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全国部分地区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真题合集(含详细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江西省九江市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西省九江市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它现在还普遍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②无论在名胜古迹,还是市井街巷,我们常常会发现对联。
③这些对联与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充分体现出汉字的奥妙和传统文化的意蕴。
④如白鹿洞书院就有“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的对联。
⑤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活的文化遗产。
A. ②⑤④①③B. ②①③⑤④C. ⑤④②③①D. ⑤①②④③
2.在“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某小组要搜集一些关于“孝”的名言,以下不符合主题的一项是( )
A.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
B.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
C.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D.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3.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骆驼祥子》反映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好奇与不解。
B. 在《骆驼祥子》中,老舍对老北京的人情风俗、市井生活、北京人独特的语言习惯等做了细致入微的描绘。
C. 长篇小说《红岩》讲述了重庆地区的地下党人英勇斗争的故事。
D. 为了尽快了解小说《海底两万里》跌宕起伏的情节,我们不妨采取快速阅读的方式来读这本书。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 ______ , ______ ”两句描写了陋室环境的清幽宁静。
(2)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主动申请到偏僻贫困地区工作,让人不禁联想到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所说的“ ______ , ______ ”。
(3) 亮亮升入初中后,觉得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是有些松懈了。你可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 ______ , ______ ”来劝诫他。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5.《海底两万里》中的灵魂人物是尼摩船长,请你根据作品内容,写一段文字介绍尼摩船长,向校刊“名著中的星光人物”专栏投稿,80字左右。
四、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九江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江西唯一的通江达海的港口城市。水,哺育了九江人民,滋养了九江人的① 朴谦逊,孕育了九江人自强不息、② 的品格。 人与水共生共荣的情怀,镌刻在九江人的血脉中,必将表达出盛世的新篇章!
(1) 文中加点字“哺”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pǔ
B.bǔ
C.fǔ
D.bú
(2) 在文中横线①处填入汉字,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谆
B.醇
C.淳
D.存
(3) 在文中横线②处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锲而不舍
B.耀武扬威
C.微不足道
D.如释重负
(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人与水共生共荣的情怀,流淌在九江人的血脉中,必将谱写出盛世的新篇章!
B.人与水共生共荣的情怀,漂流在九江人的血脉中,必将谱写出盛世的新篇章!
C.人与水共生共荣的情怀,流淌在九江人的血脉中,必将表现出盛世的新篇章!
D.人与水共生共荣的情怀,漂流在九江人的血脉中,必将表达出盛世的新篇章!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7分。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ㅤㅤ①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ㅤㅤ②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ㅤㅤ③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ㅤㅤ④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ㅤㅤ⑤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ㅤㅤ⑥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ㅤㅤ⑦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ㅤㅤ⑧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依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ㅤㅤ⑨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1) 文中有许多语句是对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评价,请找出一处,并对照其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2) 品析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追思景仰之情。
B.第2段中引用了《论语》中的两句话,主要是为了体现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C.本文回忆了与叶先生交往的几件小事,但小事情见大品格。
D.本文语言平易质朴,娓娓道来,虽然简洁,但含义深刻。
(4) 结合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分析下面这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的问题。
ㅤㅤ还有一种立体的书,也很吸引人。很多人围上去看。它的插图都是立体的。当你把书打开的时候,书里的人和动物会马上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节选)
杨成武
①夹金山位于宝兴之西北,小金以南,海拔四千多米。 山上白雪皑皑,雪光耀眼。从山下望去,像是用银子砌起来的。山峰被云层笼罩着,真有“不见庐山真面目”之慨。
②年长的老乡谆谆告诫我们:早晨、晚上切勿过山,这时,山上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山岚四起,遮蔽天日。要通过,必须在上午九时以后,下午三时以前,而且要多穿衣服,带上烈酒、辣椒,好御寒壮气;还得拿根拐棍,借力爬山。
③这时正是盛夏,我们身上只穿一件单衣。这里居民既少又穷,烈酒、辣椒无法买到,能找到的只是每人一根木棍。看来,我们只能以内心的革命烈火去战胜雪山的严寒,用手中的木棍去征服雪山的艰险。
④我们把爬雪山将要遇到的困难详细地向部队作了交代,要大家想办法克服困难,做到爬过雪山不落一个人,不掉一匹马。
⑤战士们豪迈地说:“乌江我们最先强渡,泸定桥是我们亲手夺过来的,敌人的层层截击都被我们突破,量这座夹金山也只能乖乖地驯服在我们的脚下。”
⑥“强帮弱,大助小,走不动的扶着走,不能扶的抬着走,让每个战友安全越过夹金山!” 12日清晨部队集结,进行翻雪山前的动员。每人手中拿着一根木棍,有的小心翼翼地夹在腋下,有的兴致勃勃地上下挥舞。随着“征服夹金山,创造行军奇迹”的口号声,无数根木棍一齐指向天空,像平地竖起的一片无叶的树林。
⑦ 9时许,队伍浩浩荡荡地沿着河旁的小路,向夹金山进发了。来到山下,气温骤降,脚下的路冻得梆硬,木棍着地发出“咯咯”的响声。我们一鼓作气,爬上山腰。举目环视,险峻情景,使人怵目惊心。左面是深厚松软的雪岩,右边是陡立险峻的雪壁,路中间是晶亮硬滑的积雪,一不小心就会滑下雪岩,越陷越深。先头班用刺刀在雪上挖着踏脚孔,后面的就手拉着手,踏着他们走过的脚印,谨慎地前进。行进间不时响起惊喊声,喊声起处,立刻就有成群的人用木棍、绑腿帮助掉进雪岩的同志往上爬。救出来的人,很快拍打干净身上的雪块,又继续前进。
⑧山上雾霾弥天,时浓时淡,人行其中,宛如腾云驾雾。山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单薄的军衣,抵挡不住风雪的吹打,脸上、身上像被无数把尖刀刮着。我们浑身哆嗦,牙齿打战,就是把所有能披的东西都披在身上,也无济于事。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人们头晕腿酸,一步一停,一步一喘。这时候,要是有谁停步坐下,就会永远起不来。因此,每人都拼尽全身力气,互相搀扶着,同残酷无情的大自然搏斗。将到山顶,突然下起一阵冰雹,核桃大的雹子劈头劈脑地打来,打得满脸肿疼。我们只好用手捂住脑袋向前走。
⑨冰雹过后是万里晴空,阳光耀眼。到了山顶,举目四望,只见千里冰雪,银峰环立,是一片琼玉世界。俯视山下队伍,像一条灰色长龙,蜿蜒而上,把这个一望无边的琼玉世界划成两半。此一情景真是:
⑩天空飞鸟绝,群山兽迹灭。红色英雄汉,飞步碎冰雪!
⑪山顶上的一段道路是曲折的盘道,绕着夹金山的主峰,蜿蜒而过。经过四五个小时的紧张搏斗,我们全团人马都安全翻过山顶,无一掉队。下山时,已不像上山那么吃力,山歌声此伏彼起,荡漾山谷。战士们好像要让高傲的夹金山认识认识它的征服者的英雄气概。
(1) 下面是某位同学准备的复述提纲,请帮他填补空缺的内容。
翻山之前:向老乡询问夹金山情况
翻山过程: ______ ——沿小河进发到达山下—— ______ ——雾霾中接近山顶—— ______ ——到达山顶,举目四望—— ______
(2)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做批注的读书方法,请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做批注。
山上白雪皑皑,雪光耀眼。从山下望去,像是用银子砌起来的。山峰被云层笼罩着,真有“不见庐山真面目”之慨。
批注: ______
(3) 红军翻越夹金山克服了哪些困难?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品质?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辞 ______
②过 ______
③更 ______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在邓稼先心里埋下一粒爱国的种子;长妈妈的真诚付出,在鲁迅心里埋下一粒思念的种子;紫藤萝瀑布的美丽绽放,在宗璞心里埋下一粒生命的种子……一定有一些人或事,也在你的心里埋下了一粒小小的种子。
请以《埋下一粒种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600字。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⑤句先提出话题对象——对联,总领全段,放在首位;①句“它现在还普遍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紧承⑤句,进一步说明对联在当下的应用情况,是第二句;②句“无论在名胜古迹,还是市井街巷,我们常常会发现对联”具体阐述在哪些地方能发现对联,是第三句;④句“如白鹿洞书院就有‘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的对联”通过举例进行补充说明,是第四句;③句“这些对联与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充分体现出汉字的奥妙和传统文化的意蕴”总结对联的作用和意义,放在最后。所以排序为:⑤①②④③。
故选:D。
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此题考查的是句子顺序的排列。做题时要仔细阅读句子,抓住每一句的关键字,如开头词语:首先,其次;表时间的词语;表方位的词语等,就能顺利解答此题。
2.【答案】B
【解析】A.句意: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担忧。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从侧面反映子女应关心父母,回报父母的爱,符合“孝”的主题;
B.句意:如果能对国家有利,个人或生或死都由他去。说的是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不符合“孝”的主题;
C.句意:孝子的极致,没有超过尊敬双亲的。强调了尊敬双亲是孝的重要表现,符合“孝”的主题;
D.句意:侍奉自己的亲人,无论在什么境地都能使亲人安适,这是孝的最高境界。符合“孝”的主题。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解答文学及文化常识类试题,关键在平时的识记与积累。
3.【答案】A
【解析】A.有误,《骆驼祥子》描写了20年代,老北京的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辛酸故事,反映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而非“好奇与不解”。
BCD.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4.【答案】【小题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小题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小题3】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解析】答案:
(1)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易错字:苔痕)
(2)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易错字:作)
(3)政入万山围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易错字:政、拦)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解答此类问题,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做到正确书写。
5.【答案】本题考查名著人物。作答时,从《海底两万里》中总结尼摩船长的主要特点,如知识渊博、勇敢坚毅、孤独神秘等,以及他的成就,如制造“鹦鹉螺号”。然后将这些特点和成就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注意语言精炼,满足字数要求。
尼摩船长是《海底两万里》中一个居主要地位的人物。这个知识渊博的工程师,遇事头脑冷静,沉着而又机智。他不是关在书斋之中和温室里经不起风吹雨打的科学家,而是一个在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烈火中成长起来的民族志士。他搜集海底金银财宝,支援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当祖国沦为殖民地后,他带领少数志同道合的人潜入海底,用反抗的行动和不满的言论,支持和唤醒被压迫民族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凡尔纳借尼摩船长之口谴责了殖民主义者在印度次大陆的野蛮的扩张行为。表面看来,尼摩船长似乎是个与世隔绝的心如死灰的隐士,然而从他内心深处迸发出的炽热的感情,表明他是一个时刻关注着世界政治风云的科学战士。尼摩船长所渴望的不是金钱和财富,而是人身的自由和幸福。
示例:尼摩船长是《海底两万里》的灵魂人物。他知识渊博,富有创造力,制造出“鹦鹉螺号”。他勇敢坚毅,在海底冒险。他既是一位科学的探索者,也是一位勇士。
答案:
示例:《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诺第留斯号”在大海中自由航行。他不仅执着追求科学真理,而且英勇顽强、反对一切压迫和殖民主义。他既是一位科学的探索者,也是一位战士。
【解析】《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小说主要讲述了博物学家阿龙纳斯、其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一起随鹦鹉螺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在这部作品中,他将对海洋的幻想发挥到了极致,表现了人类认识和驾驭海洋的信心,展示了人类意志的坚韧和勇敢。这些想象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
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6.【答案】【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A
【解析】答案:
(1)B
(2)C
(3)A
(4)A
(1)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哺育”的“哺”读作“bǔ”。
故选:B。
(2)本题考查字形辨析。
文中横线①处应写作“淳朴”。
故选:C。
(3)本题考查成语辨析。
A.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B.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C.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D.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一副重担子。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结合语境可知,此处是赞美九江人的优秀品质,应用“锲而不舍”。
故选:A。
(4)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画线句子搭配不当,应将“镌刻”改为“流淌”,“表达”改为“谱写”。
故选:A。
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是否有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7.【答案】【小题1】B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由第③段“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深受感动”,第⑥段“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知,文章主要从“待人厚”(③至⑤段)与“律己严”(⑥至⑧段)两大方面来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找出一处,将评价语句与对应的事例相结合,深入理解作者通过这些事例想要展现叶圣陶先生的品德特点。最后发表自己对叶圣陶先生品德的看法和感受。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具体、准确的分析,使回答有理有据,逻辑清晰。示例:评价语句:“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深受感动。”对应的事情:吕叔湘先生曾看到叶圣陶先生伏案执笔改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使吕叔湘先生深受教育,此后写文章不敢再草率了事。看法:从这件小事和作者的评价能够看出,叶圣陶先生对待他人的作品极其认真负责,他这种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态度让与他交往的人都被深深触动。他的待人深厚不仅仅体现在对人的尊重和关心上,还体现在对他人工作的重视和帮助上,充分彰显了他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
(2)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由首段“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可知,“双层的悲哀”中的第一层悲哀,是叶圣陶先生逝世这一事件本身带来的悲痛。由“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可知,第二层悲哀则源于特殊的时间节点——除夕之夜。本应是充满欢乐、团圆和喜庆氛围的时刻,家家户户都在迎接新的一年,而此时却传来了叶先生离世的噩耗,欢乐的鞭炮声与内心的悲痛形成鲜明的对照,以乐景反衬哀情,让悲哀加倍。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CD.正确;
B.有误,由第②段中“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可知,引用《论语》中的两句话,并不是为了体现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而是通过引用这些话语,来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高尚,做到了《论语》中孔老夫子认为难以做到的“躬行君子”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而突出叶圣陶先生令人敬仰的品德。
故选:B。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拓展运用。由第⑦段“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可知,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即不要重复啰嗦。首先,“还有一种立体的书”“它的插图都是立体的”中“立体”重复使用,使语言显得啰嗦。其次,“吸引人”描述了书的魅力,“很多人围上去看”也是在侧面体现书的吸引力,二者意思相近,同时存在略显重复。如果删除“它的插图都是立体的”中的“立体的”,以及“很多人围上去看”这一表述,改为“还有一种立体的书很吸引人。当你把书打开的时候,书里的人和动物会马上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不仅意思没有改变,还能使语言更加简洁流畅,重点更加突出。
答案:
(1)示例:“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一句是对叶先生的评价。对应的小事是:叶圣陶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再三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年不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还举手打拱,连声称谢。从这些小事和作者的评价看,叶圣陶的品德高尚,待人诚恳,非常有礼节,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这种仁厚之心。
(2)叶先生逝世时恰在除夕之夜,这本是阖家欢乐的日子,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却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让人倍加哀伤,所以说是“双层的悲哀”。
(3)B
(4)示例:这段文字语言不够简明,有很多词语多次出现,意思重复。比如“立体的”出现两次:“吸引人”和“很多人围上去看”意思重复。这些词语适当删除不仅不会改变原来的意思,反而更加简洁,意思表达更清晰。
本文通过记叙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送客、复信等事情,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一位躬行君子,同时表达了“我”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的“双层的悲哀”。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8.【答案】【小题1】翻山前动员大会,一鼓作气爬上山腰,快到山顶遇到冰雹,翻过山顶,开始下山
【小题2】这几句是景物描写,写出了夹金山被白雪覆盖,冰雪堆积,山峰高耸的景象,表现出翻越夹金山困难重重,体现了红军战士的浪漫情怀。
【小题3】略
【解析】(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第一空,由第⑥段“12日清晨部队集结,进行翻雪山前的动员”可得出:翻山前动员大会;第二空,由第⑦段“我们一鼓作气,爬上山腰”可得出:一鼓作气爬上山腰;第三空,由第⑧段“将到山顶,突然下起一阵冰雹”可得出:快到山顶遇到冰雹;第四空,由第⑪段“我们全团人马都安全翻过山顶,无一掉队。下山时,已不像上山那么吃力,山歌声此伏彼起,荡漾山谷”可得出:翻过山顶,开始下山。
(2)本题考查给重要语句作批注。“白雪皑皑,雪光耀眼”“像是用银子砌起来的”是自然景物描写,以形象的语言展现出夹金山雪的厚重与耀眼,强调了冰雪的堆积之多。“山峰被云层笼罩着,真有‘不见庐山真面目’之慨”,既描绘出山峰被云雾环绕的神秘,又暗示了其高大雄伟。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出夹金山自然环境的恶劣,从而体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处境中仍能欣赏美景、保持浪漫情怀的乐观精神。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第一问,由第③段“这时正是盛夏,我们身上只穿一件单衣。这里居民既少又穷,烈酒、辣椒无法买到,能找到的只是每人一根木棍”可知,面临极度寒冷的天气,红军每人只穿一件单衣;且没有辅助用品,每人只有一根木棍;由第⑦段“举目环视,险峻情景,使人怵目惊心。左面是深厚松软的雪岩,右边是陡立险峻的雪壁,路中间是晶亮硬滑的积雪,一不小心就会滑下雪岩,越陷越深”可知,极写山路的艰险,雪岩雪壁十分陡峭难行;由第⑧段“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可知,越往上,山上的空气越稀薄,呼吸困难;由第⑧段“将到山顶,突然下起一阵冰雹,核桃大的雹子劈头劈脑地打来,打得满脸肿疼。我们只好用手捂住脑袋向前走”可知,天气严寒到下起冰雹,战士们都无处躲藏。第二问,由第⑥段“随着‘征服夹金山,创造行军奇迹’的口号声,无数根木棍一齐指向天空,像平地竖起的一片无叶的树林”可知,在整个过程中,红军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由第⑦段“救出来的人,很快拍打干净身上的雪块,又继续前进”,第⑧段“这时候,要是有谁停步坐下,就会永远起不来。因此,每人都拼尽全身力气,互相搀扶着,同残酷无情的大自然搏斗”可知,尽管天气严寒、物资匮乏、道路艰险,但红军没有丝毫退缩,凭借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体现红军坚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
答案:
(1)翻山前动员大会 一鼓作气爬上山腰 快到山顶遇到冰雹 翻过山顶,开始下山
(2)示例:这几句是景物描写,写出了夹金山被白雪覆盖,冰雪堆积,山峰高耸的景象,表现出翻越夹金山困难重重,体现了红军战士的浪漫情怀。
(3)克服的困难:①天气严寒,红军每人只穿一件单衣;②没有辅助用品,每人只有一根木棍;③雪岩雪壁十分陡峭难行;④山上空气稀薄,呼吸困难;⑤遇到冰雹,无处躲藏。这些困难都被红军一一克服,体现了红军坚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乐观的态度。
本文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雪山的经过,表现红军将士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9.【答案】【小题1】推托。
【小题2】经过。
【小题3】另,另外。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辞:推托。
②“及鲁肃过寻阳”句意: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过:经过。
③“即更刮目相待”句意: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更:另,另外。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①重点字词有:但,只,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罢了。句意: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重点字词有:才略,才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句意: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那个阿蒙了!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从“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知,鲁肃敬才、爱才,当他看到吕蒙学习后有如此巨大的变化,看到了吕蒙对书籍的阅读与理解,对军务的认知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点使像鲁肃这样知识渊博的传统文人学士都不得不刮目相看,他的内心为吕蒙的才略深深折服,从而愿与之深交,二人志趣相投。这就是鲁肃主动与吕蒙“结友”的原因。
答案:
(1)①推托。
②经过。
③另,另外。
(2)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那个阿蒙了!
(3)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干和谋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现出鲁肃敬才、爱才,两人志趣相投。同时进一步从侧面表现出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参考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吴地原来的那个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10.【答案】例文:
埋下一粒种子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在我心中始终埋藏着一粒种子,那是一粒梦想的种子,它在我心底生根发芽,不断成长。
小时候,我常常跟随父母去旅行。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都会被那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所吸引。无论是壮丽的山川、广袤的草原,还是古老的建筑、独特的风俗,都让我感到无比新奇和兴奋。在那些旅途中,我看到了世界的多姿多彩,也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魅力。
记得有一次,我们去了一座古老的小镇。那里的街道狭窄而曲折,两旁是古朴的房屋,墙壁上爬满了青苔。小镇的中心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寺庙的钟声在寂静的空气中回荡,让人感到一种宁静和祥和。我站在那里,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过去的岁月。那一刻,我心中埋下了一粒种子,我梦想着有一天能够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去探索那些未知的地方,去感受不同的文化和生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粒种子在我心中不断地生根发芽。我开始阅读各种关于旅行的书籍和杂志,观看旅行纪录片,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我还努力学习外语,为将来的旅行做好准备。然而,实现梦想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学习的压力、生活的琐事,有时会让我感到疲惫和迷茫,甚至想要放弃。但是,每当我想起心中的那粒种子,想起那些美好的旅行经历,我就会重新充满力量和勇气。
我知道,要实现梦想,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和汗水。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总有一天,我会踏上属于自己的旅程,去追寻那片广阔的天空和未知的世界。
那粒种子,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它时刻提醒着我,不要忘记自己的梦想,要勇敢地去追求。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它一定会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解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选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题目里的“种子”,是一个比喻,可以理解为“理想”“梦想”“愿望”“志向”等意思。它可以指学生内心对自己的一个要求和期许,也可以指对他人的一个承诺、对未来生活的一个愿景,也可以指学生希望凭借这个来提醒自己,激励自己,引导自己去面对生活,迎接未来……总之,本题目的价值取向非常明确:写自己生活中感触最深的人与事,写对自己生命成长有助益的人与事。只有全面打开思维,才能有话可写,写出动人的文章。
第二,构思写作。在写法上,沿用比喻的用法,叙述自己或某人“种下种子”“辛勤浇灌”“开花结果”的过程,写出“期盼”“不畏艰苦”“喜悦”诸多的感受。把握好选材,叙述清楚,把内心的感受表达丰富。文章的结尾写人生“种下种子”的感悟或益处,以此提升主题,加深文意。本文也可以写议论文,拟一个中心论点,比如“人生必须早早埋下一粒种子”,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思路,谈谈应该种什么样的种子,应该如何去培育呵护种子,揭示“种子”对于人生开花结果的意义。
本文深情地描绘了一颗梦想种子的萌芽与成长过程,通过旅行经历触动内心,激发了作者对世界的无限向往与探索欲。文章结构清晰,从儿时旅行的美好回忆到成年后为实现梦想所做的努力,展现了作者对梦想的执着与坚持。文笔流畅,情感真挚,鼓励读者勇敢追梦,充满正能量。结尾点题,寓意深远,令人期待梦想之花绽放的美好未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西省宜春九中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西省南昌市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