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量:75分钟,分值:100分
命题人:宁跃峰,审题人:章雄伟、朱拥兵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天文学上的"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宜生物繁衍的区域。有研究表明在距离地球约39光年的"TRAPPIST-1"天体系统的七颗行星中,有三颗位于宜居带。"TRAPPIST-1"的质量和表面温度约为太阳的十分之一和二分之一。图1为"TRAPPIST-1系统"示意图,图2中阴影区域为太阳系的宜居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仅从“宜居带”角度分析,太阳系中适宜生物生存的天体除地球外,还可能包括( )
A. 火星B. 金星C. 水星D. 木星
2. "TRAPPIST-1"该星系( )
A. 类似于河外星系,位于总星系中B. 类似于银河系,位于河外星系中
C. 类似于地月系,位于银河系中D. 类似于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
3. 两恒星系统宜居带出现生命的共同条件最可能是( )
A. 行星自转和公转周期适当B. 行星体积、质量、密度都适中
C. 中心天体稳定的光热条件D. 行星与中心天体距离相同
【答案】1. A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由图示可知,右图为太阳系的宜居带分布图,按照太阳系八大行星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宜居带其中包括了地球和火星,所以太阳系中适宜生物生存的天体除地球外,还可能包括火星,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由材料可以得知,"TRAPPIST-1"天体系统距离地球39光年,而银河系扁盘密集部分直径约10万光年,中心厚度约1.2万光年,因此"TRAPPIST-1"还处在银河系中,AB错误;"TRAPPIST-1"是独立于太阳系外的天体系统,因此,属于其他恒星系统,类似于太阳系,D正确,C错误。故选D。
【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TRAPPIST-1"的质量和表面温度约为太阳的十分之一和二分之一,而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为:太阳光照稳定;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运动环境安全;适宜的温度;适宜生物生存的大气;存在液态水等,生命的形成与自转、公转的周期关系不大,两恒星系统宜居带出现生命的共同条件最可能是中心天体为其提供稳定的光热条件,C正确,A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太阳系与"TRAPPIST-1"行星与中心天体距离相同,该条件并不是地球与"TRAPPIST-1"存在生命的共同条件,D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两恒星系统宜居带行星体积、质量、密度都适中,B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补干扰,有安全的宇宙环境。内部条件:三个适中。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公转周期和自传周期得当;适宜生物生存的大气;存在液态水。
2024年7月,浙江自然博物院的古生物研究团队通过化石研究,确定了一种暴龙类恐龙的新属种,命名为“徐氏亚洲暴龙”,徐氏亚洲暴龙的生活年代距今已有7200万年至6600万年。图1示意徐氏亚洲暴龙头骨化石,图2示意部分地质年代表。完成下面小题。
4. 徐氏亚洲暴龙最可能生活在( )
A. 侏罗纪早期B. 侏罗纪晚期C. 白垩纪早期D. 白垩纪晚期
5. 推测该恐龙的生存环境最可能是( )
A. 冷湿的湿地B. 暖干的草原C. 湿热的森林D. 寒冷的冰原
【答案】4. D 5. C
【解析】
【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徐氏亚洲暴龙的生活年代距今已有7200万年至6600万年,结合地质年代表,白垩纪的时间
是距今1.45亿年到0.66亿年,D正确,C错误;侏罗纪的时间是距今2.013亿年到1.45亿年,AB错误。故选D。
5题详解】
该恐龙主要生存于白垩纪晚期,此时,全球气候温暖湿润,利裸子植物繁盛,故该恐龙的生存环境最可能是湿热的森林,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古生代是鱼类时代、蕨类植物时代;中生代是爬行动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新生代是哺乳动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内蒙古自治区太阳能资源总体比较丰富,但由于横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区,所以太阳能资源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下图是内蒙古年天文太阳总辐射量与年太阳总辐射量空间分布示意图,其中天文辐射为大气层顶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关于内蒙古太阳辐射空间分布表述正确的是( )
①年天文太阳总辐射量东多西少②年天文太阳总辐射量南多北少③年太阳总辐射量西多东少④年太阳总辐射量东北多西南少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
7. 影响内蒙古年天文太阳总辐射量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纬度B. 地势C. 植被D. 天气
【答案】6. C 7. A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内蒙古年天文太阳总辐射量和年太阳总辐射量示意图可知看出,颜色越深的区域说明年天文太阳总辐射量和年太阳总辐射量越大,反之,越小,整体上来看内蒙古年天文太阳总辐射量空间分布特点为南多北少,②正确;年太阳总辐射量空间分布特点为西多东少,③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由第一问分析内蒙古年天文太阳总辐射量的空间分布特点为南多北少,南部纬度低,年天文太阳总辐射量多,北部较南部纬度高,年天文太阳总辐射量少,因此影响内蒙古年天文太阳总辐射量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纬度,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种:1.纬度位置: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反之,则少。这是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主要原因。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如赤道地区被亦道低压带控制,多对流雨,而副热带地区被副高控制,多晴朗天气,所以赤道地区的太阳辐射要弱于副热带地区。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如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主要就是这个原因。4.日照长短: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如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温差不大,是因为纬度越高的地区,白昼时间长,弥补了因太阳高度角低损失的能量。
据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消息,北京时间2023年12月1日17时到12月2日8时,受太阳日冕物质抛射爆发影响,地球先后出现3小时的大地磁暴、3小时的中等地磁暴以及9小时的小地磁暴。12月1日,我国新疆、北京等地都观察到了美丽的红色极光。极光产生的高度范围主要集中在距离地面的90~400千米之间,不同高度的颜色不同(下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此次极光现象在我国北京可见,主要是因为( )
A. 大气能见度高B. 太阳辐射强烈C. 地球磁极位移D. 太阳活动强烈
9. 与极圈内观测到的极光多为绿色不同,我国各地观测到的极光多为红色,主要是因为( )
①极光发生地离我国远②此次只形成红色极光③红色极光传播距离远④我国只形成红色极光
A. ①③B. ②④C. ①④D. ②③
【答案】8. D 9. A
【解析】
【8题详解】
分布高度
300km以上
200~300km
100~200km
100km以下
极光颜色
浅红色
深红色
绿色
蓝色、紫色或多种颜色混合深红色
北京纬度较低,只有强烈太阳活动导致的大量太阳日冕物质抛射,才能形成在北京可见的极光,D正确。大气能见度影响对极光的观测,但不是可以在北京看到极光的主要原因,A错误。极光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B错误。地球磁极在不停地运动,因此不是本次极光现象在北京可见的原因,C错误。故选D。
【9题详解】
极光主要发生在纬度较高的区域,我国看到的极光并不是发生在当地高空。读图可知,极光的颜色与极光形成的高度有关,我国多地能看到的红色极光发生高度较高,而且红色光不容易被散射,传播距离远,使得我国可以观测到,①③正确;同一次极光发生过程中,在不同高度形成的极光颜色是不同的,如果有极光是在我国形成的,也可以形成绿色的极光,②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的大气由内向外分别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发生在色球层,日冕物质抛射发生在日冕层。日冕物质抛射是形成极光的原因。
北京时间2022年10月31日,搭载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我国海南文昌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站三舱“T”字的基本构型完成,其在轨运行高度为400-450公里。图1为中国天宫空间站组成结构图,图2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火箭从海南文昌的地面发射到达预定轨道过程中,穿过不同的大气分层(图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层以晴天为主,适合航空飞行
B. B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C. C层被喻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D. C层存在电离层可反射无线电波
11. 在天宫空间站所处的大气层,航天员出舱活动主要的威胁不包括( )
A. 高温B. 高压C. 强辐射D. 失重
【答案】10. D 11. B
【解析】
【10题详解】
读图2及结合已学知识,B层为平流层,大气稳定,以晴天为主,适合航空飞行,而A层为对流层,该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对流运动,对流运动旺盛,具有复杂多样的天气现象,A错误;B层为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B错误;C层为高层大气,高层大气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D正确;平流层臭氧含量高,能大量吸收紫外线,被喻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C错误。故选D。
【11题详解】
读材料可知,中国空间站其在轨运行高度为400~450公里,所在大气层为高层大气,离地球距离远,空气稀薄,舱外空气密度低,气压小,B符合题意;出舱活动在接近真空、大气(极其稀薄)的宇宙环境中进行,故需要应对失重,强辐射、高温带来的威胁,AC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正确,排除ACD。故选B。
【点睛】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均厚度约12千米,低纬度厚、高纬度薄)、平流层(处于12千米与50千米高度之间)和高层大气(高度50千米以上)。
2024年1月23日凌晨,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大约为20千米。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
A. Ⅳ圈层B. Ⅱ圈层C. 古登堡界面以下D. 莫霍界面以下
13. 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12秒”。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 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B. 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C.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的差异D. 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14. 关于图中各圈层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 Ⅰ圈层近地面的密度小B. Ⅲ圈层空间分布不连续
C. Ⅱ圈层是地幔D. Ⅳ圈层是液态或熔融状态
【答案】12. B 13. D 14. D
【解析】
【12题详解】
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此次地震发生在我国地势第二阶梯的陆地,震源深度为20千米,由此判断,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地壳之中,即莫霍面以上,即图中Ⅱ圈层,B正确、D错误;图中Ⅳ圈层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即2900千米以下,而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仅20千米,因此此次地震震源不可能位于Ⅳ圈层,A、C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无关,A错误;建筑物的抗震系数不同,抗震能力也会有所差别,建筑物地震时倒塌的时间也不会统一在12秒左右,B错误;横波与纵波向地表传播时的介质相同,C错误;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纵波会使得上下颠簸,横波会导致左右摇晃,横波是导致建筑物倒塌的最主要因素,所以地震发生时首先会上下颠簸,随后左右摇晃,建筑物坍塌的可能性增加,D正确。故本题选D。
14题详解】
图中Ⅰ圈层位于地面以上空中,有云雨现象,应为大气圈。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Ⅰ圈层近地面的密度大,A错误;Ⅲ圈层包括海洋,应为水圈,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因此空间分布是连续的,B错误;Ⅱ圈层是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地球内部圈层,应为地壳,不是地幔,C错误;Ⅳ圈层位于古登堡面以下,应为外核,地震横波不能穿过外核,因此一般认为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态物质,D正确。故选D。
【点睛】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能通过固体的介质。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能通过的介质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暑假,小明和他的同学们分别到全国的一些著名景点进行了研学考察,并在微信群里分享了各自拍摄的照片(见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甲、乙丙、丁四种地貌景观与其拍摄地对应正确的是( )
A. 甲——青藏高原B. 乙——云贵高原
C. 丙——黄土高原D. 丁——塔里木盆地
16. 图示地貌景观中,成因与可溶性岩石、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答案】15. D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根据形态判断,甲为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A错误;乙为黄土层,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B错误;丙为角峰等冰川侵蚀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山地区,C错误;丁为雅丹地貌,主要由风力侵蚀形成,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塔里木盆地是重要分布区之一,D正确。故选D。
【16题详解】
根据形态判断,甲、乙、丙、丁分别为喀斯特地貌、风积地层、冰川地貌、风蚀地貌。四种地貌中只有喀斯特地貌(甲)是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溶蚀而成,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地表地貌多溶沟和石芽、天坑和竖井、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干谷、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地下洞穴,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
2024年8月3日3时30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姑咱镇日地村,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山洪泥石流造成巨大损失。下图为康定山洪泥石流现场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下列关于泥石流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泥石流的发生必须有水的参与B. 泥石流常发生在河流下游地区
C. 我国西北地区不会发生泥石流灾害D. 泥石流的发生与地震具有高度同步性
18. 下列关于泥石流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表述错误的是( )
A. 可以运用遥感技术对灾区进行实时监测
B. 可以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确定泥石流灾害的发生范围
C. 泥石流发生时不要顺沟谷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
D. 加强植被保护有利于减轻泥石流灾害
【答案】17. A 18. B
【解析】
【17题详解】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因此,泥石流的发生必须有水的参与,常发生在河流上游地区,A正确,B错误。引发泥石流的水源有降雨、冰雪融水、水库溃决水体等,因此我国西北地区也有可能发生泥石流,C错误。地震一般是地壳运动引发的,其与泥石流的发生并无必然联系,D错误。故选A。
【18题详解】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无法用于确定泥石流灾害的发生范围,B符合题意;遥感技术观测面积大,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适应性强,可以运用遥感技术对灾区进行实时监测,A不符合题意;泥石流发生时,向下游流速快,不要顺沟谷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高出泥石流流动区域,C不符合题意;加强植被保护能使得植被固持沙石泥土,有利于减轻泥石流灾害,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蘑菇岩为呈蘑菇状的岩石产状形态,受盛行风的作用,蘑菇岩顶部迎风侧岩石和背风侧岩石的面积存在较大差异(如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图示蘑菇岩地貌最可能分布于我国( )
A. 四川盆地B. 华北平原C. 天山南麓D. 东南丘陵
20. 有利于蘑菇岩形成的条件是( )
①风力强劲,风向稳定性好②顶部岩石硬度小,底部岩石硬度大
③岩层均为垂直层理结构④岩石突兀高度较高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21. 该地的盛行风向为( )
A. 西北风B. 东南风C. 东北风D. 西南风
【答案】19. C 20. B 21. A
【解析】
【19题详解】
蘑菇岩一般形成于风力强度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四川盆地和东南丘陵降水较多,不易形成蘑菇岩地貌,AC错误;华北平原位于半湿润区,降水条件较好,也不易形成蘑菇岩地貌,B错误;天山南麓为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风力强劲,易形成蘑菇岩地貌,C正确。故选C。
【20题详解】
风向稳定,且风力强劲,岩石易受稳定的磨蚀和吹蚀作用,易形成蘑菇岩地貌,①正确;岩石顶部硬度偏大,下部硬度偏小,相同风力侵蚀条件下,上部岩石侵蚀速率慢,下部岩石侵蚀速率快,易形成蘑菇岩地貌,②错误;顶部岩层呈水平层理,利于风力侵蚀成水平产状的岩石结构,③错误;岩石与周边高度相差大,突兀高,更易受到风力的侵蚀和磨蚀作用,形成蘑菇岩地貌,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1题详解】
受风向影响,蘑菇岩地貌的迎风侧受风力侵蚀作用较强,背风侧风的侵蚀弱,因此迎风侧面积小,背风侧面积大。结合图示指向标可知,该地西北侧应是迎风侧,即盛行风向为西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主要的外力地貌的类型:1、流水地貌:流水沉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流水侵蚀地貌——峡谷、瀑布、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沟壑地貌、丹霞地貌;2、风力地貌:风力侵蚀地貌——雅丹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风力沉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的形成;3、海浪地貌:海浪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柱等;海浪沉积地貌——沙滩;4、冰川地貌:冰川侵蚀地貌——冰蚀湖、峡湾、角峰、刃脊等;冰川堆积地貌——冰碛丘陵等。
冰川地貌是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分为冰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近年来,全球变暖导致了冰川地貌的变化。如图示意某种冰川地貌。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2. 图示地貌中,属于冰川堆积地貌的是( )
A. 冰斗B. 角峰C. 冰裂缝D. 冰碛堤
23. 近年来,部分山区的冰斗不断融化,甚至消失,推测最先消失的冰斗( )
A. 海拔较低B. 海拔较高C. 面积较大D. 纬度较高
24. 冰裂缝形成的原因可能是( )
A. 冰下植被生长B. 冰川移动速度有差异C. 山体滑坡D. 受冰碛堤阻挡
【答案】22. D 23. A 24. B
【解析】
【22题详解】
冰斗、角峰都是冰川侵蚀地貌,冰裂缝是冰川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也不是堆积地貌,ABC错误。冰碛堤是冰川堆积地貌,由冰川搬运的物质堆积而成,D正确。故选D。
【23题详解】
海拔较低的地区气温相对较高,冰川更容易受到温度上升的影响而融化,所以最先消失的冰斗是海拔较低的,A正确。海拔较高的地区气温相对较低,冰川融化速度较慢,B错误;面积较大不是决定冰斗是否最先消失的主要因素,C错误;纬度较高的地区气温相对较低,冰川融化速度也较慢,D错误。故选A。
24题详解】
冰川在移动过程中,不同部位的速度可能不同,当速度差异较大时,导致冰体破裂形成冰裂缝,B正确。冰下植被生长一般不会直接导致冰裂缝的形成,A错误;山体滑坡会堆积石块等,不会产生冰裂缝,C错误;受冰碛堤阻挡主要会影响冰川的堆积,而不是冰裂缝的形成,D错误。故选B。
【点睛】角峰是指由几个冰斗所围成的山峰,因冰斗后壁不断后退,使所围山峰成为高耸尖锐的山峰。由冰斗不断扩大和后退,使山坡受到显著刻蚀,两个相邻冰斗间残留的岭脊,便成为尖锐的刃脊。一般由三个以上的冰斗所夹峙的残留山峰,便成了角峰。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15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高了
3℃。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 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A. 大气的温室效应B. 大气的热力环流
C.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D.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6. 甲箱和乙箱温度差异的影响因素是( )
A. 太阳辐射B. 地面辐射C. 大气削弱作用D.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7. 下列地理现象,按其内在联系的正确连线是( )
A. 城市上空的雾比郊区多——大气的反射作用
B. 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然明亮——大气逆辐射作用
C. 雨后晴朗的天空格外蓝——大气的散射作用
D. 夏季的白天天空多云,感觉凉快——大气吸收作用
【答案】25. D 26. B 27. C
【解析】
【25题详解】
甲玻璃箱内为土层,乙玻璃箱内无土层,在接受同样时间同样强度的辐射之后,甲箱的气温比乙箱的气温高,说明甲玻璃箱中空气获得的热量比乙多。甲箱中空气吸收的辐射热量多来自土层的辐射,这与大气的热量来自地面辐射类似,所以本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大气的主要热源,选项D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表明,两玻璃箱规格相同,保温效果相同,两者的气温差异不是温室效应的结果,排除A。该实验没有涉及大气运动方向的监测,排除B。该实验表明,没有监测一天中气温变化,排除C。故选D。
【26题详解】
实验环境条件表明,两箱的太阳辐射相同,排除A。甲玻璃箱内为土层,乙玻璃箱内无土层,土层比玻璃底(透明)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强很多,甲箱中土层吸收太阳辐射能量而升温,然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甲箱内空气吸收地面辐而迅速升温,因此甲箱内气温高于乙箱,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两箱
内空气成分一样,因此大气削弱作用相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不同也是因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不同导致的,故地面辐射是主要影响因素,排除C、D。故选B。
【27题详解】
城市上空的雾比郊区多,是由于城市上空多固体尘埃,水汽凝结核多,所以雾比较多,A错误;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然明亮,主要是大气的散射作用,B错误;雨后天空格外蓝,是由于大气分子和细小尘埃对太阳辐射的蓝紫波散射强烈,C正确;夏季的白天天空多云,气温不会太高,是由于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D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对外发射地面辐射,大气大量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向外发射大气辐射,其中射向地面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霜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且地面温度低于0°C时,在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如图。霜冻是指作物生长季节里因土壤表面或植株体温降低到0°C以下时,引起作物受害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霜冻灾害时并不一定会出现霜,水汽含量少而未结霜被称为“黑霜”,如果有足够水汽,凝结出霜就被称为“白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 以下哪种天气条件有利于初霜的形成( )
A. 晴朗的深秋凌晨B. 阴雨的冬春夜晚
C. 晴朗的冬季深夜D. 阴雨的初春清晨
29. 与黑霜相比,白霜对农作物的危害更小,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①黑霜看不见,人们疏于防范,对农作物的危害明显
②白霜在水汽凝华之前,空气中水汽含量大于黑霜
③白霜水汽凝华时释放出的潜热多,能减缓气温下降的速度
④黑霜在消融时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减缓了气温回升的速度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
【答案】28. A 29. A
【解析】
【28题详解】
阴雨天气时云层较厚,夜晚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强,近地面不易冷却,不利于霜的形成,BD错误;晴朗的冬季深夜温度低,有利于霜的形成,但此时已经不是初霜,C错误;晴朗的深秋有利于地面或地物迅速辐射冷却,使凌晨温度低而出现霜冻,此时刚开始出现霜冻,为初霜,A正确。故选A。
【29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霜冻灾害时并不一定会出现霜,水汽含量少而未结霜被称为“黑霜”,如果有足够水汽,凝结出霜就被称为“白霜”。黑霜是因水汽含量少而未结霜,人们看不见,人们疏于防范,但低温对农作物的危害明显,①正确;白霜在水汽凝华之前,空气中水汽含量大于黑霜现象时,水汽的保温作用较强,因此白霜时的近地温度高于黑霜时的近地温度,对农作物的冻害弱一些,②正确;白霜水汽凝华时释放出的潜热多,能减缓气温下降的速度,导致对农作物的冻害弱一些,③正确;黑霜时未结霜,不存在消融时要吸收大量热量的现象,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霜是接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在地面或近地面的物体上凝华而成的。形成露和霜的气象条件是晴朗微风的夜晚。夜间晴朗有利于地面或地物迅速辐射冷却。微风可使辐射冷却在较厚的气层中充分进行,而且可使贴地空气得到更换,保证有足够多的水汽供应凝结。无风时可供凝结的水汽不多,风速过大时由于湍流太强,使贴地空气与上层较暖的空气发生强烈混合,导致贴地空气降温缓慢,均不利于露和霜的生成。除辐射冷却形成外,在冷平流以后或洼地上聚集冷空气时,都有利于其形成。因此在洼地与山谷中,产生霜的频率较大。在水边平地和森林地带,产生霜的频率较小。
热岛强度指城乡之间平均温度的差异。图为某滨海城市夏季海陆风与非海陆风日的热岛强度日变化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0. 该市热岛效应最强时( )
A. 郊区气温高于中心区B. 为市区日气温最高时
C. 为城郊温差最大时D. 为市区日气温最低时
31. 相对于非海陆风日,海陆风日白天( )
A. 较暖的海风加强了热岛环流B. 较凉的海风加强了热岛环流
C. 较暖的海风减弱了热岛环流D. 较凉的海风减弱了热岛环流
【答案】30. C 31. D
【解析】
【30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热岛强度指的是城乡之间平均温度的差异,即城市温度高于郊区。当郊区气温高于中心区时,不会有热岛效应,A错误;热岛效应最强时,即热岛强度数值最大,由图可知,北京时间0时热岛强度最大,热岛强度最大,说明城郊之间温差最大,城市风最强,C正确;市区日气温最低应为日出前后,市区日气温最高时为14时左右,都不是0时,BD错误。故选C。
【31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天海陆风日的热岛强度低于非海陆风日,原因是白天海洋增温慢,气流下沉为主,气压较高;陆地增温快,气流上升为主,气压较低;近地面空气由气压较高的海洋吹向气压较低的陆地,形成海风;较凉的海风吹向陆地城市,有效降低了城市温度,使得白天城市与郊区的温差减小,热岛效应减弱,热岛强度数值变小,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城市中心区地面多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向大气传送的热量也多;城市中心区建筑密集,通风条件差;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中心区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
热岛”。
下图示意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 图中曲线①②③依次表示大西洋表层海水的( )
A. 温度、盐度、密度B. 密度、温度、盐度
C. 温度、密度、盐度D. 密度、盐度、温度
33. 大西洋赤道地区的表层海水( )
A. 温度高是因为气温高B. 密度小是因为降水多
C. 密度小是因为水温高、盐度低D. 盐度低是因为蒸发量小
【答案】32. A 33. C
【解析】
【32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低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多,大洋表层海水温度一般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可知①为温度变化曲线;由于副热带附近的降水较少,蒸发较为旺盛,可知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区向低纬、高纬递减,呈马鞍状分布,可知②为盐度分布曲线;由于地球的表面的热量是由赤道向两极地区逐渐递减的,可知海水密度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增,可知③为密度分布曲线。综合上述分析,故选A。
【33题详解】
大西洋赤道附近表层海水,温度高,主要是由于纬度低,太阳辐射强,A错误。密度小,主要与水温高、盐度低有关,B错误,C正确。赤道地区纬度低,水温高,蒸发量大,因降水量丰富,使得盐度较低,D错误。故选C。
【点睛】不同海域,影响盐度的因素不同。在外海或大洋,影响盐度的主要因素是海水温度、降水量与蒸发量等。在近岸地区,海水盐度通常还会受入海径流、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有些海域相对封闭,海水盐度受河流和气候的影响尤为明显。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注入的海水盐度状况对该海域盐度的影响,即考虑与
周围海域的海水交换。
读某海域等盐度线图,回答下面小题。
34. 整个海域盐度普遍较高,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河流径流量小,海水渗透量大B. 区域降水量小,蒸发旺盛
C. 海水通过运河流失多,河流径流量小D. 海水淡化量大,人为造成高盐度
35. 该海域内盐度分布规律可以表明( )
A. 印度洋是这里海水交换的主要水源B. 北回归线处降水季节变化大
C. 两岸国家都是无流国D. 沿海地区是人口稠密地区
【答案】34. B 35. A
【解析】
【34题详解】
从纬度位置和海陆轮廓可以判断出,该海区为红海,红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该海区盐度高的原因是降水少,蒸发旺盛。无河流注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5题详解】
从等盐度线分布规律可以看出,该海区南部盐度低,主要受印度洋海水交换的影响,A正确;该海区北回归线附近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量季节变化不大,B错误;该海区西侧的埃及有尼罗河流经,C错误;沿海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人口稀少,D错误。故选A。
【点睛】海水盐度受降水量、蒸发量、入海径流、海区封闭度、融冰结冰等因素的影响。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个题,共30分)
3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左图为我国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单位:亿焦耳/平方米)图。右图为左图中甲、乙两地大气受热过
程示意图。甲地多夜雨现象。
(1)分析乙地太阳辐射总量比甲地大的原因。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比较右图中晴朗的白天M、N气温的高低,并解释原因。
(3)根据热力环流原理,画出甲地夜雨成因示意图。(要求:在字体框内用冷或暖标出地面气温的差异,用箭头表示气流运动方向,用符号标出云雨主要位置)
(4)菜农多在低温季节采用温室大棚以及大棚内洒水以保证蔬菜安全过夜,试分析二者的原理。
【答案】(1)乙地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青藏高原晴天多,日照时间长:青藏高原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多。
(或答:甲是四川盆地;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多云雾,削弱太阳辐射多,接收太阳辐射少;晴天少,日照时长少,太阳辐射少。)
(2)M气温高于N。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青藏高原海拔高,M距离地面较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多;N距离地面较远,获得的地面辐射量较少。
(3) (4)温室大棚保温: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塑料到达
棚内,使温度升高;而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无法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温室内。
洒水保温:洒水能增加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强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同时增强大气逆辐射,起到保温作用。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为材料,涉及热力环流的原理及应用、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大气受热过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蕴含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乙为青藏高原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的数值最大。读图并根据所学可知,青藏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太阳辐射总量值最大。甲是四川盆地,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多云雾,晴天少,日照时间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接收太阳辐射少。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长波辐射,N周边同高度大气因距地面远,接受地面辐射少,气温低;M周边同高度大气因距地面近,接受地面辐射多,气温高,因此M气温高于N。
【小问3详解】
根据热力环流的应用,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受山坡辐射冷却影响,空气降温较多;而谷地上空,同高度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降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因密度大,顺山坡流入谷地,谷底的空气因汇合而上升,并从上面向山顶上空流去。因此谷底气温高(暖空气),谷坡气温低(冷空气),谷底为上升气流,坡地气流顺着山坡流向谷底,由于夜晚谷底气流上升,易形成降水,因此多夜雨。作图如下:
【小问4详解】
温室大棚保温原理: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塑料到达棚内,使棚内地面温度升高,棚内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温度升高;而棚膜阻挡了棚内外的热量交换,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很少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温室内。
洒水保温原理:水的比热容大,白天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强,储存热量多,夜晚降温慢;洒水能增加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大气吸热多,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3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24年5月26日下午至27日,合肥市气象台相继发布了暴雨蓝色和橙色预警。在27日的一场暴雨中,合肥市区仿佛变成了一个“水世界”,城市的各个角落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水侵袭。图1为合肥市区被淹没的景观图。图2为水循环示意图。
材料二:下图3示意某年某月长江入海口的表层盐度分布。
(1)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回答,合肥市此次城市内涝的原因。
(2)针对此次城市内涝事件,合肥市应大力改善的水循环环节是____和____(填序号)。
(3)材料二中长江入海口附近等盐度线向东弯曲凸起明显,其直接影响因素是____,正常年份,甲地(28%等值线上的最东点)在一年中距离大陆较远的季节是____。
(4)一艘货轮从甲地航行到乙地,货轮吃水深度的变化特点是____,原因是____。
【答案】(1)城区降水多;城市地面硬化程度高,导致下渗量少;地表径流量大,超过了城市排水能力。
(2) ①. ⑤ ②. ⑦
(3) ①. 地表径流 ②. 夏季
(4) ①. 变小 ②. 从甲地到乙地,海水的盐度逐渐升高,海水盐度越高,对货轮的浮力越大。故甲地航行到乙地,货轮吃水深度变小。
【解析】
【分析】本题以合肥某次暴雨天气及水循环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循环环节、类型及合肥城市内
涝的原因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水循环是自然界中的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地下径流等环节,在各水体之间进行着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由材料“2024年5月26日下午至27日,合肥市气象台相继发布了暴雨蓝色和橙色预警,在27日的一场暴雨中合肥市区仿佛变成了一个‘水世界’”可知,合肥市此次城市内涝,是因为城市出现暴雨,降水量大;联系已学可知,城市建设地表硬化导致地表水下渗困难,暴雨大量转化为地表径流,超过城市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地表大量积水出现城市内涝。
【小问2详解】
联系已学可知,城市内涝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下渗量减少导致地表径流增加,超过城市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合肥市应大力改善的水循环环节是增加⑤地表径流的排水能力;铺设透水砖等,增加下渗⑦,减少地表积水量。
【小问3详解】
图中长江入海口附近等盐度线向东弯曲凸起明显,等盐度线凸向盐度高的地方,表明长江入海口的盐度比周边盐度低,这是长江带来的径流稀释海水所致,距离河流入海口越近,入海径流对海水的稀释作用越强,故呈现出长江入海口附近等盐度线向东弯曲凸起明显。入海径流量越大,入海口处海水影响越大,故正常年份,甲地(28‰等值线上的最东点)在一年中距离大陆较远的季节是夏季。
【小问4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货轮的吃水深度与海水密度直接相关。海水密度越高,浮力越大,货轮的吃水深度越浅;反之,海水密度越低,浮力越小,货轮的吃水深度越深,海水密度受海水盐度与温度的影响,据图3可知,从甲地到乙地,海水的盐度逐渐升高,海水盐度越高,密度越大,对货轮的浮力越大。故甲地航行到乙地,货轮吃水深度的变化特点是变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综合自主测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卷前,考生务将自己的姓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