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1. 稳态是生命系统的显著特征。下列关于稳态及其调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细胞水平上的稳态受到破坏
B. 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稳定
C. 内环境稳态在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系统的共同作用下即可实现
D. 贝尔纳提出内环境保持稳态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组成;内环境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A、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A错误;
B、内环境稳态指理化性质和组成成分保持相对稳定,B错误;
C、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C错误;
D、人们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最初是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D正确。
故选D。
2. 血浆胶体渗透压与血浆蛋白的含量有关,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平衡。人体感染链球菌后可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出现蛋白尿,血浆中可检测到特异性抗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的血浆渗透压主要取决于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
B. 保持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物质交换的必要条件
C. 患者出现蛋白尿使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会引起组织水肿
D. 机体特异性免疫产生的抗体与链球菌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pH和温度,其中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血浆pH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
【详解】A、人体的血浆渗透压主要取决于血浆中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A错误;
B、内环境是机体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保持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物质交换的必要条件,B正确;
C、血浆胶体渗透压与血浆蛋白的含量有关,患者出现蛋白尿使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使血浆中的水分更多地流向组织液,出现组织水肿,C正确;
D、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存在于内环境中,机体特异性免疫产生的抗体与抗原(链球菌)的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D正确。
故选A。
3. 血液中的CO2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脑脊液,与水结合生成碳酸后解离出H+,H+刺激位于延髓的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中枢兴奋,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CO2作为细胞外液的成分,可参与血浆pH的调节
B. 哺乳动物剧烈运动产生大量乳酸,造成血浆pH值持续下降
C. CO2刺激呼吸运动加深加快的过程依赖完整的反射弧
D. 脑脊液、血浆中的碳酸及CO2等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答案】B
【解析】
【分析】1、内环境
(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脑脊液等。
(2)作用: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2、反射的大致过程
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产生反应。
【详解】A、CO2作为细胞呼吸的产物,需通过细胞外液运输,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在细胞外液中可形成H2CO3等,参与血浆pH的调节,A正确;
B、哺乳动物剧烈运动产生大量乳酸,但由于血浆中有HCO3-、H2CO3等缓冲物质,乳酸会和碳酸氢根离子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pH值不会持续下降,B错误;
C、CO2刺激呼吸运动加深加快的过程属于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所以CO2刺激呼吸运动加深加快的过程依赖完整的反射弧,C正确;
D、脑脊液、血浆中存在碳酸等缓冲物质及CO2等代谢产物,而脑脊液、血浆都属于内环境,所以脑脊液、血浆中的碳酸及CO2等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正确。
故选B。
4. 某研究人员发现: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后可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同时心脏活动加速。如果将从
尾巴回流的静脉结扎,再刺激该交感神经能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但心脏活动不加速。下列对该实验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可由静脉回流至心脏
B. 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使尾巴上的毛竖立的过程不属于反射
C. 该实验现象说明以上整个调节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D. 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使尾巴上的毛竖立的过程存在生物膜的更新
【答案】C
【解析】
【分析】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传出神经)后可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同时心脏活动加速;如果将自尾巴回流的静脉结扎,再刺激该交感神经就只能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但心脏活动不加速,说明该交感神经支配心脏活动可能是通过分泌某种物质,通过血液运输起作用,整个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详解】A、根据题意,如果将自尾巴回流的静脉结扎,再刺激该交感神经就只能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但心脏活动不加速,说明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可由静脉回流至心脏,A正确;
B、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是传出神经,因此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使得尾巴上的毛竖立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正确;
C、上述分析可知,整个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错误;
D、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使得尾巴上的毛竖立过程中,交感神经末梢会通过胞吐释放化学物质,该过程中有生物膜的更新,D正确。
故选C。
5. 宠物狗的主人为了训练猫定点排便,可在其将要排便的时候,带它到固定地点,在排便前后进行语言或动作刺激,并可饲喂食物进行“鼓励”,使其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狗的排便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 在建立上述反射后,主人的语言或动作由无关刺激成为了条件刺激
C. 大脑皮层参与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但该过程的消退与大脑皮层无关
D. 条件反射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的,使生物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适应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条件反射必须有大脑皮层参与。条件反射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使机体能够识别刺激物的性质,预先做出不同的反应,从而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详解】A、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因此狗的排便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
B、在猫排便反射过程形成前语言或动作是无关刺激,在训练猫定点排便的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语言或动作这种无关刺激逐渐转化成了条件刺激,使其形成一种条件反射,B正确;
C、条件反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效应的信号,因此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该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C错误;
D、根据上述实例可以看出,条件反射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的,条件反射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使机体能够识别刺激物的性质,预先做出不同的反应,从而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D正确。
故选C。
6. 人的躯体运动包括简单的反射活动和复杂的随意运动。下列关于大脑皮层运动区与躯体运动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刺激右侧大脑皮层的下肢代表区可引起右侧下肢活动
B. 皮层运动区中,躯干运动代表区比手部运动代表区大
C. 皮层运动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D. 大脑皮层运动区损伤后,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大脑表面分布的各种生命活动功能区,即为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位于中央前回的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
【详解】A、刺激左侧大脑皮层的下肢代表区可引起右侧下肢活动,A错误;
B、皮层代表区范围与躯体各部分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躯干运动代表区比手部运动代表区小,B错误;
C、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即下肢的代表区在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顶部,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下部,上肢的代表区则在两者之间,C正确;
D、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大脑皮层运动区损伤后,膝跳反射能完成,D错误。
故选C。
7. 图1表示神经纤维在静息和兴奋状态下K+跨膜运输的过程,其中甲为某种载体蛋白,乙为通道蛋白,
该通道蛋白是横跨细胞膜的亲水性通道。图2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时膜电位的变化。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1A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外侧,B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内侧
B. 图2③处膜外为负电位,但Na+浓度膜外大于膜内
C. 图2兴奋传导过程中,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D. 若将神经纤维放于较高浓度海水中重复实验,图2中③处值将会变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在静息时膜电位是由钾离子外流造成的,钾离子的外流是通过离子通道的被动运输。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由钠离子内流造成的,也是通过离子通道的被动运输过程。钠离子从神经细胞膜内运输到膜外,钾离子从膜外运输到膜内都是主动运输的过程。
【详解】A、钾离子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据图分析,图示钾离子从B侧运输到A侧是通过离子通道完成的,所以A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外侧,B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内侧,A正确;
B、图2③处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膜外为负电位,此时Na+浓度膜外仍然大于膜内,B正确;
C、图2兴奋传导过程中,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都是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传导,而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C正确;
D、若将神经纤维放于较高浓度海水中重复实验,导致钠离子内流增多,因此③处值将会变大,D错误。
故选D。
8. 1902年,英国科学家斯他林和贝利斯研究发现在HCl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如下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胰液分泌量的增加与交感神经的兴奋有关
B. ①表示稀盐酸,其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促胰液素
C. ②表示胰液,胰液中含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D. 注入静脉的提取液中起作用的化学物质是促胰液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胰液分泌的过程是:食物刺激小肠黏膜,使其分泌促胰液素,进入血液作用于胰腺,从而分泌胰液;此过程属于体液调节,当刺激神经时也能促进胰液的分泌,说明胰液的分泌既受神经支配又受体液调节。
【详解】A、刺激交感神经能抑制胰液分泌增加,当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能会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加,A错误;
B、在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中,①表示稀盐酸,其作用是促进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B错误;
C、②表示胰液,胰液中含有消化酶,不含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C错误;
D、注入静脉的提取液中起作用的物质是由小肠黏膜细胞分泌的促胰液素,D正确。
故选D。
9. 下图是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解,甲、乙表示器官,a、b表示相应激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器官乙可能为肝脏,能合成和分解糖原
B. 血糖平衡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C. 激素a能够抑制葡萄糖合成为肌糖原
D. 激素b能够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1、据图分析:器官甲能产生a、b两种激素,其中a激素能降低血糖,代表胰岛素,b激素能升高血糖,代表胰高血糖素,则器官甲代表胰岛,器官乙是肝脏,能合成和分解糖原;
2、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
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A、在血糖调节中,肝脏是重要的器官,它可以合成肝糖原储存血糖,在血糖含量低时分解肝糖原补充血糖,所以器官乙可能为肝脏,A正确;
B、当血糖上升时,通过激素调节使血糖下降;当血糖下降时,又会通过激素调节使血糖上升,这种调节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B正确;
C、激素a是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合成为肌糖原,而不是抑制,C错误;
D、激素b是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D正确。
故选C
10.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社群压力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密切相关,调节机制如下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通过信息分子进行相互作用
B. 生长激素和性激素分泌减少可抑制种群中新个体的出生
C. 社群压力刺激下,机体抗体数量减少可能与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有关
D. 下丘脑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通过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等信息分子进行相互作用,这些信息分子通过与特定的受体结合,发挥调节作用,例如,神经系统通过分泌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影响免疫调节和体液调节,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激素(如糖皮质激素)影响免疫调节,免疫系统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调节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详解】A、据图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内分泌细胞,免疫系统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内分泌细胞,内分泌系统可通过分泌激素作用于免疫系统等,故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通过信息分子进行相互调节,A正确;
B、生长激素减少导致对疾病和外界刺激抵抗力降低,性激素分泌减少,会影响生殖能力,从而可能减少
种群中新增个体的出生,B正确;
C、糖皮质激素对机体的发育、生长、代谢以及免疫功能等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社群压力下,糖皮质激素增加会导致抗体数量减少,这与免疫抑制有关,C正确;
D、下丘脑通过副交感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通过交感神经作用到胰岛A细胞,D错误。
故选D。
11. 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假如正常个体处于0℃的环境中,产热量为a1,散热量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产热量为a2,散热量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冷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B. 人体通过生理性调节和行为性调节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其中生理性调节是基本的调节方式
C. 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强
D. 同30℃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1>a2,b1a2,由于a1=b1、a2=b2,因此b1>b2,D错误。
故选D。
12. 新型冠状病毒曾在全球蔓延,许多人因感染病毒而患病,甚至死亡。医学专家发现,很多康复者体内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蛋白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抗原生物,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抗原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 康复者体内的这种蛋白质是抗体,该抗体只对新冠病毒起作用,对其他病毒没有作用
C. 人体内B淋巴细胞能识别该病毒并产生该特殊蛋白质
D. 这种特殊的蛋白质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只能随血液循环到达作用部位
【答案】B
【解析】
【分析】抗体就是机体在抗原刺激下,由B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产生的具有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它具有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点,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抗体广泛存在于血液,淋巴液,组织液以及外分泌液中,抗体参与中和毒素,杀菌和溶菌作用。
【详解】A、该病毒属于抗原生物,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抗原的化学本质不一定是蛋白质,A错误;
B、康复者体内的这种蛋白质是抗体,抗体具有特异性,故该抗体只对新冠病毒起作用,对其他病毒没有作用,B正确;
C、产生该特殊蛋白质的是浆细胞,C错误;
D、抗体属于免疫活性物质,能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D错误。
故选B。
13. 接种HPV(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有效成分为蛋白质)可以预防HPV感染,进而预防宫颈癌。九价HPV疫苗一共需要接种三针,三针间隔的时间分别为2个月和4个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疫苗在免疫学上属于抗原,多次接种有利于增强特异性免疫能力
B. 接种第一针时,树突状细胞参与抗原信息的摄取、处理和呈递
C. 接种第二针后,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一般不需要细胞毒性T细胞的参与
D. 接种第三针后,分泌相应抗体的浆细胞来自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疫苗是指用微生物、人或动物血清、细胞等制备的生物制品,通过人体接种用于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注射疫苗的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详解】A、疫苗在免疫学上属于抗原,多次接种可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有利于增强特异性免疫能力,A正确;
B、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接种第一针时,树突状细胞参与抗原信息的摄取、处理和呈递,B正确;
C、接种第二针后,机体主要进行二次免疫,二次免疫过程中主要是记忆细胞发挥作用,一般不需要细胞
毒性T细胞等的参与,C正确;
D、疫苗在免疫学上属于抗原,不具有侵染能力,只能引起体液免疫过程的发生,因此细胞毒性T细胞不参与该免疫过程。接种第三针后,体内的浆细胞来自B淋巴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增殖分化,D错误。
故选D。
14. 流感病毒通过呼吸道黏膜表面进入人体,吸入式流感疫苗是可以直接喷入鼻腔的减毒活疫苗,除了具备注射疫苗的免疫特点,吸入式疫苗还能很好地激发黏膜组织中的T细胞,并促进体液中的抗体分泌到黏膜表面,建立黏膜免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流感疫苗可诱导机体进行被动免疫
B. 注射和吸入减毒活疫苗均能引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C. 黏膜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D. 由于流感病毒极易变异,需短时间内进行多次疫苗接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详解】A、流感疫苗属于抗原,可诱导机体进行主动免疫,而不是被动免疫,A错误;
B、注射和吸入减毒活疫苗都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T细胞等,所以均能引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正确;
C、黏膜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C错误;
D、由于流感病毒极易变异,之前接种的疫苗可能对变异后的病毒无效,所以需要间隔一段时间进行多次疫苗接种,但不能在短时间内接种,D错误。
故选B。
15. 辅助T细胞(Th细胞)种类繁多。幼稚Th细胞会依据接收到的抗原复合物的种类不同而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在不同细胞因子的活化作用下,幼稚Th细胞分化为不同的种类,如Th1和Th2。Th1分泌的细胞因子主要在清除胞内病原体感染中有重要作用;Th2分泌的细胞因子主要对于清除体液中的病原体有重要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Th2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使B细胞激活的信号之一
B. APC呈递的抗原复合物的种类可能是决定幼稚Th细胞分化方向的重要因素
C. Thl和Th2的形成离不开细胞因子的活化,两者巧妙配合共同完成特异性免疫过程
D. 二次免疫时,Th细胞分化成的记忆T细胞可引起记忆B细胞或记忆T细胞增殖分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T细胞主要包括抑制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能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活性,从而间接抑制B细胞的分化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功能,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起抑制作用;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接触并裂解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详解】A、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h1细胞,Th1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使B细胞激活的信号之一,A正确;
B、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信息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由于幼稚Th细胞会依据接收到的抗原复合物的种类不同而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在不同细胞因子的活化作用下,幼稚Th细胞分化为不同的种类,因此推测APC呈递的抗原复合物的种类可能是决定幼稚Th细胞分化方向的重要因素,B正确;
C、在不同细胞因子的活化作用下,幼稚Th细胞分化为不同的种类,如Th1和Th2。Thl参与细胞免疫,Th2参与体液免疫,两者巧妙配合共同完成特异性免疫过程,C正确;
D、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都不是由Th细胞分化形成的,记忆B细胞是由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记忆T细胞是由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 太极拳是我国的传统运动项目,其刚柔并济、行云流水般的动作是通过神经系统对肢体和躯干各肌群的精巧调控及各肌群间相互协调而完成。如“白鹤亮翅”招式中的伸肘动作,伸肌收缩的同时屈肌舒张。如图为伸肘动作在脊髓水平反射弧基本结构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射弧的效应器是______,脊髓作为神经中枢,作用是对传入的信息进行______。
(2)伸肘时,图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作用是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屈肌运动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使_______(填“Na”或“C1”)离子通道打开,屈肌舒张。伸肌运动神经元神经末梢与肌肉细胞的接头部位类似于突触,兴奋在此部位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
(3)在打太极拳时,很多动作需要站桩并维持一定的时间,这主要是大脑发出的神经冲动能作用于脊髓传出神经的结果,这说明______。
【答案】(1) ①. 运动(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屈肌和伸肌 ②. 分析与综合
(2) ①. Cl ②.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低级中枢(脊髓)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调控
【解析】
【分析】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神经节所在的神经元是传入神经元,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以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者腺体。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图中反射弧的效应器是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屈肌和伸肌;脊髓作为神经中枢,能接受传入神经传入的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
【小问2详解】
伸肘时,图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作用是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肌运动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使Cl离子通道打开,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差值变大,屈肌舒张。伸肌运动神经元神经末梢与肌肉细胞的接头部位类似于突触,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此部位只能单向传递。
【小问3详解】
在打太极拳做动作时,很多动作需要站桩并维持一定的时间,这主要是大脑发出的冲动能作用于脊髓传出神经的结果,这说明低级神经中枢受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
17. 消渴症始见于《黄帝内经·奇病论》,名为消渴,是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中医所论消渴,肺热伤津、口渴多饮为上消;胃火炙盛、消谷善饥为中消;肾不摄水、小便频数为下消。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糖尿病的了解逐步加深,糖尿病分为I、Ⅱ两种类型,其机制如图所示,其中①代表胰岛素。回答下列问题;
(1)中医所论“上消”症状主要是消渴症患者血浆渗透压高,_______产生渴觉,使其摄水量增加所致;大量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且葡萄糖的_______发生障碍,导致机体能量供应不足,使“中消”者“消谷善饥”;尿液带走大量葡萄糖使机体对水的重吸收_______,导致“下消”者小便频数增加。
(2)与正常人相比,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偏高,据图分析,其原因是______尝试从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角度给Ⅱ型糖尿病患者提出两条控制血糖的合理建议:______。
【答案】(1) ①. 大脑皮层 ②. 氧化分解 ③. 减少
(2) ①. 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受体不足,使胰岛素调节血糖的功能降低,血糖不能被及时利用,因此会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胰岛素 ②. 控制含糖量高的食物的摄入,减少血糖的来源,适度运动增加血糖的氧化分解,增加血糖去路
【解析】
【分析】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主要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其中胰岛素能促进血糖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使得血糖下降。血糖浓度过低时,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的水解,使血糖浓度升高。
【小问1详解】
据题可知,中医所论“上消”表现为多饮,消渴症患者血糖升高,血浆渗透压升高,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使其摄水量增加。“中消”表现为多食且常饿,消渴症患者胰岛素缺乏,使葡萄糖氧化分解发生障碍,导致机体供能不足,产生饥饿感。尿液带走大量葡萄糖,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机体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导致“下消”者小便频数增加。
【小问2详解】
与正常人相比,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偏高,是因为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受体不足,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使胰岛素调节血糖功能降低,血糖不能被及时利用,因此会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胰岛素;Ⅱ型糖尿病患者应控制含糖量高的食物的摄入,减少血糖的来源,适度运动增加血糖的氧化
分解,增加血糖去路。
18. 下丘脑既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也是内分泌枢纽,下丘脑—垂体—相关腺体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甲状腺、垂体和下丘脑中任一相关部位都可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临床上通过静脉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测定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浓度变化,可鉴别病变的部位。甲、乙、丙三人都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且病变部位不同。当给三人注射相同且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时,注射前30 min和注射后30 min分别测定每个人的促甲状腺激素浓度,结果如下表。
(1)通过抽取血样可以检测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变化,是因为激素调节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
(2)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前后,三人血样中促甲状腺激素浓度变化不同,由此可以推测甲、乙、丙发生病变的部位分别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健康人长期摄入碘过量时,高碘会抑制细胞膜上钠-碘载体的活动,使碘向甲状腺细胞内转运减少,造成细胞内碘水平下降,最终会导致甲状腺____(填“萎缩”或“肿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骨骼肌首先会不自主战栗,然后大脑皮层还会产生冷觉。前者反应比后者反应稍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通过体液运输
(2) ①. 下丘脑 ②. 甲状腺 ③. 垂体
(3) ①. 肿大 ②. 细胞内碘水平下降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降低,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甲状腺增生,出现甲状腺肿大
(4)骨骼肌不自主战栗这一过程中的反射弧比大脑皮层产生冷觉的相应反射弧参与的神经元少,兴奋经过的突触少,故反应速度更快
促甲状腺激素浓度(mU/L)
注射前
注射后
健康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威远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威远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