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导学案,共15页。
①武,字子卿(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2)。稍迁(3)至栘中厩(4)监(5)。【1】时汉连伐(6)胡(7),数通使(8)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9)。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10)。天汉元年(11),且鞮侯单于(12)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13)行(14)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2】武帝嘉其义(15),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16),因厚赂(17)【3】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18)常惠等募士斥候(19)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20);单于益(21)骄,非汉所望也(22)。【4】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凭借父亲职位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官。渐渐升迁为栘中厩监。当时汉朝接连征讨匈奴,屡次互派使者窥探观察(对方的情况)。匈奴扣留了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先后共十几批。匈奴使者到来,汉朝也将其扣留来相抵。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为王,害怕汉朝袭击他,就说:“汉天子是我的长辈。”把路充国等汉使都放回汉朝。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让他持节(出使匈奴),护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并赠送给单于丰厚的礼物,回报他的好意。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任的使臣属官常惠等招募士卒和侦察兵一百多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后,备办了一些财物送给单于;单于渐渐倨傲,不是汉朝所期望的。
段解:采用传记的手法,交代了苏武的家世、身份及其出使匈奴的背景和原因。
层解:第一部分,介绍苏武的身世及他出使匈奴的背景和原因,还介绍了使团的主要成员。
名师圈点:(1)武,字子卿:苏武的传是附在父亲苏建的传后面的,所以这里不再写明他的姓。(2)郎:官名,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3)稍迁:渐渐升迁。稍,渐渐。迁,晋升或调动官职,文中指升迁。(4)栘(yí)中厩:汉有栘园,其中的马厩称“栘中厩”。(5)监:管事的官员。(6)伐:征讨。(7)胡:这里指匈奴。(8)通使:互派使者。(9)十余辈:十几批。(10)相当:相抵。(11)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天汉,汉武帝年号(前100-前97)。(12)且鞮(jū dī)侯单(chán)于:曾被封为且鞮侯的单于。单于,匈奴的最高首领。(13)丈人:对长辈的尊称。(14)行(háng):辈。(15)嘉其义: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义,做事合乎情理。(16)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帝)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匈奴),护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节,旄(má)节,以竹为杆,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凭证。(17)厚赂(lù):赠送丰厚的礼物。赂,赠送礼物。(18)假吏:临时委任的使臣属官。(19)斥候:侦察兵。(20)置币遗(wèi)单于:备办了一些财物送给单于。(21)益:渐渐。(22)非汉所望也:不是汉朝所期望的。
名师赏评:
【1】简单介绍苏武的身世,这是传记的常见写法。
【2】[交代背景、埋伏笔]交代苏武出使的背景。文章着重指出汉匈之间历来有互相扣留使者的积习,为下文写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埋下伏笔。文章同时指出匈奴答应“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匈奴用的是缓兵之计,其并非真心与汉和好,这说明了苏武出使时的环境很严酷。重点
【3】“厚赂”表明了汉希望改善与匈奴的关系的诚意。
【4】[营造氛围]汉朝的善意回报反而让单于更加倨傲,这表明单于并非真心想与汉交好。“非汉所望”暗示苏武此次出使吉凶难料。至此,文章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②方欲发(23)使送武等,会(24)缑王(25)与长水虞常(26)等谋反匈奴中【5】。缑王者,昆邪王(27)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28)没(29)胡中。及卫律(30)所将(31)降者(32),阴(33)相与(34)谋劫单于母阏氏(35)归汉。【6】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36),私候(37)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38)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39)。”【7】张胜许之,以货物(40)与常。【8】
(匈奴)正要派遣使者送苏武等人(返汉),适逢匈奴国内的缑王与原长水校尉虞常等人密谋反叛。缑王是昆邪王的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投降汉朝,后来又跟随浞野侯陷入在匈奴中而不能脱身。连同卫律所率领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暗地里一起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附汉朝。恰好苏武等人来到匈奴,虞常在汉朝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情,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朝皇帝非常痛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朝暗中用弩弓射死他,我母亲和弟弟都在汉朝,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赐。”张胜答应了,送了一些财物给虞常。
段解:明确交代苏武的副使张胜参与了谋反行动,为下文苏武被牵连做铺垫。
③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41)。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42),其一人夜亡(43),告之(44)。【9】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45)。单于使卫律治其事(46),张胜闻之,恐【10】前语发(47),以状语武(48)。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49),见犯(50)乃死,重(51)负国【11】。”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52)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53)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54)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55)?宜皆降之(56)。”【12】
一个多月后,单于出去打猎,只有阏氏和王室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多人准备动手,他们当中有一个人夜里跑了出来,告发这件事。单于子弟派士兵与他们战斗。缑王等人都死了,虞常被活捉。单于让卫律审理这个案件,张胜听说这个情况后,担心以前(与虞常)的谈话泄露,把情况告诉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这种地步,这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苏武)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拦住了他。虞常果然牵扯出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贵族大臣们商议,想要把汉朝的使者都杀了。左伊秩訾说:“假使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应该让他们都投降。”
段解:匈奴缑王谋反失败并殃及汉朝使者。
名师圈点:(23)发:派遣。(24)会:适逢。(25)缑(gōu)王:匈奴的一个亲王。(26)长水虞常:指汉朝投降匈奴的原长水校尉虞常。(27)昆邪(hún yé伯)王:匈奴的一个亲王,其部落在今甘肃西北部。(28)浞(zhuó)野侯:汉将赵破奴的封号。太初二年(前103),他出击匈奴,兵败投降。(29)没:陷入而不能脱身。(30)卫律:长水胡人,生长于汉,曾任汉使出使匈奴,后因事株连,畏罪逃亡,投降匈奴,封为丁灵王,成为单于的亲信。丁灵,匈奴的一个部落。(31)将:率领。(32)降者:被迫投降匈奴的人。(33)阴:暗地里。(34)四相与:一起。(35)阏氏(yān zhī):匈奴单于正妻的称号。(36)相知:相熟识,有交情。(37)私候:私下拜访。(38)伏:暗中。(39)幸蒙其赏赐: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赐。幸,希望。蒙,蒙受、得到。其,代词,指汉天子。(40)货物:财物。(41)独阏氏子弟在:只有阏氏和王室的子弟在家。(42)欲发:准备动手。(43)其一人夜亡:他们当中有一个人夜里跑了出来。其,代词。(44)告之:告发这件事。(45)生得:指被活捉。(46)治其事:审理这个案件。(47)恐前语发:担心以前(与虞常)的谈话泄露。发,暴露、泄露。(48)以状语武:把情况告诉苏武。(49)此必及我:这一定会牵连到我。及,牵连。(50)见犯:指受到侮辱。(51)重(zhòng):更加。(52)引:牵扯。(53)贵人:指贵族大臣。(54)左伊秩訾(zī):匈奴王号。(55)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假使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意思是,因为密谋劫持阏氏、杀掉卫律就把汉使处死,处罚太重。(56)宜皆降之:应该让他们都投降。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名师赏评:
【5】[伏笔]匈奴内部发生的谋反事件将毫不知情的苏武牵涉进来,成为苏武被扣留的直接原因,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6】[悬念]人物之间关系复杂,突出了矛盾的复杂性,使故事充满悬念。
【7】虞常企图刺杀叛汉降敌的卫律,但其出发点只是“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他并非真正忠于汉朝。他的这一举动反而破坏了汉匈关系。
【8】[必然原因]张胜没有向苏武报告,却私下支持他们的行动。从汉匈关系上说,张胜的做法损害了汉朝的信义,有悖于双方通好的宗旨,使汉使处于理亏的地位。一个“许”字,暴露了张胜的轻率。缑王、虞常意欲谋反,虞常私访苏武的副使张胜,使苏武被扣成为必然。
【9】[语言精练]一句话叙一事,将一场激烈的矛盾斗争的经过、结果浓缩在几句话中,叙事凝练。
【10】一个“恐”字,再现了张胜的寡智少谋。
【11】[语句含意、语言描写]“重负国”三字含意很深:不能预先发现和劝阻张胜所做的错事,乃一负国;马上要受到敌国的审讯,给国家丢脸,乃二负国。此处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了一个临危不惧、对国家高度负责的使臣形象。
【12】为后文匈奴对苏武的三次招降做铺垫。
④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57)。武谓惠等:“屈节辱命(58),虽生(59),何面目以归汉!”【13】引佩刀自刺。【14】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60)。凿地为坎(61),置煴火(62),覆武其上(63),蹈(64)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65)。惠等哭,舆(66)归营。单于壮其节(67),朝夕遣人候问(68)武,而收系(69)张胜。【15】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听取供辞。苏武对常惠等人说:“污损了节操,辜负了使命,即使活着,又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苏武拔出佩刀来自杀。卫律大惊,自己抱住苏武,(派人)骑马去召医生来。(医生)在地上挖了个坑,放进没有火焰的微火,使苏武背朝上卧在燃火的坑上,拍打他的背使其出血。苏武已经气绝了,半天后才又能呼吸。常惠等人哭了,将苏武用车载送回营帐。单于很钦佩苏武的气节,早晚都派人问候苏武,而将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段解:苏武为避免受审被辱而以死明志。
⑤武益愈(70),单于使使晓武(71),会论虞常(72),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73),当死(74)。单于募(75)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16】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76)。”武曰:“本无谋(77),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78),武不动。【17】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79),拥众数万,马畜弥山(80),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81)。空以身膏草野(82),谁复知之!”武不应。【18】律曰:“君因我降(83),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19】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84),为降虏于蛮夷(85),何以汝为见(86)!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87)。若知我不降明(88),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20】
苏武身体渐渐痊愈,单于又派使者通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让苏武投降。用剑斩杀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之臣,判处死罪。被单于招募投降的人就免罪。”卫律举起剑想要杀他,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有关的人应当连同治罪。”苏武说:“(我)本来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们的亲属,说什么连坐(治罪)?”卫律再次举起剑向苏武比画着要杀他,苏武神色不改。卫律说:“苏先生,我先前背叛汉朝投奔匈奴,幸而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称王。拥有几万手下,满山的牲畜,富贵到这种地步!苏先生今天投降了,明天也会这样。苏先生白白地拿身体给荒野做肥料,谁又能知道呢!”苏武不回答他。卫律又说:“你通过我投降,我就和你结为兄弟;现在要是不听我的话,以后即使你再想见我,还能做到吗?”苏武大骂卫律说:“你本是汉朝大臣,不顾恩德,背叛主上,背弃双亲,在异族那里做俘虏,(我)要见你千什么?而且单于信任你,让你来判定人的生死,你不主持公正,不偏不倚,反而想借此挑拨汉天子和单于的关系,(从旁)观看祸败。你明明知道我不会投降,还想要两国互相攻打,匈奴的灾难,就要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
段解:单于派卫律劝降,苏武不屈于威胁、利诱。
名师圈点:(57)受辞:听取供词。(58)屈节辱命:污损了节操,辜负了使命。(59)虽生:即使活着。(60)驰召医:(派人)骑马去召医生来。(61)坎:坑。
(62)煴(yūn)火:没有火焰的微火。(63)覆武其上:使苏武背朝上卧在燃火的坑上。省略句,即“覆武(于)其上”。(64)蹈:同“搯(tā)”,叩击,拍打。一说当作“焰”,熏。(65)复息:又能呼吸。(66)舆:车,这里用作动词,用车载送。(67)壮其节:钦佩苏武的气节。壮,意动用法,认为……豪壮。(68)候问:问候。(69)收系:逮捕监禁。(70)益愈:渐渐痊愈。益,渐渐。(71)使使晓武:派使者通知苏武。前一个“使”是动词,派遣。后一个“使”是名词,使者。(72)会论虞常:会同判定虞常的罪。论,判罪。(73)近臣:亲近之臣。这里是卫律自指。(74)当死:判处死罪。当,判处。(75)募:招募。(76)四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77)本无谋:本来没有参与谋划。(78)举剑拟之:举起剑向苏武比画着要杀他。拟,比画。(79)赐号称王:赐我爵号称王。卫律曾被单于封为丁灵王。(80)弥山:满山。(81)复然:也会这样。(82)空以身膏(gà)草野:白白地拿身体给荒野做肥料。膏,滋润。膏草野,滋润荒野,也就是做肥料的意思。(83)君因我降:你通过我投降。(84)畔主背亲:背叛主上,背弃双亲。畔,同“叛”。(85)蛮夷:古代指边远地区的民族。(86)何以汝为见:即“何以见汝为”,要见你干什么?为,语气助词。(87)斗两主,观祸败:挑拨汉天子和单于的关系,
(从旁)观看祸败。斗两主,使两主相斗。斗,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斗。观祸败,有幸灾乐祸的意思。(88)若知我不降明:你明明知道我不会投降。若,你。
名师赏评:
【13】苏武的这句话有什么含意?苏武的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明自己没有参与匈奴的谋反事件,而且也不赞成有人这样做;二是表明汉廷没有指使他们这样做;三是教育副使张胜不要贪生怕死。苏武的这些不苟且偷生的言辞,表明他把汉朝的荣誉和尊严看得高于一切。重点
【14】[正面描写]不苟且偷生的言行表明苏武把国家的荣誉和尊严看得高于一切。苏武原先听从劝告不自杀,而选择在这样的场合自杀,有着深远的计虑:一是以行动表示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
【15】[人物形象]苏武的自杀引起了什么反响?苏武的自杀行为表现了他怎样的品格?
他自杀的行为让敌人感到震撼,进而感佩,令他的同行者放声大哭。
这一行为突出表现了他的忠贞爱国、舍生取义和以死明志。
【16】[反衬]写张胜请降,有何用意?
一个“请”字写出了张胜在卫律的剑下丧失了骨气、奴颜婢膝的丑态,反衬了苏武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17】卫律劝降的第一种方法:威吓。先将虞常斩杀,造成恐怖气氛,然后胁迫张胜投降,最后硬说副使有罪,正使应该连坐,遭到苏武驳斥后,“复举剑拟之”。卫律想把苏武一举吓软,但苏武不为所动,卫律威吓的计划遂告破产。重点
【18】卫律劝降的第二种方法:利诱。卫律恬不知耻地炫耀自己投降匈奴后封王赐爵、拥众数万、马畜弥山的所谓“富贵”,并说“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苏武则不屑一顾,置之不理。利诱这招也随之失灵。重点
【19】卫律劝降的第三种方法:逼迫。卫律见苏武不应,以为说动了苏武,便进而逼迫。重点
【20】[语言描写、人物形象]苏武的斥骂有理、有力:一是亮明决不“畔主背亲”的态度;二是揭露卫律“欲斗两主,观祸败”的险恶用心;三是站在汉与匈奴关系的高度来考虑此事,严于自责,胸怀磊落。卫律软硬兼施,苏武正义凛然,双方斗争激烈,场面紧张。重点
⑥律知武终不可胁(89),白单(90)于。单于愈益欲降之。【21】乃幽(91)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92)。天雨雪(93)。武卧啮(94)雪,与旃(95)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96)上无人处,使牧羝(97),羝乳乃得归(98)。别(99)其官属(100)常惠等各置他所(101)。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102),掘野鼠去(103)草实(104)而食之。杖(105)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106)。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107)。武能网(108)纺缴(109),檠(110)弓弩,於靬王爱之,给(111)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112)、穹庐(113)。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114)盗武牛羊,武复穷厄(115)。【22】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威逼而致屈服,就禀告了单于。单于更想让他投降了。(单于)就把苏武囚禁起来,关在大地窖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躺着嚼雪,把雪和毡毛一起吞下去,过了几天都没有死。匈奴人视他为神灵。(单于)就把他流放到北海边的无人区,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分开他的属官常惠等人,分别囚禁到别的处所。苏武到北海后,官府发给的粮食不来,(他)挖野鼠穴中收藏的野生果实充饥。(他)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每天起来就拿着,旄节上牦尾全部脱落。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於轩王到北海打猎。苏武能结网纺制系在箭尾的丝绳,矫正弓弩,於轩王很喜欢他,供给他衣服食物。三年多后,於靳王病重,赐给苏武牲畜、盛酒酪的器皿、毡帐等。於軒王死后,他的手下都迁移到别处去了。这年冬天,丁灵人偷走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又困顿了。
段解:艰苦的生活不能动摇苏武对汉朝的忠心。
名师圈点:(89)不可胁:不可威逼而致屈服。(90)白:告诉、禀告。(91)幽:囚禁。(92)绝不饮食: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93)雨(yù)雪:下雪。雨,动词,下。(94)啮(niè):咬,嚼(95)旃(zhān):同“毡”,毛织的毡毯。(96)北海:在匈奴北境,即今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97)羝(dī):公羊。(98)羝乳乃得归: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乳,生子。公羊不能生子,说明苏武永远不可能被放回。(99)别:分开、离析。(100)官属:属官,主官的僚属。(101)他所:别的处所。(102)廪食不至:官府发给的粮食不来。这是指匈奴断绝了苏武的粮食供应。(103)去(jǔ):同“弃”,收藏。(104)草实:野生果实。(105)杖:执、拄。(106)节旄尽落:旄节上牦尾全部脱落。(107)单于弟於靬(wū jiān)王弋(yì)射海上:单于的弟弟於轩王到北海打猎。弋射,用绳系在箭上射猎。(108)网:结网。一说,“网”前应有一“结”字。(109)纺缴(zhuó):纺制系在箭尾的丝绳。(110)檠(qíng):矫正弓弩的工具,这里用作动词,用檠矫正(弓弩)。(111)给(jǐ):供给。(112)服匿:盛酒酪的器皿。(113)巧穹庐:毡子制成的圆顶帐篷。(114)丁令:丁灵,匈奴族的一支。卫律被封为丁灵王。丁令盗武牛羊,应是他所指使。(115)穷厄(è):困顿
名师赏评:
【21】单于的“愈益欲降之”的心态说明了什么?
单于的心态是对苏武忠贞不屈的人格的肯定。所以苏武越是不投降,单于就越想让他投降。
【22】[细节描写]这部分内容通过艰苦考验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坚韧不拔、历久不磨的爱国意志。十九年间,生活上其艰苦备尝,精神上其受尽折磨,遭遇上其步步坎坷。尽管如此,苏武仍然顽强地活了下来。他活下来的前提和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在局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表明强烈的爱国心是苏武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⑦初,武与李陵(116)俱为侍中(117)。武使匈奴,明年(118),陵降,不敢【23】求(119)武。久之(120),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121),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122)。【24】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123),信义安所见乎(124)?【25】前长君(125)为奉车(126),从至雍(127)棫阳宫(128),扶辇下除(129),触柱折辕(130),劾大不敬(131),伏剑自刎(132),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133),宦骑(134)与黄门驸马(135)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136),不得,惶恐饮药而死(137)。【26】来时太夫人已不幸(138),陵送葬至阳陵(139)。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140)矣。独有女弟(141)二人,两女一男(142),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27】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143)!【28】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144)。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29】且陛下春秋高(145),法令亡常(146),大臣亡罪夷灭(147)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148)?【30】愿听陵计,勿复有云。”【31】武曰:“武父子亡功德(149),皆为陛下所成就(150),位列将(151),爵通侯(152),兄弟亲近(153),常愿肝脑涂地(154)。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155),诚甘乐之(156)。【32】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33】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做皇帝的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了匈奴,不敢访求苏武。过了很久,单于派李陵到北海,李陵为苏武置办酒席,安排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和子卿一向关系很好,所以派我来劝说您,(单于)一心向往,想以礼相待。(您这样)始终不能回汉朝,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您对汉朝的)信义又能在哪里显示呢?前些时候您的大哥做奉车都尉,跟随皇帝到雍城的棫阳宫去,扶着皇帝的车子下殿阶,撞在柱子上把车辕折断了,被判决为‘大不敬’,用剑自杀了,(皇上)赐二百万钱给他安葬。您的弟弟苏贤跟随皇帝去祭祀河东后土,一个骑马的宦官和黄门驸马抢着上船,把黄门驸马推入河中淹死了,宦官逃跑了,(皇帝)下诏命令苏贤追捕,没有抓到,(他)因害怕而服毒自杀了。我来时您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您的妻子还很年轻,听说已改嫁了。只剩下两个妹妹,您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现在又过去了十多年,也不知他们是否还活在世上。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一样短暂),何必久久地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好像发狂一样,痛心自己对不起汉朝,加上(听说)老母被关押在保宫。您不肯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的)我?再说皇帝现在年事已高,法令没有定规,大臣无罪而全家被诛灭的就有几十家,连自己的安危都难以预料,您还为谁(守节)呢?希望您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苏武说:“我们父子无功无德,都是受皇帝栽培,父亲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上的亲近之臣,(我)常常希望为朝廷献出生命。现在有机会杀身报国,即使被杀,也的确甘心乐意。臣子侍奉君主,就像儿子侍奉父亲一样,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遗憾的,希望您不要再说了!”
段解:李陵劝降,苏武大义凛然,决不动摇。
名师圈点:(116)李陵:字少卿,汉代名将李广的孙子,汉武帝时为骑都尉。天汉二年(前99),兵败投降勾奴。(117)侍中:汉代在其本官职外的加官。(118)武使匈奴,明年: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119)求:访求。(120)久之:过了很久。之,助词,无实在意义。(121)素厚:一向关系很好。(122)虚心欲相待:一心向往,想以礼相待。(123)空自苦亡(wú)人之地: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亡,同“无”。(124)信义安所见(xiàn)乎:(您对汉朝的)信义又能在哪里显示呢?意思是,有谁知道您的信义呢?见,同“现”。(125)长君:指苏武的大哥苏嘉。(126)奉车:奉车都尉,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驾。(127)雍:在今陕西凤翔南。(128)棫(yù)阳宫:本是秦宫,在雍的东边,在今陕西扶风东北。(129)扶辇(niǎn)下除:扶着皇帝的车子下殿阶。除,宫殿的台阶,一说指门与屏(今所谓照壁)之间的通道。(130)触柱折辕:撞在柱子上把车辕折断了。(131)劾(hé)大不敬:被判决为“大不敬”。劾,判决。(132)伏剑自刎:用剑自杀。(133)孺卿从祠河东后土:您的弟弟苏贤跟随皇帝去祭祀河东后土。孺卿,苏武的弟弟苏贤的字。祠,祀。河东,郡名,在今山西境内。后土,指地神。(134)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135)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136)诏使孺卿逐捕:(皇帝)下诏命令苏贤追捕。(137)惶恐饮药而死:因害怕而服毒自杀。(138)太夫人已不幸:您的母亲已去世。太夫人,称苏武的母亲。不幸,对去世的委婉说法。(139)阳陵:县名,在今陕西咸阳东。(140)更(gēng)嫁:改嫁。(141)女弟:妹妹。(142)两女一男:指苏武的三个孩子。(143)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一样短暂),何必久久地这样折磨自己。(144)系保宫:关押在保宫。保宫,汉代囚禁犯罪大臣及其眷属的处所。(145)春秋高:年纪老。(146)法令亡(wú)常:法令没有定规。(147)夷灭:诛灭,这里指全家杀尽。(148)尚复谁为乎:还为谁(守节)呢?(149)亡(wú)功德:无功无德。(150)成就:栽培,提拔。(151)位列将:官职升到列将。列将,一般将军的总称。苏武的父亲苏建伐匈奴有功,封为游击将军、右将军。(152)爵通侯:爵位封为通侯。通侯,爵位名。秦代置爵二十级,最高一级叫彻侯。汉朝继承秦制,后因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通侯。苏建封为平陵侯。(153)兄弟亲近:兄弟三人都是皇上的亲近之臣。苏武的大哥苏嘉做过奉车都尉,弟弟苏贤做过骑都尉,苏武出使前做过郎,都是皇帝的侍从官。(154)常愿肝脑涂地:常常希望为朝廷献出生命。肝脑涂地,形容死亡的惨状,这里指以身许国。(155)虽蒙斧钺(yuè)汤镬:即使被杀。斧钺,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汤镬,煮着滚水的大锅。古代常作刑具。斧俄、汤镬,这里泛指刑戮。(156)诚甘乐之:的确甘心乐意。
名师赏评:
【23】“不敢”二字道尽李陵心中的愧疚、自责。对比中,苏武的形象得以突出。
【24】李陵是以老朋友叙旧的方式进行劝降的,着重从感情上去说服苏武。第一步是拉拢关系。
【25】李陵首先指出苏武的忠义无人能见,汉朝百姓看不见,汉朝天子更看不见,诱使苏武放弃守节。
【26】李陵又诉说苏武的兄长苏嘉和弟弟苏贤被汉武帝逼死的经过,挑拨苏武与汉武帝的关系,诱使苏武放弃忠君的思想。
【27】李陵把苏武母亲去世、妻子改嫁的消息告诉苏武,又称苏武的两个妹妹、三个孩子“存亡不可知”,断绝他对家人的想念之情。
【28】李陵宣扬叛徒哲学“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企图摧毁苏武的意志。
【29】李陵以自己为例劝说苏武。
【30】李陵指责汉武帝年老昏庸,法令无常,滥杀大臣,暗示苏武即使归汉,也“安危不可知”。他进一步向苏武道出了不降匈奴的危难之处。
【31】[升华主题]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君主寡恩,“法令亡常”,守节为谁?李陵劝降,可谓情真意切。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了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这是《汉书》中少有的对统治者的批评。重点
【32】面对昔日好友的劝降,苏武除了针对李陵挑拨君臣关系作了必要的义正词严的答复之外,坚持不为所动,忠君爱国。
【33】[对比]苏武以事父作比事君,忠诚而决绝。他一心一意为朝廷着想、置一家一己的恩怨于不顾的思想同李陵斤斤计较一家一己的恩怨,置朝廷的利益于不顾的思想形成了鲜明对比。重点
⑧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157)听陵言!”武曰:“自分(158)已死久矣!王(159)【34】必欲降武,请毕(160)今日之欢,效(161)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162)!”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163)。……【35】
李陵与苏武喝了几天酒,又说:“子卿一定要听我的话!”苏武说:“我早已断定自己已经死了!您(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就请结束今天的欢聚,(我)在您面前死去!”李陵见他极真诚,长叹一声说:“唉,真是忠义之士啊!我与卫律的罪行严重,无以复加!”说着就流下眼泪,沾湿了衣襟,和苏武告别离开。……
段解:面对苏武对汉朝的一片忠心,李陵惭愧万分。
层解:第二部分,重点记述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守民族气节的事迹。
⑨昭帝(164)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165)武死。【36】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166)与俱,得夜见汉使,具(167)自陈道(168)。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169)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37】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170)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171)汉使曰:“武等实在。”……
汉昭帝即位,过了几年,匈奴与汉朝和亲。汉朝要求放回苏武等人,匈奴欺骗说苏武死了。后来汉朝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得以夜间去见汉使,自己详尽地陈述说明(这几年的情况)。(常惠)让使者告诉单于,说“汉朝皇帝在上林苑射猎,射得一只大雁,雁脚上系有在绢帛上写的书信,说苏武等人在某某荒泽中”。汉使非常高兴,依照常惠的话责备单于。单于看了看左右的人,很吃惊,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确实还活着。”……
段解:汉昭帝即位,知晓苏武还活着。
⑩单于召会(172)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173),凡(174)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175)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38】
单于召集会见苏武及其随员,除去以前已投降的和死去的,随苏武回到汉朝的共有九人。苏武在始元六年春回到长安。……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共十九年,出使时正是壮年,等到回来时,胡须头发都白了。
段解:苏武不辱使命,终于出使归来。
层解:第三部分,介绍苏武被放回汉朝的经过。
名师圈点:(157)壹:一定。(158)分(fèn):料想,断定。(159)王:指李陵(李陵被单于封为右校王)。(160)毕:尽、结束。(161)效:献出。(162)上通于天:意思是罪行严重,无以复加。通,达。(163)决去:告别离开。决,同“决”,辞别、告别。(164)昭帝:汉武帝少子,名弗陵,前87年至前74年在位。即位后次年(前86)改年号为“始元”。(165)诡言:欺骗说。(166)其守者:看守他的人。(167)具:完全、详尽。(168)陈道:陈述说明。(169)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方圆三百里。(170)让:责备。(171)谢:认错,道歉。(172)召会:召集会见。(173)前以降及物故:除去以前已投降的和死去的。以,同“已”。物故,死亡。(174)凡:总共,共。(175)以始元六年:在始元六年(前81)。
名师赏评:
【34】一个“王”字,揭去了朋友间叙旧的幌子,表明了双方现在的关系,也断绝了李陵劝降的念头。
【35】[对比]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愧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投身敌对阵营的故友,他们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此处的描写很到位,非常精彩。重点
【36】[侧面描写]匈奴与汉已经和亲,为何还要“诡言武死”?
尽管匈奴与汉已经和亲,但匈奴仰慕苏武的气节,仍幻想苏武可以归附,不想让他回到汉朝,所以以“诡言”掩盖真相,想继续扣留苏武。这不仅说明苏武在当时的影响很大,而且从侧面表现了苏武的人格魅力。
【37】常惠请求看守自己的人与他一同拜见汉朝使节,并且教给使节如何说。这番说辞一方面向单于表明汉朝已知苏武等汉朝使节没有死亡:另一方面也使单于保留了颜面,容易答应让苏武等人回到汉朝。重点
【38】[思想感情]“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感叹、敬佩之情溢于言表:苏武一生的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他坚守信念,维护了汉朝的尊严,保持了气节。②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苏武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荣归故里。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学案,共3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4.2 *怜悯是人的天性导学案,共7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锦瑟学案,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