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月考卷】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次月考试卷(含答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月考卷】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次月考试卷(原卷).docx
    • 解析
      【月考卷】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次月考试卷(解析版).docx
    【月考卷】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次月考试卷(原卷)第1页
    【月考卷】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次月考试卷(原卷)第2页
    【月考卷】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次月考试卷(原卷)第3页
    【月考卷】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次月考试卷(解析版)第1页
    【月考卷】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次月考试卷(解析版)第2页
    【月考卷】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次月考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月考卷】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次月考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月考卷】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次月考试卷,文件包含月考卷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次月考试卷原卷docx、月考卷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次月考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近年来由于多元文化的提倡,不少华裔作家渐渐由美国文化的边缘走向中心的位置,华裔作家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有了戏剧性的提高,然而这种“戏剧性”的改变其实是多年来华裔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华裔文学由此兴旺,这也直接导致了另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混血华裔的寻根文学。在这方面,以拥有四分之一中国血统的耶鲁校友刘爱美的成就最为显著:她于1994年出版了一部小说《脸》,书中以纽约中国城为背景,追溯至战前上海的故事,深刻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生活在两种文化夹缝中所经验的“认同”问题。《脸》一书得到批评界的广泛赞许,被誉为是横跨洲陆、纵跨世代的惊人作品,最近刘爱美的新书《云山》(1997年)以一种跨文化、跨国界、跨种族的主题,把复杂的认同问题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此书尚未正式出版就早已被陈列在各大书店的橱窗中了。
    刘爱美的成就反映了美国多元文化的新趋势:所谓“多元”不仅是文化的,也是血统的。就如混血韩裔卡罗尔·卢——史波丁所说,“我觉得描写混血及多种文化交融的主题将在美国文学中扮演极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下一世纪的人口组合会自然产生一种跨种族文化的需要”。与普通华裔不同,混血华裔在文化认同上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他们本来就有自由选择和“非中国”的另一半血统认同,尤其美国学校的教育至今仍以白人文化为主。然而我发现,年轻一代的混血华裔常常与他们的上一代采取完全不同的态度;如果说,过去那些人常有企图掩盖自己身上拥有华人血统的事实,则今日的混血华裔却大多采取一种公开与揭露的态度。在“隐蔽”和“揭露”之间,我们看见了两种不同的抉择和认同。以女作家刘爱美为例,她的祖父是中国人,祖母是美国白人,当两人在二十世纪初结婚时,祖母坚持把祖父的姓Liu改成西方文化的Luis,以免遭受其他美国白人的歧视。后来祖父母由于外在的种种压力而分居中美两地。从此以后,祖母就严厉阻止自己的子女公开谈论他们带有中国血统的事实。结果是,刘爱美的许多表兄妹(姑表)多年来一直不知道他们原来是华人的后代。幸而刘爱美的父亲莫里斯后来毅然决然把自己的姓还原到本来的Liu,才终于保住了这个与中国传统的唯一联系。刘爱美的长相没有任何华人的痕迹,自幼又在白人郊区格林威治生活,所以从一开始就认同母亲的英美文化。而且她那生性安静的父亲从不主动向子女谈论过去。如果不是后来有机会到中国游览,因而突然萌发寻根的念头,刘爱美绝不可能写出最近这两部以种族文化认同为主题的小说。对刘爱美来说,寻根是一种渐进的“自我发现”的过程,它需要时间的酝酿,也需要心理空间的重新调整。
    寻根的欲望使刘爱美更进一步探求家族的历史:她想知道她的祖父母如何由相遇、相爱、结婚而终于分居的过程……这一连串不断涌现的问题终于打破了她父亲多年来的沉默。在准备《云山》一书的过程中,刘爱美发现了不少宝贵的原始材料。她发现她的祖父就是以《洪宪纪事诗三百首》闻名海内外的刘禺生(号成禺):当时孙文先生曾为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写过序词。此外,刘禺生还著有《世载堂杂忆》,在叙述史实和评论人物方面颇有卓见,其中特别记载了他年轻时在香港初遇容闳[注]时的感人细节,此书1960年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董必武先生作序。面对许多刚被“挖掘”出来的资料,刘爱美衷心为拥有这样一位卓越的中国祖父感到骄傲。她开始想:是什么原因导致祖父母婚姻的悲剧结局?是中西的文化差异吗?是祖母个人成见太深、缺乏容忍精神吗?是外在时局的压力吗?《云山》的写作主要就为了这些问题。
    看完这本厚达五百七十五页的《云山》,我觉得仿佛阅读了一部寻根的“历史史诗”,滨这本书既是文化的,也是历史的;既是关于中国的,也是关于美国的。由一对乱世男女的真实故事,我们可以体验到爱情那种超越种族的原始动力,也可以看到婚姻本身的脆弱——发生爱情那么容易,维持婚姻多么困难。尤其在异族通婚的情况下,男女两人只有在拥有十分成熟的心态下,才能把潜在的文化冲突化解为文化的融合。婚姻的经验有如多元文化的交相碰撞——相互之间,双方必须尽力去了解对方,去灵活地对待危机,共同面对挑战。
    我问刘爱美为何把小说取名为《云山》,她说,在中国的国画及古典诗词中,“云山”总是象征离别与思念,而这也正是该书的主题。在这本小说中,庐山代表着作者心目中的“云山”,因为它既给人无穷的美感,也引发惆怅的情绪。
    虽然远隔千山万水,许多华人的后裔还是渴望与华夏文化认同——不论他们身上掺杂了多少异族的血液。
    ——摘编自孙宜康《细读的乐趣·混血华裔的寻根文化——评介耶鲁女校友刘爱美》
    [注]容闳,中国近代第一个赴美留学的学生,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回国后致力于教育和国家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华裔作家与他们的作品逐渐走向美国文化的中心位置,不是因为多元文化的提倡,而是多年来华裔作家努力奋斗的结果。
    B.刘爱美的两部作品《脸》《云山》反映了主人公在不同文化间的矛盾和思考,体现了美国文学中混血及多元文化交融的主题。
    C.年轻一代的混血华裔大多会公开和揭露自己身上拥有华人血统的事实,这与他们的上一代完全不同,也与普通华裔完全不同。
    D.在异族通婚的夫妻双方之间想要将潜在的文化冲突化解为文化的整合,必须要拥有十分成熟的心态,正如刘爱美的祖父母。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时美国存在着种族问题,刘爱美的祖母坚持给她的丈夫改姓,以使其免遭歧视。
    B.刘爱美能写出这两部种族文化认同的小说,直接诱因是她游览中国时的寻根念头。
    C.作为历史史诗的著作《云山》,既反映了多元文化新趋势,也是跨种族文化的需要。
    D.海外的许多华裔,内心很渴望与华夏文化取得认同,这不是千山万水所能隔绝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跨文化寻根文学的创作理论的是(3分)
    A.北美印第安作家莫马迪在《雨山行》中通过作者对往事的追忆,表达了他对印第安部落——基奥瓦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B.70后作家叶炜的长篇《还乡记》通过个体命运和故乡农村的书写,展现了他对新时代今日之中国乡村现实剧变和精神现象的思考。
    C.何丽云写道:“勇兰从一个热情洋溢、有相当独立性的中国新女性,渐渐地变成了一个迷失了自我和没有文化认同的华裔老妇人。”
    D.澳大利亚汉学家杜博妮翻译阿城的《棋王》一书时,在文化站位上独树一帜,以中国文化为中心,展现了其与时俱进的文化翻译理念。
    4.下列诗句,最符合刘爱美的作品《云山》取名意图的是(3分)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处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B.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C.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辛弃疾《玉楼春•戏赋云山》)
    D.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5.材料中有关刘爱美两部作品的介绍与评价,令人印象深刻,请概括其主要特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小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城(节选)
    余华
    在溪镇有一个人,他的财产在万亩荡。那是一千多亩肥沃的田地,河的支流犹如番茂的树根爬满了他的土地,稻谷和麦子、玉米和番薯、棉花和油菜花、芦苇和竹子,还有青草和树木,在他的土地上日出和日落似的此起彼伏,一年四季从不间断,三百六十五天都在欣欣向荣。他开设的木器社遐迩闻名,生产的木器林林总总,床桌椅凳衣橱箱匣条案木盆马桶遍布方圆百里人家,还有迎亲的花轿和出殡的棺材,在唢呐队和坐班戏的吹奏鼓乐里跃然而出。
    溪镇通往沈店的陆路上和水路上,没有人不知道这个名叫林祥福的人,他们都说他是一个大富户。可是有关他的身世来历,却没有人知道。他的外乡口音里有着浓重的北方腔调,这是他身世的唯一线索,人们由此断定他是由北向南来到溪镇。很多人认为他是十七年前的那场雪冻时来到的,当时他怀抱不满周岁的女儿经常在雪中出现,挨家挨户乞讨奶水。他的样子很像是一头笨拙的熊,在冰天雪地里不知所措。
    那时候的溪镇,那些哺乳中的女人几乎都见过林祥福,这些当时还年轻的女人有一个共同的回忆:总是在自己的孩子啼哭之时,他来敲门了。她们还记得他当初敲门的情景,仿佛他是在用指甲敲门,轻微响了一声后,就会停顿片刻,然后才是轻微的另一声。她们还能够清晰回忆起这个神态疲惫的男人是如何走进门来的,她们说他的右手总是伸在前面,在张开的手掌上放着一文铜钱。他的一双欲哭无泪的眼睛令人难忘,他总是声音沙哑地说:
    “可怜可怜我的女儿,给她几口奶水。”
    他的嘴唇因为干裂像是翻起的土豆皮,而他伸出的手冻裂以后布满了一条一条暗红的伤痕。他站在他们屋中的时候一动不动,木讷的表情仿佛他远离人间。如果有人递过去一碗热水,他似乎才回到人间,感激的神色从他眼中流露出来。当有人询问他来自何方时,他立刻变得神态迟疑,嘴里轻轻说出“沈店”这两个字。那是溪镇以北六十里路的另一个城镇,那里是水路交通枢纽,那里的繁华胜过溪镇。
    他们很难相信他的话,他的口音让他们觉得他来自更为遥远的北方。他不愿意吐露自己从何而来,也不愿意说出自己的身世。与男人们不同,溪镇的女人关心的是婴儿的母亲,当她们询问起孩子的母亲时,他的脸上便会出现茫然的神情,就像是雪冻时的溪镇景色,他的嘴唇合到一起以后再也不会分开,仿佛她们没有问过这样的问题。
    这就是林祥福留给他们的最初印象,一个身上披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
    有一个人知道他不是在那场雪冻时来到的,这个人确信林祥福是在更早之前的龙卷风后出现在溪镇的。这个人叫陈永良,那时候他在溪镇的西山金矿上当工头,他记得龙卷风过去后的那个早晨,在凄凉的街道上走来这个外乡人,当时陈永良正朝着西山的方向走去,他要去看看龙卷风过后金矿的损坏情况。他是从自己失去屋顶的家中走出来的,然后他看到整个溪镇没有屋顶了;可能是街道的狭窄和房屋的密集,溪镇的树木部分得以幸存下来,饱受摧残之后它们东倒西歪,可是树木都失去了树叶,树叶在龙卷风里追逐溪镇的瓦片飞走了,溪镇被剃度了似的成为一个秃顶的城镇。
    林祥福就是在这个时候走进溪镇的,他迎着日出的光芒走来,双眼眯缝怀抱一个婴儿,与陈永良迎面而过。当时的林祥福给陈永良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脸上没有那种灾难之后的沮丧表情,反而洋溢着欣慰之色。当陈永良走近了,他站住脚,用浓重的北方口音问:
    “这里是文城吗?”
    这是陈永良从未听说过的一个地名,他摇摇头说:
    “这里是溪镇。”
    然后陈永良看见了一双婴儿的眼睛。这个外乡男人的表情若有所思,嘴里重复着“溪镇”时,陈永良看见了他怀抱里的女儿,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惊奇地看着周围的一切,她的嘴唇紧紧咬合在一起,似乎只有这样使劲,她才能和父亲在一起。
    林祥福留给陈永良的背影是一个庞大的包袱。这是在北方吱哑作响的织布机上织出来的白色粗布,不是南方印上蓝色图案的细布包袱,白色粗布裹起来的包已经泛黄,而且上面满是污渍。这样庞大的包袱是陈永良从未见过的,在这个北方人魁梧的身后左右摇晃,他仿佛把一个家装在了里面。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林祥福的财富在溪镇是无人能比的,主要来自于农业和手工业收入,可见其是一个精于算计的人。
    B.林祥福操着明显的北方口音,却对别人说自己来自于沈店,其目的是为了打消别人对他的好奇心。
    C.当溪镇的女人们问起孩子的母亲时,林祥福对她们的问题置之不理,原因在于他不知道怎么回答。
    D.多数溪镇人和陈永良在回忆林祥福初到溪镇时,都与天灾联系起来,说明了溪镇人普遍较为迷信。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用白描的手法描写出财产的丰足,然后再交代出财产的主人,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B.选文“像是一头笨拙的熊”的描写,使用了比喻,刻画出林祥福初到溪镇时的孤独与无助的形象。
    C.陈永良对林祥福怀中婴儿的感觉,与林祥福为女儿讨要奶水的情节相照应,表现父女间相依为命。
    D.“一文钱”“包袱”“织布机”等具有时代特色的物象,暗示故事背景,有利于读者对情节的理解。

    8.选文擅长以细节刻画人物形象。请以林祥福为例,简要分析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5分)

    9.在讲述林祥福初来溪镇的故事时,作者选取了溪镇多数人和陈永良的不同角度,这样安排有怎样的效果?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魏君贤A人B是礼C国人D称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图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同“宴”,指宴饮,成语有“新婚燕尔”,其中的“燕”字意思与此相同。
    B.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
    C.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此相同。
    D.式,同“轼”,指扶轼,与《周亚夫军细柳》“改容式车”的“式”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文侯曾经师从子夏学习儒家经艺,他崇礼敬贤,在诸侯之中享有美誉。每次乘车经过名士段干木居住的里巷时,他一定会行礼致意。
    B.汉高祖想废掉太子,改立赵王如意,吕后为此十分恐慌,派人强行要留侯出主意,留侯认为如请到汉高祖景仰已久的四位贤人,将会对太子有利。
    C.四位贤人表示太子仁孝爱士,汉高祖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希望他们好好辅助太子;四人本是留侯亲自招来的,这也是没有另立太子的一个因素。
    D.王充认为,假如有儿童持刀与孟贲相斗,儿童肯定不能取胜;如果儿童对孟贲恭敬有加,孟贲就不忍心伤害,魏国与秦国的情况正与此相类似。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2)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14.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正月崇让宅①
    李商隐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
    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②。
    【注】①崇让宅:李商隐岳父王茂元的住宅,李商隐夫妻二人曾居住于此。本诗作于李商隐的妻子去世后。②起夜来:古曲名,其词表现妻子思念丈夫到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连用“密”“重”“掩”“深”“迥”这几个词形容崇让宅里封闭、荒凉的景象。
    B.“风起”“露寒”“花未开”承接诗题的“正月”,用阴冷的环境暗示内心的悲凉。
    C.颈联以静衬动,正是室内环境的凄清冷寂,才听得见蝙、鼠发出的微细声响。
    D.这首诗写出诗人悼念妻子的悲痛心情和复杂的内心活动,笔触细腻,情真而深。
    16.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在评价杜甫的《月夜》一诗时说:“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李商隐的这首诗也有此特色。请结合诗歌尾联对此加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大与小的巧妙组合,体现了宏阔境界与渺小自我的完美统一。
    (2)孔子十分推崇君子风范,如《论语·学而》中就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君子在吃住方面应该遵守的规范。
    (3)小刚同学在“学习经验交流”主题班会上,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表示自己最重要的学习经验就是珍惜时间。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我常引用《红楼梦》里的一句话形容:“ ① ”。把假变成真,是一种文学,把真变成假,也是一种文学——就是在游离,不属于任何一者。《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最伟大的一部小说, ② 。有的时候他就是贾宝玉,有时候他不是,有时候他比别人更残酷地看待贾宝玉这个角色。他是在游离,所以成就最了不起的文学。《红楼梦》其实是有一种“耽溺”,耽溺在假象中,却又会突然醒来,告诉自己说:那是假的,那都是空的。这就是我说的游离,在“假作真”“真亦假”之间徘徊不定。
    那么文学的终极关怀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人生真相与假象反复地呈现。 ③ :哲学是寻找真相,可以一路残酷下去;可是文学常常会有不忍,它不忍时就会“假作真”,它残酷时就会“真亦假”,然后让人恍然大悟。这么说吧,如果你关心的是结局,是答案,是目的,你就读哲学;但如果你觉得人生的过程可能比答案还要迷人,你就要读文学。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19.下列句子中的“游离”与文中加点的“游离”,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金属离子在大麦发芽过程中有两种状态:结合态与游离态。
    B.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即个体的游离,游离于它所依附的整体之外。
    C.诚信是做人的根本,社会上,一个没有诚信的人难免会有游离之感。
    D.做人应该立场坚定,原则分明,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游离不定。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西南联大是一所传奇的大学,虽然仅仅只存在了八年,但是却让人感慨不已。在不合适的时间、不合适的地点,却造就了无数时代英雄,令人动容,那些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但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这所“最穷大学”,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梅贻琦先生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头顶飞机轰炸,身旁枪声四起,就是在那个( )的年代,大师们却云集于此,( )。
    所有人,只要是在社会中活着,他们每天都在接受教育,并且用他自身的灵性和理性在梳理这些外在的教育内容,决定吸收什么。一个不重视和关注人们性格和灵魂的地方,是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的。那种“教规”随时都可能被接受者背离。一个不讲理性追求的地方,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那只能是蒙昧与驯化。要知道,西南联大毕业的三千多名学生之中,就有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从这里走出,四位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得主。
    西南联大在滇八年,时值物资紧缺,物价飞涨,生活( ),但师生们克服种种困难,精诚合作,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其影响延续至今,享誉世界。
    20.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在不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却造就了无数时代英雄,令人动容,书生也有了意志”,内容上和原句基本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及原句,请说说原因?(4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事物,好的成功,或者令人印象深刻的表演,需要的不仅仅是最后的精彩,还需要一个可供培养情绪的渐进境界。比如看小说和影视剧,或者欣赏表演,最精彩的部分往往只有最后那么一点儿。那么前面的部分只能算是浮沫吗?也不见得。如果把前面十之八九的篇章当成无用的浮沫,直接抹去,一上来就亮出最精彩的部分,结果往往不如预期,甚至会令观者云里雾里,观感大打折扣。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天津专用,必修上册,1-2单元)含答案解析.zip:

    这是一份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天津专用,必修上册,1-2单元)含答案解析.zip,文件包含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卷全解全析天津专用docx、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卷考试版A4测试范围必修上册第12单元天津专用docx、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卷考试版A3测试范围必修上册第12单元天津专用docx、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卷参考答案天津专用docx、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卷答题卡天津专用docx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北京专用,必修上册,1-2单元,劝学,师说)含答案解析.zip:

    这是一份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北京专用,必修上册,1-2单元,劝学,师说)含答案解析.zip,文件包含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卷全解全析北京专用docx、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卷考试版A4测试范围必修上册第12单元《劝学》《师说》北京专用docx、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卷考试版A3测试范围必修上册第12单元《劝学》《师说》北京专用docx、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卷参考答案北京专用docx、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卷答题卡北京专用docx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2(必修上册,1-2单元)含答案解析.zip:

    这是一份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2(必修上册,1-2单元)含答案解析.zip,文件包含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卷02全解全析统编版通用docx、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卷02考试版A4测试范围必修上册第12单元统编版通用docx、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卷02考试版A3测试范围必修上册第12单元统编版通用docx、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卷02参考答案统编版通用docx、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卷02答题卡统编版通用docx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