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5年八省高三上学期1月联考语文真题+答案(河南卷)(高清+word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解析
      精品解析: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适应性测试(原卷版).docx
    • 解析
      精品解析: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适应性测试(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适应性测试(原卷版)第1页
    精品解析: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适应性测试(原卷版)第2页
    精品解析: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适应性测试(原卷版)第3页
    精品解析: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适应性测试(解析版)第1页
    精品解析: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适应性测试(解析版)第2页
    精品解析: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适应性测试(解析版)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年八省高三上学期1月联考语文真题+答案(河南卷)(高清+word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八省高三上学期1月联考语文真题+答案(河南卷)(高清+word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适应性测试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适应性测试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碳素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四大发明”长期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标志,但它还不足以全面展现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例如,水稻、大豆、茶等作物的栽培技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贡献并不逊色于“四大发明”,基于科技史界的长期研究,我们评选出88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并将它们大致分为科学发现与创造、技术发明、工程成就三类。
    评估某项发明的原创性,要有可靠的考古或文献证据,能证明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或者属于最早之一且独具特色。为慎重起见,我们未推选那些因史料不足而不易判断其科技内涵或原创性的发明。在推选的发明创造中,有些可能未持续发展或实用功能有限,却体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技艺;还有些在技术的复杂性方面不甚突出,却曾对文明进程产生较大影响。
    中华民族成就了诸多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水稻栽培、粟作、琢玉等技术出现在史前,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先秦两汉是相当数量重要科技发明的形成期。盛唐的科技创造不甚突出,反倒是长期被认为偏安积弱的宋代却拥有辉煌的创造发明。大约从元末开始,我国传统科技进入缓慢发展阶段,鲜有重大发明创造,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我国科技史界注重探讨知识的创造和传播以及科技与各种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我们希望以全球史视野考察中国传统科技,将古代中国与其他古代文明进行比较,从而审慎地判断哪些发明创造是中国人做出的或具有鲜明的中国技术特点。纵观古代历史,科技知识可能是多地起源的,也可能是通过传播而被不同文明分享的。中国人向世界贡献了多种作物栽培方法,以及丝织、瓷器、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等方面的技术,也引种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等作物。还有一些发明创造属于传播基础上的再次创新,其创新成就依然堪称杰出。众所周知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世界贸易交流的通道,也是科技知识传播和互动的活跃区域,推动着人类文明的演进。
    科技史学科为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我们期待,先贤发明创造的智慧能够成为激励当代国人持续创新的动力,透过悠远的历史传递智慧的回响!
    (摘编自《前言》)
    材料二:
    准确掌控船行方向是航行中首要的大事。在初期,由于船只比较小,一般利用篙和桨直接控制船行方向。随着船只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深水区域,篙用不上了,而船只体积增大,桨的数量增加,需要许多人来划,大的桨得几个人才能划动,这时候桨要兼负推进和制导方向的职能,操纵起来就很不容易了。于是,桨分成两种,一种专管划行,一种专管控制方向。专管控制方向的舵桨逐渐从船舷移到船尾中央,从划动改变为不离开水面的左右摆动,是舵的前身。在广州西汉末年墓中出土的木船模型上,舵桨的形状跟划行用的长桨不同,桨翼短而宽,增大桨翼伸入水中的面积,增强了控制方向的性能。不过,舵桨还存在一些缺陷。例如,舵桨长长地伸在船尾的后面,在狭窄的航道或靠岸的时候不容易操纵;又如,大型船舶舵桨的桨翼也要扩大,操纵起来很费力,尤其是遇到大的风浪,操纵就更困难了。因此人们进一步改进了舵桨的形状和安装方式,真正的舵终于产生了。
    舵的作用原理跟桨不同。桨是通过划水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来推动船只前进的。舵不划水,但是当船舶航行的时候,船尾所产生的水流会在舵面上形成水压——舵压。虽然舵压很小,但是根据杠杆原理,它推动船舶转动的功效不小,即使是满载的大船也能转换方向。
    舵最迟在东汉已经出现和使用。由东汉墓中出土的陶船模型可知,舵面呈不规则的四方形,面积比较大,跟舵桨已经没有相似之处。舵柱用十字状结构固定,从船尾斜伸入船的后方,表明这已是一种转轴舵。在舵柱的顶端有个洞孔,可能是用来安装舵把的。它应用杠杆原理,只要转动舵把就可以使桨面偏转,调节、控制船行的方向和路线。
    早期的舵柱斜伸出船尾。后来人们又把舵柱改为垂直伸进水中,舵面跟舵柱的连接位置也由舵面中部移到边上,这种舵称作垂直舵。中国船舶独特的尾部结构,正好便于垂直舵的装置。中国船舶一般都是首尾翘起的,尾部后端边缘通常呈弯月形,成为安装垂直舵的理想位置。由于航线上的水有深有浅,舵逐渐演进成可升可降的升降舵,依据水的深浅随时调节舵的高低。宋代以后出现了平衡舵,把一部分舵面积分布在舵柱的前方,缩短舵压力中心与舵轴的距离,减少转舵力矩,使操纵更加轻便;同时,还增大了舵面面积,提高舵控制航向的能力。中国古代还有一种开孔舵,在舵面上打许多小孔,这样不但转舵省力,而且由于水的表面张力,舵的性能也不会受到影响,是一种别具匠心的发明。
    我国是最早发明舵的国家。李约瑟认为:“中国的发明,在十世纪末叶以前已经被引进阿拉伯文化区域。”欧洲使用的舵可能是十二世纪引入的。舵在欧洲的引入和使用,为十五世纪开启大航海时代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技史研究的推进,需要突破“四大发明”这一提法的局限,全面考察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
    B. 中国古代科技创造在时间上并非均匀分布,先秦两汉成果众多,对推动中华文明的形成更加重要。
    C. 不同文明之间的科技交流,既有可能通过实物的形式,也有可能通过知识分享的形式来进行。
    D. “全球史视野”要求拓展科技史研究的范围,例如将沿着“丝绸之路”进行的科技交流纳入考察视野。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船只体积较小或者行驶于浅水区域时,使用舵来操控航向,比起用篙和桨并不具备优势。
    B. 广州西汉末年墓出土的木船模型上舵桨的形状,说明划水性能并非舵桨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因素。
    C. 垂直舵的产生是基于中国古代船舶独特的尾部结构,因此它难以应用于古代其他地区的船舶。
    D. 从升降舵、平衡舵、开孔舵等可以看出,古人在舵的改进时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减少舵压以便操控。
    3.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运用作比较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古代科技知识输出和引进的不同特点。
    B. 材料二中以东汉陶船模型为例,说明早期舵的形制,也佐证了舵的产生时间。
    C. 材料一主要按照逻辑顺序展开,材料二则主要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
    D. 材料二中李约瑟的论断,可以佐证材料一中关于科技知识传播的观点。
    4. 舵入选了材料一提到的88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请根据材料内容,说明其入选的理由。
    5. 通过上面的材料,读者对于科技史学科的研究内容、方法和价值可以获得哪些认识?请根据材料分析概括。
    【答案】1. B 2. B
    3. A 4. ①有可靠的考古证据,如东汉墓中出土的陶船模型可证明其存在及形制等,能证明其原创性。
    ②舵经历了从舵桨不断改进发展的过程,最终对船舶航行控制方向起到关键作用,在航海领域有较大影响,推动了航海相关发展。
    5. ①研究内容:关注知识的创造和传播以及科技与各种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考察不同时期中国传统科技发明创造情况等。
    ②研究方法:以全球史视野,将古代中国与其他古代文明比较,审慎判断发明创造所属及特点,同时依据考古、文献证据等进行研究。
    ③研究价值:为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提供独特视角,激励当代国人持续创新。
    【解析】
    【导语】文章从比较和分析的角度考察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丰富性和全球影响力。通过详细举例,如舵的发展与传播,展示了中国科技的独特创造和对其他文明的贡献。同时,文章探讨了科技交流的多样性,强调科技史研究需要超越“四大发明”的局限,通过全球视角进行较广泛的考察。这种研究为公众提供了理解历史科技成就及其现代启示的独特视角,激励持续创新。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先秦两汉成果众多,对推动中华文明的形成更加重要”错误。材料一提到的“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的是史前的水稻栽培、粟作、琢玉等技术,而不是先秦两汉时期的科技成果。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当船只体积较小或者行驶于浅水区域时,使用舵来操控航向,比起用篙和桨并不具备优势”错误。从原文“由于船只比较小,一般利用篙和桨直接控制船行方向”来看,当船只体积较小或者行驶于浅水区域时一般用的是篙和桨,不使用舵。
    C.“垂直舵的产生是基于中国古代船舶独特的尾部结构”错误,原文表述是“后来人们又把舵柱改为垂直伸进水中,舵面跟舵柱的连接位置也由舵面中部移到边上,这种舵称作垂直舵。中国船舶独特的尾部结构,正好便于垂直舵的装置”,先说垂直舵的产生,再说中国船舶的尾部结构便于安装垂直舵,选项中“基于”的说法无中生有;“因此它难以应用于古代其他地区的船舶”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中国船舶一般都是首尾翘起的,尾部后端边缘通常呈弯月形,成为安装垂直舵的理想位置”,只能看出中国船尾部适合安装垂直舵,至于其他地区的船舶是否适合应用,文中看不出。
    D.“减少舵压以便操控”错误。材料二关于舵压的表述是“根据杠杆原理,它推动船舶转动的功效不小”,可见舵是利用舵压改变船只的方向的;而材料二中对升降舵、平衡舵、开孔舵的改进,是为了方便操控,以及提高舵的操控性和效率,提升舵的性能。因此,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增强舵的使用便利性和效果,而不是减少舵压。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说明方法的能力。
    A.“作比较”错误。在分析中国古代科技知识输出和引进的不同特点的时候并没有运用作比较的方法,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即例证法,如“中国人向世界贡献了多种作物栽培方法,以及丝织、瓷器、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等方面的技术,也引种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等作物”。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舵入选“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的理由有:
    ①材料一中“评估某项发明的原创性,要有可靠的考古或文献证据,能证明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或者属于最早之一且独具特色”,而关于舵的发明有可靠的考古证据,“舵最迟在东汉已经出现和使用。由东汉墓中出土的陶船模型可知,舵面呈不规则的四方形,面积比较大,跟舵桨已经没有相似之处”“我国是最早发明舵的国家”可知,舵是一个独特的原创发明,东汉墓中出土的陶船模型可证明其存在及形制等,证明其原创性。
    ②材料一中强调了评估发明要有“独具特色”以及“曾对文明进程产生较大影响”,舵的发明具备这样的特点。由“早期的舵柱斜伸出船尾。后来人们又把舵柱改为垂直伸进水中,舵面跟舵柱的连接位置也由舵面中部移到边上,这种舵称作垂直舵……由于航线上的水有深有浅,舵逐渐演进成可升可降的升降舵,依据水的深浅随时调节舵的高低。宋代以后出现了平衡舵……中国古代还有一种开孔舵”“舵在欧洲的引入和使用,为十五世纪开启大航海时代创造了条件”可知,舵经历了从舵桨不断改进发展的过程,最终对船舶航行控制方向起到关键作用,在航海领域有较大影响,推动了航海相关发展。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研究内容:由“近年来,我国科技史界注重探讨知识的创造和传播以及科技与各种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我们希望以全球史视野考察中国传统科技,将古代中国与其他古代文明进行比较,从而审慎地判断哪些发明创造是中国人做出的或具有鲜明的中国技术特点”可知,关注知识的创造和传播以及科技与各种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考察不同时期中国传统科技发明创造情况等。
    ②研究方法:由“‘四大发明’长期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标志,但它还不足以全面展现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例如,水稻、大豆、茶等作物的栽培技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贡献并不逊色于‘四大发明’”“评估某项发明的原创性,要有可靠的考古或文献证据,能证明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或者属于最早之一且独具特色”可知,以全球史视野,将古代中国与其他古代文明比较,审慎判断发明创造所属及特点,同时依据考古、文献证据等进行研究。
    ③研究价值:由“科技史学科为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我们期待,先贤发明创造的智慧能够成为激励当代国人持续创新的动力,透过悠远的历史传递智慧的回响!”可知,为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提供独特视角,激励当代国人持续创新。
    (二)阅读II【部分省份试卷使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滹沱河和我
    牛汉
    从我三四岁时起,祖母常两眼定定的,对着我叹气,说:“你这脾气,真是个小滹沱河。”每当我淘气得出了奇,母亲和姐姐也这么说我。但从她们的话音里,我听不出是在骂我,似乎还带着点赞美;可她们那严正的眼神和口气,却分明有着告诫的意思。我真不明白,为什么要把我跟滹沱河一块说。
    滹沱河离我们村庄只一里路光景,当时我还没有见到过滹沱河。什么是河,我的头脑里没有一点概念。只晓得这个滹沱河很野,很难管束。真想去见见它,看我究竟和它有什么相同之处。我想它多半也是一个人,比我长得强大,或许只有它能管住我。
    过了不多久,记得是个春天,我随着姐姐和宝大娘带着竹篮和小锄到滹沱河边挖野蒜,野蒜长在沙性的土里。当我们走向一片望不到边际的旷野,宝大娘朝远远的前面指给我看:“那就是滹沱河。”但我并没有看见什么,哪里有滹沱河呀?那里什么都没有。那是灰灰的沙滩,无知无觉地躺在那里,除去沙土之外,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我感到异常地失望,滹沱河啊,你丢尽我的人了!我怎么会像眼前这个喊不应打不醒的滹沱河?
    姐姐和宝大娘说说笑笑地在岸上的树林子里低着头挑野蒜,我怀着满腔的悲伤向她们说的滹沱河走去。我找寻我那个失落的梦,在滹沱河那里寻找我心中的滹沱河。
    我刚从岸上走下河滩,姐姐大声地喊我:“不要去那里,快上岸来。”我莫名其妙,不懂得岸是什么,沙土和石头有什么可怕?我还是只顾往里走。姐姐风一般跑下来,不由分说把我拽到树林子里,说:“就在岸上待着,不要下去,大水会把你冲走。”我瞪起眼睛问姐姐:“哪里有大水?”姐姐对我说:“有,说来就来!”
    我朝着几步以外的滹沱河望去,它真的说来就来吗?从远远的左边望到远远的右边,那灰灰的沙和灰灰的石头似乎都滚动了起来,看不到头尾,我恍惚觉得滹沱河是一条巨大的正在飞动的蛇,这沙滩是它蜕下来的皮,那数不清的石头是皮的鳞。这时我才感觉到这没有一点生气的皮跟在草丛里曲曲折折飞动的蛇一样地可怕。我知道,蛇说来就来,你还没有瞅得清,它早已从草上蹿走。滹沱河也一定能。
    算起来是1929年的秋天,我已在村里小学校读一年级。一天,窗户才透亮,我梦醒似的睁开了眼,仿佛被谁猛推一下,我首先感到了一种大到似乎听不见的声音,它应当是声音,但天和地因有它而变得异常地寂静了:一切已知的和熟悉的声音都被它吞没了。我问祖母:“这是什么动静?”祖母小声说:“大河发水了。”大河就是滹沱河。我一骨碌从炕上下到地上,衣服不穿,拔腿朝门外跑,一边跑,一边喊:“为什么不叫醒我?”“它半夜来的,它来谁也不知道。”
    这时,我似乎听见全村的几百条狗都在呻吟,哪里是叫!我家的两条狗正仰着脖子,但我没有听到叫声。狗也觉得奇怪,不叫了,缩着脖子伏在地上,两只耳朵直竖了起来。那声音,不,那滹沱河一会儿像是从深深的地下喷出来的,一会儿又觉得天空在打闷雷,像是从天上降落下来的。祖母又一次对我说:“这就是滹沱河。”这时,我虽还没有见到滹沱河,却真的已感到它来了。这一片呻吟般的狗吠声,村里人远远近近的呼唤声,平常谁的声音我都能听出来,此刻全分辨不出来了。这就是滹沱河来了的气势。
    祖母双手伸开,拦着不让我去。她哪里能拦阻住我,我不是个小滹沱河吗?滹沱河的声息越来越大,大水仿佛淹没了我们的村子。我听见有谁立在房顶上闷声闷气地喊:“后生们,快堵水去,带上铁锹,带上四齿铁耙!”我当然是个小后生,照吩咐扛上锹,跑向大门外,人们全都朝大河那里跑,我融进了人流之中……
    我不歇气地随着大人们跑着,一过关头,赫然地望见了滹沱河,它不像水在流动,是一大块深褐色的土地在整个地蠕动。看不见飞溅的明亮的水花,是千千万万匹野兽弓起了脊背在飞奔。它们由于飞奔,一伸一缩的身躯拉长了多少倍,形成了异常宽广的和谐的节奏。滹沱河分成了明显的上下两部分。下面是凝重的水的大地,上面是飞奔的密密匝匝一色的野兽,它们仿佛空悬地飞奔在水的大地上。我所听到的那淹没一切的声音,正是这千千万万匹野兽的狂吼,还有它们践踏的水的大地的喘息声。
    姐姐和宝大娘挑野蒜的那片树林子已不见了,灰色的沙和石头全都不见了,显然都被滹沱河活活吞没。我现在才明白姐姐说的岸是什么,岸是河时刻想吞噬的颤栗不安的大地。大后生们不准我和别的小后生们走向岸边,但我还是钻过了赤裸的与滹沱河同色的脊梁和腿脚的栅栏,走到河的跟前。我觉得脚下的地似乎不由自主地扑向河,我伸手到浑浊的河里,我想摸摸滹沱河,它几乎要把我揪到它的怀抱,我感触到它强有力的手掌把我的手紧紧地握了一下。有一个汉子把我提起来,扔到人群的后面。
    几天以后,洪水消退,我去看了一次滹沱河。岸又显出来了,石头又露出来,滹沱河似乎没有远走,像是整个地陷落进了深深的大地的内部,它随时能走出来。
    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它大,我小,我永远长不到它那么大。但是,我又能把它深深地藏在心里,包括它那深褐色的河水,那颤栗不安的岸,还有它那充满天地之间的吼声和气氛。几十年来,每当濒于绝望时,我常常被它的呼吼声惊醒过来。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命名方式与《我与地坛》相似,都是以家乡地理景观为切入点,表达了对亲人深切的思念。
    B. 本文与《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样,赋予河流以人格,表现自然环境对“我”成长的巨大影响。
    C. 本文通过孩子的视角观察和描写滹沱河,呈现了滹沱河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状态,让文本充满童趣。
    D. 文中画线的部分写到后生们的身体与滹沱河同色,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同滹沱河紧密联系在一起。
    7. 关于滹沱河发水过程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整个过程的描述层次清晰,首先描写家中情形,主要侧重听觉,之后描写河边状况,综合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
    B. 文中从听觉方面写滹沱河发水,还调动了多种声音加以烘托,如狗的“呻吟”吠叫、村人“远远近近”的喊声、混沌于天地之间的响声等。
    C. 本文描写大水形态时语言充满动感,气势磅礴,用“蠕动”和“飞奔”的鲜明对比凸显发水前后的变化。
    D. 听闻发水后“我”突破祖母拦阻,钻过人群到河跟前,体现出了“小滹沱河”与滹沱河的相似之处。
    8. 请梳理文本中“我”对滹沱河情感的变化过程。
    9. 文章最后一段说“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请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 D 7. C
    8. “我”对滹沱河情感的变化过程是“没有概念→异常失望,满怀悲伤→引起恐惧→产生敬畏→感到亲近,深藏心底”。
    9. ①“我”的脾性很像滹沱河:很野,说来就来(脾气暴躁/急),很难管束,谁也阻拦不了(不易接近)。(或者滹沱河的特点是使人捉摸不定,下河床的人要时时提防着它,“我”小时候很淘气、比较任性。)
    ②河水到来时“我伸手到浑浊的河里,我想摸摸滹沱河”,流露出“我”对滹沱河亲切的情感。
    ③“我把它深深地藏在心里”,既赞美了滹沱河的宏大气势,又震慑于它的不可估量的威力,点明滹沱河对自己的影响深远。
    ④滹沱河“像是整个地陷落进了深深的大地的内部”,我也像滹沱河一样,离不开生长的土地——故乡。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写作者对滹沱河的童年回忆,展现了这条河对于作者生命里的重要性。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述滹沱河在平静和汛期的不同状态,揭示了自然的力量与魅力。通过“我”与滹沱河的关系,表现出对家的深厚情感和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文章蕴含了对生命成长过程中环境影响的反思,是对童年记忆和生命体验的深情回顾。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都是以家乡地理景观为切入点,表达了对亲人深切的思念”错误。《我与地坛》主要表达的是我对生命的思考,并非对亲人的思念。
    B.“《大堰河——我的保姆》……表现自然环境对‘我’成长的巨大影响”错误。《大堰河——我的保姆》主要是通过回忆表达对保姆大堰河的怀念,而非自然环境对“我”成长的巨大影响。
    C.“让文本充满童趣”错误。文本虽通过孩子视角,但不完全是童趣,还承载了复杂的情感。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环境描写的能力。
    C.“对比凸显发水前后的变化”错误。“蠕动”和“飞奔”并不是用来对比发水前后变化的,而是用于展示滹沱河发水时的动态和力量感。“蠕动”用来描绘河流的整体动作感,“飞奔”则用野兽的迅猛、生动比喻水流的奔腾,因此并非前后变化的对比描述。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情感变化的能力。
    文本中“我”对滹沱河的情感经历了“没有概念→异常失望,满怀悲伤→引起恐惧→产生敬畏→感到亲近,深藏心底”的过程。
    起初,祖母、母亲和姐姐常用“滹沱河”形容“我”的脾气,而“我”却“真不明白,为什么要把我跟滹沱河一块说”“我还没有见到过滹沱河。什么是河,我的头脑里没有一点概念”可知我对滹沱河“没有概念”;
    首次见滹沱河时,“我并没有看见什么……那里什么都没有。那是灰灰的沙滩,无知无觉地躺在那里,除去沙土之外,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我感到异常地失望”“我怀着满腔的悲伤向她们说的滹沱河走去。我找寻我那个失落的梦,在滹沱河那里寻找我心中的滹沱河”,“我”因它的干涸无趣而失望,甚至满怀悲伤;
    然而,姐姐说“就在岸上待着,不要下去,大水会把你冲走”“我恍惚觉得滹沱河是一条巨大的正在飞动的蛇,这沙滩是它蜕下来的皮,那数不清的石头是皮的鳞。这时我才感觉到这没有一点生气的皮跟在草丛里曲曲折折飞动的蛇一样地可怕”,滹沱河引起“我”的恐惧;
    大水袭来,“赫然地望见了滹沱河,它不像水在流动,是一大块深褐色的土地在整个地蠕动。看不见飞溅的明亮的水花,是千千万万匹野兽弓起了脊背在飞奔”“我所听到的那淹没一切的声音,正是这千千万万匹野兽的狂吼,还有它们践踏的水的大地的喘息声”“我现在才明白姐姐说的岸是什么,岸是河时刻想吞噬的颤栗不安的大地”,气势宏大的滹沱河,使得“我”对其力量产生敬畏之情。
    最后,“我”将滹沱河视作自己的“本命河”,内心深处认同它的力量与意义,滹沱河被“我”深藏于心中,使之成为一种生命的象征,每每在关键时刻给予支持。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题目说明了我和滹沱河的关系:我的母亲河滋养我长大,它桀骜不驯的性格也是我的性格。它是我感情的寄托,是我精神的乐园。
    ①由“从我三四岁时起,祖母常两眼定定的,对着我叹气,说:‘你这脾气,真是个小滹沱河。’每当我淘气得出了奇,母亲和姐姐也这么说我”可知,从“我”三四岁时起,祖母和姐姐就常把我和滹沱河一块说“你这脾气,真是个小滹沱河。”由“只晓得这个滹沱河很野,很难管束。真想去见见它,看我究竟和它有什么相同之处。我想它多半也是一个人,比我长得强大,或许只有它能管住我”可知,后来才明白“我”的脾性很像滹沱河:很野,说来就来(脾气暴躁/急),很难管束,谁也阻拦不了(不易接近)。(或者滹沱河的特点是使人捉摸不定,下河床的人要时时提防着它,“我”小时候很淘气、比较任性。)
    ②由“走到河的跟前。我觉得脚下的地似乎不由自主地扑向河,我伸手到浑浊的河里,我想摸摸滹沱河,它几乎要把我揪到它的怀抱,我感触到它强有力的手掌把我的手紧紧地握了一下”可知,河水到来时“我伸手到浑浊的河里,我想摸摸滹沱河”,流露出“我”对滤沱河亲切的情感。
    ③由“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它大,我小,我永远长不到它那么大。但是,我又能把它深深地藏在心里,包括它那深褐色的河水,那颤栗不安的岸,还有它那充满天地之间的吼声和气氛。几十年来,每当濒于绝望时,我常常被它的呼吼声惊醒过来”可知,最后,“我把它深深地藏在心里”,既赞美了滤沱河的宏大气势,又震慑于它的不可估量的威力,点明滤沱河对自己的影响深远。
    ④几天后大水消退,“我”又一次去看望这与自己已经难舍难分的滹沱河,由“滹沱河似乎没有远走,像是整个地陷落进了深深的大地的内部,它随时能走出来”可知,作者以本命河巧妙的写出浓浓的思乡之情。作者借滹沱河,写对大自然的崇敬,对滹沱河的喜爱、依恋、自豪、牵挂,对故乡的热爱。
    (二)阅读II【部分省份试卷使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的漫画
    丰子恺
    我作漫画断断续续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约略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是描写古诗句时代;第二是描写儿童相的时代;第三是描写社会相的时代;第四是描写自然相的时代。但又交互错综,不能判然划界。
    我从小喜读诗词。我所爱的,往往只是一篇中的一段,甚至一句,常把它译作小画,粘在座右,随时欣赏。作画意在笔先,只要意到,笔不妨不到,有时笔到了反而累赘。有人看了我的画,惊骇地叫道:“噫,这人只有一个嘴巴,没有眼睛鼻头!”“眼镜玻璃后面怎么不见眼睛?”对于他们,我实在无法解嘲,只得置之不理。“无言独上西楼”“几人相忆在江楼”“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等便是那时的作品。
    我作漫画由被动的创作而进于自动的创作,最初是描写家里的儿童生活相。我向来憧憬于儿童生活,尤其是那时,我初尝世味,看见当时社会里的虚伪骄矜之状,觉得成人大都已失本性,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于是变成了儿童崇拜者,在漫画中处处赞扬儿童。这些画我今日看时,一腔热血还能沸腾起来。这就是“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弟弟新官人,妹妹新娘子”“爸爸回来了”等作品。最近我重展这些画册的时候,仿佛觉得年光倒流,返老还童,从前的憧憬,依然活跃在我的心中了。
    后来我的画笔又改方向,从正面描写成人社会的现状了。我住在红尘万丈的上海,看见无数屋脊中浮出一只纸鸢来,恍悟春到人间,就作“都市之春”。看见楼窗里挂下一只篮来,就作“买粽子”。我住在杭州及故乡石门湾,看见市民的日常生活,就作“市井小景”“邻人之爱”;客居乡村,就作“话桑麻”“柳荫”。这些画中的情景,多少美观!这些人的生活,多少幸福!我明知道成人社会还有黑暗的一面,我的笔不忍描写,一时竟把它们抹杀了。后来我的笔终于描写了。①西谚曰:“漫画以笑语叱咤人间。”我就当面细看社会上的苦痛相、悲惨相、丑恶相、残酷相,而为它们写照。“都市奇观”“鬻儿”“警报解除后”“轰炸”就是这类的作品。
    有时我看看这些作品,觉得触目惊心。我想,艺术毕竟是美的,人生毕竟是崇高的,自然毕竟是伟大的。我这些辛酸凄楚的作品,其实不是正常艺术,而是临时的权变。我的笔不妨从人生转向自然,寻求更深刻的画材。我忽然注意到破墙砖缝里钻出来的一根小草,作了一幅“生机”,有一天到友人家,看见案上供着一个炮弹壳,壳内插着红莲花,归来又作了一幅“炮弹作花瓶,世界永和平”。在汉口看见一枝截去了半段的大树正在抽芽,又作了一幅“大树被斩伐”。②我自己觉得真像沉郁的诗人。“沉郁者,意在笔先,神在言外。……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此言先得我心。
    (有删改)
    文本二:
    美与同情
    丰子恺
    世间的物有各种方面,各人所见的方面不同。譬如一株树,在博物家,在园丁,在木匠,在画家,所见各人不同。博物家见其性状,园丁见其生息,木匠见其材料,画家见其姿态。
    但画家所见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想起树的因果关系,画家只是欣赏目前的树的本身的姿态,而别无目的。所以画家所见的,是形式的方面,不是实用的方面。换言之,是美的世界,不是真、善的世界。美的世界中的价值标准,与真、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我们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更不顾问其实用方面的价值了。一枝枯木,一块怪石,在实用上全无价值,在中国画家是很好的题材。无名的野花,在诗人的眼中异常美丽。艺术家所见的世界,可说是一视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
    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犬马花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诗人常常听见子规的啼血,秋虫的促织,看见桃花的笑东风,蝴蝶的送春归;用实用的头脑看来,这些都是诗人的疯话。其实我们倘能身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广其同情心,及于万物,就能切实地感到这些情景了。画家与诗人是同样的,不过画家注重其形式姿态的方面而已。没有体得龙马的活力,不能画龙马;没有体得松柏的劲秀,不能画松柏。中国古来的画家都有这样的明训,我们的心要能与朝阳的光芒一同放射,方能描写朝阳;能与海波的曲线一同跳舞,方能描写海波。这正是“物我一体”的境涯,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赞美儿童了。因为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③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话,认真地和花接吻,认真地和人像玩耍,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们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能发现的点。所以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换言之,即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唯有聪明的人,能不屈不挠,即使外部饱受压迫,内部仍旧保藏着这点可贵的心。这种人就是艺术家。
    西洋艺术论者有“感情移入”之说。所谓感情移入,就是说我们对于美的自然或艺术品,能把自己的感情移入其中,没入其中,与之共鸣共感,这时候就经验到美的滋味。这种自我没入的行为,在儿童的生活中为最多。他们往往把兴趣深深地没入在游戏中,而忘却自身的饥寒与疲劳。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④我们的黄金时代己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可以因了艺术的修养而重新面见这幸福、仁爱而和平的世界。
    (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记述自己漫画创作的题材从“古诗句”“儿童相”“社会相”到“自然”的转变,表明现在创作优于过去创作的价值评判。
    B. 文本一列举大量漫画作品的名字,一方面是回顾自己创作历程的需要,另一方面体现出作者在绘画理论上对艺术的现实性的追求。
    C. 文本二中,同样看树,博物家、园丁和木匠有一种态度,而画家采取另一种态度,前者更多考虑实用的目的,后者则注重对于形式本身的欣赏。
    D. 两个文本整体上使用白话口语,但也插入一些文言句式或诗意表达,如“先得我心”“子规的啼血”“桃花的笑东风”等,造成一种刻意雕琢、追求庄重的效果。
    11. 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引用西方谚语,意在指明漫画具有一种社会功能:通过讽刺笔法介入社会,对现实社会予以批判和改造。
    B. 句子②中作者自比“沉郁的诗人”,指的是自己倾向于将忧愤深沉的情感融入看似寻常的一草一木,加以描摹传达。
    C. 句子③中连用三个“认真地”,不仅强调儿童的“同情心”比起成人更加“真切而自然”,也体现出他们有意对抗外部的“压迫”。
    D. 句子④中“黄金时代”的比喻,既指作为人生阶段的童年时代,又代表了对建立在“美的世界”基础上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12. 为什么说“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请结合文本二的内容简要分析。
    13. 请结合文本一的记叙,简要分析“感情移入”在丰子恺漫画创作中的体现。
    【答案】10. C 11. C
    12. (1)文本二中提到儿童的大都心灵真切自然,具有无条件的同情心和对万物的关注,符合艺术的特性,即关注形式和姿态,而不注重实用。
    (2)文本通过儿童“认真地”和事物互动,来表现他们与艺术家的心灵状态相近,能够注意并发现大人难以察觉的细节。这种特质让他们与艺术家的创作心态相契合,反映了人类原初的艺术本质。
    13. “感情移入”在丰子恺漫画创作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他对创作对象的深刻同情和关注。
    首先,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关注不同的题材,从古诗句到儿童生活,再到社会现状与自然环境,每一阶段他都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体验。
    其次,他注重观察生活中被忽视的细节,如儿童的天真、成人的社会现象以及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常常将这些感受移入画作之中。
    最后,他将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社会责任感融入画作,面向社会的 “苦痛相、悲惨相、丑恶相、残酷相”,他的作品不仅是视觉的表达,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社会的批判。
    【解析】
    【导语】丰子恺的两篇文章分别探讨了艺术创作的过程和艺术观念。《我的漫画》详细描述了他在不同创作阶段的主题演变,从古诗意境到儿童天真,再到社会现实与自然之美,他强调情感在创作中的重要性。《美与同情》则阐述了艺术家的视角和同情心的重要性,强调艺术超越实用价值,以情感和形式为核心。两篇都突出了儿童在保持艺术本质和纯真同情中的重要角色,揭示了艺术创作与人性深层结构间的紧密联系。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表明现在创作优于过去创作的价值评判”错误。文本一涉及丰子恺漫画创作题材的变化,从“古诗句”到“儿童相”再到“社会相”和“自然相”,展示的是其创作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不是要评价现在创作优于过去创作或做出创作的价值评判。丰子恺在文中强调的更多是漫画创作内容的不同侧重,而非价值的优劣对比。
    B.“另一方面体现出作者在绘画理论上对艺术的现实性的追求”错误。不能体现作者在绘画理论上对艺术的现实性的追求,比如第一阶段“‘无言独上西楼’‘几人相忆在江楼’‘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等便是那时的作品”有关古诗句时代,未必就是现实性追求,选项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D.“造成一种刻意雕琢、追求庄重的效果”错误。文本中的文言句式和诗意表达增加了文本的文学性和表现力,但其目的并不是刻意雕琢或追求庄重,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意境和思想。这些表达方式使文本更富有文化和艺术的感染力,体现了丰子恺在创作中对文辞的灵活运用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意分析鉴赏表达效果的能力。
    C.“也体现出他们有意对抗外部的‘压迫’”错误。句子③中连用三个“认真地”是为了强调儿童的“同情心”比起成人更加“真切而自然”,体现儿童天真烂漫的特质,没有暗含他们有意对抗外部“压迫”的意思。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
    (1)“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犬马花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赞美儿童了。因为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可见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因为他们天生富有同情心,这种同情心不仅及于人类,还自然地扩展至动物、植物以及无生命的事物,如玩具等。他们对待这些事物的方式充满了真切和自然,他们认真与动物对话,与花草嬉玩,这种自然的状态与艺术家追求的“物我一体”的境界极其相似。
    (2)“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话,认真地和花接吻,认真地和人像玩耍,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们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能发现的点。所以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可见儿童能够发现大人们无法察觉的事物,体现了他们在感受美的事物时的敏锐和纯真。这种特质类似于艺术家的行为,即对世界持有无条件的同情和专注,因此可说儿童的本质就是艺术的。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首先丰子恺通过描绘儿童的天真、完整人格,展现了他对儿童生活的深刻同情和崇拜,表现出对儿童纯真生命状态的情感投入。在创作儿童漫画时,从儿童的天真和完整人格中感受到人性的纯真美好,将对儿童的热爱与赞美融入画作中。丰子恺对儿童充满深情,他认为儿童的天真是完整人格的体现,因此我们看到在他的漫画中大量表现儿童生活细节的作品。
    其次在描绘成人社会的阶段,即使面对社会现实的黑暗面,他也难掩内心的同情与无奈,这种复杂的情感深刻地渗透在他的社会题材漫画中。当他转向社会题材时,初期对成人生活的美好无法忽视其背后的黑暗,他通过漫画呈现出自己内心对成人世界的情感冲突。在描绘社会的作品中,他细致观察社会现状,将看到的社会的苦痛、悲惨等情感移入画中,表现出对成人社会的批判和同情。
    最后在描绘自然时,他能够从微小的草木之中感受到生机与伟大,将自己的情感深深融入自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生成和希望。转向自然题材时,漫画作品充满了他通过细微之处抒发而出的情感,表现出在自然中体悟到的美与生命的深刻感受。在创作自然题材时,他对自然景物的生命力和崇高感进行了深刻体会,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到自然事物上,创作出充满美感的作品。
    总之,丰子恺的漫画创作历程中,体现出“感情移入”的特征,他通过对儿童天真、成人社会现实和自然事物美感的细腻体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各类题材的漫画中。这种“感情移入”不仅表达了他对不同对象的观察和理解,也反映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三)阅读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氏长庆集》者,太原人白居易之所作。居易,字乐天。乐天始言,试指“之”“无”二字,能不误。(作者自注:具乐天与予书。)始既言,读书勤敏,与他儿异。五六岁识声韵,十五志诗赋,二十七举进士。贞元末进士尚驰竞不尚文就中六籍尤摈落。礼部侍郎高郢始用经艺为进退,乐天一举擢上第。明年,拔萃甲科。由是《求玄珠》《斩白蛇》等赋,新进士竞相传于京师矣。未几,入翰林,掌制诰,比比上书言得失。因为《贺雨》《秦中吟》等数十章,指言天下事,时人比之《风》《骚》焉。
    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之名,多以诗章相赠答。会予谴掾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予百韵律诗及杂体,前后数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江楚间泊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然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①,衒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作者自注:扬、越间多作书模勒乐天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予于平水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诗,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②。”固亦不知予之为微之也。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
    长庆四年,乐天自杭州刺史以右庶子诏还。予时刺会稽,因得尽征其文,手自排缵,成五十卷,凡二千一百九十一首。前辈多以前集、中集为名,予以为陛下明年当改元,长庆讫于是,因号曰《白氏长庆集》。至于乐天之官秩景行,与予之交分浅深,非叙文之要也,故不书。长庆四年冬十二月十日,微之序。
    (节选自《元稹集》卷五十一)
    [注]①模勒:仿照原样雕刻。②微之:元稹字微之,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14.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贞元A末B进C士尚驰D竞E不尚文F就中G六籍H尤摈落。
    15.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骚》,文中指《诗经》中的《国风》与《楚辞》中的《离骚》。
    B. 会,恰巧、适逢,与《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的“会”意思相同。
    C. “召而问之”与《论语·学而》中“学而时习之”的“而”用法不相同。
    D. 刺,指担任州刺史或郡守,与《屈原列传》“以刺世事”的“刺”意思不同。
    16.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自小聪慧,与一般儿童不一样,刚开始学说话时,就能明确无误地分辨出“之”与“无”字,后来他在给元稹的书信中曾经提到过这一细节。
    B. 礼部侍郎高郢开始用儒家经典来决定录取或黜退,白居易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他所创作的《求玄珠》《斩白蛇》等赋在新进士中广泛流传。
    C. 由白居易、元稹所引领的新诗风十分流行,时人纷纷仿效,称之为“元和诗”,扬、越等地常常有人雕版印制元、白二人的诗作,并叫卖于市井之中。
    D. 元稹在会稽时亲自收集并编辑了白居易的作品,共成五十卷,因为考虑到次年皇帝要把年号改为“长庆”,就把这部作品集命名为《白氏长庆集》。
    17.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几,入翰林,掌制诰,比比上书言得失。
    (2)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
    18. 根据材料,说说元稹看来“叙文之要”应包含哪些内容。
    【答案】14. BEF
    15. C 16. C
    17. (1)不久,进入翰林掌制诰,频频上书讨论得失。
    (2)自有文章以来,从来没有流传这样广的。
    18. 在元稹看来,“叙文之要”主要应包括《白氏长庆集》作者的才华、白居易和其诗的文坛影响力和成书情况和诗集名字的由来。
    【解析】
    【导语】《白氏长庆集》记述了白居易的文学成就及其作品的广泛影响,体现了他与元稹的深厚友谊。文章勾勒出白居易从幼年聪慧到成就斐然的文学之路,强调其作品在社会各阶层的传颂程度。对白氏集子的编纂,文中也详细记述了元稹如何精心收集编辑,并在年号更改时命名为《白氏长庆集》。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文章展现了诗词在唐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反映出元稹对白居易的高度评价和对文学流传的重视。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贞元末年,选拔进士还崇尚武力,不崇尚文学,其中六经等典籍尤其被排斥。
    “贞元末”为时间状语,放在句前,其后B处断句;
    “进士”作主语,“尚”作谓语,“驰竞”作宾语,宾语后E处断句;
    “尚”作谓语,“文”作宾语,宾语后F处断句。
    故选BEF。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
    B.正确。句意:适逢我到江陵任职;/适逢天下大雨。
    C.“用法不相同”错误。两个“而”用法均为“连词”,表承接。句意:召来问他们;/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
    D.正确。刺,指担任州刺史或郡守/讽刺、讥刺,表示用言语或文字来批评或指责当时的社会现象或政策‌。‌句意:当时我在会稽做刺史;/以此来讽刺当时的政事。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时人纷纷仿效”错误。文中“巴蜀江楚间泊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是说巴、蜀江楚间直到长安城中年轻人而不是当时所有人,选项扩大了范围。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未几”,不久;“比比”频频;“言”,讨论。
    (2)“已来”,以来;“是”,这样;“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判断句。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文章第一段,介绍了《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童年的聪慧,特别是科举成功的经历,介绍了白居易的才华与科举历程,以及他的作品在京师中的影响,作者认为这些跟《白氏长庆集》作者的才华相关的重要内容,所以写下来。
    第二段以白居易与元稹的交往为线索,透露其诗歌的广泛流传与模仿风潮,作者认为这些是与《白氏长庆集》的影响有关的很重要的内容,所以写下来。
    第三段交代自己能手自排缵《白氏长庆集》的机缘,“前辈多以前集、中集为名,予以为陛下明年当改元,长庆讫于是,因号曰《白氏长庆集》”指出集名的来源,作者认为这些是与《白氏长庆集》有关的重要事件,所以写下来。
    参考译文:
    《白氏长庆集》,是太原人白居易写的。居易,字乐天。乐天开始说话时,(大人)试着指出“之” “无”二字,能正确无误。已经开始说话,读书勤奋聪明,与其他孩子不同。五六岁就熟知声韵,十五有志于诗赋,二十七岁考中进士。贞元末年,选拔进士还崇尚武力,不崇尚文学,其中六经等典籍尤其被排斥。礼部侍郎高郢开始采用经典为进士考试的标准,乐天一举考中上等。第二年,在甲科考试中十分突出。因此《求玄珠》《斩白蛇》等赋,被新进进士在京城竞相流传。不久,进入翰林掌制诰,频频上书讨论得失。于是作《贺雨》《秦中吟》等几十章,评述天下大事,当时的人把它们比作《国风》《离骚》啊。
    开始我与白居易同为校书秘书,多用诗文相互赠答。正赶上我到江陵任职,乐天仍在翰林院,寄给我百韵长律诗和杂议文章,前后几十章。此后,两人各在江、通任职,又相酬寄。巴蜀江楚间直到长安城中年轻人,紧接着相仿效,争相写作新词,自称为“元和诗”。然而二十年之间,皇宫、观寺、驿站墙壁上没有不题记上的;王公贵族,闺阁中的妇女、奔走的奴仆之人没有不提及的。至于抄写模刻在市场上出售,有人拿着它去交换酒茶的,到处都是。我曾经在平水市场,看到村校各个孩子们争相学诗,召来问他们,孩子们回答说:“先生教我们乐天、微之诗。”他们不知道我就是微之了。自有文章以来,从来没有流传这样广的。
    长庆四年,白居易自杭州刺史凭右庶子的身份被召回。当时我在会稽做刺史,因而得以全部征集他的文章,亲手编排,成五十卷,总共二千一百九十一首。前辈们多以“前集”“中集”为名,我认为陛下明年会改变年号,长庆直到这就要结束了,所以称之为《白氏长庆集》。至于乐天的官职品行,和我的交情深浅,并不是文章的重点,所以就不写了。长庆四年冬季十二月十日,微之序。
    (四)阅读IV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怀
    邵雍
    寒露缀衰草,凄风摇晚林。
    鸟声上复下,天气晴还阴。
    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
    谁云子期死,举世无知音。
    19.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的结构安排清晰明了,前四句描写秋天景色,后四句则是展开议论。
    B. 诗歌从寒露、凄风、鸟声、晴阴等多个角度落笔,使秋日景色立体可感。
    C. 诗人了解人性中软弱的一面,指出人或许会在一念之间改变自己的气节。
    D. 诗的尾联使用了“伯牙绝弦”的典故,以此展现出诗人宽广自信的胸襟。
    20. 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请结合这句话,谈一谈你对本诗主旨的理解。
    【答案】19. C 20. 诗人通过描绘秋日景象和抒发个人情怀,表达了自己坚守节操、不信世道无知音的信念,与孔子“德不孤,必有邻”的观点相呼应,强调了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必定有志同道合者为伴。
    【解析】
    【导语】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表现了秋日的清冷和变化,同时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知音难觅的感慨。诗的前半部分以具体的自然景象刻画秋日,后半部分通过典故抒发个人情感,展示了诗人不为环境所动、追求知音的执着和自信。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软弱”“人或许会在一念之间改变自己的气节”错误。诗中“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是指时序的转变与人心的悠久情怀,并非指出人会因一念之间而改变气节。诗人通过四季变换来表达人的情怀历久弥新的感慨,并非揭示人性软弱。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
    孔子所言“德不孤,必有邻”表明有德之人不孤单,总会有知音相伴。
    诗歌由景生情,通过秋景的变化象征人事的无常,由此引发千古之怀。首联“寒露缀衰草,凄风摇晚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一种冷清、落寞的氛围。颔联“鸟声上复下,天气晴还阴”既展示了自然景象的多样性,也隐喻了人生的起伏不定。颈联“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表达了诗人对于时节更替和人生境遇的感慨。季节的变迁代表着时光的流逝,而人们的心中却怀着千古不变的情感。
    尾联“谁云子期死,举世无知音”,写谁说子期死后,举世再无知音呢?运用了钟子期和俞伯牙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于知音难觅的遗憾。诗人感慨世上无知音,但实际上表达了对德行与知音的希冀。诗人相信有真正的德行与高尚情操的人,必定会吸引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呼应了孔子的观点。
    (五)名篇名句默写
    2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表示自己如果治理一个危难中的中等国家,三年之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河中画船、天空飞鸟描绘出长江上的美丽景色。
    (3)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相邻的两个数字来表示一个大概、差不多的数量,这种用法在古诗词中也很常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可使有勇 ②. 且知方也 ③. 彩舟云淡 ④. 星河鹭起 ⑤. 七八个星天外 ⑥. 两三点雨山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彩、鹭。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彗星,也称“帚星”,是由冰、尘埃和其他挥发性物质组成的一类小天体,因形状如扫帚而得名。大多数彗星比较暗弱,通常需要借助天文望远镜或其他专业设备才能观测和拍摄到,因而肉眼可见的彗星 ① 。近来引发观星热潮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正是一颗肉眼可见的大彗星,它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首先发现的。这颗彗星在一个近抛物线的椭圆轨道上运行,环绕太阳运行一周需要61751年,即每过六万多年才有机会见到。该彗星亮度很高,2024年10月中下旬是最佳观测期,在此期间人们裸眼就能看到壮观的彗尾。
    在网友们分享的众多照片和视频中,还出现了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与北京西郊玉峰塔、颐和园十七孔桥、西藏的雪山“同框”的作品,天文景观与地理景观 ② ,美不胜收。有“追星人”表示,能够亲眼目堵这六万年一遇的星际邂后,堪称宇宙级的浪漫体验。10月下旬之后,这位天外来客托着修长的大尾巴渐行渐远,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22. 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帚星”得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汤勺B. 云鬓C. 草堂D. 花车
    23. 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24.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5. 文中画波浪线的“追星人”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引号?
    26. 某少儿科普栏目计划在最佳观测期前夕,推出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卡通形象。请根据以上材料,替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写一段自我介绍,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80个字。
    【答案】22. A 23. “堵”改为“睹”;“后”改为“逅”。
    24. ①屈指可数 ②相映成趣
    25. ①文中“追星人”指是天文爱好者们。
    加引号的原因是表示特殊含义,这里的“追星人”并非是追娱乐明星的人,而是有着独特爱好,专门追逐观测天体这一特殊“星”的群体,用引号来突出其特定的、区别于常规意义上“追星”概念的身份。
    26. 示例:嗨,小朋友们好!我是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由冰、尘埃等组成。我六万多年才现身一次,2024年10月中下旬,大家裸眼就能看到我拖着壮观彗尾的模样哦。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事物名称含义的能力。
    根据原文“彗星,也称‘帚星’,是由冰、尘埃和其他挥发性物质组成的一类小天体,因形状如扫帚而得名”可知,“帚星”的得名方式是根据物体的形状来命名。
    汤勺:是因为形状像勺子而得名,与“帚星”的得名方式相同,都是根据物体的形状来命名。
    云鬓:“云鬓”是形容女子鬓发盛美如云,是根据其状态像云一样来命名的,和形状命名有区别。
    草堂:是用茅草搭建的简陋房屋,是根据建筑材料来命名的,与形状命名不同。
    花车:是装饰有花的车,重点在装饰有花这一特点,不是根据形状命名。
    故选A。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目堵”的“堵”应改为“睹”,“邂后”的“后”应改为“逅”。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处,前文提到大多数彗星需借助专业设备才能观测到,所以肉眼可见的彗星数量是很少的,可在此处指数量稀少,故可填“屈指可数”。屈指可数:指扳着手指就可以数清楚,形容数量稀少。
    ②处,根据文段第二段可知,文中说天文景观(彗星)与地理景观(玉峰塔、十七孔桥、雪山等)共同出现在画面中,相互映衬,显得很有意思、很美妙,故可填“相映成趣”。相映成趣:恰好能体现出这种相互映衬且充满趣味、美感的状态。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及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根据原文“能够亲眼目堵这六万年一遇的星际邂后,堪称宇宙级的浪漫体验”可在,文中“追星人”指的是那些热衷于观测彗星等天体现象、追逐天文景观进行欣赏、记录的天文爱好者们。
    加引号的原因是表示特殊含义。文中画波浪线的“追星人”指那些追逐并观测彗星的人。加引号是为了区分日常生活中追逐明星的“追星族”,突出此“追星人”特指欣赏和研究天文学现象的爱好者,具有特殊意义。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
    根据题目中的“某少儿科普栏目”可知应用对孩子的口吻打招呼,可说“嗨,小朋友们好”,根据“自我介绍”可知应介绍“我是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然后再介绍此彗星的组成。接着再以第一人称“我”介绍此彗星的出现的时间间隔及最近出现的时间,并介绍此次出现有“彗尾”,可以说成“我六万多年才现身一次,2024 年 10 月中下旬,大家裸眼就能看到我拖着壮观彗尾的模样哦”。
    三、写作【部分省份试卷使用】
    2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突出了一种敬业的态度。这表明无论所处环境如何,一个人应尽己所能,将自己的才能运用到极致,达到工作的圆满。这种敬业精神要求人们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把它视为一种责任和使命。
    材料也强调了“乐业”的重要性,即在做好工作的同时,享受工作的过程,从中获得快乐和满足感。乐业不是消极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代表着对工作的热爱和投入。
    通过敬业与乐业,个人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这是达到“天地间第一等人”的关键。这里强调了个人成长与社会贡献的双重满足,通过劳动和才华的发挥,人不仅仅是为生活而工作,也是在通过工作完善和提升自我。将个体的圆满劳动与社会整体联系在一起,体现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希望每个人的努力都能为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贡献力量,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双重发展。
    写作时,开头引入梁启超的思想,提出自己的论点。接着分析在不同境地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并在适合的时机下创造和抓住机遇。可以运用个人体验或观察到的事例来说明这一点。探讨“圆满”的意义:“圆满”在这里可以解读为个人在某一方面的成就与满足。在探讨中,可以区分“圆满”与“完美”。“圆满”是对个人标准的实现,而非盲目追求普通意义上的完美。探讨如何在敬业、乐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激发内在动力,以及如何处理这个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困难。最后,可通过总结和反思引申出对当代青年的激励,倡导人们为了达到个人在事业或者学习上的圆满,应执着努力,全力以赴,直达圆满。
    立意:
    1.要有敬业乐业的职场精神。
    2.才能与专注是通往圆满的道路。
    3.在劳作中实现自我价值。
    三、写作【部分省份试卷使用】
    2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辩论赛这样的活动形式是否有利于推动知识的进步,增进我们对事物的理解?
    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要求考生探讨辩论赛对知识进步和理解事物的影响,并要求考生在写作中表明一个清晰的立场和观点。作文任务的内涵在于分析辩论赛这种活动形式的价值和作用,进一步审视其对参与者和旁观者在认知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一个有说服力的论证。
    材料的关键词是“辩论赛”“知识的进步”以及“对事物的理解”。考生需要先理解“辩论赛”作为一种活动形式的基本特征,如对抗性、逻辑性、信息量广泛等。然后,结合对“知识的进步”和“理解增进”的解读,分析辩论赛的正面效应和潜在弊端。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辩论赛通过强调辩论技巧和信息搜集促进参赛者对主题的深入理解;辩论赛提供了多元视角,有助于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从而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深化了对复杂问题的理解;通过互动和反驳,锻炼参与者的思维敏捷性和表达能力;但同时也可能因过度关注辩论技巧而忽视了对真理的追求。考生应综合这些考虑形成自己的立场,明确支持或反对辩论赛的立场,并提供合理的论据和实例进行论证。
    写作时,首先需要围绕材料中的核心问题——辩论赛是否有利于推动知识进步和增进理解来做出选择,明确自己的立场是支持还是反对,并清楚地表达这个立场。若是支持的,可以说明辩论赛通过多元化的观点交流、逻辑思维训练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来推动知识进步和理解。可以引用辩论赛的实例来证明辩论促进了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提升。若是否定辩论赛的作用,需指出辩论赛产生的负面效果,如辩论比赛有时观点偏激,由于过于强调技巧而忽略了事理等等。最后总结全文,重申立场。写作时,要注意观点鲜明,不能模棱两可,注意理性分析,避免情绪化或主观化的表述。
    立意:
    1. 辩论赛,在碰撞中激活思想。
    2. 知识越辩越明,真理越辩越清。
    3. 辩论赛,推动理解的桥梁。
    三、写作【部分省份试卷使用】
    2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阅读II的材料二中说:“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
    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这段话探讨了人类本性与成长过程中所发生变化的关系。这一观点倾向于人性本善、本美的预设,即人类在初始状态下天然地拥有对艺术的感知力和同情心,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纯粹的心灵特质,源于人类灵魂深处未被世俗沾染的纯净角落,反映了人类作为一种有情感、有创造力的生灵,其本质中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同类的关怀本能。然而,“只因长大起来”指出了成长这一关键因素。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社会的复杂、现实的压力、功利的追求等诸多因素成为了心灵的“阻碍”或“消磨”力量。成长一方面带来了知识、经验和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使得人们在适应社会规则和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渐渐迷失或掩盖了原本的艺术感知力和同情心。这并非绝对的失去,而是一种被压抑或隐藏的状态,在某些特定情境下,这些美好的特质仍可能被唤醒。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既为人类心灵特质的延续提供了新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现代科技的进步,如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到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文故事,拓宽了艺术视野和同情的边界;另一方面,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及虚拟社交的盛行,导致人们在忙碌与浮躁中,心灵逐渐变得麻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趋于淡薄,艺术创作也可能陷入商业化、表面化的困境,这些都加速了心灵中艺术感知力和同情心的退化。但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精神富足和情感温暖的渴望愈发强烈,社会上也涌现出各种关注人文关怀、鼓励艺术创新的思潮与实践,这反映了时代对人性回归的内在需求,也为我们重新审视和坚守人类本有的心灵特质提供了现实土壤和动力支撑。总之,这则材料促使我们深刻反思人类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灵轨迹,在肯定成长积极意义的同时,警惕其对人性美好一面的侵蚀,并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回并守护那些与生俱来的艺术情怀和同情心,实现个人心灵的充实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写作时,文章开篇可以通过引用材料或生活中的典型现象,引出对人类“本来”状态和“长大”后变化的思考,明确提出自己对该观点的态度。接着,在正文部分,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成长过程中导致心灵特质被阻碍或消磨的原因,如社会价值观的导向、教育体系的侧重、家庭环境的影响等。同时,运用对比论证,阐述保有或重拾这些特质的重要意义,例如艺术能够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在压力与疲惫的生活中提供慰藉与灵感,激发创造力。同情心能促进人际关系的融洽,减少冷漠与冲突,有利于构建一个温暖、公正、包容的社会环境。可结合个人成长、社会和谐、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论述。可以列举一些正面事例,如那些在平凡生活中坚守艺术创作、无私奉献展现同情心的人物故事,也可列举反面事例,如一些人在功成名就后却陷入精神空虚的案例。在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观点,呼吁人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忘呵护内心的艺术与同情,实现人性的升华和社会的进步。
    立意:
    1.莫让成长蒙蔽艺术感知与同情之心。
    2.用艺术与同情,诠释生命的美好。
    3.在岁月磨砺中雕琢出更具深度的艺术感悟与同情胸怀。

    相关试卷

    2024年高考真题——语文(北京卷)试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真题——语文(北京卷)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高考真题——语文(全国甲卷)Word版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真题——语文(全国甲卷)Word版无答案,共9页。

    2023年高考真题——语文(新高考Ⅰ卷)Word版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真题——语文(新高考Ⅰ卷)Word版无答案,共10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