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执信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执信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与运用。
1.(3 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蝉蜕(tuō)派遣(qiǎn)静谧(mì)着(zhā)落
附和(hè)狭隘(ài)钦差(chāi) 虐(nüè)待
干涸(gù)缥渺(miǎ)温驯(shùn) 嗔(chēn)怪
纯粹(suì)哺(bǔ)乳余晖(huī)殉(xún)职
2.(3 分)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3 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女足时隔 16 年再度获得亚洲杯冠军,这骇人听闻的消息令国人欢欣鼓舞。
目前,市面上电动车品牌较多,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蓄电池的质量难以保证。C.面对未经证实的网络信息,我们不能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更不能随意传播。D.历代的泥塑手艺人在技艺上精益求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不断推陈出新。
4.(3 分)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国家森林公园第一次向公众开放,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公园中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学校坚持落实“双减”工作,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行花街”既与广州人民的生活紧密相关,又融合了广州人喜欢“讲意头”的传统。
不能仅凭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热心服务班级的同学同样值得称赞。5.(3 分)综合性学习,完成各题。
周五下午执信中学将举行一年一度的跳蚤市场活动,部分学生干部要从执信路校区前往
A.感慨
匍匐
漠不关心
B.废墟
惊讶
刨根问底
C.叮嘱
热忱
拈轻怕重
D.怂勇
突兀
神采亦亦
从执信路校区出发,步行 3 分钟到先烈南路公交站乘坐路公交车,开往中山大
道中总站方向,11 分钟后到达公交站下车,同站换乘 B20 路公交车,开往
方向,34 分钟后到达天河儿童公园北门总站下车,步行 19 分钟后到达执信中学天河校区(南门)。
6.(2 分)琪琪和沫沫参加完活动就去学校附近的天河儿童公园游玩,刚巧看到一个老伯在写对联,上联是“放鹤云千里”,请你选出对应的下联()
知识链接: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从结构上讲,有以下几点:①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不能出现重复的字。②上下联词组要对应,词性要相同,句法要一致。③ 上下联的意境要相随,内容相关。④上下联平仄要相对,仄起平收。(一、二声调为平, 三、四声调为仄)
A.雪压难摧松B.石榻看云坐C.卷帘花万重D.书画可陶情7.(10 分)(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③正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④,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2)一年一度的“执信校园诗文大赛”即将拉开帷幕,请你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古诗文名句。
学们,让我们共同举起经典诗文这樽美酒,邀明月至花前,引诗情到九重,在一声声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中,开启一次美的旅程。
二、阅读与鉴赏。
8.(10 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 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选出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顾野有麦场(看)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似的) C.屠暴起(暴躁)
D.狼亦黠矣(狡猾)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文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
在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故事情节发展中,屠户从怯懦变得勇敢、机智, 人物形象鲜活。
对于前狼诱敌后狼包抄,两狼夹击的花招,屠户能谨慎对待,没有受到假象欺骗。 D.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议论,写屠户和狼相斗的故事,后一部分为记叙,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越人溺鼠
鼠好夜窃粟①。越人置粟于盎②,鼠恣啮③,且呼群类入焉。月余,粟且尽,主人患之。人教以术,乃易粟以水,浮糠④覆水上,而鼠不知也。是夜,鼠复呼群欣然而入,不意咸⑤溺死。
(选自《燕书》,有删改)
【注释】①粟:谷子,小米。②盎:古代一种腹大口小的器皿。③恣啮(zì niè):放肆咬。④糠:稻、谷子等作物子实的皮或壳(多指脱下来的),质地松而不实。⑤咸:全,都。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鼠好夜窃粟:
②粟且尽:
③鼠复呼群欣然而入:
这个故事中越人溺鼠的方法是什么?请你用自己的话阐述说明。
10.(5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下面选项中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中“问归期”与“未有期”包含了无尽的苦涩与无奈。B.诗人在巴蜀羁旅中,在“夜雨涨秋池”的环境中,更感到孤独凄凉。
C.诗中两处“巴山夜雨”都是实写眼前之景,突出羁旅难归的寂寥愁苦。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即兴写来,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1.(15 分)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各题。
海岛的狐狸
[日本]滨田广介
①在一个小小的海岛上,盛开着火红的山茶花。在温暖明媚的阳光下,一朵朵花儿开得很饱满。其中还有含苞欲放的花蕾,而山茶花的叶子呈墨绿色,闪闪发亮。湛蓝色的海面,银帆点点,仿佛一动也不动。
②在这小海岛的一个山坡上,有一座寺庙。从寺庙的套廊可以看到很美妙的景色:蔚蓝色的天空,湛蓝色的海,悬崖上的松树,房屋的影子,牛和放牛娃……所有的景色都可以画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③一天,这里突然来了一个白色的东西。当然,这不是人,是一个像狗但又不是狗的动物,它有一条粗粗的尾巴。是一只狐狸。
④狐狸住在寺庙后草木繁茂的高山里。狐狸见到人,并不惊慌失措,它能悄悄地躲起来。而人也看惯了它,谁也不追赶它。狐狸总是悄悄地溜出来,趁人不在时,用鼻子在地上嗅着,然后偷偷地把佛坛上的供品吃掉。
⑤现在,白狐狸就是这样地用鼻子嗅着,来到佛坛前的。它见到佛坛上的碗里盛着三个大馒头。狐狸饿极了,馋得厉害,吃了一个,又叼起一个吃进去。当它正要叼起最后的一个时,突然听到脚步声。它回过头,看到大门口进来一个人,狐狸立刻躲到柱子后面。
⑥传来一个老人轻轻的说话声。
⑦狐狸从柱子后边缩着脖子再向大门那边望去。它看到一位从未见过的老婆婆拄着拐杖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狐狸再仔细一看,老婆婆的眼睛紧闭着。
⑧“怎么,怎么,原来是瞎老太婆呀!”
⑨狐狸自言自语地说着,从柱子后面慢腾腾地走到大厅,嘴里叫唤着:“吭,吭。”
⑩“是和尚师父吗?”
⑪“吭,吭——我不是师父呀!”狐狸叫着回答,可是老婆婆的两只耳朵都很聋。老婆婆弯下腰,把拐杖放在第二道门的门框旁。拐杖当的一声,落到地板上。但老婆婆并没有拾起来,她手摸着地板,坐到庙门口,虔诚地行起礼来。她拿出一包东西,原来是布施的钱。
⑫“和尚师父,我请您念经,这是一点儿小意思,请收下吧。”
⑬“吭,喀吭,和尚今天不在。”狐狸答道。但是老婆婆一点儿也听不出来。
⑭“是的,是老头子的忌日。”
⑮因为老婆婆答非所问,狐狸感到十分为难。
⑯“这样办吧,”白狐狸想道,“我来给她当和尚吧。这位老婆婆好不容易从什么地方来到这里,又瞎又聋,她误以为我是和尚,要我给她念经,要是和尚马上能回来还好,可
是看来他晚上之前是不能回来的。他一出去,总是很晚很晚才回来的……”
⑰狐狸站起来吭吭地叫了几声,咬住老婆婆的衣袖,把她带到佛坛前面。
⑱但是当它走到佛坛前面时,却为难了。它没有念珠,没有法衣,什么也没有,怎么像念经的呢?
⑲狐狸跑到和尚的卧室。房门开着,进去一看,屏风上挂着和尚平日穿的法衣和袈裟。狐狸从屏风上取下法衣披在身上,又把袈裟拿在手里,但是到底怎样穿袈裟,狐狸不知道,因此感到为难。不过,它想,怎么穿都可以,于是,它也不知是从左边还是从右边, 总之,把袈裟吊在胸前,走出了和尚的卧室。
⑳它的外表多么滑稽,但是没有人笑它。因为那里只有老婆婆一个人静静地坐着,等待着。狐狸觉得让老婆婆无谓地等了一段时间而感到内疚。它赶快坐到佛坛前面,眼睛望
着前面,可是,它安不下心来,又站起来,绕着座位转了两三圈儿,随即拘谨地坐到位
子上。但是它心情仍平静不下来。它总怕有谁瞧它,又看了看周围。在这微暗的寺庙里,
只有它和坐在它后面的老婆婆。狐狸又从走廊望着外面:那里一个人也没有,阳光明媚, 只有篱笆旁的山茶花下三只公鸡正在沙地上玩耍。这样,狐狸放心了,它拿起钟槌,敲起钟和木鱼。随着钟声和木鱼声,狐狸哼起来:“吭,吭吭,吭,吭……”
狐狸念了一会儿,回头看了后边一眼。只见老婆婆不停地捻着串珠,一心地叩拜着, 狐狸非常高兴,又吭吭地哼起来,可是它心里却想:“再念一会儿就不念了,把那个馒头吃进去。”碗里还剩下一个馒头,狐狸死死地盯着馒头,敲着木鱼哼着。
佛坛正面站着一尊释迦牟尼的佛像,佛像笑眯眯的,好像在望着狐狸表演,但狐狸并不以为然。它放下钟槌,竖起尾巴从座位上站起来,法衣的下摆挂在座位上,像扇子一样张开,但是没有人笑它。老婆婆知道经念完了,用满是白发的头叩着榻榻米,向狐狸说道:“谢谢您,和尚师父。”
老婆婆默默地站起来,她的袖子又被狐狸咬住,拉到大门口。老婆婆到大门口要穿高齿木屐时,狐狸又帮她穿上。随即狐狸又将掉在地上的拐杖拾起来交给老婆婆。
“谢谢您,和尚师父,实在打搅您了。” “吭吭,吭吭。”狐狸叫着和老婆婆告别。
白狐狸离开了大门,把法衣和袈裟挂到和尚卧室的屏风上,把老婆婆布施的钱袋就那样放在榻榻米上,然后回到佛坛前,叼了那个馒头走了。
寺院的套廊好像没有发生过什么事。火红的山茶花静静地开放着,墨绿色的叶子像涂上一层油似的闪闪发亮。湛蓝色的海面上,白帆点点,闪着银光。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一只白狐狸住在寺庙后草木繁茂的山里,它总是悄悄溜出来偷吃佛坛上的供品。
又瞎又聋的老婆婆错把狐狸当成和尚,为了不辜负和尚的嘱托,狐狸假扮和尚念经。C.老婆婆以为是和尚在念经,不停地捻着念珠叩拜,狐狸很开心,非常有成就感。
D.念完经,狐狸送老婆婆到门口,不忘把法衣袈裟挂回原处,把钱袋放在榻榻米上。
这篇童话颠覆了以往狐狸狡猾贪婪的形象,讲述了一个温情的故事。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海岛幽静美丽的风光,渲染了轻松愉快的氛围,为狐狸的出场设置了特定情境。B.狐狸一开始出场,完全采用写实手法,直到老婆婆出现才开始显现出童话的色彩。 C.故事刻画人物生动细致,对狐狸和老婆婆都进行了详细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
D.故事结尾,画面定格在童话开头的镜头,自然美和人性美水乳交融,让人回味无穷。
请从描写角度赏析划线的句子。
童话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把人性和某种动物的习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中狐狸的人性和动物性分别体现在哪里?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2.(2 分)请根据阅读积累,完成下列任务。
①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②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③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是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
④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选自《朝花夕拾》)
上文分别描写了四个人物,下面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衍太太寿镜吾阿长藤野先生
阿长藤野先生杨二嫂寿镜吾
阿长寿镜吾衍太太藤野先生
衍太太范爱农衍太太寿镜吾
13.(2 分)在《西游记》“孙悟空一调芭蕉扇”中,罗刹女(铁扇公主)不肯借出芭蕉扇,其原因是()
A.罗刹女觉得孙悟空坑害了她丈夫牛魔王B.猪八戒曾经调戏罗刹女 C.罗刹女欲威胁与唐僧结婚 D.罗刹女觉得孙悟空曾坑害她儿子红孩儿
14.(4 分)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揭露了妖精的真相后,猪八戒说猴子从中耍弄手段,促使唐僧赶走了孙悟空。请你结合该情节的相关内容分析猪八戒的性格。
三、写作。
15.(50 分)学业的困难、生活的烦恼、成长中的困惑,人人都有觉得“难”的时候。一道复杂的题目,一个陌生的环境,一段难熬的日子……常常会让我们自我怀疑。不过当我们磨练得多一点,思想成熟一些,就会发现,其实没有那么难。
请以“其实没有那么难”为题目,结合你自身的真实体验和感悟,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500 字以上。(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1.(3 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蝉蜕(tuō)派遣(qiǎn)静谧(mì)着(zhā)落
【分析】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A.有误,“蝉蜕”的“蜕”应读作“tuì”,“着落”的“着”应读作“zhuó”;
正确;
有误,“干涸”的“涸”应读作“hé”,“温驯”的“驯”应读作“xùn”;
有误,“纯粹”的“粹”应读作“cuì”,“殉职”的“殉”应读作“xùn”。故选:B。
【点评】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 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2.(3 分)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分析】本题考查易错字辨别。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解答】ABC.正确。
D.有误,“怂勇”中的“勇”应为“恿”,“神采亦亦”中的“亦亦”应为“奕奕”。故选:D。
B.附和(hè)
狭隘(ài)
钦差(chāi) 虐(nüè)待
C.干涸(gù)
缥渺(miǎ)
温驯(shùn) 嗔(chēn)怪
D.纯粹(suì)
哺(bǔ)乳
余晖(huī)殉(xún)职
A.感慨
匍匐
漠不关心
B.废墟
惊讶
刨根问底
C.叮嘱
热忱
拈轻怕重
D.怂勇
突兀
神采亦亦
【点评】汉字辨析可以用以下三种方法:
义辨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思来辨析书写是否正确;
形辨法。通过形声字的特点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形声字的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辨析字形提供了有利条件。
语境辨析法。借助词语语境来辨别用字是否正确。特别是同音词语,只有结合语境或词语组合,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找到与之匹配的形态。
3.(3 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女足时隔 16 年再度获得亚洲杯冠军,这骇人听闻的消息令国人欢欣鼓舞。
目前,市面上电动车品牌较多,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蓄电池的质量难以保证。C.面对未经证实的网络信息,我们不能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更不能随意传播。D.历代的泥塑手艺人在技艺上精益求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不断推陈出新。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有误,“骇人听闻”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不能用来形容中国女足获得胜利,语境不符,使用不当。
BCD.正确。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4.(3 分)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国家森林公园第一次向公众开放,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公园中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学校坚持落实“双减”工作,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行花街”既与广州人民的生活紧密相关,又融合了广州人喜欢“讲意头”的传统。
不能仅凭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热心服务班级的同学同样值得称赞。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CD.正确; B.语义重复,删去“目的”或“为了”。故选:B。
【点评】病句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
5.(3 分)综合性学习,完成各题。
周五下午执信中学将举行一年一度的跳蚤市场活动,部分学生干部要从执信路校区前往天河校区参加。下图是从执信路校区至天河校区的公交导航图,请你补充完整公交前往的具体乘车方式。
从执信路校区出发,步行 3 分钟到先烈南路公交站乘坐 B3路公交车,开往中山大道
中总站方向,11 分钟后到达 岗顶 公交站下车,同站换乘 B20 路公交车,开往 天
河儿童北门总站 方向,34 分钟后到达天河儿童公园北门总站下车,步行 19 分钟后到
达执信中学天河校区(南门)。
【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补充完整公交前往的具体乘车方式,根据站牌上的公交线路名称以及提示进行补充即可。
【解答】答案:
B3岗顶天河儿童北门总站
【点评】综合读写就是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6.(2 分)琪琪和沫沫参加完活动就去学校附近的天河儿童公园游玩,刚巧看到一个老伯在写对联,上联是“放鹤云千里”,请你选出对应的下联( )
知识链接: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从结构上讲,有以下几点:①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不能出现重复的字。②上下联词组要对应,词性要相同,句法要一致。③ 上下联的意境要相随,内容相关。④上下联平仄要相对,仄起平收。(一、二声调为平, 三、四声调为仄)
A.雪压难摧松B.石榻看云坐C.卷帘花万重D.书画可陶情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的拟写。
【解答】根据文章内容和对联的要求,“放鹤”对“卷帘”;“云千里”对“花万重”。故下联为:卷帘花万重
故选:C。
【点评】对联的特点
①字数相等。
②句式一致。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③词性相对。对联要求,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④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此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
⑤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不能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
7.(10 分)(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
下》)
② 终古高云簇此城 ,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谭
嗣同《潼关》)
③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④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2)一年一度的“执信校园诗文大赛”即将拉开帷幕,请你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古诗文名句。
中华经典古诗文代代吟诵,千古不衰。⑤《诫子书》中 非淡泊无以明志 ,
非宁静无以致远,运用双重否定句来强调内心恬淡,不慕名利的重要性。⑥《十一月
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 夜阑卧听风吹雨 , 铁马冰河入梦来 把窗外肆虐的风
雨声编入梦境,成为为国征战的铁骑踏冰之声。同学们,让我们共同举起经典诗文这樽美酒,邀明月至花前,引诗情到九重,在一声声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中,开启一次美的旅程。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做好积累,根据提示的上下句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默写时不要出现错别字。
【解答】①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易错字:悬)
②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易错字:簇)
③落花时节又逢君(易错字:逢)
④温故而知新
⑤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易错字:淡)
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易错字:阑)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做到准确书写。以下方法可供借鉴:
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二、阅读与鉴赏。
8.(10 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 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选出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C
顾野有麦场(看)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似的) C.屠暴起(暴躁)
D.狼亦黠矣(狡猾)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本文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
在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故事情节发展中,屠户从怯懦变得勇敢、机智, 人物形象鲜活。
对于前狼诱敌后狼包抄,两狼夹击的花招,屠户能谨慎对待,没有受到假象欺骗。 D.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议论,写屠户和狼相斗的故事,后一部分为记叙,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分析】【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 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 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
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BD.正确;
C.有误,句意:屠户突然跳起来。暴:突然。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BC.正确;
D.有误,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记叙,写屠户和狼相斗的故事,后一部分为议论,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 “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乃,才。悟,明白。寐,睡觉。以,以来。句意: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答案:
(1)C
(2)D
(3)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点评】“而”的用法:
①学而不思则罔。(而:表示转折关系)
②温故而知新。(而:表示承接关系)
③杂然而前陈者。(而:表示修饰关系)
越人溺鼠
鼠好夜窃粟①。越人置粟于盎②,鼠恣啮③,且呼群类入焉。月余,粟且尽,主人患之。人教以术,乃易粟以水,浮糠④覆水上,而鼠不知也。是夜,鼠复呼群欣然而入,不意咸⑤溺死。
(选自《燕书》,有删改)
【注释】①粟:谷子,小米。②盎:古代一种腹大口小的器皿。③恣啮(zì niè):放肆咬。④糠:稻、谷子等作物子实的皮或壳(多指脱下来的),质地松而不实。⑤咸:全,都。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鼠好夜窃粟: 喜欢
②粟且尽: 完毕
③鼠复呼群欣然而入: 高兴的样子
这个故事中越人溺鼠的方法是什么?请你用自己的话阐述说明。
【分析】译文:
老鼠喜好夜间偷窃谷子(小米),有人把谷子放置在器皿里,老鼠无拘无束的吃,而且招呼其他老鼠也进去。一个多月,谷子将要消耗待尽,主人开始担心这件事了。有人教他解决事情的办法,(他)于是用糠来代替谷子,里面装水,糠浮于水上。这夜,老鼠结伴再来,非常高兴地进去了,没有想到都溺水死了。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①句意为:老鼠喜好夜间偷窃谷子(小米)。好:喜欢;
②句意为:谷子将要消耗待尽。尽:完毕;
③句意为:老鼠结伴再来,非常高兴地进去了。欣然:高兴的样子。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越人用了“易粟以水,浮糠覆水”的方法,让老鼠全部溺毙。
答案:
(1)①喜欢;②完毕;③高兴的样子。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下面选项中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君问归期未有期”中“问归期”与“未有期”包含了无尽的苦涩与无奈。B.诗人在巴蜀羁旅中,在“夜雨涨秋池”的环境中,更感到孤独凄凉。
C.诗中两处“巴山夜雨”都是实写眼前之景,突出羁旅难归的寂寥愁苦。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即兴写来,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分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 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 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ABD.正确;
C.有误,“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巴山夜雨”是实写眼前之景,“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巴山夜雨”是虚写,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分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所描绘的是想象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还没有确定的日期,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点评】诗歌赏析句子的切入点: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4、从表达的情感角度赏析句子;
5、从蕴含的哲理角度赏析句子。
11.(15 分)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各题。
海岛的狐狸
[日本]滨田广介
①在一个小小的海岛上,盛开着火红的山茶花。在温暖明媚的阳光下,一朵朵花儿开得很饱满。其中还有含苞欲放的花蕾,而山茶花的叶子呈墨绿色,闪闪发亮。湛蓝色的海面,银帆点点,仿佛一动也不动。
②在这小海岛的一个山坡上,有一座寺庙。从寺庙的套廊可以看到很美妙的景色:蔚蓝色的天空,湛蓝色的海,悬崖上的松树,房屋的影子,牛和放牛娃……所有的景色都可以画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③一天,这里突然来了一个白色的东西。当然,这不是人,是一个像狗但又不是狗的动物,它有一条粗粗的尾巴。是一只狐狸。
④狐狸住在寺庙后草木繁茂的高山里。狐狸见到人,并不惊慌失措,它能悄悄地躲起来。而人也看惯了它,谁也不追赶它。狐狸总是悄悄地溜出来,趁人不在时,用鼻子在地上
⑧“怎么,怎么,原来是瞎老太婆呀!”
⑨狐狸自言自语地说着,从柱子后面慢腾腾地走到大厅,嘴里叫唤着:“吭,吭。”
⑩“是和尚师父吗?”
⑪“吭,吭——我不是师父呀!”狐狸叫着回答,可是老婆婆的两只耳朵都很聋。老婆婆弯下腰,把拐杖放在第二道门的门框旁。拐杖当的一声,落到地板上。但老婆婆并没有拾起来,她手摸着地板,坐到庙门口,虔诚地行起礼来。她拿出一包东西,原来是布施的钱。
⑫“和尚师父,我请您念经,这是一点儿小意思,请收下吧。”
⑬“吭,喀吭,和尚今天不在。”狐狸答道。但是老婆婆一点儿也听不出来。
⑭“是的,是老头子的忌日。”
⑮因为老婆婆答非所问,狐狸感到十分为难。
⑯“这样办吧,”白狐狸想道,“我来给她当和尚吧。这位老婆婆好不容易从什么地方来到这里,又瞎又聋,她误以为我是和尚,要我给她念经,要是和尚马上能回来还好,可是看来他晚上之前是不能回来的。他一出去,总是很晚很晚才回来的……”
⑰狐狸站起来吭吭地叫了几声,咬住老婆婆的衣袖,把她带到佛坛前面。
⑱但是当它走到佛坛前面时,却为难了。它没有念珠,没有法衣,什么也没有,怎么像念经的呢?
⑲狐狸跑到和尚的卧室。房门开着,进去一看,屏风上挂着和尚平日穿的法衣和袈裟。狐狸从屏风上取下法衣披在身上,又把袈裟拿在手里,但是到底怎样穿袈裟,狐狸不知道,因此感到为难。不过,它想,怎么穿都可以,于是,它也不知是从左边还是从右边, 总之,把袈裟吊在胸前,走出了和尚的卧室。
⑳它的外表多么滑稽,但是没有人笑它。因为那里只有老婆婆一个人静静地坐着,等待着。狐狸觉得让老婆婆无谓地等了一段时间而感到内疚。它赶快坐到佛坛前面,眼睛望
狐狸非常高兴,又吭吭地哼起来,可是它心里却想:“再念一会儿就不念了,把那个馒头吃进去。”碗里还剩下一个馒头,狐狸死死地盯着馒头,敲着木鱼哼着。
佛坛正面站着一尊释迦牟尼的佛像,佛像笑眯眯的,好像在望着狐狸表演,但狐狸并不以为然。它放下钟槌,竖起尾巴从座位上站起来,法衣的下摆挂在座位上,像扇子一样张开,但是没有人笑它。老婆婆知道经念完了,用满是白发的头叩着榻榻米,向狐狸说道:“谢谢您,和尚师父。”
老婆婆默默地站起来,她的袖子又被狐狸咬住,拉到大门口。老婆婆到大门口要穿高齿木屐时,狐狸又帮她穿上。随即狐狸又将掉在地上的拐杖拾起来交给老婆婆。
“谢谢您,和尚师父,实在打搅您了。” “吭吭,吭吭。”狐狸叫着和老婆婆告别。
白狐狸离开了大门,把法衣和袈裟挂到和尚卧室的屏风上,把老婆婆布施的钱袋就那样放在榻榻米上,然后回到佛坛前,叼了那个馒头走了。
寺院的套廊好像没有发生过什么事。火红的山茶花静静地开放着,墨绿色的叶子像涂上一层油似的闪闪发亮。湛蓝色的海面上,白帆点点,闪着银光。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一只白狐狸住在寺庙后草木繁茂的山里,它总是悄悄溜出来偷吃佛坛上的供品。
又瞎又聋的老婆婆错把狐狸当成和尚,为了不辜负和尚的嘱托,狐狸假扮和尚念经。C.老婆婆以为是和尚在念经,不停地捻着念珠叩拜,狐狸很开心,非常有成就感。
D.念完经,狐狸送老婆婆到门口,不忘把法衣袈裟挂回原处,把钱袋放在榻榻米上。
这篇童话颠覆了以往狐狸狡猾贪婪的形象,讲述了一个温情的故事。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开头海岛幽静美丽的风光,渲染了轻松愉快的氛围,为狐狸的出场设置了特定情境。B.狐狸一开始出场,完全采用写实手法,直到老婆婆出现才开始显现出童话的色彩。 C.故事刻画人物生动细致,对狐狸和老婆婆都进行了详细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BD.正确;
C.有误,“狐狸很开心,非常有成就感”于文无据。故选:C。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BD.正确;
C.有误,对老婆婆没有心理描写。故选:C。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它赶快坐到佛坛前面,眼睛望着前面,可是,它安不下心来, 又站起来,绕着座位转了两三圈儿,随即拘谨地坐到位子上”运用动作描写,用“坐、望、站、绕、转”等动词,细致传神地刻画出狐狸假扮和尚坐到佛坛前面给老奶奶念经时的不安和拘谨。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狐狸总是悄悄地溜出来,趁人不在时,用鼻子在地上嗅着,然后偷偷地把佛坛上的供品吃掉”分析,偷吃寺庙的贡品,偷吃是狐狸的本性; 结合“这样,狐狸放心了,它拿起钟槌,敲起钟和木鱼。随着钟声和木鱼声,狐狸哼起来:‘吭,吭吭,吭,吭……’”分析,假扮老和尚给老婆婆念经,又有人性的一面。童话中丰富的想象,可以活跃思维;生动的形象,可以使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 对自然万物作拟人化的描写,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
答案:
(1)C
(2)C
(3)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狐狸假扮和尚坐到佛坛前面给老奶奶念经时的不安和拘谨。
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②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③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是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
④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选自《朝花夕拾》)
上文分别描写了四个人物,下面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衍太太寿镜吾阿长藤野先生
阿长藤野先生杨二嫂寿镜吾
阿长寿镜吾衍太太藤野先生
衍太太范爱农衍太太寿镜吾
【分析】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的判断。平时课外阅读要扎实,要善于做笔记,对名著中的人物、情节、细节、主旨等进行分类归纳,强加记忆。
【解答】通读各句,可知①是阿长;②是寿镜吾;③是衍太太;④是藤野先生。故选:C。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 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13.(2 分)在《西游记》“孙悟空一调芭蕉扇”中,罗刹女(铁扇公主)不肯借出芭蕉扇,其原因是()
A.罗刹女觉得孙悟空坑害了她丈夫牛魔王
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 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14.(4 分)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揭露了妖精的真相后,猪八戒说猴子从中耍弄手段,促使唐僧赶走了孙悟空。请你结合该情节的相关内容分析猪八戒的性格。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名著中重要人物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三打白骨精》主要讲述唐僧师徒四人在白虎岭内遇见白骨精,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后变幻为村姑、妇人、白发老公公,全被孙悟空识破,在猪八戒的挑拨下被唐僧误解责怪,将其赶回花果山的故事。该故事告诉人们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猪八戒为人不负责任、贪图小便宜、见利益就上、见美女就迷,有时爱出风头,有时爱装圣母,还妒忌孙悟空。更严重的是,猪八戒看问题只看表面,煽风点火,破坏队伍团结,客观上给妖魔鬼怪帮了忙。最后白龙马被迫出面,才让猪八戒与孙悟空团结起来。
答案:
在三打白骨精中,猪八戒几次三番挑唆唐僧与孙悟空的关系,落井下石、火上浇油,他嫉妒孙悟空在唐僧面前表现的良好形象,巨大功劳,却因为能力有限只能暗地里耍小聪明,对孙悟空进行一定的打击报复。这说明了猪八戒嫉妒孙悟空,兴风作浪,爱挑拨是非、耍小聪明的性格。
【点评】作答此类试题,需要在阅读名著时,重点识记人物以及人生经历。作答时,应简述人物的生平事迹,要写出能反映人物性格的典型事例。
三、写作。
15.(50 分)学业的困难、生活的烦恼、成长中的困惑,人人都有觉得“难”的时候。一道复杂的题目,一个陌生的环境,一段难熬的日子……常常会让我们自我怀疑。不过当我
要求:(1)500 字以上。(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其实没有那么难”,“其实”就是写一件别人都认为很难的事情,而我们却认为并不难的事情来写,例如,可从以下方面来确定主题:拥抱春天其实不难、做个好人其实不难、一家人相亲相爱其实不难、坚守信念其实不难、改变自己其实不难、感受幸福其实不难……不能忽略了题目中的“其实”,为了突出题目中的“其实”,建议同学们在写作中运用一些写作方法,例如,前后对比、欲扬先抑等,借以达到突出变化过程,丰富写作内容的目的。
【解答】
其实没有那么难
盛唐古味盎然的古诗,南宋清纯却不失刚毅的词曲,还有明清富有情趣的小说, 阐述的精髓都是一个字:“文”,这是千百年来华夏文化的精髓。作为当代的青少年,书包里不可缺少的定是那本厚实的“语文”课本。其实,“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但也正因为它博大,所以不少人总以为学好语文很难。
我们是炎黄子孙,应该要学好语文!
回望历史的长河,哪一位文人墨客不是怀揣着梦想,抱着这二字并为之努力而走向成功。也许我们比不上李白的那份绝妙的想象力,比不上李清照的文雅清纯,但只要我们怀揣着梦想,并且时时刻刻将语文同生活结合起来,其实,学好语文并没有那么难。
亲爱的同学们,语文是上帝给予我们的知识宝典,里面有数不尽的美诗佳句,生命给了我们书写灿烂的机会,我们应该懂得灿烂的华夏文化等着你我共同书写。
那么,如何学好语文呢?
自古以来李白就有斗酒诗百篇之说,为何这样一个素衣文客却被称为“诗仙”?先看他的诗集,无论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还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哪一句不是充满着惊人的想象力?再看看宋代词人李清照,乌江畔的一句长叹,所以有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千古名句,这正是她立于乌江,忆起当年项羽而产生的联想。
说到这你也许早就猜到学好语文的方法是什么了吧?对,就是“联想”。没有联想只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只会留下死板的东西。这并不是语文的真正魅力,语文的真
烟直,长河落日圆”,也许你会感悟到大漠的宽广无垠;读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也许你会感悟到生命的坚韧。其实这一切的哲理都寄予我们周围熟悉的事物之中,只要你细心发现,善于联想,你会发现:学好语文,其实很容易。
现在,你知道了吗?学好语文其实并没有那么难!
【点评】本文没有写学好语文在于多读、善问、勤写之类老生常谈的观点,而是提出了学好语文的方法在于“联想”,观点新颖,写作思路清晰,由“为什么”写到“怎么做”。大量引用古诗文,增强了文学色彩,说明了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执信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执信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8页。
这是一份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执信中学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第三部分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