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不可复制的,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经典是思想与意义的渊薮
经典,用卡尔维诺的话说,“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当然,这也需要读者是一个有思想、有发现能力的人。任何经典,总是活在当下,总是与一切时代同在,回答每一个它的读者所处时代必然会提出的问题。对于一个真正有思想能力和发现能力的人来说,所有的经典都是他那个时代的经典。只有思维能力孱弱、缺乏足够想象力的人,才会把《论语》或《史记》看作是过去时代的书。也没有任何一个好学深思者,会认为《荷马史诗》表达的只是虚构的希腊神话,而不是复杂的人类经验。
经典与一般著作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们不是单纯的书,而是人类经验不可分割的基本组成部分,与人类一起生活、成长;另一方面,阅读经典是人类成长的基本方式,人类每次总是带着新的经验和新的思想去阅读经典,经典也因而每次都会展现出新的深度和广度,这也就是为什么释义学必然是阅读经典的基本方法论。经典是意义的渊薮,是思想取之不尽的源泉。朱熹倾几十年之力于《四书集注》,原因即在于此。经典是无法一览无余的,它随着我们的理解力和领悟力,以及我们的问题意识的提高而愈益精深博大,不可方物。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根据柯林武德在其自传中提出的问题逻辑,论述了他自己的释义学的问答逻辑的思想。大意是柯林武德认为,理解一个文本首先要理解它所要回答的问题;而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文本的首要前提是我们先向它提出问题,然后将文本视为对我们问题的回答。“因为提出问题,就是打开了意义的各种可能性,因而就让有意义的东西进入自己的意见中。”文本的意义是无穷尽的,因为一代又一代的人会提出不同的问题,以不同的方式去理解,文本因而获得新的意义。这样的问答逻辑主观主义的意味是很明显的,它强调的是读者的主动性,文本似乎只能通过被动回答读者或解释者所提的问题,来产生它的意义,却没有看到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对读者的引导作用。读者不可能随便提问,问题也不可能不围绕着文本提出。作为经典的文本更是对读者有重要的引领之功,它们会将读者引领到一个全新的问题领域和意义领域。即使是对经典提出批判性问题的读者,也必须首先理解了文本的特殊意义。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相关问题。
任何对经典的注释、评论、诠释都无法替代对经典本身的研读。众多关于经典的二手著作与经典本身相比只有次要的意义,也证明经典本身的意义是不可抹杀的,是决定性的。经典本身是泉眼,由种种解释得来的意义只是从中产生的泉水。泉眼及其生长机制产生了泉水,而不是一代又一代的诠释造成了泉眼,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此外,诠释不总是合理的,但不合理的诠释丝毫不会影响经典本身的地位。经典存在于解释之中,但解释并不等于经典。任何诠释和阐释都是在经典本身的问题刺激下产生的,在此意义上,单纯的注释还算不上完全意义的阐释。但这不等于我们为了要达到某种具体的目的去读经典。阅读经典应该本身就是目的,我们不能将经典作为一个需要我们从外部加以征服的客体来对待,而应该将阅读经典作为丰富我们思想和经验的必由途径,作为我们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来对待,使之最终融入我们的生命和生活。西人说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即有此意义在。夫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也说明古人皓首穷经,首先不是为了实用的目的,而是以其本身为目的。“穷经”(阅读经典)为了求道,生命通过得道而完善、丰富和提高,进而融入宇宙万化,与天地参。经典之所以能融入我们的生命,构成生命经验的内在骨骼,是因为真正的经典不管主题内容为何,总是与宇宙人生的基本问题有关,构成我们安身立命的依靠。卡尔维诺甚至说,经典是“一本与古代护身符不相上下的书”,也是这个意思。经典涉及人类终极关怀的基本问题,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经典也。
(摘编自张汝伦《阅读经典的意义》)
材料二:
如何阅读经典
首先,我觉得阅读经典一定要有敬畏心。经典是由少数不世出(不是每代都有)的天才创造的文明的大经大法,它们实际上表达了人类文明的基本原则和人类思想情感的基本特征。它们体现了人类最可宝贵的智慧、追求、理想和热情,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没有敬畏之心,我们就无法真正从中学到经典所表达的人类最美好的东西。今天的人们出于现代人的无知与狂妄,总觉得古人不过如此,比起我们来差远了,至少他们不懂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不知道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不少人书还没看懂,就在那里对经典及其作者评头论足,横加指责,这是今天常见的现象,这是非常荒谬的。没有敬畏心,我们根本无法进入经典的精神世界。
其次,我们要明确阅读经典的目的。经典在形式与内容上都相当完美,都能给予我们很多东西。但修经典首先是求道,弄清经典要向我们传达的人类普遍的道理和真理,因此,我们在续经典的时候,先要去发现它所传达的道理。但是,一般的经典不会像教科书那样,一条一条把道理现成摆在那里,我们一看就明白了。经典讲的道理一般都是大道理,大道理总是复杂的,需要我们去分析、去研究。而分析研究要求我们对经典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不能放过,作者的修辞、语气、比喻、表述顺序,都必须仔细研究,反复阅读,才能有所收获,才能把握经典要告诉我们的真理。
(摘编自张汝伦《阅读经典的意义》)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有人认为《论语》《史记》是过去时代的书,《荷马史诗》是虚构的希腊神话,但对真正的读者而言,这些书中都包含着复杂的人类经验。
B.柯林武德认为首先要理解文本所要回答的问题而伽达默尔认为是读者先向文本提出问题之后文本再作出回答,作者不认同两者的观点。
C.根据材料一,阅读经典能丰富我们的思想和经验,让生命得到完善、丰富和提高,阅读经典本身就是目的,而非首先以任何具体的实用目的为目的。
D.根据材料二,阅读经典的目的是求道,需要我们从内容到形式去深入分析和研究,才能把握经典的大道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是意义和思想的源泉,能回答任何时代的读者提出来的问题,所以朱熹和当代的我们读《四书》一定都能获得所需要的答案。
B.读者首先要理解经典文本的特殊意义,例如一个对《庄子》毫无理解的人,是不可能对《庄子》的“适性逍遥”思想提出批判性意见的。
C.我们不能将经典作为一个需要我们从外部加以征服的客体来对待,是因为经典阅读对读者而言存在障碍,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活动,很多人力不能及。
D.经典体现了人类最可宝贵的智慧。如果一个人对经典作品表示不喜欢、不认同,那他是非常荒谬的,也根本无法进入经典的精神世界。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统观两则材料,条理清晰,按照经典是什么,为什么要读经典和如何阅读经典的思路展开论述。
B.材料一第二段主要采用比较论证和例证法,鲜明有力地阐释了经典的特点。
C.材料一第四段引用《论语》“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证明阅读经典首先要培养对经典的兴趣。
D.材料二第一段指出现代人在对待经典上的一些弊病,体现论说文对现实问题的批判与关照。
4.请简要赏析材料一画线部分中“泉眼”和“泉水”的表达效果。
5.《红楼梦》是高中阶段的必读书目。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力作,《红楼梦》阅读值得持续进行。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高中生该如何阅读《红楼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威克菲尔德
[美]霍桑
①记得哪份旧杂志还是报纸上登过一篇故事,据说是真人真事。说是有个男人——姑且称他戚克菲尔德吧——离家出走许多年。此事纵然算不上最恶劣的,也算得上记录在案的最离奇的丈夫失职事例了。并且,在人类一切怪行中也堪称了不起的任性举动。这对夫妇住在伦敦,丈夫借口出门旅行,在离家很近的街上租了房子,在那儿一住就是二十年,听任妻子和亲友音讯全无,而且丝毫不存在这样自我放逐的理由。二十年来,他天天看见自己的家,也时常看到遭他遗弃的可怜而孤独的太太。婚姻幸福中断了如此之久——人人以为他必死无疑,遗产安排妥当,他的名字也被遗忘。妻子早就听天由命,中年居孀了。忽一日,他晚上不声不响踏进室门,仿佛才离家一天似的。从此成为温存体贴的丈夫,直到去世。
②故事梗概就记得这些。但此事,虽说纯属别出心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却以为,它真能引起人类慷慨的同情心。咱们心里清楚,咱们自己绝不会去干那种事,可总觉得也许有人会干的。至少它常常浮现在脑际,令我拍案称奇,觉得故事一定当真,而且对主人翁的个性也形成看法。要是读者乐意,愿意听我聊聊威克菲尔德二十年来的荒唐行径,我也欢迎。
③威克菲尔德是何等样人呢?咱们尽可自由想象,随意称呼。他其时人届中年,对妻子从未爱得如醉如痴,如今更是冷静下来,习以为常,风平浪静。在所有丈夫当中,他大概最忠实,因为生性疏懒,感情不论何处寻到归宿,就安营扎寨。他脑筋聪明,却老是懒洋洋地想呵想呵,漫无目的。要不就是缺乏达到目的的活动。他思想萎靡无力,很难抓住恰当的言词表达。想象力这个词儿,按其本来词义理解,根本不是威克菲尔德的天赋。这么颗冷漠却不曾堕落或用情不专的心,这么个从无狂热念头,也不为标新立异而迷乱的脑筋,谁会料到,他竟在怪人怪行当中首屈一指呢?
④咱们现在来想象一下威克菲尔德向妻子道别的情形。那是十月里一个黄昏,他跟太太说要搭夜班马车到乡下去。她很想问问他路有多远,去哪里,大概啥时回来。可是,为纵容他那种故弄玄虚无伤大雅的爱好,就只看了他一眼算作询问。他告诉她一定别指望他乘回头车回家,要是耽搁三四天,也用不着担心。他伸出手去,她把手给他,以十年夫妻理所当然的方式,接受了他临别的一吻。门在他身后关上之后,她发现它又给推开了一条缝。透过这条缝,丈夫的脸在朝她微笑,一会儿就不见了。
⑤已届中年的威克菲尔德就这么走了。几乎决心要整整一个星期不回来,让他的好太太着着急。他拐上几个没必要的弯,再打几个冤枉来回之后,就安安远逸地歇在了一间小小公寓的炉火旁边,原来早就订好的呀,就在自家旁边的一条街上,这就是他旅行的终点。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气,神不知鬼不觉就到了这里。不一会儿,他仿佛听到远处有人呐喊,像在呼唤他的名字。不用说,准有一打好管闲事之徒一直在盯着他,把这事儿一古脑儿告诉了他妻子。可怜的威克菲尔德!你真不知道,大千世界中你有多么微不足道!除了上帝,没人在盯你的梢!
⑥威克菲尔德按时上床躺下。从头一阵瞌睡中惊醒,发现胳膊摊在陌生的床上,地方好大,好空,好孤单哟。“不,”——他一面裹紧被子一面想——“我可不要一个人再过一晚上了。”
⑦早上他比平时起得早,开始考虑自己到底想干什么。他的思维就是这么杂乱无章,走出这一步还以为目的明确,结果却对自己无法解释。他发觉自己急于知道家里的情况——他那模范妻子会如何忍受一星期独守空房。看看以他为中心的那片家人与环境的小天地,没了他会受什么影响。他冒险走了出去,有点儿打算穿过街口,朝自己抛弃的家匆匆看上一眼。习惯带着他完全不自觉地走近家门。在这危险的一刹那,他被自己脚步刮擦台阶的声音惊醒。“威克菲尔德!你要去哪儿?”他拔腿就逃。逃跑时惶惶然想到,滚滚人流中,她的目光一定认出他了。他心里好快活,虽然有些头昏脑胀。
⑧在他失踪后的第三个星期,发现了不祥之兆,一位药剂师进了他的家门。第二天傍晚,一位神色严肃的大夫又进了威克菲尔德的家门。过了一刻钟,他出来了,该不是预告葬礼吧?亲爱的女人!她会死么?此时此刻,威克菲尔德激动得仿佛动了感情,可他还是在外面徘徊,不肯去妻子床边,向良心讨借口说,不该在这种时候去打搅她。即算还有别的原因阻止他前往,他也不明白。几星期后,她渐渐康复,危机过去。她的心充满悲哀,不过已平静下来,随他早归晚归,心儿再不会为他动荡不安了。
⑨现在来瞧瞧这一幕!在熙来攘往的大街上,咱们认出了一个人,他如今已见衰老,瘦骨嶙峋,狭窄的前额皱纹深深,眼睛细小无神,有时忧心忡忡,目光游移不定,更多时候却似乎在注视自己内心。他低着头,侧身而行,步态无法形容,好像不愿正对世人。他沿着人行道侧身前行,在对面有个胖胖的老妇,红颜已逝,手中握着本祈祷书,正往远处的教堂走去。她一副长期寡居的宁静神态。正当那个瘦男人和这个胖女人走过的时候,人流发生了小小的拥塞,使他俩直接相遇,两人手碰手,身体紧挨着身体。两人站定,面对面,相互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十年阔别之后,威克菲尔德就这样与妻子重逢!
⑩人潮退去,将他俩各自卷开。端庄的寡妇恢复原先的步子,接着走向教堂。不过,在门口她停了一下,朝大街投去困惑的一瞥。然而她还是进去了,边走边打开祈祷书。而那个男人!一脸狂乱,连忙赶回寓所,插上门,扑倒在床上,深埋多年的感情喷薄而出。他生活的全部悲惨与不可理喻一下子展现在眼前。他激动地喊道:“威克菲尔德!威克菲尔德!你疯啦!”
⑪失踪后的第二十个年头,一天傍晚,威克菲尔德习惯地朝他仍称为自己家的地方信步走去。在家门附近驻足,透过二楼起居室的窗户,威克菲尔德看到天花板上映出一个奇形怪状的人影,那是善良的威克菲尔德太太!那帽子、鼻子、下巴,还有浑圆的腰身,活像一幅美妙的漫画。而且,她还在跳舞,对这么个老寡妇来说,也太快活了。正看着,阵雨袭来,给一阵粗野的狂风一刮,直扑威克菲尔德的面孔和前胸。威克菲尔德爬上阶梯。自上次下得楼来,二十个春秋已使他腿脚僵硬——可他自己还不明白。站住,威克菲尔德!要去已被你遗弃的唯一的家么?那可就等于踏进坟墓啦!门开了,他走了进去。咱们瞥见了他的面孔,认出了他那狡黠的微笑,那不正是他一直在跟妻子开的这个小小玩笑的前兆么!
(有删改)
材料二:
知道霍桑的人,似乎都总是认为他是个令人愉快的作家,有着令人愉快的文笔,一个言之无物的人。人们对这个纳撒尼尔·霍桑的看法真是大错特错,因为此人有些故事是蓄意蒙骗——明目张胆地蒙骗——那些跑马观花的读者。
——赫尔曼·麦尔维尔(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之一)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人物塑造的技巧层面看,作者在塑造威克菲尔德时显得比较抽象和模糊,缺乏具体的细节感,因此这个人物形象显得不够生动。
B.一个叫威克菲尔德的男人离家出走许多年。威克菲尔德的突然离开虽然没有具体的原因,但究其根本,在于一种病态的虚荣心。
C.作者在小说文本中将这个故事讲了两遍:第一遍就是第一段,是故事情节的概述;第二遍掺入了大量的想象、猜测与细节还原。
D.威克菲尔德的出走反映出现代人类的孤独和异化,也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是痴迷于出走还是指望出走后得到世界的关注都是不可能的。
7.下列对小说主人公威克菲尔德的心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威克菲尔德在和妻子告别时,已经打定主意要故意失踪,说明他很清楚自己究竟在做什么和要的是什么。
B.威克菲尔德其实很在乎自己的妻子,他拒绝探望因他而生病的妻子,是因为新的秩序已经建立,再退回旧秩序太难了,因此他的不归家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C.离家十年后,当威克菲尔德和妻子在人潮中直接相遇,而妻子没有认出他时,他感到一种巨大的慌乱和无措,是因为他发现妻子已经不再爱他了。
D.当威克菲尔德再次踏入家门时,他依然在抗拒回家,但最终他还是走了进去,说明他的内心是脆弱的,他的出走是不坚定的。
8.霍桑用“幻影”定义自己的小说,主要是指他讲的故事都像是“与现实接壤”的幻想。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个特点。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武王侵随,使蘧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王毁军而纳少师。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拴肥脂,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脂’,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瘀蠡也,谓其备脂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洁案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节选自《春秋左传·桓公六年》)
材料二:
古之善将者有四:示之以进退,故人知禁;诱之以仁义,故人知礼;重之以是非,故人知劝;决之以赏罚,故人知信。禁、礼、劝、信,师之大经也。未有纲直而目不舒也,故能战必胜,攻必取。庸将不然退则不能止进则不能禁故与军同亡。无劝戒则赏罚失度,人不知信,而贤良退伏,谄顽登用,是以战必败散也。
(节选自《将苑·善将》)
9.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庸将不然A退B则不能C止D进E则不能F禁G故H与军同亡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文中指披上,与《屈原列传》中“被发行吟泽畔”的“被”意思不同。
B.图,文中指计议,与《孔雀东南飞》中“不图子自归”的“图”意思相同。
C.庶,文中指或许,与李密《陈情表》中“庶刘侥幸”的“庶”意思不同。
D.信,文中指诚信,与《苏武传》中“信义安所见乎”的“信”意思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武王派蘧章与随地共商和解事宜,随人派少师负责议和,楚武王一面攻击敌军一面迎接少师。
B.斗伯比向楚武王提出的建议虽然受到熊率且比的质疑,但经过解释后最终得到了楚武王的采纳。
C.随侯认为自己的祭品肥硕,谷仓和祭器丰盈,季梁借此时机劝说随侯修明政教以达成诚实祭祀。
D.《将苑》认为做不到禁、礼、劝、信就会导致贤德的人远走,谄媚狡猾的小人得势,出战必败。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2)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
13.治国与治军有相通之处,请简要说明材料一中随国“善将”的表现。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
杜荀鹤
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
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
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①兼得一般平。
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
注:①岐:同“歧”,岔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搅”一字颇有讲究,极尽夸张地写出寒风呼啸,有摧枯拉朽之势。
B.颔联通过写飞禽无影、竹枝折断,直接表现出雪之大、雪之厚。
C.颈联写景由远及近,描绘出窗雪覆盖大地,茫茫无垠的景象。
D.本诗没有一个“雪”字,但雪又无处不在,诗人善于运用细节来描绘雪景。
15.诗歌尾联充满理趣,且饱含儒家的思想情怀。请结合所学课文《十二章》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简要概括并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述而》中的“我欲仁,斯仁至矣”与《论语·颜渊》中的“,”,都强调了提高自我修养依靠自觉的儒家思想。
(2)《大学之道》中,论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后意念才能真诚的句子是“,”。
(3)自我夸耀常常只得一时风光,难以维持。《老子》中的“,”正好说明这个道理。
(4)《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的句子:??
(5)“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是电影《战狼》中的一句台词,强烈表达出爱国护国的决心和同仇敌忾的豪情。《诗经·无衣》中“,”与之相似,表现秦人修整兵器,决意共同抗敌。
(6)管弦,原指管乐器与弦乐器,在古代诗文中多以此借代音乐,比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林文庆又提出要克扣一笔经费,教授们纷纷反对。林文庆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
林文庆话音刚落,鲁迅一下子站了起来,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拍在桌上:“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
阅读上面的故事,分析鲁迅在说话时故意犯了哪种逻辑错误?这样言说有何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词语是造句成文的基础,词语的选择,不仅讲究用“对”, ① ;既要准确,也要生动。古人早就有“炼字”一说,作诗时需( A ) ,常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现代作家在文学创作时也非常注重遣词造句。从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手稿上,我们便( B ):文章的第二段共272字,鲁迅手稿上却有多达19处修改。例如: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原稿:背脊),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原稿:后身)喷出一阵(原稿:一股)烟雾。
从文章的修改可见先生运笔之细致,遣词之严谨,可以说是用“好”词的典范。要用“好”词,就要仔细辨析词义,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把握其用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词义也会不断发生变化,我们如何把握多个词义之间的关联呢?
我们可借助汉字结构,厘清词义演变的线索,从而把握多个词义之间的关联,以“班”为例,“班”是个多义词,常用的意义有三个:一是“为了工作或学习等目的而编成的组织”,如“班级”; 二是“指一天之内规定的工作或执勤时间”,如“上班”; 三是“用于定时开行的交通运输工具”,是量词,如“最后一班飞机”。
今天来看,这几个意义之间的关联已不甚清楚,此时借助“班”字的结构,则能够追本溯源, ② 。 “班”是个会意字,金文写作,两块玉中间一把刀,表示用刀把玉分成两块,“班”的本义就是“分玉”,引申为“分开”之义。在古代,玉还是身份的象征,所以“班”不是简单的分玉,在分玉(给臣下) 的同时还暗含着 ③ 。如“班序”就是指“按官爵排列的次序”。而“上班”最初表示“到你应该到的位置上去”,也就是“( C )”。后来,“上班”就发展为“每天按规定时间到工作地点去”之义。“班级”的“班”也是由“排列”之义产生而来的,即为了把一群人分开,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就组成了班级。
18.下列句子中的“你”和“到你应该到的位置上去”中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周朴园:你是新来的下人?
B.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C.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给时间。
D.小明看到试卷上因粗心而丢的分,不禁埋怨自己:“你呀,真是太马虎了!”
19.请在文中括号A、B、C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高中语文传统文化专题的小组研习活动中,大家读了以下关于“始”“终”的文句颇有感慨:“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其先后,则近道矣”(《大学之道》)“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四章》)。
如果你是小组成员之一,对于一件事情的“始”和“终”有什么经验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发言稿作为研习成果在班会上交流,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B 2.B 3.C 4.“泉眼”和“泉水”均采用比喻论证法,把经典比作“泉眼”,把由种种解释得来的意义比作“泉水”,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经典和解释之间的关系,即经典存在于解释之中,但解释并不等于经典。解释所获得的意义来自于经典本身,任何对经典的解释都无法替代对经典本身的研读。(大意对即可)5.示例:①要怀着敬畏之心去阅读经典。深入感受经典小说《红楼梦》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时代特征,体悟宝黛恋爱悲剧的审美价值。
②要明确阅读经典的目的。如通过《红楼梦》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百态,以及建筑、服饰等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③细读文本,揣摩语言,反复阅读。如研读《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判词是怎样预示了人物的命运。
④将经典融入我们的生命和生活。如从《红楼梦》中感受认识社会历史的复杂性,锻炼和提高思维的能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作者不认同两者的观点”错误。作者只是不认同伽达默尔的问答逻辑。根据原文“这样的问答逻辑主观主义的意味是很明显的,它强调的是读者的主动性,文本似乎只能通过被动回答读者或解释者所提的问题,来产生它的意义,却没有看到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对读者的引导作用”可知,作者否定伽达默尔的问答逻辑片面强调读者主观性的问题。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
A.“当代的我们读《四书》一定都能获得所需要的答案”错误。“一定”用词太绝对。根据原文,要想获得答案,需要读者是一个有思想、有发现能力的人。
C.“是因为经典阅读对读者而言存在障碍,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活动,很多人力不能及”错误。根据原文,我们不能将经典作为一个需要我们从外部加以征服的客体来对待,是因为“阅读经典本身就是目的”。选项因果失当。
D.“如果一个人对经典作品表示不喜欢、不认同”错误。“阅读经典一定要有敬畏心”并不意味着不能“对经典表示不喜欢、不同意和反对”。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C.“证明阅读经典首先要培养对经典的兴趣”错误。引用《论语》“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为了证明把阅读经典本身作为目的。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及其效果的能力。
“泉眼”和“泉水”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经典被比作“泉眼”,由各种解释得来的意义被比作“泉水”。这一比喻形象地揭示了经典与解释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经典的重要地位。
经典被视作源头,是滋养和生发意义的基础,而解释是从经典中流出的具体意义。尽管解释可以丰富和延展经典的内涵,但其根本仍然依赖于经典。由此说明,经典是产生意义的根源,而解释只是汲取和传达这些意义的渠道。因此,再多的解释都不能取代对经典本身的直接阅读。经典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权威,其所蕴含的意义和智慧在直接的接触和研读中才能被更准确和深刻地领会。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首先,我觉得阅读经典一定要有敬畏心”“没有敬畏之心,我们就无法真正从中学到经典所表达的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没有敬畏心,我们根本无法进入经典的精神世界”可建议,要怀着敬畏之心去阅读。《红楼梦》作为经典,应被视为封建社会缩影,高中生可通过对作品的感悟,深入感受经典小说《红楼梦》的所揭示的时代特征、刻画的人物形象、传达的精神、寓意的道理,还可以体悟宝黛恋爱悲剧的审美价值等。
依据“其次,我们要明确阅读经典的目的。经典在形式与内容上都相当完美,都能给予我们很多东西”可建议,要明确阅读目的。《红楼梦》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可让读者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高中是可以通过《红楼梦》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百态,以及建筑、服饰等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依据“读经典首先是求道,弄清经典要向我们传达的人类普遍的道理和真理,因此,我们在读经典的时候,先要去发现它所传达的道理”“经典讲的道理一般都是大道理,大道理总是复杂的,需要我们去分析、去研究。而分析研究要求我们对经典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不能放过,作者的修辞、语气、比喻、表述顺序,都必须仔细研究,反复阅读,才能有所收获,才能把握经典要告诉我们的真理”可建议,细读文本,揣摩语言,反复阅读。如研读《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判词是怎样预示了人物的命运。
依据“阅读经典应该本身就是目的,我们不能将经典作为一个需要我们从外部加以征服的客体来对待,而应该将阅读经典作为丰富我们思想和经验的必由途径,作为我们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来对待,使之最终融入我们的生命和生活”可建议,将经典融入我们的生命和生活。如从《红楼梦》中感受认识社会历史的复杂性,锻炼和提高思维的能力。
【答案】6.A 7.D 8.①叙述技巧上,作者在第一段交代这故事不是他个人创造的幻影,而是从某份杂志或报纸上看到的“真人真事”,强调故事的真实性,但接下来他又引领读者开始幻想这个故事的细节,强调故事的虚构性,让读者在真实和幻想中来回切换。
②情节上,威克菲尔德出走的故事是荒诞的,离奇的,像是作者的幻想,但它又不脱离尘世,不坠入空想,一切都以现实为基础,与现实接壤。
③人物塑造上,作者让读者自由想象威克菲尔德的形象,但威克菲尔德又非奇人、疯人,而是像极了现实中的大多数人。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的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这个人物形象显得不够生动”错误。威克菲尔德和注重塑造人物形象的小说里的主人公不一样,他是有寓言色彩的,他的美恰恰在于他的抽象,也正是这种作者刻意为之的“不生动”,才激发了读者对人物无限的想象,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个人物本身不够生动。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A.“说明他很清楚自己究竟在做什么和要的是什么”错误。他虽然事先想好了逃离的计划,但他从家里出走的第一个晚上躺在旅馆的床上时,感到一阵孤独,于是他说:“不,我可不要一个人再过一晚上了”。早上起来他又开始考虑自己到底想干什么,走出这一步还以为目的明确,结果却对自己无法解释; 当他偷偷溜回家习惯性的往里走时,他又转身逃跑。二十年后归家时,他依然拒绝回家,但还是不自觉地走进了家门。这样的情景反复出现,说明无论是离家还是归家,威克菲尔德都没有清楚的考虑过自己究竟在做什么和要的是什么,只是顺着杂乱无章的思维反复着自己的行为,处于一种犹豫不定踌躇不前的状态。
B.“威克菲尔德其实很在乎自己的妻子”错误。原文说他对妻子从未爱得如痴如醉,现在更是习以为常,风平浪静; 几乎决心要整整一个星期不回来,让他的好太太着着急。说明他并不在意自己的妻子,他出走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对妻子的重要性;“此时此刻,威克菲尔德激动得仿佛动了感情”,“仿佛”二字也说明他对妻子并无深厚的感情,所以他并不在乎自己的妻子。他不归家照顾生病的妻子也不是无奈之举,而是执着于继续在妻子那里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C.“他感到一种巨大的慌乱和无措,是因为他发现妻子已经不再爱他了”错误。威克菲尔德慌乱无措,不是因为发现妻子不再爱他了,而是他认识到自己出走引起的微小波澜早已复归平静,他曾经为了证明自己的意义而出走,现在他的证明反而使他与这个世界脱离了关系,原来他的存在已经没有了意义。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叙述技巧上,作者在第一段通过引述某份杂志或报纸上看到的“真人真事”,初步建立了真实的基础,让读者相信这可能是一件真实发生的事件。但随后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想象与描述,将故事情节丰富化,呈现出其来源于想象的成分,“威克菲尔德是何等样人呢?咱们尽可自由想象”“咱们现在来想象一下威克菲尔德向妻子道别的情形”,引导读者在介于真实与幻想之间的虚实结合中理解故事。这一技巧使故事更具吸引力和发人深省的力量。
②在情节构建上,威克菲尔德的出走显得颇为荒诞与离奇,似乎是纯粹的幻想产物,然而作者设计的情节并没有完全脱离现实,反而牢牢地基于现实的环境和人性之中。威克菲尔德的迟疑、内心挣扎等都源于现实中普通人的内在矛盾与孤独感,这使故事虽然看似荒诞,但却触碰到现实中的某种真实感,使得故事与现实具有接触点,这种“与现实接壤”的叙事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③人物塑造上,作者并没有为威克菲尔德创建一个固定的形象,而是通过少量的描述,让读者自行在脑海中勾勒他的个性和长相。这种矛盾在于,威克菲尔德并不是一个极端或疯狂的角色,相反,他的出走和选择与现实生活中人类的某种内心隐秘相通:疏懒、无目标甚至某种疏离。因此,他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人们内心深处一种逃避愿望的具象化,使得这一人物形象更为丰富且具有思考空间。
【答案】9.ADG 10.B 11.A 12.(1)现在百姓饥饿而您称心满足,祭官诈行谎言来祭祀,我不觉得这种做法可行。
(2)如今,百姓各有自己的心事,鬼神也就没有了主人,即使您的祭礼丰盛,那又有什么福报呢?13.①季梁告诉随侯行道而非行淫,才能民力富足,“示之以进退”。②随国修明政教,力图使百姓中没有谗慝奸诈之人,“诱之以仁义”。③随侯采取正确建议,行事有纲直而目舒。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无能的将领不是这样,下令撤退士卒不听指挥,下令进攻士卒没有节制,全军也就难逃灭亡的下场。
“庸将不然”中“庸将”作主语,“不然”作谓语,所以在A处断开。
“退则不能止”与“进则不能禁”为对称结构,所以在DG处断开。
故选ADG。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被:披上。/披散。句意:我们扩大军队,增加装备。/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咏。
B.错误。图:计议。/料想。句意:这是为以后计议。/想不到没有去接你你竟然自己回到家里。
C.正确。庶:或许。/希望。句意:或许能免受祸患。/希望刘氏能幸运地(蒙您恩典)。
D.正确。信:诚信。句意:所以士卒有诚信。/信义又能在哪里显示呢?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楚武王一面攻击敌军一面迎接少师”错误。根据原文“王毁军而纳少师”,可知楚武王故意以军容疲弱的状态来接待少师。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馁”,挨饿;“逞欲”,纵情享乐;“矫举”,诈称,谎说。
(2)“乏”,没有;“虽”,即使;“其何福之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其有何福”。
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材料二中“示之以进退,故人知禁”,说的是善于领兵打仗向部下讲明进和退,所以士卒知道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材料一中“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季梁告诉随侯小能敌大,都是小行德义而大行邪恶。然后“示之以进退”,让随侯知道“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先把人民的事情办好,让国内的百姓普遍富有。
材料二“无劝戒则赏罚失度,人不知信,而贤良退伏,谄顽登用,是以战必败散也”,说的是劝戒不明,赏罚无度,失信于士卒,贤德之人纷纷远走,谄媚狡猾的小人得势,因此每战必败。所以要“诱之以仁义”使“人知礼”。材料一中“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无谗慝也”,随侯应修明政教,“诱之以仁义”,使百姓上下皆有美德且绝无二心,没有奸诈邪恶之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武王侵犯随国,派蘧章去求得成功,军队驻扎在瑕地等待谈判的结果。随国派少师来主持和谈。斗伯比对楚王说:“我们不能在汉水以东得志,全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啊。我们扩大军队,增加装备,以武力威胁邻国,他们因害怕而联合起来对付我国,因此很难离间他们。汉水以东的国家中,随国是最大的。如果随国扩张自己,必定会抛弃那些小国。小国离散,楚国就可以从中获利。少师这个人一向狂妄自大,请让我们的军队假装疲弱来使他更加傲慢。”熊率且比说:“随国有季梁,这样做有什么作用呢?”斗伯比说:“这是为以后做打算。少师很得他们君主的信赖。”于是楚武王故意以军容疲弱的状态来接待少师。少师回去后,向随侯请求追击楚军。随侯准备答应他。季梁阻止随侯,说:“上天正在帮助楚国。楚军的疲弱,可能是引诱我们上当,君王何必急于出师呢?我听说小国之所以能抵抗大国,是因为小国得道而大国无道。什么是道呢,就是忠于人民,而且能得到鬼神的信任。君王考虑如何利民,就是忠;祝史端正言辞向神灵祭告,就是信。现在人民在挨饿而君王仍纵情享乐,祝史在祭神时虚报功德,我不知道这样做如何能抵抗大国啊。”随侯说:“我上供的牲畜毛色纯正,膘肥体壮,祭器里的黍稷也很丰盛,怎么不能取信于鬼神呢?”季梁答道:“人民才是鬼神的主人啊。圣明的君主总是先把人民的事情办好,再致力于祭祀鬼神。所以在进献牲畜时祷告说‘请看献上的牲畜多么肥壮啊’,意思是说国内的百姓普遍富有,他们的牲畜肥壮而不断繁殖,没有生病,各种牲畜都十分充分。在奉上黍稷时祷告说‘请看献上的黍稷多么洁净而丰盛啊’,意思是说今年春夏秋三季都没有灾害,国内百姓多么和睦,收成多么好。在进献美酒时又祷告说‘请尝尝我们用好米酿成的美酒吧’,意思是说我国上下都有美德,不干违心的事。由此可见,所谓馨香,就是没有谗言和邪行。所以能够忠心从事三时的农作,讲习五教,亲睦九族,虔敬地祭祀鬼神。因此百姓都很和睦,鬼神也就会赐福,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很成功。如今,百姓各有自己的心事,鬼神也就没有了主人,即使您的祭礼丰盛,那又有什么福报呢?您还是先整顿内政,亲近周边兄弟国家,也许可以避免灾祸吧。”随侯感到恐惧,于是整顿内政,楚国也不敢侵犯随国了。
材料二:
从古至今善于领兵打仗的将领有四点原则:向部下讲明进和退,所以士卒知道什么是不应该做的;用仁、义的思想教育部下,所以士卒能知书达礼;告诫部下明辨是非,所以士卒能互相勉励;严格赏罚,所以士卒有诚信。禁、礼、劝、信是部队中的重要规范。没有主要的支架那么其它的细微末节不能自然地顺展开来,(有了法规,具体的内容也就明晰了,)这样军队就能战必胜,攻伐时得其所需。无能的将领不是这样,下令撤退士卒不听指挥,下令进攻士卒没有节制,全军也就难逃灭亡的下场。劝戒不明,赏罚无度,失信于士卒,贤德之人纷纷远走,谄媚狡猾的小人得势,因此每战必败。
【答案】14.D 15.
①推己及人。《十二章》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本诗中劝说穿着棉袍的公子不要说冷,因为路上还有光脚的樵夫,意在告诫权贵要关怀穷苦百姓,也表达出对豪门权贵自私自利、盘剥百姓的强烈不满。
②怜悯之心。孟子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说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看到樵夫在寒冷的冬天光着脚心生怜悯,表达了诗人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极尽夸张地”错误。“搅”可以理解为“搅动”,气势饱满,表现出北风大而有力,是实写,并无夸张。
B.“通过写飞禽无影、竹枝折断,直接表现出雪之大、雪之厚”错误。飞禽无影、竹枝折断是从侧面烘托雪之大、雪之厚,而不是“直接表现”。
C.“由远及近”错误。颈联先写“巢穴”,再写“歧路”,二者没有明显的远近之别,应是“由高到低”。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尾联“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的意思是:穿着锦衣华服的公子哥们,你们不要再抱怨天寒地冻了,你们没看到,那樵夫衣衫单薄正赤着脚在雪上行走。
①推己及人。《十二章》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对他人苦难有体谅、有关怀;本诗中“拥袍公子”与“樵夫”一着“袍”,一“跣足”,诗人设身处地从贫苦人民角度去想,劝说穿着棉袍的公子不要说冷,因为路上还有光脚的樵夫呢,借此提醒公子在自己享受温暖的时候,也要想到还有他人正在受寒,要体谅他人的处境,这也揭示了不同的阶层生活境遇悬殊的社会现实;“休言冷”也表达出诗人对豪门权贵自私自利、盘剥百姓的不平不满。
②怜悯之心。孟子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说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看到别人艰难处境会自然同情;诗人看到路上有樵夫在寒冷的冬天光脚行走,因而产生恻隐之心,怜悯之意,体现了诗人对底层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这恰恰是儒家仁爱思想的一种体现,即心怀天下,关心他人的疾苦,表现了儒家的“不忍人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16.【答案】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己、哉、矜、畔、戈矛。
17.【答案】①鲁迅故意偷换概念。
②林文庆说的“有钱人”是“投资人”的意思,鲁迅将其转换成“有钱的人”这个意思。这样处理,既巧妙地回击了校长的势利,又鲜明地表达了对校方罔顾教授们的意见,执意克扣经费的不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①鲁迅故意偷换概念:“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在林文庆的话中,“有钱人”指为学校提供经费的人,即学校的“投资人”,而鲁迅“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拍在桌上:‘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则故意将这个概念偷换为“身上有钱的人”,即任何拥有金钱的人都有发言权。
②鲁迅通过这一概念转换,巧妙地揭示了林文庆话语中的势利本质。林文庆强调的是资金控制权和话语权的联系,是对于权力和金钱的盲目崇拜。鲁迅用自己的“两个银币”反驳他,讽刺了这种将话语权与财富简单挂钩的逻辑。这种反击不仅是对林文庆个人逻辑的质疑,更是一种对校方决策方式的不满。鲁迅以实际行动和言辞反对罔顾教授群体合理建议、一意孤行的行为,表明他站在教授们一边,反对无理且自私的经费克扣。
【答案】18.C 19.A 字斟句酌 B 可见一斑 C 各就各位 20.“班级”的“班”也是由“排列”之义引申而来的,即把一群人分开,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就组成了班级。 21.①也追求用“好” ②把握几个意义之间的关联 ③按身份地位排序之义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
文中的“你”和C中的“你”都是泛指。
A.特指鲁侍萍。
B.特指“红烛”。
D.特指小明自己。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语境是说古人作诗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地斟酌、推敲,所以可填“字斟句酌”。字斟句酌: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B处,语境是说从鲁迅的手稿便可推知鲁迅注重遣词造句,所以可填“可见一斑”。可见一斑:比喻从一点可以推知全貌。
C处,根据前面的“到你应该到的位置上去”,这里可填“各就各位”。各就各位:各自到自己的岗位上。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语病:
一是“产生”用词不当,且有偷换概念之嫌。该段突出说明词意的引申及其关联。 “引申”与“产生”这两个概念不相同,应改为“引申”;
二是逻辑关系不当。“把一群人分开,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就组成了班级”是对班级的“班”的含义进行说明,而不是交代目的,所以应删去“为了”;
三是成分残缺,可将“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改为“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前文的“不仅”可知,所填句子应以“也”“而且”等开头,再结合后文“要用‘好’词”,这里可填:也追求用“好”。
第②处,根据语境,这里是说“这几个意义之间的关联已不甚清楚”,可以借助“班”字的结构,追本溯源,来找到这几个意义之间的关联。所以可填:把握几个意义之间的关联。
第③处,根据后文的“如‘班序’就是指‘按官爵排列的次序’”可知,此处是说“班”的含义中与“身份地位”有关的内容,可填:按身份地位排序之义。
22.【答案】例文:
有始有终达正道,坚持到底事乃成
同学们:
大家好!这次的研习活动收获颇丰,非常高兴能与你们一同分享!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儒家修为的最高境界。赓续传统星火,薪传文化流脉,我辈当需谨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当笃行,由始及终,坚定向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需有恒,慎始慎终,专心致志,有始有终达正道,坚持到底事乃成。
《大学》里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先后近于道,守始末达通途,“知”是有始及终的枢纽。鉴古斟今,“知”才能发现木之长在固其根本,流之远在浚其泉源,本末倒置,混淆事序,皆因无“知”,这无知即是“无智”。范文正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便是他熟谙“先后始末”,成就一代文坛佳话;仲永之悲已成千古憾事,仲永之父,见利短视,不知固本夯基才能行稳致远。以古为鉴,明往知来,我辈青年在干事创业,建功新时代之时,亦需以“知”启程,谙熟规律,名本末懂始终,有始有终达正道。
《谏太宗十思疏》里说,“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善于始恒于终,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恒”是连接始终的肯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恒心毅力缺一不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始终之间,以恒心惯之,才能事成。若不是一份恒心,怎能有王大珩坚持到底,为了中国现代国防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奠基;若不是一份恒心,孙家栋怎能穷尽一生,把中国航天事业、探月工程推向最高峰。踵武前贤,我辈青年更应知晓恒心方能有始有终,坚持到底事乃成。
《老子》有云,“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慎始敬终,用心一也。“慎”从始到终都需谨记践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深功夫就是克勤恪勤,审慎的态度,行百里者半九十,功败垂成,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例子举不胜举,因此从始至终,保持一种严谨慎慎的态度非常关键。滔天排浪中架起港珠澳大桥,林鸣慎终如始,把工作做到最细,直到大桥最后的合龙通车;在贵州的窝凼山谷里建成一眼万年的“天眼”,南仁东用生命践行,谨慎的对待无论多么细微的工作。时至今日,我辈当有始有终达正道,坚持到底事乃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脚下”,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研习之路迢遥,我自当云发轫,培风图南。北宋哲学家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践行开始,以责任担当为终,在民族复兴的伟业里,有始有终达正道,坚持到底事乃成。
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给出了三句关于“始”“终”的文句。第一句“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意思是: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第二句是魏征《谏太宗十思书》的话,意思是: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善始”而无法“克终”,就会功亏一篑、功败垂成。无论是学习还是创业,要真正把工作干好、干成,就必须要“克终”,必须要坚持干到最后。第三句“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做事情如果到结束时仍如开始时那么慎重,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这句话明确指出了做事贵在坚持,要始终如一地对待所做之事,不能半途而废、懒惰懈怠。
任务要求中“对于一件事情的‘始’和‘终’有什么经验和感悟”,明显引导学生思考“始”和“终”的关系,不仅要“慎始”,更要“慎终如始”。“始”可以影响“终”,开头选好道路、立下目标,一定会影响最后的结果,此句引导学生思考树立正确的目标、立大志等的重要性。而“终”也可以影响、决定“始”。“目标、愿景、期待、价值观”等影响、决定开始的行为或态度等;但一味地“以终为始”,也可能造成局限性甚至有危害。作为新时代青年,不仅要谨慎走好人生第一步,更要坚持走好人生每一步,要慎始敬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领下,“以终为始”,做好人生的规划。
写作时,可以围绕“慎始慎终”这个中心展开写作。开头由材料引出“慎始慎终”的重要性。“慎始”强调在开始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深思熟虑,做好充分准备,分析“慎始”对于心态的影响,比如如何培养耐心和远见,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慎终”强调在事情接近完成时依然保持谨慎,不松懈,不骄傲。然后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相结合,讨论“慎始慎终”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可引用一些历史典故,如“行百里者半九十”,强调坚持到底的重要性。再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以及个人成长等,说明“慎终”如何帮助人们避免功亏一篑。也可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探讨如何通过“慎始慎终”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境界,成为更好的自己。最后总结全文,强调“慎始慎终”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慎始慎终”的原则,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质,展望一个因“慎始慎终”而更加和谐、有序的社会未来。
立意:
一是慎始慎终,君子之为。
二是执笔有始,落笔善终。
三是扬善始之帆,达善终之岸。
四是以始为航向,以终为目标。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名篇名句默写,文言小题,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华侨中学等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A4,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不可复制的,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