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华丽硫珠菌是一种直径可达2厘米的巨型细菌,该菌细胞中含有两个膜囊,膜囊甲包含所有遗传物质;膜囊乙充满了水,占细菌总体积的73%,将其余细胞质限制在外围空间,紧贴细胞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个华丽硫珠菌既属于生命系统的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
B. 该菌和发菜一样都肉眼可见,说明发菜细胞与该菌细胞大小类似
C. 膜囊甲的存在模糊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之间的界限
D. 膜囊乙类似植物细胞的液泡,对于菌体形态的保持有重要作用
【答案】B
【分析】华丽硫珠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其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详解】A、华丽硫珠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一个华丽硫珠菌既属于生命系统的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A正确;
B、华丽硫珠菌和发菜都是原核生物,肉眼不可见,B错误;
C、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差异是有无核膜包被,而膜囊甲的存在模糊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之间的界限,C正确;
D、膜囊乙充满了水,占细菌总体积的73%,将其余细胞质限制在外围空间,紧贴细胞壁,类似植物细胞的液泡,对于菌体形态的保持有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B。
2. 如图为真核生物体内不同化学元素组成化合物的示意图,其中①~③代表生物大分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中的某些物质具有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B. 若②是动物细胞内特有的储能物质,则②是糖原
C. 若③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则该物质的主要存在场所是细胞核
D. ①②③的单体在排列顺序上具有多样性
【答案】D
【分析】据图分析,①为蛋白质,②为多糖,③为核酸。
【详解】A、①的元素组成是C、H、O、N、S,①是蛋白质,胰岛素、生长激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A正确;
B、②的元素组成是C、H、O,②是多糖,若②是动物细胞内特有的储能物质,则②是糖原,B正确;
C、③的元素组成是C、H、O、N、P,③是核酸,若③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则该物质为DNA,主要存在场所是细胞核,C正确;
D、②是多糖,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在排列顺序上不具有多样性,D错误。
故选D。
3. 水是细胞中良好的溶剂,又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分子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它的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带有正、负电荷的分子或离子易与水分子结合,因此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
B. 氢键的存在使水具有较高的比热容,对于维持生命系统的稳定性十分重要
C. 结合水与细胞中的蛋白质、脂肪等相结合,失去流动性,成为生物体的构成成分
D. 植物种子在晒干后或者进入休眠后,其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均升高
【答案】C
【分析】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对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反之亦然。
【详解】A、水是极性分子,带有正、负电荷的分子或离子易与水分子结合,因此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A正确;
B、氢键的存在使水具有较高的比热容,可以缓和温度的变化,对于维持生命系统的稳定性十分重要,B正确;
C、脂肪是疏水性物质,细胞内结合水与蛋白质、多糖等结合,失去流动性,成为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无法参与生物化学反应,C错误;
D、自由水比例高,细胞代谢旺盛,植物种子在晒干后或者进入休眠后,其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均升高,D正确。
故选C。
4. 烟台小吃“焖子”广受人们喜爱,具体做法是:将粗制地瓜粉制成粉冻后切成小块,煎炒后佐以虾油、芝麻酱、蒜汁等调料制成。某生物兴趣小组鉴定了相关物质中的某些营养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粗制地瓜粉中的淀粉可以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B. 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应先加NaOH溶液后加CuSO4溶液
C. 高温煎炒后粉冻中的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不能产生紫色反应
D. 对虾油进行脂肪鉴定时,需要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答案】B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
【详解】A、淀粉为非还原糖,而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A错误;
B、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NaOH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CuSO4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B正确;
C、高温煎炒后粉冻中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但不会断裂肽键,故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C错误;
D、对虾油进行脂肪鉴定时,直接往虾油中加入苏丹Ⅲ染液,混匀后观察颜色变化即可,不需要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这个步骤,D错误。
故选B。
5. 人体血液中的凝血酶原是在肝脏细胞中由582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如图是凝血酶原被激活后形成凝血酶的示意图,其中R、T、I分别代表不同的氨基酸(-S-S-是由两个-SH缩合形成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R、T、I的不同是由于R基不同
B. 氨基酸合成凝血酶原的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10460
C. 凝血酶中的氨基酸残基数量与凝血酶原中的氨基酸残基数量相等
D. 凝血酶至少有两个游离的羧基和两个游离的氨基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图为凝血酶原是在肝脏细胞中由582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而在形成凝血酶时,有部分氨基酸被切除,且形成了两条肽链。
【详解】A、R、T、I分别代表不同的氨基酸,氨基酸的不同在于它们的R基不同,A正确;
B、由题图和题干信息可知,凝血酶原由582个氨基酸合成一条凝血酶原肽链,脱去582-1=581个水,同时形成一个二硫键,减少两个H,所以分子量减少(582-1)×18+2=10460,B正确;
C、从题图可知,凝血酶原激活变成凝血酶时,有些氨基酸被切除了,所以凝血酶的氨基酸残基数量与凝血酶原的氨基酸残基数量不相等,C错误;
D、由图可知,凝血酶由两条肽链构成,故至少有两个游离的羧基和两个游离的氨基,分别在肽链的两端,D正确。
故选C。
6. 胆固醇是合成固醇类激素和维生素D的底物,还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如图表示胆固醇分子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的排布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胆固醇、磷脂和维生素D都属于固醇类物质
B. 若血液中胆固醇水平过低,机体可能出现代谢紊乱和缺钙的症状
C. 据图分析胆固醇分子具有疏水性
D. 据图推测胆固醇具有限制磷脂分子运动、增加其有序性的作用
【答案】A
【分析】脂质包括磷脂、脂肪、固醇,固醇又分为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详解】A、脂质包括磷脂、脂肪、固醇,固醇类物质又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A错误;
B、胆固醇是合成维生素D的底物,维生素D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若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太低,可能使机体出现代谢紊乱和缺钙的症状,B正确;
C、胆固醇一端和磷酸相连,大部分存在于脂肪酸链处,说明胆固醇分子具有疏水性,C正确;
D、磷脂具有长长的尾部,易于运动,胆固醇的存在具有限制磷脂分子运动、增加其有序性的作用,D正确。
故选A
7. 支原体肺炎和SARS病毒引起的非典型肺炎都是呼吸道疾病,但它们是由不同的病原体引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支原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和RNA,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只有RNA
B. DNA和RNA的彻底水解产物中,只有五碳糖不同
C. 与SARS病毒相比,支原体更容易发生变异
D. 根据支原体遗传物质的特异性,可利用核酸检测精准诊断支原体肺炎
【答案】D
【分析】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含有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是DN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详解】AC、支原体的遗传物质是DNA,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SARS病毒更容易发生变异,AC错误;
B、DNA彻底水解产物为磷酸、脱氧核糖、4种碱基(A、T、C、G),RNA彻底水解产物为磷酸、核糖、4种碱基(A、U、C、G),故二者彻底水解产物中除五碳糖不同外,碱基不完全相同,B错误;
D、支原体遗传物质为DNA,由两条链组成,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双螺旋结构,含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遗传信息),故可利用核酸检测精准诊断支原体肺炎,D正确。
故选D。
8. 某科研团队发现动物细胞迁移过程会释放一种单层膜囊泡状结构—迁移体。细胞中受损的线粒体、部分信息分子等,可通过一系列过程被运输至迁移体并最终释放到胞外,部分迁移体可被其他细胞吸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线粒体膜和迁移体膜都属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B. 迁移体清除受损线粒体的机理与溶酶体清除受损线粒体的机理不同
C. 迁移体的存在可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 迁移体以胞吞的形式被其他细胞摄取,不需要膜上蛋白的参与
【答案】D
【分析】在细胞中,许多细胞器都有膜,如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详解】A、生物膜系统包含细胞膜、核膜和各种细胞器膜等膜结构,迁移体膜是一种单层膜囊泡状结构,也属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A正确;
B、迁移体清除受损线粒体的机理是把受损的线粒体迁移至细胞外面,溶酶体清除受损线粒体,把线粒体分解,它们的机理不同,B正确;
C、据题干信息“部分迁移体可被其他细胞吸收”可知,迁移体的存在可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正确;
D、迁移体上的蛋白质与其他细胞的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才能以胞吞的形式被其他细胞摄取,故该过程需要膜上蛋白的参与,D错误。
故选D。
9. 参与组成线粒体的蛋白质很多,但由线粒体基因编码且在线粒体内合成的蛋白质只有20种左右。核基因编码形成的线粒体前体蛋白进入线粒体内部依赖其一端的导肽。线粒体内膜和外膜都存在一些“接触点”结构,导肽靠近线粒体外膜上的“接触点”后,会牵引线粒体前体蛋白通过相应的“接触点”通道以肽链的形式进入线粒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线粒体具备相对独立的蛋白质合成系统
B. 线粒体前体蛋白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C. 线粒体前体蛋白能否进入线粒体与导肽有关
D. 线粒体外膜上的“接触点”处可能有识别导肽的受体
【答案】B
【分析】线粒体是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线粒体内膜向内凹陷形成嵴,增大了膜面积。
【详解】A、线粒体中含有核糖体,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故线粒体具备相对独立的蛋白质合成系统,A正确;
B、线粒体蛋白首先在核糖体中合成前体蛋白,前体蛋白由成熟蛋白和导肽共同组成,导肽靠近线粒体外膜上的“接触点”后,会使牵引的蛋白质通过相应的通道进入线粒体基质,因此线粒体蛋白可能不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B错误;
C、据题干信息“核基因编码形成的线粒体前体蛋白进入线粒体内部依赖其一端的导肽”可知,线粒体前体蛋白能否进入线粒体与导肽有关,C正确;
D、导肽靠近线粒体外膜上的“接触点”后,会使牵引的蛋白质通过相应的通道进入线粒体基质,因此线粒体外膜上的“接触点”处可能有导肽识别的受体,D正确。
故选B。
10. 科学家在研究果蝇细胞时发现了一个储存磷酸盐的全新细胞器—PX小体。PX小体包含多层膜结构,膜上的PX蛋白在运输磷酸盐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磷酸盐进入PX小体后会转化为磷脂。当细胞中磷酸盐不足时,PX小体可被降解,释放出磷酸盐供细胞利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采用差速离心法可以分离出PX小体
B. PX蛋白的合成起始于游离的核糖体
C. 推测磷酸盐不足时,溶酶体发挥作用使PX小体降解
D. PX小体降解产生的Pi可用于合成脂肪、核苷酸等物质
【答案】D
【分析】据题意可知,当食物中磷酸盐过多时,PX蛋白分布在PX小体膜上,可将Pi转运进入PX小体后,再将Pi转化为膜的主要成分磷脂进行储存。当食物中的磷酸盐不足时,PX 小体中的膜成分显著减少,最终PX 小体被降解、释放出磷酸盐供细胞使用。
【详解】A、PX小体为一种细胞器,不同细胞器大小不同,运用差速离心法可以分离细胞器,A正确;
B、游离型核糖体合成的一般是内用蛋白,膜上的PX蛋白是一种内用蛋白,B错误;
C、推测磷酸盐不足时,需要将PX小体降解,释放出磷酸盐供细胞利用,而溶酶体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PX小体是一种细胞器,其可被溶酶体降解,C正确;
D、脂肪的元素组成是C、H、O,其合成不需要Pi,D错误。
故选D。
11. 正确的科学方法和严谨的实验设计是得出结论的重要前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运用归纳法建立的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B. 罗伯特森将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统一结构的过程运用了提出假说的科学方法
C. 通过伞藻嫁接实验证明细胞核能控制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D. 用放射性同位素14C、15N、35S标记化合物可研究物质变化规律
【答案】B
【分析】归纳法是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详解】A、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建立的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没有阐明生物界的差异性,A错误;
B、罗伯特森利用电子显微镜提出了“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是一种静态模型,并运用提出假说的方法提出细胞膜都有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B正确;
C、通过伞藻嫁接实验只能证明伞藻的形态与细胞核有关,能证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无法证明细胞核是代谢的控制中心,C错误;
D、15N不具有放射性,是稳定同位素,D错误。
故选B。
12. 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以蔗糖的形式经筛管不断运出。蔗糖分子利用H+形成的浓度差借助蔗糖载体与H+同向跨膜运输,相关过程如图所示。蔗糖浓度的变化可调节膜上蔗糖载体的数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维持筛管细胞H+浓度的内低外高需要消耗能量
B. ATP酶转运K+和H+时,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
C. 蔗糖的跨膜运输没有直接消耗ATP,属于协助扩散
D. 蔗糖可作为信息分子起到调控自身运输的作用
【答案】C
【分析】据图分析,K+运输到筛管,动力是ATP,属于主动运输;蔗糖运输到筛管,需要蔗糖载体,动力是H+浓度差,也是主动运输。
【详解】A、据图可知,维持筛管细胞H+浓度的内低外高,即H+需要逆浓度运输至细胞外,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
B、根据图示,ATP 酶具有载体和催化两种功能,ATP酶既作为K+、H+的载体,又可以催化ATP的水解,在转运时,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B正确;
C、蔗糖的跨膜运输没有直接消耗ATP,但依赖H+浓度差产生的能量,依然属于主动运输,C错误;
D、据题干信息“蔗糖浓度的变化可调节膜上蔗糖载体的数量”可知,蔗糖可作为信息分子起到调控自身运输快慢的作用,D正确。
故选C。
13. GM130蛋白通常存在于高尔基体膜上,参与维持高尔基体结构的完整性并能捕获来自内质网的囊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质网在囊泡的运输中起交通枢纽的作用
B. 高尔基体是单层膜细胞器,在动植物细胞中的功能相同
C. 若线粒体外膜出现GM130蛋白,内质网产生的囊泡可与之融合
D. 胰腺细胞中GM130蛋白结构异常时,依然可分泌有活性的胰蛋白酶
【答案】C
【分析】高尔基体是参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的重要细胞器,其过程大致是:首先在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多肽链的合成,当合成了一段肽链后,这段肽链会边合成边转移到内质网腔内,再经过加工、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内质网膜鼓出形成囊泡,包裹着蛋白质离开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囊泡膜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部分。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做进一步的修饰加工, 然后由高尔基体膜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囊泡转运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
【详解】A、内质网产生的囊泡被高尔基体捕获,高尔基体在囊泡的运输中起交通枢纽的作用,A错误;
B、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参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运输,在植物细胞中参与细胞壁的形成,功能不相同,B错误;
C、内质网产生的囊泡能与高尔基体融合的原因是高尔基体上存在GM130蛋白,因此若线粒体外膜出现GM130蛋白,内质网产生的囊泡可与之融合,C正确;
D、胰蛋白酶的加工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若胰腺细胞中GM130蛋白结构异常时,则内质网产生的囊泡无法被高尔基体捕获,不能对蛋白质进行进一步加工,胰蛋白酶不具备生物活性,D错误。
故选C。
14. 某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渗透作用实验,实验开始时,甲、乙漏斗内外液面相平。已知所用的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葡萄糖和蔗糖不能通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当甲、乙漏斗内液面不再升高时,甲漏斗内液面高度比乙低
B. 当甲、乙漏斗内液面不再升高时,漏斗内外溶液浓度不相等
C. 若每次平衡后都将漏斗内上升的水柱移走,水柱将会越来越低
D. 若葡萄糖能通过半透膜,乙液面会先升高后下降直至内外液面几乎相平
【答案】A
【分析】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具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渗透平衡时液面差△h与浓度差的大小有关,浓度差越大,△h越大。
【详解】A、0.3ml/L的葡萄糖和0.3ml/L的蔗糖,渗透压是相等的。溶质微粒数都是每升0.3ml,当甲、乙漏斗内液面不再升高时,二者液面高度相同,A错误;
B、葡萄糖和蔗糖不能通过半透膜,当甲、乙漏斗内液面不再升高时,漏斗外依旧是清水,漏斗内为蔗糖或葡萄糖溶液,故漏斗内外溶液浓度不相等,B正确;
C、若每次平衡后都将漏斗内上升的水柱(含有蔗糖或葡萄糖)移走,则会使漏斗内溶液的浓度越来越小,再次平衡时水柱将会越来越低,C正确;
D、一开始漏斗内溶液浓度大于漏斗外,乙漏斗吸水后液面升高,由于葡萄糖能通过半透膜,漏斗内浓度下降,漏斗外浓度升高,浓度差减小,液面开始下降,直至内外液面几乎相平,D正确。
故选A。
15. 将生理状况相同的同种植物细胞分别放入等浓度的甲、乙两种溶液中,细胞在甲、乙溶液中的吸水能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分别如图中①、②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T1时甲溶液浓度高于乙
B. T2之前,乙溶液细胞中细胞液浓度不断降低
C. 细胞膜上可能没有转运甲溶液溶质的转运蛋白
D. 乙溶液中的植物细胞从T1时开始吸收溶液中的溶质
【答案】C
【分析】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详解】A、据图可知,在T1时,植物细胞在甲溶液中的吸水能力大于在乙溶液中,说明植物细胞与甲溶液的浓度差大于与乙溶液的浓度差,可知甲溶液的浓度下降幅度大于乙溶液,故此时甲溶液浓度低于乙,A错误;
B、植物细胞失水越多,吸水能力越强,在T2之前,植物细胞在乙溶液中的吸水能力先增大后减小,说明这期间乙溶液中细胞先质壁分离,再自动复原,在T2时恢复初始状态,其原因是乙溶液中的溶质能被细胞吸收,由于在T2之前先失水后吸水,故其细胞液浓度先增大后减小,B错误;
C、由图可知,植物细胞在甲溶液中的吸水能力与时间成正比,一直失水,没有发生质壁分离后复原,细胞不能吸收甲溶液溶质,说明细胞膜上可能没有转运甲溶液溶质的转运蛋白,C正确;
D、由图可知,①②曲线在T1之前就已经分离,故乙溶液中的植物细胞从T1之前就已经开始吸收溶液中的溶质,D错误。
故选C。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糖类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萌发前小麦种子中的糖类主要以淀粉的形式存在
B. 萌发过程中总糖量变化不大,说明种子细胞光合作用合成糖类进行了补充
C. 萌发过程中淀粉可大量转化为蔗糖,该过程需要消耗水
D. 还原糖含量的增加可为种子萌发提供充足的能量
【答案】BC
【分析】由图示可知,小麦种子萌发12小时后,还原糖的含量升高,而淀粉的含量下降,故推测是淀粉被水解后产生了还原糖;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
【详解】A、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多糖,是植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萌发前小麦种子中的糖类主要以淀粉的形式存在,A正确;
B、种子在萌发过程中还没有长出绿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萌发过程中总糖量变化不大是因为其他物质转化为糖类,B错误;
C、由图可知,萌发过程中,蔗糖的含量并没有大幅度增加,应该是淀粉转化为还原糖了,C错误;
D、还原糖可通过呼吸作用氧化分解,为种子萌发提供充足的能量,D 正确。
故选BC。
17. 动植物细胞均可能有液泡。植物液泡中含有糖类、色素和多种水解酶等。动物液泡是细胞内氧化还原的中心,是蛋白质等物质浓缩的主要场所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液泡膜、细胞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构成了原生质层
B. 植物液泡具有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并使细胞保持坚挺的作用
C. 动物液泡可合成大量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酶
D. 植物细胞中液泡的功能与动物细胞中溶酶体的功能类似
【答案】C
【分析】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内有细胞液,含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详解】A、植物原生质层包括了液泡膜、细胞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A正确;
B、植物液泡中含有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具有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并使细胞保持坚挺的作用,B正确;
C、酶化学本质主要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在核糖体,C错误;
D、液泡中含有多种水解酶,因此其功能与动物细胞中溶酶体的功能类似,D正确。
故选C。
18. 肽核酸(PNA)是人工合成的DNA类似物,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PNA以多肽骨架取代糖—磷酸主链,与主链相连的碱基种类与DNA的相同,只是单体不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PNA以多肽骨架取代了DNA中的核糖-磷酸主链
B. 组成PNA的嘌呤碱基有4种
C. PNA的单体间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
D. PNA单体的排列顺序可能储存着某种遗传信息
【答案】ABC
【分析】PNA的碱基种类与DNA的相同,都是A、G、C、T四种碱基,PNA的单体间通过肽键相连。
【详解】A、PNA以多肽骨架取代了DNA中的脱氧核糖-磷酸主链,A错误;
B、PNA的碱基种类与DNA的相同,故嘌呤碱基有2种,分别为A和G,B错误;
C、PNA以多肽骨架取代糖—磷酸主链,说明PNA的单体间通过肽键相连,C错误;
D、PNA是人工合成的DNA类似物,碱基种类与DNA的相同,故其单体的排列顺序可能储存某种遗传信息,D正确。
故选ABC。
19. 研究表明盐胁迫下南瓜根系细胞囊泡中CmCNIH1蛋白含量上升,该蛋白能协助离子转运蛋白CmHKT1:1运输至细胞膜上,CmHKT1:1能将Na+限制在根系木质部中,从而避免盐胁迫对南瓜造成伤害,具体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CmCNIH1是转运CmHKT1:1的载体蛋白
B. CmHKT1:1的形成经过的具膜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C. 将CmHKT1:1运输至细胞膜上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D. 通过CmHKT1:1将Na+转运到木质部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答案】CD
【详解】A、根系细胞囊泡中CmCNIH1蛋白能协助离子转运蛋白CmHKT1;1运输至质膜上,CmCNIH1不是转运CmHKT1:1的载体蛋白,A错误;
B、据图所示,CmHKT1:1的形成经过的具膜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不经过线粒体,线粒体为该过程提供能量,B错误;
C、根系细胞囊泡中CmCNIH1蛋白能协助离子转运蛋白CmHKT1;1运输至质膜上,这个过程囊泡的运输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D、由图可以看出木质部Na+浓度高于细胞内Na+,因此通过CmHKT1;1将Na+转运到木质部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D正确。
故选CD。
20. 果蝇正常发育的神经系统中,细胞膜上的γ-分泌酶参与旁侧抑制,其过程是:前体神经细胞质膜上的信号蛋白与邻近细胞(靶细胞)表面的Ntch受体结合后,导致Ntch受体被靶细胞胞吞并被随同进入的γ-分泌酶切割产生有活性的Ntch受体胞内片段来调控靶基因的表达,抑制邻近细胞发育成神经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γ-分泌酶加工成熟后被分泌到细胞外,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B. 该机制中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与激素在内分泌细胞和靶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不同
C. γ-分泌酶切割产生的有活性的Ntch受体胞内片断属于信息分子
D. 若γ-分泌酶的合成出现障碍,果蝇会因神经细胞缺乏引起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答案】AD
【分析】由题意可知,前体神经细胞质膜上的信号蛋白与邻近细胞(靶细胞)表面的Ntch受体结合后,引起靶细胞胞吞并被随同进入的γ—分泌酶切割产生有活性的Ntch受体胞内片断来调控靶基因的表达,抑制邻近细胞发育成神经细胞,从而减少神经细胞的数量。
【详解】A、据题干信息可知,γ-分泌酶存在于细胞膜上,不分泌到细胞外,A错误;
B、据题干“前体神经细胞质膜上的信号蛋白与邻近细胞(靶细胞)表面的Ntch受体结合”可知,该机制中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是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而激素在内分泌细胞和靶细胞间通过化学物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实现信息交流,B正确;
C、据题干信息可知,靶细胞对Ntch受体的胞吞及随同进入的γ—分泌酶的切割产生有活性的Ntch受体胞内片断来调控靶基因的表达,说明有活性的Ntch受体胞内片断属于信息分子,C正确;
D、据题干信息可知,γ-分泌酶基因缺陷的果蝇,因无法合成γ-分泌酶,最终使得神经细胞过多而引起神经系统发育异常,D错误。
故选A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丛枝菌根真菌AMF和大豆根瘤菌ML(一种细菌)既能单独生存于宿主植物(大豆)根部,也能共同协作形成二菌一宿主的三重共生体系。AMF可以帮助大豆根系吸收土壤中的P元素,P元素可以促进根瘤的形成;ML能侵染豆科植物形成根瘤并进行生物固氮,从而提高大豆产量。回答下列问题:
(1)豆田中,所有的大豆植株和其上共生的AMF、ML______(填“能”或“不能”)共同形成一个群落,原因是______。
(2)三重共生体系中三种细胞共有的细胞结构是______(至少答2种),ML区别于其他两种细胞最显著的结构特点是_____。
(3)研究发现,接种AMF和ML都对大豆根系生长有促进作用,且二者共同协作时促进作用更强。若要验证上述结论,至少要设置______个组别进行实验,实验结果测定项目可以是_____。
(4)进一步研究发现,土壤中的磷元素要转变为速效磷才能被大豆吸收,速效磷的转变需要磷酸酶。据此分析,同时接种AMF和ML能够显著提高大豆产量的机制是______。
【答案】(1)①. 不能 ②. 群落是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种群,在该豆田中不仅只有AMF、ML和大豆种群(还有其他种群)
(2)①.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 ②. 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3)①. 4 ②. 根的长度或根的重量(干重)或单株根的数目
(4)AMF中含有磷酸酶,促进土壤中的磷元素转变为速效磷被大豆吸收,同时吸收的P元素促进根瘤的形成,可增强生物固氮,从而提高大豆产量
【分析】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和,后者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小问1详解】
豆田中,所有的大豆植株和其上共生的AMF、ML不能共同形成一个群落;原因是群落是指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种群的集合,在该豆田中不仅只有AMF、ML和大豆种群(还有其他种群)。
【小问2详解】
三重共生体系中三种细胞分别为植物根细胞、真菌细胞和细菌细胞,植物根细胞、真菌细胞属于真核细胞,细菌细胞属于原核细胞,三者共有的细胞结构是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等;ML(原核细胞)区别于其他两种细胞(真核细胞)最显著的结构特点是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小问3详解】
要验证接种AMF和ML都对大豆根系生长有促进作用,且二者共同协作时促进作用更强,至少要设置4个组别进行实验,分别是对照组(不接种AMF和ML的大豆)、只接种AMF的大豆、只接种ML的大豆、接种AMF和ML的大豆;实验的结果可以通过测定根的长度或根的重量(干重)或单株根的数目来分析比较。
【小问4详解】
进一步研究发现,土壤中的磷元素要转变为速效磷才能被大豆吸收,速效磷的转变需要磷酸酶,据此推测同时接种AMF和ML能够显著提高大豆产量的机制可能是AMF中含有磷酸酶,促进土壤中的磷元素转变为速效磷被大豆吸收,同时吸收的P元素促进根瘤的形成,可增强生物固氮,从而提高大豆产量。
22. 碱蓬常生长在盐碱地,能吸收盐碱地中的盐分及重金属,改善生态环境。碱蓬茎叶中的叶绿素不耐低温,但甜菜红素较稳定,可用来作做口红;其种子含油量25%左右,可榨油供工业用。耐盐植物可通过调节细胞内渗透压来适应环境,研究发现,随着盐碱地中盐度的增加,碱蓬细胞中β淀粉酶含量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1)秋季碱蓬从绿色变为红色,与这种现象相关的色素存在于______(细胞器)。
(2)碱蓬中的脂肪可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脂肪______(填“是”或“不是”)生物大分子,碱蓬种子榨出的油在室温下常为液态的原因是______。
(3)β淀粉酶的作用体现了蛋白质的______功能。推测高盐环境下植物通过增加淀粉酶含量来抵抗高盐环境的机理是______。
(4)研究发现,裸地的地表土壤得不到有效的覆盖,随着地表水分蒸发,土壤表层继续积盐而使含盐量增加。裸地种植碱蓬后发现,随着碱蓬的收获,土壤的含盐量变化如图所示。基于上述研究,分析种植碱蓬使土壤含盐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1)叶绿体和液泡
(2)①. 不是 ②. 构成碱蓬脂肪的脂肪酸为不饱和脂肪酸,熔点低
(3)①. 催化 ②. 高盐环境下淀粉酶含量增加,使细胞中淀粉水解增加,增加还原糖含量,提高细胞内渗透压
(4)碱蓬可以从土壤中吸收盐分,同时碱蓬覆盖地面降低了地面水分蒸发
【分析】脂肪是最常见的脂质,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还是一种良好的绝热体,起保温作用,分布在内脏周围的脂肪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
【小问1详解】
秋季碱蓬从绿色(叶绿素)变为红色(类胡萝卜素、液泡中的色素),故与这种现象相关的色素存在于叶绿体和液泡中。
【小问2详解】
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不是生物大分子;构成碱蓬脂肪的脂肪酸为不饱和脂肪酸,熔点低,故碱蓬种子榨出的油在室温下常为液态。
【小问3详解】
β淀粉酶的作用体现了蛋白质的催化功能;高盐环境下淀粉酶含量增加,使细胞中淀粉水解增加,增加还原糖含量,提高细胞内渗透压,从而抵抗高盐(高渗透压)环境。
【小问4详解】
据图可知,种植碱蓬使土壤含盐量下降,其原因可能是碱蓬可以从土壤中吸收盐分(减少溶质),同时碱蓬覆盖地面降低了地面水分蒸发(减缓溶剂的减少)。
23. 细胞之间的连接方式主要包括封闭连接、锚定连接和通讯连接,相关结构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为细胞膜分子结构的______模型,图中的①可以和细胞膜上的______结合发挥识别功能。不同细胞膜的生理功能不同,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物质②的______不同。
(2)紧密连接是封闭连接的典型,可通过限制细胞膜的______这一特点,来保证某些膜蛋白分子在各自固定区域内行使不同的功能。紧密连接具有屏障功能,能阻止可溶性物质通过细胞间隙互相扩散。为验证上述功能,研究人员将示踪物加入A侧,电镜观察发现示踪物不能进入B侧。分析该实验设计是否科学并说明理由______。
(3)锚定连接是通过细胞膜蛋白与细胞内的网架结构结合,将相邻细胞连接起来从而增强细胞承受机械力的能力,这种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胞内网架结构是______,该网架结构还锚定并支撑着许多______。
(4)典型的通讯连接的结构单位是连接子,若连接子蛋白磷酸化,其通透性增强,可允许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0的离子、氨基酸、信息分子等物质通过,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功能,这种通讯连接与植物细胞间的______结构相似。
【答案】(1)①. 流动镶嵌 ②. 蛋白质和脂质 ③. 种类和数量
(2)①. 流动性 ②. 不科学,没有证明物质不能由B侧进入A侧
(3)①. 细胞骨架 ②. 细胞器
(4)①.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②. 胞间连丝
【分析】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因此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生物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甲图为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图中的①糖类可以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和脂质结合发挥识别功能;不同细胞膜的生理功能不同,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物质②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小问2详解】
紧密连接是封闭连接的典型,可通过限制细胞膜的流动性,来保证某些膜蛋白分子在各自固定区域内行使不同的功能;紧密连接具有屏障功能,能阻止可溶性物质通过细胞间隙互相扩散,即物质不能通过紧密连接进入细胞,也不能通过紧密连接出细胞,故将示踪物加入A侧,电镜观察发现示踪物不能进入B侧,该实验设计并不科学,因为没有证明物质不能由B侧进入A侧。
【小问3详解】
锚定连接是通过细胞膜蛋白与细胞内的网架结构结合,将相邻细胞连接起来从而增强细胞承受机械力的能力,这种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胞内网架结构是细胞骨架;细胞骨架还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与其分布和运动密切相关。
【小问4详解】
典型的通讯连接的结构单位是连接子,若连接子蛋白磷酸化,其通透性增强,可允许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0的离子、氨基酸、信息分子等物质通过,说明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这种通讯连接与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在结构和功能方面比较相似。
24. 细胞核是细胞中非常重要的结构,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一个精密的“仪器”。回答下列问题:
(1)染色质的主要化学组成是______,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是______。
(2)核膜有______层磷脂双分子层,内质网膜与核膜相连接,还可与______直接相连。核膜上有核孔复合体,如图1所示。某些大分子如RNA、蛋白质等通过信号序列或者与其他分子结合,再由中央运输蛋白来介导该类物质的出入,说明核孔具有______功能。
(3)亲核蛋白是在细胞质中合成,输入细胞核内发挥作用的一类蛋白质。为探究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是由其头部还是尾部决定,某实验小组以非洲爪蟾卵母细胞的亲核蛋白为材料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及结果如图2所示。该实验运用了______技术,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4)核仁是真核细胞细胞核中最明显的结构。研究发现破坏核仁会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原因是______。
【答案】(1)①. DNA和蛋白质 ②. 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①. 2 ②. 细胞膜 ③. 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3)①. 同位素标记 ②. 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是由其尾部决定
(4)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仁被破坏,核糖体无法形成,导致蛋白质无法合成
【分析】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小问1详解】
染色质的主要化学组成是DNA和蛋白质,此外还有少量RNA。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小问2详解】
核膜有两层磷脂双分子层,内质网膜与核膜相连接,还可与细胞膜直接相连。某些大分子如RNA、蛋白质等通过信号序列或者与其他分子结合,再由中央运输蛋白来介导该类物质的出入,说明核孔具有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功能。
【小问3详解】
为探究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是由其头部还是尾部决定,结合图示可知,运用同位素标记的技术标记亲核蛋白,然后将尾部和头部分开分别注入细胞质,观察反射性是否进入细胞核。结果发现,放射性尾部进入细胞核,而放射性头部没有进入细胞核,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是由其尾部决定。
小问4详解】
由于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仁被破坏,核糖体无法形成,导致蛋白质无法合成,因此破坏核仁会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25. 人体缺乏尿酸氧化酶会导致体内嘌呤分解代谢的终产物是尿酸(存在形式为尿酸盐)。尿酸盐经肾小球过滤后,部分被肾小管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URAT1和GLUT9重吸收,最终回到血液(如图所示)。尿酸盐重吸收过量会导致高尿酸血症或痛风。回答下列问题:
(1)肾小管细胞通过转运蛋白URAT1和GLUT9重吸收尿酸盐,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______,这种功能特性的结构基础是______。
(2)肾小管细胞靠近肾小管管腔一侧成刷状缘,URAT1分布于肾小管细胞刷状缘,这种特殊刷状缘结构有利于尿酸盐的重吸收,原因是______。原尿中还有许多物质也需要借助转运蛋白通过肾小管细胞膜,这类跨膜运输的具体方式有______。
(3)正常大鼠体内有尿酸氧化酶,灌服尿酸氧化酶抑制剂后,可获得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鼠)。药物F为新研发的药物,某小组以大鼠为实验材料对药物F的降尿酸作用进行了如下研究,请完善相关实验过程。材料和试剂有:生理状况相似的正常大鼠若干只、模型鼠若干只、适宜浓度的药物F、生理盐水等。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①取模型鼠20只随机平分成两组,一组______,作为治疗组(甲组):另一组______,作为对照组(乙组):取生理状态相似的正常大鼠10只,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丙组)。
②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并记录各组大鼠血液中尿酸盐的含量;对测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③三组大鼠血液中尿酸盐的含量关系为______,说明药物F具有降尿酸的作用。
(4)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实验中治疗组肾小管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URAT1和GLUT9的含量明显少于乙组,据此推测药物F发挥作用的机理可能是______。
【答案】(1)①. 选择透过性 ②. 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或转运蛋白空间结构的变化
(2)①. 膜面积大,可分布的转运蛋白URAT1数量较多 ②. 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3)①. 灌服适量的药物F ②. 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 ③. 乙组>甲组>丙组(或乙组>甲组≥丙组)
(4)降低了肾小管细胞膜上URAT1和GLUT9的含量,减少了尿酸盐的重吸收
【分析】本实验是实验目的是探究药物F对大鼠将尿酸作用,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使用药物F,检测指标是血液中尿酸盐的含量。
【小问1详解】
肾小管细胞通过转运蛋白URAT1和GLUT9重吸收尿酸盐,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在该物质运输过程中需要转运蛋白的参与,且转运蛋白的结构会发生改变,因此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或转运蛋白空间结构的变化。
【小问2详解】
肾小管刷状缘结构有利于尿酸盐的重吸收,原因是膜面积大,可分布的转运蛋白URAT1数量较多。原尿中的水通过水通道蛋白被重吸收,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原尿中的无机盐被重新吸收,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小问3详解】
本实验是实验目的是探究药物F对大鼠将尿酸作用,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使用药物F,检测指标是血液中尿酸盐的含量。因此需要取生理状态相似的正常大鼠10只,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丙组),用来判断药物F将尿酸作用的效果,模型鼠20只随机平分成两组,一组灌服适量的药物F,作为治疗组(甲组);另一组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乙组)。乙组为模型鼠,尿酸含量最高;丙组为正常大鼠,血液中尿酸最低;甲组为模型鼠,用药物F处理,药物F降低血液中尿酸的含量,尿酸含量低于甲组,大于或等于丙组。综上分析,三组大鼠血液中尿酸盐的含量关系为乙组>甲组>丙组(或乙组>甲组≥丙组)。
【小问4详解】
由于上述实验中治疗组肾小管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URAT1和GLUT9的含量明显少于乙组,因此推测药物F发挥作用的机理可能是降低了肾小管细胞膜上URAT1和GLUT9的含量,减少了尿酸盐的重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