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 宋人汪藻对两税法评论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前两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东汉初年,军国大事、典要机密等实权转归尚书台,三公不仅不得预闻选举诛贫,甚至弹劾近臣都会遭到尚书的质问;刘秀称帝后,“位三公者,皆不复有茅土之封”。这反映出,东汉初年( )
    A. 封建官僚体系完备B. 中枢行政效率提高
    C. 中央决策机构臃肿D. 君主专制权威强化
    2. 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手段——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这体现了美国政治体制中的( )
    A. 联邦制原则B. 分权制衡原则C. 代议制原则D. 人民主权原则名
    3. 美国第七任总统杰克逊(1828—1835年在任)上台后,曾放言:任何理智正常的人都可以胜任政府工作,因此在竞选中获胜的政党就应该将政府职位授予本党或帮助竞选的工作人员。这一言论( )
    A. 强调了政党分肥的合理性B. 意在加强执政党内部团结
    C. 违背文官竞选的根本原则D. 受到中国恩荫制度的启发
    4. 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第二届高等文官考试中,有两位女青年脱颖而出,当时一位有名的妇女活动家为其中一名“女状元”题诗赞曰:“一日声名四海知,千秋旷典重名时,秉彝毕竟同优美,漫说男儿胜女儿。”这可印证当时的文官考试制度( )
    A. 受益于女校教育发展B. 助推男女平权观的传播
    C. 偏向于保护弱势群体D. 颠覆了传统社会伦理
    5. 岳麓秦简《暨过误失坐官案》列举了暨(江陵县丞)职务“坐官(连坐)”,“凡八劾(追责)”,其中八月一天中就有“二劾”。云梦秦简《为吏之道》要求官吏“严刚毋暴,廉而毋刖,毋复期胜,毋以忿怒夬(决)”“审智(知)民能,善度民力”“宽以治之,有严不治”。这些记载( )
    A. 说明两段史料存在冲突B. 说明了秦法严密细致
    C. 否定了秦朝暴政的说法D. 体现出秦朝儒法并重
    6. 公元前169年颁布的《沃科尼亚法》禁止将妇女设立为拥有10万阿司(古罗马货币单位)以上财产的继承人。6世纪的《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同等地根据其亲等的优先权被召集参加无遗嘱情况下的法定继承”“亲等相同者,按人平均分配”。这一变化( )
    A. 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使女性获得人身自由
    C. 反映了农耕经济得到发展D. 蕴含着自然平等精神
    7. 汉武帝为求西域的“天马”,不惜与中亚邻国兵戎相见。宋初,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市马”,“岁仅得五千余匹”。元丰四年(1081年)后,朝廷每年从与蕃部的交易中即可得到两万匹左右的马匹。这一变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 中原经济优势的凸显B. 宋辽和平盟约的效用
    C. 民族交往交流的加深D. 王安石变法的前瞻性
    8.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形势变化对外交政策作出了三次大调整,先后实行联合苏联“一边倒”、反帝反修“两条线”、反对苏联“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策略。“一条线、一大片”外交策略的突破性事件是()
    A.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B.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中国与日本正式建交D. 全方位外交布局的形成
    9. 下表所示为晚唐至南宋理宗时期重要金融事件的摘编。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 货币恶政与社会动荡相伴随B. 民间支付手段日趋多样化
    C. 商业过度发展导致货币贬值D. 通货膨胀的局面持续恶化
    10. 宋人汪藻对两税法评论道:“古者以暴赋横敛为非,尚有赋敛之名也,今则直夺而已耳。古者以收大半之赋为非,尚有其半也,今则直尽而已耳。”这说明唐宋( )
    A. 地主与农民矛盾尖锐B. 农民积极性被削弱
    C. 民众的赋税负担沉重D. 社会秩序非常混乱
    11. 在户籍制度上,明政府将全国户口划为民户、军户、匠户等户籍。各类户籍世袭,一经划定,代代相承,不得随意变动。到明代中后期,明朝社会恢复了两宋时代的具有开放性、流动性的户籍制度。促使明代户籍制度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①商品经济发展 ②反传统思想影响的扩大
    ③赋税标准的新变化 ④民众抗役斗争的常态化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①④
    12. 英国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实施后,济贫院采取人们自愿进入的原则,但必须经过严格的财产审查及体检;一旦接受救济,整个家庭便将进入济贫院,丈夫与妻子、孩子与父母都会被拆散;家庭私有财产也会被没收,但在执行时,会允许他们保有自己的劳动工具。这样的制度设计( )
    A. 反映了工人运动对立法的影响
    B. 具有鞭策民众勤恳劳动的动机
    C. 体现了资产阶级对民生的漠视
    D. 导致英国的技术变革趋于停滞
    13. 人类的居住方式经历了从流动逐渐转向定居的过程。而定居方式的出现,推动了语言交流的增加,从而促使文字产生。同时,定居点的扩大也必然会促使城市、国家以及青铜器等的产生。由此可推知,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得益于( )
    A. 农业的不断发展B. 早期国家的形成
    C. 剩余产品的出现D. 冶炼技术的进步
    14. 据考古研究发现,西汉中晚期以后大部分器物以素面为主,器物造型由商周以来的厚重变为轻巧,鼎、盒、壶等器物由过去的礼器逐渐变为容器,铜器铭文由物勒工名(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变为“延年益寿、乐未央”一类的吉祥文字。这些变化反映了( )
    A. 手工业品的实用性增强B. 社会崇礼思想的强化
    C. 官营手工业的逐渐衰落D. 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15. 下图所示为1820年—1900年德国煤炭产量变动情况,对此分析合理的是()
    A. 工业革命在德国得以迅速拓展B. 德国的统一推动了煤炭产业发展
    C. 煤炭资源匮乏,德国走上节能道路D.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能源转型
    16.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人们开始重新连接,在宽阔的世界里与更多各种各样的人相连,受其影响就会改变想法,改变想法就会改变行为。工业革命把人变成机器,信息革命把机器变成人。由此可推知( )
    A. 科技革命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B. 信息革命使机器完全取代了人脑
    C. 工厂制度逐渐消失于信息革命中
    D科技改变人们思维以及生活方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官员考核方式主要包括“考满”和“考察”,前者属于对官员个体的个性化考核,后者属于对官员群体的全面性考核。“考满”,是针对每一位任职到一定期限的官员进行的一般性考核,主要是考核官员的从政资历和任期政绩,“考满之法,三年给由,曰初考,六年曰再考,九年曰通考,依《职掌》事例考核升降”,具体办法是三年一考,三考为满,考满之日,有司量其功过,分出等次,以此为据决定该官员之去留升降。“考察”,是定期对大明王朝所有官员开展考核,可以说是“全覆盖”——“通天下内外官计之”。
    ——摘编自徐佳《明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启示》
    材料二 清代对文职官员的考察分为“京察”和“大计”。考察京官叫“京察”,考察外官叫“大计”。“京察”和“大计”皆三年一举,考察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即守(操守,有清、谨、平之分)、才(才能,有长、平之分)、政(政绩,有勤、平之分)、年(年龄、有青、壮、健之分)。经考核后,一般合格者照旧叙用,不合格者则予以处分(罚俸、降级或革职)。此外,还有所谓“六法”:一日不谨,二曰罢软无力,三曰浮躁,四日才力不及,五曰年老,六曰有疾。在“京察”和“大计”中,皆根据所属官员的情况,如有上列情形之一者则“按其实而劾之”,经最终复核后则给予不同的处分。贪官和酷吏则不属六法范围,可直接特参。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及主要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清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孙中山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从而削减总统的权力。为了给袁世凯做一个民主示范,1912年4月1日,孙中山亲自去临时参议院,宣布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一职。此后,为了实现来之不易的民主和共和,孙中山苦心孤诣,协助袁世凯依民主程序选任、就职、组织内阁,尤其重视向国民宣誓一事。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制转向民主制的开始,也是蹒跚起步的阶段,我们不能求全贵备,毕竟这是中华民族的新的开篇。
    ——摘编自唐文立《风雨晚清:一个民族的百年涅粲》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的民主思想”是指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生发的有关政治社会领域平等、自由、权利、正义、公平等的认识理念、思考和诠释的总和。毛泽东民主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今天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毛泽东“大民主”的政治实践,不仅意味着极端民主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而且隐含着在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艰巨性和长久性。
    ——摘编自刘建武《毛泽东研究报告(201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原则,并说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制转向民主制的开始”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毛泽东的民主思想”指导下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1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国际法的历史阶段划分
    说明:分为由古代到1648年、1648年到1815年,1815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表2美国国际法学者芬威克的国际法历史阶段划分
    ——摘编自杨泽伟《国际法发展的历史分期》
    材料二 要想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和实现世界的普遍繁荣,各国在促进共同发展方面,也要按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来处理相互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现在,进行国际合作以谋求发展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维护国际和平方面,如果我们坚持“不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不得动武”的国际法原则,世界和平就能得以维护。
    ——摘编自王庆海、唐颖侠《论国际法在维护21世纪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学者与美国学者对国际法阶段划分的共同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国际法应具备的作用。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生物物种总会借助偶然事件或是有利的环境条件到处游走。而哥伦布大交换就像一张 生物互联网,将自然界的每个部分联系起来,并以惊人的速度对其进行改造。改造的结果可能更好,也可能更糟。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年:发现哥伦布新世界》
    根据材料,围绕“哥伦布大交换”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协作校第二次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前两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东汉初年,军国大事、典要机密等实权转归尚书台,三公不仅不得预闻选举诛贫,甚至弹劾近臣都会遭到尚书的质问;刘秀称帝后,“位三公者,皆不复有茅土之封”。这反映出,东汉初年( )
    A. 封建官僚体系完备B. 中枢行政效率提高
    C. 中央决策机构臃肿D. 君主专制权威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东汉时期。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三公权力日渐削弱,原为内侍机构的尚书台日益掌握朝廷大权,这有利于加强皇权,D项正确;材料所述三公权力削弱,有利于加强皇权,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官僚体系的发展,但不能表述为完备,排除A项;材料所述内容有利于加强皇权,即君主专制权威强化,与行政效率的内容无关,排除B两项;材料只提及了三公、尚书台等机构,由此得不出“中央决策机构臃肿”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2. 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手段——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这体现了美国政治体制中的( )
    A. 联邦制原则B. 分权制衡原则C. 代议制原则D. 人民主权原则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美国)。据材料“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手段”,可知,美国防止将权力集中在一个部分,给予各部分主管人抵制其他部分的必要手段,体现了美国的分权制衡原则,B项正确;联邦制原则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代议制原则是指国家权力机关由选民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排除C项;人民主权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由民众掌握,排除D项。故选B项。
    3. 美国第七任总统杰克逊(1828—1835年在任)上台后,曾放言:任何理智正常的人都可以胜任政府工作,因此在竞选中获胜的政党就应该将政府职位授予本党或帮助竞选的工作人员。这一言论( )
    A. 强调了政党分肥的合理性B. 意在加强执政党内部团结
    C. 违背文官竞选的根本原则D. 受到中国恩荫制度的启发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的美国总统主张将政府职位授予党内人士或帮助竞选的“功臣”,这分明是在强调政党分肥的合理性,A项正确;政党分肥不一定能加强政党内部团结,也可能因分赃不均导致内部矛盾加剧,因而加强团结并非这一言论的目的所在,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当时美国尚未形成近代文官制度,排除C项;中国古代的恩荫制度强调血缘关系,这在近代美国政党分肥制中并无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4. 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第二届高等文官考试中,有两位女青年脱颖而出,当时一位有名的妇女活动家为其中一名“女状元”题诗赞曰:“一日声名四海知,千秋旷典重名时,秉彝毕竟同优美,漫说男儿胜女儿。”这可印证当时的文官考试制度( )
    A. 受益于女校教育发展B. 助推男女平权观的传播
    C. 偏向于保护弱势群体D. 颠覆了传统的社会伦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933年国民政府时期。根据材料在文官考试中两名女青年脱颖而出,“漫说男儿胜女儿”看出女性地位有所提升,因此印证当时的文官制度助推了男女平权观的传播,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女校教育,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女青年通过公平竞争的文官考试脱颖而出,而不是保护弱势群体,排除C项;“颠覆了”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5. 岳麓秦简《暨过误失坐官案》列举了暨(江陵县丞)职务“坐官(连坐)”,“凡八劾(追责)”,其中八月的一天中就有“二劾”。云梦秦简《为吏之道》要求官吏“严刚毋暴,廉而毋刖,毋复期胜,毋以忿怒夬(决)”“审智(知)民能,善度民力”“宽以治之,有严不治”。这些记载( )
    A. 说明两段史料存在冲突B. 说明了秦法严密细致
    C. 否定了秦朝暴政的说法D. 体现出秦朝儒法并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题干的前一段材料反映的是对官吏惩处严厉,后一段材料反映的是对官吏要求要宽严相济,这说明秦法对官吏、百姓行为都有详细规定,B项正确;两段史料中一段史料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另一段史料的虚假,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补充,更全面地反映秦朝吏治的实况,排除A项;两段材料信息不足以定性是否秦朝存在暴政,排除C项;秦朝奉法家思想为主流思想,材料不能反映其儒法并重,仅说明秦朝的律法中蕴含一些民本思想元素,排除D项。故选B项。
    6. 公元前169年颁布的《沃科尼亚法》禁止将妇女设立为拥有10万阿司(古罗马货币单位)以上财产的继承人。6世纪的《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同等地根据其亲等的优先权被召集参加无遗嘱情况下的法定继承”“亲等相同者,按人平均分配”。这一变化( )
    A. 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使女性获得人身自由
    C反映了农耕经济得到发展D. 蕴含着自然平等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据题干材料可知,罗马共和国后期,妇女只有比较有限的继承权,但在东罗马帝国,妇女在法律上拥有和男性继承人同等的法定继承权,这一变化蕴含着朴素的自然平等精神,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财产继承问题,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体现在执法方面,排除A项;古罗马属于奴隶社会,拥有财产继承权的妇女本身已经是自由民,无需借此获得人身自由,排除B项;这一变化与农耕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 汉武帝为求西域的“天马”,不惜与中亚邻国兵戎相见。宋初,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市马”,“岁仅得五千余匹”。元丰四年(1081年)后,朝廷每年从与蕃部的交易中即可得到两万匹左右的马匹。这一变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 中原经济优势的凸显B. 宋辽和平盟约的效用
    C. 民族交往交流加深D. 王安石变法的前瞻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元丰四年(1081年)后,朝廷每年从与蕃部的交易中即可得到两万匹左右的马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到宋朝元丰四年,从少数民族政权进入到汉族政权的马匹越来越多,说明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的加深,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原政权从少数民族政权处购入的马匹数量增多,材料并未对少数民族政权从汉族政权处购入的商品情况展开论述,排除A项;材料涉及汉武帝时期、宋初、公元1081年三个时期,宋辽和平盟约仅涉及其中一段时间,排除B项;材料涉及信息与王安石变法不相关,而且王安石变法出现在1069年,时间上在1081年之前,谈不上前瞻性,排除D项。故选C项。
    8.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形势变化对外交政策作出了三次大调整,先后实行联合苏联“一边倒”、反帝反修“两条线”、反对苏联“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策略。“一条线、一大片”外交策略的突破性事件是()
    A.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B.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中国与日本正式建交D. 全方位外交布局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施“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主要内容是联合国际上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的全球霸权主义行径,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为中国联合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反对苏联的全球霸权主义提供了条件,是“一条线、一大片”外交策略的突破性事件,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是在20世纪50年代,排除B项;在推动中国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改善、改善外交环境方面,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比中日建交重要性更大,排除C项;全方位外交布局的形成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D项。故选A项。
    9. 下表所示为晚唐至南宋理宗时期重要金融事件的摘编。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 货币恶政与社会动荡相伴随B. 民间支付手段日趋多样化
    C. 商业过度发展导致货币贬值D. 通货膨胀的局面持续恶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晚唐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北宋晚期和金朝晚期,整体社会动荡,出现了“物价狂涨”“区域性通货膨胀”等金融事件,反映了货币恶政与社会动荡相伴随,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间支付手段的多样化,仍旧是金属货币为主,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几个朝代晚期的通货膨胀并非因为商业发展的原因,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现象主要出现在王朝晚期,并没有局部持续恶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0. 宋人汪藻对两税法评论道:“古者以暴赋横敛为非,尚有赋敛之名也,今则直夺而已耳。古者以收大半之赋为非,尚有其半也,今则直尽而已耳。”这说明唐宋( )
    A地主与农民矛盾尖锐B. 农民积极性被削弱
    C. 民众的赋税负担沉重D. 社会秩序非常混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今则直夺而已耳。古者以收大半之赋为非,尚有其半也,今则直尽而已耳”,可知,两税法所收数额之多,相当于对农民进行直接掠夺,这加重了百姓的负担,C项正确;从材料可获取的直接信息是两税法对百姓的剥削,未提及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农民积极性的变化与社会秩序的情况,排除BD项。故选C项。
    11. 在户籍制度上,明政府将全国户口划为民户、军户、匠户等户籍。各类户籍世袭,一经划定,代代相承,不得随意变动。到明代中后期,明朝社会恢复了两宋时代具有开放性、流动性的户籍制度。促使明代户籍制度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反传统思想影响的扩大
    ③赋税标准的新变化 ④民众抗役斗争的常态化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明初到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阶层、区域等方面自由流动;明代实行的赋税制度改革, “一条鞭法”,赋役征银,放松了对人民的人身控制。这些都属于促使明代户籍制度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反传统思想在当时影响不大,且与户籍制变化无关;材料并未提及民众抗役斗争对户籍制度的影响,且明代民众抗役斗争并不是常态化。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 英国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实施后,济贫院采取人们自愿进入的原则,但必须经过严格的财产审查及体检;一旦接受救济,整个家庭便将进入济贫院,丈夫与妻子、孩子与父母都会被拆散;家庭私有财产也会被没收,但在执行时,会允许他们保有自己的劳动工具。这样的制度设计( )
    A. 反映了工人运动对立法的影响
    B. 具有鞭策民众勤恳劳动的动机
    C. 体现了资产阶级对民生的漠视
    D. 导致英国的技术变革趋于停滞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834年的英国。根据材料“济贫院采取人们自愿进入的原则,……一旦接受救济,整个家庭便将进入济贫院,丈夫与妻子、孩子与父母都会被拆散;家庭私有财产也会被没收……会允许他们保有自己的劳动工具”及所学可知,英国政府设置救济机构,对救济对象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并且没收了被救济家庭的财产,采取强制劳动的方式,保留了他们的劳动工具,说明此时的英国政府意在鞭策民众勤恳劳动,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工人运动对立法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资产阶级对贫穷的漠视与冷淡,不符合主旨,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济贫院制度与英国技术变革的关系,选项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
    13. 人类的居住方式经历了从流动逐渐转向定居的过程。而定居方式的出现,推动了语言交流的增加,从而促使文字产生。同时,定居点的扩大也必然会促使城市、国家以及青铜器等的产生。由此可推知,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得益于( )
    A. 农业的不断发展B. 早期国家的形成
    C. 剩余产品的出现D. 冶炼技术的进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的不断发展,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A项正确;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得益于农业的不断发展,BCD项不属于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 据考古研究发现,西汉中晚期以后大部分器物以素面为主,器物造型由商周以来的厚重变为轻巧,鼎、盒、壶等器物由过去的礼器逐渐变为容器,铜器铭文由物勒工名(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变为“延年益寿、乐未央”一类的吉祥文字。这些变化反映了( )
    A. 手工业品的实用性增强B. 社会崇礼思想的强化
    C. 官营手工业的逐渐衰落D. 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晚期以后(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汉中晚期以后,大部分器物种类完成了由礼器向生活日用器的转变,并且刻写一些吉祥文字,反映了手工业品的实用性增强,A项正确;材料变化反映了手工业品由礼器向生活日用器的转变,与“社会崇礼思想的强化”不符,排除B项;材料变化反映了手工业品的实用性增强,未体现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西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发展受到抑制,而且材料未体现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材料变化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5. 下图所示为1820年—1900年德国煤炭产量变动情况,对此分析合理的是()
    A. 工业革命在德国得以迅速拓展B. 德国的统一推动了煤炭产业发展
    C. 煤炭资源匮乏,德国走上节能道路D.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能源转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1820年—1900年德国。据图可知,德国在1820年至1870年煤炭产量基本呈现上升趋势,1870年以后煤炭产量呈现下降趋势,据所学可知,德国的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1870年以后,德国逐步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最显著的成就是电力的广泛使用,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电力取代煤炭成为新的能源,因此1870 年以后德国的煤炭产量呈现下降趋势,D项正确;题干涉及时间与两次工业革命相关,并非仅涉及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A项;据图可知,德国煤炭产量下降是在1870年以后,据所学可知德国统一的实现是在1871年,因此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涉及两次工业革命中德国煤炭产量的变化情况,据材料不能得出煤炭资源匮乏,德国走上节能道路的认识,排除C项。故选D项。
    16.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人们开始重新连接,在宽阔的世界里与更多各种各样的人相连,受其影响就会改变想法,改变想法就会改变行为。工业革命把人变成机器,信息革命把机器变成人。由此可推知( )
    A. 科技革命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B. 信息革命使机器完全取代了人脑
    C. 工厂制度逐渐消失于信息革命中
    D. 科技改变人们思维以及生活方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相继出现,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骤然缩短,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悄然改变,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科技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排除A项;信息革命使机器完全取代了人脑,表述错误,排除B项;工厂制度逐渐消失于信息革命中,表述错误,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官员考核方式主要包括“考满”和“考察”,前者属于对官员个体的个性化考核,后者属于对官员群体的全面性考核。“考满”,是针对每一位任职到一定期限的官员进行的一般性考核,主要是考核官员的从政资历和任期政绩,“考满之法,三年给由,曰初考,六年曰再考,九年曰通考,依《职掌》事例考核升降”,具体办法是三年一考,三考为满,考满之日,有司量其功过,分出等次,以此为据决定该官员之去留升降。“考察”,是定期对大明王朝所有官员开展考核,可以说是“全覆盖”——“通天下内外官计之”。
    ——摘编自徐佳《明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启示》
    材料二 清代对文职官员的考察分为“京察”和“大计”。考察京官叫“京察”,考察外官叫“大计”。“京察”和“大计”皆三年一举,考察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即守(操守,有清、谨、平之分)、才(才能,有长、平之分)、政(政绩,有勤、平之分)、年(年龄、有青、壮、健之分)。经考核后,一般合格者照旧叙用,不合格者则予以处分(罚俸、降级或革职)。此外,还有所谓“六法”:一日不谨,二曰罢软无力,三曰浮躁,四日才力不及,五曰年老,六曰有疾。在“京察”和“大计”中,皆根据所属官员的情况,如有上列情形之一者则“按其实而劾之”,经最终复核后则给予不同的处分。贪官和酷吏则不属六法范围,可直接特参。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及主要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清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
    【答案】17. 特点:主要考核政绩;考核范围广;考核结果影响官员奖惩。
    发展趋势:考核内容越来越多;更注重考核后的惩罚;更加注重澄清吏治。
    18. 考核能对官吏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有利于提升官僚队伍的素养;有利于澄清吏治。考核制度的本质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对比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特点:据材料“主要是考核官员的从政资历和任期政绩”和“考察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即守(操守,有清、谨、平之分)、才(才能,有长、平之分)、政(政绩,有勤、平之分)、年(年龄、有青、壮、健之分)”可知,主要考核政绩;据材料“定期对大明王朝所有官员开展考核”和“考察京官叫‘京察’,考察外官叫‘大计’”可知,考核范围广。据材料“有司量其功过,分出等次,以此为据决定该官员之去留升降”和“经最终复核后则给予不同的处分”可知,考核结果影响官员奖惩。发展趋势:据材料“考察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即守(操守,有清、谨、平之分)、才(才能,有长、平之分)、政(政绩,有勤、平之分)、年(年龄、有青、壮、健之分)”和“还有所谓‘六法’”可知,考核内容越来越多;据材料“经考核后,一般合格者照旧叙用,不合格者则予以处分”和“如有上列情形之一者则‘按其实而劾’”,经最终复核后则给予不同的处分”可知,更注重考核后的惩罚;据材料“贪官和酷吏则不属六法范围,可直接特参”可知,更加注重澄清吏治。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主要是考核官员的从政资历和任期政绩”和“考察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即守(操守,有清、谨、平之分)、才(才能,有长、平之分)、政(政绩,有勤、平之分)、年(年龄、有青、壮、健之分)”可知,考核能对官吏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有利于提升官僚队伍的素养;据材料“贪官和酷吏则不属六法范围,可直接特参”可知,有利于澄清吏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古代人治社会下,对官员的考核制度的本质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孙中山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从而削减总统的权力。为了给袁世凯做一个民主示范,1912年4月1日,孙中山亲自去临时参议院,宣布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一职。此后,为了实现来之不易的民主和共和,孙中山苦心孤诣,协助袁世凯依民主程序选任、就职、组织内阁,尤其重视向国民宣誓一事。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制转向民主制的开始,也是蹒跚起步的阶段,我们不能求全贵备,毕竟这是中华民族的新的开篇。
    ——摘编自唐文立《风雨晚清:一个民族的百年涅粲》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的民主思想”是指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生发的有关政治社会领域平等、自由、权利、正义、公平等的认识理念、思考和诠释的总和。毛泽东民主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今天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毛泽东“大民主”的政治实践,不仅意味着极端民主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而且隐含着在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艰巨性和长久性。
    ——摘编自刘建武《毛泽东研究报告(201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原则,并说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制转向民主制的开始”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毛泽东的民主思想”指导下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
    【答案】18. 原则:主权在民;分权制衡;责任内阁制。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探索实行责任内阁制,限制总统权力。
    19. 主要成就:抗战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提出和践行“三三制”原则;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基本政治制度,初步建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国)。第一小问主要原则,根据材料一“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孙中山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从而削减总统的权力。”可知实行责任内阁制;根据材料一“为了实现来之不易的民主和共和,孙中山苦心孤诣,协助袁世凯依民主程序选任、就职、组织内阁,尤其重视向国民宣誓一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权在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贯彻三权分立思想,体现分权制衡原则。第二小问理由,谈“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制转向民主制的开始”的理由,可分析辛亥革命的作用,即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了制约袁世凯,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及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探索实行责任内阁制,限制了总统权力。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毛泽东的民主思想”指导下,民主政治建设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分别取得了如下成就:抗战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提出和践行“三三制”原则;建国后,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基本政治制度,初步建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1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国际法的历史阶段划分
    说明:分为由古代到1648年、1648年到1815年,1815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表2美国国际法学者芬威克的国际法历史阶段划分
    ——摘编自杨泽伟《国际法发展的历史分期》
    材料二 要想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和实现世界的普遍繁荣,各国在促进共同发展方面,也要按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来处理相互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现在,进行国际合作以谋求发展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维护国际和平方面,如果我们坚持“不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不得动武”的国际法原则,世界和平就能得以维护。
    ——摘编自王庆海、唐颖侠《论国际法在维护21世纪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学者与美国学者对国际法阶段划分的共同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国际法应具备的作用。
    【答案】19. 共同特征:都体现了欧洲中心地位;都以重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为依据;都体现了重大战争对国际法的影响。
    20. 应具备的作用:维护国际秩序;保障人类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到现代的世界。
    共同特征:材料中德国学者与美国学者对国际法阶段划分都是从欧洲历史的角度出发,都体现了欧洲中心地位;据材料“第二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五阶段……从海牙和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可知都以重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为依据;据材料“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到维也纳会议”“从巴黎和会、国际联盟成立到现在”得出都体现了重大战争对国际法的影响。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和现代世界。应具备的作用:据材料“在维护国际和平方面,如果我们坚持……国际法原则,世界和平就能得以维护”得出维护国际秩序,保障人类和平;据材料“各国在促进共同发展方面,也要按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来处理相互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得出促进共同发展。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生物物种总会借助偶然事件或是有利的环境条件到处游走。而哥伦布大交换就像一张 生物互联网,将自然界的每个部分联系起来,并以惊人的速度对其进行改造。改造的结果可能更好,也可能更糟。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年:发现哥伦布新世界》
    根据材料,围绕“哥伦布大交换”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观点:“哥伦布大交换”对世界历史发展具有双重影响。
    阐述: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从此开始了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的联系,随之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传播。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提高了抗饥荒能力,促进了人口增长。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如在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随着食物物种的跨洲交流,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交融也日益加深,人类社会由孤立逐渐走向整体。与此同时,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在美洲大量繁殖,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伴随物种交流,新的病菌也被带到美洲,这给美洲人民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深重灾难。
    总之,“哥伦布大交换”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有利有弊,应该对其进行辩证的评价。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代(世界)。设问要求围绕“哥伦布交换”提炼论点,据材料“ 改造的结果可能更好,也可能更糟”及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大交换对世界的影响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据此可概括论点:“哥伦布大交换”对世界历史发展具有双重影响。在阐述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什么是哥伦布大交换,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哥伦布大交换的消极影响。可进行阐述如下: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从此开始了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的联系,随之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传播。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提高了抗饥荒能力,促进了人口增长。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如在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随着食物物种的跨洲交流,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交融也日益加深,人类社会由孤立逐渐走向整体。与此同时,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在美洲大量繁殖,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伴随物种交流,新的病菌也被带到美洲,这给美洲人民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深重灾难。总之,“哥伦布大交换”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有利有弊,应该对其进行辩证的评价。
    874—907年
    晚唐僖宗、昭宗、哀帝三代
    藩镇混战,荆棘遍地,物价狂涨,米每斗30-50贯
    909—971年
    五代十国中的楚、闽、南汉
    区域性通货膨胀,专铸铅铁线,倾销恶钱
    1101—1126年
    1225—1275年
    北宋徽宗、南宋理宗以后
    徽宗时,通货膨胀严重。南宋用分发界钞掩盖,实际通货膨胀剧烈
    1193—1234年
    金章宗明昌四年至金亡
    1193年后开始通货膨胀,后因四面受敌,军费浩繁,专靠发钞,万贯唯易一饼
    阶段
    划分
    第一阶段
    从古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阶段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三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阶段
    划分
    第一阶段
    从古代东方诸国到罗马灭亡
    第二阶段
    从神圣罗马帝国到三十年战争
    第三阶段
    从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到维也纳会议
    第四阶段
    从维也纳会议到海牙和会
    第五阶段
    从海牙和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第六阶段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一战结束
    第七阶段
    从巴黎和会、国际联盟成立到现在
    874—907年
    晚唐僖宗、昭宗、哀帝三代
    藩镇混战,荆棘遍地,物价狂涨,米每斗30-50贯
    909—971年
    五代十国中的楚、闽、南汉
    区域性通货膨胀,专铸铅铁线,倾销恶钱
    1101—1126年
    1225—1275年
    北宋徽宗、南宋理宗以后
    徽宗时,通货膨胀严重。南宋用分发界钞掩盖,实际通货膨胀剧烈
    1193—1234年
    金章宗明昌四年至金亡
    1193年后开始通货膨胀,后因四面受敌,军费浩繁,专靠发钞,万贯唯易一饼
    阶段
    划分
    第一阶段
    从古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阶段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三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阶段
    划分
    第一阶段
    从古代东方诸国到罗马灭亡
    第二阶段
    从神圣罗马帝国到三十年战争
    第三阶段
    从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到维也纳会议
    第四阶段
    从维也纳会议到海牙和会
    第五阶段
    从海牙和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第六阶段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一战结束
    第七阶段
    从巴黎和会、国际联盟成立到现在

    相关试卷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物理上学期11月第三次调研试题: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物理上学期11月第三次调研试题,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实验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物理上学期11月第三次调研试题: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物理上学期11月第三次调研试题,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实验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实验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