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2 拿来主义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12 拿来主义教学ppt课件,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高考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介绍学习方法,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我们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这篇课文,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主动探究答案,然后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本堂课的学习需要大家发散思维,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并且有效地解答疑问。
任务一:初读课文,讨论学习内容, 明确学习方法
任务三:探讨论据,为何“拿来”
任务二:探讨论点,“拿来”的真意
任务四:探究论证,如何“拿来”
任务五:探究论述特点,深析“拿来”
任务六:课堂总结/高考链接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中心论点。2.运用探究的方法学习课文内容。3.理清写作思路,明确论述特点。
任务一:初读课文,讨论学习内容,明确学习方法
2.小组内交流,然后组长整合问题作为代表发言,全班一起现场探究。
开始探究前要明确提问和探究的要求和原则:第一,有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质疑的问题;第二,有启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对自己、对同学有启发,能借此深化课文的学习;第三,有本探究,即结合文本展开探究;第四,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现在开始自主探究,请你就论点、论据、论证等主动提出问题,问题不少于一个,不多于三个;提出后自己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论点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本文的论点为什么不在文章的开头提出来?
因为这是批驳式的议论文,在批驳的基础上亮出自己的观点。本文开头几段揭露国民政府“送去主义”的可耻行径及“送去主义”的危害。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同时作者又举例说明,哪些不算“拿来”,亮出自己的观点“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事实论据包括概括性的事实和典型的事例、文献数据及图片音像等;理论论据包括客观规律、科学原理、名言警句等。那么,本文的论据在哪些段落?是怎样来证明论点的?2.第8、9段算不算论据?为什么?3.第8、9两段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1.本文的论据在哪些段落?是怎样来证明论点的?
本文的论据出现在第3、6段:第3段通过论述一味地“送去”会把家底掏空,让子孙后代无法生存的事实侧面证明了为何要“拿来”;第6段则是用“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直接从正面证明为何要“拿来”之因。
2.第8、9段算不算论据?为什么?第8、9段不算论据,这两段并无阐述为何要拿来,并且与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的特点不符。3.第8、9两段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第8、9段写的是“怎样拿来”。因为第7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是中心论点,下文接着论述怎样“拿来”更符合文章逻辑。
任务四:探究论证,如何“拿来”
1.从论证方法看,第8段和第9段分别属于什么论证方法?2.从论证角度看,第8段和第9段是从同一个角度来阐述的,还是从不同角度来阐述的?3.就第8段和第9段介绍的对待大宅子的几种态度及其他几种东西,请依次换用直白的话语来解释。
1.从论证方法看,第8段和第9段分别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从论证方法看,第8段和第9段都属于比喻论证。
2.从论证角度看,第8段和第9段是从同一个角度来阐述的,还是从不同角度来阐述的?
从论证角度看,第8段和第9段是从不同角度来阐述的,其中第8段从反面来阐述,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第9段介绍的是“拿来主义”的正确态度。
3.就第8段和第9段介绍的对待大宅子的几种态度及其他几种东西,请依次换用直白的话语来解释。
第8段介绍的对待大宅子的几种态度,依次换用直白的话语来解释分别是:对待“大宅子”就是对待文化遗产,“不敢走进门”即不敢接受,“放一把火烧光”即全盘否定,“接受一切”即全盘接受。第9段所列举的几种东西,依次换用直白的话语来解释是:“鱼翅”指文化中的精华,“鸦片”指文化中精华和糟粕并存的东西,“烟枪、烟灯”指文化中的糟粕,“姨太太”指封建文化。
任务五:探究论述特点,深析“拿来
1.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依照段落顺序,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一下。2.本文在论述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论述有什么效果?
先从现实问题入笔,列举种种媚外崇洋的不良现象(第1段),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第2段)。接着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提出“拿来主义”。那么怎样“拿来”才是正确的呢?作者先列举被“送来”吓怕的例子(第6段),指出那不算“拿来”,正确的“拿来”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7段)。作者接着用比喻来论证,把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先列举三种错误的“拿来”态度(第8段),再列举四种正确的“拿来”态度。最后作者水到渠成地总结:“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第10段)并再往前一步,阐明拿来主义的意义和实施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全文思路清晰而且自然顺畅。
1.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2.本文在论述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论述有什么效果?
一是从社会问题入笔,列举种种可耻行为,并指出危害,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写能显出写作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二是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来论述怎样“拿来”,把文化遗产比作一座大宅子,先从反面介绍对待这座大宅子的错误态度,后从正面介绍正确态度,这样就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形象,把人们难以理解的重大问题一下子说明白了。三是用词幽默灵活。文章开篇就是扑面而来的幽默:“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另外还有“一路的挂过去”“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用词的灵活,主要体现在或褒词贬用—“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或贬词褒用—“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或变换用词——一下子“抛来”,一下子“抛给”,一下子“送来”。读来既有风趣讽刺的效果,又新颖别致,耐人寻味。
任务六:课堂总结/高考链接
请学生每人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准确、深刻、独到。
《拿来主义》有破有立,痛砭现状之后,明确提出论点,继而采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有力的论证,使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比如,文章第三段运用类比论证的手法,以“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最后发了疯的尼采为例,来类比说明统治者自诩富有只送去不拿来将造成的严重后果:亡国灭种,祸延子孙。比喻论证更是本文的一大论证特色,通过比喻来阐明观点较之直接地阐述更加生动形象,避免了艰深与枯燥,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趣味性。
分析论述类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分析论述类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论述思路的把握,体现了高考对论述类文本文体特征的关注。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是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也是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常考考点。
“论点”一般融合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中考查;“论据”和“论证方法”一般考查其作用。考查的形式有选择题,也有简答题。高考语文全国卷以选择题为主要考查形式,其他地区兼有简答题。
(2018•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各。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釆。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说法错误。原文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不是“脱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表述不正确。本文的论述中心是“新子学”,文章详细地阐述了新子学“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中间虽然涉及“新子学”是对历史上的诸子之学的内在继承与发展,但也只是笼统地提到历史上的诸子之学,并未对其特点加以详细阐述,也未将其与“新子学”加以对比,且文章的目的也并非“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点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根据全文内容可知,“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相当于“照着讲”,而“进一步阐发”相当于“接着讲”;根据第二段第一句“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可知,照着讲”和“接着讲”这两个特性是历史上的诸子之学本身就具备的,所以选项中“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不正确。C项,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说法错误。原文第四段中“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表述的是“仅仅停留在‘照着讲’”的后果。而且第四段后文表示“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本身已包含了“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所以选项中“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的说法不正确。D项,根据文中对“新子学”与世界文化关系的表述以及结尾“‘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句可以看出,“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照着讲”与接着讲”这两方面是不可偏废的,所以选项中“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的表述不正确。
(1)举例论证:是通过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是道理论证中常见的一种,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引用论证的作用,应先弄清文章引用了谁的言论,要证明什么,再把握引用论证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使论证有力(3)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对比论证使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5)类比论证: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根据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证明另一种事物也有类似特征,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它抓住两种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进行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以启发人思考。需要注意的是,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论证方法。类比论证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而对比论证着重于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
(1)注意两个现象。①标题往往和中心论点有关,第一段往往会提出中心论点,而结尾段往往会回归中心论点。②论点和相应的论据在文中的位置一般距离较近。
(2)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文章的结构是为论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而对相关材料进行精心的安排,是行文思路的具体体现。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厘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必须首先对文章内容有大体的了解。解题时,学生应该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逐一厘清文章的段意、层意,把有助于理解段意、层意的关键语句勾画出来,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
(3)注意文章内部的结构特点和内在逻辑。重点分析勾画出来的顺序词、总结词等标志性词语,起统领作用的总起句,起总结作用的小结句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等。在析结构、理思路的过程中把握某一段落与其上下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某一段落中各分句间的结构和逻辑层次,做到准确把握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的联系。(4)注意对照分析。如果是客观题,要在准确把握原文的结构、思路的基础上,将各个选项与自己的分析结果相对照,最后得出答案。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2 拿来主义教学课件ppt,共4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理清思路,把握主旨,延伸内化,教学目标,展开批判,8深入解读文章,又碰了一串钉子,拿对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2 拿来主义评课课件ppt,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拿来主义,课前知识铺垫,课时1,活动一,导图引读,活动二,旁批注解,“徘徊不敢走进门”,文化遗产,遗产中的精华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2 拿来主义获奖教学课件ppt,文件包含12《拿来主义》鲁迅pptx、拿来主义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