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浙江省强基联盟高一上学期11月高一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浙江省强基联盟高一上学期11月高一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 针对太阳活动的高峰年,应该, 该同学拍摄时,面朝, 同学乙绘制的示意图中, 图中大气成分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综合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火星因其环境与地球相似,并拥有冰冻的水和矿物质,因此科学家一直在寻找一种物质,当将其大量注入火星大气时,会驱动火星变暖。但也有其他研究人员指出,火星升温并不是使火星宜居的“神奇开关”,因为它不能解决火星气压低、大气层稀薄等问题。下表为火星和地球基本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1. 向火星大气注入物质的目的是让火星存在( )
A. 液态水 B. 适宜的太阳光照
C. 大气层 D. 安全的宇宙环境
2. “其他研究人员”认为火星升温并不是使火星宜居的“神奇开关”的主要原因是( )
A. 质量体积较小 B. 距日距离较远
C. 公转周期较长 D. 卫星数量较多
【答案】1. A 2. A
【解析】
【1题详解】
向火星注入“这种物质”的主要目的是增加火星大气厚度,从而提高火星表面的温度,使得火星表面的水能够以液态形式存在。这一步骤对于火星的改造至关重要,因为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A正确。适宜的太阳光照是由距离太阳的远近决定的,向火星大气注入物质无法改变距离,B错误;火星本身有大气层,C错误;向火星大气注入物质不改变宇宙环境,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结合表格数据可知,火星的质量和体积都比地球小得多,这意味着火星的引力较弱,无法像地球一样保持一个稳定且厚重的大气层。即使火星表面温度升高,也无法解决火星气压低、大气层稀薄的问题,因此火星升温并不能完全解决火星宜居的问题,A正确。距日距离、公转周期、卫星数量与地球差别不大,且这些因素与火星气压低、大气层稀薄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太阳一方面通过太阳辐射,为太空中的宇航器提供能源。另一方面,当其释放能量不稳定时,又会影响宇航器的运行安全,2024年是太阳活动高峰年。完成下面小题。
3. 下列能源中,与宇航器能量来源一致的是( )
①地热能 ②潮汐能 ③风能 ④生物质能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②
4. 针对太阳活动的高峰年,应该( )
A. 减少电力设施的建设
B. 加强对极端天气的监测预报
C. 降低空间站运行速度
D. 提高无线电长波抗干扰能力
【答案】3. C 4. B
【解析】
【3题详解】
宇航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能,即太阳辐射。选项中的风能和生物质能都是间接或直接依赖于太阳辐射的能量形式,③④正确。地热能来源于地球内能,潮汐能来源于天体引潮力引力,都与太阳辐射无关,①②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太阳活动高峰年,太阳释放的能量不稳定,可能会导致地球上的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因此,加强对极端天气的监测和预报是必要的措施,B正确;太阳活动对电力设施的建设、无线电长波的影响不大,AD错误;降低空间站运行速度,无法减少损害,C错误。故选B。
2024年10月17日出现全年最大的超级月亮,月亮最圆出现在北京时间19时26分。下图为浙江省某中学学生在月亮最圆时刻拍摄的月相图。完成下面小题。
5. 该同学拍摄时,面朝( )
A. 东北 B. 西南 C. 西北 D. 东南
6. 当日该同学能观察到月相的时段是( )
A. 仅上半夜 B. 仅下半夜 C. 彻夜均可 D. 仅在清晨
【答案】5. D 6. C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月相图,拍摄时月亮处于满月状态,此时月亮和太阳是此升彼落的关系。月亮在天空中最高点时,通常是在子夜时分,此时,月亮位于南方。由于拍摄时间为19时26分,月亮刚刚升起不久,因此拍摄者应面朝东南方向。故选D。
【6题详解】
满月时,月亮整夜都在天空中可见,因此该同学可以在整个夜晚观察到月相。故选C。
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课后,甲同学绘制了一幅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乙同学绘制了一幅地球四大圈层结构示意图。左图为甲同学绘制的示意图,右图为乙同学绘制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同学甲绘制的示意图中,相对位置标注有明显错误的是( )
A. 上地幔 B. 软流层 C. 外核 D. 地壳
8. 同学乙绘制的示意图中( )
A. ①圈层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B. ②圈层是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 ③圈层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D. ④圈层主要的组成物质是铁和镍
【答案】7. B 8. A
【解析】
【7题详解】
软流层是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其上方还有上地幔的顶部,因此软流层位置标注错误,B符合题意。上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以下、外核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位置标绘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题详解】
结合示意图,①为大气圈,②为水圈,③为生物圈,④为岩石圈。①大气圈的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故A选项正确;②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故B选项错误;③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故C选项错误;④岩石圈层主要的组成物质是氧和硅,故D选项错误。故选A。
下图为地球某大气成分浓度垂直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图中大气成分是( )
A. 二氧化碳 B. 氧气 C. 水汽 D. 臭氧
10. 该大气成分集中分布区所在的大气分层( )
A. 天气现象复杂多样 B. 常出现极光现象
C. 温度上部热下部冷 D. 直接热源是地面
【答案】9. D 10. C
【解析】
【9题详解】
臭氧在大气中的浓度分布呈现明显的垂直变化,集中在平流层中,尤其是在22~27km高度范围内,这一特征与图中的浓度分布相符,D正确;而二氧化碳、氧气、水汽均集中在对流层,尤其是近地面,ABC错误。故选D。
【10题详解】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该层的特点是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即上部热下部冷,C正确。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样、直接热源是地面,AD错误; 极光是指常出现在地球高纬度地区高层大气中的发光现象,B错误。故选C。
为了解化石对地层年代和环境的指示意义,某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去当地博物馆进行参观,并拍摄了一批化石标本照片。下图为该同学拍摄的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11. 含图示化石地层的地质年代,从早到晚排序正确的是( )
A. ③①②④ B. ④②①③ C. ①④②③ D. ④②③①
12. 图示化石对环境的指示是( )
A. ①指示还原环境 B. ②指示陆地环境
C. ③指示滨海环境 D. ④指示氧化环境
【答案】11. B 12. B
【解析】
【11题详解】
含三叶虫化石地层为早古生代,含大羽羊齿化石地层为晚古生代,含始祖鸟化石地层为中生代,含猛犸象化石地层为新生代。因此,从早到晚的顺序为④②①③,故选B。
【12题详解】
始祖鸟是介于爬行动物和鸟类之间的过渡类型,通常被认为生活在陆地上,主要指示的还是陆地环境,A错误;大羽羊齿化石是一种古代植物化石,通常指示陆地环境,B正确;猛犸象是史前的大型陆地哺乳动物,其化石明确指示了陆地环境,C错误;三叶虫是古生代的海洋生物,通常生活在海洋的浅水区域,因此它的出现往往指示着海洋或滨海环境,D错误。故选B。
下图为曲流—阶地景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示河岸中,与a岸相比,b岸( )
A. 水面较低 B. 流速较慢 C. 侵蚀较弱 D. 沉积较弱
14. 图示阶地形成的时间从早到晚依次是( )
A. c、d、e B. e、d、c C. d、e、c D. c、e、d
【答案】13. D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当河流转弯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去,流速快,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水流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在凸岸因流速变慢而堆积下来形成边滩,因此表层水快速向凹岸(b岸)冲去,导致b岸水位高,流速快,侵蚀作用较强,沉积较弱,D正确,ABC错误。
【14题详解】
阶地的形成通常是由于河流下切作用和地壳抬升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较早形成的阶地通常位于较高的位置,而较晚形成的阶地位于较低的位置。因此,从早到晚的顺序为e-d-c。故B正确。
生命进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具有不同质变的阶段构成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无机到有机、从非细胞到细胞等十次大进步,这种理论称为“地球生命进化的阶梯式发展理论”。下图为该理论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随着阶梯式的发展,生物( )
A. 物种数量持续增加
B. 从高海拔向低海拔的地区发展
C. 由低纬向高纬迁移
D. 逐渐向较高级的发展阶段进化
16. 地球各时段( )
A. 甲是煤炭形成的重要时代 B. 乙期间我国华北、东北抬升成陆地
C. 丙期间出现了一次生命大爆发事件 D. 丁后期进入地质史上最新一次大冰期
17. 该理论可以作为( )
A. 划分地质年代的依据之一 B. 判断古气候变化主要趋势
C. 恐龙灭绝事件的主要证据 D. 预测海陆分布的演化方向
【答案】15. D 16. C 17. A
【解析】
【15题详解】
“地球生命进化的阶梯式发展理论”认为,生物进化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从简单的单细胞生物逐渐发展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最终达到较高级的发展阶段,D正确;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随着对新环境的适应和生存策略的优化,物种数量往往会有所增加,但是考虑到生物的灭绝,不一定持续增加,A错误;从高海拔向低海拔的地区发展,描述的是生物地理分布的变化,而非生物本身的进化或发展阶段,B错误;由低纬向高纬迁移,这同样描述的是生物的地理分布变化,而非其进化或发展阶段,C错误。故选D。
【16题详解】
煤炭形成重要时期是古生代末期及中生代末期,甲时期只是有有机分子,不可能有煤炭形成,A错误;乙时期是原核生物时期,肯定是在寒武纪之前,我国华北、东北抬升为陆是在古生代,时间不符合,B错误;丙时期是水生后生物时期,这是在多细胞生物(元古宙)以及陆生生物(中生代)之间的一个时期,包含了寒武纪,寒武纪有生命大爆发事件,C正确;最新一次大冰期是在第四纪,这个阶段刚刚好是人类时代,丁时期古猿都尚未出现,肯定还没有到第四纪,D错误。故选C。
【17题详解】
“地球生命进化的阶梯式发展理论”可以作为划分地质年代的依据之一,通过生物进化的重要阶段来确定不同地质年代的界限,A正确;“地球生命进化的阶梯式发展理论”并不直接关注气候变化,而是侧重于生物进化的历程,B错误;恐龙灭绝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气候变化、地质灾害等,而“地球生命进化的阶梯式发展理论”并不直接涉及恐龙灭绝的具体事件,C错误;海陆分布的演化受多种地质和气候因素影响,与“地球生命进化的阶梯式发展理论”无直接关联,D错误。故选A。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在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个且选对得3分,每小题选一个且选对得2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如图为横波和纵波两种不同的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地震波( )
A. 甲波传播速度较乙快,不能在地幔中传播
B. 乙波传播速度较甲慢,可以在地壳中传播
C. 乙波破坏性强,决定了地震发生时的震级
D. 甲波破坏性弱,在固液气三态中均能传播
19. 地震发生时( )
A. 在家里,收拾贵重物品逃生 B. 在教室,迅速躲到课桌下
C. 被困废墟时,用敲击声求救 D. 在高层,快速乘电梯逃生
【答案】18. BD 19. BC
【解析】
【18题详解】
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传播速度较慢。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波可以穿过地幔和内核(呈液态),说明它是纵波(P波),传播速度快,可在固液气中传播,纵波使物体上下颠簸,破坏性较弱,A错误,D正确。乙波在到达外核时消失,说明它是横波(S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壳呈固态,横波可在地壳中传播,B正确;横波使物体水平晃动,破坏性强,但地震等级反映的是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与横波、纵波均有关,C错误。故选BD。
【19题详解】
地震发生时,应立即采取保护措施,避免被掉落的物品砸伤,而不是收拾贵重物品,A错误。地震时,躲在结实的桌子下可以有效保护头部,减少受伤的风险,B正确。被困废墟时,应用敲击声求救,C正确。地震后,电梯可能因故障而无法正常运行,甚至可能导致被困,D错误。故选BC。
某同学尝试用大气受热过程这一节的知识,解释“两小儿辩日”故事中的疑问。下图为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长短的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0. “日初出大如车盖”是因为( )
A. 大气反射作用 B. 背景物体衬托
C. 大气散射作用 D. 太阳体积较大
21. 根据图示可以推断,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比较强的地区及时间是( )
A. 正午 B. 早上 C. 低纬 D. 高纬
【答案】20. BC 21. BD
【解析】
【20题详解】
大气反射作用是没有选择性,反射光也是白色,对太阳的视觉大小没有影响,A错误;背景物体衬托可以影响视觉效果,当周边事物相对较小时,太阳看起来相对较大,因此B正确;太阳初升时,光线经过较长的大气路径,散射作用较强,使得太阳看起来更大,因此C正确;太阳的体积在一天中是不变的,因此这不是原因,D错误。故选BC。
【21题详解】
根据图示可以得知,太阳高度角较小时经过的大气路径长,被削弱的机会多,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较强。早上和高纬太阳高度角较小,正午、低纬太阳高度角较大,所以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比较强的时间及地区是早上和高纬,BD正确,AC错误。故选BD。
浙江省地貌类型多种多样,同时自然灾害多发。下图为浙江省部分地区的地貌景观图及2015年某次特大滑坡地的位置示意。完成下面小题。
22. 图示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相同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3. 下列地区,常见的地貌类型是( )
A. 华北平原—① B. 云贵高原—②
C. 青藏高原—③ D. 黄土高原—④
24. 导致该地滑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暴雪长期作用 B. 岩石风化破碎
C. 山地地形陡峭 D. 地震灾害多发
【答案】22. AD 23. AB 24. BC
【解析】
【22题详解】
①是河流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②是喀斯特地貌,这是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③是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地貌;④是河流沉积形成的沙洲。①④都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故正确的是AD项。
【23题详解】
华北平原主要是河流冲积平原,与图示①地貌相符;云贵高原云贵高原多喀斯特地貌,符合图示②地貌特征;③青藏高原多冰川地貌,与图示③海蚀地貌不符;黄土高原黄土层为风积作用形成,地表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主要为流水侵蚀形成,与图示④河流沉积地貌不符。故正确的是AB项。
【24题详解】
图示丽水地区发生特大型滑坡的主要原因是地形陡峻、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破碎和降雨长期作用下形成的,BC正确。浙江省地处亚热带,暴雪出现的概率比较小,故A错;浙江省地震灾害发生概率相对较小,D错误。故正确的是BC项。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5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北大环线是很多人都向往的旅行路线,途中风景令人叹为观止。浙江某研学小组利用暑假时间沿西北大环线进行了一次研学旅行活动,并在旅行途中对代表性的地貌景观进行拍摄记录。
材料二 下图为西北大环线示意图以及研学小组在旅行途中拍摄记录的部分照片。
(1)甲所示的地貌景观是由______作用形成的,______是其中的基本形态,迎风坡较______(填“陡”或“缓”),背风坡较_______(填“陡”或“缓”),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框中绘制该地貌的平面形态,并标注其与主要风向______。
(2)乙所示的地貌名称为______地貌,其成因是受风化、流水冲刷、______等作用,形成了风蚀柱、风蚀残丘、______等相间排列的地貌组合。
(3)丙所示地貌是由布哈河注入青海湖,在入湖口形成的______(填地貌名称),简述该地貌的形成过程______。
(4)丁所示地貌是由______作用形成的,其中金字塔形的尖峰称为______(填地貌名称),两侧刀刃状的山脊称为______(填地貌名称),该地貌常分布在两极地区和______纬度高山地区。
(5)研学小组经过敦煌铁路时,发现沿线地区风沙灾害严重,面对严重的风沙灾害,可在道路两侧的沙地设置草方格、______、______等工程措施。简述草方格沙障的防风原理______。
【答案】(1)风积 新月形沙丘 缓 陡
(2)雅丹 风力侵蚀 风蚀沟槽(风蚀垄)
(3)三角洲 河流入湖口地势地平,流速降低,加上湖水的顶托作用,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
(4)冰川侵蚀 角峰 刃脊 中低
(5)石方格 高立式沙障 增大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
【解析】
【小问1详解】
图甲所示地貌为沙丘,第一空当中限定词“地貌景观”要求我们从地貌的成因出发,又是很明确的沙丘,因此要填风积地貌,风积地貌的基本形态是新月形沙丘,迎风坡为缓坡,背风坡为陡坡。画图要求风向与迎风坡相一致,风向通常与新月形沙丘的开口方向一致。
【小问2详解】
图乙所示地貌从图片当中可以看出是雅丹地貌,也可以从图乙所示地区“水上雅丹”得出,这是雅丹地貌,雅丹地貌是受风化、流水冲刷、风力侵蚀等作用,形成了风蚀柱、风蚀残丘、风蚀沟槽等相间排列的地貌组合。
【小问3详解】
三角洲:河流在入湖口处由于地势平坦,流速降低,加上湖水的顶托作用,泥沙沉积形成的扇形或三角形地貌。形成过程: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入湖口处由于地势平坦,流速降低,加上湖水的顶托作用,泥沙逐渐沉积,形成三角洲。
【小问4详解】
冰蚀地貌: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角峰、刃脊等。角峰:冰川侵蚀形成的金字塔形尖峰。刃脊:冰川侵蚀形成的两侧刀刃状的山脊。分布区域:冰蚀地貌常见于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区。
【小问5详解】
草方格:用草或其他植物材料在沙地表面编织成网格状,固定沙面,防止风沙移动。石方格:用石块在沙地表面铺设成网格状,起到类似草方格的作用。高立式沙障:在沙地边缘设置高大的挡风墙,阻挡风沙。防风原理:草方格通过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减少风沙的搬运能力,从而达到固沙防风的效果。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巢湖地处安徽省中部,是长江中下游的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从形成到现在,巢湖的湖面面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湖区内湖陆风现象较显著。
材料二:下图为巢湖流域示意图。
(1)在水平方向上,巢湖上空的水汽含量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周边陆地,杂质含量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周边陆地,降水量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周边陆地。
(2)请在下图中,用四个箭头画出白天湖泊跟陆地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
(3)分析巢湖湖泊面积的变化对湖风强弱的影响。
(4)若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夜间陆风将______(填“增强”或“减弱”),从城市热岛环流的角度说明理由______。
(5)巢湖周边大雾多发生在______(填“清晨”或“正午”),是因为该时段气温______,巢湖提供充足的______,同时风力较______,雾气不易扩散。
【答案】(1)高于 低于 高于
(2)
(3)巢湖面积变小,白天湖区升温较快,跟陆地温差减小,湖风减弱。
(4)减弱 城市面积扩大,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城市地域气温升高,夜间湖陆温差变小,湖陆间的环流减弱,陆风减弱。
(5)清晨 低 水汽 小
【解析】
【小问1详解】
湖面蒸发作用较强,湖面上的水汽含量高于周边陆地,降水量增多,空气中的杂质伴随降水沉降至湖面,湖面上的杂质含量低于周边陆地。
【小问2详解】
白天湖陆风环流:白天,陆地升温快,湖面升温慢,陆地上的空气受热上升,湖面上的冷空气流向陆地补充,形成湖风。晚上则相反,形成陆风。
【小问3详解】
湖风出现在白天,湖泊接受太阳辐射升温慢于陆地,湖泊温度较低,湖泊近湖面形成高压,近地面空气由湖泊吹向陆地。结合图示可知湖泊面积缩小,湖面升温速度加快,与陆地的温差减小,导致湖风减弱。
【小问4详解】
城市温度高于周边郊区,形成热岛效应。大规模兴建城市,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夜间陆风是因为陆地降温快于湖泊,陆地温度较低,陆地近地面形成高压,近地面空气由陆地吹向湖泊。夜间,因热岛效应增强,陆地与湖泊的温差减小,湖陆间的环流减弱,陆风减弱。
【小问5详解】
清晨因辐射冷却,气温较低;湖面辐射冷却降温慢,水温相对较高,蒸发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雾。清晨因辐射冷却,地表温度和湖面水温均相对较低,风力较小,雾气不易扩散,容易形成大雾。
名称
距日距离
(地球=1)
公转周期
(年)
自转周期
(日)
体积
(地球=1)
质量
(地球=1)
表面温度
(℃)
天然卫
星数量
地球
1
1
1
1
1
15
1
火星
1.52
1.88
1.03
0.15
0.11
-63
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九师联盟洛阳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卷及答案,共7页。
这是一份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联考地理试题,文件包含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联考地理试题pdf、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联考地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高一联考地理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针对太阳活动的高峰年,应该,该同学拍摄时,面朝,当日该同学能观察到月相的时段是,同学乙绘制的示意图中,图中大气成分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