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梧桐学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梧桐学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梧桐学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梧桐学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梧桐学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梧桐学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11页。
    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律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
    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在不同文化中,韵律都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便于沟通,二是便于记忆。而“沟通”不仅仅是一个“雅俗共赏”的问题,也涉及诗人与诗人、诗人与读者之间如何建立一个公共的渠道,以便于在这个渠道中磨练某些精妙的技艺,传达种种微妙的体验的问题。韵律的重心与其说是关于“如何写/评价一首好诗”,不如说是关于诗人与读者、诗人与诗人之间是如何“交流”的。
    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韵律更多是关于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的,它在不同的诗人之间也建立了一个可以相互比较和传承的共同通道。这个问题对于当代中国诗歌而言或许更为迫切,因为“韵”之离散的背后是诗歌“交流”的公共渠道的消失,这是自由诗面临的最本质的文体问题,而可诵读性与可记忆性的削弱只是这个大趋势的两个表征。
    (摘编自李章斌《“韵”之离散:关于当代中国诗歌韵律的一种观察》)
    材料二:
    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的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渐成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的诗歌,这个态势还会长久发展下去。
    当代诗人,觉得再写有韵的东西,简直是一老土。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相对个体化、多元化的社会,过去那种大一统的世界意识与言说形态已然崩散,与此几乎同时崩散的是语言中的“韵”(韵律意识和韵律密度)。当代诗人多少有着一种反抗公共规则(包括韵律规则)的“集体无意识”,所以像“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样整齐对称的诗句,他们不愿意去写,也不推崇。在他们看来,诗歌重要的不是视觉上的整饬和听觉上的旋律感、节奏感,决定诗之能否为诗的重要依据是诗歌对生命深层世界提示和呈现的能量之强弱。他们在写作时不仅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连一般的知识群体也不怎么顾及。这也导致传统的阅读者,尤其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阅读者越来越郁闷,对新诗深感不适,甚至不屑一顾了。在他们眼里,形式产生内容,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诗词大家,不也是在五言、七律、七绝和词牌的限制中成就了大名吗?
    当代诗歌虽无韵,但还有顿。所谓弃韵而就顿,“顿”就是诗的节奏感,有“行顿”和“句顿”,有“匀顿”和“变顿”,有“大顿”和“小顿”,有“跨行”与“断行”,追求的也还是诗的一种旋律美。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就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艾青说:“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假如不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不是诗。”诗之无韵,告诉我们原来诗还可以这样写,诗还可以写得不像诗。近些年,主张口语入诗的“第三代诗”反传统、反意象、反崇高、反理想、反假激情,甚至诗歌形式也反其道而行,加剧了诗歌形式的混乱,纯美流畅的诗歌很难再见到了,可是我们反传统,反的应该是那些因袭的碍于发展的东西,绝不是偏激地反对一切。
    (摘编自王霁良《对当代诗无韵的一点看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广为流传的诗句多使用便于记忆的韵律,但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却排斥这种写法,这导致当代诗可铭记性不强。
    B. 诗歌韵律的重心不仅是如何写好诗,而且是直接向读者传达公共性或可共享的东西,在创作者间建立比较和传承的通道。
    C. 无韵诗在国外诗歌中较为多见,也普遍存在于中国当代诗歌杂志中,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读者对此不适应。
    D. 诗歌无韵化并非意味着完全放弃形式,作者认为,所谓弃韵就顿,体现的是在形式上对旋律美的追求。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名句,表明了诗歌作品要成为杰作就必须运用韵律。
    B. 可诵读性和可记忆性的削弱,不是当代中国诗歌最需关注的,因为这只是诗歌“交流”公共渠道消失的表象。
    C. 当代的一些诗人,写作时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也不怎么顾及一般的知识群体。
    D. 根据艾青的观点诗歌的形式应具有自由性,诗之无韵告诉我们诗可以这样写,还可以写得不像诗。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当代诗歌被边缘化”观点的一项是( )
    A. 每年岁末,诗社举办的年度诗会,参与者稀少,诗歌写作交流日益呈现出“圈子化”的倾向。
    B. 结合了声音和视觉艺术的现代数字媒介,几乎颠覆了传统的媒介,近年来诗歌刊物锐减。
    C. “兼职诗人”现象较为普遍,诗人往往同时又是官员、教授、商人、歌手、报刊编辑等。
    D. 学校课本内当代诗歌很少,专门研究当代文学的教授们,对90年代以来的诗歌了解不多。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5分)
    5.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当代中国诗歌缺少韵律的成因。(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匠心
    杨一凡
    穆爷爷是镇上的木匠。
    听说他从小便没了父母,被一个好心的木雕师傅养大。木雕师傅本是紫禁城里头修缮宫殿的匠人,几经辗转流落到了这穷乡僻壤的地方。他刻刀下的风凰漂亮得像是要飞起来一样。穆爷爷承袭了他的手艺,木雕水平出神入化。无奈战乱年代无人欣赏木雕,他便转了行,做了个普通的木匠,平日里干些简单的木工活计。
    “穆爷爷”这称呼,实际上唯有我这样叫。穆爷爷住在镇外的一座废园子里,又因性情不喜喧闹,多次训斥了去废园子探险的孩子们,便在孩子中得了个“老怪”之名。而我每次去都安安静静,因此,我才得到在废园长久停留的特权。
    废园已有好些年头了,100年?200年?没人说得清。其间换了数任主人,最终荒芜破落至今。别人都不懂为什么穆爷爷要住在这么个坍圮了大半的地方。只有我明白,穆爷爷是为了这园子里的木雕。
    穆爷爷时常在园子里抚摸着那些染上尘埃、疲惫不堪的雕花,就像很多年前那位木雕师傅所做的那样。木雕师傅在这园子里叹惋了半辈子,最终也未能见到它焕然一新的模样。听闻这位老人临终时还拉着穆爷爷的手嘱咐,游廊的花窗该如何开,亭子的匾额该如何修复。末了说:“老头子我这一辈子,最遗憾的就是看着那帮洋鬼子打了进来,毁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当年我没出息,自个儿跑出了京。老天爷发善心,让我到了这儿,安安稳稳活了几十年。可我这心里头难受啊!那年我背着包袱走出屋子,见着的最后一样东西就是我还没做完的花雕……”
    “小穆啊,老头子有私心,舍不得这门手艺跟着我埋进土里。你把那园子修修好,就当是圆了老头子的一个梦。”
    我不懂那是怎样深重的愧怍和念想。记忆里穆爷爷曾说:“丫头,你看看这些木头。它们都是活的啊!这些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也会感到疼的啊。”
    彼时我抬着头,懵懵懂懂地问:“是像阿苗摔伤了一样疼吗?”好像世间之事,至伤痛也不过臂上一块瘀青。涂上药酒,吹一口气,就可以消隐无踪。
    “还要更疼啊。”穆爷爷笑了起来,摸着我的头,“阿苗长大了就会懂的。”
    我时常觉得,穆爷爷做木匠,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活下去,则是为了修复那些木雕。
    在那些缓缓流动的时光里,我也曾整日徘徊于亭台楼阁间,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我想,一定有那样的一个瞬间,我也曾感受到指尖的温热与浅浅的呼吸,听到那些花鸟的不甘,不甘湮没灰尘,如秋虫敛鞘翅,在枯叶下瑟瑟忍冬。
    我清晰地记得那个看见过千百回的画面:旧屋、木凳、暖阳。穆爷爷伏在案上,布满皱褶的手一丝不乱地刻下起死回生的诏令,他的脚边堆满木屑,空气里有陈旧却不曾霉变的木香。
    好像一个世界的种子就在那把刻刀下,破土成芽。
    我一天天地长大,穆爷爷一天天地变老。他的腰杆不再挺直,一头白发如废园里的荒草,整个人犹如一枚失水皱缩的橘核。那双眼睛染上一点点浑浊,目光却依然专注而执着。
    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以往我去时,还能见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渐渐看不到了。他一心扑在了他的木雕上。
    穆爷爷说:“丫头,我担心我的时间不够了啊。”
    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消瘦着,好像把所有的气血都注入了刻刀。
    那一日我出门前,母亲接了个电话,在那里怔怔站了几秒,尔后放下听筒向我招手:“阿苗,回来。”
    “我要去废园。有什么事,一会儿再说吧。”
    母亲急急地追出来,我却已消失在小巷深处。
    我到废园时,静寂的园子里隐有人声。我并没有进去,而是转了个弯,去了废园一个偏僻的角落。那里有一座小亭,四根红木柱子上游龙蜿蜒,昂首奋飞,栩栩如生。
    ——昨日我来时,穆爷爷指着那条失了双眼的游龙,道:“这是园里最后一处需要修复的地方了。”语调兴奋如孩童。
    “了却这桩心愿,我也能安心地入土了。”谁料一语成谶。
    穆爷爷的葬礼我没有参加。我觉得穆爷爷仍然在那园子里,静默地摩挲着那些活过来的木头,古老的纹理斑驳出崭新的色彩。葬礼时我就在那儿,独自像个疯子一样地哭了一场,泪眼朦胧中重又看到了那个苍老却笃定的身影。
    我想穆爷爷一定还是开心的吧。看着两代人,或许是更多人的梦想在手下圆满。
    那以后我再未去过废园。不,现在它已不叫废园了。省城来的专家见到它后如获至宝,听闻修复它的老人业已过世,又是好一阵扼腕叹息。
    废园的名字被从古籍中翻了出来。它叫匠园。木匠的匠,工匠的匠。
    镇上的几个老人一拍脑袋,笑叹道:“我说老穆怎么总守着那个园子呢。你还记得不,他单名一个匠字啊!”
    穆匠。木匠。匠园。
    6.下列句子对文本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穆爷爷不让孩子们进去探险嬉闹,以防破坏木雕,而“我”却享受特权在废园长久停留,是因为我性情安静。
    B. 师傅临终时告诫穆爷爷,游廊的花窗该如何开,亭子的匾额该如何修复,最终穆爷爷把园子里的“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都修复好了。
    C. “愧怍和念想”指的是穆爷爷在没把园子修好前,常常感到愧对师傅。
    D. 因为穆爷爷担心自己存活于世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所以以往“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渐渐看不到了”。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在静静地看穆爷爷工作的过程中,逐渐读“懂”了穆爷爷。这篇小说语言带有“散文化”叙事特点,抒情性强。
    B. “种子就在那把刻刀下,破土成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传统木雕在穆爷爷的精心雕刻中起死回生,体现了“我”对穆爷爷精湛技艺和工作成果的由衷赞叹。
    C. 文中运用外貌描写,逼真地塑造了穆爷爷为修复木雕耗尽心血而逐渐衰老的形象,体现了“我”对穆爷爷的理解和心疼。
    D. 尾段三个词语呈并列关系,和文题呼应,表达了作者对穆爷爷的颂扬。
    8.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穆爷爷”的形象特征。 (6分)
    9.小说以“我”的视角来讲述穆爷爷一生的故事,有何作用?(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
    白浮游四方A尝乘月B与崔宗之C自采石D至金陵E著宫锦袍F坐舟中G旁若无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之生”与“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两句中的“之”字含义不同。
    B. “苏颋为益州长史”与“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两句中的“为”字词性相同。
    C. “而白已醉”与“然则何时而乐耶”(《醉翁亭记》)两句中的“而”字含义不同。
    D. 素,文中意为“平素”“向来”,与成语“素昧平生”中的“素”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天资聪颖,爱好广泛。他十岁就通晓诗书,喜欢纵横术、击剑,以侠义自任,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
    B. 李白才思敏捷,富有才华。他醉酒稍醒时,为玄宗撰写乐章,援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
    C. 李白为人傲慢,放荡不羁。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多次宴请他。他侍奉玄宗,喝醉酒,甚至曾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
    D. 李白仕途坎坷,人生不顺。他虽受玄宗赏识,但未得重用。李璘起兵失败后,他被贬夜郎。郭子仪愿解除官职为他赎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
    (2)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14.文中评价李白为人“骜放不自修”,请结合全文列举三处李白的表现。(3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注】黄昏。
    【注】耿:微明的样子。
    15.“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
    A. 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 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16.“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记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不同点。
    五.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鲍照曾以“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表达内心愤懑,李白《行路难》中的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相近动作,抒写近似心情。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 。
    (3)《鱼我所欲也》表明孟子必须接受钱财必须按礼义接受,否则没有意义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文字运用
    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________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________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_________,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_________ ,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 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C. 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D. 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 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 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D. 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 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 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 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21.阅读下面材料,简要概括我国智能手机存在安全隐患的三点原因。(三点总字数不超过20个字)。
    当前,我国超过90%的智能手机使用国外手机操作系统,虽然国内手机生产企业可以对系统进行“二次加工”,但其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而手机用户下载使用来路不明的软件或盗版软件,则又将会面临病毒感染、信息泄露等更多的风险。同时,在移动互联网安全领域,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对应用软件的安全审查机制,相关的法律条文还很少。因此,我国智能手机存在的诸多安全隐患不容小视。
    22.下列选项中的“人家”与语段中加点词“人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的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他几次谈及玉龙雪山的杜鹃花有多大,某处高山绝顶上有一户人家,——就是这样一户!
    A. 人家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
    B. 紫鹃真心盼望黛玉嫁个好人家。
    C.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D. 像我们这样的人家,要讲究规矩。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段文字平复了我的心境,让我放下了负面情绪;一篇文章明亮了我的眼睛,带我看到了山那边的景象;一部作品拓展了我的格局,领我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阅读可穿越时空,与先贤共叙;阅读可触摸当下,感受时代脉搏;阅读可开启未来,让梦想更丰盈。
    请以“阅读助我成长”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立意准确,思想健康,情感真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相关试卷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等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等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4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文言文阅读,名句名篇默写,现代文阅读,作文,诗歌鉴赏,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