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上学期12月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上学期12月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乡村聚落是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长期适应和改造中形成的具有物质、社会和经济等多重属性的综合体。重庆市合川区的大柱村和江西省吉泰盆地的泰和县源塘村是典型的乡村聚落。下图示意两种乡村聚落形态,下表示意散居与聚居形态村落的空间特征及内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对比大柱村和源塘村聚落分布特点,可反映出( )
A. 源塘村聚落受地形制约更严重B. 大柱村人地矛盾更激烈
C. 源塘村交通运输建设难度更大D. 大柱村聚落功能更齐全
2. 推测源塘村聚落中发育最晚的是( )
A. 东南部聚落B. 西南部聚落
C. 中部聚落D. 西北部聚落
3. 为降低大柱村聚落斑块密度,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 合村并居,迁村并点B. 有序排列,明确边界
C. 修建干道,连通聚落D. 开垦荒地,增加耕地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依据材料,大柱村属于散居型,斑块密度大;源塘村属于聚居型,斑块密度小,大柱村人地矛盾更激烈,B正确;源塘村面积比大柱村大,受地形制约小,排除A;大柱村分布分散,代表该村所在地区地形崎岖,源塘村分布比较集中,村落面积大,地形较为平坦,大柱村比源塘村交通建设难度大,排除C;大柱村用地紧张,单位面积人口更加集中,功能比源塘村少,排除D。故选B。
【2题详解】
源塘村属于聚居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织化程度高,规模较大,边界清晰,这些特点促使村落一般呈聚集化形态,只有新出现的村落呈现规模小,所以发育最晚的是中部聚落,排除ABD,故选C。
【3题详解】
大柱村受地形制约,聚落分布零散,聚落斑块化严重,土地利用效率低,通过合村并居迁村并点可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缓解山区人地矛盾状况,A正确。完善交通,连通聚落;有序排列,明确边界;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都不能减小大柱村聚落斑块密度,BCD 错误。故选A。
川藏公路是国道G318线的成都至拉萨段,东起成都市衣冠庙,西止拉萨市川藏公路纪念碑,全长约2155km,是连接内地与西藏最为重要的通道。该公路自东向西需要翻越12座海拔4000m以上的高山垭口,路况险峻且通行难度大,但因为公路两旁密集分布着绝美的高品质自然景观和独特的藏地文化景观,川藏公路也被称为“最美国道”。下图示意川藏公路区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川藏公路沿线最独特的自然景观是( )
A. 庙宇B. 盐湖
C. 日照D. 雪山
5. 川藏公路的车流滞留性高,主要原因是( )
A. 沿途景观优美,游客停留时间较长B. 公路建设标准低,车流通过率低
C. 受自然环境影响,车辆被迫大幅减速D. 沿途补给站集中,造成车辆滞留
【答案】4. D 5. C
【解析】
【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川藏公路沿线需要翻越12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垭口,沿途可欣赏独特的雪山景观,D正确;庙宇属于人文景观;日照不属于独特的自然景观;川藏公路沿线盐湖少,ABC错误。故选D。
【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川藏公路地处高原向盆地的过渡段,路况险峻;且天气复杂多变,极端天气多发,路况复杂,为保障行车安全,车辆被动大幅减速,导致车流粘滞性高,C正确。沿途景观一般只能远眺,停留时间不会过长,A错误;公路建设标准低,对车流粘滞性高影响不大,B错误;沿途人口稀少,补给站不多,D错误。故选C。
秋刀鱼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中上层水域的小型鱼类,属于大洋性高度洄游物种。秋刀鱼的生命周期一般为2年,冬季在黑潮海域产卵,春季幼鱼和部分成鱼开始向北洄游,夏季到达亲潮海域,在亲潮延伸海域摄食水平较高。下图示意西北太平洋海域秋刀鱼不同月份的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6. 与亚北极环流海域相比,亲潮延伸海域海水的主要特征是( )
A. 浮游生物更丰富B. 海水盐度更低
C. 叶绿素浓度更低D. 海水透明度更高
7. 秋刀鱼生长较快的海域是( )
A. 黑潮海域B. 亲潮海域
C. 亲潮延伸海域D. 亚北极环流海域
8. 西北太平洋海域秋刀鱼捕获量最大的季节是( )
A. 春季B. 夏季
C. 秋季D. 冬季
【答案】6. A 7. C 8. B
【解析】
【6题详解】
读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黑潮和亲潮是北太平洋最西部的两股强劲海流,对西北太平洋及其附近海域的气候、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有强烈的影响。黑潮即为日本暖流,亲潮即为千岛寒流。读图,与亚北极环流海域(纬度较高)相比,亲潮(寒流且纬度较低)延伸海域海水的主要特征是海水温度较高,盐度较高,B错;结合材料信息“黑潮海域产卵······夏季到达亲潮海域,在亲潮延伸海域摄食水平较高”提示,亲潮延伸海域应为黑潮和亲潮(即寒暖流交汇)汇合处,因为海水上下扰动,带来丰富营养物质,使浮游生物更丰富,浮游植物更丰富,叶绿素浓度更高,海水透明度更低,A对,CD错。故选A。
【7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秋刀鱼对海水温度有较高要求,冬季水温低,南侧海域纬度较低,水温较高,吸引了秋刀鱼南下“在黑潮海域产卵”,但是研究表明,黑潮海城附近海面温度的变化对鱼类的资源补充量有显著的影响,暖流导致水温升高,不利于幼鱼的生长,所以秋刀鱼生长较快的海域不是黑潮海域,A错;亲潮(一般指千岛寒流)是由北向南流的水流,与北上的黑潮交汇,带来了大量的浮游生物,且此处寒暖流交汇使水温适宜,结合上题分析,亲潮延伸海域即寒暖流交汇处,且根据材料信息“在亲潮延伸海域摄食水平较高”,所以此处是秋刀鱼生长较快的海域,C对;与亲潮延伸海域比,亲潮(寒流)海域、亚北极环流海域(纬度较高)无论是水温,还是浮游生物条件都不能满足秋刀鱼快速生长,BD错。故选C。
【8题详解】
根据图文信息“冬季在黑潮海域产卵,春季幼鱼和部分成鱼开始向北洄游,夏季到达亲潮海域,在亲潮延伸海域摄食水平较高”提示并结合以上分析“亲潮延伸海域应为黑潮和亲潮(即寒暖流交汇)汇合处,因为海水上下扰动,带来丰富营养物质,使浮游生物更丰富”从而形成了西北太平洋最丰富的鱼类索饵场,所以鱼类众多,综上可知,西北太平洋海域秋刀鱼捕获量最大的季节是夏季,B对,排除ACD。故选B。
木星合月,是指木星和月亮正好运行到同一经度上,两者距离达到最近的天象。下图为木星合月天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行星合月天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A. 地球绕太阳公转B. 月球绕地球公转
C. 地球的自转D. 月球的自转
10. 除木星合月外,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观赏效果最佳的行星合月天象是( )
A. 金星合月B. 土星合月
C. 天王星合月D. 海王星合月
【答案】9. B 10. A
【解析】
【9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木星合月,是指木星和月亮正好运行到同一经度上,两者距离达到最近的天象。故行星合月产生主要是因月球绕地球公转,使得月球与行星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故选B。
【10题详解】
金星是距离地球最近、光度最亮的行星,故金星合月是行星合月天象中观赏效果较好的。故选A。
某地区位于40°S左右,紧靠大洋。当地气象站的长期观测数据显示,每年该区域都有4次左右显著的气温和降水突变,持续时间短暂,但变化显著。在长时间的观测中发现,这种突变通常伴随着大气中某种特定的流线形态,表示有特殊的天气系统正通过该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推测经常影响该地区的天气系统最有可能是( )
A. 热带气旋B. 温带气旋
C. 季风环流D. 局地雷暴
12. 某天该地区气温骤降,出现了持续时间短暂的强降水,随后天气转晴但气温依然偏低。这是由于( )
A. 暖锋过境B. 热带气旋经过
C. 冷锋过境D. 局地气流下沉
13. 该地区的气候对农业活动产生的影响是( )
A. 干旱时间长,农业依赖灌溉B. 四季温差大,不适合种植热带作物
C. 降水均匀,适宜种植多汁牧草D. 气温常年较高,适合种植热带作物
【答案】11. B 12. C 13. C
【解析】
【1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地区位于40°S左右,紧靠大洋,每年都有4次显著的气温和降水突变,且持续时间短暂,说明该地区经常受温带气旋影响,B正确;热带气旋主要影响热带地区,A错误;季风环流影响的是大范围地区,不会是短暂的,C错误;局地雷暴不具有规律性,且大气呈现强烈对流而非特定的流线形态,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暖锋过境时,气温升高,多连续性降水天气,A与题干信息不符;该地区位于40°S左右,受热带气旋影响的可能性不大,且热带气旋经过,不会出现气温骤降的现象,B与题干信息不符;冷锋过境时,多为阵性降水,过境后,气温降低,C正确;局地气流下沉,降水少,多晴朗天气,D题干信息不符。故选C。
【13题详解】
该地区位于40°S左右,紧靠大洋,且经常受到温带气旋的影响,终年温和多雨,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干旱时间较短暂,A错误,C正确;位于温带地区,气候温和,四季温差变化小,B错误;该地区地处温带,不适合种植热带作物,D错误。故选C。
在陡峻的岩石崖壁上由于暴雨形成的暂时性水流,沿着竖直沟槽近似垂直落下时进行的侵蚀作用称为垂蚀作用。垂蚀作用可分为冲蚀和涡蚀,冲蚀为水流顺着崖壁往下流动或者垂直下落,涡蚀为水流遇到陡壁上凹洼处或洞穴时沿着其顶部斜面流入形成涡流。下图示意丹霞崖壁上串珠状洞穴的发育模式和崖壁水流垂蚀作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崖壁上洞穴相间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 岩性差异,导致侵蚀程度不同B. 崖壁凹凸不平,导致水流差异
C. 风力差异,导致风化程度不同D. 山顶植被差异,泥沙含量不同
15. 崖壁上洞穴内壁的显著发育特征是( )
①洞穴内壁上缓下陡②洞穴内壁竖直发育快,水平发育慢③洞穴内壁上陡下缓④洞穴内壁水平发育快,竖直发育慢
A. ①②B. ①④
C. ②③D. ③④
16. 由A→B→C发育过程,崖面( )
A. 变得光滑平整B. 变得凹凸不平
C. 沟槽深度变浅D. 洞穴保持独立
【答案】14. A 15. D 16. B
【解析】
【14题详解】
由图可沙屑物质处,颗粒较细小,易被流失侵蚀,形成洞穴,而图中砾石处颗粒较大,不易被流水侵蚀,所以崖壁上洞穴相间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岩性差异,导致侵蚀程度不同,A正确;流水的差异侵蚀导致崖壁凹凸不平,B错误;由材料可知该地貌主要是流水侵蚀造成的,而并非风力差异,导致风化程度造成的,C错误;由图可知该洞穴不是发育于山顶,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洞顶为涡蚀,所以洞穴内壁上陡下缓,③正确①错误;由图可知洞穴为扁平状,所以洞穴内壁应该水平发育快,竖直发育慢,④正确②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6题详解】
由A→B→C发育过程中,由于岩性差异,导致侵蚀程度产生差异,导致崖面变得凹凸不平,B正确A错误;由A→B→C发育,侵蚀强度增强,沟槽深度变深,C错误;由材料可知崖壁上的洞穴呈串珠状,洞穴并不是独立发育的,D错误。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间湖是指在冬季,当外界环境达到结冰条件时,仍在较长时间或长期保持无冰或者仅被薄冰覆盖的冰间开阔水域。在北极地区,冰间湖通常出现在海冰较厚的浮冰区域,出现的位置较为固定,并具有周期性发展和消失的特点。冰间湖与海洋的热力、大气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下图示意北极地区水深地形及冰间湖分布。
(1)指出北极地区冰间湖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
(2)从海一气相互作用角度,说明冰间湖与大气联系紧密的具体表现。
【答案】(1)集中分布于沿岸地带。原因:沿岸地带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受沿岸流影响,海水运动较快,结冰层薄;受强劲的极地东风影响,沿岸地带海冰向低纬度地区移动,形成无冰区。
(2)冰间湖内海冰的隔绝和反射率作用较弱,冰间湖内的海一气热交换比周围冰盖覆盖区域强;冰间湖水汽和热量向大气散失强烈,大气受冰间湖散失热量的影响而出现变暖升温,会改变局部大气运动;太阳辐射通过冰间湖进入海水和海冰的混合层,使海水与大气的热量平衡;冰间湖周期性发展和消失,引发冰间湖水面大气运动不稳定。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于北冰洋的海陆格局是南方的陆地围绕北边的海洋,沿岸地带相对于极地地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长期无冰;冬季陆地气温低于北冰洋区域,陆地来风形成沿岸洋流,海水运动较快,冰层薄,容易被吹散,露出水面,形成冰间湖;受强劲的极地东风影响,沿岸地带海冰向低纬度移动,形成无冰区。因此,北极地区冰间湖集中分布于沿岸地带。
【小问2详解】
北极地区产冰量较大的冰间湖应该分布在海冰较厚的沿岸地区,海冰阻隔了海洋海水与大气的接触,与海冰覆盖区相比,冰间湖水面出露,海水与大气之间直接接触,因此,冰间湖的海一气水热交换比周围海冰覆盖区域强。首先,水分交换方面,由于冰间湖水面出露,海水蒸发较冰区强,大气中水汽含量较高。其次,热量交换方面,冬季冰间湖水温较高,湖面上部气温较低,导致湖中热量向大气中散失强烈,使湖面大气变暖升温,改变局部大气运动;夏季,由于海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加,使海水温度升高,加快海冰的融化,导致湖面上部大气温度降低,改变局部大气运动;太阳辐射通过冰间湖进入海水和海冰的混合层,使海水与大气的热量平衡;冰间湖周期性的发展和消失,会引发冰间湖水面大气运动不稳定。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贺兰山东麓地处西北内陆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边坡地带,贺兰山呈东北—西南弧形走向,植被稀疏,海拔2000~3000m,最高峰3566m,是季风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受地形、下垫面和气候背景的综合影响,容易发生极端暴雨。贺兰山区发生的强暴雨,必须有来自低纬度地区的暖湿水汽输送。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地形与极端暴雨中心分布。
(1)简述贺兰山东麓强暴雨发生的季节及降水特点。
(2)说明贺兰山东麓强暴雨水汽的主要来源。
(3)分析贺兰山强暴雨主要分布于东麓的原因。
【答案】(1)季节:夏季。强暴雨的降水特点:频次少,范围小,局地性强;降水集中,伴有短时强对流雨。
(2)副热带高压北上西进,引导东南沿海的暖湿气流不断输入;当地地表蒸发和植被蒸腾的水分进入大气。
(3)贺兰山东麓位于季风区的迎风坡,夏季暖湿水汽输入较多;山脉海拔高,呈东北—西南弧形走向,对流系统在山前稳定少动、发展强盛;地形对暖湿水汽的抬升易形成地形雨,地形雨与对流雨叠加,产生强暴雨。
【解析】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区域地处西北内陆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边坡地带,降水相对较少,强暴雨的降水特点表现为频次少,范围小;读图可知,区域强暴雨局地性强,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北部;夏季降水集中,受地形、下垫面和气候背景的综合影响,伴有短时强对流雨。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区域位于30°-40°之间,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北移,副热带高压北上西进,引导东南沿海的暖湿气流不断输入;当地地表蒸发和植被蒸腾的水分进入大气,二次提供了重组水汽。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贺兰山东麓位于季风区的迎风坡,夏季暖湿水汽输入较多,多地形雨;山脉海拔高,呈东北—西南弧形走向,对流系统在山前稳定少动、发展强盛,在东麓形成强暴雨;地形对暖湿水汽的抬升易形成地形雨,地形雨与对流雨叠加,产生强暴雨。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湖是非洲第二大淡水湖,为联系非洲东、南、西、北部的枢纽。环湖地区是非洲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环湖三国曾经受英国殖民统治,经济基础较薄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且发展很不平衡。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镇化的发展,环湖三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截至2020年,坦桑尼亚、乌干达和肯尼亚城镇化率分别为35.23%、24.95%和28%。其中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是肯尼亚,人均生产总值为1838.21美元,基础设施发展较快。在人口快速增长和城镇化背景下,基础设施的供给成为这三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下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环湖三国地理位置。
(1)说明维多利亚湖环湖地区成为非洲人口密集区的原因。
(2)分析环湖三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国内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分析环湖三国基础设施供给成为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的原因。
【答案】(1)淡水资源丰富,可为环湖地区居民提供丰富的生产、生活用水;为联系非洲东、南、西、北部的枢纽,地理位置优越;淡水渔业资源丰富,众多渔村环湖分布。
(2)带动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加快人口和资本向城市集聚,形成地区经济引擎;平衡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国内经济发展差距。
(3)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人不足;受殖民统治时间长,国内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晚;已有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服务功能有限;人口城镇化进程与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不协调。
【解析】
【小问1详解】
维多利亚湖是非洲第二大淡水湖,环湖地区淡水资源丰富,可为环湖地区居民提供丰富的生产、生活用水;维多利亚湖为联系非洲东、南、西、北部的枢纽,地理位置优越;湖泊淡水渔业资源丰富,吸引众多渔村环湖分布。
【小问2详解】
城镇化伴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可以带动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城市化过程伴随着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加快人口和资本向城市集聚,形成地区经济引擎;环湖三国曾经受英国殖民统治,经济基础较薄弱,城镇化进程加快,可以平衡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国内经济发展差距。
【小问3详解】
环湖三国曾经受英国殖民统治,二战后才获得民族独立,国内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晚;经济基础较薄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人不足;环湖三国原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建设标准低,服务功能有限;环湖三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人口城镇化进程与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不协调。因此基础设施供给成为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
居住形式
空间形态
主要内涵
房屋层面
聚落层面
土地利用策略
社会文化形态
散居
布局松散,排列无序,结构均一
规模较小,边界模糊,斑块密度大
劳动高度密集化,追求土地产出最大化
地缘关系主导,社会原子化,商品意识强
聚居
布局紧凑,排列有序,结构分异
规模较大,边界清晰,斑块密度小
追求土地产出和社会利益的平衡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织化程度高,宗法意识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上)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2月期末地理试题,文件包含地理pdf、地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PDF版附答案),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