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 第三单元 10*《苏武传》教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 第三单元  10*《苏武传》教案第1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 第三单元  10*《苏武传》教案第2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 第三单元  10*《苏武传》教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前预习,整体感知,研读文本,八段,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写作特色写作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了解本文的历史背景,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分析文章按时间顺序叙事的脉络,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4.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学习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和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书 苏武传》载: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未遂,又将他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坚持十九年不屈。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方被遣回朝,官典属国。决不背叛祖国的气节,流芳百世,传唱千古。
    二、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两都(长安、洛阳)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
    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被《文选》列为第一篇。
    主要作品有《汉书》《两都赋》《白虎通义》《咏史》等。
    2.写作背景
    匈奴,是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的民族。秦末汉初以来,匈奴首领以其控弦之士30余万,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灵,使“诸引问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下袭扰。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亲。后经过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后,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汉武帝后期,战争虽时有发生,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汉朝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亲善的举动。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3.文学常识
    《汉书》
    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马续和班固的妹妹班昭完成。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内容、体例: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9年的历史。《汉书》体例上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七十列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班昭、马续续写的。
    史学价值: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出对人民的同情。
    文学价值:叙事详明,史实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化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它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三、整体感知
    1.读课文,读准字音。
    栘(yí)中 厩(jiù)监 且(jū)鞮(dī)
    单(chán)于(yú) 缑(gōu)王 遗(wèi)
    昆(hún)邪(yé)王 浞(zhuó) 阏(yān)
    氏(zhī) 弩(nǔ) 訾(zī) 熅(yún)
    北阙(què) 啮(niè) 旃(zhān) 徙(xǐ)
    廪(lǐn) 旄(má) 於(wū)靬(jiān)
    弋(yì) 缴(zhuó) 檠(qíng) 棫(yù)
    辇(niǎn) 劾(hé) 斧钺(yuè) 汤镬(huò)
    衿(jīn) 贳(shì) 隤(tuí) 羝(dī)
    2.速读课文。理清本文的脉络。
    文章按时间顺序写来,脉络清晰。
    文章的情节可概括为:
    奉命出使一因变被扣一一自杀殉汉一一卫律劝降一一幽置大窖一一苦守北海一一李陵劝降一一获释归汉。
    四、研读文本
    朗读全文,逐段疏通文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等基础知识,顺畅翻译全文。
    读第一段,解释下列字词。
    1.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介词,表原因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对男子长辈的尊称
    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动用法,使……归
    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 以…身份
    5.置币遗单于 用作礼物的玉、马、皮、帛等赠送
    简介苏武家世以及出使背景。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双方有互派使者的举动,也保留着互相扣留使者为人质的做法。这是苏武出使匈奴的
    背景,表明了苏武出使匈奴时严酷的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为下文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埋下伏笔。
    读第二、三段,解释下列划线字词。
    1.方欲发使送武等 派遣
    2.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陷入而不能脱身
    3.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暗中
    4.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匈奴单于正妻的称号
    5.素与副张胜相知 有交情
    6.为汉伏弩射杀之 暗中
    7.幸蒙其赏赐 幸:希望
    8.以货物与常 财物
    9.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审理
    10.恐前语(yǔ)发 暴露、泄露
    11.事如此,此必及我 牵连
    12.见犯乃死,重负国。 见:被 重:更加
    13.宜皆降之 使动用法,使……投降
    苏武想自杀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在他自杀的理由中最核心的词是“重负国”。
    “重负国”的原因:张胜私自参与叛乱阴谋,损害了汉朝的信义,有悖于汉、匈通好的宗旨,
    使汉朝处于理亏的地位,自己作为正使没有及时发现制止,这是失职,此为一“负国”;如果再被匈奴拘捕审讯,受到侮辱之后才死,使汉朝的尊严受到损害,那就更加给汉朝丢脸,此为二“负国”;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很有可能汉、匈的战争就会因此而起,此为三“负国”。
    读第四段,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听取供词
    2.置煴火 没有火焰的微火
    3.舆归营 名词用作动词 用车载
    4.而收系张胜 逮捕监禁
    苏武的自杀,引起了什么反响?苏武的自杀行为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品格?
    在自杀后,卫律惊,常惠等人哭,单于壮其节。他自杀的行为让敌人感到震撼,进而感佩,令他的同行者放声大哭,连敌方的单于都被他的气节打动。
    这一行为突出的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表现了他的忠贞爱国、舍生取义和以死明志,表现了他对汉朝的忠贞不渝。
    读第五段,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武益愈 渐渐
    2.会论虞常 会:会同 论:判罪
    3.当死 判处
    4.副有罪,当相坐 相连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通治罪,叫“相坐”或“连坐”
    5.复举剑拟之 比画
    6.空以身膏草野 滋润,做肥料的意思
    7.君因我降 通过
    8.畔主背亲 同“叛”背叛
    9.何以女为见? 语气词,无实意
    10.反欲斗两主 使动用法 使……相斗
    1.写张胜请降,有何用意?
    一个“请”字写出了张胜在卫律剑下丧失骨气、奴颜婢膝的样子,反衬了苏武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2.卫律是怎么对苏武进行劝降的?苏武又是如何应对的?
    卫律的劝降方式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举剑来威通,然“武不动”。威逼不成,又来利诱。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是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苏武对其威逼而“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
    小结:这一段用简洁的描写,如“武不动”“武不应”极为传神地勾勒出苏武的形象。
    读第六段,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白单于 禀告、告诉
    2.乃幽武置大窖中 囚禁
    3.天雨雪 动词 下
    4.使牧羝 公羊
    5.别其官属常惠等 分开、离析
    6.廪食不至 廪:粮仓。官府发的粮食
    7.杖汉节牧羊 名词用作动词 柱
    8.卧起操持 拿
    9.武能网纺缴 动词,结网
    10.檠弓弩 动词,用檠矫正弓弩
    如何刻画苏武形象的?
    通过典型环境,烘托人物。
    苏武在匈奴十九年,饱尝艰苦。被囚禁于大客断绝饮食,啮雪吞旃,单身流放,掘鼠穴收野果,苏武顽强地活了下来。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始终“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强烈的爱国意志支撑着他在苦难中坚守, 通过对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苏武坚韧不拔、历久不的爱国意志,表现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读第七、八段,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汉代在其本官职外的加官
    2.不敢求武 访求
    3.久之 助词 无实义
    4.因谓武曰 乘机
    6.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一向
    7.空自苦亡人之地 同“无”
    8.扶辇下除 辇:皇帝的车子。除:门与屏之间的通道
    9.劾大不敬 判决
    10.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祀
    11.独有女弟二人 妹妹
    12.诚甘乐之 的确、确实
    13.子为父死亡所恨 遗憾
    14.自分已死久矣! 料想、断定
    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
    ①忠义无人能见,汉朝百姓看不见,汉朝天子更看不见,诱使苏武放弃守节。
    ②说明苏武家人的不幸遭遇:a.长兄苏嘉(长君),伏剑自刎;b.弟弟苏贤(孺卿),饮药而死;c.母亲已死,妻子改嫁,妹妹和儿女生死未卜。
    ③述说自己投降的经历。
    ④现在的皇帝年老昏庸,法令无常,不值得为他守节。
    小结: 李陵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尚未泯灭的羞恶之心被苏武的大义凛然唤醒了——“因泣下沾衿”,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
    读最后两段,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匈奴诡言武死 欺骗的话
    2.具自陈过 完全、详尽
    3.如惠语以让单于 按照、依照
    4.谢汉使曰 道歉、谢罪
    5.前以降及物故 “以”同“已”,已经。物故:死亡
    6.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在……的时候
    “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感叹、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一生的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坚守信念,维护了汉
    朝的尊严,保持了气节。
    ②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荣归故里。
    探究归纳
    1.内容归纳:
    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 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第3—8段) 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第9—10段) 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2.三次招降
    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
    第二次,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的斗争。
    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
    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
    3.思考探究思考探究
    (1)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再度引刀自刺,以行动表示决不投降并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便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以求死变求生的方式,坚强地活下去,“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2)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而李陵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父兄都被汉武帝害死;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男一女,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若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
    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惟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而李陵是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沾襟”,可见尚存羞恶之心。
    (3)苏武形象总结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忠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忍不拔。苏武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至诚的真君子!正因为如此,苏武才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他的名字,也成为了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的代名词。
    (4)主题归纳
    文章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因变被扣,面对威逼利诱坚守节操,苦守北海、持汉节不失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六、写作特色写作特色
    1.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
    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2.运用对比手法。
    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七、思维延伸
    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于国家、人民,而非忠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牺牲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观点一:苏武的患诚不是愚患。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和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为了不引起汉与匈奴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牺牲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国家的和平、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不贰,这种忠诚表面上看起来是对汉武帝的,但实际上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观点二:苏武的忠诚里还是有一些愚忠的成分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苏武却味坚持认为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其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也要澄清。不过,苏武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
    观点三:在封建社会里,君王是国家和人民的代表,所以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常常就表现为忠于君王,爱国与忠君密不可分。苏武生活在汉朝,当时的汉朝和汉武帝是国家的象征,而汉武帝所领导的对匈奴的战争,一般来说,是为了捍卫汉朝的利益,所以,对汉朝和汉武帝的忠诚就是爱国的具体表现。反之,李陵投降匈奴,那不只是对汉武帝个人的背叛,而且是对整个汉朝的背叛。这正是苏武和李陵的高下之别。
    总结归纳文言知识(详见同步训练)
    作业 同步训练各题

    相关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10 *苏武传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0 *苏武传教学设计,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知能对标,课文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多媒体展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10 *苏武传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0 *苏武传教案设计,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整体感知,把握文意,解读文本,感受人物形象,拓展提升,深入探究,结语,课时作业,十段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