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一部分 大单元八 人口、城镇与大都市辐射 --2025年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题库(讲练)

    第一部分 大单元八 人口、城镇与大都市辐射 --2025年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题库(讲练)第1页
    第一部分 大单元八 人口、城镇与大都市辐射 --2025年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题库(讲练)第2页
    第一部分 大单元八 人口、城镇与大都市辐射 --2025年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题库(讲练)第3页
    还剩4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一部分 大单元八 人口、城镇与大都市辐射 --2025年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题库(讲练)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部分 大单元八 人口、城镇与大都市辐射 --2025年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题库(讲练),共5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三产业,C错误;第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和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的关系 二、地理与文科综合的关系
    三、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关系 四、地理学科和热点问题的关系
    五、突出学科基础知识,注重查漏补缺 六、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七、加强地理学科思维和地理学科能力的训练 八、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
    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中还要加强方法总结,进一步突出空间综合思维、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等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用"地理眼光"看问题的意识,用地理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的习惯。
    主题1 人口分布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高考曾这样考过】
    1.(2023·全国甲卷,4)技术进步对人口分布有着重要影响,研究表明,1790~1870年,随着蒸汽机等技术的应用,美国人口更加趋向临河分布。1870年后随着电力、机械等技术进步,美国的用水来源结构随之变化,河流对人口分布的重要性相对减弱。据此完成下题。
    影响1790~1870年美国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①工业 ②农业 ③内河运输 ④公路运输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推断,1790~1870年,随着蒸汽机等技术的应用,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内河运输得到快速发展,沿河地带工业发展加快,劳动力需求增加,美国人口更加趋向临河分布,①③正确。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因此受农业发展的影响,人口往往呈现分散分布的趋势,②错误;1790~1870年汽车还没有出现,公路运输还没有兴起,④错误。故选A。
    2.(2023·海南卷,11)下图为非洲部分区域图。据此完成下题。
    肯尼亚西南部高原比沿海平原更适宜人类居住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气候适宜
    B.资源丰富,就业机会更多
    C.黑土广布,作物产量高
    D.交通便利,对外贸易发达
    答案 A
    解析 肯尼亚地处热带地区,气候终年炎热,西南部高原海拔较沿海平原高,气温相对较低,气候更适宜人类居住,A正确;西南部高原虽然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加上该国社会经济落后,资源开发水平较低,就业机会并不多,对外贸易并不发达,B、D错误;西南部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没有黑土分布,C错误。
    (2023·1月浙江卷,1~2)中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明显,但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基本不变。下图为中亚五国地形及各国人口、面积柱状图。完成3~4题。
    3.下列中亚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
    A.土库曼斯坦B.哈萨克斯坦
    C.吉尔吉斯斯坦D.塔吉克斯坦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四国的人口密度中土库曼斯坦为12.6人/平方千米、哈萨克斯坦为7.0人/平方千米、吉尔吉斯斯坦为33.7人/平方千米、塔吉克斯坦为69.2人/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最小的是哈萨克斯坦,B正确,A、C、D错误。
    4.影响中亚东南部地区人口较密集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B.矿产C.水源D.土壤
    答案 C
    解析 中亚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使得水资源成为限制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在东南部地区降水量稍多,且有河流发育,水资源相对较丰富,人口分布较多,C正确;热量、矿产、土壤不是影响该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A、B、D错误。
    【高考还会这样考】
    (2023·山东济南统考三模)人口分布及其变化是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基础。下图为“2010~2017年俄罗斯人口增减变化格局及人口分布界线(圣彼得堡—图瓦线)”,据此完成1~2题。
    1.“圣图线”东部人口呈增加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虹吸B.政策倾斜
    C.气候变暖D.交通改善
    答案 B
    解析 俄罗斯大城市多分布在圣图线以西,城市虹吸效应会使西部人口增加,A错误;俄罗斯人口分布不平衡,东部人口分布稀疏,国家政策向东部地区倾斜,使东部人口呈增加趋势,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更合理,B正确;气候变暖和交通条件改善会使东部更具优势,但都不是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C、D错误。故选B。
    2.为优化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俄罗斯适宜( )
    A.完善西部基础设施B.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C.加强与东北亚合作D.转变人民生育观念
    答案 C
    解析 俄罗斯人口分布不合理,西部稠密,东部稀疏,为优化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应增加东部人口密度。因此应完善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加强与东北亚国家合作,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A错误,C正确;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转变人口生育观念对增加东部人口影响不大,B、D错误。故选C。
    3.(2023·海南卷,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鲁藏布江流域河谷深切,相对高差约6 000米,有些山谷出口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冲(洪)积扇。当地居民因地制宜,依山而居,开垦农田、饲养牲畜(如图)。
    利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居民在该地定居生活的原因。(10分)
    答案 相对于海拔较高的高原,深切河谷地势较低,气候较温暖;山谷出口冲(洪)积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种植业发展;山坡与山麓有良好的天然牧场,发展畜牧业的条件优越;河流为沿岸的生产生活提供水源;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利于生产建设活动的开展。
    解析 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但该地的深切河谷地势相对较低,气候较温暖,适宜人类居住;山谷出口冲(洪)积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种植业发展;山坡与山麓草地广布,发展畜牧业的条件优越;河流为沿岸的生产生活提供水源;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利于生产建设活动的开展。
    主题2 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eq \a\vs4\al((1)生产力,水平的发展)eq \b\lc\{(\a\vs4\al\c1(生产力水平较低时:自然环境因素, 影响较大,生产力水平较高时:社会经济因素, 影响较大))
    (2)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由经济落后国家或地区迁移到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
    eq \a\vs4\al((3)年龄,分布特点)eq \b\lc\{(\a\vs4\al\c1(青少年人口迁移:家庭因素或教育因素,青壮年人口迁移:经济因素或婚姻因素,老年人口迁移:家庭因素或环境因素))
    (4)性别与文化素质差异
    重工业发达地区,往往吸引大量男性人口迁入;而轻工业发达地区,则对女性人口迁入吸引力较大;文化素质高的人口大量迁入地区,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文化素质较低的人口大量迁入地区,一般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
    2.人口迁移的影响
    (1)迁入地
    (2)迁出地
    3.人口迁移对乡村发展的影响
    【高考曾这样考过】
    (2023·海南卷,1~2)人口重心是指区域空间中人口数量可维持空间均衡的受力点,其时序变化可反映区域发展的空间演变轨迹。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内人口重心迁移明显。下图示意1978~201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轨迹。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2003~200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人口重心移动速度西部小于中部
    B.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西部大于中部
    C.中部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动
    D.西部人口重心向东南移动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下方的比例尺可知,2003~2008年西部地区人口重心移动了约
    20 km,平均每年移动了约4 km;2003~2008年中部地区人口重心移动了约2.5 km,平均每年移动约0.5 km,说明2003~2008年我国西部地区人口重心移动速度和距离均大于中部地区,A错误,B正确。读图可知,2003~2008年中部地区人口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西部地区人口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C、D错误。
    2.对我国中部地区1978~2018年人口重心迁移影响相对较小的是( )
    A.中部地区人口外流
    B.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
    C.中部地区跨境贸易
    D.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
    答案 C
    解析 改革开放后,中部地区人口大量外流,导致中部地区人口重心发生迁移,A不符合题意;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会吸引大量人口向城市群地区集聚,影响人口空间分布,导致人口重心的迁移,B不符合题意;中部地区跨境贸易对经济重心迁移的影响较大,但对中部地区人口迁移的影响较小,C正确;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吸引人口向矿产资源开发地区集聚,受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影响,人口重心也会发生迁移,D不符合题意。
    (2023·山东卷,3~5)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据此完成3~5题。
    3.下图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A
    解析 读图对比2020年和2010年的市辖区人口和其他县级行政区常住人口数量可知,市辖区人口增加,但增幅较小,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减少,减幅较大,总人口明显减少。因此人口流动情况为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少部分流向市辖区,较多人口流出该地级市。而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应少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图中箭头粗细可以表示人口流动量的大小,①图符合题意,A正确;②图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多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会造成市辖区人口减少,不符合题意,B错误;③和④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远高于流出地级市的人口,不符合题意,C、D错误。故选A。
    4.与该市的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 )
    A.老年人口比重大B.老年人口数量大
    C.劳动人口比重大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大
    答案 C
    解析 我国人口迁移以青壮年人口为主。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少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为人口净迁入区,青壮年人口的迁入会降低老年人口比重和劳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增加劳动人口比重,A、D错误,C正确;其他县级行政区总人口远大于市辖区人口,市辖区老年人口数量应小于其他县级行政区,B错误。故选C。
    5.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 )
    A.经济规模B.经济发展趋势
    C.人口规模D.人口职业构成
    答案 B
    解析 当今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因此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经济发展趋势,B正确,A、C、D错误。故选B。
    【高考还会这样考】
    (2023·山东潍坊一模)南非人口主要分布于东北部和沿海平原地区,其空间分布格局与演变趋势具有与经济发展格局的一致性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同步性等特点。下图示意南非2011年人口密度及1996~2011年人口重心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南非西部人口稀少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地形崎岖B.气候干旱
    C.沼泽广布D.丛林密布
    答案 B
    解析 读图,南非西部大部分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沿岸有寒流经过,降水少,气候干旱,形成热带沙漠气候,沙漠广布,B正确,C、D错误;位于南非高原,高原内部较平坦,A错误。
    2.1996~2011年南非人口迁移的方向及主要原因是( )
    A.向中西部地区迁移 资源开发
    B.向沿海地区迁移 气候优越
    C.向中西部地区迁移 种族隔离
    D.向沿海地区迁移 经济发达
    答案 A
    解析 读南非人口重心变化图可知,1996~2011年人口总体由东南向西北方向迁移,即向中西部地区迁移,主要受区域内陆资源开发的影响,故A正确,B、C、D错误。
    (2023·河北石家庄质检)2022年日本东京都市圈人口约3 6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日本政府2022年底敲定目标,力争把从东京都市圈移居至地方的人数增至目前的4倍。2023年4月起,迁出东京都市圈的家庭将获得每人1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5.3万元)的补助,获得补助必须符合以下标准之一:在迁入地的中小企业就业;通过远程办公继续原来的工作;在迁入地创业。据此完成3~4题。
    3.日本政府鼓励人们迁出东京都市圈对迁出地的主要影响是( )
    A.扩大城市辐射范围 B.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C.缓解公共服务压力 D.降低人口出生数量
    答案 C
    解析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相应的影响,对迁出地来讲,有利的影响:缓解人地矛盾,增加人均土地面积,缓解城市地区公共服务压力等;不利的影响:劳动力减少,人才流失等,因此C正确。人们迁出东京都市圈对东京辐射范围扩大影响较小,排除A;对东京产业转型升级影响较小,排除B;人们迁出东京都市圈对出生人口数量影响较小,排除D。
    4.东京都市圈家庭搬迁到地方城镇和乡村的主要作用有( )
    A.振兴衰退的城镇和乡村
    B.增强当地科学技术实力
    C.提升迁入地城镇化水平
    D.解决发展资金短缺问题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在迁入地的中小企业就业;通过远程办公继续原来的工作;在迁入地创业”可知,迁出东京都市圈的人们在迁入地就业或者创业,会振兴衰退的城镇和乡村,A正确;迁出人口并不完全属于科技人才,对迁入地的科学技术实力提升并不明显,排除B;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迁入人口会振兴当地经济,但短时间内对城镇化水平影响较小,排除C;迁入人口没有完全解决迁入地的资金短缺问题,排除D。
    主题3 中国人口问题
    1.中国的人口问题
    2.我国“全面三孩”政策实施的原因及意义
    【高考曾这样考过】
    (全国Ⅲ卷,4~6)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下图显示2010年我国西部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调查表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据此完成1~3题。
    1.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 )
    A.2001~2005年B.1991~1995年
    C.1981~1985年D.1971~1975年
    答案 D
    解析 图示2010年该市女性人口中40~44岁户籍人口最多,说明其在40~44年前出生人口较多;又该市为我国西部某市,结合我国人口变化特点及选项设置可以判断出1971~1975年该市人口出生率较高,D正确。
    2.造成该市20~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 )
    A.生育政策放宽B.经济发展提速
    C.育龄妇女较多D.生育观念转变
    答案 C
    解析 20~24岁年龄组人口峰值与40~44岁年龄组人口峰值相关,结合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可推断出C正确。
    3.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发展的变化是( )
    A.人口出生率逐渐提高 B.人口增长较为缓慢
    C.2025年迎来生育高峰 D.人口总量逐渐减少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该市0~9岁女性人口数量较20~29岁少,即2030年该市妇女生育峰值人口小于2010年,推测至2030年,该市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人口增长缓慢;2025年,该市并不能迎来生育高峰;2010~2030年该市人口总量逐渐增加,但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综上,B正确。
    【高考还会这样考】
    (2023·江苏如皋一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年末我国人口141 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这是我国近61年以来的人口首次负增长。下图为2012~2022年中国人口增量变化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年份,我国人口增长率最快的一年是( )
    A.2012年B.2014年C.2016年D.2021年
    答案 A
    解析 人口增长公式为人口增长率=(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年平均人口×1 000‰,由图可知2012年增量最多,且当年人口为图中最少,根据公式可得2012年人口增长率最快,A正确。
    2.与我国人口出现负增长关系密切的因素是( )
    A.人口出生率B.人口寿命
    C.环境承载力D.国家政策
    答案 A
    解析 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因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当前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导致人口出生率快速下降,A正确;人口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不能直接导致人口负增长,B错误;环境承载力是相对稳定的,短期内不会改变,且环境承载力不会直接导致人口负增长,C错误;2021年提出三孩政策,会提高出生率,提高人口增长率,D错误。
    3.人口负增长会导致我国老龄化更加严重。下列措施中,缓解我国老龄化状况可行的是( )
    A.延迟退休年龄B.加快产业升级
    C.优化生育政策D.完善养老体系
    答案 C
    解析 延长退休年龄只是增加劳动力数量,并没有降低老年人所占比重,A错误;人口老龄化问题会导致产业升级缓慢,加快产业升级会需要更多的高质量人才,加重老龄化问题带来的影响,B错误;优化生育政策可以增加出生率,缓解人口老龄化,C正确;完善养老体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不能减少老年人所占的比重,不能缓解老龄化状况,D错误。
    (2023·山东淄博一模)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市、区)2000~2020年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比变化。图中①②③④表示广东、山东、黑龙江、西藏4个省区。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表示广东省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C
    解析 广东省经济发达,人口迁入量大,2020年老龄人口所占比重较小,人口老龄化水平相对较低,③为广东,C正确;①②两个省份2020年人口老龄化严重,且2000年黑龙江经济活跃,老龄化水平低,所以①②分别为黑龙江和山东,A、B错误;我国西藏地区藏族人口居多,我国对藏族人口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低龄人口比例高,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人口净迁入,老龄化水平低,④为西藏,D错误。
    5.与2000~2010年相比,促使2010~2020年上海老龄化趋势发生显著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
    A.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B.老龄化周期性变动
    C.外来常住人口增加 D.养老服务体系完善
    答案 A
    解析 2000~2010年,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降低,2010~2020年上海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老龄化速度加快,主要原因是上海市城镇化起步早,当地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但2000~2010年,上海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外地迁入人口降低了老龄化程度,2010~2020年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外地迁入人口减少,老龄化情况更加突出,A正确,C错误;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不能改变老龄化趋势,D错误;老龄化与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有关,很难呈现周期性变动,B错误。
    主题4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1.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
    2.城镇内部的功能分区
    (1)影响功能区的因素
    经济因素(距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通过影响地租水平来影响城市功能分区,是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2)城镇三大功能区的判断方法
    3.城乡结构的差异与发展
    (1)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相差较大——“城是城”“乡是乡”。
    ①乡村内部结构比较简单,以农业生产区为主,几乎遍布整个乡村,居住区点缀其间。
    ②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复杂,主要是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和生态区等,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线。
    (2)现代:城乡一体化——“城乡趋同”。
    ①城乡一体化要求把工业与农业、城镇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一体化。
    ②特色小镇建设:许多地区出现产业、文化特色小镇,这些小镇以某一产业或某一传统文化传承为特色,有利于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建设。
    【高考曾这样考过】
    (2023·海南卷,3~4)岭南某古村落地处滨水低地,因势而建,内修墩塘,外防水患,形成具有“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的散村聚落结构(图1)。图2为该古村落的堤围及水闸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示意图中,符合该村落空间结构特征的是( )
    A.AB.BC.CD.D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文材料可知,该古村落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塘中养鱼,呈散村聚落结构。A、B选项图中,聚居地相对集中,鱼塘分布在村落周围,不符合散村聚落结构特征,A、B错误;C选项图中,主要分布有鱼塘、稻田,村落聚居地面积很小,不符合实际情况,C错误;D选项图中,墩塘相间,墩比塘宽阔,聚居地分散,符合该古村落的散村聚落结构,D正确。
    2.图2中水闸的主要功能是( )
    A.抵御外敌B.蓄水发电
    C.防洪排涝D.美化环境
    答案 C
    解析 水闸作为水利设施,很难抵御外敌,A错误;该古村落地处滨水低地,地势起伏小,河流落差小,水流缓慢,水闸的主要功能并不是蓄水发电,B错误;读图可知,水闸位于古村落与河流交界的堤围处,并且与村落内的河涌水网相通,利于防洪排涝,C正确;水闸作为水利设施,不具备美化环境的功能,D错误。
    (2023·6月浙江卷,7~8)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下图为我国某县级市不同时期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示意图。完成3~4题。
    3.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地貌B.环境保护
    C.开发成本D.防灾安全
    答案 A
    解析 由四幅图可以明显看出该县级市不同时期城镇空间形态主要沿河流地带的河谷延伸,所以,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貌,A正确;图中没有信息支持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受环境保护、开发成本、防灾安全的影响,B、C、D错误。故答案选A。
    4.2015年后,该城市的建设用地( )
    A.沿交通线蔓延式快速发展
    B.以周边卫星城镇用地为主
    C.以城市更新改造利用为主
    D.以城市中心工业用地为主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2015年以后,城市用地规模没有明显的扩展,A错误;特大城市周边才会出现卫星城镇,该城市为县级市,所以周边不可能发展卫星城镇,B错误;由图可知,2015年以后,城市用地规模没有明显的扩展,所以说城市可能以更新改造利用为主,C正确;工业用地一般分布在城区周边地区,D错误。故答案选C。
    【高考还会这样考】
    (2023·福建莆田二检)2023年1月17日我市“莆阳开春”活动在Y村举行启动仪式。该村地处兴化平原,多以同姓氏聚族而居,村落保持了明清时期的空间结构及建筑风格。下图示意Y村某一区域空间结构。据此完成1~3题。
    1.Y村落街巷空间狭窄且蜿蜒曲折是因为( )
    A.土地资源短缺B.地形起伏较小
    C.河网密度小D.防寒的需要
    答案 A
    解析 兴化平原是福建四大平原之一,而福建丘陵山地众多,人口稠密,土地资源短缺,因此该地区需要尽可能地使用有限的土地资源,A正确;街巷空间狭窄主要是土地短缺所致,和地形起伏较小关系不大,B错误;福建位于沿海地区,降水充足,河流众多,河网密度大,C错误;福建纬度较低,处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冬季气候相对温暖,防寒需求较小,D错误。故选A。
    2.影响图中东西两侧房屋整体朝向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B.风向C.民俗D.地租
    答案 C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该村多以同姓氏聚族而居,村落保持了明清时期的空间结构及建筑风格。且东西两侧房屋整体朝向祠堂建筑,因此可以判断影响东西两侧房屋朝向的主要因素是民俗习惯,C正确;该地阳光主要从南方照射过来,结合图片可知房屋整体朝向并不是朝南,A错误;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结合图片可知该房屋朝向和风向关系不大,B错误;地租不会影响房屋朝向,D错误。故选C。
    3.“莆阳开春”系列活动中最适合在该村举办的是( )
    A.采春茶品香茗B.尝美食划龙舟
    C.赏园林采荔枝D.游古村颂节庆
    答案 D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莆阳开春”活动1月17日举行,该时间段位于冬季,不是采春茶的时间,A错误;划龙舟是在端午节举行的,和该活动时间不符,B错误;荔枝一般收获于夏季,时间不符,C错误;结合材料可知村落保持了明清时期的空间结构及建筑风格,因此可以在该活动举办的时候开展游古村颂节庆的活动,D正确;故选D。
    4.(2023·北京房山区期末)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镇”,它是依托特色产业和特色地域文化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丰富文化内涵以及具备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空间单元。下图为2019年杭州市特色小镇核密度分布及特色小镇资料名片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注:核密度是指一定半径的圆形区域内特色小镇的数量。
    (1)简述杭州市特色小镇的分布特点。(4分)
    (2)结合实例,论述杭州市如何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小镇。(提示:从区位条件、特色产业、区域关联等视角展开论述)(6分)
    答案 (1)北部比较密集,南部比较稀疏,集中在杭州市区,多沿公路线分布。
    (2)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要充分利用杭州文化、科技、环境等优势,依托杭州市特色产业和特色地域文化打造;在特色小镇创建中,注重特色小镇的差异化定位;通过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打造,体现功能聚而合,突出小镇分工与合作。
    解析 第(1)题,杭州特色小镇的分布特点应结合图中信息从密度、相对位置等方面进行描述。图中显示,特色小镇在杭州的北部比较密集,南部相对稀疏,集中在杭州市区,大多沿交通路线分布。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特色小镇特色体现在生态资源、知识创新、消费服务几大方面。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要依托杭州市特色产业和特色地域文化打造,突出城市文化内涵;在特色小镇创建中,注重特色小镇的差异化定位,彰显自身优势;通过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打造,体现功能聚而合,要体现每个小镇的产业定位,突出区域分工与协作关系。
    主题5 城镇化
    1.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镇化过程表现为人口的转变、空间地域利用方式的转变和产业构成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和转变完成后,对地理环境带来的深刻影响,具体可从三方面分析。
    (1)景观变化的影响
    ①不利影响:
    ②有利影响:合理的城镇化可以使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形成最佳人居环境。
    (2)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
    (3)空间地域利用方式带来的影响
    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郊区农业用地将转化为城镇用地,将增加城镇用地和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并带来郊区农民就业方式的转化。
    2.着眼于人地协调观,探寻城镇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随着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的急剧扩大,会出现一系列的城镇化问题。常见的城镇化问题和一般的治理措施如图所示:
    【高考曾这样考过】
    (2023·山东卷,11~13)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下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风向B.地形C.资源D.河流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抚顺市浑河南岸煤炭资源丰富,且呈东西向分布,抚顺早期城市形态大致与资源分布相一致,因此影响其城市形态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的分布位置,C正确;风向、地形、河流对其影响较小,A、B、D错误。故选C。
    2.1983年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转回浑河南岸,主要因为( )
    A.南岸生态环境优美B.城区煤炭资源枯竭
    C.北岸发展空间狭小D.经济依赖重化工业
    答案 D
    解析 南岸煤炭开采时间长,环境污染更严重,A错误;城区煤炭资源枯竭不利于南岸城市发展,B错误;北岸多丘陵,受地形限制,发展空间狭小,但不是抚顺市城市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的主要原因,C错误;抚顺市煤矿和钢铁工业等主要分布在南岸,由于经济依赖重化工业,所以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重新转回浑河南岸,D正确。故选D。
    3.为优化功能布局,抚顺市城区宜( )
    A.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
    B.向南建设宜居宜业新区
    C.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
    D.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答案 C
    解析 抚顺市城市形态总体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但由图可知,东侧为水库,不适宜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A错误;抚顺南部为重化工业集中分布区,环境污染较严重,不适合建设宜居宜业新区,B错误;抚顺北部海拔高,发展条件不好,不宜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D错误;抚顺市西侧邻近沈阳市,空间距离较近,可以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C正确。故选C。
    【高考还会这样考】
    (2023·江苏如皋一模)重庆市北碚区北靠缙云山,嘉陵江环城而过,是重庆九区之一。2000年以来,北碚区迅速发展为重庆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图为1972~2006年重庆市北碚区城区用地重心变化的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北碚区城市扩张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人口B.人口 交通
    C.河流 交通D.河流 地形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文信息可知,图中无法获取人口分布信息,交通线仅有水运,且北部地区临近嘉陵江,水运条件更好,北碚区交通主要受地形、河流制约,A、B、C错误;北碚北部为山区,东部为河流,皆阻挡城市扩张,城市基本沿河流向西南扩张,D正确。
    2.2000年以来,北碚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 )
    A.矿产资源开采B.交通条件改善
    C.基础设施完善D.产业发展加速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北碚区是由于重庆成为直辖市而发展起来,并不是由于资源丰富而兴起,A错误;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影响北碚区城市扩张方向的主要因素是河流、山脉,河流、山脉同样制约交通发展,B错误;基础设施完善能够促进产业的发展,但是区域社会经济的驱动力主要是二、三产业,C错误;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D正确。
    (2023·山东临沂一模)绿带被认为是控制城市扩张的有效手段,并在国内外诸多大城市的规划中广泛运用。1939年伦敦正式开始建设绿带,随后伦敦绿带规模不断扩大。1971年,最终建成的完整绿带区平均宽度约为15 km。下图示意绿带建设三个时期的伦敦人口密度变化。据此完成3~4题。
    3.伦敦最终建成的完整绿带可能位于( )
    A.内伦敦内部B.内伦敦外缘
    C.大伦敦内部D.大伦敦外缘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提出绿带被认为是控制城市扩张的有效手段。1971年,最终建成的完整绿带区平均宽度约为15 km,由图可知,1951年至1991年内伦敦与外伦敦的人口密度差距缩小,说明内伦敦与外伦敦的内部人口都发生变化,因此大规模的绿带最可能位于大伦敦外缘,以此控制城市扩张,D正确;绿带一般不会位于城市内部,A、B、C错误。
    4.伦敦绿带建设期间( )
    A.内伦敦与外伦敦的人口密度差距缩小
    B.内伦敦人口密度逐渐小于外伦敦
    C.内伦敦和外伦敦的人口变化趋势相同
    D.伦敦人口规模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提出,1939年伦敦正式开始建设绿带,1971年最终建成。从图中可以看出,绿带建设以前(1911年),内伦敦的人口密度远远大于外伦敦,与1911年相比,1951年至1991年内伦敦与外伦敦的人口密度差距缩小,A正确;由图可知,内伦敦的人口密度远远大于外伦敦,故B错误;建设期间,内伦敦人口密度总体下降,但外围人口密度上升,不能说明人口规模呈不断下降趋势,故D错误;与1911年相比,1951年至1991年内伦敦与外伦敦的人口密度差距缩小,可知人口变化趋势不同,故C错误。
    主题6 大都市辐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大都市辐射带动作用原理
    中心城市的作用首先是集聚作用,然后才是辐射带动作用。先把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随之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带动,加快这些地区的发展;进而使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距离越近,关系越密切,辐射带动作用就越充分。
    规律:城市规模越大,辐射带动能力越强;地理位置优越、资源条件好、交通条件优越、人口多的城市规模大,其辐射带动能力强。
    2.大都市辐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考曾这样考过】
    [2023·山东卷,18(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M乡位于我国西南山区,其集镇区由上下两片区组成(图1)。上片区主要为居住区,居民多从事农业活动;下片区为乡政府所在地,居民主要从事联系松散的非农业活动,图2示意下片区居民主要收入来源。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从下片区内的河流一级阶地经过。
    图1
    图2
    M乡集镇区对全乡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较弱,分析其原因。(4分)
    答案 集镇区以农业和矿业为主,产业结构层次低,未形成深加工的产业链,经济发展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弱;外出务工人员比例大,高素质劳动力少;辖区村庄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差,造成对全乡的带动影响弱。
    解析 区域的“中心地”对所辖腹地的带动作用,主要取决于该“中心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具体体现在产业、技术、交通等方面。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因其技术水平高,产业发展水平高,产业类型多样、产业链条完善,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促进区域整体的发展。结合图文材料可知,M乡集镇区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当地以农业和矿业为主,产业规模小、层次低,产业关联性弱,链条短;技术水平低,劳动力外流。综上为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弱的原因。
    【高考还会这样考】
    (2023·山东济南一模)强核心簇群式结构(下图)是目前全球超大型城市—区域集聚的常见空间组织模式。以一个集聚核心功能的超级城市为中心,通过新城建设和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向周边扩展的同心圆状城市体系。我国广州都市圈即为典型的强核心簇群式结构。据此完成1~2题。
    1.与普通地级市相比,广州成为强核心得益于其( )
    A.地形更平坦开阔B.交通运输更便利
    C.环境人口容量更大D.资源集聚能力更强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以一个集聚核心功能的超级城市为中心,通过新城建设和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向周边扩展的同心圆状城市体系”可知,要作为强核心必须具备较强的集聚能力,广州经济发达,资源集聚能力更强,使其成为强核心,D正确;同为珠三角的其他普通地级市,地形、交通和环境人口容量相差不大,A、B、C错误。
    2.强核心簇群式都市圈中“绿带”( )
    A.具有分隔交通运输线路,美化城市的作用
    B.能有效控制城市无序扩张,划定增长边界
    C.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局部气候
    D.塑造城市绿色空间,促进城市间相互联系
    答案 B
    解析 强核心簇群式都市圈中“绿带”位于外围次要节点与功能节点之间,可以有效地控制内部城市无序扩张,划定增长边界,B正确;不能分隔交通运输线路,应保持内外部的交通联系,A错误;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局部气候,但是对整个城市群气候的影响不大,C错误;能塑造城市绿色空间,但对内外部城市的联系有一定的限制作用,D错误。
    (2023·山东青岛一模)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城市群是参与双循环的主要载体。目前,京津冀城市群已经形成了价值链分工差异,但未能基于三地比较优势形成高效率的分工体系,京津冀内部小循环尚未打通。下图示意京津冀城市群部分城市联系强度(线的粗细代表城市间联系强度的大小)。据此完成3~5题。
    3.京津两市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发展水平较高的原因是( )
    A.资源丰富B.产业齐全
    C.政策支持D.人才众多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京津两市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城市等级较高,人才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因此发展水平最高,D正确;北京和天津两市在京津冀城市群中资源并不丰富,A错误;产业齐全和政策支持在材料中并未体现,B、C错误。
    4.与张家口相比,北京对唐山的辐射更强,主要是因为唐山( )
    A.产业基础好B.距北京近
    C.准入门槛低D.生态环境优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山相比于张家口而言,经济发达,产业基础较好,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较强,因此北京对唐山的辐射更强,A正确;张家口距离北京更近,B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准入门槛,C错误;唐山经济发达,人类活动较多,因此生态环境相比于张家口并不占优势,D错误。
    5.京津冀城市群打通内部小循环,可以( )
    ①利于区域分工协作 ②促进区域产业趋同 ③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④增强对外辐射带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 京津冀城市群打通内部小循环有助于加快生产要素在区域内部的流通,有利于产业转移和分工合作,①正确;区域产业趋同会加剧区域内部的竞争,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②错误;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小循环不可能实现区域均衡发展,③错误;京津冀城市群打通内部小循环有助于增强区域的整体实力,增强对外的辐射带动作用,④正确。故选B。
    主题7 新区建设
    1.国家新区分布(截至2020年2月底)
    2.区位条件
    3.主要功能
    4.空间布局
    【高考曾这样考过】
    (2021·湖北卷,4~6)亦庄新城由1992年开始建设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开发区)发展而来,起步面积约4 km2,目前面积已达66 km2。根据《亦庄新城规划(2017年~2035年)》,未来将建成为面积达225 km2的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和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综合新城。下图示意亦庄新城规划功能区布局。据此完成1~3题。
    1.上图所反映的城市化表现是( )
    ①人口规模持续扩大 ②地价向北部地区递增
    ③用地规模不断扩张 ④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新城由起步面积约4 km2扩展至目前的66 km2,且未来建成面积将达225 km2,故建设用地规模在不断扩张,同时众多功能区的规划,利于吸引人口迁入,故①③正确;新城主要由开发区向四周拓展用地,说明中部地价较高,故②错误;一方面,亦庄属于北京的卫星城,人口应由北京市区向新城迁移,另一方面,随着新城周边功能区的建设,人口和产业由开发区向外围转移,故④错误。
    2.开发区发展成为亦庄新城的主要驱动力是( )
    A.劳动力丰富B.市场广阔
    C.产业集聚D.环境优美
    答案 C
    解析 亦庄新城未来是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和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综合新城,所以高科技产业的集聚是开发区发展成为亦庄新城的主要驱动力。
    3.有利于亦庄新城未来建设的措施是( )
    ①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②保障各功能区等量投入 ③建立智慧交通体系 ④建设产业协同创新平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各功能区由于产业、人口以及发展基础不同,市政投入必然不同,②错,故选C。
    【高考还会这样考】
    西咸新区是国家批准设立的西安市和咸阳市联动发展的新区,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依托,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契机下,带动西安和咸阳新型城镇化发展。下图虚线区域内示意西咸新区位置与发展规划。读图,完成1~2题。
    1.适宜在空港地区布局的产业是( )
    A.大型机械制造B.土特产品加工
    C.精密仪器研发D.现代物流服务
    答案 D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空港地区是依托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建设的新型工业区,其航空运输和公路运输都相当便捷,最适宜布局的产业是现代物流服务业;大型机械制造主要依托铁路、水路等运输量大的运输方式;土特产品加工对航空运输的依赖程度不高;精密仪器研发属于高技术产业,适合布局在科技发达、技术人才集中的地区。
    2.西咸新区成为西安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因为( )
    A.劳动力丰富B.市场广阔
    C.产业集聚D.环境优美
    答案 C
    解析 西咸新区的产业集聚利于承接西安的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推动西安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劳动力、市场和环境不是西咸新区成为西安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的因素。
    《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按照分阶段建设目标,有序推进雄安新区开发建设,将其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下图示意雄安新区位置及规划。据此完成第3题。
    3.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与发展,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保护白洋淀原生环境,禁止开发建设
    B.禁止城市建设占用农业用地
    C.大面积围填白洋淀周边湿地作为建设用地
    D.适当扩大公共建设用地,提升城市品质
    答案 D
    解析 雄安新区开发建设要以保护和修复白洋淀生态功能为前提,不能大面积围填白洋淀周边湿地作为建设用地,但也不能禁止开发建设,A、C错误。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应适当占用农业用地,发展城市建设,扩大公共建设用地,提升城市品质,B错误,D正确。
    (2023·江苏徐州模拟)四川天府新区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国家级新区,范围包括成都市及新津区、简阳市等周边多个区市,地势东高西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天府新区靓丽的名片,该地区60%以上是生态用地、农业用地、河流湖泊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只占30%左右。下图为天府新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图。据此完成4~5题。
    4.简阳片区路网密度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人口稠密B.政府政策和规划
    C.技术条件不足D.资金欠缺
    答案 B
    解析 根据规划,简阳片区位于新区边缘,客货流量小,可能规划为生态区(注意该片区有较多的水域),所以路网密度较低;人口稠密,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量大,路网密度应较高;天府新区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国家级新区,不会因为技术条件不足或资金欠缺导致路网密度低。
    5.双流片区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为( )
    A.高新技术产业B.生态农业
    C.旅游业D.资源密集型产业
    答案 A
    解析 双流片区邻近机场,路网密度较大,交通便利,依托成都,科技实力强,适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农业并不能很好地发挥该片区邻近机场的优势;无法明确该片区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和组合状况,旅游业不是该片区的主要发展方向;图示整个片区为国家级新区,且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该片区的名片,而资源密集型产业对环境的污染较大,不适合在该片区发展。
    主题8 地域文化
    1.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
    2.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协调
    3.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1)食材差异
    晋朝张华在《博物志》中说:“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道出了我国饮食文化因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差异的现象。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丰沛,水产养殖业发达,人们就地取材,久而久之形成了“东南之人食水产”习俗;而西北内陆地区距海遥远,降水稀少,畜牧业发达,久而久之形成“西北之人食陆畜”习俗。
    (2)主食差异
    南米北面:我国南方气候湿热,盛产水稻,因此,以大米为主食;北方气候相对干冷,适宜小麦等作物生长,因此,以面粉为主食。
    (3)口味差异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南甜:苏州、无锡、上海人喜欢吃甜是很有名的,糖是他们做菜必不可少的原料。很多江浙人更是将这种甜的美食发挥到了极致。南甜的集中代表是在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苏菜,苏菜中甜昧是必不可少的。北咸:咸口味的菜多集中在山东一带,俗称鲁菜。东辣: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重庆及东北的朝鲜族等地居民多喜辣,中国流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西酸: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因而他们的食物中钙的含量也相应较多。这一带的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
    (4)饮品差异
    北方寒冷,喝酒御寒是一种最简便的方法。南方气候炎热,茶可消暑解渴,喝茶会使人神清气爽,所以南方人爱喝茶。酥油茶是独具藏区风味的食品,也是藏家人每天不可缺少的饮料。青藏高原气候寒冷,酥油茶具有极高的热量,每天喝上几碗醇香可口的酥油茶,寒气即消。
    4.传统服饰对地理环境的适应
    (1)气温影响服饰的厚度、颜色、肥瘦
    例:东北地区冬季气候严寒,人们在室外必须戴皮帽、穿皮衣或棉衣、戴皮手套、穿皮靴,喜欢穿吸热的深色衣服。气候炎热地区,为了散热,人们多穿浅色的宽松轻薄夏装,出门戴各种凉帽。
    (2)地形影响服饰的肥瘦
    例:地形崎岖的地区,为了方便生产生活,人们衣着不宜过于肥大。
    (3)经济活动影响服饰的材质、肥瘦
    例:我国东部农业地区盛产棉、麻、丝等,因此衣料以棉、麻、丝织物为主。
    (4)文化影响服饰颜色、肥瘦等
    例:满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祥,男女老少都喜欢白色服饰。
    【高考曾这样考过】
    1.(2022·上海卷,17)我国不同文化区的民居各具特色,坚硬的石砌碉房所属的文化区是( )
    A.江南水乡文化区
    B.云贵高原文化区
    C.青藏高原文化区
    D.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
    答案 C
    解析 坚硬的石砌碉房是青藏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就地取材,以土石为原料;墙厚窗小,冬暖夏凉,可保暖御寒;同时还具备一定的军事防御功能,C正确;江南水乡文化区的传统民居是砖瓦斜顶结构,伴有天井等,A错误;云贵高原文化区的传统民居是吊脚楼和鼓楼,B错误;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的传统民居以土坯建筑为主,多为带有地下室的单层或双层拱式平顶,此外还有阿以旺(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面布局灵活,分前室和后室)和毡房等,D错误。故选C。
    2.[2023·新课标卷,36(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泰国北部山地民族素有利用大叶种茶树的粗叶腌制酸茶的习俗。酸茶以食用为主,也可泡饮,具有清凉、提神等作用。1914年,茶房村(位置见下图)发现大片野生大叶种茶树,从而成为泰北重要的酸茶生产地。
    (1)结合地形和气候条件,解释泰北山地民族吃酸茶习俗的形成原因。(8分)
    (2)围绕泰北山区酸茶文化习俗,针对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出建议。(6分)
    答案 (1)地形起伏大,常年高温,旱雨季分明;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制作酸茶的原料丰富;山地人口分散,交通闭塞,形成当地独特的酸茶制作工艺;酸茶具有清凉、提神作用,适宜人们应对当地的湿热气候,且可作为菜品四季食用。
    (2)开发酸茶旅游商品,增加采茶、制茶体验活动;开展古茶树认养活动;展示酸茶文化,加强宣传等。
    解析 第(1)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泰北山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山地能抬升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形成大量地形雨,空气湿度大,山区云雾缭绕,光照减弱,适合大叶种茶树生长,酸茶原料丰富;当地地势起伏大,交通闭塞,酸茶制作工艺独特;在气候炎热且空气潮湿的环境下,当地居民就地取材,利用大叶种茶树的粗叶腌制酸茶并食用,可起到清凉、提神的作用。第(2)题,围绕泰北山区酸茶文化习俗,可从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提出建议。社会方面,进一步挖掘泰北山地民族酸茶文化,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不断传承创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向人们展示泰北山地民族酸茶文化历史。经济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弘扬泰北山地民族酸茶文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黄金旅游路线,开发特色酸茶旅游产品等。生态方面,加强山区环境保护,保持文化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高考还会这样考】
    (2023·广东茂名五校联考)明初在贵州、云南一带建设了大大小小的屯军据点——屯堡村落,建筑材料以石材为主,其中贵州安顺一带最为密集,现已成为安顺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如图示意安顺屯堡村落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屯堡建筑材料以石材为主,主要是因为( )
    ①坚固防火 ②冬暖夏凉 ③美观大方 ④原料丰富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
    答案 D
    解析 屯堡作为军事据点,防御功能是必不可少的,石头坚固防火,可以抵御敌人的撞击火烧,①正确;该地位于云贵高原,夏季凉爽,冬暖夏凉不是以石材为建筑材料的原因,②错误;从图中景观看出屯堡建筑并非美观大方,③错误;屯堡建筑位于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所以建筑原料丰富,④正确。故选D项。
    2.贵州安顺的屯堡文化能保存至今,关键在于( )
    A.国家政策的支持B.当地屯堡规模庞大
    C.屯堡人思想保守D.地形封闭,交通不便
    答案 B
    解析 从古至今,屯堡文化并非一直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故A项错误;材料提示安顺屯堡村落最密集、文化独具特色,屯堡建立之初分布广,数量多,但只有安顺保留下来,主要在于其规模较大,生命力顽强,自成体系,经历几百年依然能保留下来,故B项正确;屯堡人思想保守以及地形封闭、交通不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屯堡文化保存,但不是主因,C、D两项错误。
    (2023·辽宁丹东测试)中式糕点在我国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形成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流派。据此完成3~4题。
    3.南京桂花糕,福建福饼、虾饼,云南鲜花饼各具特色,造成这种地域文化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工艺B.市场C.原料D.交通
    答案 C
    解析 南京桂花糕,福建福饼、虾饼,云南的鲜花饼选取的原料不同,均选择当地特色产品作为其制作糕点的原料,故C项正确;制作工艺、市场和交通均不是其各具特色的原因,故A、B、D三项错误。
    4.叉烧包、虾饺、烧麦、蛋挞为广式茶点的“四大天王”,这些茶点制作体现的地域文化特点是( )
    A.本土原料,地域特色
    B.地大物博,物产丰富
    C.注重色香,口味多样
    D.南北交融,中外合璧
    答案 D
    解析 叉烧包、虾饺为我国南方特色食品,烧麦为我国北方的特色食品,蛋挞为西式餐点,所以说这些茶点体现了南北交融、中外合璧的地域特点,D项正确;这些茶点的原料不一定是本土原料,A项错误;材料仅说出了四种茶点,无法体现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的特点,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茶点制作的色香和口味,C项错误。
    综合提升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3·6月浙江卷,22~23)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达3.76亿,比2010年增长约70%,其中省际流动人口为1.25亿,占比为33.2%(比2010年下降5.6%)。流入(出)率为流入(出)人口占本省人口的比重。下表为2020年浙江、新疆、安徽、吉林四省区流入和流出人口统计表。完成1~2题。
    1.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沿海产业升级放缓B.沿海经济增速下降
    C.省际产业转移增加D.省际交通条件改善
    答案 C
    解析 经济因素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省际产业转移增加,省区之间发展差距减小,是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C正确;2010~2020年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沿海产业升级加快,A错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速放缓,但总量仍在增加,B错误;省际交通条件改善,是省际人口流动的有利条件,不是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原因,D错误。故答案选C。
    2.表中甲、乙、丙、丁与各省区流动人口状况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甲—新疆B.乙—安徽
    C.丙—浙江D.丁—吉林
    答案 D
    解析 由表中数据可知,甲、丁流入率小于流出率,为人口净迁出区,应该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新疆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由于资源的开发和国家政策影响,人口为净迁入区,与表中丙对应,A、C错误;吉林地处东北地区,加之气候寒冷,重工业基地衰退,人口迁出对应丁,D正确;乙地人口大量迁入,应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应为浙江省,B错误。故答案选D。
    (2023·福建莆田二检)下表示意2000~2020年中国各区域人口分布基尼系数变化(基尼系数代表要素分布的均匀程度,其数值越大,要素分布越集中)。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四大地区中,表中甲乙丙分别对应的是( )
    A.东部 西部 东北B.东部 东北 西部
    C.东北 西部 东部D.西部 东北 东部
    答案 A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基尼系数代表要素分布的均匀程度,其数值越大,要素分布越集中,且我国西北半壁基尼系数大,主要是由于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人口分布相对集中于水资源充足的地方。甲地基尼系数在甲、乙、丙中最小,人口分布相对均匀,由于我国东部地区内部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相对较小,且区域整体经济发展状况较好,可以推测甲地应该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乙地基尼系数最大,故乙地人口分布最为集中,结合图表信息可推断,应该是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我国东北地区内部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相对较小,且气候条件相对较好,但东北地区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向矿产资源充足的地区聚集,因此人口分布基尼系数相对东部地区较大,较西部地区小,故丙对应东北地区。故选A。
    4.预计我国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短时间内不会改变,则各级地方政府应( )
    A.提高人口迁移的成本 B.引导区域专业分工
    C.培育国家级中心城市 D.增加经济考核权重
    答案 B
    解析 目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差异,经济水平较高的地方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经济水平较低的地方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引导区域专业分工,发挥各地区的区域优势,有利于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降低区域经济差异,B正确;提高人口迁移成本,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A错误;培育国家级中心城市会加剧人口分布不平衡的现象,C错误;增加经济考核权重,可以适当缩小各地区的经济差异,但无法从根源上解决人口分布不平衡的现象,D错误。
    (2023·浙江杭州二模)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县城城区范围内2016~2020年常住人口变化率的网格分布情况。读图,完成5~6题。
    5.该县城城区常住人口的变化,体现了( )
    A.虚假城镇化B.滞后城镇化
    C.城市乡村化D.郊区城市化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县城中心城区范围内常住人口变化率小于0,说明城区常住人口数在减少;县城郊区范围内常住人口变化率大于0,说明郊区常住人口数在增加,可推测,人口由城区向周围的郊区迁移,符合郊区城市化的表现,D正确。虚假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超前于工业化、经济的发展水平,材料中没有体现相关信息,A错误。滞后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经济的发展水平,材料同样没有体现,B错误。城市乡村化这个说法不存在,C错误。故选D。
    6.为应对该县城中心城区人口的变化,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①发展城郊农业,促进非农产业向中心城区集中
    ②更新与完善中心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③限制郊区产业发展,引导人口向中心城区回流
    ④加强老旧小区的改造,改善中心城区居住环境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D
    解析 郊区城市化是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堵造成的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的现象,要想改变县城中心城区人口减少的现象,重要的是要解决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堵这些问题,可通过改善市区基础设施、改善城区居住环境等措施来应对,②④说法正确。通过限制郊区产业发展,而不解决城区出现的问题,很难引导人口向中心城区回流,③错误,A、C错误。城镇化的本质是产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集聚,郊区城市化是城镇化发展的下一个阶段,不可能出现发展城郊农业的情况,①错误,B错误,D正确。
    城市功能用地布局与道路线空间格局具有相关性。下图为长春市2003~2013年轻轨4号线沿线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变化图(缓冲带是指距轻轨沿线距离)。据此完成7~8题。
    7.依据图示资料推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轨道交通对沿线商服用地具有排斥效应
    B.轨道交通对沿线工业用地具有排斥效应
    C.轨道交通对居住用地具有远距离排斥效应
    D.轨道交通对所有功能用地都具有吸聚效应
    答案 B
    解析 读图分析,可知2013年工业用地占地比依次减少,轨道交通对沿线工业用地具有排斥效应,排斥效应强度基本符合以轻轨为中心自内而外依次减弱的距离衰减特征,B正确;2013年居住用地占比依次减小,轨道交通排斥效应强度最高值分布在200 m以内,对居住用地具有近距离排斥效应,C错误;同理可知轨道交通沿线商服用地占比增大,并且2013年离轨道交通越近,占比越大,说明具有吸聚效应,A错误;综上分析可知D错误。
    8.下列关于长春市城市功能用地布局与道路线建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交通路线对沿线城市功能用地作用效应具有相似性
    B.城市道路建设使沿线土地区位条件与市场吸引力发生变化
    C.城市道路沿线土地空间可达性水平以交通路线为轴线由内而外逐次递减
    D.城市道路建设使城市各类用地在交通道路不同影响区之间进行重新区位选择
    答案 A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轨道交通对商服用地具有吸聚效应,对沿线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具有排斥效应,因此交通路线对沿线城市功能用地作用效应具有差异性,A说法错误;B、C、D说法均正确。
    (2023·河北唐山一模)观测表明,2009~2012年我国东部某城市的大气污染物浓度在工作日(周一至周五)与周末(周六和周日)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称之为大气污染的周末效应。下图示意该城市工作日和周末的PM2.5平均浓度日变化。据此完成9~10题。
    9.该城市PM2.5平均浓度( )
    ①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正相关 ②凌晨整体高于傍晚 ③日变化呈较明显的双峰结构 ④周末整体低于工作日
    A.③④B.②④C.①③D.①②
    答案 A
    解析 一天当中气温最高的时间是14:00左右,气温最低的时间是日出前后,图中曲线在14:00左右较低,故该城市PM2.5平均浓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不是正相关,①错误;凌晨6:00左右低于傍晚18:00左右,②错误;一天当中 8:00~10:00、20:00~22:00出现两个峰值,日变化呈较明显的双峰结构,③正确;周末整体低于工作日,④正确,故A正确,B、C、D错误。
    10.近年来,该城市PM2.5平均浓度日变化的周末效应减弱,原因可能是该城市( )
    A.优化了能源消费结构B.调整了日常作息时间
    C.增加了市内绿地面积D.控制了机动车保有量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该城市PM2.5高值出现在上午和傍晚,与上下班时间段接近,应该是上下班时间内私家车使用量大,产生大量汽车尾气所致。近年来,该城市PM2.5平均浓度日变化的周末效应减弱,原因可能是该城市控制了机动车保有量,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D正确;优化了能源消费结构、增加了市内绿地面积会使所有时间的城市PM2.5浓度下降,不会只出现在周末,A、C错误;调整了日常作息时间与该城市PM2.5平均浓度日变化的周末效应减弱关系不大,B错误。
    我国大都市边缘空间作为直接投资、国内移民城市拓展的热点,其市容、产业结构等正经历剧烈的变化。下图示意我国某都市群及其边缘空间组成的空间系统。该都市群内的核心都市为了拓展发展空间,计划建设职住平衡的宜商、宜业、宜居的新城区。据此完成11~12题。
    11.半城市区比城市边缘区( )
    A.经济更发达B.第一产业比重高
    C.交通设施完善D.外来人口密度大
    答案 B
    解析 城市边缘区更接近城市核心区,受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影响更显著,经济更发达,交通等基础设施更完善,外来人口迁入更多,人口密度更大,半城市地区保留更多的乡村特征,第一产业比重较高,A、C、D错误,B正确。
    12.核心都市新城区的开发,潜力最大的地方在( )
    A.半城市区B.人口稠密的乡村地区
    C.城市边缘区D.人口稀少的边界地区
    答案 A
    解析 半城市区开发程度较低,又与城市核心区距离适中,开发新城区潜力巨大,A正确;乡村地区和边界地区距离城市核心区远,难以接受核心区的辐射,B、D错误;城市边缘区开发程度较高,且可能存在外来人口集聚,社会秩序混乱,环境卫生较差等弊端,C错误。
    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西南地区共有1 912个传统村落被列入保护名录,其分布受海拔、河流、人口、地域文化和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地政府对不同生态环境状况的传统村落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措施。下图示意我国西南部分地区传统村落分布。据此完成13~15题。
    13.相较于川渝地区,滇黔地区传统村落分布更为密集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气候宜人,适宜居住 ②村落受外界干扰小 ③少数民族分布广泛 ④传统农耕历史悠久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 C
    解析 由于滇、黔是少数民族分布广泛的区域,加上交通较为闭塞,村落景观受外界干扰较小,传统村落易于保存下来,故②③正确;川渝地区的四川盆地,气候较滇黔地区更为宜人,排除①;川渝地区相较于滇黔地区地形平缓,适合农业发展和人类居住,传统农耕历史较滇黔地区悠久,排除④。选C。
    14.滇西北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而传统村落分布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数量少,受当地居民破坏小
    B.地形起伏大,连片可利用土地少
    C.水热条件好,适合居住区域众多
    D.人口流动大,对当地环境压力大
    答案 B
    解析 滇西北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而传统村落分布较多,主要是因为滇西北位于高海拔地区,地形起伏大,可供连片利用的土地较少,居民点呈带状密集分布在河谷两侧,因此传统村落分布较多,B正确。
    15.下列关于生态环境脆弱的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最可行的是( )
    A.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优势产业
    B.加大政策扶持,优化配套基础设施
    C.修复保护为主,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D.兼顾相邻村落,统筹规划优势互补
    答案 C
    解析 相较于生态环境较好的村落,生态环境脆弱的村落应该以修复保护为主,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同时也要做好宣传工作,树立村民保护环境的意识,C正确;生态环境较好的村落可以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同时加大政策扶持,优化配套基础设施,排除A、B;兼顾相邻村落并非本地区实现生态环境优化的最佳选择,排除D。
    二、非选择题
    16.(2023·广东广州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近年来,我国成为全球第三大韩国人移居地。望京地处北京东北部,距市中心约15千米,距首都国际机场仅10千米。2000年前,望京缺乏大型商业设施,交通不便。随着城市的发展,2003年后望京成为北京最大韩国人聚居区。下图示意望京韩国人聚居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指出1992~1998年韩国人在北京居住的主要目的。(2分)
    (2)简述2003年后望京成为北京最大韩国人聚居区的原因。(4分)
    (3)与西欧相比,分析中国成为韩国人移居地的突出优势。(6分)
    答案 (1)1992~1998年韩国人在北京居住的主要目的为求学与外交需要。
    (2)外国人居住地限制解除,政策优势明显;学校、外交机构集中搬迁进入或靠近望京居住区。
    (3)中国与韩国距离较近,便于迁入;中国与韩国处在东亚文化圈,文化差异较小;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西欧低,移民居住成本较低。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知,1992年中韩建交,韩国人主要集中在外交公寓与花家地,结合图例可知,空心菱形为北京韩国国际学校,反映出周边集聚的原因为求学需求;实心星型为韩国管理人员,反映出周围集聚原因为外交需求。第(2)题,2003年外国人居住地限制解除,在政策优势下,望京居住区的吸引力增强;其中韩国管理人员、北京韩国国际学校搬迁进入或靠近望京居住区,使得望京对韩国人的吸引力加强,这就是2003年后望京成为北京最大韩国人聚居区的原因。第(3)题,中国成为韩国人移居地的突出优势主要从空间距离、文化习惯、经济水平等内容分析。中国与韩国空间距离较近,交通方便,便于迁入;中国与韩国处在东亚文化圈,文化差异较小,韩国人易于融入中国,适应中国文化习俗;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西欧低,移民居住成本较低,能够节约移民成本。
    17.(2023·北京朝阳区期末)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2022年“两会”期间,有代表建言“进一步完善《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筹划环渤海湾区发展规划。”下图为构想中的环渤海湾区示意图。
    (1)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评价环渤海湾区的发展条件。(4分)
    环渤海高铁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沿海通道的一部分。
    (2)简述环渤海高铁对湾区建设的作用。(6分)
    (3)作为环渤海湾区中心城市,请为北京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出建议。(4分)
    答案 (1)环渤海湾区邻近东北亚经济圈;靠近京津唐和辽中南工业区,工业基础雄厚;靠近海洋,海运条件便利。
    (2)完善区域交通网络;缩短时空距离,促进地区间联系;促进就业,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加强科技投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北京与环渤海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有序推进北京向环渤海湾区的产业转移。
    解析 第(1)题,结合图可知,环渤海湾区位于华北经济核心区,邻近东北亚经济圈;环渤海湾区靠近京津唐和辽中南工业区,工业基础雄厚;靠近海洋,海运条件便利,适合发展外向型经济。第(2)题,环渤海高铁建设可以完善区域交通网络,改善交通条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环渤海高铁建设可以缩短时空距离,促进地区间联系;环渤海高铁的建设可促进就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加快城镇化进程;环渤海高铁的建设可以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第(3)题,北京要加强科技投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完善北京与环渤海湾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构建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要制定有效的扶持政策,有序推进北京向环渤海湾区的产业转移,促进环渤海湾区的经济发展。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缓解迁入地劳动力短缺的状况;
    ②促进迁入地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
    ③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入延缓了迁入地的老龄化进程;
    ④迁移者获得更多工作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
    ⑤有助于不同地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①给迁入地带来就业压力;
    ②可能影响迁入地的社会治理,增加城市管理的难度;
    ③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对住房、交通、卫生、教育、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①减轻迁出地的资源环境压力,缓解人地矛盾;
    ②可以更好地开发土地资源;
    ③加强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等联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①年轻人的迁出致使迁出地劳动力减少,可能导致迁出地人才外流,进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青壮年劳动力迁出加重迁出地的老龄化
    实施原因
    随着我国生育率不断下降,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男女比例失调等一系列问题出现
    意义
    ①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
    ②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近期看可以直接带动住房、教育、健康、家政等方面的消费需求;长远看新增人口进入劳动年龄后可降低人口抚养比,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更为显著。
    ③有利于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
    功能区
    图示
    特点
    分布位置
    公共空间
    村民进行各种活动和交流的场所,具有公共性、文化性、多样性的特征
    乡村中心:距村民居住区相对较近,道路的通达度较高
    居住区
    村民日常居住的地方
    一般分布在公共空间与生产区之间
    生产区
    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利用的土地
    一般分布在乡村最外围
    区域
    影响
    对大都市本身
    利于解决大都市本身产业活动过度集聚、交通拥堵、地价上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利于大都市产业、资金等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对被辐射区域
    获得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推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经济活力;扩大规模、提高等级,使区域空间组织日趋完善
    对整体区域
    产业配置更加合理;区域联系更加密切,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整体城镇化水平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增强;缩小区域内部差异;使区域空间组织日趋完善
    省(区)
    流入人口(万人)
    流入率(%)
    流出人口(万人)
    流出率(%)

    155.1
    2.5
    1 152.1
    18.9

    1 618.7
    25.1
    236.2
    3.7

    339.1
    13.1
    60.3
    2.3

    100.2
    4.2
    241.4
    10.0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全国
    0.711
    0.718
    0.735
    胡焕庸
    线两侧
    东南半壁
    0.517
    0.534
    0.566
    西北半壁
    0.754
    0.748
    0.752
    四大地区
    中部
    0.302
    0.305
    0.336

    0.365
    0.398
    0.427

    0.773
    0.765
    0.771

    0.449
    0.459
    0.504

    相关试卷

    专题33大都市的辐射功能-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33大都市的辐射功能-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33大都市的辐射功能-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33大都市的辐射功能-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2024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单元综合提升练6人口城市及城市辐射含答案: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单元综合提升练6人口城市及城市辐射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34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精选练习)-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34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精选练习)-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文件包含专题34大都市的辐射功能精选练习-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原卷版docx、专题34大都市的辐射功能精选练习-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