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南省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南省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流感病毒会造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借助空气迅速传播,其结构可分为包膜、基质蛋白及核心三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病毒仅拥有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个体层次
B. 流感病毒包膜的基本骨架可能是磷脂双分子层
C. 暴露于空气或皮肤表面的流感病毒能增殖
D. 研究流感病毒时,需要将流感病毒直接放在培养基中培养
【答案】B
【分析】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并在寄主细胞内进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会死亡。
【详解】A、细胞是生命系统的最基本层次,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任何层次,A错误;
B、流感病毒包膜来自宿主细胞膜,它的基本骨架可能是磷脂双分子层,B正确;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暴露于空气或皮肤表面的流感病毒不能增殖,C错误;
D、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生活,不能直接放在培养基中培养,D错误。
故选B。
2. 下图为某生物体内3种化合物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表示一种多糖分子,图3表示一种肪分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示3种化合物均以碳链为基本骨架
B. 图1所示化合物可来自 DNA 彻底水解的产物
C. 多糖中的纤维素被称为人类的“第七类营养素”
D. 图3所示分子为三酰甘油,和磷脂的元素组成一样
【答案】D
【分析】图1是脱氧核糖,图2是糖原,图3是是甘油三酯。
【详解】A、图1是脱氧核糖,图2是糖原,图3是是甘油三酯,三种有机物均以碳链为基本骨架,A正确;
B、图1是脱氧核糖,是 DNA 彻底水解的产物之一,B正确;
C、多糖中的纤维素被称为人类的“第七类营养素”,C正确;
D、图3所示分子为甘油三酯,元素是C、H、O,磷脂的元素组成中含有P,组成不一样,D错误。
故选D。
3. 苯丙氨酸(C9H11NO2)是一种必需氨基酸,其在体内可转化为其他氨基酸或者参与合成蛋白质等。下列关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苯丙氨酸的结构中只含有1个氨基和1个羧基
B. 苯丙氨酸与其他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C. 苯丙氨酸与不同的氨基酸之间的脱水缩合方式不同
D. 在机体细胞中,苯丙氨酸不可能由其他氨基酸转化而来
【答案】C
【分析】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根据R基不同分为21种;人体的氨基酸根据能否在人体内合成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组成氨基酸的基本元素是C、H、O、N等。
【详解】A、苯丙氨酸的分子式为C9H11NO2,说明其结构中只含有1个氨基(-NH2)和1个羧基(-COOH),A正确;
B、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根据R基不同分为21种,苯丙氨酸与其他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B正确;
C、氨基酸之间的脱水缩合方式相同,均为氨基脱去一个氢,羧基脱去一个羟基,形成一个水,C错误;
D、苯丙氨酸是一种必需氨基酸,不能由其他氨基酸转化而来,D正确。
故选C。
4. 科研人员从某种动物细胞中分离出了甲、乙、丙三种细胞器,测得的三种细胞器中的物质组成如图所示。下列对这三种细胞器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分离细胞器时常采用差速离心法
B. 甲细胞器的内膜面积比外膜面积要小
C. 乙细胞器可能是溶酶体
D. 丙细胞器上可发生脱水缩合反应
【答案】B
【分析】分析图可知含有蛋白质、核酸、磷脂,在动物细胞中,故甲为线粒体;乙中含有磷脂和蛋白质但无核酸,故乙是具膜细胞器,但不是线粒体;丙中无磷脂但有核酸,为核糖体。
【详解】A、可以根据细胞器密度的差异,利用差速离心法对细胞器进行分离,A正确;
B、甲细胞器含磷脂、蛋白质和核酸,说明是线粒体,线粒体的内膜向内折叠成嵴,比外膜面积大,B错误;
C、乙中含有磷脂和蛋白质但无核酸,故乙是具膜细胞器,可能是溶酶体,C正确;
D、丙中无磷脂但有核酸,为核糖体,可以发生脱水缩合反应,D正确。
故选B。
5. Sehl 蛋白是核孔的重要组成成分,能够控制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研究发现,随着小鼠年龄的增长,小鼠神经细胞 Seh1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减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Sehl蛋白是在核仁中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
B. 核中 DNA 通过 Seh1 蛋白进入细胞质中
C. 细胞代谢的中心是细胞核
D. 随着小鼠年龄的增长,神经细胞核质之间的信息交流减慢
【答案】D
【详解】A、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在核糖体,Seh1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A错误;
B、核中DNA不能进入细胞质中,B错误;
C、细胞代谢的中心是细胞质基质,C错误;
D、小鼠年龄增大,Seh1蛋白的含量减少,核质之间的信息交流减慢,D正确。
故选D。
6. 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比较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与人工膜相比,生物膜上存在着特殊的输送水分子的通道
B. 生物膜对K+、Na+、Cl-的选择透过性依赖于生物膜上的转运蛋白的种类和数量
C. 分子的大小影响其通过人工膜的扩散速率
D. 温度改变只影响图示物质中K+等离子的运输速率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对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进行比较,人工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相同,而生物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且大于人工膜,说明生物膜对K+、Na+、Cl-的通透具有选择性,且离子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的协助。
【详解】A、生物膜对H2O的通透性要远大于人工膜,说明生物膜上存在着协助H2O通过的物质如特殊的输送水分子的通道,A正确;
B、据图可知,人工膜对K+、Na+、Cl-三种离子的通透性相同,且均处于较低值,而生物膜对三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说明生物膜对物质运输具有选择透过性,依赖于生物膜上的转运蛋白的种类和数量,B正确;
C、图中人工膜对不同分子的通透性不同,可见分子的大小影响其通过人工膜的扩散速率,C正确;
D、温度会影响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运动,从而影响生物膜和人工膜的流动性,因此温度改变会影响图示所有物质的运输速率,D错误。
故选D。
7. 一些离子和小分子有机物不能自由地通过细胞膜,协助物质进出细胞的转运蛋白包括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下列有关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载体蛋白每次转运离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
B. 胞吞过程需要膜上蛋白质的参与,但不需要转运蛋白的参与
C. 维生素 D 进入细胞不需要转运蛋白的参与,其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
D. 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在转运分子或离子时作用机制一样
【答案】D
【分析】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可以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通道蛋白具有选择性,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和离子通过。
【详解】A、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A正确;
B、胞吞过程需要膜上蛋白质(识别功能)的参与,但不需要转运蛋白的参与,B正确;
C、维生素 D 属于脂溶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转运蛋白的参与,C正确;
D、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通道蛋白具有选择性,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和离子通过,不与运输物质结合,不发生构象改变,D错误。
故选D。
8. 下图表示 ATP 的结构及其合成与水解反应,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TP 的中文名称是腺苷三磷酸,图1中的“A”表示腺苷
B. 酶1催化的反应一般与放能反应相联系
C. ATP 与 ADP 相互转化迅速,从而使细胞储存了大量 ATP
D. 酶2参与的反应所需的能量可来自细胞呼吸
【答案】AD
【分析】ATP 是腺苷三磷酸的英文名称缩写。ATP 分子的结构可以简写成 A—P~P~P,其中 A 是腺苷,P 是磷酸基团,~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对细胞的正常生活来说,ATP 与 ADP 的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许多吸能反应与ATP 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 ATP 水解提供能量;许多放能反应与 ATP 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 ATP 中,用来为吸能反应直接供能。
【详解】A、ATP 的中文名称是腺苷三磷酸,图1中的“A”表示腺腺苷,A正确;
B、酶1催化的反应为ATP的水解,释放能量,一般与吸能反应相联系,B错误;
C、细胞内ATP含量很少,能量的供应依靠ATP 与 ADP 相互转化实现,C错误;
D、对动物、大多数细菌和真菌而言,酶2参与的反应所需的能量可来自细胞呼吸,对于绿色植物而言,酶2参与的反应所需的能量可来自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D正确。
故选AD。
9. 某同学将等量萌发的小麦种子放入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装置中,观察红色液滴的移动情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若种子只进行无氧呼吸,则甲装置液滴向右移动,乙装置液滴不移动
B. 若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则甲装置液滴不移动,乙装置液滴向左移动
C. 若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则甲装置液滴向左移动,乙装置液滴向左移动
D. 若种子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则甲装置液滴向右移动,乙装置液滴向左移动
【答案】C
【分析】题图分析,装置甲中当红色液滴不动时,O2的吸收量=CO2的释放量,表明没有进行无氧呼吸;当红色液滴向右移动时,CO2的释放大于O2的吸收,表明进行了无氧呼吸。装置乙中NaOH吸收了CO2,所以测定的是O2的吸收量,因此能判断有氧呼吸的强度。
【详解】A、装置甲中是清水,可检测无氧呼吸的强度,装置乙加入的是NaOH,可检测有氧呼吸的强度,若种子只进行无氧呼吸,则不消耗氧气,产生CO2,则甲装置液滴向右移动,乙装置液滴不移动,A正确;
BC、若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的量与产生的CO2的量相同,则甲装置液滴不移动,乙装置因为产生的二氧化碳被吸收,消耗氧气,故液滴向左移动,B正确,C错误;
D、若种子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则消耗的氧气的量少于产生的CO2的量,则甲装置液滴向右移动,乙装置液滴向左移动,D正确。
故选C。
10. 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还会进行呼吸作用,这两个生理过程紧密联系。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原理在生活生产实践中有广泛应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光合作用需要的 ATP 主要由细胞呼吸作用提供
B. 光下测得的O2释放量不是光合作用实际的 O2产生量
C. 白天适当降温,夜晚适当升温,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
D. 增加 CO2浓度会抑制细胞呼吸并且不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答案】B
【分析】影响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外界因素有:①CO2浓度;②温度;③光照强度;
【详解】A、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时水光解产生ATP供光合作用暗反应C3的还原,不需要呼吸作用所提供的ATP,A错误;
B、光下测得的O2量是植物体O2释放量,为净光合量,是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总氧量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部分后释放出来的,因此不是光合作用实际的O2产生量,B正确;
C、白天适当升温促进光合作用,夜晚适当降温抑制呼吸作用,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C项错误;
D、增加CO2浓度会抑制细胞呼吸,但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D错误;
故选B。
11. 研究人员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部分形态变化如图甲、乙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所示过程中核DNA 数量会加倍
B. 图乙所示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会加倍
C. 图甲、乙所示过程中染色单体数均保持不变
D. 观察染色体形态时可以用甲紫溶液染色
【答案】C
【分析】甲图形成姐妹染色单体,说明代表DNA复制,乙图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于后期。
【详解】A、甲图形成姐妹染色单体,说明代表DNA复制,核DNA 数量会加倍,A正确;
B、乙图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
C、甲图DNA复制,形成姐妹染色单体,数量由0变为4n,乙图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数由4n变为0,C错误;
D、染色体可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故观察染色体形态时可以用甲紫溶液染色,A正确。
故选C。
12. 细胞衰老是指正常细胞经过有限次数分裂之后,停止分裂,并伴随细胞形态和生理功能的显著改变,是细胞正常的生命现象。下列不属于细胞衰老特征的是( )
A. 染色质收缩,细胞核体积缩小
B. 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C. 细胞内的色素逐渐积累
D. 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答案】A
【分析】细胞衰老的特征:(1)水少: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2)酶低: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3)色累: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累积,它们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4)核大: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5)透变: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详解】衰老细胞的特征有: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如衰老细胞ATP酶活性降低,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累积,A错误,BCD正确。
故选A。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3. 细胞外空间的分子蔗糖能够通过筛管一伴胞复合体(SE-CC), 逐步汇入主叶脉并运输到植 物体其他部位。SE-CC 的细胞膜上有蔗糖-H+共运输载体(SU 载体),蔗糖的运输过程依赖 于H+的浓度梯度。SU 载体与 H+泵相伴存在,如图所示。下列对相关物质的分布和运输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H+通过H+ 泵和 SU 载体进出 SE-CC 的方式相同
B. 细胞外空间的蔗糖浓度一般比 SE-CC 的蔗糖浓度低
C. 细胞外空间的蔗糖分子进入 SE-CC 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D. 抑制 SE-CC中ATP水解酶的活性,不影响蔗糖分子进入SE-CC
【答案】B
【分析】由题图可知H+通过H+泵运输需要消耗细胞中的ATP,为主动运输,且细胞外空间的H+浓度大于细胞内的H+浓度,H+通过SU载体的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为协助扩散,在此过程中为蔗糖从细胞外运进细胞内提供能量,蔗糖进入细胞内为主动运输。
【详解】A、H+通过H+泵运输需要消耗细胞中的ATP,为主动运输,H+通过SU载体的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为协助扩散,A错误;
BC、由图可知,胞内H+通过H+泵运输到细胞外空间,在此形成较高的H+浓度,SU载体利用H+的浓度差将蔗糖同向转运进SE-CC中,说明蔗糖进入SE-CC中为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即细胞外空间的蔗糖浓度一般比 SE-CC 的蔗糖浓度低,B正确,C错误;
D、抑制SE-CC中ATP酶的活性,会导致细胞外空间的H+浓度降低,细胞内外H+浓度差减小,H+内流减少,从而影响蔗糖分子的运输,D错误。
故选B。
14. 研究发现,乙醇发酵需要酶发挥催化作用且同时需要小分子和离子辅助。某研究小组为验 证上述结论,利用酵母菌研磨液、A 溶液(含有酵母菌研磨液中的各类生物大分子)、B 溶液 (含有酵母菌研磨液中的各类小分子和离子)、葡萄糖溶液、无菌水进行了下表所示5组实验。下列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注:“+”表示有乙醇生成,“一”表示无乙醇生成。
A. 组别⑤“?”处的实验处理为葡萄糖溶液+A 溶 液 +B 溶液
B. 组别②的实验结果表明酵母菌研磨液中含有乙醇发酵所需的酶、小分子和离子
C. 组别③无乙醇生成是因为 A 溶液中缺少乙醇发酵所需的小分子和离子
D. 实验结果表明,乙醇发酵所需的酶存在于酵母菌研磨液和B 溶液中
【答案】ABC
【分析】乙醇发酵是指在无氧条件下葡萄糖生成乙醇和CO2的过程,需要酶的催化,而酶发挥作用需要小分子或离子的辅助(如激活剂),A溶液中含有酶等大分子,B溶液中为辅助酶的小分子和离子。
【详解】A、为验证“乙醇发酵的酶发挥催化作用需要小分子和离子辅助”的结论,组别⑤有乙醇生成,其处理为:葡萄糖溶液+A溶液(含有酵母汁中的各类生物大分子,包括相关酶)+B溶液(含有酵母汁中的各类小分子和离子),A正确;
B、组别②为:葡萄糖溶液十酵母菌研磨液,实验结果是有乙醇生成,表明酵母菌研磨液中含有乙醇发酵所需的酶和小分子、离子,B正确;
C、组别③无乙醇生成是因为A溶液中缺少乙醇发酵所需的小分子和离子,C正确;
D、B溶液单独作用时,无乙醇生成,和A溶液混合后有乙醇生成,A溶液中含有酵母汁中的各类生物大分子,包括相关酶,则B溶液中含有起辅助发酵作用的小分子、离子,D错误。
故选ABC。
15. 某一突变体水稻的叶绿素含量低,但在强光照条件下,其光合速率反而明显高于野生型水稻的。为探究其原因,研究人员在相同光照强度的强光照条件下,测得两种水稻的相关生理指标(单位省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注:RuBP羧化酶是催化CO2固定的酶,Vmax表示RuBP羧化酶催化的最大速率。
A. 电子经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传递后可用于NADPH的合成
B. RuBP羧化酶催化的底物是CO2和C3
C. 突变体的叶绿素含量低,但其对光能的利用率高
D. 突变体的RuBP羧化酶含量高,提高了突变体对CO2的固定率
【答案】ACD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过程十分复杂,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将这些化学反应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现在也成为碳反应阶段。
【详解】A、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在类囊体薄膜上反应,这个阶段电子传递的最终产物是NADPH,A正确;
B、据题分析,RuBP羧化酶是催化CO2固定的酶,说明RuBP羧化酶催化的底物是CO2和C5,B错误;
C、从题干信息,突变体水稻的叶绿素含量低,但是表格数据中发现,突变体光能转化效率高,对光能的利用率高,C正确;
D、从表格数据,突变体的RuBP羧化酶含量高,暗反应速率也更高,说明提高了突变体对CO2的固定率,D正确。
故选ACD。
16. 蛙体内的细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的进行有丝分裂,有的进行无丝分裂。下列有关蛙体内的两种细胞分裂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丝分裂过程中有DNA的复制,无丝分裂则没有
B. 有丝分裂过程中有纺锤体的存在,无丝分裂则没有
C. 无丝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周期性变化
D. 在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的过程中,细胞都从中部凹陷缢裂成两部分
【答案】BCD
【分析】细胞无丝分裂的过程比较简单,一般是细胞核先延长,核的中部向内凹陷,缢裂成为两个细胞核;接着,整个细胞从中部缢裂成两部分,形成两个子细胞,因为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所以叫作无丝分裂。
【详解】A、无丝分裂也存在DNA复制,A错误;
B、无丝分裂没有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出现,B正确;
C、无丝分裂过程中不出现染色体,没有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周期性变化,C正确;
D、蛙体内的细胞属于动物细胞,在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的过程中,细胞都从中部凹陷缢裂成两部分,D正确。
故选BC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7.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从化学角度看,蛋白质是目前已知的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多样的分子。回答下列有关蛋白质的问题:
(1)肉毒梭菌产生的肉毒类毒素是一种神经麻痹毒素,该肉毒类毒素是由两条肽链盘曲折叠而成的蛋白质,其部分结构简式如图所示。
①图中结构简式中有________种氨基酸,该肉毒类毒素至少含有_________个氨基。
②1g该肉毒类毒素可以毒死20亿只小鼠,但煮沸1min或75℃条件下加热5~10min就能使该肉毒类毒素失去活性,原因是__________。
(2)胶原蛋白是动物体中的一种结构蛋白,广泛分布于人体多种组织。
①人体的胶原蛋白中含有的必需氨基酸来源于________。
②某种胶原蛋白由甘氨酸、赖氨酸和脯氨酸组成,甘氨酸具有较强的疏水性,赖氨酸和脯氨酸具有较强的亲水性。根据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推测,氨基酸的亲水性和疏水性可能是由_______决定的。
(3)人体内的抗体是蛋白质,可以帮助人体抵御病菌、病毒等抗原的侵害。为检测抗体M的免疫疗效,实验人员对小鼠饲喂抗体M,结果没有免疫疗效。该结果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抗体M研发失败,理由是_______。
【答案】(1)①. 5 ②. 2 ③. 高温使该肉毒类毒素的空间结构被破坏
(2)①. 食物 ②. R基
(3)①. 不能 ②. 抗体在小鼠的消化道内被消化成氨基酸而失效,因此通过饲喂法不能检测抗体M的免疫疗效
【分析】分析图可知,该图含有四个肽键,所以是由5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五肽。每个氨基酸的R基不相同,所以含有5种氨基酸。
【小问1详解】
分析图可知,该图含有四个肽键,所以是由5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五肽。每个氨基酸的R基不相同,所以含有5种氨基酸。一分子肉毒类毒素是由两条链盘曲折叠而成的,每条链至少含有1个游离的氨基,因此一分子肉毒类毒素至少含有2个氨基,它们分别位于两条链的两端。1g该肉毒类毒素可以毒死20亿只小鼠,但煮沸1min或75℃条件下加热5~10min就能使该肉毒类毒素失去活性,原因是高温使该肉毒类毒素的空间结构被破坏。
【小问2详解】
人体的胶原蛋白中含有的必需氨基酸来源于食物;每个氨基酸的R基不相同,不同氨基酸的亲水性和疏水性可能是由R基决定的。
【小问3详解】
为检测抗体M的免疫疗效,实验人员对小鼠饲喂抗体M,结果没有免疫疗效。该结果不能说明抗体M研发失败,理由是抗体在小鼠的消化道内被消化成氨基酸而失效,因此通过饲喂法不能检测抗体M的免疫疗效。
18. 囊性纤维化是一种严重的遗传疾病,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是Cl-分泌减少造成 气道表面液体量减少,黏稠的液体黏附在气道细胞表面,导致患者支气管中黏液增多,造成细菌感染,使肺功能严重受损。这一疾病的发生机理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过程说明了无机盐对于维持________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的功能。
(2)由图可知,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运输功能的蛋白质,如 Cl-跨膜运输所借助的CFTR蛋白,其属于__________(填“通道蛋白”或“载体蛋白”), 正常机体内,Cl-通过CFTR蛋白运出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 ,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
(3)根据题干和图中信息分析,囊性纤维化的发生机理可能是 _________ ,使得患者支气管中黏液不能及时被稀释而覆盖于气道细胞表面,导致患者支气管中黏液增多,造成细菌感染,使肺功能严重受损。
【答案】(1)①. 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②. 物质运输
(2)①. 载体蛋白 ②. 主动运输 ③. 消耗能量(ATP)
(3)患者的CFTR蛋白异常,无法将氯离子主动运输至细胞外,细胞外的溶液浓度低,水分子向膜外扩散速度减慢
【小问1详解】
据题干分析,Cl-分泌减少最终会导致细菌感染,使肺功能严重受损,说明无机盐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据图分析细胞膜上的CFTR蛋白可以控制Cl-的外流,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物质运输的功能。
【小问2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Cl-运出细胞需要消耗ATP,属于主动运输,而通过通道蛋白运输的是协助扩散,因此Cl-跨膜运输所借助的CFTR蛋白,其属于载体蛋白。正常机体内,Cl-通过CFTR蛋白运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判断依据是Cl-运出细胞消耗能量(ATP)。
【小问3详解】
根据题干和图中信息分析,囊性纤维化的发生机理可能是患者的CFTR蛋白异常,无法将氯离子主动运输至细胞外,细胞外的溶液浓度低,水分子向膜外扩散速度减慢,使得患者支气管中黏液不能及时被稀释而覆盖于气道细胞表面,导致患者支气管中黏液增多,造成细菌感染,使肺功能严重受损。
19. 适度低氧条件下细胞可正常存活,严重低氧条件可导致细胞死亡。当O2含量低时,线粒体会产生并积累活性氧从而损伤大分子物质和线粒体。科研人员用常氧(20%O2)、适度低氧(10%O2)和严重低氧(0.3%O2)分别处理大鼠的肿瘤细胞,24h后检测大鼠肿瘤细胞的线粒体自噬水平,结果如图1所示。为研究线粒体自噬与活性氧含量的关系,科研人员用线粒体自噬抑制剂3-MA处理大鼠的肿瘤细胞,检测大鼠肿瘤细胞的活性氧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大鼠的肿瘤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时,O2与[H]在_________(填具体场所)上生成H2O。但当O2充足时,大鼠的肿瘤细胞也会进行无氧呼吸,若此时消耗等量的葡萄糖,则大鼠肿瘤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H]比正常细胞产生的_________(填“多”或“少”)。
(2)细胞发生线粒体自噬时,由内质网鼓出形成囊泡,包裹线粒体形成自噬体,自噬体与___________(填细胞器名称)融合后,释放多种水解酶将线粒体逐步降解。
(3)图1实验结果说明适度低氧导致__________。图2实验结果说明线粒体自噬可_________细胞的活性氧水平。严重低氧虽然能促进线粒体自噬,但还不足以清除细胞中的________,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答案】(1)①. 线粒体内膜 ②. 少
(2)溶酶体 (3)①. 线粒体的自噬水平显著提高 ②. 降低 ③. 活性氧
【小问1详解】
大鼠的肿瘤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时,O2与[H]在线粒体内膜上生成H2O。无氧呼吸过程中一分子葡萄糖无氧呼吸产生4个[H],有氧呼吸一分子葡萄糖产生24个[H]。由题意可知,大鼠的肿瘤细胞在氧气充足情况下也会进行无氧呼吸,因此若此时消耗等量的葡萄糖,则大鼠肿瘤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H]比正常细胞产生的少。
【小问2详解】
溶酶体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细胞发生线粒体自噬时,由内质网鼓出形成囊泡,包裹线粒体形成自噬体,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后,释放多种水解酶将线粒体逐步降解。
【小问3详解】
由图1可知,适度低氧(10%O2)时线粒体自噬水平相对值比常氧(20%O2)时线粒体自噬水平相对值大比较大,说明适度低氧导致线粒体的自噬水平显著提高。由图2可知,相对对照组来说,3-MA处理组活性氧含量相对值更高,说明线粒体自噬可以消耗活性氧,使细胞中活性氧含量下降。图1和图2显示,严重低氧时,线粒体自噬水平有所提高,但活性氧含量较高,活性氧会损伤大分子物质和线粒体,可推测严重低氧下促进了线粒体自噬,但还不足以清除细胞中的活性氧,活性氧在细胞中积累,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20. 下图1是光合作用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其中字母代表相关的物质。图2表示CO2浓度和光照强度对某植物叶肉细胞光合速率的影响情况。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过程中的D→B反应过程被称作____________,其中物质C和NADPH是由____________阶段提供的,该阶段发生的能量转化形式是____________。
(2)该植物叶肉细胞在光照强度为图2中的b时能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若长期在此光照强度下,该植物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正常生长。
(3)分析图2可知,高CO2浓度且光照强度为d的条件下,限制该植物叶肉细胞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可能是_________(答出1点)。若光照强度突然由c上升至d(其他条件不变),则在短时间内,图1中B代表的物质的含量会_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判断依据是______。
【答案】(1)①. CO2的固定 ②. 光反应 ③. 光能转化为ATP和NADPH中的化学能
(2)①.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②. 不能
(3)①. 温度 ②. 下降 ③. 图1中的B代表C3化合物,当光照强度增大时,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增多,使得C3的还原加快,短时间内其含量会下降
【小问1详解】
图1所示过程中的D→B反应为CO2的固定,CO2与C5反应生成C3,接着C3被NADPH还原成有机物和C5,该过程需要C(ATP)提供能量,ATP和NADPH是由光反应阶段产生的,光反应阶段中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化为ATP和NADPH中的化学能。
【小问2详解】
光照强度为b是,细胞的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此时能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若长期在此光照强度下,整个植物体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多于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该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小问3详解】
分析图2可知,高CO2浓度且光照强度为d的条件下,光合速率不再上升,此时限制叶肉细胞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可能是温度;若光照强度突然由c上升至d(其他条件不变),光反应速率会增加,图1中的B代表C3化合物,当光照强度增大时,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增多,使得C3的还原加快,短时间内其含量会下降。
21. 图甲是某动物细胞相关生命历程的示意图,图乙表示该动物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 DNA含量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细胞①对应图乙中的 __________(填“1”或“2”)时期。图甲A 过程中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
(2)图甲中的D 过程表示__________ ,该过程中细胞⑥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
(3)结合题意分析,图乙中的 a、b、c分别表示细胞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
(4)与动物细胞相比,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①前期形成__________的方式不同,②末期会形成 __________。
【答案】(1)①. 2 ②.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2)①. 细胞分化 ②.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核DNA、染色体、染色单体
(4)①. 纺锤体 ②. 细胞板
【分析】分析甲图:①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②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③④是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⑤⑥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AB表示有丝分裂形成子细胞,C表示细胞生长,D表示细胞分化。分析乙图:图中a是核DNA,b是染色体,c是染色单体,1中不含染色单体,染色体:核DNA=1:1,且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间期和有丝分裂末期;2中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处于有丝分裂前期或中期。
【小问1详解】
图甲中①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处于细胞中央,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1:2:2,对应图乙中的2时期。图甲A 过程中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经过D过程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发生了改变,细胞数量不变,因此D过程表示细胞分化,该过程使⑥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了变化,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小问3详解】
结合题意分析,图乙中的 a、b、c分别表示细胞中的核DNA、染色体、染色单体。
【小问4详解】
与动物细胞相比,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①前期形成纺锤体的方式不同,动物细胞是由中心粒发射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植物细胞是由细胞两极发射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②末期会形成细胞板,而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溢裂成两个细胞。
组别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①
葡萄糖溶液十无菌水
②
葡萄糖溶液十酵母菌研磨液
十
③
葡萄糖溶液+A溶液
④
葡萄糖溶液+B溶液
⑤
?
+
水稻类型
光反应
暗反应
光能转化效率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电子传递速率
RuBP羧化酶含量
Vmax
野生型
0.49
180.1
4.6
129.5
突变体
0.66
199.5
7.5
164.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大联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20232024学年上高一年级期中考试生物试卷docx、20232024学年上高一年级期中考试生物答案pdf、20232024学年上高一年级期中考试生物答题卡pdf、20232024学年上高一年级期中考试生物评分细则pdf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