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中语文全程复习规划(统编版) 题型研究 2.学案一 高考题型研究——知道高考怎么考(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高中语文全程复习规划(统编版) 题型研究 2.学案一 高考题型研究——知道高考怎么考(练习),共6页。
一、[2024·九省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临江仙·正月二十四日晚至湖上
叶梦得
三日疾风吹浩荡,绿芜未遍平沙。约回残影射明霞。水光遥泛坐,烟柳卧欹斜。
霜鬓不堪春点检,留连又见芳华。一枝重插去年花。此身江海梦,何处定吾家。
解读下面影响诗歌语意理解的词句
①三日疾风吹浩荡,绿芜未遍平沙:
②约回残影射明霞:
③水光遥泛坐,烟柳卧欹斜:
④霜鬓不堪春点检,留连又见芳华:
⑤一枝重插去年花。此身江海梦,何处定吾家:
【真题热身】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连日的春风带来了春的消息,但毕竟时令尚早,还不能看到盛春的美景。
B.题目明确词人是在傍晚到湖上游览,词中“残影”“明霞”对此也有照应。
C.湖中景色见于词人的顾盼之间,水面波光粼粼,岸边暮色中的垂柳朦朦胧胧。
D.面对美景,词人找出去年佩戴过的花饰插到头上,掩饰鬓边的斑斑白发。
1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二、[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①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 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解读下面影响诗歌语意理解的词句
①学转难:
②说曾颜:
③剥落皮毛处:
④禅要自参求印可:
⑤仙须亲炼待丹还:
⑥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
【真题热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三、[2023·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 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解读下面影响诗歌语意理解的词语
①望中:
②蓬瀛:
③翠羽湿飞:
④见:
⑤红蕖香袅:
【真题热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答:
四、[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解读下面影响诗歌语意理解的词句
①身外闲愁空满眼:
②就中欢事常稀:
③明年应赋送君诗:
④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⑤浅酒欲邀谁共劝:
⑥深情唯有君知:
⑦东溪春近好同归:
⑧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真题热身】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
五、[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解读下面影响诗歌语意理解的词语
①蜡屐登山:
②真率饮:
③筇杖:
④料峭:
⑤犹力:
⑥廉纤:
⑦苔纸:
⑧菱唱:
【真题热身】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学案一 高考题型研究
一、
解读下面影响诗歌语意理解的词句
①连日的疾风浩浩荡荡地吹,绿芜还没有完全遍布平坦的沙滩。
②夕阳的余晖映照着湖面。
③水光闪烁,我静静地坐着,远远看着烟雾缭绕的柳树,侧身躺卧。
④我的鬓发已经不堪春天点检的轻拂,仍停留在芳华的时刻。
⑤我重新插上了去年的花枝。我感叹自己的人生如同在江海中的梦境,不知何处才是真正的家园。
[真题热身]
15.答案:D
16.答案:①春色如旧,鬓已成霜,怅惘年华易老。 ②江海流离,居无定所,慨叹人生飘零。
二、
解读下面影响诗歌语意理解的词句
①治学之路走得越来越艰难了。
②讨论学问时逢人就引经据典,动辄便曾子颜子。
③“皮毛”则是指书本知识。从“剥落皮毛处”往下看,往下挖,才能看到“真实”的存在。而为学就是求真,岂能纠结于书中那些皮毛、琐屑呢?
④比方参禅,要自己亲自参悟,亲自印证。
⑤比方修仙,要自己亲自修行,亲自炼丹。
⑥魏了翁有句话:“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
[真题热身]
15.解析:鉴赏诗歌思想内容。“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答案:A
16.答案: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三、
解读下面影响诗歌语意理解的词语
①视野之中。
②指蓬莱和瀛洲。神山名,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亦泛指仙境。
③翠羽,翠鸟的羽毛,这里代指翠鸟。傍晚水汽渐浓,翠鸟羽毛似乎沉重起来。
④我。
⑤红蕖,指红荷花。红色的荷花婀娜多姿,香气浓郁,袅袅娜娜,亭亭玉立。
[真题热身]
15.解析: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错误,“鸡犬林萝隐隐声”意思是鸡鸣、犬吠之声在林萝间隐隐传出,与“湖上晚归”的诗题相呼应,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并没有被破坏,心情也一直是恬淡安宁的。
答案:C
16.解析: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迁移理解文外观点(审美鉴赏与创造)。王国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指的是自身的观点、情感会投射到景物中。题干问的是“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那么我们就要关注诗人的心态和诗中景物的特点,先分析诗人的心态,然后分析这一心态与诗中景物的关联。结合诗歌标题可知,此诗写于诗人归家途中,而首句中的“归思清”直接点出诗人的心态,此时的他心境澄清,心态平和。然后分析在这一心态的影响下,诗中景物的特点。由“浑恐是蓬瀛”可知,归家途中的景物优美,让人如入仙境。因为诗人的心态是平和静谧的,所以在他的眼中,“桥横水木”“寺倚云峰”,宁静安详;“翠羽湿飞”“红蕖香袅”,灵动明快。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引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蕖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关注到诗人的心态,能结合景物展开分析,找到二者的关联,意思对即可)
四、
解读下面影响诗歌语意理解的词句
①这世间充满着闲愁。
②人生的欢乐之际总是稀少,故而特别珍惜。
③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
④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呢。
⑤浅酒无别人可劝,惟你能劝。
⑥深情无别人可知,也只有你才能知道。
⑦春天将尽,东边的溪山风景秀丽,可以与你同游。东溪:泛指风景美好的地方。
⑧一起去观赏那江水中倒映柳树的影子和隐在雪中的梅花零落。
[真题热身]
14.解析:理解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由“明年应赋送君诗”可知,此处应是词人在想象来年送别友人,而非“真实描写”。
答案:A
15.解析: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首先,从艺术手法上看,这两句运用了想象,词人想象与友人结伴赏景,表现出词人心中对友人真挚的依恋与不舍;其次,从位置上看,这两句位于词的结尾,以景结情,将词人的留恋蕴含其中,情感表达含蓄隽永。
思想内容鉴赏。上片写词人与友人在酒筵欢会,却说“就中欢事常稀”,使欢乐蒙上了一层愁苦的阴影。因为乐事稀少,故而更怕这段欢事终结;因为怕欢事终结,故而要仔细地数一数究竟还有多少个相聚的日子。由此便将自己得知要与友人离别后的心理活动真切细腻地描述了出来。下片以“东溪春近好同归”为核心,表述了词人对生活的希望。“浅酒”与“深情”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说浅酒无别人可劝,唯君能劝;深情无别人可知,唯君能知。这样便把词人与友人的亲密关系交代了出来。“东溪”泛言风景秀丽之处,词人想要与友人共赏春光同归。最后两句是由“春近”二字引发出来的想象中的东溪美景:“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以景结情,“柳”谐音为“留”,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
答案:①想象丰富,以虚景传真情。词人想象与友人在离别之前结伴赏景的情形,可见词人不愿与友人离别的真挚情感。②以景结情,含蓄蕴藉。“柳”谐音为“留”,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结尾两句不直接抒发词人对友人的眷恋之情,而是将情感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极耐咀嚼,极具含蓄的艺术之美。
五、
解读下面影响诗歌语意理解的词语
①屐,木鞋;蜡屐,往木屐上涂蜡以防潮湿。南朝诗人谢灵运喜爱登山观赏风景,他穿的木屐有特别的讲究,《南史》本传记载:“登蹑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此处暗用这个典故。
②宋人作《侍讲杂记》载:“温公(司马光)居洛,与楚正叔通议、王安之朝议等耆老六七人,时相与会于城内之名园古寺,且为之约:果实不过三品,肴馔不过五品,酒则无算。以为俭则易供,简则易继,命之曰‘真率会’。”邵伯温《闻见前录》十亦载,稍异。
③筇,古书上记载的一种竹子,常用以制作手杖,即名“筇杖”。
④叠韵联绵词语,用以形容早春季节的寒冷。
⑤仍然强劲。
⑥叠韵联绵词语,用以形容小雨、细雨。
⑦即侧理纸。古代南越人用海苔制成的纸,其纹理纵横斜侧,故名“侧理纸”。见晋·王嘉《拾遗记》。
⑧即菱歌,采菱女子所唱的歌谣。
[真题热身]
14.解析:鉴赏诗歌形象、语言、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错误,下片写词人作诗、听歌、饮酒,均为闲居隐逸之事,词的结尾处应是表达与朋友共同饮酒、共享隐逸之乐的思想感情。
答案:D
15.解析:思想内容鉴赏。上片第一、二句议论抒情:尘世虚幻,皆为妄念;浮名如昨日之梦,无须挂念。第三、四句记叙自己放下浮名之后洒脱的隐逸行为:穿上蜡屐登山,率真饮酒,拄着筇竹杖,穿行林间,逍遥自在。“蜡屐”“筇杖”微露隐逸情趣,“真率”“自在”直抒闲适之情。上片以情作结,从身体与心灵两方面突出闲逸的状态。
下片第一、二句写景:春寒料峭,冬的余威尚存,但细雨初晴,迎来了春晴的美好。第三、四句继续叙写词人的活动,闲题苔纸,菱歌遥闻,体现了词人的心境平和、闲适喜悦。“闲”字,突出闲适的心境,“遥”字,增加了想象的乐趣。结句“与君同醉醒”,表达了词人与朋友共同饮酒、共同享受隐逸乐趣的情感。
答案:①通过议论与抒情直接抒发闲适的心情:“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两句将繁华尘世比作“空花”,把浮名比作“昨梦”,放下心中曾经牵挂的东西,心情轻松;“身闲心太平”则直抒胸臆。②通过记叙、描写闲适之举表现闲适之情:写词人穿蜡屐登山、真率饮酒、悠闲作诗、遥闻菱歌,在对行动的叙述与描写中表现闲适的心情。③借景抒情:“廉纤细雨初晴”通过描写细雨初晴的清新之景,寄托闲适之情。
试题及年份
体 裁
作 者
题 材
考 向
2024·九省联考
宋词
叶梦得
写景词
理解和赏析诗句,把握思想感情
2023·新高考Ⅰ卷
宋诗七律
林希逸
说理诗
理解和赏析诗句,理解诗句内容
2023·新高考Ⅱ卷
宋诗七律
林逋
写景诗
理解和赏析诗句,分析情感表现特色
2023·全国甲卷
宋词
晁补之
言情词
理解和赏析诗句,赏析句子的表达技巧
2023·全国乙卷
宋词
陆游
即景抒怀词
赏析诗歌情感的表现方法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年高中语文全程复习规划(统编版) 题型研究 4.4(练习),共6页。
这是一份2025年高中语文全程复习规划(统编版) 题型研究 4.3(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写好五种结构功能的句子,写好主体段 增强阐释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年高中语文全程复习规划(统编版) 题型研究 4.2(练习),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议论文结构模式,理由并列,途径并列,结果并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