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理论的价值》单元群文阅读练习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91126/0-17360452747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理论的价值》单元群文阅读练习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91126/0-173604527484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理论的价值》单元群文阅读练习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91126/0-173604527486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理论的价值》单元群文阅读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理论的价值》单元群文阅读练习,共7页。
《第一单元理论的价值》读写结合微专题·群文阅读提升议论的深刻性主题解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应该在议论文写作的教学中着重提升议论的深刻性,提升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应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为依据,选择与立意有关的思维品质加以训练,既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可用作学生议论文写作思维能力训练的蓝本,又要从庞繁的作文训练素材中精准地采撷有思维训练价值的材料,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展开思维训练课程,逐渐使学生的议论性写作达到“深刻”的要求。素养渗透: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要能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发现,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思维品质的提升体现在写作中,就是要提升议论的深刻性,要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生还要学习如何反驳,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任务目标:任务1:回顾教材中的典范议论文,借鉴它们的优点。任务2:反思自己在写作议论文运用论据时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正。任务3:总结常见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尝试在写作中加以综合运用。文本呈现:文本1开掘课内经典议论文要写出合格乃至优秀的议论文,学生必须储备一定的可供借鉴的“模本”。语文教材中就有一些论证严密、说理透彻、思维严谨、逻辑清晰的议论文,如果我们能很好地挖掘和利用它们,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必能构建起学生议论文写作的“骨架”。如教材中苏洵的《六国论》,其文以论证严密、逻辑严谨著称,该文开篇就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并指出破灭的根本为“赂秦”,导致的结果便是“力亏”而国灭。接着,作者又用两个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分别进行有力的论证,使总论,点显得更严谨,更有说服力。第四段提出假设,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作者使用反面论证的方法,总结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历史教训。最后指出北宋统治者若“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对敌妥协,则必将迎来比六国更加悲惨的结局。作者纲举目张、借古讽今,说明了自己的写作意图。[“文章合为时而著”,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批判当朝对辽和西夏纳款输银的苟全屈辱的做法,因此斩钉截铁地将六国破灭的原因归结为“弊在赂秦”。] 《劝学》更不是空口讲道理,全文使用大量的比喻,把有关“学习”的抽象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荀子注意设喻形式的多样性,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其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奥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我们从中明白道理。例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有的比喻把道理隐藏其中,让我们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这样的比喻分析,值得我们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十分精彩,值得学习深思:此外,本文典型的层进式论证结构也非常值得借鉴。]文本2论据陈述要契合深入我们发现很多高中生议论文的论据陈述都有“收不住”的情况。或许是出于字数限制的考虑,或许是出于对论据角度的理解,不少学生在使用论据时,都恨不得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相关内容都写出来。事实上,很多枝节对于论证是没有太大意义的。等到论据陈述完毕,想要分析时,这才发现已经写了很多字,几乎没有篇幅可以进行深入分析了,最终草草完结,这样的文章自然也就不可能深刻到哪里去。论据陈述在议论文写作中其实是很重要的,如果说论点是“魂”的话,那么论据陈述便是“肉”。论据陈述如果取舍不当、不够契合,就会使得整个议论文显得“身材臃肿”“虚弱乏力”。比如,在《不要轻信》这篇作文中,作者最初是这样来陈述论据的:“不要轻信书本,书本说不定会埋没真相。只要一提到唐朝,书本上必然会对唐太宗大夸特夸——英明神武、文武兼备、从谏如流等。有一次,因为魏征的故意为难,他甚至不得不将自己心爱的鸟儿闷死在袖子里。在魏征去世时,他还痛哭流涕地说:‘遂亡一镜矣!’事实上,唐太宗多次对长孙皇后说,要杀了魏征这个老家伙;而魏征死后不久,也被人推了碑、挖了坟、鞭了尸。所谓君臣之情,不过是政治家故作姿态罢了!”在这个论据陈述中,作者一股脑儿地将唐太宗与魏征君臣之间的恩怨都写上去了,其中对唐太宗的一些陈述,将讲故事与论据分析等同起来,表述浅白、“注水”严重,对于文章来说是不必要的。要对论据分析与复述事例的不同加以区分,精心选择与论点相契合的论据,并进行细节剪裁、语言串联,使论证更加深入。 再看重新修改的语段:“穿透历史的‘迷雾’,不能轻信白纸黑字,还要透视被忽略的真相。提起唐太宗,我们就会想起史书上对他从谏如流的评价,就会想到史书上记载的他对进谏的百般容忍,就会想到史书上的他对第一谏臣魏征之死如‘亡一镜’的感叹……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若没有长孙皇后的求情,魏征不知早死了多少回;而魏征死后被推碑、挖墓、鞭尸的遭遇,也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勘不破‘迷雾’的文人们,只轻信唐太宗光辉的明君形象,只听到魏征千古谏臣的美名,不知道有多少无辜之人死在了所谓正言直谏之中。”这样的论据陈述就“收放自如”,始终契合论证需要,舍弃无关的内容,将与论点相关的细节串联起来,从而使得论据表述更加深入到位。[概括事实论据以后,首先要判定这个事实论据能否证明作者的论点:如果这个事实论据中蕴含的事理和观点没有关系,那么这个论据就无法证明论点,必须舍弃。同时还要在能证明论点的诸多事实论据中,区分哪个论据更典型。]文本3用好递进式论证结构议论文以说理为主,但说理并非单纯的道理论证,也绝非纯粹的事例分析,议论文的说理过程还应该囊括层层递进的说理方式。所谓递进式,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递进式的分层论证,其特点是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不断递进的,论证的层次向纵深展开,一层比一层深入地揭示论题的内涵,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的阐发,其作用是分析透彻,说理深刻。这样的思路简单直接,而且以递进式的方式展开论证,完全符合最古老的写作格式,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写作思路。可能有人觉得这样的写作格式束缚了思维,实则不会。因为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文章写作也有规律,规律可以指引我们更好地行文,而不是给行文带来束缚。递进式结构比并列式结构、对比式结构更能体现思维的缜密性,能使文章更灵活,更具个性化色彩。[递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先后顺序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变动。这种布局的好处是能够反映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阅卷者随着学生的思路步步深入。]递进式写作结构虽优势突出,但也不能随意使用。在运用递进式结构时,大家一定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是什么”部分,或指明问题的实质,或阐明论述的范围,或直接提出中心论点,或对论述对象作出必要的解释、说明等。二是从“为什么”与“怎么办”的角度论述,这两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可以并重,也可以有所侧重,不一定要平均用力。侧重点的选择,要考虑我们重点论述的是观点成立的理由,还是根据某个道理应该怎么做。一般来说,如果道理简单,显而易见,无须详加论证,则可在“怎么办”上多做文章;如果“怎么办”的问题众所周知,不言而喻,则可在“为什么”上多做文章,“怎么办”可一笔带过或干脆不写。三是在亮明观点之后,展开的思路一般有两种方向:①如果观点是肯定的,那么就要从重要性、必要性等角度论述,如果观点是“我们要培养节俭的美德”,那么就谈“节俭”的重要性、必要性。②如果观点是否定的,就谈不能这么做的原因,或继续这么做的危害。如果观点是“这种赶时髦的做法并不好”,那就要讲“不好”的理由,或“赶时髦”的危害性。文本梳理:回扣教材:《修辞立其诚》围绕中心论点,层层深入地展开思考和阐述,议论深刻有力。请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答案提示:作者是按照“追本溯源——提出论题——分析含义——阐释作用——提高度——深化主题”的思路展开思考和阐述的。具体过程如下:一开篇,作者追本溯源,先从“修辞立其诚”在文献中的意义说起,提出论题,继而分析了“立其诚”的意义,即坚持真实性,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阐明了论题的重要性。接下来,作者首先分析“立其诚”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然后在理论论证的基础上,作者将论题与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分析了学说、言论文章等方面诚伪问题的根源,并阐述了“立其诚”对端正学风的重要作用。最后,作者提升了论题的高度,阐述“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原则,认为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愿想、见解亮出来,深化主题,明确“立其诚”的现实意义。文章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在简易平实中显现着生命力,给了读者极大的启发。写作启示:问:综观以上三篇文章,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你认为应该如何提升议论的深刻性?答:(1)善于借鉴古今中外论说名篇,学会对问题进行条分缕析,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2)善于运用典型的论据和合理的论证结构,使文章骨骼坚挺,血肉丰满。(3)透过现象探究被忽略的事实真相,推导事物的发展趋势;对看似简单的事情做深层思考,提升思维品质。(4)敢于质疑,善于追问,对事物作出理性判断,避免人云亦云。微写作: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为了论证论点,常常需要一组同类事实论据,因为这些材料多是读者比较常见的材料,不必详述,每个事例只需用一句话概括列举出来即可。运用概括列举法,既简明扼要,节省笔墨,又组成排比,气势如虹,能使立论大气磅礴,无懈可击。用于反驳,有如摧枯拉朽,势不可当。示例如下:文学艺术的成功需要踏实。虽然艺术是情感的表达,激情的释放,但是踏实的功底决定了表达的效果。李贺作诗呕心沥血才有了诗鬼盛名,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批阅十载方成千古奇书,齐白石老人印章的道劲功底是不分昼夜千刻百磨练就的,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背后有着达·芬奇幼时画鸡蛋的刻苦。大凡拥有极高艺术造诣的人,其出神入化的表现力皆来自踏实的功底。因此,可以说,艺术殿堂精美的纹饰是用踏实雕刻成的。训练要求:运用概括列举法,将下面的文段补充完整。包容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英谚有云:“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他人的包容,正是建立在对他人的体谅和理解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容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它对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同样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写作示例:鲍叔牙对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壮举;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李世民对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对士子学者的包容,则迎来了继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高潮。提升议论的深刻性《开掘课内经典议论文》学习《六国论》严密的论证结构学习《劝学》的比喻论证《论据陈述要契合深入》剖析论据陈述“收不住”的问题论据要收放自如,契合论点《用好递进式论证结构》递进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递进式结构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