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阅读专题3】声韵与抒情:欣赏复沓之美》教学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阅读专题3】声韵与抒情:欣赏复沓之美》教学课件,共29页。
阅读专题3声韵与抒情欣赏复沓之美学习目标通过诵读《迷娘(之一)》,感受诗歌回环往复的声韵之美,体会其浓郁的抒情氛围,理解诗歌的意象特点,把握诗歌语言和情感的内在节奏,丰富审美感受。搜集资料,了解歌德生平。尝试对文本进行音读意读、情读、美读。阅读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思考中西方诗歌中意象的理解和诗歌结构有哪些异同。预习任务学习任务播放《迷娘曲》。这支音乐,是舒伯特为歌德的著名诗歌《迷娘》谱写的曲子。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等世界作曲家为这首诗歌谱曲达百次以上。目录任务一 音读诗歌,情随声动01任务二 意读诗行,举象会意02任务三 情读诗章,涵泳结构03任务三 情读诗章,涵泳结构04任务一音读诗歌,情随声动歌德的诗歌《迷娘》享誉世界文坛,吸引了众多的作曲家为之谱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首诗歌,去欣赏、体悟其中的艺术魅力吧!请大家自由“音读”这首诗歌,并谈谈读诗歌后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活动探究1音读:读对字音,读顺语句,读准断句。大家可以尝试独一每一段话进行多向处置、多义解读。以“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为例,既可以表达“执着相恋”的强烈感情,也可以表达“欲语还羞”的复杂心情,还可以直切地表达“爱而不得”的惆怅感叹。活动探究2明确: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歌德前期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家,作品充满反叛精神。晚年时,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对整个人类发展的思索方面,对德国和世界文学有很大影响。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长篇诗剧《浮士德》、自传体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恩格斯称他为“最伟大的德国人”。真正理解诗歌,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和感情,需要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歌德是一位怎样的诗人?《迷娘》后被收入歌德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作为小说人物迷娘的唱词。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迈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谜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迈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迷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结合背景资料,请大家再次有感情地诵读。这次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梳理整合:《迷娘(之一)》通过描述故国意大利的美好景物、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迷娘被诱拐途中的所见,抒发了迷娘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坚定追求的感情。活动探究3任务二 意读诗行,举象会意意象是诗歌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是诗歌的基本特征。诗人在每一节会精心选择一组意象按情感逻辑、想象逻辑巧妙地组合,形成一个整体意境。接下来,我为大家示范“意读”诗歌第一节,大家尝试读第二、三节,探究这首诗的意象、意境、情感并完成表格。活动探究活动探究诵读指导: “意读”是以理解诗歌意义、内容为目的,借助诗歌内容与诗句形成的关联,对诗歌进行练读。“意读”的基本要求是:厘清各诗节的内容;确认诗节中的关键词句;理解整首诗意义与情感的关联。诵读技巧:运用轻重、停连、语势、语调等技巧,积极揭示出诗歌内涵,力求做到声中见人,语中见事,调中见情。第一节第二节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象征爱情的阴性名词)、月桂(象征光明的阳性名词)成行的圆柱(古罗马建筑标志)辉煌的厅堂(曾经生活的贵族家园)、宽敞明亮的居室、大理石立像梳理整合以色彩、明暗动静构成充满生机的画卷,宁静、美好具有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的特征,雄伟、壮美对故国浓郁的思念之情对故园无限的眷念之情被诱拐时也是归国时沿途的险峻之美和神秘色彩第三节迷雾、岩洞、龙种、危崖、瀑布坚定的返乡之情任务三 情读诗章,涵泳结构诗歌是具形的音乐,离不开韵律节奏。节奏形成有声语言的回环往复,请大家以饱满的情感,齐声“情读诗歌,感受这首诗的节奏之美。活动探究“情读”是借助诗歌的节拍、气息、语速、音色等手段,将读者体悟到的感情诵读出来的一种方法。“情读”的基本要求是:注意情与节奏的结合统一,情要与整首诗的韵律和谐,在回环往复的节奏变化中,展现情感的波浪形变化。诵读技巧:字字含情,句句融情,形成共鸣。活动探究诵读指导前四句可采用停连徐收、韵脚重音、语气轻快、音色暖、尾音扬的方式,展现语言动感,表现迷娘对美好故乡的期盼。“你可知道那地方?”气息停而缓连,落点高,尾音长,适合语势落潮,显出探寻追问的情思。最后两句则可延长音节,尾字慢归音,气息虚转实,以起潮之语势来表现迷娘欣喜强烈的愿望和呼唤。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发现这首诗的结构有何特点?体会每节诗后两行的作用。复沓叠唱的艺术结构。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作用在于渲染气氛,增强诗歌节奏感,使感情得以尽情地抒发。任务四 美读诗韵,升华旨趣“情感”和“节奏”是解读诗歌的两把钥匙。我们通过反复诵读,不仅能感受诗歌的节奏之美、生命律动,更应将诵读引向审美,从而使诸种感受、多层体验升华、飞动,进入审美的更高境界。问题探讨1诵读指导: “美读”,是在音读、意读、情读的基础上,对诗歌从美感高度去诵读。诵读时,要体现音调的和谐美、内容的丰厚美、作者与读者的情调美。“美读”的基本要求是:以审美的眼光、审美的心理来观照作者、文章和自我。诵读技巧:品味形象,涵泳形式,击节和韵,升华情趣。请大家配乐朗诵,尽情享受诗歌之美,迸发心灵的共鸣与震撼。在沉浸式美读之后,我们都被《迷娘》婉转流淌的深情所打动。《迷娘》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有人认为是迷娘,有人认为是作者本人,你认为呢?问题探讨2观点一:3.从诗中的称呼“爱人”“恩人”“父亲”的转换来看,抒情主人公的身份符合迷娘爱上迈斯特,感恩、依恋迈斯特的特点。4.诗中的意大利建筑,宏伟壮美,应是迷娘幼时居住之所,与迷娘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这一身份相符合。5.《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迷娘被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渴望有心爱的人相伴,回到故乡意大利开始一种美好的生活这与诗歌的情境一致。观点二:作者本人。1.诗歌《迷娘》创作于《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之前,诗中的迷娘并非小说中的迷娘,而应该是诗人自己借以抒情的化身。2.意大利是文化氛围浓厚的国度,厌倦魏玛公国小朝廷的庸俗公务的歌德渴望到意大利汲取创作灵感,接受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的滋养。在创作《迷娘》之前,歌德已经两次从瑞士的山上眺望过山南的意大利,并在创作此诗三年后前往意大利居住。诗中的美好景象是诗人对意大利的想象。3.《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是一部成长小说,主人公迈斯特是个满怀理想、充满朝气的热血青年,他不满现实的平庸和混沌污浊,追求人性完善和崇高的美好世界。而对美好世界充满渴望与向往,正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深层主题。课后作业阅读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完成下列练习:1.本诗与《迷娘(之一)》在结构上有哪些相同之处?2.运用意读、情读、美读等技巧诵读这首诗歌,感受诗歌回环往复的声韵之美和情感之美。答案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