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45分钟 试卷满分40分
考生注意:请在答题卡各题目规定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1分,共15分)
如图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①处为西班牙,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按照“→”方向绕地球航行一周。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证明了( )
A. 地球是个球体 B. 海水总是往低处流淌
C.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D. 地球表面以陆地为主
2.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依次经过了①②③三个大洋,它们分别是( )
A. 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B. 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C.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D.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3. 图中④地的经纬度是( )
A. (60°E,60°S) B. (60°W,60°N)
C. (60°W,60°S) D. (60°E,60%)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1519年9月,航海家麦替伦率领一支200多人的探险船队 ,分乘5艘帆船从西班牙出发,向西南穿越大西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的海峡,进入太平洋。向西穿过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终于在1522年9月回到原出发地西班牙,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航行,人类历史上首次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A正确;与海水总是往低处流淌、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地球表面以陆地为主无关,排除BCD。故选A。
【2题详解】
1519年9月,航海家麦替伦率领一支200多人的探险船队 ,分乘5艘帆船从西班牙出发,向西南穿越①大西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的海峡,进入②太平洋。向西穿过③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终于在1522年9月回到原出发地西班牙。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由此可判定,图中④地的经纬度是(60°W,60°S)。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地球仪是人们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如图为某同学“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十字架代表太阳光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该同学在进行地球公转演示的过程中,需要做到( )
①使“太阳光线”对准地球仪的球心
②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
③使地球仪按照顺时针方向移动
④使“地球”公转的同时还在自转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5. 2023年4月10日中午11:30—下午4:30,世乒联冠军赛在央视体育频道进行了现场直播,远在美国休斯敦的乒乓球爱好者约翰熬夜观看了比赛。造成这种时间差异的原因是( )
A. 地球公转 B. 地球内部运动 C. 地球自转 D. 地球大气运动
【答案】4. A 5. C
【解析】
【4题详解】
在进行地球公转演示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使“太阳光线”对准地球仪的球心,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使地球仪按照逆时针方向移动,使地球公转的同时还在自转。A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排除BCD。故选A。
【5题详解】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使得地球上东边的时刻比西边的时刻早。美国休斯敦和北京位于不同的经度,2023年4月10日中午11:30—下午4:30,世乒联冠军赛在央视体育频道进行了现场直播,远在美国休斯敦的乒乓球爱好者约翰熬夜观看了比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地球自转,造成了两地时间上的差异,C正确;与地球公转、地球内部运动和地球大气运动无关,排除ABD。故选C。
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很不均匀,人们常说,地球表面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读“世界海陆分布图”(如图),完成下面小题。
6. 能正确反映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关系的是( )
A. B.
C. D.
7. 据图判断,世界陆地主要集中在( )
A. 南半球 B. 北半球 C. 南极地区 D. 北极地区
【答案】6. D 7. B
【解析】
【6题详解】
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很不均匀,人们常说,地表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陆地占比29%,海洋占比71%,读图可知,A海洋占比超过80%,A错误;B陆地占比大于海洋,B错误。C海陆平分,C错误;D海洋占比近71%,陆地占比近29%,D正确。故选D。
【7题详解】
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但北极周围是一片海洋,南极周围是一块陆地;地球上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棕榈科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古生物学家在青藏高原地区发现了距今约2500万年的棕榈叶片化石。如图为世界板块分布局部图和棕榈叶片化石。完成下面小题。
8. 据材料推测,2500万年前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可能是( )
A. 温暖湿润 B. 寒冷干燥 C. 海拔较高 D. 冰川广布
9. 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处于( )
A. 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 B.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地带
C.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 D. 南极洲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地带
【答案】8. A 9. C
【解析】
【8题详解】
读材料可知,棕榈科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应生活在温暖湿润、海拔较低的环境中,在青藏高原地区发现棕榈叶片化石,说明青藏地区曾经温暖湿润,且海拔较低,A正确,C错误;寒冷干燥和冰川广布是现代青藏高原的特点,不利于棕榈科植物的生长,B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读图可知,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处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撞挤压地带,高度将会不断的升高,C正确,ABD错误。故选C。
读下列M、N两国人口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10. 下列关于两国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更低的是M国
②人口自然增长率更低的是N国
③M国最有可能属于发达国家
④N国最有可能属于发达国家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1. N国人口增长可能带来的最大的社会问题是( )
A. 生态破坏,资源短缺 B. 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C. 粮食短缺,饥饿贫困 D.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
【答案】10. D 11. B
【解析】
【10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和读表格可知,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M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12.50%-0.65%=11.85%,N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0.94%-0.82%=0.12%,故人口自然增长率更低的是N国,①错误;②正确;图中M国人口增长率很高,属于发展中国家;而N国人口增长率很低,属于发达国家,③错误;④正确;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11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N国人口增长缓慢,可能带来的最大的社会问题是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B正确;M国人口增长迅速,会产生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粮食短缺、饥饿贫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问题,ACD错误。故选B。
《桃花源记》中这样描写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犬相闻……”,读对“聚”和“落”甲骨文的解释示意图(如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桃花源”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
A. 城市,这里“阡陌交通” B. 乡村,这里“屋舍俨然”
C. 城市,这里“土地平旷” D. 乡村,这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3. 从对“聚”“落”甲骨文的解释可知,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有( )
①靠近水源②交通便利③资源丰富④气候湿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12. D 13. A
【解析】
【12题详解】
文中“阡陌交通”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据此判断,“桃花源”的聚落类型应是乡村而不是城市,A错误;文中“屋舍俨然”指房屋排列的整整齐齐,由于城市聚落的房屋也会出现排列整齐的状况,所以“屋舍俨然”不能作为判断“桃花源”的聚落类型是乡村的理由,B错误;文中“土地平旷”指土地平坦辽阔,据此判断,“桃花源”的聚落类型应是乡村而不是城市,C错误;文中“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指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据此可推断“桃花源”的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聚落类型是乡村,D正确。故选D。
【13题详解】
甲骨文字“落”中,左下方有水偏旁,表示古代聚落形成必须要靠近水源,①正确;甲骨文字“落”中,右下方有重点防守的关键路口标记,表示古代聚落形成必须要交通便利,②正确;甲骨文字“聚”中,左上方有作为奖励狩猎能手的动物耳朵标记,表示古代聚落形成必须要靠近猎物即资源丰富的地方,③正确;“聚”和“落”甲骨文字解释中,没有影响聚落形成的气候原因,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美国波音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飞机制造公司。读“波音787在中国的零部件生产基地”分布图(如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该现象说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 中美经济结构一致 B. 中美经济各成一体
C. 中国技术先进 D. 经济的全球化
15. 浩楠被派遣去美国波音公司进修学习,他需要学习的语言和了解的宗教是( )
A. 英语佛教 B. 西班牙语基督教
C. 英语基督教 D. 阿拉伯语伊斯兰教
【答案】14. D 15. C
【解析】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美国波音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飞机制造公司,但其零件在中国多地生产,因此说明中美两国进行国际经济合作,实现共赢,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可以使资源、技术、资金和人才共享,D正确;中美经济结构不一致,经济也不可能合成一体,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技术没有美国先进,ABC错误。故选D。
【15题详解】
美国位于北美洲,主要讲英语、信仰基督教,C正确,排除ABD。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25分)
16. 为了锻炼学生体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某中学利用暑假开展了一次登山旅行活动。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同学们从王村火车站分组出发,设计了三条活动路线。
路线①:登大青山,锻炼体能;
路线②:徒手攀岩,试试胆量;
路线③:参观古庙,寻踪文化。
材料二旅行地点的等高线地形图(如图)。
(1)路线①中,同学们登上大青山的山顶,其海拔大约在____米以上。
(2)路线②能开展徒手攀岩,是因为沿途经过____(地形部位)。
(3)路线③中同学们去参观古庙,寻踪文化。图中古庙位于王村的____方向。若出发地到古庙的实地距离为1.5km,则它们图上距离是____。
(4)三条路线中,有同学建议体力较弱的同学选择路线____,请读图分析后,简述理由是____。
【答案】(1)550 (2)陡崖
(3)西南 3cm
(4)③ 三条路线中,③线大部分位于同一条等高线内(或几乎沿着等高线),坡度小(或坡缓),省力。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该图相邻条等高线的等高距为50米,即等高距为50米,山顶的海拔大约在550米以上。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路线②中能开展徒手攀岩,是因为沿途经过等高线重合的陡崖。
【小问3详解】
图中有指向标,指向标指示的为正北方向,故图中古庙位于王村的西南方向。图中比例尺为1:5000,图上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50000厘米=0.5千米。若出发地到古庙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依据图中比例尺,它们的图上距离是:1.5÷0.5=3cm。
【小问4详解】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等高线稠密,坡度陡。三个路线中,建议体力较弱的同学选择路线③,原因是:三个方案中,③线大部分位于同一条等高线内,坡度小,省力,适合体力较弱的同学。
17. 小张是个外卖小哥。图1是小张送外卖的部分小区分布示意图,图2是9月7日的天气状况图,图3是他所在城市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小张送外卖时,若将手机上的电子地图放大,地图上显示的内容会更加____(详细/简略),地图的比例尺也会随之____(扩大/缩小)。
(2)图2中“天气符号”表示的天气状况是晴,这一天的气温日较差是____℃,这样的天气状况一定很适宜小张多多跑单。
(3)根据图可知,葫芦岛市的气候特点是:夏季____,冬季寒冷干燥。
(4)9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当天葫芦岛市的昼夜长短情况为____;从白露到冬至,太阳直射点向____方向移动,白天会越来越短,天气也会越来越冷,对于小张来说,在送外卖时要多注意保暖。
【答案】(1)详细 扩大
(2)10 (3)高温(炎热)多雨
(4)昼长夜短 南
【解析】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若将手机上的电子地图放大,手机图幅不会改变,地图上显示的内容会更加详细,地图的比例尺也会随之扩大。
【小问2详解】
读图2可知,气温日较差等于,最高温减去最低温,25℃-15℃=10℃。
【小问3详解】
读图3可知,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该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
【小问4详解】
9月7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葫芦岛市位于北半球,当天葫芦岛市的昼夜长短情况为昼长夜短;从从白露(9月7日)到冬至(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向南方向移动,白天会越来越短,天气也会越来越冷,对于小张来说,在送外卖时要多注意保暖。
18. 人类生产生活与气候息息相关,兴城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课后开展了气候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探究。
探究一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资料一: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如图)
资料二:下表介绍常见糖料作物的生长习性
资料三:气候资料图(如图)
(1)气候影响民居:下图中民居主要分布在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是____(填字母),热带季风气候在如图中主要分布在北纬10°到回归线之间的亚洲大陆____岸。
A. B. C.
(2)气候影响农业生产:结合甘蔗生长习性推测,最适宜种植甘蔗的气候类型是____(填圈码);适宜种植甜菜的气候类型是____(填圈码)。
探究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3)在我国北方地区,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吃到新鲜的蔬菜,主要是因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利用大棚改变了作物生长过程所需的____(热量/水分)条件。
探究三关注气候,保护环境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影响全球气候,预计到2030年,全球气温将比工业化前高出1.5℃左右。全球变暖正改变着地球模样,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4)结合资料,请你谈谈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带来的危害。(答出一点即可)
(5)作为一名中学生,谈一谈你对遏止全球变暖可以做些什么。(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1)B 东
(2)④ ③
(3)热量 (4)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可能被淹没;极端灾害性天气增多等
(5)本小题为开放题,可从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低碳生活(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回答,如绿色出行;少用纸巾,重拾手帕;把废电池放进可回收垃圾箱;随手拔下电器插头;多植树;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自带水壶,少喝瓶装水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和读图可知,在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降水较多,民居多为尖顶屋,B图符合,当地炎热多雨地区为了更好的通风散热、隔潮,多建墙体单薄、屋顶坡度大的尖顶屋,尖顶屋容易排水。热带季风气候在如图中主要分布在10°N到23.5°N之间的亚洲大陆东岸,典型地区有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小问2详解】
甘蔗喜温暖潮湿的气候,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适宜种植甘蔗的气候类型为热带和亚热带气候。读资料三气候资料图可知,④为热带雨林气候,适宜种植甘蔗。甜菜喜温凉气候,有耐寒、耐旱、耐碱等特性。③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种植甜菜。
【小问3详解】
在我国北方地区,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吃到新鲜的蔬菜,主要是因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利用大棚改变了作物生长过程所需的热量条件。故普通农业大棚主要提高了棚内温度,改善了农作物生长的热量条件。
【小问4详解】
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变化,可能引发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雨、干旱、风暴、洪水等,这些灾害会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带来极大的损失。全球变暖导致冰川和冰帽融化,海洋水位上升,威胁到沿海城市的安全,甚至可能导致一些岛屿和沿海地区消失。全球变暖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全球变暖会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影响全球粮食供应,增加全球饥饿和营养不良的风险等。
【小问5详解】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离开教室应随手关灯、关空调、关电脑;低碳绿色出行,上学少乘坐私家车,多搭乘公共汽车,学校距家近可以步行或骑自行车;树立环保意识,逛街时带上购物袋,少用塑料袋;吃饭时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筷子;开展节水行动,随手关闭水龙头,衣物集中洗涤,减少洗衣次数,洗涤剂要适量投放,避免过量用水;自带水壶,少喝瓶装水;提倡水循环,“一水多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剩余饭菜打包回家;不乱扔垃圾,垃圾分类投放等。
19. 读“世界人口相关资料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C、E两个地区中人口均稀少,其中C地区属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区,不适宜人类生活;E地区不适宜人居的主要原因是____。①大洲居民主要为____人种。甲、乙两种景观位于②地区的是____。
(2)据图2分析,从南、北半球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半球:按纬度来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纬度地区:据图3分析,从地形类型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地区。
【答案】(1)热带雨林地区气候过于湿热 白色 甲
(2)北 中低 平原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E位于南美洲北部的亚马孙平原,该地为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气候过于湿热,人口分布稀疏;①为欧洲,居民主要为白色人种;②地区地处阿拉伯半岛,为全年高温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对应景观甲图;乙为分布在高温多雨,降水丰富地区的高脚屋。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从南、北半球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赤道以北的北半球;按纬度来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0°到60°之间的中低纬度地区;从地形类型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位于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
国家
总人口/万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M国
6398
12.50
0.65
N国
12689
0.94
0.82
糖料作物
生长习性
甘蔗
喜热、喜湿、喜光,对热量要求较高,日均温低于13℃就会停止生长。
甜菜
温凉,有耐寒、耐旱的特性,年降水量大于450毫米即可满足其生长需求,气温在5℃时种子仍可发芽。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辽宁省兴城市第二初级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A4,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兴城市第二初级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阶段检测地理试卷(解析版)-A4,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