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591203/0-173604587934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西省南昌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591203/0-173604587941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西省南昌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591203/0-173604587943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西省南昌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在黄河流域的陶寺遗址中,发现了彩陶龙盘和大量的玉器,其中“龙”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玉琮则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而出土的彩绘高领折肩尊、折腹尊、簋等陶器还具有良渚文化的因素。这表明()
A. 旧石器时代手工业发展迅速B. 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C. 以玉为代表的礼乐制度产生D. 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陶寺遗址蕴含着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文化因素,表明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排除A项;材料表明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私有制和贫富差异,不能体现“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2. 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对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他们叠居在封地原住民的上面,构成封建的统治阶级,并与原居民相互糅合。这也势必发展出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该学者的这一观点主要反映出分封制( )
A. 促进了华夏认同观念的普及B. 蕴藏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C.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 扩大了西周的国家疆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分封制主要确立了实施地方统治的群体,但该群体在统治原住民时又与其交融,并发展出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这易导致地方独立意识的萌生和发展,进而导致分裂割据的出现、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蕴含地方分裂隐患,这与华夏认同无关,排除A项;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观点背离,排除C项;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并非材料的重点、排除 D项。故选B项。
3. 春秋时期,追逐“私利”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面对“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的现实,齐国实施了“相地而衰征”、鲁国推行了“初税亩”,逐步将“籍公田”的集体劳役地租,改变为履亩而税的家庭实物地租,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这些举措的推行( )
A. 标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 反映了传统分封宗法制度的崩坏
C. 有利于推动社会制度的转型D. 有效保障了国家治理的物质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不分土地的公私,一律按亩征税,这加速了并田制的瓦解,推动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进而加速社会制度的封建化转型,C项正确;商鞅变法中“废并田,开阡陌”标志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正式确立,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与分封宗法制度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土地制度改革,而非经济和农业生产发展,不能得出保障物质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4. 有学者在评价先秦某一思想家时说:“他的思想中不唯王道,还杂有法刑和霸道;尽管其主张性恶,但其根本目的是要‘化性起伪’。通过道德约束使人自觉趋向于良善,成为尧舜禹那样的圣人。"由此可知,该思想家为( )
A. 荀子B. 墨子C. 韩非子D. 庄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思想家的思想具有儒法结合的特征,虽然主张性恶论,但其实质在于通过道德教化实现人的发展,由此可知该思想家是荀子,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与材料思想不符,排除B项;韩非子主张法治,与描述不符,排除C项;庄子主张逍遥,与描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 秦统一后,启动了大规模的土木建设工程,其中有“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褒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阴山,逶蛇以北”的修建长城工程。秦能够修建大型工程的主要因素是( )
A.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B. 思想文化统一的需要
C.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D. 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后,启动了大规模的土木建设工程,这些大型工程,需要国家强有力的组织和动员能力,这得益于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国家集中力量进行工程建设,A项正确;思想文化统一、社会经济发展、国内环境稳定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B项、C项和D项。故选A项。
6. 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史记·陈涉世家》认为是秦法规定“失期,法皆斩”。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律·徭律》却规定“御中发征,乏弗行(未及时出发),赀(罚)”。这说明( )
A. 《史记》的记载必须经过考古证实B. 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有说服力
C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加真实可靠D. 多重史料互证可以丰富历史认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史记·陈涉世家》认为是秦法规定‘失期,法皆斩’”“《秦律·徭律》却规定‘御中发征,乏弗行(未及时出发),赀(罚)’”可知,《史记》认为秦法规定失期斩,但考古发现的《秦律》却规定失期罚款,两者说法虽角度不一致,但是对同一信息的论述,侧面反映了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可以互证丰富历史认识,D项正确;《史记》是文献史料,属于二手史料,有考古发现证实的话,可以更具说服力,但其本身也有部分属于其生活时代的记载,属于一手史料,“必须经过”说法绝对,排除A项;后期研究随着时间推移资料遗失可能更多,不一定比传统观点更具有说服力,排除B项;实物史料本身也需要进一步辨别,对某些事件的描述不一定比文献史料全面,排除C项。故选D项。
7. 下表为西汉《九章算术》中的例题节选。这反映出( )
A. 西汉农业商品化生产繁荣发展B. 《九章算术》注重理论推导与证明
C. 西汉小农经济的模式日益普及D. 《九章算术》应用数学的属性明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的设问词本题为特点题、本质题。时空范围为:西汉。根据材料可知,《九章算术》中的内容多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主,这正是其应用数学的表现,都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D项正确;材料中仅涉及计算粮食收成及家畜买卖的内容,无法得出农业商品化生产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九章算术》注重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未涉及理论推导与证明,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8. 西晋太康元年,广陵郡(今江苏境内)领有淮阴、江都等八县,户口数八千八百。到东晋安帝时,该地区衍生出海陵、山阴二郡,而成三郡,这三郡在刘宋时领县干四,户口数增长到一万四千百八十。这一现象( )
A. 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开发B. 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 适应了商业发展的需要D. 消除了南方的民族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朝时期(中国)。根据“到东晋安帝时,该地区衍生出海陵、山阴二郡,而成三郡,这三郡在刘宋时领县干四,户口数增长到一万四千百八十。”可得出东晋时期南方的县及人口增长,说明南方经济有所发展,A项正确; 据所学可知,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题干涉及时间截至南朝宋,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魏晋南朝时期人口的增长,据材料无法得出人口增长适应了商业发展的需要的认识,排除C项;D项错在“消除”,该说法绝对化,且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9. 下图为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驼背上7位男子身着圆领窄袖长袍,正在演奏琵琶、萧等来自西域和中原的乐器,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当时流行于长安城的杂技节目“骆驼载乐”。该文物反映了()
A. 西域风情与中原文化开始交融B. 唐朝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
C. 中国古代的冶炼技术领先世界D. 唐政府推广西域歌舞艺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驼背上7位男子身着圆领窄袖长袍,正在演奏琵琶、萧等来自西域和中原的乐器,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当时流行于长安城的杂技节目‘骆驼载乐’。”可知,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体现的是唐朝时期来自西域等地的少数民族与中原交融的景象,展示了长安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地位,反映了唐朝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B项正确;西域风情与中原文化开始交融,“开始”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中国古代的冶炼技术领先世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唐政府推广西域歌舞艺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0.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改名为凤阁、鸾台,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让低品阶官员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使得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强化对朝政的控制B. 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C. 扩大官员选拔渠道D. 取消丞相的决策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让低品阶官员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使得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这种做法让低品阶官员参与议政,并且增加宰相数量而且更替频繁,这都大大削弱了宰相权威和权力,从而有助于皇帝对朝政的控制,A项正确;这种做法不一定能够增强决策科学性,排除B项;这种做法不是在选官,和扩大官员选拔渠道无关,排除C项;这种做法是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并不是取消丞相的决策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1. 从图一到图二耕作工具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 铁犁牛耕的出现B. 播种技术的发展
C. 单位亩产量提高D. 耕犁的基本定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从汉代二牛抬杠到唐代曲辕犁的出现,中国传统步犁定型,D项正确;铁犁牛耕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铁犁不属于播种技术,排除B项;耕作工具的变化不能反映单位亩产量提高,单位亩产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宋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台谏系统以行使监察权。枢密副使吕公弼对英宗说:“谏管、御史,耳目之官……陛下当以政事责成大臣,而委视听于台谏”。这一机构发挥监督作用,以保证权力机制正常运转。这一做法( )
A. 改变了武将擅权的局面B. 强化了君主专制集权
C. 避免了集体决策的失误D. 削弱了士族门阀势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设立台谏制度,用以监察百官,从而强化了君主专制集权,B项正确;台谏制度是用来监察官员的,并不会改变武将擅权的局面,排除A项;这一做法强化了君主专制集权,与集体决策无关,排除C项;这一做法强化了君主专制集权,未涉及削弱士族门阀势力,排除D项。故选B项。
13. 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突破了以山川地理划分区域的传统做法,反而尽量做到“‘犬牙交错’,‘以北制南’,从根本上消除了……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其主要意图是( )
A. 防止地方据险割据B. 整合资源发展经济
C. 加强边疆地区管理D. 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元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以来,地力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发展经济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排除C项;促进区域平衡发展不是主要意图,排除D项。故选A项。
14. 宋仁宗年间曾发布诏令:“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入抑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此诏令说明( )
A.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了B. 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束缚减弱
C. 商品经济发展使门第观念淡化D. 不抑兼并导致土地兼并严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户籍分主户和客户,主户有常产的税户,客户是无常产的侨居者,也称佃户。该诏令改变了过去地主对佃农离开的诸多限制,允许佃农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这个改变说明了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束缚减弱,B项正确;政府颁布诏令以协调地主与佃农关系,不能说明“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未涉及门第观念淡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宋朝“不抑兼并”政策带来的土地兼并严重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15. 朱熹指出,要把对封建道德义理的认识落实到行动上。他认为当时许多学者“不知学之有本,而惟书之读”,不践其实;长此以往会造成脱离实际、空谈性命的危害。在此,朱熹( )
A. 系统阐释了格物致知的认识体系B. 明确提出了“心外无物”的命题
C. 主张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相结合D. 推进了儒学传统伦理观的思辨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要把对封建道德义理的认识落实到行动上”体现的是朱熹主张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明白封建道德义理,C项正确;材料与格物致知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心外无物是心学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与儒学传统伦理观的思辨化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6. 宋代书法家米芾评价颜真卿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下图)该作品体现了当时()
A. 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B. 随性反叛的士人风貌
C. 奢靡骄纵的贵族遗风D. 及时行乐的社会风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胄、硬弩、铁柱是对颜体字形的描述,项羽和樊哙则是用以匹配颜真卿的性格人品,由此,本来抽象的书法风格便有了具体的格局和定位,颜真卿的字体究字内精微,求字外磅礴,该作品体现了当时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A项正确;“随性反叛”的表述不符合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特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奢靡骄纵的贵族遗风”,排除C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当时是否有“及时行乐的社会风尚”,排除D项。故选A项。
二、材料题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很多王国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
——摘编自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西汉初年,西北边疆长期受到匈奴的威胁。汉武帝在位时期,改变对匈奴的消极防御政策,积极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争,进而把西北边防和西北开发结合在一起,修筑西北边塞,移民实边,屯田拓荒、完善行政建置。
——摘编自冯勇刚《论汉武帝反击匈奴和经略西北边疆的政策》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三个“环节”的制度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确立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西北政策的积极影响。
【答案】(1)制度名称: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郡县制的影响: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2)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
强思想上大一统;经济上,将盐、酒及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向工商者征税。
(3)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治理;维护了西北边疆的安全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
【解析】
【小问1详解】
制度名称:由材料“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可知三个“环节”的制度名称分别为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郡县制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小问2详解】
措施:结合材料“ 很多王国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可知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思想上,根据材料“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可知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上大一统;经济上,由材料“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可知将盐、酒及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向工商者征税。
【小问3详解】
结合材料“进而把西北边防和西北开发结合在一起,修筑西北边塞,移民实边,屯田拓荒、完善行政建置。”及所学知识可分析出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治理;维护了西北边疆的安全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催促)取办,无复常准。……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摘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摘自《白居易集》卷2《重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朝两税法的实施。
【答案】18. 原因:户籍混乱,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百姓税收负担沉重。
措施: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19. 影响: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或答“征税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但由于政令松弛,两税法成为官员敛财、向皇帝献媚的手段,反而增加了百姓的负担。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的中国。 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的“玄宗之末,版籍浸坏……无复常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户籍混乱,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根据材料一中的“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百姓税收负担沉重;第二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一中的“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根据材料一中的“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根据材料一中的“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的中国。 根据材料二中的“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皆以枉法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根据材料二中的“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不许暂逡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但由于政令松弛,两税法成为官员敛财、向皇帝献媚的手段,反而增加了百姓的负担;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9. 宋代商业的繁荣为宋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②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材料二 宋代政府把商业看成是国家财政的巨大宝库。对于国家而言,一味地压制商业,只注重农业的发展同允许商业有一定发展,给商人一定的生存发展空间,以获得高额商业利润相比,后者更能适应处于转型时期的宋代社会的发展。民间商人阶层已崛起成为整个宋代社会中一支重要而又最具活力的社会力量。大大便利了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从而活跃了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商业资本,也由此而直接导致了国家商税的不断增加。
——摘编自冯葚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1)从材料的呈现方式上,分别指出材料一中①②史料的类型,简要说明上述材料印证了宋朝商业发展的哪些史实。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经济政策发生变化的意义。
【答案】(1)史料类型:①文献史料②实物史料。
史实:海外贸易发达;以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出现;坊市被打破,形成街市、夜市等。
(2)意义:促进宋代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民间商人阶层的崛起;促进商品流通,活跃市场;有利于吸引商业资本;增加国家的商税收入。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第一小问史料类型,据材料一“据有关文献记载”可知,①为文献史料,据材料一可知,②为泉州出土的考古文物,为实物史料。第二小问史实,据材料一“开封是个更加商业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而不是宫廷和政府机构。多层房屋矗立街头,并无墙环绕,这些房屋多用于出租”可知,宋朝以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出现,坊市被打破,形成街市、夜市;据材料一“宋朝自成立之初,就鼓励对外贸易,尤其是海外贸易”和材料二“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可知,宋朝海外贸易发达。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二“宋代政府把商业看成是国家财政的巨大宝库”可知,宋代政府把商业看做国家财政的巨大宝库,这有利于促进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二“民间商人阶层已崛起成为整个宋代社会中一支重要而又最具活力的社会力量”可得出有利于民间商人阶层的崛起;根据材料二“大大便利了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从而活跃了市场”可得出促进商品流通,活跃市场;根据材料二“吸引了大量的商业资本”可得出有利于吸引商业资本;根据材料“也由此而直接导致了国家商税的不断增加”可得出增加国家的商税收入。
今有田一亩,收粟六升、太半升。今有田一顷二十六亩一百五十九步,问收粟几何?
今有卖牛二、羊五,以买十三豕,有余钱一千。卖牛三、豕三,以买九羊,钱适足。卖羊六、豕八,以买五 牛,钱不足六百。问牛、羊、豕价各几何?
①据有关文献记载:宋朝自成立之初,就鼓励对外贸易,尤其是海外贸易。……载着中国商人航行在南海上的中国船只,取代了南亚和西南亚的商船。……开封是个更加商业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而不是宫廷和政府机构。多层房屋矗立街头,并无墙环绕,这些房屋多用于出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2023_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市2023_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pdf,共6页。
这是一份安徽省2023_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