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墨子巡天”指的是我国于2023年9月17日正式启用的“大视场巡天望远镜”。它是截止目前全球唯一的大口径兼大视场光学时域巡天望远镜。关于天文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的物镜和显微镜的物镜作用相同
B. 它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虚像
C. 它的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像放大
D. 它的物镜相当于放大镜,用来把物体放大
【答案】C
【解析】解:AC.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望远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用来把像放大;显微镜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相当于投影仪,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C正确,符合题意;
B.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其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而不是虚像,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
D.望远镜的物镜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显微镜的原理:显微镜包括物镜和目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2)望远镜的原理:望远镜包括物镜和目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本题考查望远镜的原理,属于基础题。
2.天坛公园有一个回音壁,回音壁的中心有个三音石,如图所示站在上面拍手可能会听到三次回声,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听到的第三次声音和原声相比发生变化的是( )
A. 音调B. 响度C. 音色D. 声速
【答案】B
【解析】【分析】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振幅和距离发声体远近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解答】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音调、音色和声速不变,响度会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特性和声速,属于基础题。
3.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入人耳B. 马踏在地面上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C. 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D. 睡在地上能感觉到地面振动
【答案】A
【解析】解:A、马蹄声可以由空气传入人耳,故A错误;
B、马踏在地面上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故B正确;
C、固体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故C正确;
D、睡在地上能感觉到地面振动,故D正确。
故选:A。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固体和液体都可以传声;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本题考查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属于基础题。
4.2024年2月9日晚,央视春晚长沙分会场以一枚烟花开启精彩。当烟花从江中升起绽放,再搭配“一江两岸的灯光秀”成就了一幅绝美画卷。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璀璨夺目的烟花不是光源
B. 江水中的灯光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C. 在远处看烟花时,观众总是先看到烟花,后听到烟花的爆炸声
D. 观众能从不同的地方看到烟花,是因为烟花的光发生了漫反射
【答案】C
【解析】解:
A.璀璨夺目的烟花自身能发光,属于光源,故A错误;
B.江水中的灯光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
C.花和声音是同时产生的,由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所以先看到烟花后听到声音,故C正确;
D.观众在空旷的地方能从不同的地方看到烟花,是因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D错误。
故选:C。
(1)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
(3)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本题考查光学和声学的多个知识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但都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难度不大。
5.晓晓在做测量密度实验时,分别测量了A、B两种不同物质的密度,并绘制了m−V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乙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B. 甲的密度是1×103kg/m3
C. 质量相同时,甲和乙的体积比是1:2
D. 甲、乙两物质的密度之比是1:2
【答案】C
【解析】解:A、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变,与质量和体积无关,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故A错误;
B、由图像数据得,甲的密度是:ρ甲=m甲V甲=4g2cm3=2g/cm3=2×103kg/m3,故B错误;
C.由图像可知,质量相同时,乙的体积是甲的2倍,即甲和乙的体积比是1:2,故C正确;
D.乙的密度是ρ乙=m乙V乙=4g4cm3=1g/cm3=1×103kg/m3,所以甲、乙两物质的密度之比是 2:1,故D错误。
故选:C。
根据图像读出一组A、B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对应值,根据ρ=mV求出A、B物质的密度,逐项分析判断即可。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变,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本题考查了密度的计算,读懂图像并能从图像中获取相关信息是关键。
6.如图所示是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发生折射的光路图,一束光沿AO方向斜射到空气和玻璃交界面PQ上的O点,并沿着OB方向射出,MN是法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OP是入射角
B. ∠NOB是折射角
C. 若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会减小
D. 若光沿着BO方向入射,不会沿着OA方向射出
【答案】B
【解析】解:A.∠AOP是入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不是入射角,故A错误;
B.∠NOB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是折射角,故B正确;
C.根据折射规律,若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会增大,故C错误;
D.光的折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若光沿着BO方向入射,会沿着OA方向射出,故D错误。
故选:B。
(1)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4)光的折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本题考查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难度不大。
7.小王在研究光的有关规律时,根据光学现象画出图中的a、b、c三幅图,根据图中所显示的现象,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光发生反射现象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B. 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C. 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时,玻璃比水对光的偏折能力大
D. 光路是可逆的
【答案】D
【解析】解:A、根据三个图可知,在发生反射时,反射角始终等于入射角,故A正确;
B、根据a、b图可知,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B正确;
C、比较b和c可知,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入射角相同,玻璃中的折射角小,这说明玻璃比水对光的偏折能力大,故C正确;
D、三个图中没有让光线从玻璃或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无法获得光路可逆的结论,故D错误。
故选:D。
①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②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本题考查了光的折射现象、光的反射现象,利用好控制变量法是解题的关键。
8.甲、乙两列火车车长分别为a和b,在相邻的两条平直轨道上,甲车以速度c向东匀速行驶,乙车在后以较大的速度d也向东匀速行驶,则乙车从追上甲车到离开甲车的时间为( )
A. a+bc+dB. a+bd−cC. ad−cD. bd−c
【答案】B
【解析】解:依题意,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以速度v=d−c向东匀速行驶;
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从追上甲车到离开甲车这一过程中运动的路程为s=a+b;
由速度公式v=st可知:乙车从追上甲车到离开甲车的时间为:
t=sv=a+bd−c,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由题意可知: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以速度v2−v1向东匀速行驶;那么乙车从追上甲车到离开甲车,乙运动的路程应为s=a+b;
已知乙车的速度、运动路程,由速度公式可求出乙车从追上甲车到离开甲车的时间。
本题考查速度推导公式求解路程的时间。解题关键是弄清题目所求问题,合理选取参照物,熟练运用速度公式。
9.如图为玩具鸟在平面镜中成像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若竖直上移玩具鸟,则玩具鸟的像将上移
B. 若竖直下移平面镜,则玩具鸟的像将下移
C. 若人向平面镜常近,则玩具鸟的像的大小将会变大
D. 若在像与镜间放一木板,则平面镜中就不再成像了
【答案】A
【解析】解:A、平面镜成像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故若竖直上移玩具鸟,则玩具鸟的像将上移,故A正确;
B、平面镜成像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故竖直下移平面镜,玩具鸟成像位置相对原成像位置不发生变化,故B错误;
C、平面镜成像像与物大小相等,故若人向平面镜靠近,玩具鸟的像的大小将不变,故C错误。
D、平面镜成虚像,故像与镜间放一木板,平面镜中仍能成像,故D错误。
故选:A。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上下(或左右)相反,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答题关键。
10.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如图中小孔成像成的是小孔的倒立的实像
B. 如图中选用茶色玻璃板替代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C. 如图中在漫反射现象中,反射角与入射角并不相等
D. 如图中把纸板F沿ON后折一定角度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就不在同一平面内了
【答案】A
【解析】解:A、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如图中小孔成像成的是小孔的倒立的实像,故A正确;
B、茶色玻璃板反光效果好,如图中选用茶色玻璃板替代平面镜是为了使成像清晰,故B错误;
C、如图中在漫反射现象中,每一条光线遵守反射定律,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故C错误;
D、如图中把纸板F沿ON后折一定角度后,看不到反射光线,但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就在同一平面内,故D错误。
故选:A。
A、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据此分析;
B、茶色玻璃板透光性差、反光效果好;
C、如图中在漫反射现象中,每一条光线遵守反射定律;
D、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就在同一平面内。
本题考查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器材的选择、反射定律和漫反射的理解。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
11.在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出现了以下情景:甲、乙两把刻度尺同时测一个木块的长度,从精确程度来看,物体的长度为______cm。
【答案】2.80
【解析】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刻度线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详解:图中,甲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乙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乙刻度尺的读数更准确;物体左侧与3.00cm对齐,右侧与5.80cm对齐,故物体的长度为2.80cm.
故答案为:2.80。
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使用,属于基本技能的考查。
12.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发生偏折,射出的光射到白色光屏上,在AB间形成彩色光带,白色光屏上A处为______(红/紫)光,最早通过该实验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科学家是______。在三棱镜和光屏之间放一块与光屏等大的蓝色玻璃纸时,光屏上呈现的颜色为______(红/绿/蓝)色。
【答案】红 牛顿 蓝
【解析】解: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在白色光屏上呈现一条彩色光带,紫光偏折最强,所有从图甲可知,最上面的A偏折角度最小是红光,最早通过该实验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科学家是牛顿;
蓝色透明玻璃只能透过蓝光,其它色光会被吸收,所以在三棱镜和光屏之间放一块与光屏等大的蓝色玻璃纸时,光屏上呈现的颜色为蓝色。
故答案为:红;牛顿;蓝。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不同色光偏折能力不同,红光偏折能力最弱,紫光最强,在白色光屏上呈现一条彩色光带,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2)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通过的色光决定的。
该题主要考查了光的色散实验及透明物体的颜色判定,难度不大。
13.观看电视中的百米赛跑时,我们常常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但实际上他们始终处在屏幕内。我们认为他们是运动的,所选择的参照物______(选填:“屏幕”或“跑道”或“电视观众”)。
【答案】跑道
【解析】解:看电视转播的百米赛跑时,我们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但实际上他们始终处在屏幕内。运动员的位置相对于跑道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选取的参照物是跑道。
故答案为:跑道。
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的,需要先选定一个假定不动的标准,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发生了运动,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标准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说这个物体静止。
本题考查了参照物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
14.如图所示,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名小男孩用小号深情演奏《我和我的祖国》,这是______振动产生的声音;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按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开慕式现场附近禁止车辆鸣笛,是为了从______处控制噪声。
【答案】空气柱 音调 声源
【解析】解:一名小男孩用小号深情演奏《我和我的祖国》,这是小号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声音;
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改变了小号内空气柱的长度,改变空气柱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
开幕式现场附近,禁止车辆鸣笛,是为了从声源处控制噪声。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柱;声源。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减弱噪声的途径:从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本题考查声现象的有关知识,综合性强,难度适中。
15.超声导盲手杖可以帮助视障人士在出行时探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当前方有限碍物时手扶会发出警报声,距障碍物越近,警报声越尖锐,此时报警声的______变高(选填:响度”、“音调”或者“音色”)。
【答案】音调
【解析】解:当前方有障碍物时,导盲杖会发出警报声,距障碍物越近警报声越尖锐,说明振动频率越来越高,此时报警声的音调变高。
故答案为:音调。
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本题考查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难度不大。
16.汽车前灯的反光装置则相当于凹面镜,如图是该装置原理的光路图,其射出的光接近于平行光,则在凹面上的反射是否遵循光的反射定律?______(选填:“是”或“否”)。
【答案】是
【解析】解:汽车前灯的反光装置则相当于凹面镜,由图知,灯泡放在了焦点的位置,经凹面镜会聚后,平行反射出,反射时,每条光线都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故答案为:是。
(1)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可以将平行光会聚在焦点,根据光路的可逆性,由焦点发出的光会平行反射;
(2)发生光的反射时,每条光都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本题通过凹面镜的特点考查了对光的反射定律的认识,只要光在物体表面发生反射,就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7.排箫又叫“参差”,是中国的传统乐器,由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如图所示)。李明想研究不同竹管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示波器分别显示了他吹响A管和B管时对应的波形甲和乙。可知,A管的响度比B管的响度______(选填“大”或“小”)。
【答案】小
【解析】解:由图知道,乙图的波形幅度较甲图波形的振幅大,即A管的响度小,B管的响度大。
故答案为:小。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其大小与物体的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本题考查声音的特征及其有关因素,属于基础题。
18.眼球中的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近视眼的晶状体较厚,需要佩戴______镜来矫正;装水的圆柱状透明玻璃杯类似于凸透镜,但只是在______(选填“水平”或“竖直”)方向上相当于凸透镜。
【答案】凹透 水平
【解析】解:人眼的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 当于光屏,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的实像;近视眼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前方,为使像正好呈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推迟会聚,即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后移,所以应佩戴发散透镜,即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装水的圆柱状透明玻璃杯在水平方向上满足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凸透镜。
故答案为:凹透;水平。
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对近视眼的矫正可通过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进行纠正;
凸透镜是中间厚,边缘薄,凸度越大,对光线的偏折能力越强,焦距越短。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眼睛及其视物原理的了解和掌握,结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或生活的体验很好理解。
19.《康熙几暇格物编》中记载:“置钱碗底,远视若无,及盛满水时,在钱随水光而显现矣。”如图所示,把铜钱放在碗底B处后加适量水,从A处恰好看到铜钱的像在C处,用激光笔从A点向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处照射,可照亮铜钱。加满水,从A处看到像的位置将______(选填“变高”“变低”或“不变”)。
【答案】C 变高
【解析】解:(1)据题意可知,把铜钱放在碗底B处后加适量水,从A处恰好看到铜钱的像在C处;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得,他用激光笔从A点向C处射出光束时,光线会原路返回,即可把铜钱照亮。
(2)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他看到的铜钱是因为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变高的虚像;
加满水后,由于入射点升高,人眼逆着射来的光线看去,看到像的位置将变高。
故答案为:C;变高。
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用激光笔照亮物体。
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会发生折射,光线远离法线,人逆着光线看去物体的位置会偏高。
熟知光的折射规律,能根据图示分析物体与像的具体位置,并了解光路的可逆性,是正确解答的关键。
20.渔民为了测量鱼群与渔船的距离,向鱼群发射超声波;经14s收到回波信号,鱼群距离渔船______m(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这种方法利用了声可以在______中传播。这种方法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答案】1.05×104 液体 不能
【解析】解:超声波从发出传到鱼群的时间为t=14s2=7s
由v=st可得,鱼群到渔船的距离为s=vt=1500m/s×7s=1.05×104m
由题意可知,声波在鱼群和渔船之间的海水中传播,利用超声波测量鱼群距渔船的距离是利用了声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由于地球与月球之间是真空,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故答案为:1.05×104;液体;不能。
(1)求出超声波从发出传到鱼群的时间,代入s=vt算出鱼群到渔船的距离;
(2)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波。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第一问属于易错题,出错的原因是误把14s当成声音从渔船到鱼群的时间。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分。
21.按要求作图(请保留作图痕迹)。
如图所示,入射光线AO射向平面镜,画出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答案】解:首先做出法线,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入射角为90°−30°=6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画出反射光线,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也为60°,如图所示:
【解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其中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首先要熟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要注意入射角、反射角的概念。
22.如图所示,S为固定光源,MN为竖直墙面,小明手拿一乒乓球,开始时球与光源S等高,松手后球竖直下落,墙面上球的影子也随之而动,请通过作图确定:当影子刚好到达墙角N点时,乒乓球的位置在哪里(用字母标记),完成相应光路图。
【答案】
【解析】小明手拿一乒乓球,开始时球与光源S等高,松手后球竖直下落,墙面上球的影子也随之而动,当影子刚好到达墙角N点时,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可知,影子、乒乓球、S在同一条直线上,如图所示: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本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属于基础知识,要掌握。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23.“测平均速度”实验:
(1)实验原理是______。
(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_停表。
(3)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这秤做的目的是______。
(4)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金属挡板后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平均速度偏______。
(5)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斜面中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斜面底端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_。
(6)若小车通过上半段和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v2,则两者大小关系为v1 ______v2。
【答案】v=st 刻度尺 便于计时 小 不正确 <
【解析】解:(1)实验中需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用v=st计算速度,实验原理是v=st。
(2)实验中需要测量运动时间和斜面长,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停表和刻度尺。
(3)斜面的倾角越小(坡度越小),小车运动时间越长,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所以实验时,为了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应减小斜面的坡度;
(4)如果小车到达金属挡板后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导致记录的时间偏长,由v=st可知,会使所测量的平均速度偏小。
(5)让小车从斜面中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斜面底端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此做法错误,因为小车从斜面下滑,在斜面中点时应该是有速度的,正确做法应该是让小车从顶端下滑,记录通过下半段的距离和时间,再根据v=st计算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6)下车在斜面上下滑时做加速运动,所以上半段的速度小于下半段,即v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多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共14页。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联考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多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12月检测试卷物理试题(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