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项练习(统编版2024)
专题14 记叙文阅读-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项练习(统编版2024)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4 记叙文阅读-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项练习(统编版2024),文件包含专题14记叙文阅读原卷版docx、专题14记叙文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祖母的记忆底片
李晓
①祖母是84岁那年进城随我爸妈居住的,她几乎是被我们硬生生“绑架”进城的,她曾经发誓要在山里生活到死。
②祖母进城以后,一切还是按照山里的节奏生活,她在阳台上望太阳的方向算计着时间,天黑就睡,天不亮就起床,吃饭时就夹一种菜,打雷时就习惯性地冲出门说要去抢晾晒的粮食,等明白过来以后自己傻傻地笑。
③马路上,苍翠绿树中的麻雀叽叽喳喳叫成一片,祖母停下脚步,拍打着双手使劲跺着脚叫出声:“嚯,嚯,嚯!”那是祖母在吆喝驱赶着麻雀,在乡下成了习惯,祖母担心麻雀去偷吃粮食。
④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年多,祖母的身子骨似乎也在一夜之间就垮了下来,她懒得出门了,眼皮耷拉,眼神无力,差不多每天都是同我爸妈在家里坐着,常常是默默无言。
⑤祖母87岁那年的一天,她推醒屋子里坐在沙发上睡着了的我爸,喊出声:“龙大才!”“妈,你喊我啥?”“龙大才。”龙大才是我们老家村子里当年的一个生产队长。
⑥我爸的心,猛地抽搐了一下。医生告诉我爸,老人家严重脑萎缩,患的是阿尔茨海默病。
⑦我爸在屋子里黯然垂泪,自己的娘认不得儿子了,他内心受着煎熬。祖母摩摩挲挲着从怀里掏出手帕,走到我爸面前给他擦泪。我爸哭了,一把抓住我祖母:“妈!”祖母混沌之中的记忆被擦亮,她叫出了我爸的乳名:“发娃,发娃。”但祖母那样的清醒时刻,大多只是回光返照的一瞬。
⑧祖母在88岁那年,大小便开始拉在床铺上了,我爸我妈每天要换洗好几次,祖母瞪着眼睛,目光里是恐惧,也有恨意。更多时候,祖母如一条躺在沙滩上的鱼,疲惫无力地躺着不动。
⑨我爸陷入了苦闷。有一天,一个老家的乡人给爸妈送新鲜的土藕来,祖母起床,一下就叫出了那人的名字,我爸欣喜不已。
⑩来我家的乡人们,祖母差不多都认出来了,还同他们断断续续地聊上几句,这让我爸更犯迷糊了。乡人们说,老人家一直在乡里生活,她的记忆活在那里。
⑪我爸又喊我堂弟开车,一同把祖母带回老家去看看。老家的好多房子都拆迁了,我爸搀扶着祖母,祖母迷蒙的目光突然如被闪电擦亮,她的目光顺着老家山冈田野划过,她一一叫出了那些根植在心的地名:歪梯子、白杨湾、马鞍桥、千口山、大屋堡、罗家坳……
⑫我爸激动得满眼是泪。
⑬祖母坐在山梁的石头上说:“我不回去了,不回去了。”
⑭祖母回了城,晚上时,嘴里还在叽叽咕咕着老家那些地名。
⑮我爸从此常坐在祖母床前,默默陪伴着她,母子俩的世界,不能交融了,但母子俩的血流之声,还响在一起。我爸说,每天只要看到祖母躺在那里,不说话,但心里也踏实一些。只要祖母还在,我爸就还是一个孩子,老祖母的老孩子。
⑯祖母90岁生日过后的第8天,她的生命之灯,就在家里的床铺上静悄悄熄灭了。祖母临终前,把一个灰布口袋抖抖擞擞着拿出来交给了我爸。
⑰等把祖母安葬在老家的土地里,回来打开那个口袋,里面是裹了又裹的钱,从百元钞币到一元两元,慢慢清理,一共是1239元,那是老祖母留下的遗产。祖母去乡场上卖核桃、卖鸡蛋、卖高粱换来的钱,她都攒着。
⑱村里算命先生说过,我祖母要活过100岁。我爸后来问我,你祖母要是不进城,真能活100岁?我摇头说,我也不知道。
⑲地下的祖母,能不能给我们从雾中飘来一个答案?
你班准备将上面的文章拍成微电影,参加学校艺术节展评。你作为导演,需要完成下列任务。
1.你需要把握文本行文脉络,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让演员对内容有个大概了解。
2.课文讲述的故事很平淡,但字里行间蕴含的却是浓厚的情感。为帮助演员把握人物情感,你需要对下面句子加以赏析。
祖母摩摩挲挲着从怀里掏出手帕,走到我爸面前给他擦泪。(体会加点字的妙处)
3.文章不仅在朴素的语言里透着浓浓的情怀,字里行间还给我们留下意犹未尽的遐想空间。演员对剧本中“祖母瞪着眼睛,目光里是恐惧,也有恨意”这句话把握不准,你需要帮他分析祖母的内心情感。
4.演员对文章主题产生了不同意见,为帮助演员准确理解主题,请你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小文:这篇文章题为“祖母的记忆底片”就是要表达祖母对山中生活的热爱之情。
小语:我不这样认为。正如作者所说,“母子俩的世界,不能交融了,但母子俩的血流之声,还响在一起”,这篇文章就是要表现母子之间深厚的情谊。
【答案】1.(1)黯然垂泪(内心煎熬)(2)疲惫无力(躺着不动)(3)思念自责(遗憾无奈) 2.运用动作描写,一系列的动词“摩摩挲挲”“掏”“擦”写出了祖母掏手帕给父亲擦泪的过程。“摩摩挲挲”“掏”表现了祖母动作的费力,“擦”写出了祖母给父亲擦眼泪的细心,表现了祖母对儿子的关心与疼爱。 3.祖母既有对自己身体状态和疾病的恐惧,又有因为自己来到城里,不能帮助子女,还要拖累他们的恨意。 4.(示例)我认为这篇文章要表达的是母子之间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祖母本不愿到城里,但为了陪伴儿子,放弃了“要在山里生活到死”的想法,进城之后依旧保持着山里的生活节奏。为了不让儿子为自己的病况伤心难过,她给儿子擦泪,安慰着儿子。这些温馨感人的画面都表现了母子之间的深厚情谊。
【解析】这篇文章以细腻而平和的笔触,描绘了祖母从乡村到城市生活的改变,以及她晚年因阿尔茨海默病而渐渐失去记忆的过程。通过叙述祖母与家人之间的交流与隔阂,文章传达了对老年人记忆丧失的无奈与悲痛,同时展现了亲情的永恒与深刻。标题“祖母的记忆底片”不仅象征着祖母记忆的遗失和存在,也隐喻着她对故土深沉的眷恋和家庭永恒的联系。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1)根据第⑦段中的“我爸在屋子里黯然垂泪,自己的娘认不得儿子了,他内心受着煎熬”可直接提炼:黯然垂泪(内心煎熬)。
(2)根据第⑧段中的“祖母如一条躺在沙滩上的鱼,疲惫无力地躺着不动”可直接提炼:疲惫无力(躺着不动)。
(3)根据第⑱段中的“我爸后来问我,你祖母要是不进城,真能活上100岁?我摇头说,我也不知道”可直接提炼:思念自责(遗憾无奈)。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加点词“摩摩挲挲”“掏”“擦”都是动词,属于对祖母的动作描写。联系第⑤段中的“祖母87岁那年的一天”可知,此时的祖母已经是一个八十七岁的老人。“摩摩挲挲”这一动作,形象地描绘了祖母因年老或疾病导致的手部不灵活,以及她在摸索手帕时的努力和用心。“掏”字则强调了祖母从怀里取出手帕的动作,这个动作充满了温情和力量,仿佛她是在掏出自己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来面对儿子的悲伤。“擦”字则直接表现了祖母对儿子的关爱和安慰,她用自己的手帕为儿子擦去泪水,这个动作简单而直接,却充满了母爱的力量,表现了祖母对儿女的关心与疼爱。
3.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揣摩。
联系第⑤段“祖母87岁那年的一天”第⑥段中的“医生告诉我爸,老人家严重脑萎缩,患的是阿尔茨海默症”第⑧段中“祖母在88岁那年,大小便拉在床铺上了,我爸我妈每天要换洗好几次”可知,祖母此时已经是88岁高龄,且患有严重的阿尔茨海默病,这导致她无法控制自己的生理功能,大小便失禁。对于一个一生要强、有尊严的老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痛苦和羞辱。因此,当她发现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时,她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害怕自己失去尊严,成为家人的负担。同时她也恨自己无法像过去那样独立自主地生活,恨自己无法再清晰地记住家人的面容和名字,这种恨意是她内心深处对自我失去控制的一种愤怒和无奈。所以祖母有因为自己来到城里,不能帮助子女,还要拖累他们的恨意。
4.本题考查文章主题理解。
联系首段中的“她曾经发誓要在山里生活到死”,第②段中的“祖母进城以后,一切还是按照山里的节奏生活”可知,文中的母亲为了陪伴儿子,本不愿到城里,打破了要在山里生活到死的想法,即使进城之后依旧保留着山里的生活节奏。根据第⑦段中的“祖母摩摩挲挲着从怀里掏出手帕,走到我爸面前给他擦泪”“祖母混沌之中的记忆被擦亮,她叫出了我爸的乳名”可知,为了不让儿子为自己的病况伤心难过,给儿子擦泪,安慰着儿子。文中的这些画面表现了母子之间温馨感人的画面,体现了母子深情。据此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母亲手中那根棍
张金刚
①“哒、哒”,木棍敲击水磨石地面的声响回荡在医院走廊里,有些突兀。我搀着母亲的左臂,母亲右手拄着拐棍,慢慢走向楼上的化验室。一声,再一声,敲得我的心生疼。
②这木棍是我从朋友那里淘到的深山六道木,褪了皮,直溜、光滑、坚硬:选一枝权处,留段握柄,截断,磨光,正好给走路已然蹒跚的母亲当拐棍。她眉头一皱,不乐意了:“我不需要这玩意儿,拿走,拿走。”我随手撂在了门后墙角,任其搁置数年,积了厚厚的灰尘。
③这次母亲头晕、腿疼,我将擦拭干净的拐棍递给她。母亲叹了口气,一手扶着门框,一手颤颤巍巍地接过去,第一次拄着上了去医院的车,她边走边念叨:“到底还是拄上了呀!”一向要强的母亲,终因拄上那根拐棍,服了老。
④印象中,母亲手中倒是常握着一根棍。只不过,先前那根棍总是被母亲自如支配,“舞”在手上,支撑起我们全家虽贫穷却未倾倒的烟火日子。
⑤“娘,我回来了!”我看见母亲正站在锅边,挥舞木棍,搅着一锅金黄喷香的玉米面糊糊,锅里腾起的热气模糊了她年轻的面容。哪料母亲猛一扭头,直起腰,不管燃着火、做着饭,举着搅棍就朝我冲来,嘴里喊着:“我叫你和同学打架!”看来是有人提前告了我一状。
⑥我生怕被母亲逮住,便扔下书包,撒腿就跑。母亲跑得快,我跑得更快。她停步喘口气的当儿,还不忘将搅棍横在嘴边,转着圈儿地啃光粘在上面的玉米面糊糊,边啃边嚷:“给我站住!”我跑上了山,母亲忽地站定,一跺脚:“不好,饭糊了!回来再找你算账。”她一扭头,挥舞着搅棍,冲回了家。
⑦当我从山上折了两根六道木回家,送给母亲做搅棍时,饭菜已摆上了桌。我“嘿嘿”一笑,分明闻到了丝丝煳锅的味道。如今,母亲已没心气搅糊糊给我吃了,可那两根被母亲磨得溜光的搅棍还挂在墙上。
⑧近年来,我回老家时常帮年迈的父母干些活儿。每次干活儿,母亲都会嘱咐我穿上那双布鞋。那是十几年前我陪母亲在灶前闲聊,先聊到她打小没念过书,连名字都不会写,我便握着她的手,她握着烧火棍,一笔一画在地上教她写“李向荣”。后来,她又在墙上陆续写了很多遍,越写越好。再聊到我很怀念儿时的千层底,母亲便扔掉烧火棍,随手折了两根柴火棍,敲我一下:“抬脚!”她量过我脚底板的长、宽,收好长棍、短棍,花一个月时间,一针一线为我做了那双布鞋。我穿在脚上,下地、进山、走路,踏实得很……
⑨上医院二楼时,母亲的身体明显侧向了我,我的右臂不由加了把力。木棍的声响已很微弱,我生怕打滑或拄空,叫母亲停下,接过木棍夹在了我的左腋下。母亲虽然重复说:“拄着棍儿,能走,能走。”却分明又将身体压向了我,我的右臂不由得使足了劲,反倒走得快了、稳了。
⑩母亲住院观察一周,并无大碍,便回了村。那根六道木拐棍却成了近八十岁的老母亲的手中之物,从不离身,可她的行动也仅限于院里院外几十米的范围。坐在院里,她还不时将拐棍挥在手中,轰轰鸡,扒拉一下乱柴草,指点父亲和我做这做那。我让她写自己的名字,她用拐棍在地上划拉了半天,憨憨一笑:“忘了!”日后,母亲再自己进山、出村,肯定是不可能了,只能一手拄着拐棍,一手拄着我,甚至,干脆拄着我了。
(有删改)
5.本文以《母亲手中那根棍》为标题,有何作用?
6.第④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7.文章第⑤~⑧段写了与“棍”有关的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8.下面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请简要赏析。
再聊到我很怀念儿时的千层底,母亲便扔掉烧火棍,随手折了两根柴火棍,敲我一下:“抬脚!”她量过我脚底板的长、宽,收好长棍、短棍,花一个月时间,一针一线为我做了那双布鞋。
9.根据文章第⑩段的内容,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链接材料】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节选自莫怀戚《散步》)
【答案】5.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要叙写了与母亲的“棍”有关的几件事;是文章的线索,全文围绕着“母亲手中的棍”展开。 6.内容上,强调母亲常握着一根棍,这根棍贯串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叙写“我”对母亲手中的“棍”的回忆。 7. 第一件事:“我”犯错误,母亲用棍教育“我”。 第二件事:“我”教母亲用棍写她的名字。 第三件事:母亲用棍给“我”量脚做鞋。 8.运用动作描写,“扔掉”“折”“敲”“量”“收”“做”等字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心灵手巧、疼爱孩子。 9.本文表现了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表达了“我”对母亲辛苦操劳一生的敬佩及感恩之情,体现了“我”在家庭中的责任和担当,反映了子女对母亲的反哺之情。
【解析】本文通过描写母亲年轻时灵活自如使用“棍”和年老后需依赖拐棍的生活变化,展现了岁月对母亲身体的无情侵蚀 和亲情的永恒不变。叙述了三件与“棍”有关的小事,真实刻画了母亲的坚强与勤劳,生动表现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生活的智慧。文末通过母亲依赖拐棍与儿子的帮助,寓意着家庭成员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强调了亲情的传承与奉献。
5.本题考查标题作用。
“母亲手中那根棍”这个题目,形式上,设置悬念,母亲手中那根棍有什么用处呢?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内容上,由第④段“只不过,先前那根棍总是被母亲自如支配,“舞”在手上,支撑起我们全家虽贫穷却未倾倒的烟火日子”,第⑤段“母亲猛扭头,直起腰,不管燃着火、做着饭,举着搅棍就朝我冲来”,第⑧段“母亲便扔掉烧火棍,随手折了两根柴火棍,敲我一下:‘抬脚!’量过脚底板长、宽,收好长棍、短棍,花一个月时间,一针一线为我做了那双布鞋”可知,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我”犯错误,母亲用棍教育“我”;“我”教母亲用棍写她的名字;母亲用棍给“我”量脚做鞋。可见,无论是作为拐棍、搅棍还是烧火棍,这根棍都是母亲手中常握之物,“那根棍”贯穿文章的始终,是文章的叙事线索。
6.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构上,根据第②段“这木棍是我从朋友那里淘到的深山六道木,褪了皮,直溜、光滑、坚硬”第③段“一向要强的母亲,终因拄上那根拐棍”可知,第①-③段写了作者为母亲准备的拐棍,根据第⑤段“母亲猛扭头,直起腰,不管燃着火、做着饭,举着搅棍就朝我冲来,嘴里骂着:‘我叫你和同学打架!’”第⑧段“母亲便扔掉烧火棍,随手折了两根柴火棍,敲我一下:‘抬脚!’量过脚底板长、宽,收好长棍、短棍,花一个月时间,一针一线为我做了那双布鞋”可知,⑤-⑧段具体回忆了母亲以往使用木棍的种种情形,而第④段画线句“印象中,母亲手中似乎倒是常握着一根棍”由“现在”的拐棍过渡到“以前”的棍,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内容上,⑤段“母亲猛扭头,直起腰,不管燃着火、做着饭,举着搅棍就朝我冲来,嘴里骂着:‘我叫你和同学打架!’”、⑧段“母亲便扔掉烧火棍,随手折了两根柴火棍,敲我一下:‘抬脚!’量过脚底板长、宽,收好长棍、短棍,花一个月时间,一针一线为我做了那双布鞋”可知,强调母亲常握着一根棍,此处对下文用两件事有总括作,“一根棍”贯穿了全文的主要情节内容。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根据第⑤段“哪料母亲猛一扭头,直起腰,不管燃着火、做着饭,举着搅棍就朝我冲来,嘴里喊着:‘我叫你和同学打架!’看来是有人提前告了我一状。”可概括第一件事:“我”犯错误,母亲用棍教育“我”。
根据第⑧段“那是十几年前我陪母亲在灶前闲聊,先聊到她打小没念过书,连名字都不会写,我便握着她的手,她握着烧火棍,一笔一画在地上教她写‘李向荣’”可概括第二件事:“我”教母亲用棍写她的名字。
根据第⑧段“再聊到我很怀念儿时的千层底,母亲便扔掉烧火棍,随手折了两根柴火棍,敲我一下:‘抬脚!’她量过我脚底板的长、宽,收好长棍、短棍,花一个月时间,一针一线为我做了那双布鞋”可概括第三件事:母亲用棍给“我”量脚做鞋。
8.本题考查描写手法辨析及作用。
“扔掉”“折”“敲”“量”“收”“做”等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运用了动作描写,这一系列动作,生动地展现了母亲听到“我”怀念儿时千层底后,迅速行动起来为“我”做布鞋的过程,而且母亲听到“我”的话后,毫不犹豫地放下手中的烧火棍,立刻着手为“我”做鞋,反映出她对“我”的需求的重视和满足,体现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同时展现了母亲的心灵手巧和勤劳能干。
9.本题考查主旨情感。
作答时先分析选文第⑩段内容:选文第⑩段提到母亲住院观察一周后并无大碍回了村,但行动范围仅限于院里院外几十米,且那根六道木拐棍成了她不离身边之物。这表明母亲年事已高,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行动受到了很大限制,需要依靠拐棍来辅助行动。母亲坐在院里,会用拐棍轰鸡、扒拉乱柴草,还会指点父亲和“我”做这做那,这体现了母亲即便身体不便,依然在家庭生活中发挥着她的作用,关心着家里的琐事,是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一员。同时提到“我让她写自己的名字,她用拐棍在地上划拉半天,憨憨一笑:‘忘了!’”,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母亲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力也在衰退,但她面对自己的遗忘时那种憨态可掬的样子,又让人觉得十分亲切,也反映出岁月对母亲的影响。“只能一手拄着拐棍,一手拄着我;甚至,干脆拄着我了”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母亲对“我”的依赖,表明随着母亲身体越来越差,“我”逐渐成为母亲可以依靠的对象,凸显了母子之间深厚的情感以及角色的转变,曾经是母亲照顾“我”,现在是“我”照顾母亲。
然后分析链接材料内容:在莫怀戚的《散步》中,“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这句话,描绘了一家人外出散步时,在面对选择走哪条路的分歧后,“我”选择了照顾母亲的意愿,背起母亲走大路,而妻子也背起儿子,呈现出一幅温馨和谐的家庭画面。它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相互扶持的亲情关系,展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既要照顾长辈又要呵护晚辈的责任担当。
最后综合理解本文主旨:文中通过描述母亲从年轻时的能干到年老体衰后对“我”的依赖,如拄着拐棍靠让“我”搀扶等,充分展现了母子之间那份深厚且持久的亲情。这种亲情不会因为母亲年龄的增长、身体的衰弱而减弱,反而更加凸显出“我”对母亲的关怀与照顾的重要性,是亲情在岁月流转中的延续。就像《散步》中“我”背起母亲所体现的那样,本文中“我”在母亲年老需要照顾时,主动承担起照顾她的责任,无论是陪她去医院、搀扶她行走,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成为她的依靠,都表明了家庭责任从长辈到晚辈的传承。曾经母亲为家庭操劳、照顾子女,现在轮到“我”来照顾母亲,体现了家庭责任的接力,反映了子女对母亲的反哺之情,彰显了在家庭生活中每个人应有的担当。
10.阅读回答问题。
大酱
①连续几日的阴雨绵绵叫人心生幽怨,今日忽而朗日晴空,周遭一下子亮堂起来了。电话那头,我终于能做酱了。”做酱,让母亲那些个平淡的日常瞬间灿烂了起来。
②“酱,以豆合面而为之也。”这是中国关于制作豆酱最早的记录,蕴蓄着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
③选好豆,是做一坛好酱的前提。电风扇吱呀吱呀地转动着,木盆里那些浸泡了一夜的黄豆,溜光水滑。这一天,天刚刚擦亮,年轻的母亲就坐在木盆边,弯下腰,右手的食指翻翻拣拣,将那些饱满的、匀净的好豆子投到另外一口盆里,则委屈地缩在角落的小碟子里,它们的诗和远方是母亲的菜园。日晒三竿时,她亲自将优质大豆集结完毕,满意地揉揉酸痛的腰,贴在她的后背上。
④“妈,差不多不就行了吗,一两个坏豆子没什么要紧。”光阴走似车,颇不耐烦。“好苗结好果,好豆做好酱,细节上马虎不得……”戴着老花镜的母亲将豆子放在手掌中,眯起眼继续一个一个地挑。箍着铁圈的木盆,眯着眼的母亲,濡湿的白色棉衫……恍如一梦。
⑤恍如一梦,站起身来。院内,绿荫一片,乍晴乍雨。“细节上马虎不得”,无意间成了我的座右铭,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⑥下酱,更是一项细活儿。竹丝簸箕里的黄豆已经改头换面,原本光滑的表面滋生了一层黄绿色的菌丝,需精挑细选几个新鲜的西瓜,将西瓜瓤去籽、揉碎后下酱。我主动承担了这活儿,想想就挺美!去着去着,大汗淋漓的我索性将西瓜瓤囫囵丢进坛子里。母亲敲敲我的脑门:“谁家的酱里愿意吃到西瓜籽呀,这一年都不舒心……”后面的话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又一次濡湿了白色棉衫,她固执地将西瓜籽一粒一粒剔出来。
⑦第二天,那口古朴的褐色圆坛就盛满了母亲亲手炮制的西瓜酱,悠然自得地坐在小院中央的竹凳上,一边沐浴着阳光,一边回忆着自己的峥嵘岁月。傍晚时分,母亲便会拿一个小竹耙在酱缸里划拉划拉,俗称“捣酱缸”,豆香味就泼泼洒洒地流淌在空气里,我趴在酱缸边一边咽口水
⑧装酱入瓶是母亲最开心的事,“敏,把这瓶送给对门钟爷爷,自家只留下两小瓶。就这样,在以后若干天的午饭或晚餐时,我都能骄傲地闻到我家独有的酱香。
⑨大学时读《尼山萨满》,我对那样的情节描述过:萨满法师去阴间寻魂求寿,每次遇到难关时,大酱也有伟大的“神力”,连鬼神都垂涎!于我,总有些味道拥有治愈心灵的神力。无论走多远、过去多少年,每逢彷徨无措、黯然神伤时,总会忆起小院里那丝丝缕缕的酱香,我依然可以笑,可以说,可以心无旁骛地和母亲一起做酱……
⑩“今天,我又能晒酱了……”
⑪最怀念:太阳初升,母亲虔诚地将褐色老酱坛搬出去;暮色降临,抑抻僵直的腰,又抱回了那口喝醉了太阳的酱坛。
⑫母亲的身影在金黄色的光影中摇曳着,蓦然间,月上柳梢头
(1)文章围绕“大酱”,写了哪几件事?
(2)根据提示,品析语言。
①做酱,让母亲那些个平淡的日常瞬间灿烂了起来。(理解加点词的含义)
②第二天,那口古朴的褐色圆坛就盛满了母亲亲手炮制的西瓜酱,悠然自得地坐在小院中央的竹凳上,一边沐浴着阳光,一边回忆着自己的峥嵘岁月。(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3)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⑨段划线句“总有些味道拥有治愈心灵的神力”的理解。
【答案】(1)①选豆:母亲精心挑选做酱用的豆子,仔细拣出饱满、匀净的好豆子,淘汰掉瘪的、丑的豆子。
②下酱:母亲精心准备下酱的材料,在“我”图省事把西瓜瓤囫囵丢进坛子里时,她固执地将西瓜籽一粒一粒剔出来,认真细致地下酱。
③捣酱缸:傍晚时分母亲用小竹耙在酱缸里划拉捣酱,酱缸散发着豆香味。
④装酱入瓶:母亲开心地把酱装瓶,送给邻居们,自家只留下两小瓶。
(2)①“灿烂”本指光彩鲜明耀眼,在这里形容做酱这件事让母亲平淡的日常生活变得生动、有光彩、充满乐趣。体现出母亲对做酱这件事的热爱以及做酱能给她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色彩和满足感。
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褐色圆坛”拟人化,赋予它“悠然自得”“沐浴着阳光”“回忆着自己的峥嵘岁月”等人的行为和状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酱坛在小院中放置的惬意模样,也侧面烘托出母亲做的西瓜酱承载着生活的韵味以及让人觉得美好、踏实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做的酱以及这种生活场景的喜爱之情。
(3)①做事认真、注重细节。在选豆时,母亲会仔细地将每一颗豆子都挑拣一遍,哪怕是一两个坏豆子也不放过,认为“吃进嘴的东西,细节上马虎不得”;在下酱时,对于西瓜籽也坚持一粒一粒剔出来,可见她对待做酱这件事一丝不苟,容不得丝毫马虎。
②勤劳辛苦。无论是选豆时弯腰拣豆子弄得后背被汗水濡湿,还是下酱时剔除西瓜籽忙得大汗淋漓,以及捣酱缸、装酱等诸多工序,都体现出母亲为做酱付出了很多辛苦的劳动,她不怕累,在做酱这件事上投入了很多精力,十分勤劳。
③热情大方、乐于分享。装酱入瓶后,母亲会把酱送给对门的钟爷爷、隔壁的大伯伯家等邻居,自家只留两小瓶,由此可以看出母亲是个热情、愿意把好东西分享给他人的人。
(4)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活中有些独特的味道承载着深厚的情感、美好的回忆以及温暖的亲情等,它能够在人们心灵受伤、情绪低落或者彷徨无措时给予慰藉、带来力量、平复内心。就像文中作者提到的大酱的味道,那是母亲亲手制作的,制作过程中饱含着母亲的认真、辛苦与对生活的热爱,这丝丝缕缕的酱香承载着作者儿时与母亲一起做酱的温馨回忆,以及母亲忙碌又快乐的身影所传递出的亲情。所以无论作者走到哪里、过去多少年,每当遇到困难、情绪不佳时,想起那酱香,就能从中获得心灵上的治愈,感受到温暖和力量,重新振作起来。
【解析】这篇文章通过“大酱”这一主题,生动描绘了传统手艺的细致过程与母亲的专注和细腻情感。文章不仅表现了制作酱的细节,还通过母亲对细节的严格把控与坚持,展示了深厚的家族情感和生活智慧。作者采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和温馨的场景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质朴而富有深情的生活美学,同时,酱香成为贯穿通篇的情感纽带,传递出对故乡与亲情的追忆和眷恋。
(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结合第③段“这一天,天刚刚擦亮,年轻的母亲就坐在木盆边,弯下腰,右手的食指翻翻拣拣,将那些饱满的、匀净的好豆子投到另外一口盆里,则委屈地缩在角落的小碟子里,它们的诗和远方是母亲的菜园”可知这是做酱的第一步,选豆。母亲精心挑选做酱用的豆子,仔细拣出饱满、匀净的好豆子,淘汰掉瘪的、丑的豆子;
结合第③段“下酱,更是一项细活儿。竹丝簸箕里的黄豆已经改头换面,原本光滑的表面滋生了一层黄绿色的菌丝,需精挑细选几个新鲜的西瓜,将西瓜瓤去籽、揉碎后下酱”“大汗淋漓的我索性将西瓜瓤囫囵丢进坛子里”“她固执地将西瓜籽一粒一粒剔出来”可知这是做大酱的第二步,下酱。母亲精心准备下酱的材料,在“我”图省事把西瓜瓤囫囵丢进坛子里时,她固执地将西瓜籽一粒一粒剔出来,认真细致地下酱;
结合第⑦段“傍晚时分,母亲便会拿一个小竹耙在酱缸里划拉划拉,俗称‘捣酱缸’,豆香味就泼泼洒洒地流淌在空气里,我趴在酱缸边一边咽口水”可知这是做大酱的第三步,捣酱缸。傍晚时分母亲用小竹耙在酱缸里划拉捣酱,酱缸散发着豆香味。
结合第⑧段“装酱入瓶是母亲最开心的事,‘敏,把这瓶送给对门钟爷爷,自家只留下两小瓶’”可知这是做大酱的第四步,装酱入瓶。母亲开心地把酱装瓶,送给邻居们,自家只留下两小瓶。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① “灿烂”常用来形容事物的光彩鲜明夺目,“灿烂”具体形象地表达了母亲因做大酱而从日常琐碎中获得了成就感和满足感,让她的生活变得特别而有意义、有光彩,充满乐趣,这一词语突出母亲对做大酱这件事的喜爱,以及做酱这件事让母亲的生活变得更加生动,有色彩,让母亲特别有满足感和自豪感,心情也更加愉悦。
②“悠然自得地坐在小院中央的竹凳上,一边沐浴着阳光,一边回忆着自己的峥嵘岁月”运用了拟人手法,“悠然自得地坐”“沐浴着阳光”“回忆着”将酱坛赋予了人的姿态和情感,形象地写出了酱坛在小院中的闲适的样子,让人心生美好和惬意之感,侧面烘托出母亲做的西瓜酱给生活带来的温馨踏实,抒发了作者对母亲做的西瓜酱的喜爱,突出作者对着这种生活的眷恋。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结合第④段“‘好苗结好果,好豆做好酱,细节上马虎不得……’戴着老花镜的母亲将豆子放在手掌中,眯起眼继续一个一个地挑”可知母亲在选豆时,会仔细地将每一颗豆子都挑拣一遍,哪怕是一两个坏豆子也不放过,认为“吃进嘴的东西,细节上马虎不得”,体现了母亲做事情认真仔细、注重细节;
结合第③段“日晒三竿时,她亲自将优质大豆集结完毕,满意地揉揉酸痛的腰,贴在她的后背上”第④段“箍着铁圈的木盆,眯着眼的母亲,濡湿的白色棉衫……恍如一梦”第⑥段“只记得,又一次濡湿了白色棉衫,她固执地将西瓜籽一粒一粒剔出来”等句可知母亲在做大酱的每一道工序都付出了很多辛苦,体现了母亲勤劳,任劳任怨;
结合第⑧段“装酱入瓶是母亲最开心的事,‘敏,把这瓶送给对门钟爷爷,自家只留下两小瓶’”可知母亲装酱入瓶后,母亲会把酱送给对门的钟爷爷、隔壁的大伯伯家等邻居,自家只留两小瓶,体现了母亲热情大方、乐于分享的品质。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第⑨段“于我,总有些味道拥有治愈心灵的神力。无论走多远、过去多少年,每逢彷徨无措、黯然神伤时,总会忆起小院里那丝丝缕缕的酱香,我依然可以笑,可以说,可以心无旁骛地和母亲一起做酱”可知本文中这种味道指的是母亲亲手制作的大酱的味道,它是一种寄托了情感和记忆的味道,能够唤起作者内心深处的怀念和温暖。在作者经历彷徨无助或心情低落时,这种味道像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抚慰心灵,唤起温馨的回忆,使人感到安心和平静。所以文中的大酱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文中反复回溯做酱的情景,做酱的过程充满了母亲的细心与坚持,当人生中遇到困惑或不安时,回忆起这种味道,就想到母亲的坚持与认真,就像回到温暖的港湾,能重拾笑容和继续前行的力量。这种酱香的味道具有了“治愈心灵的神力”,能够在作者感到迷茫或沮丧时提供内心的慰藉和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老师的情义
①我仍记得新班主任夏老师第一次进教室的时候,满教室飞翔的纸飞机与笑闹声都停了下来,整个教室刹那间变得鸦雀无声。他静静地立在教室的前门口,以一种“我就知道你们会很吃惊”的表情在微笑。
②他是个中年男子,大眼睛,高鼻梁,气质甚是明朗。只是,他没有左小腿,拄着单拐,拐杖在左膝位置有个横向的支托,让他截肢后的左腿能安安稳稳放在上面。
③他进门了,脚步声是“笃——咯,笃——咯”。他一开口就把大家逗乐了:“别的班主任都能像侦察兵一样悄悄潜伏,看自己班上的孩子是不是乖。我是不行的,五十米之外,你们就会知道那是我,我的脚步声会很隆重……”大家笑了起来,夏老师的幽默和坦诚,一下子打消了我们的忐忑心理。
④作为班主任,在带我们的3年里,夏老师向我们展示了无数技能:作诗、谱曲、弹吉他,甚至踢足球。
⑤放学后,班里的男生抽签分为两个小队,在球场上踢对抗赛,夏老师做裁判。他当然不可能飞快地跑来跑去,还要拄着拐杖避让孩子们的冲撞,在双方一连串眼花缭乱的过人动作中,判定谁犯规,这本事依旧了得。两边的男孩都调皮,不时起哄高喊:“裁判开球,夏老师,来一个!”夏老师不扭捏,也不推辞,夹紧左腋下的拐杖,找到重心,右脚猛射足球,而就在那一瞬间,他再往前跳开一小步,稳稳落地。欢呼声雷动,场上和场下都喝彩,就仿佛双方都赢了比赛。
⑥学校组织秋游,别班的老师在耳提面命“要注意安全,要仔细观察,想着回去如何写作文”,夏老师却带着我们野炊。从辨明风向、堆石砌灶开始,教我们如何一步步在野外烤肉串和煮饺子。同学们带来了饺子馅和饺子皮,老师带来了两个巨大的竹匾。他将拐杖横过来,席地而坐,包了全班一半的饺子。他包的饺子一个个胖鼓鼓、神气活现地站着,而我们学着包的饺子,都扁塌塌地卧着。夏老师一锅又一锅地下饺子,先给那些拾柴火、拎泉水的孩子盛上。他最后吃饺子的时候,我们包的那些塌扁饺子,都在锅里化成了面片汤。夏老师也毫无怨言,吃得很香:“我第一次包饺子,水平与你们差不多。谁的手艺不是从无到有的?”
⑦我们的学校位于南京明城墙的脚下,每年暑假一过,操场上的草都长得有半人高。于是,开学后的第一次劳动就是在操场上拔草。夏老师拄着拐杖与我们一起拔。就在大家喘着粗气,叫嚷着又被草丛里的蚊子叮咬,胡乱拭去额头上的汗水时,忽听夏老师喊了一声:“看,晚霞!休息一刻钟,我们吹吹风,抬头欣赏下西边的太阳。”我们顺着他的指引看去,在操场尽头,下坠的夕阳已经颤悠悠地被明城墙托住了,城墙上的瓦松与芦苇被金橙色的光影镀亮,而在西边的天空上,玫瑰色、金橙色与深紫色的晚霞,像狭长的河流一样铺陈着。这一刻钟里,西边的晚霞瞬息万变,像光影变幻的魔术。夏老师拄着拐杖,淡淡地说:“很多年以后,你们会忘了大部分从学校里学得的知识,可是,你们会记得今天,记得手上磨出的血泡,记得拔出来的草被晒干的香味,记得咱们一起看晚霞的这一刻。我们都要记得生活中不仅有苦恼,有磨砺,也有幸福的奖赏。千万别错过了这些奖赏。”
⑧夏老师坦白地告诉我们他当年找工作的坎坷。这名多才多艺却缺失了半条腿的师范大学毕业生,令许多学校的领导左右为难。最后,是我们学校的老校长一锤定音。老校长说:“录用他,不是为了同情他,而是他值得这份尊敬。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苦恼—一长得胖,长得瘦,长得矮,脸上有痘痘,变声比人家慢,学习成绩不稳定……可是,如果他们每天可以看到小夏老师这样乐观而有情有义地活着,视挫折和嘲弄如无物,能笔直地依照自己的目标成长,这比讲多少大道理都管用!”
⑨夏老师满怀感激地追忆这一切,他记得老校长千方百计省出经费,在他入职前将教学楼通往宿舍楼的碎石小径,铺成平整的青砖路,并给他定制了一副特制的单拐。
⑩夏老师带着我们体验学习与生活的乐趣,感受少年的忧伤与幸福。他说:“我只是将老校长给我的情义,传递给你们。希望你们长大后,也能把这份情义,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作者:明前茶摘自《品读》有删改。)
11.根据提示,补全文中所写夏老师的事例。
初识夏老师,同学们被逗乐→(1) →(2) →(3) →夏老师追忆往事让我们明白情义
12.请根据提示,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夏老师不扭捏,也不推辞,夹紧左腋下的拐杖,找到重心,右脚猛射足球,而就在那一瞬间,他再往前跳开一小步,稳稳落地。(赏析加点字)
(2)他包的饺子一个个胖鼓鼓,神气活现地站着,而我们包的饺子,都扁塌塌地卧着。(赏析修辞手法)
13.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14.与“其他班的”老师相比,“我们”为什么更喜欢夏老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1. 夏老师在足球赛场上赢得全场喝彩 夏老师带我们野炊时教我们生活的技能 夏老师带我们劳动时引导我们欣赏晚霞 12.(1)“夹紧”“猛射”“跳”三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夏老师踢球动作的流畅、熟练、精准,突出了夏老师非比寻常的技能,写出了我们看到了夏老师的表现后的惊叹。
(2)“神气活现地站着”“都扁塌塌地卧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饺子人的神态、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夏老师包的饺子和“我们”包的饺子不一样,他包的饺子更饱满,表现了夏老师的勤劳能干,我对夏老师的钦佩。 13.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与赞美之情;深化主旨(篇末点题),希望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义代代传递;照应题目,使结构更完整: 14.①夏老师幽默风趣,性格乐观。第一次见面,就用风趣的话语破除了我们内心的忐忑,拉进了和我们的距离。②他眼光长远、教育有方。秋游时教我们烤肉串、包饺子,注重培养我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乐观的心态。③他言传身教,善于启发。与我们一起拔草、欣赏晚霞,教会我们如何面对困难,把生活中的磨砺变成财富。④他懂得感恩、有爱心。他把老校长对自己的信任和爱心奉献给我们,传递给我们。
【解析】这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老师作为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的独特风格和情感深度。夏老师的幽默与坦诚、他丰富的才能、对生活乐趣的传递以及对生活困境的乐观态度,均让学生们受益匪浅。通过多处生动的人物刻画和场景描写,尤其是在如秋游野炊和球场上的活动中,展现了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指导,树立了他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同时,通过提及他的过去和老校长对他的支持,深化了主题,突出了情义和成长互助的重要性。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根据第⑤段“放学后,班里的男生抽签分为两个小队,在球场上踢对抗赛,夏老师做裁判……两边的男孩都调皮,不时起哄高喊:‘裁判开球,夏老师,来一个!’夏老师不扭捏,也不推辞,夹紧左腋下的拐杖,找到重心,右脚猛射足球,而就在那一瞬间,他再往前跳开一小步,稳稳落地。欢呼声雷动,场上和场下都喝彩,就仿佛双方都赢了比赛”可知,先讲足球赛及夏老师裁判身份,重点描述他开球动作,他虽行动不便却积极参与,精彩表现赢得喝彩,展现其活力与乐观。据此可概括为:夏老师在足球赛场上赢得全场喝彩。
第二空:根据第⑥段“学校组织秋游,别班的老师在耳提面命‘要注意安全,要仔细观察,想着回去如何写作文’,夏老师却带着我们野炊。从辨明风向、堆石砌灶开始,教我们如何一步步在野外烤肉串和煮饺子……夏老师也毫无怨言,吃得很香:‘我第一次包饺子,水平与你们差不多。谁的手艺不是从无到有的’”可知,对比别班老师做法突出夏老师带野炊,接着讲述野炊中他教技能、包饺子、盛饺子等细节,还有对饺子情况的描述及他的态度,体现其注重生活能力培养与随和包容。据此可概括为:夏老师带我们野炊时教我们生活的技能。
第三空:根据第⑦段“我们的学校位于南京明城墙的脚下,每年暑假一过,操场上的草都长得有半人高。于是,开学后的第一次劳动就是在操场上拔草……你们会记得今天,记得手上磨出的血泡,记得拔出来的草被晒干的香味,记得咱们一起看晚霞的这一刻。我们都要记得生活中不仅有苦恼,有磨砺,也有幸福的奖赏。千万别错过了这些奖赏’”可知,先说明劳动背景是操场拔草,再讲夏老师引导看晚霞及晚霞景色,最后是他的话语,体现他善于引导我们感悟生活。据此可概括为:夏老师带我们劳动时引导我们欣赏晚霞。
1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第⑤段“夏老师不扭捏,也不推辞,夹紧左腋下的拐杖,找到重心,右脚猛射足球,而就在那一瞬间,他再往前跳开一小步,稳稳落地”,“夹紧”“猛射”“跳”这几个动词,依次展现了夏老师踢球时连贯的动作过程。“夹紧”说明他先紧紧夹住拐杖来稳住身体,做好准备;“猛射”体现出他用力踢球,动作很有力量感;“跳”则是在踢完球后,身体顺势做出的平衡调整动作,整个过程一气呵成。通过这些动词,能生动地让我们看到夏老师踢球时动作不仅流畅,还很熟练、精准,就好像他完全不受身体残疾影响一样,由此突出了他有着非比寻常的踢球技能。而我们看到他这样精彩的表现,自然会觉得很惊叹,所以也从侧面写出了我们当时那种意外又佩服的心情。
第⑥段“他包的饺子一个个胖鼓鼓,神气活现地站着,而我们包的饺子,都扁塌塌地卧着”,“神气活现地站着”“扁塌塌地卧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饺子当作人来写,给饺子赋予了像人站着、卧着这样的动作,还有神气活现的神态,让饺子好像有了生命一样。用这样拟人的写法,很形象地对比出夏老师包的饺子和我们包的饺子的不同状态。他包的饺子是“胖鼓鼓”“神气活现地站着”,看着就饱满好看;我们包的饺子却是“扁塌塌地卧着”,不太美观。从这儿能看出夏老师包饺子的水平高,体现出他很勤劳能干。而且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我”对夏老师的钦佩之情。
13.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尾段中“夏老师带着我们体验学习与生活的乐趣,感受少年的忧伤与幸福”这句话简要回顾了夏老师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所给予的各种经历和情感体验,涵盖了前文提到的足球赛、野炊、看晚霞等活动,对文章前面所叙述的内容进行了概括性总结,让读者对夏老师与学生间的故事有一个整体的回顾与梳理。
“他说:‘我只是将老校长给我的情义,传递给你们。希望你们长大后,也能把这份情义,传递给自己的’”,此句直接点明了文章围绕“情义”展开,表明夏老师的行为核心是传递情义,使读者清晰地认识到文章主旨是关于情义在不同代际间的传承,让读者明确文章重点所在。
从夏老师传递情义以及对学生的期望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夏老师的感激。夏老师身体不便却积极给予学生诸多教导与美好经历,作者通过记录夏老师的话语,流露出对这样一位老师的赞美之情,如通过“带着我们体验……”等表述,体现出夏老师对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从而表达出作者内心对老师的敬重与感恩。
再次强调“情义”以及传递情义给下一代的期望,将文章主旨从夏老师个人的情义传递行为,升华到普遍意义上人与人之间美好情义代代相传的高度,使读者对“情义”这一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入、全面,让读者深刻认识到这种情感传承的重要性与深远意义,起到了深化主旨的作用,并且在结尾再次突出“情义”,做到了篇末点题。
因为题目是《夏老师的情义》,而最后一段中反复提及“情义”以及夏老师对情义传递的阐述,与题目紧密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完整,强化了文章题目与内容之间的联系,让读者在阅读结尾时能迅速联想到题目,也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整体内容与主题的印象。
1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第③段“别的班主任都能像侦察兵一样悄悄潜伏,看自己班上的孩子是不是乖。我是不行的,五十米之外,你们就会知道那是我,我的脚步声会很隆重……”可知,他用这样幽默自嘲的话语,把自己因拄拐而产生的特殊脚步声调侃了一番,让原本因新班主任到来而忐忑不安的我们瞬间放松并笑了起来,成功地拉近了与我们的距离,使我们对他产生了亲近感。据此可概括为:幽默风趣,性格乐观。
根据第⑥段“别班的老师在耳提面命‘要注意安全,要仔细观察,想着回去如何写作文’,夏老师却带着我们野炊。从辨明风向、堆石砌灶开始,教我们如何一步步在野外烤肉串和煮饺子”可知,他没有像其他班老师那样只注重传统的安全和学习任务,而是着眼于培养我们在野外生存的生活自理能力,让我们学会实际的生活技能,这种独特且长远的教育方式,让我们能在实践中收获更多,所以我们更喜欢他。据此可概括为:眼光长远、教育有方。
根据第⑦段“夏老师喊了一声‘看,晚霞!休息一刻钟,我们吹吹风,抬头欣赏下西边的太阳’”可知,在大家辛苦劳动之际,他引导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让我们明白生活不只有辛苦的磨砺,还有幸福的瞬间值得去留意和珍惜。他通过自身的行为和言语,教会我们如何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把困难转化为生活的财富,这是其他班老师所没有给予的独特教育,因此我们更倾向于他。据此可概括为:言传身教,善于启发。
根据第⑩段“他说‘我只是将老校长给我的情义,传递给你们。希望你们长大后,也能把这份情义,传递给自己的孩子’”可知,他深知感恩的重要性,并将老校长给予他的信任和爱心毫无保留地传递给我们,让我们在他的关爱与教导下成长,这种充满爱心与感恩之心的品质,使我们对他倍感喜爱与尊敬。据此可概括为:懂得感恩、有爱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黄昏
丁立梅
①城里是没有黄昏的。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
②乡下的黄昏,却是辽阔的,博大的。它在旷野上坐着;它在人家的房屋顶上坐着;它在鸟的翅膀上坐着;它在人的肩上坐着;它在树上、花上、草上坐着,直到夜来叩门。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
③选一处河堤,坐下吧。河堤上,是大片欲黄未黄的草。它们是有眼睛的,它们的眼睛,是麦秸色的,散发出可亲的光。它们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这是草的暮年,慈祥得如老人一样。你把手伸过去,它们摩挲着你的掌心,一下,一下,轻轻地。像多年前,亲爱的老祖母。你疲惫奔波的心,突然止息。
④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这个时候,庄稼收割了,繁华落尽,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你很想知道田野在想什么,得到与失去,热闹与寥落,这巨大的落差,该如何均衡?田野不说话,它安静在它的安静里。岁月枯荣,此消彼长,焉有得?焉有失?不远处,种子们正整装待发,新的一轮蓬勃,将在土地上重新衍生。
⑤星星点点的白,点缀在褐色的棉枝上,这是秋天最后的花朵。捡拾棉花的手,不用那么急了。女人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花,这会儿,她终于可以做到从容不迫,稻谷都进了仓,农活不那么紧了。她细细捡拾棉花,一朵一朵的白,落入她手里。黄昏下,她的剪影,就像一幅画。
⑥你的眼睛,久久落在那些白上面,你想起童年,想起棉袄、棉鞋和棉被。大朵大朵的白,摊在屋门前的篾席上晒。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玩着玩着,会睡着了,睡出一身汗来——棉花太暖和了啊。
⑦最开心的事是,冬夜的灯下,母亲把积下的棉花搬出来,在灯下捻去里面的籽儿。你也跟在后面捻,知道有新棉鞋新棉袄可穿,心先温暖起来。那时,你的世界就那么大,那时,一个世界的幸福,都可以被棉花填得满满的。
⑧人生因简单因单纯,更容易得到快乐。你有些惆怅,因为,现在的你,离简单离单纯,越来越远了。
⑨竟然还见到老黄牛。不多见了啊。人和牛,都老了。他们在河堤上,慢慢走。身上披着黄昏的影子。人的嘴里哼着“呦喝”“呦喝”——歌声单调,却闪闪发光。牛低着头,不知是在倾听,还是在沉思。你想,到底牛是人的伙伴,还是人是牛的伙伴?——相依为命,应该是尘世间最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吧。
⑩鸟叫声在村庄那边,密密稠稠,是归巢前互道晚安呢。村庄在田野尽头,一排排,被黄昏镀上一层绚丽的橙色,像披了锦。炊烟升起来了,你家的,我家的,在空中热烈相拥,久久缠绵。还是村庄好,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设防。
⑪突然听得有母亲的声音在叫:“小雨,快回家吃晚饭啦——”你忍不住笑,原来不管哪个年代,都有贪玩的孩子。
⑫周遭的色彩,渐渐变浓变深。身下的土地,渐渐凉了,你也该走了。再贪恋地望一眼这秋天的夕阳,它一圈一圈小下去,小下去,像一只红透的西红柿,可以摘下来,炒了吃。
(有删改)
15.本文按照空间顺序写景,请结合③—⑧内容填表格
16.说说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
17.文中主要描写的是乡下的黄昏,为什么第一段还要写城市的黄昏?
18.按要求揣摩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再贪恋地望一眼这秋天的夕阳,它一圈一圈小下去,小下去,像一只红透的西红柿,可以摘下来,炒了吃。(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答案】15.(1)欲黄未黄、轻柔 (2)田野 (3)孕育希望 (4)白色 16.由眼前的棉花联想到小时候童年时在棉花地里嬉戏的乐趣和在棉花上睡觉感受到的温暖。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眼前女人手中棉花的白,引出下文母亲会给我们做新棉鞋新棉袄,我们感到温暖和幸福。 17.对比,将第一段写城市生活节奏快速与乡村生活的宁静悠然对比。突出乡村黄昏的安详与丰满。 18.反复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连用两个“小下去”,将夕阳比作红透的西红柿,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夕阳逐渐沉落的场景。表达了我对夕美好瞬间的留恋之情。
【解析】本文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黄昏时乡村的安详与美好。通过乡村与城市黄昏的对比,展现了乡村自然环境的宁静与生活的简单,并唤起了对童年温暖回忆的追思,强调简单与单纯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作者运用多重感官体验和乡土意象,将一种深沉的怀旧与温情巧妙融入乡村场景中,唤起读者对岁月静好的向往与珍惜。
1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第一空,已知信息“地点:河堤上”“景物:秋草”“安抚心灵、消除疲惫”对应第③段,根据第③段“河堤上,是大片欲黄未黄的草”可提炼:欲黄未黄、轻柔;
第二空,已知信息“地点:河堤往下看”“特点:沉寂(安静)”对应第④段,根据第④段“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 可知,此处的景物是:田野。
第三空,根据第④段“岁月枯荣,此消彼长,焉有得?焉有失?不远处,种子们正整装待发,新的一轮蓬勃,将在土地上重新衍生” 可知,田野虽暂时沉寂,但有着种子整装待发,即将迎来新的蓬勃,所以给人的感受是孕育着希望。故填:孕育希望 。
第四空,已知信息“地点:河堤往下看”“景物:棉花”“快乐幸福”对应第⑤至⑦段,根据第⑤段“星星点点的白,点缀在褐色的棉枝上”“她细细捡拾棉花,一朵一朵的白”可知,棉花的特点是:白色。
16.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
从内容方面来看:根据第⑥段“你的眼睛,久久落在那些白上面,你想起童年,想起棉袄、棉鞋和棉被。大朵大朵的白,摊在屋门前的篾席上晒。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玩着玩着,会睡着了,睡出一身汗来——棉花太暖和了啊”可知,这段内容由眼前女人手中棉花的洁白,触发了对童年在棉花上玩耍以及感受到棉花温暖的回忆。写出棉花在作者心中的特殊意义以及对童年简单快乐的怀念。
从结构方面来看:此段承接上文第⑤段中“星星点点的白,点缀在褐色的棉枝上,这是秋天最后的花朵。捡拾棉花的手,不用那么急了。女人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花,这会儿,她终于可以做到从容不迫”,由女人手中棉花的白自然地引出作者对童年棉花的回忆。同时,又为下文第⑦段“最开心的事是,冬夜的灯下,母亲把积下的棉花搬出来,在灯下捻去里面的籽儿。你也跟在后面捻,知道有新棉鞋新棉袄可穿,心先温暖起来”做铺垫,引出母亲与棉花相关的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温暖和幸福感受,使文章前后内容衔接紧密,过渡自然流畅。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7.本题考查首段作用分析。
根据第①段“城里是没有黄昏的。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可知,城市里黄昏被街道亮起的灯早早掩盖,体现出城市生活节奏之快,没给黄昏留下空间。再根据第②段“乡下的黄昏,却是辽阔的,博大的……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可知,乡下黄昏有着辽阔、博大且安详与丰满的特点。文章这样写是运用对比手法,把城市生活节奏快速与乡村生活的宁静悠然进行对照,进而突出乡村黄昏所具有的安详与丰满的独特韵味。
18.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的表达效果。
根据“像一只红透的西红柿,可以摘下来,炒了吃”可知,将秋天的夕阳比作西红柿,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描绘出夕阳在沉落过程中颜色红亮的样子,十分生动地展现出夕阳逐渐沉落的场景。“小下去,小下去”运用反复修辞,着重强调了夕阳逐渐变小的状态,增强了语句的节奏感。同时从“贪恋地望一眼”能看出作者对这美好瞬间的不舍,表达了作者对夕阳以及这秋天黄昏美好景象的留恋之情。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太行山魂
徐建英
①杨茂林做梦了,醒来后好一阵都恍恍惚惚的。
②天气预报说,近日有雪。杨茂林听完后,当时嘟囔着骂了一句:什么乱七八糟的,三月的天,还下雪!
③三月的天还下雪,对他来说真的是乱七八糟的大事儿。
④他的大事儿在太行山下,在托梦沟里,从沟口到沟底,全是他的宝贝——那弯弯曲曲的十几里,一边是娇俏俏的白,一边是羞答答的绿,连花苞也不愿落后,隔天见能胖上一圈,看一眼都欢喜极了。伴随着这份欢喜的还有一份想念,一份挥不去的想念,越来越浓的想念。此刻杨茂林抬头看看阴沉的天,又开始不安起来。
⑤以前的托梦沟是啥地方,太行山下谁人不知啊!山有万亩,都是荒岗。除了大块大块的片麻岩,就是成堆成堆的乱石岗,石缝里偶然掺和的土坷垃,夹的都是石灰层,藏不了水,扎不了根,种什么烧死什么。
⑥那个叫李保国的农大教授来了,他说,种核桃吧,薄皮的大核桃!
⑦托梦沟的人就笑:这教授,是读书读呆了吧,祖祖辈辈杂毛都不长的石头山,能种核桃树?做梦去吧!
⑧做梦呢!杨茂林也这么认为。
⑨在李教授的游说下,更多的村民还是半信半疑。但有的村民动了心,穷了祖祖辈辈的托梦沟,有点梦真比没梦强。
⑩那片麻岩山被爆成了一条条的沟梯,别处集来了土。有墒,山能蓄水了,可种下的核桃,还是枯死了。托梦沟的人爆坡蓄水,几经辛苦,半截梦随着栽了又死的苗,碎了。
⑪李教授又来了。他说,种植的方法不对,传统踩踏栽培后再浇水的方式,得改。改!他亲自动手,培育了42棵核桃苗,为便于分辨、记录,每棵苗,他都吊上了一张特别的扑克牌。
⑫光阴流逝,42棵核桃苗变成了无数的核桃树,万亩荒岗真变成了万亩核桃林。每到秋季,满坡满树披着绿,果宝宝摘下,剥去皮,“咔嚓”一捏,掰开的都是清香,掰开的都是一车车的生计。
⑬怎么感谢呢?给钱,人家李教授不要;送礼,也不收。人家还说了,我最骄傲的就是让自己变成了农民,再让农民变成我。那就再仔细想想如何感谢吧,可人家却走了!
⑭天更阴沉了,像一口倒扣的大锅盖在托梦沟上,盖在杨茂林的心口上。核桃园的花正开,一串串绿色的小花,随着雪粒儿的飘扬,一朵朵愁眉苦脸,瑟瑟在叶子间,瑟瑟得他的心很痛很痛。
⑮怎么能不痛呢?日子才好几年,现下核桃正壮年,正在盛花期,再这么冷下去,冻害会影响授粉,导致减产,托梦沟又剩噩梦了。
⑯对策不是没想过,旧衣服旧被单搬去了果园,可几万亩的果园呢!杯水车薪。作为负责人,杨茂林不敢合眼,也合不了。但在刚刚,他居然做梦了。迷糊中醒来后,他失声高喊:李老师!摸过贴在胸口的手机,摁出那串熟悉的电话号码,“嘟”的一响,蓦然醒了。杨茂林鼻子一酸,挂了电话。
⑰揉揉凌乱的头发,杨茂林努力让自己镇静,让自己清醒。梦如此真实,太过真实了。还有那熟悉的声音,他流着泪一遍又一遍地回忆,之后猛拍后脑勺,拨通了林场的电话,匆匆吩咐后走向外面的柴屋。
⑱果园浓浓的烟雾在白雪中升起,十几里弯弯曲曲的托梦沟像立在虚无缥缈的仙境中。
⑲杨茂林的手机急促地响了,屏幕上的来电显示上跳跃着“李保国教授”。他一怔,电话里一个熟悉的女音急急响起:小杨,刚看到李老师的手机上有你来电,只一声。我查了天气预报,你那边的气温越来越低,得加紧给核桃园加温!
⑳谢谢郭老师,果园都熏上烟了,温度慢慢在升。
㉑电话那边的声音溢着惊喜:太好了,太及时了!小杨,你也成农林专家了!
㉒握着手机,杨茂林哽咽了:师母,就在刚刚,我梦见李老师了,他……他在我梦里说,小杨,快,上园子里熏烟,每坡每梯每行都点上柴草……
㉓电话那端的人,沉默了。
㉔沉默过后,一声长叹传来:你们的李老师,把根扎在太行山,太深,太深了!
(有删改)
19.请梳理文中托梦沟人对李教授的情感变化过程,补全下面空缺处。
( )——半信半疑——( )——怀念
20.请从描写角度赏析选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子。
21.选文中第⑭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核桃园的花正开,一串串绿色的小花,随着雪粒儿的飘扬,一朵朵愁眉苦脸,瑟瑟在叶子间,瑟瑟得他的心很痛很痛。
22.“梦”在文中多次出现,有哪些用意?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19. 嘲笑 感谢 20.运用环境描写。展现种树之前山上荒芜的景象,与后文种树后生机勃勃的景象形成对比,突出了李保国教授所做贡献之大。 2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雪粒儿中的核桃花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在恶劣天气下,核桃花受灾的景象,表现了杨茂林难过、郁闷的心情。 22.①文章自始至终围绕做梦和梦想来写,“梦”是文章的线索;②杨茂林在核桃将受冻害时梦到李教授指导,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梦”也是李教授、杨茂林和村民的梦想,反复出现,有助于彰显主题。
【解析】《太行山魂》通过杨茂林与李保国教授在托梦沟种植核桃的故事,揭示了土地改良与乡村振兴的主题。文章描绘了杨茂林从怀疑到信任再到怀念的情感转变,展现了李教授无私奉献、扎根土地的伟大精神。作品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增强了情感的真实感,使读者感受到科技改变生活的力量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呼唤对传承者的敬意。
19.本题考查文章梳理与概括。
要求梳理文中托梦沟人对李教授的情感变化过程。
第一空:结合第⑦段“托梦沟的人就笑:这教授,是读书读呆了吧,祖祖辈辈杂毛都不长的石头山,能种核桃树?做梦去吧”可知,托梦沟的人对李保国教授种核桃的建议感到可笑,可概括为“嘲笑”。
“半信半疑”对应第⑨段。
第二空:结合第⑫段“光阴流逝,42棵核桃苗变成了无数的核桃树,万亩荒岗真变成了万亩核桃林。每到秋季,满坡满树披着绿,果宝宝摘下,剥去皮,‘咔嚓’一捏,掰开的都是清香,掰开的都是一车车的生计”、第⑬段“怎么感谢呢”可知,托梦沟的人种植核桃致富,对李教授满怀感激之情,可概括为“感谢”。
“怀念”对应第⑯段至结尾。
20.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要求从描写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前的托梦沟是啥地方,太行山下谁人不知啊!山有万亩,都是荒岗。除了大块大块的片麻岩,就是成堆成堆的乱石岗,石缝里偶然掺和的土坷垃,夹的都是石灰层,藏不了水,扎不了根,种什么烧死什么”。
这段文字是对托梦沟地形土质的描写,属于自然环境描写。
“山有万亩,都是荒岗”“石缝里偶然掺和的土坷垃,夹的都是石灰层,藏不了水,扎不了根,种什么烧死什么”具体生动地展现了托梦沟的自然环境条件艰苦、土地贫瘠,无法进行农业生产的现状。这种描写为托梦沟当时的困境设立了背景,也为后面李保国教授的出现以及他对当地的改变奠定了基础,增强了读者对当地农民无奈与绝望的理解与同情。
结合第⑫段“万亩荒岗真变成了万亩核桃林。每到秋季,满坡满树披着绿,果宝宝摘下,剥去皮,‘咔嚓’一捏,掰开的都是清香,掰开的都是一车车的生计”可知,第⑤段的环境描写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万亩荒岗变成了生机勃勃的万亩高产核桃林,突出了李保国教授的贡献之大。
21.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修辞手法和作用。
第⑭段画线句子“核桃园的花正开,一串串绿色的小花,随着雪粒儿的飘扬,一朵朵愁眉苦脸,瑟瑟在叶子间,瑟瑟得他的心很痛很痛”,是对三月下雪时核桃花和杨茂林心情的描写。
用“愁眉苦脸”和“瑟瑟在叶子间”来描写核桃花,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核桃花“随着雪粒儿的飘扬”,在寒冷之下愁眉苦脸、颤抖不安的景象。这种拟人的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下雪对核桃扬花授粉产生的不利影响。结合“瑟瑟得他的心很痛很痛”可以看出,这个句子还表达了杨茂林对核桃受灾的难过、心疼的心情。通过花朵的“愁”和“瑟瑟”,读者可以感受到自然环境对果园带来的危机感及对果农心理的深刻影响。
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①段“杨茂林做梦了,醒来后好一阵都恍恍惚惚的”、第⑦段“托梦沟的人就笑:这教授,是读书读呆了吧,祖祖辈辈杂毛都不长的石头山,能种核桃树?做梦去吧”、第⑧段“做梦呢!杨茂林也这么认为”、第⑯段“杨茂林不敢合眼,也合不了。但在刚刚,他居然做梦了。迷糊中醒来后,他失声高喊:李老师!摸过贴在胸口的手机,摁出那串熟悉的电话号码”可知,本文自始至终围绕杨茂林的做梦、李保国教授和村民的梦想来写,因此“梦”是文章的线索;
结合第⑯段“杨茂林不敢合眼,也合不了。但在刚刚,他居然做梦了。迷糊中醒来后,他失声高喊:李老师!摸过贴在胸口的手机,摁出那串熟悉的电话号码”、第⑰段“揉揉凌乱的头发,杨茂林努力让自己镇静,让自己清醒。梦如此真实,太过真实了。还有那熟悉的声音,他流着泪一遍又一遍地回忆,之后猛拍后脑勺,拨通了林场的电话,匆匆吩咐后走向外面的柴屋”可知,面对三月下雪,核桃受冻的灾害,杨茂林在梦中得到李教授指导,用点燃柴草给核桃园熏烟升温的方法解决这一灾害。“梦”在关键时刻给予杨茂林灵感,通过梦境实现李教授对村民的指引与关心,即使在人离世后,李教授的影响仍在潜意识中引导着大家。可知“梦”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结合第⑦段“托梦沟的人就笑:这教授,是读书读呆了吧,祖祖辈辈杂毛都不长的石头山,能种核桃树?做梦去吧”、第⑧段“做梦呢!杨茂林也这么认为”、第⑫段“万亩荒岗真变成了万亩核桃林”可知,“梦”还是李教授、杨茂林和村民的的致富梦想。最初,托梦沟的人把李教授提出的核桃梦视为不现实的梦想,随着核桃林的成功种植丰收,这个梦想变为现实,成为他们生活的依托。“梦”的实现象征着希望的诞生和生活的改变,“梦”反复出现,有助于彰显文章的主题。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徐光惠
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地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沐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间,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澄澄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的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
⑦“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⑧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有删改)
2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以下表格。
24.选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
25.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⑤段画线句。
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的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
26.怎样理解第⑧段画线句“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的含意?
27.有人认为,当时的作者还是个孩子,只不过偷摘了两个橘子,父亲小题大做了。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和感悟。
【链接材料】
一个孩子随父母到亲戚家做客,在往亲戚家女儿的钢琴上倒水被发现之后,孩子父母以“小孩子不懂事”“他只是个孩子”“帮忙洗钢琴”等理由推卸责任。女孩的妈妈也劝女儿“都是亲戚,也不好撕破脸”。最后女孩忍了,对熊孩子说:“做得好,谢谢你帮我洗钢琴。”没过几个月,这孩子随父母逛街时,把水倒在了60多万的钢琴上,老板报警处理了。
【答案】23.(1)感动(2)橘子成熟时(3)路过橘林,偷摘橘子 24.(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挤挤挨挨”“肆意”等词赋予了橘子花以人的动作和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蕊多而密集、可爱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橘子花蕊比成可爱的小精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蕊调皮可爱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示例三)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挤挤挨挨”“肆意”等词赋予了橘子花以人的动作和情态,把橘子花蕊比成可爱的小精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蕊多而密集、调皮可爱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5.(示例)运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环顾”“使了个眼色”“迅速摘下”“飞也似的逃离”等动作和“心怦怦乱跳”的心理,形象地写出了“我”和同伴偷橘子时动作迅速,以及怕被人发现的紧张心理。 26.对于“我”来说,橘子花的香味使“我”想起了父亲的教导,它一直留在“我”的心中,影响着“我”;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意思对即可) 27.文中的父亲并没有小题大做。偷摘橘子是小事,但其中隐含的品质问题却是大事,父亲由小事来教育子女堂堂正正做人,给孩子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链接材料中的父母在孩子犯错误时,不仅不及时纠正,还纵容包庇,让孩子在溺爱中丧失了正确的是非观。青少年时期正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父母正确严格地教育好孩子,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疼爱和负责。(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篇文章以童年回忆与现实感受交织的方式,叙述了“我”与橘子树的深厚情感。作者通过描绘橘林的自然景色、小伙伴间的嬉戏、家庭的欢喜与父亲的谆谆教诲,刻画出一个充满温馨与教益的成长故事。通过“橘子花开”的意象,不仅展现了生命中的美好瞬间,更象征了父亲给予的道德教诲,恒久地影响“我”的人生。文章语言生动,情感自然流露,蕴含哲理,引人深思。
23.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
(1)根据题干“时间”是“周日的清晨”和“情节”是“前往郊外南山,发现橘林,嗅到淡淡余香”的提示,找到第②段“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可知,“我”此时内心的心情是:感动;
(2)根据题干“情节”是“帮父母采摘橘子,分享收获的喜悦”和“‘我’的心理”是“高兴”的提示,找到第④段“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可知“时间”是:橘子成熟时;
(3)根据题干“时间”是“一次放学回家”和“‘我’的心理”是“心怦怦乱跳”的提示,找到第⑤段“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留下几瓣放书包里”可将“情节”概括为:路过橘林,偷摘橘子。
24.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修辞手法和作用。
②段中,“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从修辞的角度来看,“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橘子花比作小精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橘子花在枝头绽放时的美好情景,表达出对橘子花的喜爱之情;
这一句也可以是拟人的修辞,“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是把橘子花蕊拟人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橘子花的调皮可爱,也暗示了花蕊的小巧玲珑,从侧面反映出花蕊的多而密集,流露出作者对橘子花的花蕊深深的喜爱之情。
根据以上分析,从比喻或拟人的角度,或二者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25.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要求从描写的角度赏析。⑤段“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的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从描写的角度来看,“环顾”“使了个眼色”“迅速摘下”“飞也似的逃离”都是动作描写,“心怦怦乱跳”是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和同伴偷橘子时的情景,表现了“我”们偷橘子动作的迅速,以及害怕被人发现时的紧张心理。这种描写方式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我”和同伴在偷摘橘子时的紧张氛围和激动心情,增强了情节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26.本题考查重要语句理解。
文章⑧段“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一句,说橘子花开了,但不是开在树上,而是开在作者的心里。从文章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可知,这里说的开在心上,是说“我”永远不会忘记父亲对“我”的教育;
结合第⑦段“‘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可知,因为偷橘子的事情,父亲对“我”的教导让“我”铭记一生,一直在影响着“我”,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27.本题考查阅读拓展。
文中提到作者的父亲因为作者偷摘了两个橘子而严厉地教育他,有人认为父亲小题大做了,结合链接材料谈谈自己的看发与感悟。本题为开放题,理由充分,言之有理即可。
链接材料中,一个孩子到亲戚家做客,往亲戚家钢琴上倒水,父母没有及时教育,还以“小孩子不懂事”为由来开脱,亲戚迫于情分没有比较,后来这孩子跟父母逛街时,把水倒在了别人60多万的钢琴上,老板报警处理了。这一事件告诉我们,孩子犯错误,不能纵容,要及时纠正,不然容易酿成大错。
文中的父亲,没有认为偷两个橘子是小事,而是认真地教育了孩子,教育子女做人要堂堂正正的,这才是正确的价值观,严格在品行上教育子女才是真正为孩子着想,是真的爱孩子。所以,文中父亲并非小题大做,而是告诉孩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做人的道理,这也是令作者最难忘的,能够受益终生的。
对于文中的父亲,他的教育方式被质疑是否小题大做。但实际上,父亲的教育方式体现了对孩子品质教育的重视,他通过一个小事来引导孩子认识到诚实正直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避免将来犯下更大的错误。
而链接材料中的父母则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教育方式。他们不仅不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还找各种理由来推卸责任,甚至纵容孩子。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失去正确的是非观,将来可能会因为缺乏自律和责任感而走上错误的道路。
作答时要分析两种不同教育方式的合理性和效果,并从中得出启示。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严格而慈爱的,既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健康、正直、有责任感的下一代。
示例:我认为文中的父亲并没有小题大做。偷摘几个橘子虽然看似小事,但背后反映的却是孩子的品质和道德观念。父亲及时教育孩子要堂堂正正做人,不仅是对孩子的惩戒,更是对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相比之下,链接材料中的父母在孩子犯错时,不仅不及时纠正,还纵容包庇,这种溺爱和放任只会让孩子失去正确的是非观和道德底线。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该像文中的父亲一样,从小事抓起,注重培养孩子的品质和道德观念,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疼爱和负责。青少年时期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成长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报秋(宗璞)
①似乎刚过完了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的怎么得了!
②一朵花苞钻出来,一个柄上的好几朵都跟上。花苞很有精神,越长越长,成为玉簪模样。开放都在晚间,一朵能持续开一昼夜。六片清雅修长的花瓣围着花蕊,当中的一株顶着一点嫩黄,颤颤地望着自己雪白的小窝。
③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是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④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彩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⑤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缘故,不容虫豸近身。
⑥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⑦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⑧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⑨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诵,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使得逍遥。
⑩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⑪那第一朵出现已一周,凋谢了。可是别的会一朵朵再接上来。圆鼓鼓的花苞,盛开了的花朵,由一个个柄擎着,在绿波上漂浮。
2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表现了自己喜欢花也反衬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B.玉簪花把阳光让给别人,花叶可入药象征“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无私奉献精神。
C.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诵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
D.“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29.本文是见 报秋,生发感慨而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在第①自然段中写看到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吃惊是因为 (不超过8个字),联系全文,怅然是因为 。(不超过10个字)
30.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当中的一株顶着一点嫩黄,颤颤地望着自己雪白的小窝。
(2)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
31.第⑥自然段写了其它花的香,这采用了什么写法,其用意是什么?
32.有人认为文章的题目改为“玉簪花”更好,你的意见呢?请简述理由。
【答案】28.D 29. 玉簪花 立秋还有几天 但收获的季节空空如也 30.(1)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玉簪花开放时美艳娇羞的情态,表达了对玉簪花的喜爱之情。
(2)这句话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色玉簪花在绿叶衬托下好似白帆荡漾的情态,突出对玉簪花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赞美。 31.对比。写出玉簪花香气与其它花的香不同,突出玉簪花香气使人警觉的作用。 32.我认为不能改。因为“报秋”这个题目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阅读兴趣。文章不仅是为了介绍玉簪花,更为重要的是由花及人,告诉人们面对现实,抓住现在,不要虚度年华(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宗璞的《报秋》是一篇抒情散文,通过描写玉簪花的特性,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面对生活无常的淡然心境。文章从观察这一小花开花时节中,勾勒出秋天的到来,由此引发对季节更替、人生无常的思索。玉簪花的生命力、谦让精神以及清香,象征着一种隐忍和自持的人生态度。通过引用朱敦儒的“领取而今现在”,进一步表达出对当下生活的理解与领悟。文章语言清新,情感深邃而不失亲切,有亲历种花情境的真实感与哲理的深度。
2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D.结合“领取而今现在”可知,文章表达的是一种面对现实、悠然自得的人生态度,因此“领取自己那一份”并非仅仅在劝慰人们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结合“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可知,是要对于生命中的每一刻和生活中的每一部分都要有所享受和体验,不必刻意计较得失。这样才能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满足和快乐。故选D。
29.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①段“似乎刚过完了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可得:本文是见玉簪花报秋,生发感慨而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吃惊是因为立秋还有几天。⑦段“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可知怅然是因为秋天到了,“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
30.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1)“望”对玉簪花赋予人的动作,运用拟人的修辞,联系上文“开放都在晚间,一朵能持续开一昼夜。六片清雅修长的花瓣围着花蕊”可知,“颤颤地望”描写玉簪花开放时娇羞的样子。情感层面,结合“花苞很有精神,越长越长,成为玉簪模样。开放都在晚间,一朵能持续开一昼夜。六片清雅修长的花瓣围着花蕊”可知,表达了作者对玉簪花的喜爱之情。
(2)“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白色玉簪花在绿叶衬托下的样子比作“绿波上的白帆”,形象地写出此时白玉簪花的情态,结合“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可知,表现它顽强的生命力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表达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31.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赏析。
阅读第⑥段可知,“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先写丁香的幽香,桂花的甜香,荷花的清香,再写“玉簪花的香比较强”,将玉簪花的香与其它花香对比,突出玉簪花的香与众不同。“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突出了玉簪花香还有对人的警醒作用。
32.本题考查文章题目的作用。
先表态,不能改。结合内容分析原因。由第⑥段“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可知,作者把玉簪花作为报秋的使者来写,表达了对玉簪花的赞美之情;结合第①段“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和第⑦段“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可知,本文通过记叙“我”看到玉簪花开,想到秋天到了,冬天也就不远,而自己却两手空空,一无所获,因此而感伤;结合第⑨段“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诵,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可知,兄长的诗“领取而今现在”让“我”领悟到我们应该以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态,面对现实的人生,由花及人。一般都说“报春”,本文“报秋”的说法容易让人产生疑问和联想。所以不能改。“玉簪花”的标题只能表明写作对象,没有这样丰富的内涵。
86岁
87岁
88
90岁
祖母的身体变化
眼皮耷拉
严重脑萎缩
(2)
去世
父亲的心情变化
—
(1)
陷入苦闷
(3)
地点
景物
特点
人们感受
河堤上
秋草
(1)
安抚心灵、消除疲惫
河堤往下看
(2)
沉寂(安静)
(3)
棉花
(4)
快乐幸福
时间
情节
“我”的心理
周日的清晨
前往郊外南山,发现橘林,嗅到淡淡余香
(1)
初夏的某天
和小伙伴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满村子疯跑
欢喜
(2)
帮父母采摘橘子,分享收获的喜悦
高兴(快乐)
一次放学回家
(3)
心怦怦乱跳(紧张)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7 文言文对比阅读-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项练习(统编版2024),文件包含专题17文言文对比阅读原卷版docx、专题17文言文对比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5 名著阅读-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项练习(统编版2024),文件包含专题15名著阅读原卷版docx、专题15名著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5 记叙文阅读-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练习(统编版),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第⑥段中写道,第④段末尾写道,品读第⑥段画线句子,思考,阅读选文④-⑮段,父亲的这句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