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2024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2023~2024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3~2024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3~2024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1 ~ 10小题,每小题0.5分,11 ~20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和“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分别描述了哪两类植物大量繁殖后 的自然景观( )
    A.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
    B. 藻类植物、藤类植物
    C. 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D. 苔藓植物、藻类植物
    【答案】A
    【分析】(1)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有单细胞和多细胞的,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细胞中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2)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但体内无输导组织,叶只有一层细胞构成。
    (3)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且体内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能为植株输送营养物质,以及支持地上高大的部分,因此,蕨类植物一般长的比较高大。
    【详解】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细胞内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用孢子繁殖后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写的是春天温度适宜,阳光明媚,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这些绿色的小生物自由的漂浮在水中,使春水荡漾着绿波。“苔痕印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的是夏季,降水较多,土壤地面潮湿,苔藓植物大量繁殖,连台阶都被苔藓植物覆盖变绿了,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2. 下列关于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藻类植物没有真正的根、茎、叶
    B. 苔藓、蕨类植物的生殖过程都离不开水
    C. 苔藓植物靠孢子繁殖后代,蕨类植物靠种子繁殖后代
    D. 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敏感,常作为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答案】C
    【分析】(1)苔藓植物的生殖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如墙壁的背阴处,树木的背阴处等。
    (2)蕨类植物叶片背面的褐色隆起是孢子囊群,每个孢子囊群中有多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中有很多孢子;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成熟以后从孢子囊中散放出来,如果落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就会萌发和生长。
    【详解】A.藻类植物有单细胞和多细胞的,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细胞中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A不符合题意。
    BC.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成熟以后从孢子囊中散放出来,如果落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就会萌发和生长,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是孢子生殖;故苔藓、蕨类植物的生殖过程都离不开水,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D.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但体内无输导组织,叶只有一层细胞构成,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容易从背腹两面侵入而威胁苔藓植物的生活,因此我们常把苔藓植物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观察如图,阴影部分表示图中4种动物的共同特征,这一特征是( )
    A. 都是卵生B. 都是用鳃呼吸
    C. 都生活在水中D. 都是节肢动物
    【答案】C
    【分析】图中:鲸属于哺乳动物,鲤鱼是鱼类,虾是节肢动物,乌贼是软体动物。
    【详解】A.鲸胎生,鲤鱼、虾和乌贼都是卵生,A错误。
    B.鲸用肺呼吸,鲤鱼、虾和乌贼都是用鳃呼吸,B错误。
    C.鲸、鲤鱼、虾和乌贼都生活在水中,属于水生生物。可见,阴影部分表示图中4种动物的共同特征—都生活在水中,C正确。
    D.虾都是节肢动物,其他3种生物不是节肢动物,D错误。
    故选C。
    4. 下列四种生物中,属于单细胞真菌的是( )
    A. 乳酸菌B. 酵母菌C. 青霉D. 蘑菇
    【答案】B
    【分析】各种真菌的细胞结构基本相似,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真菌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个体。细菌是单细胞个体,其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未成形的细胞核。
    【详解】结合分析,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乳酸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是细菌;青霉、蘑菇是多细胞真菌,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 如图为三种微生物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构成
    B. ②的核质由核膜包被,其鞭毛有助于运动
    C. ③内没有叶绿体,需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D. 在生态系统中主要作为分解者的是②、③类微生物
    【答案】B
    【分析】图中①病毒;②是细菌;③是酵母菌,属于真菌。
    【详解】A.①病毒无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构成,A正确。
    B.②是细菌,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虽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因此其核质没有核膜包被,B错误。
    C.③是酵母菌,单细胞真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靠现成有机物生活,C正确。
    D.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因此②细菌、③真菌在生态系统中主要作为分解者,D正确。
    故选B。
    6. 在生物分类中,介于“纲”和“科”之间的单位是( )
    A. 种B. 门C. 属D. 目
    【答案】D
    【分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
    【详解】结合分析可知,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可见,介于“纲”和“科”之间的单位是“目”,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7. 下列有关生物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类单位等级越高,生物间的共同特征越多
    B. 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生物
    C. 分类单位等级越低,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
    D. 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答案】D
    【分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
    【详解】A.分类单位等级越高,生物间的共同特征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A错误。
    B.一个生物通常是指一个生物个体,而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可见,一个物种不是一个生物,B错误。
    C.分类单位等级越低,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亲缘关系就越近,C错误。
    D.结合分析可知,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D正确。
    故选D。
    8. 科学家培育的耐盐碱抗旱小麦新品种把盐碱地变成丰产田。“小偃60”是以“小偃54”和“鲁麦13”为亲本,经过杂交、系统选择,培育出来的耐盐碱、抗旱小麦新品种,这体现了( )
    A. 物种的多样性B. 遗传的多样性
    C. 数量的多样性D.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答案】B
    【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A.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性,A不符合题意。
    B.遗传(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多样性决定了物种多样性。科学家培育出来的耐盐碱、抗旱小麦新品种与原小麦品种都属于一种生物,故体现了遗传多样性,B符合题意。
    C.数量的多样性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内涵,C不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及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类型的多样性,例如: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 美国科学家米勒在实验室内模拟原始大气的成分,获得了20种有机物,支持了生命起源过程的()
    A. 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B. 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
    C. 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D. 原始生命→原始单细胞生物
    【答案】A
    【分析】此题为基础题,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化学起源说认为,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由无机物形成简单的有机物,简单的有机物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由复杂的有机物形成简单的生命,米勒证明了第一步,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
    【详解】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气等“还原性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气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气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米勒在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用来模拟原始大气的成分和原始地球的条件,米勒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米勒通过这个实验证实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A符合题意。
    故选A。
    10. 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 )
    ①由简单到复杂②由个体小到个体大③由低等到高等④由水生到陆生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答案】C
    【分析】(1)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2)生物进化趋势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详解】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因此“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故选C。
    11. 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生物进化的动力是( )
    A. 生物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B. 生物都在进行着生存斗争
    C.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普遍存在D. 适应环境的生物生存下来
    【答案】B
    【详解】试题分析: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在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斗争,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因此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和手段;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故选B。
    12. 研究发现,多数新型农药应用多年后就逐渐失效。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解释符合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是( )
    A. 农药质量下降,喷洒技术落后
    B. 害虫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
    C. 农药选择了具有抗药性变异的害虫存活下来
    D. 部分害虫可以通过学习产生抗药性
    【答案】C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A.农药的质量并没有下降,喷洒技术也没有落后。多数新型农药应用多年后就逐渐失效的主要原因是自然选择的作用,A错误。
    B.变异是随机的,并且不是由生物主动产生的。生物不能选择或控制它们的变异。因此“害虫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的观点是不正确的,B错误。
    C.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C正确。
    D.害虫不可以通过学习产生抗药性,D错误。
    故选C。
    13. 人类进化史中关键的一个阶段是( )
    A. 智人B. 能人C. 南方古猿D. 直立人
    【答案】D
    【分析】人类的进化的四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人是人类进化最关键的一个阶段,脑容量的增加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据此解答。
    【详解】人类的进化的四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南方古猿的脑容量为500毫升左右,能使用天然的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能人的脑容量平均为680毫升,能直立行走,解放前肢,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直立人也就是所谓的晚期猿人,脑容量接近1100毫升,两足直立行走,手比较灵活,可以打造多种石器,开始使用火;能人的脑容量可达1000毫升以上;智人的人类脑容量达1350毫升甚至更大,接近现代人的脑量,能制造石器和骨器,靠狩猎、捕鱼生活。不仅会使用火,还能人工取火。因此,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直立人是人类进化最关键的一个阶段;脑的发育,使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越来越强,并且产生了语言,使其适应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可见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脑容量的增加。人类进化史中关键的一个阶段是直立人。
    故选D。
    14.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A. 后肢粗壮B. 奔跑飞快C. 脑容量增加D. 群居生活
    【答案】C
    【详解】人类进化的历程是: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是一个重要因素,劳动是人类的身体得到协调发展,最终演变成自然界的强者,可见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脑容量的增加。
    15. 小明在家用哑铃进行锻炼,当他手握哑铃屈肘上提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状态分别是( )

    A. 舒张、收缩B. 收缩、舒张
    C. 收缩、收缩D. 舒张、舒张
    【答案】B
    【分析】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详解】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因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6. 当警犬发现有人携带毒品时,会连声吠叫示警。下列行为与这种行为同属于一类的是( )
    A. 鹦鹉学舌B. 蜘蛛织网C. 孔雀开屏D. 大雁南飞
    【答案】A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又称为本能,如蜜蜂采蜜、蜘蛛结网、亲鸟育雏等。
    (2)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鹦鹉学舌、海豹表演、小狗钻火圈等。
    【详解】结合分析可知:“蜘蛛织网”、“孔雀开屏”和“大雁南飞”都是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而题干所述内容中警犬的行为和“鹦鹉学舌”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逐渐建立起来的,属于学习行为,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7.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构成食物链的四种生物在一段时间内的相对数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是生产者,乙、丙、丁是分解者
    B. 该食物链可表示为甲→丙→丁→乙
    C. 该生态系统只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
    D. 太阳能是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生命活动能量的最终来源
    【答案】D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规律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越往食物链的末端,能量越少,生物的数量也随着食物链级别的升高而减少。
    【详解】A.食物链表示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食物链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A错误。
    B.由分析可知,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因此,该食物链可表示为甲→丙→乙→丁,B错误。
    C.生态系统是一定范围内,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有生物部分和非生物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因此,该生态系统不只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C错误。
    D.生态系统中,只有生产者可以制造有机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里,其他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绿色植物,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能,D正确。
    18. 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最终来自( )
    A. 动物体内的碳B.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C. 燃煤中的碳D. 植物体内的碳
    【答案】B
    【详解】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对平衡。人的食物直接或间接的来自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而光合作用的进行需要吸收大气的二氧化碳,如图: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因此人体中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来自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故选B。
    19. 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能生活的地方
    B.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C.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的总和
    D.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答案】A
    【分析】生物圈就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因此生物圈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详解】AC.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的总和,生物圈不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能生活的地方”,A错误、C正确。
    B.构成生物圈的各系统从地域关系、生活在其中的各种生物、非生物因素三个方面来看,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B正确。
    D.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D正确。
    故选A。
    20. 2023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了响应号召,某地开展“美丽家园,我是行动者”的活动,下列措施不符合主题的是( )
    A. 做好垃圾分类,做好垃圾再利用
    B. 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绿色出行
    C. 积极发展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D. 为发展经济,放宽企业的大气排放标准
    【答案】D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详解】A.垃圾分类处理,资源重复利用,防止污染,节约资源,A不符合题意
    B.绿色出行可以减少碳排放,降低污染,B不符合题意。
    C.推广新能源,可以减少环境污染,C不符合题意。
    D.放宽企业的大气排放标准,会加重大气污染程度,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0.5分,共5分)
    21. 有口无肛门的动物类群有______、______。
    【答案】①. 腔肠动物 ②. 扁形动物
    【分析】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详解】由分析可知,有口无肛门的动物类群是腔肠动物、扁形动物。
    22.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遗迹。
    【答案】① 遗体 ②. 遗物
    【分析】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殆尽,外界的矿物质进入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的缝隙中,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他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来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
    【详解】由分析知,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23. 无数证据表明,______多样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是______的结果。
    【答案①. 生物 ②. 自然选择
    【详解】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 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 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可见,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4. 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______、骨骼肌和骨连结三部分组成。肌肉的收缩和舒张,都是在______的调节和控制下完成的。
    【答案】①. 骨 ②. 神经系统
    【详解】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骨连结包括能活动的、不活动的、半活动的连结,能活动的骨连结叫关节,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骨骼肌是一种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脊椎动物的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运动所需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25. 2023年版《中国生物物种名录》较2022版新增10 027个物种和354个种下单元,动物界新增1476个物种,植物界新增351个物种,真菌界新增8 202个物种,真菌界成为本年度名录中新收录物种数量最多的类群,有效填补了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的空缺。我国生物物种的增多,反映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的增加。下列是生物兴趣小组在网上搜集到的部分动物的图片,请回答相关问题:
    (1)A类生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______,体表有坚硬的______,具有保护和支持内部器官的作用。
    (2)B吃蔬菜、果树的叶、芽,是一种常见的害虫。此类生物体表被覆坚硬的______,用以保护柔软的身体。
    (3)C类生物体表常有______覆盖,能感知水流方向的结构是______。
    (4)图中生物,体内无脊柱的有______。(填字母)
    【答案】(1)①. 分节 ②. 外骨骼
    (2)贝壳 (3)①. 鳞片 ②. 侧线
    (4)AB
    【分析】(1)A蚂蚁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和附肢都分节,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上的外骨骼不仅是能保护自己的盔甲,还能起到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2)B蜗牛属于软体动物,体表被覆坚硬的贝壳,用以保护柔软的身体。
    (3)C鲫鱼属于鱼类动物,体表常常有鳞片覆盖,鳞片的表面有滑滑的黏液,起保护作用;身体两侧各有一条明显的线叫侧线,能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4)A蚂蚁和B蜗牛属于无脊椎动物,则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C鲫鱼、D鲸鱼和E鸽子属于脊椎动物,则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26. 如图是某个生物兴趣小组在红薯劳动实践基地,对一个农田生态系统做调查之后,所绘制的食物关系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该图中共有______条食物链。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伴随着______而进行,碳循环就是其中一种。若此生态系统受到某种不能分解的有害物质的污染,一段时间后,图中最长的食物链中体内有害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______,该生物处于第______营养级。
    (3)通过调查,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认识到,生态系统受到一定食草昆虫、鼠不同程度干扰时,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能力。如果人们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大量捕捉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蛇、青蛙、食虫鸟,就会造成食草昆虫、鼠的大量繁殖,从而导致粮食大量减产,所以他们呼吁,不要随意灭杀任何一种动物。
    【答案】(1)5##五
    (2)①. 物质循环 ②. 蛇 ③. 五##5
    (3)自动调节
    【分析】(1)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图中食物网的生产者是作物,最高级消费者是食虫鸟和蛇,图中的食物链有:作物→鼠→蛇、作物→食草昆虫→青蛙→蛇、作物→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作物→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作物→食草昆虫→食虫鸟,共5条。
    (2)生态系统中,只有生产者可以制造有机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里,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从绿色植物摄取有机物的同时获得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图中最长的食物链是:作物→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若此生态系统受到某种不能分解的有害物质的污染,一段时间后,此食物链中体内有害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蛇,蛇处于第五营养级。
    (3)在生态系统中,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种生物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7. 阅读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一: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稀有性显著。保护区官方资料显示,该保护区有脊椎动物208种,包括雪豹、林麝、苏门羚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种;鸟类130种,包括胡秃鹫、苍鹰、蓝马鸡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1种;有两栖爬行动物8种,其中两栖类5种,爬行类3种;有鱼类10种;昆虫682种;有大型真菌61种。
    资料二:人类目前所认识和利用的生物资源只是种类繁多的生物大家庭中的一小部分,大量野生生物的价值还有待开发。
    资料三:一项研究显示了鸟类和哺乳类濒危或受到威胁的原因如下表所示:
    (1)资料一中体现的是______的多样性。
    (2)由资料二可知,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价值;森林被称为大自然的“调节器”,这是因为森林有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和调节气候的作用,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
    (3)分析资料三,可以知道鸟类和哺乳类濒危或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______。
    【答案】(1)物种##生物种类
    (2)①. 潜在 ②. 间接
    (3)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分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
    (1)物种的多样性是最直观的生物多样性表现,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资料一中描述的内容:该保护区有脊椎动物208种,包括雪豹、林麝、苏门羚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种;鸟类130种,包括胡秃鹫、苍鹰、蓝马鸡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1种;有两栖爬行动物8种,其中两栖类5种,爬行类3种;有鱼类10种;昆虫682种;有大型真菌61种,体现的是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间接价值:这指的是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即生物间相互依赖和影响的价值,虽然这些价值并不直接为人类带来经济利益,但对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至关重要。例如,昆虫授粉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森林涵养水源和防止土壤侵蚀的功能等。这些生态服务支撑着农业、水安全和气候调节等重要领域。潜在价值:这涉及那些目前尚未被充分认识和利用的生物资源的未来价值。例如,某些物种可能含有能够治疗目前难以治愈的疾病的新化合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潜在的用途可能会得到开发,为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由资料二可知,生物多样性具有潜在价值;森林被称为大自然的“调节器”,这是因为森林有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和调节气候的作用,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3)由上表材料三可知,栖息地丧失分别占哺乳类和鸟类丧失原因的32%和60%,故哺乳类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丧失。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28. 保护色是指动植物把体表的颜色改变成与周围环境相似的颜色。自然界里有许多生物就是靠保护色避过敌人,在生存竞争当中保存自己的。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来探究生物的保护色,如下表所示:
    (1)乙组的实验材料应该是______。
    (2)菜青虫的体色在青色菜叶上是______变异,在黄色菜叶上是______变异。(均填“有利”或“不利”)
    (3)上述实验的变量是______,实验中设置甲组的目的是______。
    【答案】(1)菜青虫100条
    (2)①. 有利 ②. 不利
    (3)①. 生活环境(菜叶颜色) ②. 作对照
    【分析】(1)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以便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该实验中的唯一变量是生活环境(菜叶颜色),其他条件应该相同且适宜,因此乙组的实验材料应该计划和甲组一样,都是菜青虫100条。
    (2)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结合题干表格信息可知,甲组菜青虫的生活环境与其体色一致,一分钟后,剩下88条,比乙组剩下75条要多。可见,菜青虫的体色在青色菜叶上是有利变异,在黄色菜叶上是不利变异。
    (3)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唯一的不同条件,就是该对照实验的变量。可见,上述实验的变量是生活环境(菜叶颜色)。在对照实验中,通常把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叫实验组,把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自然状态)的对象组叫对照组。该实验中,甲组(与菜青虫体色一致的青色菜叶组)是对照组,起到对照作用。
    原因
    偷猎
    栖息地丧失
    外来物种的影响
    其他原因
    鸟类
    20%
    60%
    12%
    8%
    哺乳类
    31%
    32%
    17%
    20%
    组别
    甲组
    乙组
    实验材料
    菜青虫100条

    生活环境
    与菜青虫体色一致的青色菜叶上
    与菜青虫体色不一致的黄色菜叶上
    实验处理
    放入5只家鸽
    放入5只家鸽
    实验结果
    一分钟后,剩下88条菜青虫
    一分钟后,剩下75条菜青虫

    相关试卷

    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