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南省新乡市九师联盟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河南省新乡市九师联盟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第三节。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北京时间2024年11月4日1时24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在轨运行期间,3名航天员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完成下面小题。
1. 在轨运行的神舟十八号( )
①属于人造天体②属于行星③位于地月系④位于河外星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 下列最可能对航天员出舱活动造成威胁的是( )
A. 地球由白昼进入黑夜 B. 日冕层上太阳黑子爆发
C. 北极的上空出现极光 D. 色球层上耀斑强烈爆发
3. 神舟十八号返回舱返回时首先经过的地球外部圈层( )
A. 是最活跃的地球圈层 B. 避免了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
C. 主要由固体岩石组成 D. 保障了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
【答案】1. A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神舟十八号在轨运行时围绕地球运转,位于地月系,属于人造天体,①③正确;神舟十八号属于地球的卫星,②错误;神舟十八号在地月系内,属于银河系,不属于河外星系,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黑子发生在光球层上,B错误;耀斑发生在色球层上,耀斑强烈爆发时,会喷发高能带电粒子流,宇宙空间的各种辐射增强,会干扰神舟十八号的正常运行及与地面间的通信,并对航天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D正确;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和北极上空的极光现象是地球上看到的现象,对太空中航天员出舱活动影响不大,AC错误,故选D。
【3题详解】
神舟十八号返回舱返回时穿过地球大气层后到达地面,首先经过的地球外部圈层是大气圈。大气圈笼罩着地球,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具有适宜的温度,D正确;最活跃的地球圈层是生物圈,A错误;岩石圈主要由固体岩石组成,C错误;大气层与流星体发生摩擦燃烧,会减小流星体质量,降低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强度,但是无法避免其对地球的撞击,B错误。故选D
当地时间2024年8月6日0时37分左右,日本鹿儿岛县樱岛南岳山顶火山口喷发,火山灰柱最大高度达3000米,火山灰中含有大量水蒸气和颗粒物。下图分别示意火山喷发景观和大气受热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4. 此次火山喷发( )
A. 改变了干洁空气的组成成分 B. 火山灰到达平流层内
C. 可能增加周边区域降雨的发生 D. 减少了大气杂质含量
5. 右图中表示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的是( )
A. Q B. M C. N D. P
6. 大气中弥漫的火山灰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是( )
①Q增强②P增强③N增强④M增强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4. C 5. B 6. C
【解析】
【4题详解】
火山喷发时产生大量水蒸气和颗粒物,大气中作为凝结核的杂质增多,随着水蒸气不断上升,易冷却形成降雨,增加周边区域降雨概率,C正确、D错误;火山喷发会对干洁空气的成分占比产生一定影响,但不会改变干洁空气组成成分,A错误;火山灰喷发的最大高度为3000米,可知位于对流层内,B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读图,图中Q表示大气反射,P表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N表示大气逆辐射,M表示地面辐射,故M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B正确,排除ACD。故选B。
【6题详解】
大气中弥漫的火山灰对太阳辐射形成遮挡,火山灰增强了Q(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①对;减弱了P(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M地面辐射也随之减弱,②④错;火山灰使大气密度增加,增强了N大气逆辐射作用,③对。综上所述,C正确,排除ABD。故选C。
台特玛湖是塔里木河末端唯一的湖泊,20世纪后期处于干涸状态,从2000年开始,随着多次向塔里木河下游实施流域内生态输水,注入台特玛湖的径流增加。下图分别示意台特玛湖位置及2000~2019年该湖面积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7. 2000~2019年,台特玛湖面积变化特点是( )
A. 先减小后增加 B. 波动增加 C. 先增加后减小 D. 不断减小
8. 生态输水使台特玛湖流域水循环环节中( )
①地表径流增加②蒸发量增多③下渗量减少④地下径流减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7. B 8. A
【解析】
【7题详解】
结合右图可知,2000~2019年生态输水期间,台特玛湖面积总体呈波动增加趋势,AC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生态输水使台特玛湖面积总体增大,流域内地表径流增加,蒸发量增多,下渗量增加,地下径流增多,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选A。
波斯湾海域狭长,呈西北—东南走向,海水潮差(在一个潮汐周期内,相邻高潮位与低潮位间的差值)为1.5~3.5米。下图示意某年8月份波斯湾及其附近海域表层海水等盐度线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9. 波斯湾西北部表层海水盐度分布特点的主要成因是( )
A. 海域较封闭 B. 降水稀少 C. 地表径流稀释 D. 蒸发旺盛
10. 下列关于波斯湾潮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低潮时有利于船舶进港 B. 一天中存在四次海水的涨落
C. 潮差越小其发电量越大 D. 其形成与月球引力密切相关
【答案】9. C 10. D
【解析】
【9题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波斯湾西北部有河流汇入,河水对海水起到稀释作用,导致西北部表层海水盐度自河口处向外呈递增趋势,C正确;波斯湾西北部区域内部海域封闭程度、降水、蒸发差异不大,AB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低潮时水位低,不利于大型船舶进港,A错误;一天中通常有两次海水涨落,B错误;潮差越大,发电量越大,C错误;潮汐形成与月球引力密切相关,初一和十五为大潮,上弦月和下弦月为小潮,D正确。故选D。
鸟巢蕨是一种附生的蕨类植物,属草本观叶植物,具有强壮筋骨、活血祛瘀等药效,在我国热带地区广泛分布。鸟巢蕨虽为附生植物,但不依赖其他植物的营养,而是主要靠收集高大乔木的枯枝落叶汲取养分。完成下面小题。
11. 鸟巢蕨的生长习性是( )
A. 耐干旱 B. 耐严寒 C. 不耐强光 D. 喜暖干
12. 推测鸟巢蕨植被具有的特征是( )
A.叶片展开较大 B. 植株高度较高
C. 多发育有板根 D. 叶面覆有绒毛
【答案】11. C 12. B
【解析】
【1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鸟巢蕨“在我国热带地区广泛分布”。我国热带地区气候湿润,因此鸟巢蕨不耐干旱,不耐严寒,AB错误;由材料可知,“鸟巢蕨是附生植物,主要靠收集高大乔木的枯枝落叶汲取养分”。附生植物往往生长在高大乔木的遮蔽之下,光照不足、空气湿度大,由此可推测其不耐强光,喜暖湿,C正确,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鸟巢蕨生长在高大乔木的遮蔽之下,它不需要接受太多的阳光照射,在这种环境下,它不需要将叶片展开很大去接受光照,所以叶片细长,A错误;属于草本观叶植物,以高大乔木的枯枝落叶汲取养分,养分足,所以植株高度较高,B正确;板根是一些高大乔木为了支撑庞大的地上部分、适应热带多雨环境而形成的特征,鸟巢蕨是草本植物,不需要支撑庞大的地上部分,C错误;鸟巢蕨是在高大乔木的遮蔽之下生长,光照较弱,它不需要叶面覆有绒毛来反射阳光等(通常有绒毛是为了适应强光、干燥等环境),D错误。故选B。
壶口瀑布位于山西和陕西之间的黄河干流上,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水面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据统计,因河流侵蚀强烈,壶口瀑布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不断向上游后退。下图示意壶口瀑布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13. 壶口瀑布处( )
A.地下溶洞错综复杂 B. 河谷两岸地势较陡
C. 有三角洲地貌发育 D. 河谷剖面呈槽形
14. 壶口瀑布处河流侵蚀强烈的原因是( )
A. 泥沙堆积明显 B. 河床岩石坚硬
C. 河流流速较快 D. 河道弯曲程度大
【答案】13. B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壶口瀑布从20多米高的陡崖落下,河谷较深,两岸地势较陡,B正确;溶洞地貌主要发育在石灰岩广布的喀斯特地貌区,A错误;三角洲主要发育在河流入海或入湖处,由流水堆积形成,而壶口瀑布处河流侵蚀搬运作用强烈,C错误;河流下游河段河谷宽、浅,河谷剖面多呈槽形,而壶口瀑布位于河流上游,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壶口瀑布处水面宽度迅速减小,且落差较大,水流速度快,因此河流的侵蚀作用强烈,C正确;河流侵蚀作用强,则泥沙堆积作用弱,A错误;若河床岩石坚硬,则不易被侵蚀,B错误;弯曲的河道主要分布在地势平缓的地区,且河道弯曲程度大,往往水流缓慢,侵蚀作用较弱,D错误。故选C。
阿塔卡马沙漠坐落在安第斯山脉和太平洋之间,南北绵延约1000千米,是世界最干燥的沙漠之一,沙漠内发育有极少数的新月形沙丘地貌,风蚀地貌几乎没有发育。下图示意阿塔卡马沙漠地理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15. 阿塔卡马沙漠几乎没有风蚀地貌的发育,可能是因为( )
A. 风力较小 B. 风沙不断掩埋 C. 纬度较高 D. 人类活动破坏
16. 阿塔卡马沙漠中的新月形沙丘形态最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15. A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图中可看出,该区域盛行东南风,该沙漠位于安第斯山西侧,位于东南风的背风一侧,风力较小,A正确;沙漠内沙丘极少,说明风沙活动较弱,不易形成风蚀地貌,而不是形成后被掩埋,B错误;该区域地处回归线附近,纬度较低,C错误;沙漠地区,人口较少,人类活动对地貌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阿塔卡马沙漠地区盛行风为东南风,新月形沙丘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因此可知D选项沙丘形态与之最为相符,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村落坐落在我国西南某山谷中,当地夜晚多有降雨发生。下图示意该村落所在山区冬季某时刻大气运动状况,此时山顶及山坡处被积雪覆盖,山谷积雪较少。
(1)判断图示时间为白天还是夜晚,并说明理由。
(2)山顶及山坡处积雪会使谷风风速____(减弱/增强),并分析原因____。
(3)从热力环流角度分析该村落所在谷地多夜雨的原因。
【答案】(1)白天。理由:图示谷底气流沿山坡爬升,谷底上空与山坡同高度处的大气下沉,可知此时谷底温度较低,山坡温度较高,因此为白天,山坡接收太阳辐射早,升温快。
(2)减弱 原因:山顶及山坡地表被积雪覆盖,白天时,地表积雪反射太阳辐射增多,山坡处大气增温减弱,与山谷间的温差减小,谷风风速减弱。
(3)夜间山坡降温快,气流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谷地夜间温度相对较高,且受下沉的山风影响,上升气流多,上升过程中易凝结形成降雨。
【解析】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热力环流的方向是从山谷吹向山坡,白天吹谷风。结合所学知识,白天,山坡接收太阳辐射早,升温快,气温高,垂直方向上气流上升运动,谷底接收太阳辐射较晚,温度较低,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运动,故水平方向上近地面气流从山谷吹向山坡,白天形成谷风。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山顶及山坡地表被积雪覆盖,白天时,地表积雪反射率较高,大量太阳辐射被积雪反射,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山坡处大气增温减弱,气温较低,山谷气温变化不大,故山顶及山坡与与山谷间的温差减小,气压差异减小,故谷风风速减弱。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夜间,山坡降温快,气压高,气流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谷底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散失,谷地夜间温度相对较高,且受山坡下沉的山风的影响,上升气流多,上升过程中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示意北大西洋中高纬度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分布(图中虚线表示洋流)。
(1)图中a、b、c、d四处洋流属于寒流的是____,说出寒流对沿岸地区温度、湿度的影响____。
(2)比较图中甲、乙两处海域海水温度垂直变化幅度大小,并说明理由。
(3)若仅考虑海水温度对盐度的影响,分析大致位于同纬度的甲、丙两处海域表层海水盐度的高低。
【答案】(1)b、d 影响:寒流会降低沿岸地区的温度和湿度。
(2)甲处海域海水温度垂直变化幅度小于乙处海域。理由:甲处海域表层海水温度较低,与深层海水的温差较小,海水温度垂直变化幅度较小;乙处海域表层海水温度较高,与深层海水的温差较大,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幅度较大。
(3)甲处海域表层海水温度较低,海水蒸发较弱,盐度较低;丙处海域表层海水温度较高,海水蒸发较强,盐度较高。
【解析】
【小问1详解】
寒流主要是从高纬度海域流向低纬度海域,暖流主要从低纬度海域流向高纬度海域,故a、b、c、d四处洋流中b、d属于寒流,a、c属于暖流。寒流水温比所流经的海区水温低,使得该海区周围区域温度下降,气流下沉,降水减少,从而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深层海水由于深度大,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小,温度相差不大,所以甲、乙两处海域水温垂直变化幅度的大小与表层水温有关。根据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规律可知,海水温度主要受到纬度位置(太阳辐射)的影响,低纬度海区海水接收到太阳辐射多,表层海水温度较高,高纬度海区的海水接收到太阳辐射较少,表层海水温度较低,所以甲比乙处表层海水温度低。甲处海域由于表层海水温度低,所以水温垂直变化幅度比乙处海域小。
【小问3详解】
海水盐度受到温度的影响,温度高,海水蒸发旺盛,盐度相对较高,温度低,海水蒸发少,盐度相对较低。甲、丙大致位于同纬度,受到的太阳辐射量相差不大,但是甲处有高纬度来的寒流影响,使得该区域水温低,蒸发少,海水盐度低,丙处受来自低纬度的暖流影响,水温高,蒸发旺盛,海水盐度高。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天峻石林(组成岩石主要为石灰岩)位于青海省天峻县城西部天峻山上,形成于距今约3.5亿年前的石炭纪,在其形成过程中因青藏高原发生抬升,所在区域气候日趋干旱,大风天气增多。下图示意天峻石林局部景观。
(1)指出青藏高原抬升前天峻石林所属的地貌类型及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
(2)说出青藏高原抬升前,天峻石林区地下可能发育的地貌景观。
(3)推测青藏高原抬升后天峻石林地貌发育演化趋势。
【答案】(1)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外力作用:流水溶(侵)蚀。
(2)石柱;石笋;石钟乳;地下河等。
(3)区域气候日趋干旱,降水减少,流水溶蚀作用减弱,天峻石林喀斯特地貌发育缓慢直至停滞;大风天气增多,风力侵蚀显著,天峻石林风蚀地貌不断发育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天峻石林主要由石灰岩组成。石灰岩是一种可溶性岩石,这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所以外力作用为流水溶(侵)蚀。
【小问2详解】
在青藏高原抬升前,地下可能发育溶洞,溶洞是地下水沿着石灰岩的层面、节理或裂隙进行溶蚀、侵蚀扩展而形成的地下洞穴,溶洞内部可能还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景观,地下水溶蚀石灰岩还可能形成地下暗河。
【小问3详解】
青藏高原抬升后,所在区域气候日趋干旱,降水减少,可用于溶蚀石灰岩的水量也随之减少,溶蚀作用减弱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缓慢直至停滞;大风天气增多时,风力就成为了主要的地貌塑造动力,石灰岩质地相对较软,在强风的作用下易侵蚀,形成各种风蚀地貌。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晋豫名校联盟百强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 关于图中地貌说法正确的是, 据图反映的规律,反射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河南省新乡市九师联盟高一(上)12月联考(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