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文件包含20242025-1期中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卷pdf、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docx、20242025-1期中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卷答案docx、20242025-1期中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卷答案pdf、20242025-1期中高二年级语文答题卡pdf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1.A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错,原文“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可见,不是“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 C.“不能有任何作为”错,由原文“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可知,庄子的超然是指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不是指行动。D.“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错,由原文“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可知,墨子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是与儒家的思想不谋而合的。故选A。
2.A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A.“形成了以儒家为主”无中生有。由原文材料一“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及以哪个流派为主。
故选A。
3.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第一个分论点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D.论证的是材料一的第二个分论点“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
故选D。
4.①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两个方面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②论证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等。 (每点2分)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和结构的能力。论证结构:材料一分论点一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分论点二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都是在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
论证方法:以《易经》《道德经》《庄子》为例,运用例证法论证观点;采用引证法,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兼相爱,交相利”“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等论证“蕴含着民族精神”。)
5.①要有善良仁慈之心,善于学习,追求道德完善。②要懂得孝悌之道,胸怀宽广,有忠恕之心。③要意志坚强,追求高远,要以天下为己任。(每点2分)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材料二写孔孟给我们带来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先贤教导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结合“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善的道德”可知,我们要保持善良仁慈之心,善于学习,追求道德完善。
材料二写孔子“仁”的内涵,有“孝悌之道”“忠、恕”,孔子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知,我们要懂得孝悌之道,胸怀宽广,有忠恕之心。
结合“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可知,我们还要意志坚强,追求高远,以天下为己任。)
6.B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
B.“表现了警察对周围群众的仇恨”错误。本处写到警察的脸色越发阴沉,是因为他听到了儿子的声音以及周围人对儿子说“回到妈妈那儿去”,而儿子是没有妈妈的,所以表现出的应是警察对儿子的担心。
故选B。
7.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运用反语”错误。这里面只是对警察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并没有运用反语。
故选C。
8.①作为父亲,维护孩子尊严,充满父爱温情;②在群众面前冷漠固执高傲,仇恨群众,忠于反动政府;③尚未泯灭人性,最终被群众感化。 (每点2分)
9.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孩子的出现使文章情节从起初的剑拔弩张逆转为后来的充满温情,情节跌宕起伏。②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原本冷漠高傲的警察,也有父爱温情:原本充满仇恨的人们,心底深处却是善良仁爱的。③有利于展现文章主题。孩子的出现促成仇恨双方,改变了先前的态度,突出了文章主题:放弃残酷仇恨,回归友善纯真。(每点2分)
10.CEG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劣马跑上十天也就到达了。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下去而不停止,瘸腿的乌龟也能走一千里;不停地堆积泥土。
“则”连接“驽马十驾”“亦及之矣”,前文是行为,后文是结果,语义衔接紧密,中间不断开,“矣”是句末语气词,后面断开,且“故”,意思是“因此”“所以”,一般放于句首,C处断开;
“跬步而不休”和“累土而不辍”结构一致,意思完整,单独成句,“休”后E处和“累”前G处断开。故在CEG三处断开。
D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和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句意:特别没有贤能。
B.正确。
C.正确。道路;/道理,真理。句意:道路虽近。/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D.“含义和用法相同”错误。代词,他的;/表推测的语气,大概。句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大概是“恕”这个字吧。
故选D。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从不厌烦”错误,原文的“不厌”意为不满足;“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错,原文的“能诫”意为能引以为戒。
故选B。
13.(1)“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役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役”,役使;“役于物”,被动句,“于”表被动;“之谓”,说的这个意思。三个词各1分,句意2分)
(2)古代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第一个“明”,彰明;“治”,治理好;“齐”,使……整齐有序。三个词各1分,句意2分)
14.文本一侧重点是人自身的成长,修身能够取得进步,能够不为外物所役。
文本二侧重点是有助于治家治国,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前提。 (每点2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看见好的行为,一定要学习使自己也有这种好的品德;见到不好的行为,心怀忧惧,一定要拿它来反省自我。好的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坚定不移地来珍爱自己;不良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就像灾害在身一样,一定要痛恨自己。所以,批评我而又批评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又肯定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奉承我的人,是陷害我的贼人。所以君子尊敬老师,亲近朋友,因而非常憎恶贼人。喜好善的行为而不满足,受到劝谏而能引以为戒,即使想不进步,可能吗?小人与此相反,制造祸乱却讨厌别人非议自己,特别没有贤能,却想让人家认为自己贤能;内心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讨厌别人说自己坏话。谄媚奉承自己的人就亲近,规劝自己的人就疏远,把纠正自己的错误看作是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作是伤害,这种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吗?
用善来引导别人叫做教,用善来附和别人叫做顺;用不善引导别人叫做谄,用不善附和别人叫做谀。把对的当作对的,把错的看作错的,这就叫做智;把错的认作对的,把对的认作错的,这就叫做愚。对的就说它对,错了就说它错,这就叫做直。取舍没有标准叫做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舍弃道义叫做大贼。
意志修养好了就会蔑视富贵,以道义为重就会轻视王公,注重内在修养就会看轻外物。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役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身体劳累而内心安定,就去做;利益少而道义多,就去做;所以好的农夫不会因为旱涝而不耕种,好的商人不会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士人与君子不会因为贫穷和困顿而懈怠道义。
那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跑上十天也就到达了。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下去而不停止,瘸腿的乌龟也能走一千里;不停地堆积泥土,高大的山丘也能堆成。人与人之间才性的悬殊,哪里像瘸腿的乌龟和六匹骏马相比差距那么大呢?然而,瘸腿的乌龟能到达,六匹骏马却到不了,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一个去做,一个不去做罢了。道路虽近,不走就到不了;事情虽小,不做就做不成。那些总是有很多空闲时间的人,他超出常人不会很远。
文本二: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15.C
C项,“尽情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暂时忘却分别的忧伤”错误。情感色彩错,此景应是一种凄凉哀伤之景,更增添作者的离愁。
16.①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官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②劳于仕宦的疲惫。作者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③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韩元吉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每点2分)
17.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3)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参考:①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②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③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④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A.格格不入;B.不可思议(每空1分)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前文数据显示“从2023年往前数的10年里景德镇人口是净流入”,而中部四线城市大多数呈人口净流出,所以景德镇显得很不协调,可填“格格不入”。格格不入:形容彼此思想不协调,想法不相容。B.语境形容景德镇住房等生活成本低,让人难以想象,可用: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②句修改为:一项广被援引的统计数据显示。⑤句修改为:其中“洋景漂”有5000人左右,或者修改为:其中“洋景漂”达5000人。(每改对一处得2分)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句中“广泛援引的统计数据”不合逻辑,可改为“广被援引的统计数据”;⑤句中“达5000人左右”句式杂糅,可改为“达5000人”或“有5000人左右”。
C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密码”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喻指打开方式或方法。
A.特定称谓;B.强调突出;C.特殊含义;D.讽刺否定。故选C。
21.①为什么汤的味道这么香②其实这是个误区 ③喝汤尽量少放油和盐(每点2分)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就使得汤香上加香”,可知本处可填入“为什么汤的味道这么香”。
②处,根据“鸡汤的营养比鸡肉就差得多了”,可知前句论述不正确,本处可填入“其实这是个误区”。
③处,根据“脂肪含量不低”“加上不少盐和嘌呤”,后句又提到“健康饮食”,可知本处可填入“喝汤尽量少放油和盐”。
2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围绕“有用”“无用”进行论述。第一则材料是庄子的话,是说世界上的人都只能了解到“有用”的事物,而不了解“无用”的事物。第二则材料是莫言的话,是说文学和科学看上去没有什么具体的作用,但它这个“没有具体作用”的特质恰恰是它的作用所在。第三则材料旨在强调追求有用的同时,也不可以舍弃无用。
由此可知,材料包含的就是一个“无用与有用”的话题,并且我们可以理解材料的观点集中表现为:看似无用,其实有用。无用即大用,无用之用反映了生活和思维的多样性,探讨不同事物之间的独特价值。一味追求有用可能会使生活变得单调无趣,要从眼前的功利中跳出,思考某些事物虽然眼下看似无用,但可能在长远中展现出重大价值,给人类提供心灵的栖息地,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满足。
写作时要分析什么是“有用”,可以列举现实当中“有用”的事情或工作,比如法律、医学、机械制造等,重点分析其现实意义和功利价值,也就是说,需要肯定其“有用”。“无用”之事也需要列举出来,比如对文学、艺术的爱好看似无用,但是实际上它们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关键的时候起到精神支柱的作用。写“无用”后面的“有用”,注意分析要透彻而深刻,这也是写作的重点内容,因为论点主要集中在“无用之用”上。文章结构上可以是对照式,也可以是层进式,但列举一些现实例子应该更有可以增强说服力。同时,写作时要注意,不能一味批判“有用”的功利性;当然也不能否定“无用”的无意义和无价值,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此外,也不要只说“有用”或“无用”,应该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写作。
立意:
1.“无用”之用,也有大用。
2.要学会欣赏和享用“无用”之用。
3.平衡“有用”和“无用”,让人生行稳致远。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文件包含20242025-1期中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卷pdf、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docx、20242025-1期中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卷答案docx、20242025-1期中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卷答案pdf、20242025-1期中高二年级语文答题卡pdf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文件包含参考答案--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联片办学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docx、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docx、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联片办学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pdf、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联片办学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答题卡pdf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期中]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有答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