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
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十二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十二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可以沿着食物链传递,食物链中的每个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同种动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能属于不同营养级
B.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所固定的能量来源于太阳
C.作为次级消费者的肉食性动物属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
D.能量从食物链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只能单向流动
解析:某种动物在某条食物链中可能属于次级消费者,其在另一条食物链中可能属于三级消费者,即同种动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能属于不同营养级,A正确;绿色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其固定的能量来源于太阳,B正确;作为次级消费者的肉食性动物属于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C错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只能从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D正确。
2.(2024·汕头高三二模)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仅与经济效率提升、生产关系革新有关,还涉及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下列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绿色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培育良种、科学种植可提高生态承载力
B.利用太阳能水生态修复系统可改善水质
C.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可以减少碳排放
D.利用CO2人工合成淀粉可增大生态足迹
解析:培育良种、科学种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可减少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因而可有效地减小生态足迹,提高生态承载力,A正确;太阳能水生态修复系统采用植物净化技术,可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B正确;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碳排放,C正确;利用CO2人工合成淀粉可减少CO2的排放,减小生态足迹,D错误。
3.(2024·惠州高三调研)目前某地正在打造一批森林公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C )
A.森林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人们在森林中游憩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森林中阔叶林涵养水源价值、固碳释氧均最大,因此只需对阔叶林进行保护
D.森林的光合作用能够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释放氧气,减轻空气污染
解析:森林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正确;人们在森林中游憩等旅游观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只是保护其中一种或一类生物,C错误;森林的光合作用可通过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减轻空气污染,D正确。
4.图1是水稻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2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内卷叶螟的变化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各种能量值,M是摄入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图1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及非生物环境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结构
B.卷叶螟粪便中的能量值为P,卷叶螟呼吸消耗的能量值为R
C.卷叶螟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可以用图2中的M2表示
D.利用标记重捕法可估算该水稻田生态系统内青蛙卵的种群密度
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而题图1中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不包括分解者,A错误;卷叶螟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水稻同化的能量,包含在P中,属于水稻的同化量,卷叶螟呼吸消耗的能量值为R,B错误;题图2中的M2指的是卷叶螟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即同化量M1-呼吸量R,C正确;利用样方法可估算该水稻田生态系统内青蛙卵的种群密度,而不可用标记重捕法,D错误。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自然现象中,叙述错误的是( B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关关”属于物理信息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的“落红”是护花的“信息源”
C.捕虫草产生香甜的分泌液诱捕昆虫,空气是“信道”
D.唐菖蒲在每天的日照长度大于12小时才能开花,其细胞中的光敏色素是“信息受体”
解析:“关关雎鸠”中的“关关”是鸟的鸣叫声,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A正确;“落红”指的是落花,落地后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后才可以再次被植物吸收,体现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错误;捕虫草产生香甜的分泌液引诱昆虫前来并将其捕食,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所以空气是“信道”,C正确;日照长度的变化是物理信息,唐菖蒲在每天的日照长度大于12小时才能开花,这是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的实例,其细胞中的光敏色素是“信息受体”,D正确。
6.(2024·广州高三一模)某海水立体养殖场的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浮游植物的牡蛎,底层养殖以底栖藻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下(单位:kJ·m-2·a-1),M、N表示生物类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的构建,遵循生态工程的循环、协调等原理
B.生产者的能量流向M,主要与相关生物之间所形成的捕食关系有关
C.N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约有1 kJ·m-2·a-1
D.M包含的生物类群有挂笼养殖的牡蛎和底层养殖的海参等
解析:构建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协调与适应的关系,遵循生态工程的循环、协调等原理,A正确;M与生产者之间是捕食关系,能量流动沿食物链进行流动时是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进行的,即能量只能从生产者流向M,B正确;由题图可知,N的同化量为386 kJ·m-2·a-1,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217 kJ·m-2·a-1,因此N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386-217=169 kJ·m-2·a-1,C错误;M是第二营养级,包含的生物类群有挂笼养殖的牡蛎和底层养殖的海参等,D正确。
7.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进入生态超载状态。与1961年相比,全球生态足迹总量明显增长,而生态承载力总量只提高了3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1961年到1967年生态盈余呈逐年下降趋势
B.当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就会出现生态赤字
C.汽车尾气会增大生态足迹,故建议人们绿色出行
D.与蔬菜水果相比,食用肉类更能增大生态足迹
解析:1961年到1967年,生态足迹总量比生态承载力总量增长幅度大,两者差值为生态盈余,故生态盈余呈逐年下降趋势,A正确;当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就会出现生态盈余,小于时会出现生态赤字,B错误;汽车尾气会增大生态足迹,故建议人们绿色出行,C正确;与蔬菜水果相比,畜类的养殖会产生二氧化碳,故食用肉类更能增大生态足迹,D正确。
8.(2024·湛江高三一模)兴趣小组对校园池塘生态系统进行了能量流动调查,图1表示食物网,图2为该池塘中不同体长鲤鱼的食性比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
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增重相同时,体长为2.8 cm的鲤鱼比体长为4.2 cm的鲤鱼消耗藻类的能量多
C.若体长为4.2 cm的鲤鱼群体增加10 kJ的能量,则理论上最少需要100 kJ藻类
D.在藻类暴发季节,投放沼虾比投放相同体重的鲤鱼控制藻类效果好
解析: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食物链、食物网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其中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增重相同时,体长为2.8 cm的鲤鱼从长食物链获取能量比体长为4.2 cm的鲤鱼多,能量损失多,所以消耗藻类的能量多,B正确;若体长为4.2 cm的鲤鱼群体增加10 kJ的能量,理论上最少需要的藻类能量:10×0.25÷20%÷20%+10×0.75÷20%=100 kJ,C正确;在藻类暴发季节,沼虾仅以藻类为食,而鲤鱼以沼虾为食,减少了藻类的天敌,所以投放沼虾比投放相同体重的鲤鱼控制藻类效果好,D正确。
9.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从而推进我国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A.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肾”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湿地修复选择净化能力强的多种水生植物体现了协调和自生原理
C.湿地修复过程中可以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
D.在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建立缓冲带主要是为了减少人类的干扰
解析: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肾”,可以净化水源,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错误;湿地修复选择净化能力强的多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和环境相适应,水生植物的生命活动能净化修复湿地,体现了协调和自生原理,B正确;湿地修复过程中,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在改变,可以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C正确;在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建立缓冲带主要是为了减少人类的干扰,让湿地进行自我恢复,D正确。
10.小麦秸秆可以作为家畜饲料,家畜排泄物可培养食用菌,培养后剩余的菌渣可返还农田做肥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能量多级利用的同时也增加了能量的损耗
B.菌渣作为肥料可以为农作物提供一定能量
C.上述流程符合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循环原理
D.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越长则能量利用率越高
解析: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减少了能量损耗,A错误;农作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菌渣作为肥料经分解者分解后,可以为农作物提供生长所需的无机盐,B错误;题述流程符合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循环原理,C正确;在生态系统中,并非食物链越长能量利用率越高,D错误。
11.发展农村庭院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下图是某农村庭院生态工程模式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C )
A.该生态工程主要遵循了整体原理和循环原理
B.该生态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节能减排
C.该生态工程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D.碳从农作物到禽畜的主要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解析:该生态系统充分利用废物,体现了循环原理,该生态系统还涉及社会和经济,体现了整体原理,A正确;人、禽畜的粪便等废物可在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液、沼渣可以用于农作物的生长,产生的沼气可用于生活燃料和照明,说明该生态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节能减排,B正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在生物群落内部,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
12.下图是鱼菜共生的技术原理图,下列关于鱼菜共生技术的说法,错误的是 ( B )
A.主要运用了生态工程中的循环原理
B.微生物反应系统为植物提供了物质和能量
C.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可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D.构建时需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
解析:在鱼菜共生系统中,水产养殖的水被输送到水培栽培系统,由细菌将水中的氨氮分解成亚硝酸盐,然后被硝化细菌分解成硝酸盐,硝酸盐可以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主要运用了生态工程中的循环原理,A正确。微生物反应系统中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其中的无机物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此系统不能提供能量,植物的能量来自太阳能,B错误。“鱼菜共生”根据该体系内不同生物的生活习性和需求不同,种植缸和养殖缸在垂直方向上立体分布,充分利用空间位置,有效地提高了单位可种植面积,有效解决了植物缺素的问题,真正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可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C正确。构建时需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从而保证该生态系统能正常、稳定地维持下去,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通过在稻田中引入河蟹,进行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立体农业生产模式,可以明显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下表为北方某稻田中主要生物的胃或消化腔中的食物残渣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稻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为__________________,表中水稻参与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食物链。
(2)稻飞虱以刺吸水稻的汁液为生,二者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虽然稻螟与稻飞虱的食物相同,但二者的生态位并不同,可能是因为二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2点)不同。
(3)流经该稻田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水稻的呼吸作用散失量为a,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b,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c,未利用的能量为d,则水稻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____。
(4)相对于单独种植水稻,引入河蟹的稻田生态系统稳定性更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题表中水稻参与形成的食物链有水稻→稻螟→蜘蛛;水稻→稻飞虱→蜘蛛;水稻→稻飞虱→河蟹;水稻→稻螟→河蟹,共4条食物链。(2)稻飞虱以刺吸水稻的汁液为生,二者的种间关系为寄生。动物的生态位包括食物、栖息地、天敌及与其他物种间的关系等,因此,虽然稻螟与稻飞虱的食物相同,但二者的生态位并不同。(3)流经该稻田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饵料中包含的化学能,水稻的同化量等于呼吸消耗散失的能量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之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包含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和未利用的能量,因此,水稻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等于b+c+d。(4)相对于单独种植水稻,引入河蟹的稻田生态系统稳定性更高,原因是其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
答案:(1)食物链、食物网 4
(2)寄生 取食部位、取食时间、栖息地、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3)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饵料中的化学能 b+c+d
(4)其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
14.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图中甲~戊代表不同组成成分,Ⅰ~Ⅲ表示过程,“”表示流经丙的能量流动情况,A、B、C代表能量流经丙所处营养级的去向,其中数字代表能量值,单位为J/(cm2·a)。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属于异养生物的有______________(用“甲~戊”表示)。
(2)碳在图中Ⅰ~Ⅲ过程中的循环主要是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的。若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达到平衡,则Ⅰ过程摄取碳的速率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致相同。
(3)图中乙具有的总能量至少是__________________J/(cm2·a)。图中C代表的能量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图中15 J/(cm2·a)的1/5以粪便的形式流向戊,则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物质循环相比,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所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图中A、B、C、D、E、F表示其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物质的传递方向。请分析并回答:
图中D与E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代表的生态系统成分是________。若C中的能量不变,将E的食物比例由C∶D=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传递给E的能量是原来的________倍。
解析:(1)异养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根据题图中指向甲的箭头最多,可知甲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丁是消费者,戊是分解者,所以异养生物包括丙、丁、戊。(2)Ⅰ过程表示光合作用固定CO2,Ⅱ、Ⅲ过程表示细胞呼吸释放CO2,甲是非生物环境,在碳循环中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中主要以CO2的形式传递;在碳循环达到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等。(3)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A代表丙摄入的能量,为100 J/(cm2·a),其中粪便中的能量为20 J/(cm2·a),B代表丙同化的能量为(30+50)=80 J/(cm2·a),则乙至少含有80÷20%=400 J/(cm2·a)。丙同化的能量中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50 J/(cm2·a),用于丙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为30 J/(cm2·a),故第二营养级(丙)同化的能量为80 J/(cm2·a),第三营养级(丁)获得的能量为15× (1-1/5) =12 J/(cm2·a),所以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2÷80×100%=15%。(4)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即单向流动;输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5)E捕食D,二者为捕食关系,D和E都捕食C,二者为种间竞争关系;F代表的是分解者。当E的食物比例为C∶D=1∶1时,设传递给E的能量为X,则1/2X来自D,1/2X来自C,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需要C的能量为1/2X÷10%+1/2X÷10%÷10%=55X;当E的食物比例为C∶D=2∶1时,设传递给E的能量为Y,则2/3Y来自C,1/3Y来自D,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需要C的能量为2/3Y÷10%+1/3Y÷10%÷10%=40Y,C中的能量不变,则55X=40Y,该生态系统传递给E的能量是原来的Y÷X=55÷40=1.375倍。
答案:(1)丙、丁、戊
(2)CO2 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
(3)400 用于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15%
(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捕食和种间竞争 分解者 1.375
15.(2024·深圳高三二模)海草床生态系统是由大面积连片生长在海床上的海草构成,是一种珍贵而又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如下图所示。广东海草资源丰富,海草分布范围几乎覆盖了广东所有重要海湾。回答下列问题:
(1)海草床生态系统有丰富的沉积物有机碳,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通常采用样方法来估算海草的种群密度,为提高准确性,在取样时应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草床生态系统的储碳能力超过了大多数陆地生态系统,有益于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少”)碳足迹,其中大部分以有机碳形式常年储存在沉积物中,结合海域1海草床生态系统,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海草在生长过程中会向沉积物中释放酚类化合物,也能抑制微生物的代谢,酚类物质作为化学信息起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富含N、P的养殖场污水和生活污水会对海草床造成严重威胁。有人提议使用生态浮床来缓解这种威胁,你认为生态浮床的做法是否可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间接 随机取样(样方数量足够多) (2)减少 水下环境不利于微生物生长,微生物分解作用弱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3)可行:生态浮床能吸收大量N、P元素,可以在海域适当设置生态浮床;不可行:生态浮床设置不当会遮挡阳光,使底部海草无法光合作用而(难以生长)死亡;不可行:海域2海草床的水位在落潮时会下降甚至露出水面,使生态浮床对海草造成物理性损害
16.(2024·深圳高三一模)稻渔综合种养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某地的传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在稻田中投放鲤鱼,为了探究增加养殖品种和密度对产量和生态效益的影响,某研究团队进行相关实验,部分结果见下表。
注:增重率是与实验开始时的鱼的平均体重进行比较,即可表示产量。
回答下列问题:
(1)稻田中的鱼等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的氮、磷等可供水稻吸收利用,说明鱼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____的作用,从而实现自我调节和更新,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原理。
(2)C组第62天鲤鱼增重率最低,从种间关系分析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第145天鲤鱼增重率最高,可能原因是随着鱼类逐渐适应生境,鲤鱼的觅食生态位逐渐__________,占用更多资源。
(3)研究人员预测:增加养殖品种可以提升鱼的总产量。研究人员得出这个结论还需要获得__________________的实验数据。
(4)在C组养殖模式基础上,如果再增加罗非鱼的养殖密度,有人预测第145天鲤鱼增重率会远低于C组,从非密度制约因素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稻田中的鱼等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的氮、磷等可供水稻吸收利用,说明鱼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促进物质循环的作用,从而实现自我调节和更新;该过程中通过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有助于生态系统维持自生能力,体现了自生原理,同时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遵循了循环原理。(2)C组鱼的密度较大,对食物、空间等资源的竞争加剧,故第62天时,鲤鱼增重率最低;在第145天鲤鱼增重率最高,可能原因是随着鱼类逐渐适应生境,鲤鱼的觅食生态位逐渐变大,占用更多资源。(3)该系统中有鲤鱼和罗非鱼,若要得出增加养殖品种可以提升鱼的总产量这一结论,还要获得罗非鱼的实验数据。(4)在C组养殖模式基础上,如果再增加罗非鱼的养殖密度,鱼类数量增加,对于资源的利用增加,同时排出的代谢废物增加,水质条件恶化,对养殖鱼类产生胁迫,故预测第145天鲤鱼增重率会远低于C组。
答案:(1)促进物质循环 自生和循环 (2)鱼的密度较大,对食物、空间等资源的竞争加剧 变大 (3)罗非鱼产量(或增重率) (4)水质条件恶化,对养殖鱼类产生胁迫生物种类
稻螟
稻飞虱
蜘蛛
河蟹
胃中食物
水稻、杂草
水稻、杂草
稻螟、稻飞虱
杂草、稻螟、稻飞虱、饵料
组别
综合种养方式
第62天鲤鱼增重率
第145天鲤鱼增重率
A
稻+鲤鱼(0.3尾/m2)
140.2%
310.3%
B
稻+鲤鱼(0.3尾/m2)+罗非鱼(0.1尾/m2)
148.2%
260.2%
C
稻+鲤鱼(0.3尾/m2)+罗非鱼(0.2尾/m2)
85.6%
415.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五生物与环境专题十二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据同化类型确认生态系统功能类群,能量在各营养级间流动的过程,碳循环的各环节之间的关联,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十三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十二种群和群落,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