报名费、1.2万元人民币的杂费和2万元人民币的押金后,踏上了南下出国就业的旅途。他们没想到,在新加坡迎接他们的中国籍工头,在与他们签订了用工合同后,就开始恶狠狠地威胁说:“你们谁不在这里好好干,不死也要脱层皮!”每天按8小时工作制付薪,工作时间却是11小时;许诺中的4人一间空调房,成了8个人挤在一起的集装箱;荤素搭配的营养配餐,成了类似面糊糊的饭。强烈要求回国的打工者,最终只得到40新加坡元的工钱。
非法劳务黑市须整治。据劳动监察部门调查,沦为国内“包身工”的打工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那就是在劳务黑市上轻信用工者的谎言,等醒悟过来时,已身陷“囹圄”,不仅身上分文皆无,证件被扣,而且失去人身自由。
今年4月,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大浪乡村民周某就在石家庄市火车站前的劳务黑市上被骗。那天他在那里找工作,一个老板声称需要“拌猪饲料”的员工,日工资20元。第二天周某与其他7个打工者却被老板送到了距定州市15公里左右的一个砖窑,成了该砖窑30多个“包身工”中的一员。他们被逼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外逃的员工被追回后均惨遭毒打。5月20日晚,周某趁机侥幸逃脱,后在当地公安部门的帮助下,才将其他员工解救出来。
5月2日,河南省辉县市警方从该县常村镇“黑窑”里也解救出了40名打工者,他们大都是从郑州市二马路附近的劳务黑市场上被骗去的。这些打工者没日没夜地工作,不仅没有工资,有的还被打成重伤,或不明不白地“失踪”。
据公安部门反映,发生“包身工”事件的企业大都是位置比较偏僻的个体私营企业,近年来,虽有向大城市和相对有规模的私营和合资企业发展的趋势——上海、广州、福州等都查出过类似问题,但主要还在生产规模较小的个体企业里。
“包身工”事件之所以愈演愈烈,屡禁不止,最关键的原因还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心慈手软”,甚至在发展和保护地方经济的借口下,不对用工企业进行有效的劳动执法监察,对地方企业出现的“包身工”现象处理不及时,有的甚至听之任之,为违法用工的雇主通风报信,助其逃避处罚。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只在怕惊动了“上面”的情况下,才象征性地做一些表面文章,如下一个劳动监察指令,责令企业限期整改,把打工者解救出来完事,很少或根本不去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有的甚至为非法用工者开脱。
河南某地的一家非法砖厂发生“包身工”事件后,当地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就对调查人员说:“这些打工者不是‘包身工’,只不过工作时间长了一些,劳动强度大了一些,工资发放得晚了一些,没有什么大事。”当上级部门追究责任时,又以“查无实据”为由给非法窑主一个不痛不痒的处罚了事。
“包身工”的出现是近年来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民盲目外出打工以及劳动监察部门疏于管理的结果,这种现象的存在和发生,不仅严重违反了《劳动法》,侵害了打工者的权益,而且诱发了许多不安定因素,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当地形象。 目前这种违法用工行为已经在各地蔓延,虽然各地政府、工会、劳动和公安部门进行了多次打击,也解救了大批的“包身工”,但收效甚微。
为此,笔者呼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发生在身边的“包身工”事件,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既要从源头抓起,加强《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打工者和用人者的法制观念,同时要加大取缔和打击劳务黑市的力度,消除“包身工”滋生的温床和土壤;加大劳动执法监察和打击力度,对以身试法者决不姑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1.下列各项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据公安部门反映,发生“包身工”事件的企业都是位置比较偏僻的个体私营企业。
B.我们应该重视发生在身边的“包身工”事件,加强对《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打工者和用人者的法制观念。
C.“包身工”现象的存在和发展,违反了《劳动法》,侵害了打工者的权益。
D.部分个体私营业主不依法雇用劳动者,有的国有劳务输出部门也参与用工非法操作。
2.下列对这篇报道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报道中所举的事例可以看出,现代“包身工”劳动时间加长、工资标准低、生活条件差,有的没有人身自由、经常挨打,工作条件恶劣。
B.一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对用工企业进行有效的劳动执法监察,对地方企业出现的“包身工”现象处理不及时,主要是因为“包身工”事件愈演愈烈,屡禁不止。
C.现代“包身工”出现的原因是部分个体私营业主和一些国有劳务输出部门昧着良心,非法用工。
D.要消除现代“包身工”现象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取缔和打击劳务黑市。
3.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
[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彼得洛芙娜搬来一个月后,波塔波夫老人就去世了。这座房子里就剩下彼得洛芙娜和她的女儿瓦丽娅。
这座只有三个房间的小屋坐落在山上,小屋后面是一座凋零的花园。
离婚后的彼得洛芙娜离开莫斯科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城。可是回莫斯科已经不可能了。她在这座小城的军医院找了事做,受伤的心也就暂时安定下来了。
渐渐地,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喜欢上了这小城冬日里洁白、温柔的雪。她渐渐习惯了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习惯了挂在墙上的那些业已发黄的照片。
她知道老人有一个儿子,如今正在黑海舰队上服役。桌上有一张他的照片。有时,她会拿起他的照片,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可是,是在哪里呢?是什么时候的事呢?
水兵那双安详的眼睛仿佛在问:“喂,怎么样?难道您真的想不起来,我们是在哪里相会的吗?”
冬天到来之后,陆续有写给波塔波夫老头的信寄来。彼得洛芙娜把这些信都叠放在书桌上。有一天夜里,她醒了过来。窗外的白雪发出昏暗的光亮。她点燃桌上的蜡烛,小心地抽出一封信,拆开了信封,环顾了片刻,便读了起来。
“亲爱的老爷子,”她念道,“我从战场上下来已经在医院里躺了一个月了。伤不是很重。总的来说,伤快要养好啦。”
“爸爸,我常常想起你,”她接着念下去,“我也常常想起我们家这座小屋,但这些离我似乎都非常遥远。我只要一闭上眼睛,立刻就会看到:我好像正在推开小门,走进花园。这是在冬天,白雪皑皑,可是通向那座旧亭子的小径被清扫得干干净净,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黑桃皇后》序曲和抒情曲《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门上的铃还响吗?我走的时候还是没来得及把这修好。我难道还能再见到这一切吗?我明白,我在保卫的不仅是整个国家,也在保卫这个国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我们家的花园小屋。”
“我出院后,会有一个很短的时间回家探亲。我还不能确定。不过最好别等。”
她思忖,或许就在这两天内,这个陌生人就会从前线回来。
一大早,彼得洛芙娜就吩咐瓦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上那座亭子的小径。这座亭子已经非常破旧了。彼得洛芙娜修理好了门铃,她按了按门铃,门铃响了起来,声音很大。她显得格外精神,面色绯红,说话嗓门特别大。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确是一架好钢琴。
老技师走了之后,彼得洛芙娜小心翼翼地从抽屉翻找出一包粗粗的螺旋状蜡烛。她把蜡烛插到了钢琴架上的烛台上。晚上,她点燃蜡烛,坐到钢琴前,顿时,整个房子都充满了音乐声。
①还在火车上,波塔波夫中尉就算好了,留给他待在父亲那儿的时间不超过一昼夜。火车是下午到达小城的。就在车站,中尉从认识的站长那儿了解到,父亲已经在一个月前去世了,如今在这座屋里住着的是一个带着女儿从莫斯科来的陌生的女歌唱家。站长建议中尉就别回家去了。
中尉沉默了一会,说了声“谢谢”,便走了出去。站长看着他的背影,摇了摇头。
穿过小城,一片暮霭中,波塔波夫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小心翼翼地打开小门,可是小门还是咯吱地响了一声。②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③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他环视四周。雪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亭子里,把手放在年代已久的栏杆上。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
“怎么会是这样?”波塔波夫一脸茫然,轻声地自言自语道。
不知是谁小心翼翼地拍了拍波塔波夫的肩膀。他回过头去。在他身后站着一位年轻的女人。“进屋吧,别在这站着。”女人轻轻说。波塔波夫一言不发。女人拽着他的袖口,沿着打扫干净的小径走向小木屋。快到台阶的时候,波塔波夫停了下来,感到喉咙里一阵痉挛,几乎喘不上气来。女人还是那样轻柔地说道:“没关系。请您别拘束。很快就会过去的。”
他进了屋子。整个晚上波塔波夫都无法消除一种奇怪的幻觉,仿佛他处在一种飘然的、影影绰绰的,但却十分真实可靠的梦境中。钢琴、蜡烛……屋子里的一切都如他当初想看见的一样。
彼得洛芙娜坐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转过身,对波塔波夫说:
“我觉得我好像在哪儿见过您。”
“也许吧,”波塔波夫答道,“不过,想不起来啦。”
几天之后,彼得洛芙娜收到了波塔波夫写来的信。
“我当然记得我们是在哪里相逢的,”波塔波夫写道,“可是我不想在家里对您说。您还记得1927年在利瓦季亚吗?在一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您的倩影就永远刻在了我脑海里。当我看着您的背影远逝,我就知道,您是会让我的一生发生改变的人。可我当时不知为什么就是没有追上去。在这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就永远失去了您。不过,生活看来对我还是很宽厚的,让我又遇上了您。如果能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如果您需要我的生命,那它当然是属于您的。”
彼得洛芙娜放下手中的信,两眼朦胧地望着窗外那白雪皑皑的花园,低声说道:
④“天呐,我从来没有去过利瓦季亚!从来没有!可是,现在这还有什么意义吗?该不该让他知道这一点呢?或者干脆欺骗一下我自己吧!”
她捂住自己的双眼,笑了起来。
1943年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波塔波夫老人虽未出现,却是联结男女主人公的要素,同时也是因战乱被迫与孩子分离多年的带有普遍意义性的角色。
B.彼得洛芙娜移居小城后积极拥抱生活的新变化,她对钢琴和照片的习惯及后文中修门铃、钢琴等细节,体现了她的浪漫多情。
C.雪景、钢琴、蜡烛等景物代表了家园和生活,文中反复出现,勾连照应,使小说结构紧凑,叙述的整体性更加明显。
D.文章结尾写女主人公捂住双眼笑了起来,展现出其少女般的羞涩,同时给读者留下美好而丰富的想象空间。
5.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叙述视角由彼得洛芙娜转换成波塔波夫,从而使得两位主人公的形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式的呈现。
B.②句通过拟人化描写,表现波塔波夫在看到眼前景象时内心掀起的波澜,情景交融,生动传神。
C.③句运用叠词、拟声词摹写环境,以动写静,写出了环境的静谧,也暗示了波塔波夫微妙的内心活动。
D.④句写彼得洛芙娜果断否定了两人见过的可能,揭晓了悬念,证实了波塔波夫说见过她纯属谎言。
6.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试简要分析。
7.本文和《老人与海(节选)》叙事语言风格鲜明,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不同。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困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竞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的“名”,成年时取,供朋友称呼。古人的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或意思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或意思相反,如韩愈,名愈,字退之。
B.“左徒”,周朝楚国特有的官名,《史记》记载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C.“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D.“大夫”,职官等级名。西周以后,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后世常以大夫作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
B.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联盟,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
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
D.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的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前往秦国。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2)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①
[宋]贺铸
重过阊门②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③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贺铸因事要离开夫妇曾共居的苏州时,为悼念亡妻赵氏而作此词。②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③新垅:新坟,指死者葬所。
1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语言浓丽哀婉,写词人旧地重游,想起过往,不由悲叹万事皆非,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上片运用比喻修辞,词人将自己比作遭霜打而半死的梧桐、白头失伴的鸳鸯。
C.下片情中有景,景中有情,虚实结合。“谁复挑灯夜补衣”一句既是呼告也是询问,情真意切,浑然难分。
D.本词没有什么奇情幻想,只是写眼前景象,谈日常琐事和朴素感触,却极富感染力。
13.本词与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都塑造了妻子形象,试分析两首词对此采用的不同写法及情感。
四、名篇名句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中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合抱之木, ;九层之台, 。”
(2)孟子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强调了“四端”的重要性,认为“苟能充之, 苟不充之, ”。
(3)《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8年,《延禧攻略》稳居热搜榜单。精良考究的清宫美景、古典大气的高级色调、如诗如画的清雅构图,俨然一幅唯美的动态水墨画。这部诚意之作,不仅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让人们对它赞不绝口,还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中东、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迅速刮起了一阵“中国风”。
故事里有文化,文化里有故事。这部清宫戏一改以往套路,将中华传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不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呈现。比如,剧中嫔妃服饰使用的香云纱需经过“三洗九煮十八晒”数十道工序制成,被外国人赞誉为“软黄金”;服装上的刺绣匠心独具、栩栩如生,手推绣、打籽绣、盘金绣、球绣……一针一线都展示着中华传统的高超技艺;团扇采用的缂丝工艺是中国丝织中的顶级艺术,雕琢镂刻,立体感十足;高贵妃千娇百媚的姿态、行腔婉转的曲调,再现了中国戏曲的风范……荧屏揭开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秘面纱,她的独特魅力让我们感到震撼。
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让非遗只出现在古书里,而要真真切切地让它走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在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中不断推陈出新。
15.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第一段最后一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B.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D.荷兰有“欧洲花园”“花卉王国”的美誉。
16.比喻中本体与喻体间具有相似性,试根据比喻的这一特点对文中画横线的比喻句作简要分析。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不能只在古书里保护非遗,而要让它走到现实中来,紧随时代促进非遗的发展。”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________关心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共产主义者同盟在1852年宣告解散。马克思和恩格斯认真总结了1848年革命的经验教训,指出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加强国际团结,对抗联合起来的反动势力。为此,马克思、恩格斯同各国革命者保持着密切联系,帮助他们学习理论,推动革命的发展。到了50-60年代,随着一场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各国工人阶级运动又高涨起来,________成立了工人自己的组织。“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被更多的人接受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这些,十分高兴。
马克思一方面指导、关心工人运动,另一方面又加紧了他的巨著《资本论》的写作。恩格斯也常把有关资料寄给马克思,并且不断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1867年4月初,当恩格斯得悉《资本论》第一卷写成的消息以后,马上写信说:“好啊!我终于看到白纸黑字,知道第一卷已经________了!就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欢呼声。”马克思把《资本论》第一卷的手稿交给出版商以后,曾到曼彻斯特恩格斯家中作客。两个人对下一步工作交换了意见,并且商定要在书的附录中做一点补充。恩格斯地________成了这部巨著的第二个校阅者。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了。它阐述了(①),揭示了(②),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强有力的武器。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非常 连续 脱稿 水到渠成B.尤其 陆续 杀青 自然而然
C.非常 陆续 脱稿 自然而然D.尤其 连续 杀青 水到渠成
19.“近代社会的经济法则”“剩余价值学说”是从文中括号内摘出的语句,请根据文段将它们写在下列对应标号后的横线上,并说明理由。
①
②
理由: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马克思一方面指导、关心工人运动,另一方面又加紧了他的巨著《资本论》。
B.马克思一方面加紧他的巨著《资本论》的写作,另一方面又关心、指导了工人运动。
C.马克思一方面加紧了他的巨著《资本论》的写作,另一方面又指导、关心工人运动。
D.马克思一方面关心、指导工人运动,另一方面又加紧了他的巨著《资本论》的写作。
六、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庄子善于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课文《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大葫芦可浮游于江湖的独特价值。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课文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A 2.A 3.本文以时间和地点为线索,选取了发生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的相关事件进行报道。运用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都是位置比较偏僻的个体私营企业”错,原文为“大都是位置比较偏僻的个体私营企业”。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因果倒置,最后一句“‘包身工’事件愈演愈烈,屡禁不止”应该是结果。
C.以偏概全,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还有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村富余劳动力盲目外出打工以及许多打工者法制观念不强,而且在劳务黑市上轻信用工者的谎言等原因。
D.措施不全面,应该还有加大劳动执法、监察和打击力度等措施。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脉络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根据段首语“日前,武汉市劳动部门在劳动监察过程中发现”“8月27日,上海市劳动监察部门也在一家日资企业……”“今年7月,北京和安徽的一家劳务输出公司联手”“今年4月,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大浪乡村民周某……”“5月2日,河南省辉县市警方……”“河南某地的一家非法砖厂”可知,文章以时间和地点为线索,选取了发生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的相关事件进行报道。
文章以时间和地点为线索,选取了发生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的相关事件进行报道,每个事件主要运用的是记叙的表达方式;在介绍事件之后,“面对这些非法用工企业……绝不容许现代“包身工”在该市存在,政府将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非法劳务黑市须整治”“‘包身工’事件之所以愈演愈烈,屡禁不止,最关键的原因还在于……才象征性地做一些表面文章,如下一个劳动监察指令,责令企业限期整改,把打工者解救出来完事,很少或根本不去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有的甚至为非法用工者开脱”分析事件的影响、危害,剖析原因,这是议论的表达方式。
文章主要运用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将典型事件的叙述与作者的分析评论结合起来,使文章内容丰富,论述透辟。
4.B 5.D 6.①心理创伤的修复。受伤的心灵就像小说中架走了调的钢琴,钢琴修复寓有人们的心理创伤得到修复并重新奏响心灵的美好乐章之意。
②爱情的修复。战争背景下被冲淡的爱情乐章重新奏响。
③战后家园与生活的重建。战后家园重建与美好生活的乐章重新奏响。 7.①《雪》语言生动优美,充满诗意。作家多用修辞和修饰语,笔触细腻柔和,生动传神,叙事轻快自然,氛围营造浪漫恬静,浓郁情感,具有诗化、散文化特征。
②《老人与海》语言凝练精当,简洁有力。作者多用短句、动词来叙述场景和推动情节,少有修饰词,很少直接表露感情,叙事干净利落,呈现出冷静、密实的叙事风格。
【导语】本文讲述了离婚后移居小城的彼得洛芙娜与水兵波塔波夫因机缘偶遇的故事。彼得洛芙娜通过修复房屋、修好钢琴来适应新的生活,波塔波夫在短暂的探亲期间阴差阳错地与彼得洛芙娜相遇,二人虽未曾相识,却被误认为在过去曾有交集。文章展现了人们在战乱背景下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情感寄托,同时留下开放性的结局,引发读者思考和想象。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体现了她的浪漫多情”错误,彼得洛芙娜的一系列行为,表现了她乐于助人和对生活的充满热情,而不是体现她的浪漫多情。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
D.“证实了波塔波夫说见过她纯属谎言”错误,这句话揭晓了悬念,澄清了之前的误会,而不能说明波塔波夫说见过她是谎言。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①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最初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城”的,她回不了莫斯科,受伤的心灵就像小说中架走了调的钢琴;男主人公波塔波夫中尉去参加战斗,但是父亲却在家中去世了,这让他渴望回家的心情受到伤害,但是回到家中后他发现家中如他心中所想的那样温馨。所以,小说中钢琴修复寓指人们的心理创伤得到修复,并重新奏响心灵的美好乐章之意。
②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离婚了,带着女儿瓦丽娅孤零零生活在坐落在山上的小屋中,她看到波塔波夫中尉的信后,改变了自己,修复了钢琴,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被冲淡的爱情乐章重新奏响。所以,小说中钢琴修复寓指爱情的修复。
③小说描写的背景发生在战争年代,波塔波夫中尉在战争中不忘写信想象家中钢琴已被修复,彼得洛芙娜在战争年代流落他乡时请人修复“那架走了调的钢琴”,并“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这些都表明战后家园重建与美好生活的乐章重新奏响。所以,小说中钢琴修复寓指战后家园与生活的重建。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语言风格的能力。
①《雪》描写细腻真实,如“彼得洛芙娜每天都会弹奏钢琴,音乐如同流水般流淌在房间里,带给她内心的平静和愉悦”,细腻地描绘了彼得洛芙娜弹琴的情景,传递出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享受。同时,大量地运用优美的景物描写,如“白雪皑皑的冬景”“温暖的钢琴声”“烛台上的蜡烛”等,营造了一种温馨而朦胧的氛围,反映出彼得洛芙娜对新生活的逐渐适应和对曾经美好过往的追忆。总的来说,《雪》的叙事抒情性较强,语言细腻生动,富有诗意和散文化特色。
②《老人与海》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语言风格简洁明快,叙事中更注重事件发展的逻辑过程,和人物行为的线性展开。语言凝练,在简单的叙述中隐藏深刻的心理与情感意味。例如老人圣地亚哥与大海、与自然的搏斗,主要是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独白表现,与自然环境的较量,以及在孤独与坚持中折射出的人类的坚韧不拔。整体语言风格直白、硬朗,而又寓意深刻。总的来说,《老人与海》地语言凝练精当,简洁有力。
8.C 9.A 10.B 11.(1)(楚怀王)逃到赵国,赵国不接纳。又回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
(2)令尹子兰听到后,十分恼怒,最终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将屈原放逐。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财物贿赂楚国当权大臣靳尚,又用诡计拉拢楚怀王的宠妃郑袖。楚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省略主语“张仪”,“用事者臣”修饰“靳尚”,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怀王竟听郑袖”,“怀王”作主语,“听”作谓语,“郑袖”作宾语,故应在“郑袖”后停顿,排除D。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成年时取,供朋友称呼”错。古人的“名”,幼年时由父母所起,供长辈和自己称呼。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B.“秦昭王”“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错。本文第二自然段说:“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由此可知,派张仪前往楚国的是“秦惠王”,而非“秦昭王”,目的是破坏齐楚联盟,为进攻“齐国”扫清障碍。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亡”,逃走;“内”,同“纳”,接纳;“之”,到;“竟”,最终。
(2)“卒”,最终;“短”,说坏话;“迁”,放逐。
参考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族。(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明白国家安定与动乱的道理,熟习(外交)应对的言辞。在国内,同楚王计议、筹划国家大事,发出号令;在国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有合纵的盟约,秦惠王为此担忧,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张仪)拿着丰厚的财物呈献给楚国,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而齐国同楚国有合纵的盟约,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楚怀王贪图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断交,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允诺割让的)土地。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的是六里的土地,没听说给六百里。”楚国使者生气地离开,回去报告给楚怀王。楚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兴兵去攻打秦国。秦国派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把楚军打得大败,斩杀八万人,俘获楚国大将屈匄,于是夺取楚国汉中一带的土地。楚怀王于是就调动全国军队来深入进攻秦国,在蓝田开战。魏国听说这消息,偷袭楚国一直攻打到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国撤回。但是齐国始终愤恨(楚国断交),不援救楚国,楚国处境十分艰难。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一带的土地来同楚国讲和。楚怀王说:“不愿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称心了。”张仪听说后,就(对秦王)说:“用一个张仪可抵汉中一带的土地,臣请求前往楚国。”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财物贿赂楚国当权大臣靳尚,又用诡计拉拢楚怀王的宠妃郑袖。楚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廷担任官职,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楚怀王说:“为什么不杀了张仪?”楚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结为姻亲,想要同楚怀王会面。楚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怀王去:“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呢?”楚怀王最终去了(秦国)。(楚怀王)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裁断了他归楚的道路,趁机扣留楚怀王来要求楚国割让土地。楚怀王很生气,不答应。(楚怀王)逃到赵国,赵国不接纳。又回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
令尹子兰听到后,十分恼怒,最终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将屈原放逐。
12.A 13.①贺词通过细节来写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患难与共之情。②苏词通过梦境来写人,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语言浓丽哀婉”错,词人一开始就用白描的语言,直奔主题。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比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要先从两首词中找出描写妻子美好的词句,然后将二者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不同。
苏词“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描绘出妻子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的恩爱之情。
贺词写诗人夜间辗转难眠中,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通过“挑灯夜补衣”这一细节,表现妻子的贤惠、勤劳与可爱,以及伉俪间的相濡以沫,一往情深。表现了对诗人的体贴关怀之情,体现了作者心绪之细,感情之真。
14. 生于毫末 起于累土 足以保四海 不足以事父母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详解】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识记时以理解为基础,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还要注意易错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书写务必规范。此题中需注意“毫”“累”“焉”“省”的书写。
【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15.D 16.之所以将《延禧攻略》比喻成水墨画,是因为剧中的清宫美景、高级色调、清雅构图的特写镜头与水墨画有相似之处,当这些镜头依次出现时,就好像一幅动态的水墨画。 17.①原文使用叠词“真真切切”,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还起到强调的作用。②原文中“我们的生活”,代入感更为强烈。③原文中“推陈出新”,更能表达出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的意思,内涵更加丰富。
【解析】15.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引号)的能力。
文中的引号作用是表示特定称谓。
A项,表示引用;
B项,表示特殊含义;
C项,表示讽刺;
D项,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D。
16.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运用的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要找出《延禧攻略》中的画面与动态水墨画的相似之处,“精良考究的清宫美景、古典大气的高级色调、如诗如画的清雅构图”比喻成一副水墨画,一是剧中镜头与动态水墨画的相似之处,“美景”和“色调”和水墨画的感觉是一样的;二是镜头的变幻与动态水墨画的相似之处,这些画面依次出现时就好像在看一副动态水墨画。
17.本题考查比较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首先要认真观察两句话的区别,找出新句和原句的不同点,然后认真思考表达效果的区别。
对比两句话可以发现,新句少了“真真切切”这个叠词,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使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还能起到强调的作用。
新句少了“我们的生活”,这里的“我们”使用第一人称,拉近了文字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亲切自然,代入感强。
新句少了“推陈出新”,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使用这个成语更能表达出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的意思,内涵更加丰富。
18.C 19. “剩余价值学说” “近代社会的经济法则” 理由:由原文“阐述了……揭示了……”的提示,再根据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顺序,应先说“剩余价值学说”,再说“近代社会的经济法则”。 20.D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组“非常”和“尤其”都是程度副词,表示很突出,但是“尤其”突出是在比较中的“更”怎么样。语境讲的是马克思、恩格斯非常关心工人运动,但没有将他们和其他人进行比较,故选“非常”,进而排除了BD。
第二组“连续”指人或事物持续地做什么事;而“陆续”多指人一个接一个地做什么。语境是讲各地工人运动高涨起来“一个接一个地”成立了工人自己的组织,故用“陆续”,故排除A。
第三组“脱稿”只是说明写完了内容;而“杀青”是交付出版的意思。语境是说写完了,即“脱稿”;后文才有恩格斯将书稿交给出版商的事情。
最后一组,“水到渠成”,本指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而“自然而然”,意思是自由发展,必然这样。 指非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语境讲恩格斯成为校阅者是非常自然地事情,没有任何人力干预。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补写语句的能力。
语境是说,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了。要求填的是这部书阐述了什么,揭示了什么。我们的“阐述”往往是具体的东西,揭示的往往是本质的规律的东西,故第一处填“剩余价值学说”,揭示的是“近代社会的经济法则”。上下句之间内在有由浅入深地逻辑关系。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题原句有语序错误,“指导”和“关心”有先后关系,应先“关心”后“指导”,故排除A项。
而且“关心、指导”工人运动呼应的是上一段最后的内容:各地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并成立自己的组织,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这些,十分高兴。而写作《资本论》是在这些实践斗争的基础上见缝插针地写作,应该放在后面,故排除BC。
故选D。
21.例文:
有无相生,人生精彩
庄子云“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有用”“无用”这一辩证话题被无限放大。有的人近乎功利地认为只有完全服务于眼下工作的才是有用的,如一些民众对于数学的质疑、对英语的否定;也有人认为凡是热爱便有价值,选择去做,就有用处。
我认为所谓“有用”“无用”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应正确看待并妥善协调它们,在“有用”中培养自我,游刃于眼下工作;在“无用”中充盈自我,享受富足的精神生活。“有用”之事主导生活必不可少。它是立身处世之基础,可定义为阶段性的主要任务。身为学生、老师、律师或医生等等,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承担一份本职工作。只有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提升专业素养,才能提升竞争力,更好地在残酷的社会中立足,生存下去。“有用”之用,是大国工匠、科研人员日复一日、一刻不歇地守在岗位上,精益求精地工作,从而支撑了社会发展;是平凡的人群中,正午烈日下,哨兵纹丝不动的坚毅与身前不远处卖瓜大爷眉目紧锁的辛酸;也是深夜一角,加班的人匆匆回家的憔悴,与家中妻子强忍睡意哄孩子的坚强……“有”支撑起个人的社会价值,把个人和社会联系起来,生生不息。当其“有用”,我们为之拼搏、煞费苦心,这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用”之事让生活充满色彩、丰富人生。对于学生来说,花费太多时间打篮球,读闲书会被视为做“无用”之事,但打篮球有强健体魄,扩大社交圈,培养自信等多种“用处”;读“闲书”能开眼界,培养思维习惯、开拓格局……不仅是学生,每一个社会人都有一些心爱的“无用”之事,我们大可不必为自己没有把更多时间花在“有用”而焦虑。因为我们都有血有肉地活着,只做“有用”之事是机器人的工作,而不是人的生活。正如周国平所说的无用之诗、无用之酒、无用之书与无用之情,吟诗、喝酒、读书、钟情都不能给我们带来物质利益,但却能慰藉心灵,给予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能活得有滋有味。苏格拉底也说过,“你只注意尽力获取金钱,以及名声和荣誉,而不注意思考真理、理智和灵魂的完善,难道你不感到羞耻吗?”放下功利心,无用之用定有大用。
有无相生,各应有限。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适当的体育艺术等业余爱好有益身心,但若不节制,则耗尽精力,耽误学习;努力上进、刻苦读书,能提高成绩,使自己名列前茅,但死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抛弃一切“无用”的事情,也绝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反而容易事倍功半。
有无相生,妥善平衡“有用”和“无用”,既能收获个人价值,也可洗涤心灵,漫步精彩人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材料来源于课文《五石之瓠》,围绕着大葫芦的功用引出了惠子与庄子的观点,惠子认为大葫芦无用,是从日常使用层面上考虑的,这是一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而庄子却超越世俗的束缚,指出大葫芦有独特的价值,能让人浮游于江湖,这是一种精神上、审美上的独特功用。由此,我们可以提炼出两大关键词“有用”与“无用”,材料意在引导考生辩证分析“有用”与“无用”的关系。所谓“有用”,可以理解为与利益相关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能够在短期看到效益与成果的事物;而“无用”则是与利益无关的、短期内很难产生实际功用的、需要长远看待的事物。对于“有用”和“无用”的关系,结合材料所蕴含的价值倾向,我们可以推知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同一件事物或许在此时无用,而在彼时却有大用。世俗所谓的“有用”,不一定是真的有用,而世俗说的“无用”,可能关键时候有大用。材料由此启示我们,为人处世不能过于追求实用,陷入功利主义的漩涡,既应追求“有用”,更要追求“无用之用”。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有用与无用的内涵与实质,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无用的价值,如何正确对待有用与无用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证“无用的价值”时,可以从青年成长、社会发展等角度切入分析,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述“如何正确对待有用和无用”时,考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我们应重视“无用”之用,重视精神和心灵的陶冶,启发智慧;我们也不能完全摒弃“有用”之用,以“有用”之用助力生活更加美好。
立意:
1.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2.既要有用,更要无用。
3.抛弃世俗理念,于无用中寻找大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共13页。
这是一份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新疆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A4,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疆乌鲁木齐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答案2023-2024学年六校联考高二语文试卷-1docx、试卷2023-2024学年六校联考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文docx、试卷2023-2024学年六校联考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文pdf、高二语文答题卡1pdf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