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上海市各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汇编(word版)
2025年上海市各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汇编古诗词鉴赏试题和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上海市各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汇编古诗词鉴赏试题和答案,共12页。
(三)阅读下⾯的诗歌,完成第12-13题。(7分)
润 州①
[唐]杜牧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②,一笛闻吹出塞愁。
【注】①本诗为诗人重游润州时所写。润州:今江苏镇江。②桓伊:东晋时人,曾与谢玄、谢琰大破秦苻军队于淝水,《晋书·桓伊传》说他“有武干,标悟简率”,“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
12.以下对本诗解说有不当之处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写诗人由登亭所见引发回忆。
B. 颔联以写景折射风物人情的变迁。
C. 颈联抒发了对先朝士人的悲悯之情。
D. “愁”字收尾有思绪绵延不绝之感。
13.《骚坛秘语》称杜牧诗“气俊思活”,意指其思绪腾挪跳跃,挥洒自如。这首诗是否充分体现这一特点?请结合颔联与颈联加以评析。(5分)
12. C(2分)
13.答案示例:颔联中,诗人的思绪从昔年回到眼前,以先朝遗寺的荒败与河边酒楼的盛景对比,反映沧桑变化;颈联中,诗人思绪再转,由遗寺、酒楼联想到先朝士人的风貌,抒发物是人非的无限叹惋。诗人在这两联中览物而思古,将现实与历史、今人与古人、眼前景与心中情融为一体,充分体现“气俊思活”的特点。(5分,对两联的阐释4分,小结1分。若在与杜牧其他咏史诗的比较中指出本诗“不够充分”之处,言之成理亦可。)
【25一模金山区】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3题。(7分)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注】①杜审言,河南巩县人。唐永昌元年(689),在江阴县任小官,心中不爽。②淑气:和暖的天气。③蘋:多年生草本植物。④古调:古雅的曲调,借指陆丞写的诗,即题中的《早春游望》
12.本诗从题材和体裁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酬赠诗 律诗 B.干谒诗 绝句 C.唱和诗 律诗 D山水诗 古体诗
13.有人说,这首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你是否赞同?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三)7分
12.(2分)C
13.(5分)答案示例1:赞同。首联强调“离乡宦游”,以及“偏惊”而非惊喜,提纲挈领。颔联所选景物光艳逼人、自由伸展,云霞尚可出海,梅柳尚可渡江而去,主人公却不得归乡、心情黯淡,主人公的孤单困窘与明媚自由的春景形成了鲜明对比,表达诗人宦游之悲,是为“赏心而不乐”。颈联写春风催长万物,物候日新,联系主人公宦游在外的现状,一个“催”字,使人生发出时不待人、“春光催人老”的惆怅,是为“惊新而不快”。尾联处,种种萦绕于心的情感借“古调”而爆发,思乡之情喷薄而出,卒章显志。首尾两联朴素真挚,相互照应,中间两联以乐景写哀情,春光明媚流转变化中更突显诗人现状之困窘、时光流逝之无情,别有情致、真挚感人。
评分说明:分析“惊”、“偏”、“催”等字含义,1分;表现手法2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
具体评分细则:(得分点共5分,按点得分,不倒扣分。)
(1)对“惊”、“偏”、“催”等字的炼字分析,1分。(2)乐景衬哀情/对比手法,1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对“赏心而不乐”(现状暗淡困窘)与“惊新而不快”(时光无情)的分析,各2分。(4)对首尾两联作用的分析(提纲挈领/卒章显志),1分。
答案示例2:不赞同。首句以主人公“宦游在外”总领全诗,故而对万物变化格外敏感(或有“惊新”之感)。之后以“云霞、梅柳、黄鸟、晴光、绿蘋”等色调鲜艳、温暖的事物为描写意象,突显明媚春光,生机勃勃之意境。同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如“出”、“渡”、“催”等)形象生动地表达观景时的欢愉之情。因景而生乐情,因乐情不由转而思归,虽有情致,但并非完全“不快不乐”。故赞同这一说法。
评分说明:写出“出”、“渡”等字的用法和效果1分;景情内容的分析2分;观点和内容搭配1分。最多得4分。
【25一模嘉定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3题。(7分)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③,惆怅远行客。
[注]①春中:即仲春,农历二月。②远扬:指伸得很长的桑枝。③御:饮、喝。
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写鸟鸣花香,有声有色,展观早赛田园勃勃萌发的生机。
B.颔联“持斧”“荷锄”等动词形象描绘农夫勤劳紧张繁忙场景。
C.颈联“故“旧”和“新”相对,表达时间流逝年华衰老的悲伤。
D.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规范,韵脚是“白”“脉”“历”“客”。
13.有人批评此诗尾联“转折生硬缺余味”,也有人不同意。你支持哪种看法?请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阐述理由。(5分)
12.D(2分)
13.(5分)
答案示例⼀:⽀持批评。全诗描写田园之景,尾联抒发为客行远方之人而惆怅之情。写景颇具匠⼼,表现了春日人与自然的谐和美好,尾联由眼前田园生活联想到漂泊在远方的游子,关联生硬,惆怅之情也与前文恬淡安适的意境不匹配。同时,语⾔直⽩,直抒胸臆,不能留下余味。
答案示例二:不⽀持批评。全诗由景⼊情,结句写为客行远方之人惆怅之情。写景朴素如叙家常,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安闲喜悦之情,尾联自然联想到那些漂泊无定的远客,而感到轻微惆怅,这种遗憾惆怅反向显示了田园的美好与诗人对它的依恋珍惜,意脉相承。结尾句直抒胸臆,语⾔朴实直率,与全诗朴素自然不雕饰的整体表达相协调。
评分说明:结句+全诗 内容概括,1分;内容关系分析,2分;语言关系分析,2分。
【25一模杨浦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3题。(7分)
赠傅都曹别
〔南朝〕鲍照
轻鸿戏江潭,孤雁集洲沚。
邂逅两相亲,缘念共无已。
风雨好东西,一隔顿万里。
追忆栖宿时,声容满心耳。
落日川渚寒,愁云绕天起。
短翮不能翔,徘徊烟雾里。
12.下列对本诗的评价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画面温暖亲切 B.意境萧瑟朦胧
C.描写虚实结合 D.语言显豁多讽
13.班级同学合作编写《古典诗词鉴赏集》,拟按照诗词题材编排栏目。有人认为这首诗应归于“赠别情深”,有人提出应归于“咏物抒怀”,你更赞同哪一种观点?请结合全诗阐释理由。(5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3题。(7分)
12.(2分)C
13.(5分)评分说明:判断不作为评分依据,依据所做论述的合理程度给分。
答案示例1:标题体现了本诗是作者赠别友人傅都曹时所作。全诗以轻鸿喻傅都曹,借孤雁以自指,追述不期而遇的美好,表现朋友间惺惺相惜的深情厚谊,叙述与好友突然离别,眷恋难舍,预想离别后所见萧瑟之景,自己无法振翅追随而孤单寂寞、怅惋遗憾。全诗通篇比喻,围绕因离别而牵出的百般愁肠,应归入“赠别情深”类。
评分说明:标题1分;“轻鸿”“孤雁”的指代义1分;相遇时惺惺相惜的深情厚谊1分;离别时刻的留恋怀念1分;离别之后的孤独寂寞1分;比较一般咏物诗的基本特点1分。六个点,一点1分,给满5分为止。
答案示例2:这首诗以轻鸿喻傅都曹,借孤雁以自指,确实表现了朋友间惺惺相惜的深情厚谊和离别时的留恋感伤。但离情背后,“孤雁”形象别有寄托:大雁虽与轻鸿相亲相依,但依旧难掩面对高飞自在的轻鸿而产生的落寞无奈。作者借徘徊于烟雾迷茫中难以高飞展翅的大雁,暗含自身对压抑窘迫的现实处境的无奈,含蓄隽永,应归入“咏物抒怀”。
评分说明:以“孤雁”自比1分;朋友间深情厚谊1分;离别的留恋感伤1分,自身寂寞孤独1分;对现实处境的无奈1分;托物抒怀的效果1分。六个点,一点1分,给满5分为止。
【25一模浦东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3题。(7分)
郊行
[宋]刘克庄
薄有西风意,郊行得自娱。
山晴全体出,树老半身枯。
林转亭方见,江侵路欲无。
何妨桥缆断,小艇故堪呼。
12. 下列对本诗艺术手法理解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开篇点题,交代了郊游目的,统领全诗。
B.中间两联移步换景,有动态感和空间感。
C. 诗歌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来描写。
D. 本诗意境开阔深远,语言平实而有意趣。
13. 有人认为本诗“单纯铺叙行踪,对景物作客观临摹”对此评价你是否认同?请结合全诗内容阐述理由。(5分)
(三) ( 7 分 ) 12.D(2 分)
解 析 :A 选项“郊行得自娱”只是说明郊行有自得其乐之处,并非统领全诗;B 选项中间两联主要是通过描写景物来体现空间感,并非移步换景;C 选项诗中主要从视觉角度描写,未涉及听觉、触觉;D 选项意境开阔,如“山晴全体出, 树老半身枯。林转亭方见,江侵路欲无”等句,语言平实且“薄有西风意,郊行 得自娱”等表述有意趣,该项正确。
13.不认同。本诗虽有铺叙行踪和对景物的描写,但并非单纯客观临摹。如“山 晴全体出,树老半身枯”中“全体出”和“半身枯”不仅写出山和树的状态,更 蕴含诗人对自然生命的感悟;“林转亭方见,江侵路欲无”通过描写景物变化,
体现出诗人在郊行中的惊喜之情;尾联“何妨桥缆断,小艇故堪呼”更是表达了诗人洒脱的心境,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景物的描写中,使诗歌富有韵味和 意境,而非单纯的客观描述。(5分)
【25一模奉贤区】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2-13题。(8分)
长沙早春雪后临湘水,呈同游诸子①
唐 刘长卿
汀洲暖渐渌,烟景淡相和。
举目方如此,归心岂奈何。
日华浮野雪,春色染湘波。
北渚生芳草,东风变旧柯。
江山古思远,猿鸟暮情多。
君问渔人意,沧浪自有歌。
注:①此诗是刘长卿晚年被贬转任途中之作。
12.与“日华浮野雪,春色染湘波”两句采用了相同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C.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D.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曾巩《城南》)
13.诗歌结尾画线句表达了诗人的隐逸之思,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5分)
12.(3分)B
13.(5分)早春时节,江中小洲日渐回暖湘水清澈,美丽春色淡雅和谐,面对如此春景,诗人思乡之情难以抑制。而面对亘古不变的江山,诗人不禁泛起悠远的怀古之思,听到凄清的猿鸣鸟啼,又勾起诗人人到暮年的无尽感伤。正因为此,诗人在结尾处借写渔夫歌唱的自得其乐,表现其经历官场坎坷之后渴望隐逸的情感。
【25一模闵行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3题。(7分)
秋闺
[唐]郑愔
征客向轮台,幽闺寂不开。
音书秋雁断,机杼夜蛩催。
虚幌风吹叶,闲阶露湿苔。
自怜愁思影,共作月徘徊。
12.下列对本诗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B这是描写远戍征人在羁旅中思乡怀人的诗。
C.“机杼夜蛩催”的语序是“机杼催夜蛩”。
D.本诗情感与“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类似。
13.本诗在写孤独愁思方面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5分)
12.A。
13.答案示例:首联点明(主旨)孤独愁思产生的原因是征夫戍边、思妇守空房,颔联进一步以音书中断、秋冬来临强化孤独愁思(此外拟人、炼字、意象等角度可叠加给分),颈联通过描绘静寂、清冷的环境烘托心情,尾联通过描绘月下徘徊、形影相吊的思妇形象强化了愁思的深重(直抒胸臆叠加给分)。
评分标准:可以从表现手法、抒情方式、情感缘由、及其表现、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由间接抒情转为直抒胸臆)等角度分析。每点1分,给满5分为止。
【25一模宝山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3题。(7分)
霁夜
(宋)孔平仲
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释】①寂历:寂静,冷清。帘栊:窗帘和窗牖。②准拟:料想。
12.下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窗帘和窗牖在深夜依然历历在目,暗示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B.梦中响起戍墙铃声,反衬诗人现实生活中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C.雨前“狂风送雨”和雨后“淡月笼云”对比,突出雨后的清幽。
D秋声堕叶与秋夜流萤,渲染残败冷清之景,抒发凄冷孤独之情。
从虚实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尾联。(4分)
(三)霁夜(7分)
12.C(3分)
13.(4分)这首诗描写了风雨过后的秋夜清静之景;尾联拓展想象,设想明天早晨自己凭轩远眺,而窗外的庐山在一场秋雨的冲洗过后将变得满目苍翠;虚实相生,拓展了时空,丰富了诗歌意境;更突出诗人的清秋逸兴。(联系前诗1分,想象之景1分,虚实相生效果1分;诗人情感1分)
【25一模崇明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甲:缚鸡行 乙:东西船行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西船见笑苦迟钝,流汗撑折百张篙。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任天理。
【注释】①行藏:出处或行止。语出《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吾与尔有是夫!’”
12.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两首诗歌的一书是( )。(1分)
A.《古诗集萃》 B.《咏物拾贝》 C.《律诗精选》 D.《讽喻诗选》
13.下列关于两诗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两诗语言质朴平实 B.两诗均直抒胸臆
C.甲诗以生活细节动人 D.乙诗以生活现象说理
14.有人认为甲诗结尾妙于乙诗结尾。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诗歌内容以及所学知识阐述你的看法。(5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12.A
13.B
14.参考示例一:甲乙两诗均借由日常生活事件抒发一己之思考。乙诗由东船西船因风浪快慢差异的事件,反思一己之生存道理,结尾直接表明自己行止一凭天理,任由自然。失于概念化,破坏了诗歌的蕴藉之美;甲诗借由缚鸡而卖的事件,叹鸡虫得失,以倚着山阁注视寒江的形象作结,由此透露出诗人的沉思,读者由此可以读出一己或社会之得失等丰富的内容。可见,甲诗结尾更具意蕴的丰富性以及表达的含蓄性,优于乙诗。
参考示例二:甲乙两诗均借由日常生活事件抒发一己之思考。甲诗借由家中忧鸡啄食虫蚁,缚鸡而卖,进而叹鸡虫得失,诗歌以倚着山阁注视寒江的形象作结,由此透露出诗人的沉思,但其表达事理不甚明晰。乙诗由东船西船因风浪快慢差异的事件,反思一己之生存道理,结尾直接表明自己行止一凭天理,任由自然,体现出超脱豁达的心态,理由事出,所言之理给人以的启迪。可见,乙诗结尾更为显豁,更利于给人以直接的启迪,优于甲诗。
评分说明:选择不做评分要求。二诗共同结构1分;甲乙二诗事理概括2分;结尾效果比较分析2分。
【25一模虹口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4题。(7分)
晚登辽海亭
[金]高士谈
登临酒面洒清风,竟日凭栏兴未穷。
残雪楼台山向背,夕阳城郭水西东。
客情到处身如寄,别恨他时梦可通。
自叹不如华表鹤,故乡常在白云中。
【注】①酒面:指饮酒后的面色。②华表鹤:传说有一个叫丁令威的人,学仙有成,化鹤返乡,停于城门的华表柱上。
1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写自己登临高处望向远方,满腔愁绪无穷无尽。
B.颔联写“残雪”和“夕阳”,表现了景象的凄凉冷清。
C.颈联由写景转为抒情,抒发有家不得归的哀痛凄婉。
D.尾联中诗人将自己比作漂泊异乡的飞鹤,归心似箭。
14.本诗“以景语起,以景语收”,请对此加以赏析。(5分)
13.(2分)C
14. (5分)答案示例:本诗开头描写了微风如雨的清新畅快,引发了诗人登临的无穷兴 致。结尾句则描写了诗人的家乡在茫茫烟云之中,远在万里,遥不可及。以乐景起,以哀 景收,诗人的登临赏景之兴,最终化作吟叹不尽的故乡之思,将情感变化表达得淋漓尽致, 深挚感人。
评分说明:开头赏析2分,结尾赏析1分,点明由乐入哀(或转入思乡之情)1分, 效果1分。
【25一模普陀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3题(7分)
· 咏柳
嫩黄初染绿初描,倚春娇,索春饶。燕外莺边,想见万丝摇。便作无情终软美,天赋与、眼眉腰。
短长亭外短长桥,驻金镶,系兰桡。可爱风流,年纪可怜宵。办得重来攀折后,烟雨暗,不辞遥。
【注】①饶:养顾、怜惜。②短长亭:路边或水边的驿亭。③金蚀:行人所骑之马。④兰桡:行人所乘之舟。⑤办得:准备。
12.这首词的词牌名应是( )。(2分)
A.沁园春 B.念奴娇 C.江城子 D.声声慢
13.赏析本词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5分)
12.C
13.上阕将抽芽吐绿的柳条比作依傍春天,向春天撒娇,祈求春意眷顾的女子,细弯的柳叶和摇曳的柳条如同女子的秀眉束腰,尽显婀娜娇柔之姿,生动细腻地写出柳条的形态与神韵。下阕在此基础上写身处送别之地的人们,取柳条作为缰绳挽留欲将远行的车马,作为缆绳拴住即将扬帆驶去的行舟,想象着重来攀折后,即便烟雨迷蒙、路途遥远也在所不惜,进一步将柳条作为寄托离别相思的象征之物。这种托物言情的写法使读者从对物的欣赏上升到对情感以及人生境遇的体悟,丰富了诗歌的审美层次,提升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5一模长宁区】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第12—13题。(7分)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唐)李商隐
其一
暂凭尊酒送无憀①,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其二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注】①无憀,即无聊。
1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其一》第二句巧用双关语,与第四句相呼应。
B.《其二》前两句用拟人手法,状柳之饱含情意。
C.两首诗以同一视角展开叙写,内容却富于变化。
D.两首都是离亭伤别、借柳寄慨之作,笔调婉曲。
13.“春风争拟惜长条”这句,有人理解为春风愿意让人折,也有人理解为春风不愿让人折。你认为哪种理解更适切?请结合这两首诗简述理由。(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7分)
12.(2分)C
13.(5分)
答案示例1:前一种理解更适切。这样理解,两首诗更见曲折翻转之妙。《其一》先用暗喻方式教人莫折,然后以生死衬离别之痛,直言可折,翻转之大渲染了离情之悲。《其二》又有大的翻转,提出即使要折也只折一半,留一半用于迎归,使诗意更进一层。两首诗连续翻转,不仅情致曲折深刻,且给人以新奇之感。
答案示例2:后一种理解更适切。这样理解,两首诗对柳的基本态度更有一致性,避免了情感的割裂。《其一》第二句已经说“莫损”,尾句的“惜”字与此照应,移情于春风,强调人不忍离别,春风又何尝不是,劝人莫折。《其二》则切换到柳的视角,劝人即使要折也要留一半,诗意更进一层,也重申了诗人惜柳“莫折”之意。这样理解,两首诗情意相通,一致中又富于变化,更有整体美感。
评分说明:两种选择都可以。整体描述理由,2分。结合两首诗具体描述理由,4分。给到满分为止。
【25一模静安区】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3题。(7分)
梅雨 [唐]柳宗元
梅实迎时雨①,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注]①迎时雨:梅熟而雨曰梅雨。晚梅未熟而先雨,所以称迎时雨。②“素衣”句:化用陆机典故,陆诗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京洛有许多灰沙,白衣服都被染成黑色),这里反其意而用之。
12.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被贬永州司马,政治失意,天气糟糕,写下了这首愁闷之诗。
B.首联写晚春时节,梅子将熟,连续不断的梅雨使得天地一派迷茫。
C.颈联写雨雾蒙蒙、江云弥布,由眼前之景到想象之景,愁思无限。
D.尾联写衣服因梅雨变黑,非京尘所染,暗写对被重用的热烈期盼。
13.赏析本诗颔联写愁的特色。(4分)
诗歌
12.(3分)D
13.(4分)猿鸣凄凉,夜深闻此难以入睡,以猿鸣写“愁”深(2分);诗人被晨鸡唤醒,虽未直接写愁,但“梦”中片刻安生,“梦断”“愁”必重来,曲折多变,写尽愁苦难耐之情。(2分)
【25一模黄浦区】
(三)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第12-13题。(7分)
【甲】夜归鹿门歌 【乙】游襄阳怀孟浩然
(唐)孟浩然 (唐)白居易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
南望鹿门山,蔼若有余芳。
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
【注】①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曾隐居鹿门山。②蔼:形容树木茂盛。
12.下列对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感,抒发隐逸情怀。
B.乙诗认为襄阳山川灵秀之气象孕育形成孟浩然的诗歌散文。
C.乙诗写诗人吟诵孟浩然的诗文,表达对孟浩然的景仰之情。
D.甲乙两诗都运用了今昔对比的笔法,时空交错,虚实相生。
13.甲乙两诗都表达了对前人的追思,有人认为甲诗妙在“词不烦而意有余”,乙诗则“词沓意尽”,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文本阐述理由。(5分)
12.(2分)D
13.(5分)【答案示例一】我认同甲诗“词不烦而意有余”,乙诗“词沓意尽”。甲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妙在写怀念庞公而不事铺陈,语不穷尽,意不显露,在追思前人的同时表达隐逸情趣。乙诗虽然语言质朴,但表达过于直白,多用叠词,如“碧岩岩”“碧汤汤”等,使作品在表达上显得有些单调和重复,缺乏诗歌应有的意境与深度。【答案示例二】我认同甲诗“词不烦而意有余”,但不认同乙诗“词沓意尽”。甲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妙在写怀念庞公而不事铺陈,语不穷尽,意不显露,在追思前人的同时表达隐逸情趣。乙诗语言也平实浅易,先赞叹孟氏诗文的风格与成就,再转入对孟氏无人继之的伤感慨叹,寥寥数语,意蕴深长,表达作者对孟氏的深切缅怀。
评分说明:一点1分。
【25一模松江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3题。(7分)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莱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崗高下,归来且闭关。
1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写了归隐途中所见景色和车马动态。
B.领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表现了作者决意于归隐的态度。
C.颈联用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营造清冷而悠远的意境。
D. 对写景与抒情,本诗更注重后者,全诗深情蕴莊含替,真切动人。
13. 有人评价这首诗“超然”,也有人不同意。你支持哪种看法?请阐述理由。(5分)
12.D
13.【答案示例1】同意,全诗情感超然。首联以清川草泽之景,衬车马之“闲闲”,从容不迫,尽显归隐途中感受到的超脱悠然之感;接着以流水有意、暮禽归巢,写诗人执意归隐的超脱;颈联中荒城古渡显得凄清,而落日秋山的明丽画面又流露诗人还是超脱了落寞情感,而显得洒脱旷达;自然过渡到结句,以“闭关”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人事和官场。作者在嵩山之下自由自在,闲适自得,实有超然之感。
(评分细则:诗句分析和情感归纳结合在一起分析。诗句的内容分析,1联1分,给到3分为止。情感归纳:远离尘世、寂然到洒脱悠远;自由闲适各1分,给到2分为止。)
【答案示例2】不同意,全诗情感并不超然。首联和颔联以清川草泽之景,衬车马之“闲闲”;并以流水有意、暮禽归巢,写诗人执意归隐,的确悠然闲适之感;然而颈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的意象,却构成了一幅充满黯淡凄凉色彩傍晚野外的秋景图;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直至结句,以“闭关”表示要与世隔绝,在闲适的归隐心态下,不难窥见作者内心的失意、落寞和无奈。因此并不超然。
(评分细则:诗句分析和情感归纳结合在一起分析。诗句的内容分析,1联1分,给到3分为止。情感归纳:悠然闲适;凄清、寂然;无奈失意各1分,给到2分为止。)
【25一模青浦区】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3题。(7分)
晚次鄂州
(唐)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12.以下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人只截取了飘泊生涯中的一个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
B.诗人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表现所思所感,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C.本诗语言淡雅而含蓄,但情真意切饶有韵味
D.本诗即景抒怀,且巧用典故来表达所思所感。
13.请结合内容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复杂情感。(5分)
(三)(共7分)
12.D(2分)
13.评分说明:准确分析一联给2分,给到5分为止。首联诗人因“远见汉阳城”而喜,又因“犹是”“一日程”而情感骤落;颔联写白天看“估客昼眠”晚上睡不着而听“舟人夜语”,表现了诗人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颈联因想到自己两鬓如霜且远离家乡,而升起思归之情;尾联交代了自己因战事背井离乡,但战事并未远去,表达了兵难中背井离乡、颠沛奔波之苦。(5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年上海市各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汇编之积累与运用试题和答案,共14页。
这是一份2025年上海市各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试题和答案,共43页。
这是一份2025年上海市各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汇编之作文试题和答案,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