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阅读专题2】节制与恣肆:比较情感表达的不同特点及方法》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91839/0-173606415308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阅读专题2】节制与恣肆:比较情感表达的不同特点及方法》教学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91839/0-173606415312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阅读专题2】节制与恣肆:比较情感表达的不同特点及方法》教学设计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91839/0-173606415315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阅读专题2】节制与恣肆:比较情感表达的不同特点及方法》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阅读专题2】节制与恣肆:比较情感表达的不同特点及方法》教学设计,共6页。
节制与恣肆:比较情感表达的不同特点及方法【专题解释】本专题精读《苏武传》,联读《屈原列传》,比较赏析两篇文章写人叙事语言的特点和情感态度表达的不同,并探究不同语言风格背后相同的春秋笔法和实录精神。【预习任务】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通读《苏武传》和《屈原列传》,绘制一张史实脉络图。2.找出文中或显或隐地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语句。3.阅读《汉书·李广苏建列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对两篇传记的完整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重点关注传记最后作者对苏武和屈原的评议。【学习任务】第一课时导入:班固的《苏武传》是一篇经典的人物传记,被前人称为“叙次精彩,千载下犹有生气”(赵翼《廿二史札记》)。它与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同为史传文学的优秀代表,班固与司马迁用不同的语言风貌,或节制或恣肆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任务一 品“言”读“人”1.细读《苏武传》,梳理人物语言,并完成相应表格。2.演读苏武的6处语言,品味赏析其在内容侧重和言语形式上的特点。学生品读,教师点拨:(1)内容侧重:短短6处人物语言,高频词是“死”(一处“生”,意也同“死”),共有6次。如此高密度提及生死问题,形成了特定的主题强化。苏武羁留匈奴期间,不管是一开始他想要在“屈节辱命”前自杀还是后来十几年北海牧羊顽强求生,都表现出了一种同一性,那就是国家的利益和尊严永远高于个人的生死安危,这让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忠贞形象得以深刻表现。《汉书·李广苏建列传》赞曰:“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2)言语形式:苏武的语言以短句为主,句式整齐,简洁凝练,直击主题。这样的语言特点与苏武外交使节的身份密切相关,同时更能体现苏武面对家国荣辱时处事态度的坚定、果决。开头两处语言,短短数语后都跟随一个“自杀、自刺”的动作,更是其中鲜明的例子。3.鉴赏《屈原列传》中的人物语言艺术并比较探究两篇传记在人物语言风格上的异同。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屈原列传》中的人物语言不多,除了屈原外,就属张仪和渔父的语言最多。张仪不多的三句话体现了其狡诈、冠冕堂皇的一面。这三句话更是简洁地勾画出了楚国落入秦国的圈套、走向衰落,进而国灭的一系列过程,生动凝练。渔父的语言多对偶、反问,语气较强烈,看似是对屈原的劝告,实则是反衬屈原为人处世之道。屈原的语言也不多,除了两句对楚怀王的进言外,都出现在投江前与渔父的对话中。这段对话中,屈原的语言多用对偶、反问、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抒情性强,具体直观地展露出屈原的内心。他对楚国的拳拳之心和深挚浓郁之情,令人动容。总体看,两篇传记在人物语言风格上都能突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精要生动。但《苏》文的人物语言更重藻饰,更典雅,比如李陵劝降时的那段话,而且作者流露出来的情感态度是含蓄委婉的。《屈》文中的人物语言口语化倾向更明显,且作者会借人物流露出鲜明的主观倾向,比如屈原与渔父的对话。第二课时任务二 循“言”入“理”1.史传文学作品中,叙事是骨架。通读概括两篇文章的史实经过,并梳理文章叙事的详略。点拨:通过梳理,我们发现《苏》文的叙事按照时间顺序顺次而下,出使前、归汉后叙事较为简略,重点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叙事详略得当,重点叙述了苏武两次面对劝降时的表现,且都是劝降者苦口婆心,大段陈说各种威胁利诱,而苏武则是言语精简,态度坚决。《屈》文中叙述最详细的是两段史实。一是屈原第一次被罢黜后秦楚两国的斗争,直至楚怀王客死他乡;二是屈原投江前遇到渔父时两人的对话。其余史实都非常简洁概括,但有两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司马迁进行了大篇幅书写。一是在谈到屈原因谗言被楚王疏远后创作了《离骚》,司马迁对《离骚》进行了介绍和评价:二是写到楚怀王不听屈原劝说入秦后客死他乡的史实时,司马迁对屈原和楚怀王进行了评议。2.由是观之,这两篇文章的叙事详略安排有何特点?你觉得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点拨:《苏》文遵循了传统史传文学的特点,叙事语言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且在顺叙之外,运用了插叙、补叙的手法,让文章叙事富于变化、灵动有致。《屈》文在记叙屈原个人经历与楚国兴衰时,语言详略相当;且楚国国运衰落之时恰是屈原被流放在外之时,最后楚国国灭,屈原也以身殉国。这样的叙事详略安排与《苏》文以传主为中心的叙事是有很大区别的,更不用说《屈》文中那两段与叙事无关的议论了。推其缘由,一是司马迁对屈原的高度赞扬楚国的兴衰命运与屈原个人荣辱密切相关,以及深切同情;二是文学创作中正面叙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的运用,可以产生虚实相生的效果;三是司马迁与屈原心有戚戚焉,通过对屈原经历的评议一吐心中郁结的愁思。3.语言是表达的手段和方式,语言背后是那个在表达的“人”,是作者情感与态度的流露展现。试从两篇文章中各举一例,比较探究两篇传记不同的叙事语言风格与情感态度。点拨:《苏》文叙事语言“详瞻严密,工整凝练”(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且都是客观叙事,情感态度隐于其中,“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顾炎武《日知录》),含蓄节制。如第四段苏武自杀时多用短句加快叙事节奏,体现了场面的紧急,展现了苏武自杀的果断速谋:而卫律的一“惊”一“驰”则精准反映了人物心理,和单于对苏武气节的“壮”一起,反衬出苏武精神力量的强大,作者于这几处细节含蓄表达了对苏武的敬佩。《屈》文叙事既有粗笔勾勒,又有细节的工笔描绘,特别是在叙事中融入大量议论的手法是其与《苏》文语言风格的最大不同。议论性语言可以直接揭示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褒贬态度,让自己的情感恣肆倾泻。比如第三段对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及对《离骚》、屈原的评价就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屈原人生遭际的深切同情、惺惺相惜,以及对他的人格节操和作品的高度赞扬。语言充满情感,议论性强,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司马迁对屈原这个人物倾注的感情与心力直逼眼前,无怪前人评价曰:“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4.同为史传文学的经典,读完两篇作品,说说你更欣赏哪一种语言风格。从写史角度看,你更认同哪一种历史创作方式?点拨:(1)《屈》文在《史记》中是手法迥异的特例,它的语言风格不是《史记》整体的语言风格,《史记》整体叙事语言是非常准确干练的,《屈》文也存在这样的例子,这是史传文学“春秋笔法”的展现,一字寓褒贬。例如《屈》文多处直言楚怀王“怒”“大怒”,含蓄地表达了对贵为人君的楚怀王昏聩无度、喜怒无节的贬斥。(2)班固曾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有一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这一点也被《汉书》所继承。灵动变化的语言风格背后是一脉相承的历史实录精神,《史记》作了良好的开创,《汉书》进行了有益的传承。历史的记录不可能绝对客观,所有的历史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史学家的主观印记。史传文学既是史学作品又是文学作品,所以文章中的文学笔法和语言形式都只是让历史更生动更丰满的手段,而不能沦为掩盖历史真相的工具。一言以蔽之,《史记》与《汉书》虽在语言风格上有所差异,但它们一样秉持着“秉笔直书,曲笔显志”的史传文学的创作传统。【课外练习】1.古代汉语中存在一些特殊的句式,与我们现代汉语的表达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我们梳理与积累。请在这两篇传记中找出宾语前置句、被动句这两种句式类型各三句,并翻译。2.《苏武传》在写人叙事中如何体现“春秋笔法”,试举一例加以赏析。3.两篇传记的叙事艺术水平非常高超,试从人物形象的刻画角度比较两文的异同。答案:1.宾语前置句:(1)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安”提前了,句意:(您对汉朝的)心意又能在哪里显示呢?(2)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宾语“何”提前了,句意:您不肯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的)我呢?(3)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宾语“自”提前了,句意:没有不想要谋求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被动句:(1)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句意:苏武父子没有功劳与思德,都是被陛下栽培提拔起来的。(2)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句意:自己在秦国被扣留死亡,被天下人耻笑。(3)是以见放。句意:因此被放逐。2.第8段苏武面对李陵的又一次劝降,再一次表明自己拒绝的态度时,说:“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这里苏武称李陵为“王”,这个称呼非常微妙。因为李陵在匈奴得到重用,被封为右校王,这里苏武显然是用一个“王”字拉开了与李陵的距离,或者说划清了与李陵的身份界限。一字称呼的改变已经隐含出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的态度。3.相同点:(1)通过典型场面和生动细节来正面塑造人物形象。(2)侧面烘托。通过传主所处的历史背景、政治环境以及其他次要人物来侧面烘托传主的高贵人格。不同点:《苏》对苏武形象的塑造虚实结合,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第四段苏武自杀被救的方法具有传奇色彩,既能突出苏武的刚烈果决,又能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苏武在北海流放生活的传奇色彩,突出了环境的险恶,苏武能够活下去并不辱使命,可见其强大的意志力。《屈》对屈原刻画时运用了想象来丰满人物形象。比如屈原投江前遇到渔父,有一段对屈原形象的描写,这是作者的想象。另外,通过作者直接的议论来正面塑造屈原,文中对屈原的礼赞之语比比皆是:“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人物出现次数出现场合艺术作用主要人物:苏武6处出使匈奴后的重要场合(如“欲自杀”前表明心迹;劝降时表明自己的忠心等)少而精地穿插传主语言,既强调了苏武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又突出表现了苏武的精神品质和形象。次要人物:单于、虞常、左伊秩訾、卫律、李陵等11处单于:出使前、归汉前虞常:谋反密会左伊秩訾:处决会议卫律:劝降李陵:劝降、诀别1.勾连传记的史实经过。(单于之说引出苏武出使匈奴;虞常之说导致苏武被扣匈奴;左伊秩訾之说造成苏武羁留匈奴;单于之说引出苏武归汉。)2.反衬苏武的浩然正气和高风亮节。(卫律与李陵身份立场不同,劝降内容角度不同,逐层递进互补,在更高层次上揭示了苏武人格的高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