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 DNA分子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
A. 核苷酸、五碳糖、碱基B. 核苷酸、磷酸、碱基
C. 脱氧核糖、磷酸、碱基D. 核糖、磷酸、碱基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它们的组成单位依次是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和四种核糖核苷酸(一分子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详解】A、核苷酸是水解的产物,不是完全水解的产物,A错误;
B、核苷酸是水解的产物,不是完全水解的产物,B错误;
C、DNA分子的彻底水解产物是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磷酸,C正确;
D、DNA分子中不含核糖,核糖是RNA的组成成分,D错误。
故选C。
2. 某蛋白质由A条肽链、B个氨基酸组成,该蛋白质至少有氧原子的个数是( )
A. B – AB. B– 2AC. B + AD. B + 2A
【答案】C
【解析】
【分析】每个氨基酸都至少还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在这个碳原子上还连接了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集团R基。
【详解】每个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羧基(-COOH),所以B个氨基酸共至少有2B个氧原子,氨基酸
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链,每形成一分子水就失去一个氧,A条肽链、B个氨基酸就失去个B-A水,也就是B-A个氧,所以该蛋白质至少含有2B-(B-A)=B+A个氧。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 下图表示细胞呼吸作用的过程,其中1~3代表有关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甲、乙代表有关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1和2过程分别发生在线粒体、细胞质基质中
B. 1和2过程所参与的酶的种类相同
C. 2和3都能产生大量ATP
D. 甲、乙分别代表丙酮酸、[H]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表示真核细胞的有氧呼吸过程,1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甲为丙酮酸;2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产生少量能量,乙为[H],3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能产生大量能量;1、2过程为不同的化学反应所参与的酶的种类不同。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1和2过程分别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中,故A错误;①和②发生的生理过程不同,所含酶的种类不同,故B项错误;①和②产生少量ATP,③产生大量ATP,故C项错误;甲、乙分别代表丙酮酸,[H],故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明确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能量释放及发生场所情况。(2)根据酶的专一性判断不同生理过程需要不同的酶催化。
4. 图一曲线a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时间与生成物量的关系,图二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下,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一曲线a中,A点后,限制生成物量不再增加的因素是酶的含量不足
B. 图二曲线,酶减少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f表示
C. 分别在图二中取B、C点的速率值,对应图一中的曲线c和d
D. 减小pH,重复该实验,图二曲线b应变为曲线f;增大pH,应变为曲线e
【答案】B
【解析】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 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
【详解】A、图一曲线a中,A点后,生成物不再增加是因为反应物数量有限,已经被反应完了,A错误;
B、图二曲线b中,酶减少后,最大反应速率会降低,可用曲线f表示,B正确;
C、若取B、C两点速率画在图一中,对应的曲线反应斜率不同,最高点相同,曲线c和d不合适,C错误;
D、图二曲线是在最适pH下获得的,增大或减小pH值,反应速率都会减小,曲线都将下降,D错误。
故选B。
5. 一个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下列此种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数为a、染色单体数为b、DNA分子数为c的图示中,属于有丝分裂后期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因此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为体细胞2倍,且染色体数:DNA分子数=1:1,因此该时期a=4N,b=0,c=4N,D正确。
故选D。
6. 用某红色溶液处理苔藓小叶后在显微镜下很快观察到图所示现象,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红色区域溶液的渗透压大于绿色区域
B. 绿色是由于与试剂反应所致
C. 细胞已经死亡,细胞膜解体
D. 红色溶液中的溶质进入细胞需要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中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故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红色区域是外界溶液,绿色区域是叶绿体的颜色。
【详解】由图可知,细胞发生了渗透失水,故外界溶液(红色区域)渗透压大于细胞内渗透压(绿色区域),A正确;细胞内显示绿色是叶绿体的颜色,B错误;图中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说明细胞是活细胞,C错误;无法判断红色溶液中的溶质是否可以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D错误。故选A。
【点睛】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会失水;反之,细胞会吸水。
7. 如图是酵母菌有氧呼吸过程图,①~③代表有关生理过程的场所,甲、乙代表有关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③处释放的能量全部储存在ATP中
B. ①和②处产生乙的量相等
C. ②中的生理过程需要H2O
D. 缺氧条件下甲可以转化为乳酸
【答案】C
【解析】
【详解】A、③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其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只有一部分储存在ATP中,A错误;
B、①和②处产生乙[H]分别是4、20,B错误;
C、②处发生是细胞有氧呼吸第二阶段,需要水的参与生成二氧化碳和[H],C正确;
D、酵母菌在缺氧的条件下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呼吸作用的过程图解,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氧呼吸的具体过程、场所及产物,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场所和物质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8. 下列可以作为区分进行有丝分裂某细胞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的是( )
A. 是否会出现染色体B. 是否有DNA复制
C. 是否会出现细胞板D. 是否出现纺锤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1、植物细胞动物细胞间期相同点染色体复制(蛋白质合成和DNA的复制)
2、前期相同点:核仁、核膜消失,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不同点:植物细胞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动物细胞已复制的两中心体分别移向两极,周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3、中期相同点:染色体的着丝点,连在两极的纺锤丝上,位于细胞中央,形成赤道板。
4、后期相同点: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为染色体,染色单体为0,染色体加倍。5、末期不同点:植物细胞赤道板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细胞壁,并把细胞分为两个。动物细胞细胞中部出现细胞内陷,把细胞质隘裂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相同点:纺锤体、染色体消失,核仁、核膜重新出现。
【详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都会出现染色体,A错误。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间期都会进行DNA的复制,B错误。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不会出现细胞板,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会出现细胞板,C正确。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都会出现纺锤体,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明确两者的区别在于前期和末期,再选出正确的答案。
二、非选择题
9. 糖类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图一为糖类的概念图,图二是某种需要能量的蛋白质降解过程,科学家发现:一种被称为泛素的多肽在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泛素激活酶E1将泛素分子激活,然后由E1将泛素交给泛素结合酶E2,最后在泛素连接酶E3的指引下将泛素转移到靶蛋白上.这一过程不断重复,靶蛋白就被绑上一批泛素分子。被泛素标记的靶蛋白很快就送往细胞内一种被称为蛋白酶体的结构中进行降解,整个过程如图二所示。请分析回答:
(1)如果某种单糖A为果糖,则它与葡萄糖缩合失去1分子水后形成的物质①是________ 。如果某种单糖A经缩合反应形成物质③作为动物细胞中重要的储存能量物质,则物质③是________ 。
(2)如果某种单糖A与磷酸和碱基结合形成物质②,其中碱基是尿嘧啶,则形成的物质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是构成____________ (中文名)的基本单位之一。
(3)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具有多种重要功能,根据图二材料可推测出蛋白质的一项具体功能是________ 。
(4)细胞内E1、E2、E3在蛋白质降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从分子水平上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 蔗糖 ②. 糖原 ③. 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④. 核糖核酸 ⑤. 运输 ⑥. 各种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不同
【解析】
【分析】单糖分子是多种大分子物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除了可以构成二糖(葡萄糖+葡萄糖=麦芽糖,葡萄糖+果糖=蔗糖,葡萄糖+半乳糖=乳糖)和多糖之外,核糖和脱氧核糖还参与到RNA和DNA的分子组成中去.而RNA和DNA分子除了在五碳糖的种类上有差异之外,在碱基的种类上也有所不同,RNA中有4碱基AGCU,而DNA中的四种碱基为AGCT。
【详解】(1)如果A为果糖,那么它与葡萄糖可以形成成蔗糖;糖原是动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并且其基本单位为葡萄糖。
(2)磷酸分子、含氮碱基以及五碳糖可以共同构成核苷酸,而题中所给的尿嘧啶,再加上一分子核糖,一分子磷酸共同构成的物质是物质②﹣﹣尿嘧啶脱氧核苷酸,它是RNA(核糖核酸)的四种基本单位之一。
(3)根据题意可知,被泛素标记的靶蛋白很快就送往细胞内一种被称为蛋白酶体的结构中进行降解,可以可推测出蛋白质的一项具体功能是运输作用,
(4)细胞内E1、E2、E3在蛋白质降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从分子水平上分析,直接原因是各种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不同。
【点睛】糖类的种类和作用的综合;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综合。
10. 解读下面与酶有关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酶的作用机理可以用甲图中______段来表示,如果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在纵轴上将______(填“上移”或“下移”)。乙图中160min时,生成物的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______。
(2)联系所学内容,分析丙图曲线:
①对于曲线abc,若x轴表示pH,则曲线上b点的生物学意义是______。
②对于曲线abd,若x轴表示反应物浓度,则y轴可表示______。制约曲线增加的原因是______。若该酶是胃蛋白酶,酶浓度和其他条件不变,反应液pH由10逐渐降低到2,则酶催化反应的速率将______,原因是:______。
【答案】(1) ①. ab ②. 上移 ③. 底物已被完全消耗掉
(2) ①. 在最适pH下,酶的催化效率最高 ②. 酶促反应速率 ③. 受酶浓度的限制 ④. 不变 ⑤. 胃蛋白酶的最适pH在2左右,pH为10时胃蛋白酶已经失活,再改变pH,酶的活性不会恢复
【解析】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
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
【小问1详解】
酶促反应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甲图中可以用ab段来表示,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将酶换成无机催化剂以后,曲线应该向上移动。底物一定量时,乙图中160min时,底物被完全消耗完,因此生成物的量不再增加。
【小问2详解】
分析丙图曲线:①对于曲线abc,若x轴表示pH,y轴表示酶促反应速率,则曲线上b点的生物学意义是在最适pH下,酶的催化效率最高(酶的活性最高)。
②对于曲线abd,若x轴表示反应物浓度,y轴表示酶促反应速率,则曲线bd不再增加的原因是酶浓度的限制(酶的活性)。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蛋白酶催化分解的底物应该是蛋白质,胃蛋白酶浓度和其他条件不变,反应液pH值由10逐渐降低到2,则酶催化反应的速度将不变,原因是胃蛋白酶的最适pH在2左右,pH为10时胃蛋白酶已经失活,即使再降低pH,酶活性也不会恢复。
11. 下图是人体甲状腺细胞摄取原料合成甲状腺球蛋白的基本过程,试回答([ ]中填序号,____上填写名称):
(1)若含18O的氨基酸在甲状腺细胞内合成甲状腺球蛋白过程中产生了H2O,则H2O的生成部位是[ ]____;水中的18O最可能来自于氨基酸的____(基团)。
(2)用含18O标记的氨基酸培养上图细胞,则出现18O的部位依次为____(用图中序号回答)。
(3)其中碘和水进入细胞的运输方式依次为______和_____;细胞合成的甲状腺球蛋白运出细胞的方式为____。
【答案】核糖体 —COOH(或羧基) ①③②⑥(或④①③②⑥等,合理即可) 主动运输、自由扩散 胞吐(外排)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示为甲状腺细胞摄取氨基酸合成甲状腺球蛋白的过程,图中①是核糖体,②是高尔基体,③是内质网,④是细胞膜,⑤是线粒体,⑥是来自高尔基体的囊泡,⑦核膜。
解:(1)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发生在核糖体,反应过程中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发生反应脱去1分子水,水中的氢原子来自氨基和羧基,水中的氧原子来自羧基。
(2)蛋白质合成场所为核糖体,加工场所为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由题图可知,以氨基酸为原料形成成熟蛋白质的过程依次经过细胞膜、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来自高尔基体的囊泡、细胞膜,即①③②⑥(或④①③②⑥)。
(3)甲状腺细胞吸收碘的过程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的过程,因此是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的.水的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甲状腺球蛋白为大分子物质,以胞吐的方式排出细胞外。
12. 下图甲表示由磷脂分子合成的人工膜的结构示意图,下图乙表示人的红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及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情况,图丙中A为1ml/L的葡萄糖溶液,B为1ml/L的乳酸溶液(呈分子状态),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在水中磷脂分子排成双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图乙中,葡萄糖和乳酸跨膜运输的共同点是都需要______,如果将图乙所示细胞放在无氧环境中,图中________的跨膜运输不会受到影响,原因是_________。
(3)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作为图丙中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__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侧液面;如果在图甲所示人工膜上贯穿上图乙的蛋白质①,再用作图丙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__________右侧液面;如果此时用图乙的蛋白质②替换蛋白质①,再进行试验,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__________右侧液面。
(4)某些药物大分子不容易被细胞吸收,但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包裹后再注射则更容易进入细胞,此实例可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性。
(5)图丁中①为信号分子,与靶细胞细胞膜上的②_______结合,其本质成分是______,图示过程最能体现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的功能。
【答案】(1)磷脂分子有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
(2) ①. 载体蛋白 ②. 葡萄糖和乳酸 ③.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不需能量,而红细胞主动运输排出乳酸所需能量由无氧呼吸提供
(3) ①. 等于 ②. 低于 ③. 等于
(4)(一定的)流动 (5) ①. 受体 ②. 蛋白质##糖蛋白 ③. 信息交流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甲表示磷脂双分子层;乙图中葡萄糖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运输方向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乳酸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图丙代表渗透作用的装置,水分的运输方向是从水分子相对含量高的一侧向水分子相对含量低的一侧渗透。
【小问1详解】
磷脂分子有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膜的内外两侧只能是亲水的头部,因此在水中成两层排列。
【小问2详解】
从图乙可知葡萄糖进入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乳酸进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二者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当细胞处在无氧环境时,细胞产生的能量没有变化,而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所以葡萄糖和乳酸的运输都不受影响。
小问3详解】
在单位体积的1ml/L的葡萄糖溶液和1ml/L的乳酸溶液中,溶质分子数相等,水分子数也相等,葡萄糖分子和乳酸分子都不能通过以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半透膜,因此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作为图丙中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等于右侧液面。
图乙在的蛋白质①是运输葡萄糖的载体,如果在图甲所示人工膜上贯穿上图乙的蛋白质①,再用作图丙的半透膜,则葡萄糖向B侧运输,导致A侧溶液浓度下降,B侧溶液浓度上升,则水分从左侧运输到右侧,则左侧液面将低于右侧液面。
如果用图乙的蛋白质②是运输乳酸的载体,再进行试验,乳酸运输需要消耗能量,由于缺少能量,因此乳酸不能用B向A运输,则两侧溶液浓度相同,则左侧液面等于右侧液面。
【小问4详解】
图甲所示人工膜是由磷脂分子构成的,人工膜包裹大分子后,容易进入细胞,说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小问5详解】
图丁中①为信号分子,能与靶细胞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受体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糖蛋白),信息分子与受体结合的过程体现出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市南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四)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南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四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南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四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