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犹如品尝佳茗。一开始看到茶色、闻到茶香,进一步细细品尝,就能舌下生津,一种隐约淡远的甘甜耐人寻味,口中久久留有余香,令人神清气爽。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包含着由浅入深的审美层次,它为读者提供了咀嚼、寻味的充分余地。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就是根据文学作品的审美层次进行的。
从文学的根本性质来看,我们可以这样说:文学艺术是人类心灵透射出来的历史之光,因为具有美的形式而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具体说来,首先,文学属于美的领域,它具有审美的形式。而文学的美是通过语言文字、韵律、节奏、结构等因素的有机组合来表现的。这些形式因素间接唤起感性的艺术形象(想象的而非视觉的形象)。其次,文学的美不同于某些艺术美(如装饰图案等),不是“纯粹美”,而是一种“依存美”。它包含着丰富复杂的历史内容,是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特定民族的现实生活的反映,是历史的折光。最后,历史的内容不是直接进入作品,而是经过作家的审美感受世界的过滤、催化和再生的过程。因此它渗透着人类心灵的甘泉,涂满作家个性心理的色彩。它包含着某种特定的心理、哲理内涵,而这种内涵是深藏不露的意蕴。在文学欣赏中,它像涓涓的细流悄悄流进读者的心田,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读者的深层心理。这种意蕴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它使作品在世世代代的读者心目中成为象征的形式而被吸收和改造,读者即以自己的不同心境和处境而代入不同的经验内容。因此,我们可以把它叫作“象征意蕴”。能够长期流传、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必然具有某种超越时空的象征意蕴。这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超越国界、传世不朽的最内在的秘密。
从上面的简单说明,我们就可以大略看出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的基本面貌。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韵律、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是读者最初接触到的审美因素,通过审美感官可以直接感知。在感知各种形式因素的基础上,读者借助想象力唤起了某种艺术形象。这是文学作品审美结构的第一个层次。而文学作品的形象体系总是指向、暗示一定的历史内容,这就构成了文学作品审美结构的第二个层次。这个层次包含着客观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作家主观的理解评价这两个方面。但它们不是一般的生活内容和主观评价,而已经是审美化、情感化了的。也就是说,作品中的社会生活内容是经过形象化、典型化的过程,已经渗透着作家的审美情感。而作家的主观评价也不是直接说出,而是隐含在形象之中,是伴随着情感活动的审美评价。最核心的层次是作品的象征意蕴,它隐藏得最深,必须在深入把握作品的历史内容的基础上,才能逐渐领悟。所谓象征意蕴,就是文学作品中形象或意境的象征意味。从作品的角度看,它是潜藏在作品的具体内容中的某种人生精义或人性、人情最深刻的秘密;从作者的角度看,它是作者所表现的深刻的社会人生观念或情感范型,是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人生感受。这就是文学作品提供给读者的审美的层次结构。它虽然是无形的,是作品的一种抽象,但细心的读者在欣赏过程中却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这种抽象可以帮助我们对文学欣赏的由浅入深的复杂过程进行整理和分析。总之,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通过优美的艺术形式和丰富深刻的历史内容的有机统一,把人的生命感,把人类生活中潜藏着的心理、哲理的意蕴,生动地揭示出来,给人类的精神生活提供一种超越时空的象征形式。
(摘编自林兴宅《文学作品的审美层次与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
材料二:
意象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提出,与中国古代艺术实践密不可分,意象范畴亦是对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美感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诗歌艺术创造的本体即是意象。中国古代诗学的许多重要范畴,如兴象、情景、虚实、比兴、气韵等,都直接指向了诗歌审美意象的创造。以汉字为载体和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中国书法艺术,本质上也是一门意象创造的艺术。中国书法是“本乎天地之心”的艺术,它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感性生命的存在,是一个意象世界。这种意象创造可以从书法形意结合,重视笔力气势、线的表现力,讲究留白以及在字势结构、点画形态的表现上充分体现出来。中国戏曲艺术是诗、舞、乐与舞台表现的有机结合,它不像西方演剧观那样以演员角色为中心,而是以舞台形象创造的美、所达到的艺术品位和艺术境界为中心,以程式化、虚拟化的舞台表现为中心,重视抒情写意,所以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另如中国的音乐、中国的舞蹈、中国的绘画、中国的建筑,它们都不像西方传统艺术那样,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而是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虚实相生,体悟道的生命节奏,传达宇宙人生的生命与生气,所以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
(摘编自毛宣国《意象理论与当代美学艺术实践》)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文学作品具有某种超越时空的象征意蕴,就能长期流传、脍炙人口、超越国界。
B. 文学作品具有语言文字、韵律、节奏、结构等美的形式,故而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
C. 意象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个审美范畴,是对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美感与实践经验的总结。
D. 中国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以毛笔为书写工具,本质上是一门意象创造的艺术。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作品包含的社会生活内容虽是客观的,但经过形象化、典型化的过程,已经渗透着作家的审美情感。
B. 象征意蕴是潜藏在作品中的某种人生精义或人性、人情最深刻的秘密,也是作者的高度概括性的人生感受。
C. 西方演剧观以演员角色为中心,而中国戏曲艺术则是以舞台形象、舞台表现为中心,重视抒情写意。
D. 不同于西方传统艺术,中国的音乐、舞蹈、绘画等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虚实相生。
3.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二段运用“首先”“其次”“最后”等词进行论述,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B. 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总—分—总”结构,且材料一第三段也运用了这一结构。
C. 材料一运用了比喻论证,比如,欣赏优秀文学作品犹如品尝佳茗,由浅入深。
D. 材料二运用了对比论证来阐述中国戏曲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
4. 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由三个有形的层次构成,文学欣赏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心理过程。
B. 第一个审美层次中语言文字、韵律等形式因素,是读者通过审美感官就可以直接感知的审美因素。
C. 象征意蕴是审美结构第三个也是最核心的层次,必须在深入把握历史内容的基础上才能逐渐领悟。
D. 文学作品审美结构的三个层次,可以帮助我们对文学欣赏的由浅入深的复杂过程进行整理和分析。
5. 根据文学作品的审美层次,欣赏文学作品的心理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答案】1. A 2. D
3. B 4. A
5. ①首先通过审美感官直接感知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韵律、节奏等形式因素,借助想象力唤起某种艺术形象。②然后理解形象体系所指向、暗示的历史内容,包括客观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作家主观的理解评价。③最后在深入把握作品的历史内容的基础上,逐渐领悟作品的象征意蕴,以自己的不同心境和处境而代入不同的经验内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只要……就能”错误,说法绝对。材料一原文表述为“能够长期流传、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必然具有某种超越时空的象征意蕴。这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超越国界、传世不朽的最内在的秘密”。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D.“中国的音乐、舞蹈、绘画等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错,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二原文“它们都不像西方传统艺术那样,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而是……”可知,“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的是西方传统艺术。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总—分—总结构”错,材料二运用的是“总—分”结构,最后并没有总结。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图文相关信息的能力。
A.“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由三个有形的层次构成”错,应是“无形的层次”。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韵律、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是读者最初接触到的审美因素,通过审美感官可以直接感知。在感知各种形式因素的基础上,读者借助想象力唤起了某种艺术形象。这是文学作品审美结构的第一个层次”分析,欣赏文学作品首先,要通过审美感官直接感知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韵律、节奏等形式因素,借助想象力唤起某种艺术形象。
根据“文学作品的形象体系总是指向、暗示一定的历史内容,这就构成了文学作品审美结构的第二个层次。这个层次包含着客观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作家主观的理解评价这两个方面”分析,然后欣赏文学作品理解形象体系所指向、暗示的历史内容,包括客观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作家主观的理解评价。
根据“最核心的层次是作品的象征意蕴……必须在深入把握作品的历史内容的基础上,才能逐渐领悟”和“它使作品在世世代代的读者心目中成为象征的形式而被吸收和改造,读者即以自己的不同心境和处境而代入不同的经验内容。”分析,最后,欣赏文学作品要在深入把握作品的历史内容的基础上,逐渐领悟作品的象征意蕴,以自己的不同心境和处境而代入不同的经验内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黎明的河边(节选)
峻青
有一个时期,人们曾把我当成了英雄,说我在坚持昌潍平原的敌后斗争中打开了新的局面,表现得非常勇敢、顽强;可我清楚地知道:任何新的局面,都不是任何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够打开的。如果没有群众的支持,那么他就什么都做不成。就拿我夜间经过敌占区从永安到河东的这一段路上所遭遇到的情况来说,如果没有小陈一家人,我即使不被敌人打死也早就被河水淹死了,哪里还能有今天?所以,每到人们要我讲斗争事迹的时候,我第一个提起来的就是小陈。
那是一九四七年的秋天。清晨的河岸并不宁静。一场激烈的风暴就要卷来了。
陈家庄那边,突然响起了一阵嘡嘡的钟声,紧接着南面的村庄也响起来了,一村连着一村,一刹那,河西沿岸的好多村庄里,都响起了火急的钟声……
一场更大的风暴就要来了。
枪声越来越近了。西边的敌人已迂回到了果树林的边沿,伏在一条离我们不远的沙丘后面向我们射击,子弹像蝗虫似的在我们身边扑扑地乱飞,溅起了壕沟沿上的泥土,打断了蓬蒿的枝叶。
我们沉着地不还一枪,等待着敌人更靠前一些。可是,敌人很狡猾,他们始终不肯离开那条沙丘。突然,他们停止射击了,一个匪徒从沙丘后面探出头来,挥舞着一块红布,喊道:“别打枪,别打枪。”我认得说这话的就是才侥幸逃回去的那个匪徒,“小陈,你来看看,这是谁?”
小陈的脸色一下子就变得雪一样的苍白,站在沙丘上的原来是一个老大娘和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孩子。老大娘背绑着双手,满脸血迹,披头散发地站在沙丘上,河里的大风,把她的散发高高地扬起,把她吹得摇摇晃晃,但她用力地挺直了身子,仰着头,向着我们这边张望。小佳没有绑,但被折磨得面色苍白。他一只手拉着木棍子,一只手扶着妈妈,也向着我这面张望。当中有一个又黑又胖的匪徒,露着大肚子,紧挨着老大娘身边,站了起来。这时候那个挥红布的匪徒喊道:
“小陈,好好地听着,五爷要和你说话。”
“小陈,”那黑胖子的声音像只公鸭子,指着老大娘和小佳说,“小陈,你看见了没有?眼前有两条路:第一条,和你娘你兄弟一起死在这里!第二条,放下枪和你娘回家去过日子,你带的那几个八路,我们也保证宽大他们。好吧,给你讲清楚了,两条大路任你拣,要死要活一句话。”
我一听这话,气得头上直冒火星。我看看小陈,小陈的苍白的脸色,突然变得火红,忽地端起枪来,就向着陈老五瞄准。可是,他的全身都在发抖,枪口在蓬蒿间闪闪地跳动,怎么也瞄不准,我拉了拉他的胳膊,低声地说:
“小陈,冷静点。不要放枪,别打着你娘。”
他叹了一口气,眼里涌出了两汪泪水,狠狠地用手背擦了擦,重又端起枪来。
正在这时,老大娘说话了:“孩子!”声音是那样爽朗而安静,“你在哪里?我怎么看不见你?”
“在这里,娘!”小陈在蓬蒿丛里大声地答道。
“孩子,你站起来我看一看你。——哦,不,不!你别站起来,孩子,你千万别站起来,你只叫我一声就行了。”
小陈的眼泪刷刷地淌下来了。
“娘!”他颤动着声音叫了一声。
“哎,好孩子!好孩子,你看得见我和你兄弟吗?”
“看见……”小陈再也说不下去了。
“好孩子,这就行了。打吧!”老大娘突然提高了声音说,“打!不要听老五这老狗的话,打死这些强盗,打吧!孩子,朝我这里开枪!”
“哥哥,打呀!打呀!快打呀!”小佳也急促地喊起来了。
沙丘上一阵混乱,匪徒们都兔子似的缩到沙丘后面去了。就在这时,小陈的冲锋枪响了。
那个挥红布的匪徒,没有来得及缩回去,就应着枪声,跌倒在老大娘的脚下了。
突然沙丘后面响了一枪,老大娘痛叫了一声,身子晃了一下,接着,就慢慢地、慢慢地向前扑倒下来了……
“娘啊!”小陈大叫了一声。
我的全身一阵颤抖,眼泪热辣辣地顺着脸颊直淌下来。我端起了枪,然而,沙丘上已经一个人影也没有了,匪徒们都缩在沙丘的后面,连小佳也被他们拉下去了。我看看小陈,小陈的嘴唇都咬破了,眼里冒着火一样的光,一动不动地望着躺在沙丘上的母亲。
“别打枪!别打枪!”
随着喊声,小佳又被推出了沙丘。接着,四五个匪徒,一个紧挨一个地尾随在小佳的身后,用小佳的身体挡着自己,飞快地向着堤下冲来。被匪徒们推着的小佳越来越近了,他的胸膛迎着我们的枪口。
沙丘后面的敌人又探出头来了,他们准备着冲锋。河岸上突然变得惊人的静寂,双方的枪都不响了,听得见小佳的急促的呼吸声,听得见隐在小佳身后的匪徒们越来越近的脚步声,听得见河里的波浪的呼啸声……突然,在这紧张的寂静中,响起了一个孩子的清脆而坚决的喊声:
“哥哥!你怎么停着?打呀!打呀!快朝着我打呀!”
我的全身一震,血液沸腾起来了。
小陈的呼吸也急促起来了,他端起了枪。但是,我拉了他一把:“别打!”
“打!打!”小佳急速地喊道,“给娘报仇!快打呀!哥,我身后就是陈老五,朝着我开枪吧!打!给娘……”
小佳的话突然停住了,一转身扑在匪徒身上,夺下了一个手榴弹,高高地擎在头上,拉开了弦。匪徒们被这意外的变动惊呆了,都木然地立在小佳的身边,眼睁睁地看着弹柄的导火管在吱吱地喷着白烟…
我的心狂跳起来了,用力地闭上了眼睛。
手榴弹轰然一声炸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把“我”当成英雄,想要听“我”讲述战斗故事,而“我”第一个提起的就是小陈,可见小陈一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B. 文中写到小陈和小佳的脸色时都用了“苍白”一词,但两人面色苍白的原因不同,前者是因为担忧、愤怒,后者则是因为被折磨。
C. 老大娘刚开始让小陈站起来,又让他别站起来,这看似前后矛盾的话语反映出老大娘想看小陈最后一眼又怕他遭遇危险的心理。
D. 这篇小说在对枪林弹雨的战斗场面的详细描写中表现军民同心抗敌,旨在赞扬革命军人的大无畏的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运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并通过激烈的冲突来表现人物性格,重点刻画了小陈崇高而又壮烈的英雄形象。
B. “河西沿岸的好多村庄里,都响起了火急的钟声”等环境描写,为下文情节发展营造氛围,也为小陈家人牺牲做了铺垫。
C. 作者把小陈置于生与死、同志与亲人的严峻考验中,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其情感世界的丰富性。
D. 这篇小说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凝练,口语化明显,整体上具有朴素之美,同时洋溢着炽热情感,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8. “我”在塑造小陈这一形象上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9.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本文与茹志鹃的《百合花》虽同取材于解放战争,但在很多方面却不同。请选择两个角度加以比较。
【答案】6. D 7. A
8. ①“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和亲历者,也是小说人物的见证者,小陈的表情、动作、语言等都是“我”亲见亲听,“我”让小陈形象更加真实立体。
②战斗中“我”一直劝说小陈“不要放枪”“别打枪”等,更加突出了小陈大无畏牺牲精神,使其形象更光辉伟大。
9. ①从内容看,本文重在描写斗争场面,而《百合花》的笔墨重心在小通讯员与新媳妇的关系上。
②从手法看,本文是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正面描写战斗场面,而《百合花》中细节描写更为突出,小通讯员的牺牲也是别人简略转述给读者的。
③从主旨看,本文突出表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百合花》偏重表现战争中的人性美、人情美。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激烈战斗场面的描写,刻画了小陈一家在抗击敌人过程中的英勇无畏与牺牲精神,突显了军民同心、坚韧不屈的革命精神。小说运用了细腻的对话与动作描写,塑造了小陈崇高而感人的英雄形象。环境描写如钟声与静寂、大风等,为紧张氛围营造铺垫,并衬托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文章语言简洁凝练,充满了朴素之美,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赞美与敬仰。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旨在表现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分析错误。结合全文来看,小陈的家人是人民群众,所以这篇小说应该是旨在表现人民群众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A.“重点刻画了小陈崇高而又壮烈的英雄形象”错误。文章通过激烈战斗场面的描写,刻画了小陈一家在抗击敌人过程中的英勇无畏与牺牲精神,而不是小陈一人。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首先,文章使用第一人称“我”,“我”亲历了小说中的一切情节,是故事的讲述者,也亲自见证了老大娘、小佳等牺牲的过程,当敌人用“老大娘和小佳”威胁小陈时,小陈当时的情态、动作、语言等都是“我”亲眼所见,“小陈的脸色一下子就变得雪一样的苍白”“小陈的苍白的脸色,突然变得火红,忽地端起枪来,就向着陈老五瞄准。可是,他的全身都在发抖,枪口在蓬蒿间闪闪地跳动,怎么也瞄不准”,这样使得文章内容真实可信,“我”让小陈形象更加真实立体。
②其次,面对敌人拿亲人威胁,小陈“忽地端起枪来,就向着陈老五瞄准”,“我”极力劝阻,“小陈,冷静点。不要放枪,别打着你娘”,面对敌人的威胁、面对亲人的磨难,最终“小陈的冲锋枪响了”,这更加突出了小陈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
①从内容上看:《百合花》写通讯员向新媳妇借被子,后来通讯员受伤、牺牲,新媳妇为他缝补衣服上的破洞,并将自己的新被子给小通讯员铺了棺材。总之,《百合花》重在小通讯员与新媳妇的关系上的描述。而本文从开头“枪声越来越近了。西边的敌人已迂回到了果树林的边沿,伏在一条离我们不远的沙丘后面向我们射击,子弹像蝗虫似的在我们身边扑扑地乱飞,溅起了壕沟沿上的泥土,打断了蓬蒿的枝叶”到文章结尾“手榴弹轰然一声炸了”,整篇文章都是围绕战争场面来描写叙述的。
②从手法上看:《百合花》突出细节描写,如小通讯员肩上的破洞,枪筒里的野菊花,两个馒头等,就连小通讯员的牺牲也是别人简略转述传达出来的,“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而本篇文章则是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展现人物性格,当小陈面对敌人拿“老大娘和小佳”作为威胁要求小陈放下枪,此时的冲突之激烈让人难以想象,此时的小陈一边是自己的革命战友,一边是自己的亲人,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突显了小陈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使得小陈光辉形象更为高大。
③从主旨上看:《百合花》以解放战争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赞美了小战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而本篇文章则突出表达了战争中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即便是亲人被敌人抓住、被折磨,在革命者心中仍然是革命事业高于一切,表现出革命的大无畏牺牲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节选自《琵琶行并序》)
材料二: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元和元年,对制策乙等,调整厔尉,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奏凡十余上,益知名。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河朔复乱,贼取弓高,绝粮道。于是,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坐视贼,无能为。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拜苏州刺史,病免。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至数千篇,当时士人争传。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黜之A是箝B其口C使自为D谋E非F所以G发扬H盛德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听见,与《师说》“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的“闻”意思不同。
B. 益,更加,与《师说》“是故圣益圣”中的“益”意思相同。
C. 绝,断绝,与《劝学》“而绝江河”中的“绝”意思相同。
D. 遗,留下,与《师说》“小学而大遗”中的“遗”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依然恬淡安然,而琵琶女的一席话却使他有了贬谪之感。
B. 顾况自恃才高,很少推崇称赞别人,但是看到白居易的文章后,对白居易大加赞赏。
C. 白居易在殿中答对时直言皇帝误会了他,皇帝不高兴,和李绛说要将白居易贬逐。
D. 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期间,主持修筑了堤坝,用钱塘湖蓄洪和放水,灌溉千顷农田。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2)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
14. 材料二中哪些事件体现了白居易的忠诚耿直?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ACE
11. C 12. C
13. (1)于是创作了这首七言诗,作歌(或“吟唱一番”)来赠送给她,总共六百一十六个字,命名为《琵琶行》。
(2)白居易虽然进谏忠言,却不被皇帝听取,就乞求调任外官。
14. ①元和四年旱灾时,白居易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
②殿中答对时,白居易辩证刚正鲠直,直言皇帝错了。
③河朔又出现叛乱时,白居易进谏忠言,不被听取。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介绍白居易的生平与成就,表现出他的忠诚、耿直及才华。材料一中的琵琶行序反映了他的共鸣能力和对人情世故的敏感。材料二则详述了他的职场经历和政绩,尤其是直言进谏的不屈精神以及在地方任上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呈现了一个有情怀、有担当的人物形象。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贬黜他们,这是封住(堵塞)他们的口,使他们为自身谋划,这不是用来彰显皇上高尚品德的做法。
“黜之”是动宾结构,句意完整,其后A处断开;
“是箝其口”中,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C处断开;
“使自为谋”是“使(之)自为谋”的省略,“非所以发扬盛德也”是否定判断句,两句分开,即E处断开。
故选ACE。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听见/知道,懂得。句意:听到邻舟有一女子在夜晚弹奏琵琶。/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B.正确。句意:更加有名。/因此圣人更加圣明。
C.错误。断绝/横渡。句意:断绝了粮道。/却能横渡长江黄河。
D.正确。留下/放弃。句意:白居易留下遗言要求薄葬。/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C.“直言皇帝误会了他,皇帝不高兴”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可知,是因为白居易直言皇帝错了,才使皇帝生气。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因为”,于是创作;“歌”,作歌;“凡”,总共。
(2)“进忠”,进谏忠言;“不见听”,被动句;“丐”,乞求。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由原文“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可知,元和四年旱灾时,白居易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
②由原文“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可知,殿中答对时,白居易辩证刚正鲠直,直言皇帝错了。
③由原文“河朔复乱,……居易虽进忠,不见听”可知,河朔叛乱,白居易进谏忠言,不被听取。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次年秋天,到湓浦口送客,听到邻舟有一女子在夜晚弹奏琵琶,细审那声音,铿铿锵锵颇有点京城的风味。我询问她的来历,原来是长安的乐伎,曾经跟穆、曹这两位琵琶名家学习技艺,后来年长色衰,嫁给一位商人为妻。于是我吩咐摆酒,请她尽情地弹几支曲子。她演奏完毕,神态忧伤,叙说自己年青时欢乐的往事,但如今漂泊沦落,憔悴不堪,在江湖之间飘零流浪。我出任地方官已将两年,一向心境平和,她的话却使我有所触动,这一晚竟然有被贬逐的感受。于是撰写了这首七言歌行,吟唱一番来赠送给她,一共有六百一十六字,命题为《琵琶行》。
材料二:
白居易,字乐天,他的祖先是太原人。居易聪明过人,擅长作文章。未成年时,谒见顾况。顾况,是吴人,倚仗才华很少推重称赞别人,见了白居易的文章,脱口而出说:“我以为文人已经灭绝了,现在又发现了一个你!”贞元年间,白居易应考进士、拔萃科都中。元和元年,对制策为乙等,调任盩厔尉,任集贤校理,在这个月中,召白居易入翰林院任学士。升任左拾遗。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宪宗多所采纳。白居易一共上奏十余次奏章,更加知名。后来白居易在殿中答对时,辩论刚正鲠直,帝不理解,就进言说:“陛下错了。”皇帝不高兴,答对结束后,皇帝对李绛说:“这个人是我亲自提拔的,却敢这样,我不能忍受这个,一定要贬逐他!”李绛说:“陛下开启进言之路,所以群臣敢于议论得失。如果贬黜他们,这是封住(堵塞)他们的口,使他们为自身谋划,这不是用来彰显皇上高尚品德的做法。”皇帝领悟,对待白居易如同当初。河朔再次出现叛乱,叛贼攻取弓高,断绝粮道。在这时候,天子迷乱放纵,宰相才能低下,赏罚不当,坐视贼兵,无能为力。白居易虽然进谏忠言,却不被皇帝听取,就乞请调任外官。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开始修筑堤坝保护钱塘湖,用钱塘湖蓄洪和放水,灌溉千顷农田。又授任苏州刺史,因病免官。六年,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追赠尚书右仆射,宣宗写诗悼念他。白居易留下遗言要求薄葬,不请求谥号。白居易写文章精细确切,但最擅长作诗。达到数千篇,当时士人争相传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登太白峰①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②,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注】①太白峰:即太白山,秦岭主峰,在今陕西眉县、太白县、周至县交界处。②化用自《庄子·逍遥游》中“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写李白从西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
B. 三、四句以实写虚,写诗人和太白星侧耳倾谈、悄语密话的情景,以此表现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
C. 五、六句境界开阔,“愿乘泠风去”化用了《逍遥游》中的句子而无斧凿痕迹,“泠风”指自由轻快的清风。
D. 这首诗想象丰富,忽而驰骋天际,忽而回首人间,结构跳跃多变,突然而起,忽然而收,雄奇跌宕。
16.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首两句以极力攀登来烘托太白峰的高峻,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奋发向上、勇敢登攀的精神。②“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等句中描绘游仙意境,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由、向往光明的理想。③五、六句有出世思想,末二句写诗人思想又回到现实,反映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④全诗描写诗人登山并幻想神游天界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惆怅愁闷心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以实写虚的手法”错,三、四两句运用化实为虚,以虚写实的手法,诗人并没有直接刻画太白峰的高峻雄伟,只是写他和太白星侧耳倾谈,悄语密话的情景,就生动鲜明地表现出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且“诗人的主动问好”错,应是太白星主动向诗人问好,同他攀谈,并愿为之“开天关”。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
诗的开头两句“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写到向西攀登太白峰,在日落时分才登上峰巅。通过写登山时间之长从侧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山势如此高峻,李白却要攀登到顶峰,一“穷”字,表现出诗人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精神。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等句中描绘游仙意境,诗人满怀豪情逸志,飞越层峦叠嶂,举起双手,向着明月靠近飞升,幻想超离人间,摆脱尘世俗气,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到那光明理想的世界中去。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由、向往光明的理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中“愿乘泠风去”化用《庄子·逍遥游》中“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语意,流露出诗人的出世思想。然而,李白并不甘心情愿抛开人世,脱离现实,一去不复返,他在诗中发问:“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一种留恋人间,渴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深深地萦绕在诗人心头。细致地表达了他那种欲去还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复杂的心理状态。
《登太白峰》描写作者登上太白山和太白星悄语密话,并幻想神游天界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壮景,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无法实现政治理想的愁闷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新学期开学动员大会上,校长引用《沁园春·长沙》中的“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华,鼓励同学们努力奋斗,不负韶华。
(2)王老师到天姥山游玩,从车上远远望去,只见天姥山山势高峻,仿佛遮住了天空,他不禁信口吟出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两句。
(3)李华借助最新人工智能,制作出了一个主题鲜明、场景丰富的短视频,这让同学们惊叹不已。《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两句就说明了“善于利用外物”的重要性。
【答案】 ①. 恰同学少年 ②. 风华正茂 ③. 天姥连天向天横 ④. 势拔五岳掩赤城 ⑤. 君子生非异也 ⑥. 善假于物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姥”“拔”“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整个同里古镇,宛如一座随处都在振荡着历史回声的博物馆。可以说,每一座宅院、每一个里巷、每一架石桥、每一条河道,都层层叠叠地沉积着古老的灿烂文明,演绎着数不清的令人动心动容的故事。穿行其间,空间并没有走出多远,却觉得时间仿佛已经跨越了百年、千年,人们会 ① 地生发出一种“抬脚走进历史,转眼似成古人”的感慨。
历史的风烟在眼前唰唰地掠过,那淹沉于往昔的万种喧嚣、千般角逐,已经消逝得 ② 。而生者自生,死者自死,人生舞台上总是在永续不断地上演着 ③ 的悲喜剧。这样一来,众生、万物、两戒、诸天,也就同无终无始的时间长河一般,在文字传承和现实记忆中彼此衔接起来,而成为一页页绿叶婆娑、生动鲜活的历史,装点着时代的昨天与前天。
同里地处太湖之滨、大运河畔,四周为五湖环抱,街缘水曲,路靠桥通,镇区被蛛网般的十五条小河分割成七个岛屿,它们像一朵朵美丽的睡莲,浮浮漾漾,舒展于蓝天碧水之间。这座古镇对于水来说,不是宝贵的生命线,而是最靓丽的风景线。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 ①情不自禁/自然而然 ②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③形形色色/悲喜交织
19. 水对于这座古镇来说,不仅是宝贵的生命线,也是最靓丽的风景线。
20. 画横线句把十五条小河比作蜘蛛网,形象体现了河道的纵横交错;把河流分割出的七个岛屿,比喻成浮漾的睡莲,舒展于蓝天碧水间,生动地展现了同里古镇水曲风清、小桥流水的水乡之美。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是说人们走进古镇会不由得发出“抬脚走进历史,转眼似成古人”的感慨,语境强调感情的抒发不受控制,可填“情不自禁/自然而然”。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强调被某种感情所支配而做某事。自然而然:意思是自由发展,必然这样,指非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
第二空,语境是说过去的万种喧嚣、千般角逐,都已经消失了,没有声息或痕迹,可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无声无息:没有声音和气息,形容没有动静或没有什么影响、作为。无影无踪: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第三空,语境是说人生舞台上总是上演着各种类型的悲喜剧,可填“形形色色/悲喜交织”。形形色色:状态词,各种各样。悲喜交织:意思是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语病有二:
一是不合逻辑,“这座古镇对于水来说”主宾错位造成逻辑不当,应改为“水对于这座古镇来说”;
二是“不是宝贵的生命线,而是最靓丽的风景线”关联词语使用不当,造成不合逻辑。前后应为递进关系,应改为“不仅是……也是……”。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修辞手法的能力。
首先指出比喻点,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一处,本体是“十五条小河”,喻体是“蛛网”。第二处,本体是“七个岛屿”,喻体是“一朵朵美丽的睡莲”。
然后找出相似点,在形状、形态上,“十五条小河”的纵横交错之态和“蛛网”相似。被十五条小河分割的“七个岛屿”浮在水上和“睡莲”浮在水上有相似点,“七个岛屿”舒展于蓝天碧水间,和零星点缀水中的“美丽的睡莲”的浮浮漾漾有相似点。
最后点出效果和作用,突出古镇水曲风清、桥流水的水乡之美。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干眼症是指由泪液分泌不足、泪液过度蒸发等多种因素导致的以眼睛干涩、容易疲倦、眼痒、有异物感等为主要症状的泪液分泌障碍性眼病。临床上对成年人干眼症的关注较多,而往往忽略了儿童也会受到干眼症的袭扰。事实上,因为用眼不当,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类似于成年人干眼症的临床表现。 ① ,儿童挑食、偏食也是干眼症的诱发因素之一。比如,孩子偏食可能导致其体内缺乏维生素A,而这种维生素是维持人体上皮组织正常代谢的主要营养素,能防止角膜干燥、退化,因而 ② 。研究显示,在交谈时,平均眨眼频率为15.5次/分;而在聚精会神地使用电子产品时,平均眨眼频率则大幅下降,诱使泪液蒸发过快过多,让眼睛处于“干旱”的状态。预防干眼症,要合理用眼,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定时休息,连续看书写字的时间不宜过长,避免长时间接触视频终端设备。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 ①除了用眼不当外
②缺乏维生素A可导致干眼症
22. 干眼症是泪液分泌障碍性眼病,它由泪液分泌不足、泪液过度蒸发等多种因素导致,主要症状有眼睛干涩、容易疲倦、眼痒、有异物感等。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文“儿童挑食、偏食也是干眼症的诱发因素之一”,这是说明诱发干眼症的原因,再根据“也”,说明填的内容也是原因,再根据前文提到的“因为用眼不当,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类似于成年人干眼症的临床表现”,可知填入的是“除了用眼不当外”。
第二空:根据“因而”,填入的应该是一句总结上文的句子,在根据上文“孩子偏食可能导致其体内缺乏维生素A,而这种维生素是维持人体上皮组织正常代谢的主要营养素,能防止角膜干燥、退化”,可知填入的是“缺乏维生素A或(间接)促成干眼症”。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的方法是先抽取主干: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将它们单独组成一个短句。然后 分解修饰成分:将句子中的定语、状语、补语等修饰成分拆分出来,单独成句。然后省略重复信息,调整语序。
首先确定主干句,句子主语是“干眼症”,谓语是“是”,宾语应为“泪液分泌障碍性眼病”。
然后将剩余部分拆分,“由……因素导致”和“以……为主要症状”为明显的两个部分,分别单独成句,添加主语,构成完整主谓宾结构,即为“它由泪液分泌不足、泪液过度蒸发等多种因素导致”和“主要症状有眼睛干涩、容易疲倦、眼痒、有异物感等。”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干净”于人而言,可以指外在形象整洁得体,也可以指心灵澄澈如明镜,还可以指人际交往纯粹坦诚……保持干净,是一个去繁存简的过程,也是一种选择的智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干净,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
干净,是对一个人最顶级的赞美。
契诃夫曾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干净的,无论是面孔、衣裳,还是心灵、思想。”孟德斯鸠也说:“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人生在世,不一定要富贵荣华,声名远扬,但一定要活得清清白白干干净净。干净,是做人的底线,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
干净的外表,让人赏心悦目;干净的灵魂,让人如沐春风。
自古以来,人们对干净有着一种独特的向往,干净代表着简单、纯洁、美好,就像澄澈的湖水让人心境清明,如洗的碧空让人心旷神怡,整洁的环境让人神清气爽,而一个干净的人则让人赏心悦目。保持外表的干净,是对别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干净,是一个人最美的装饰。
灵魂干净,是一种质朴而有魅力的人格修养。干净,是最好的灵魂底色。相由心生,灵魂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长相,你的容貌、气质就其实是你内心的折射。保持灵魂的澄澈空明,不仅是一种享受,其实更是一种修为。生活中,你占有的物质越多,其实,同时这些身外之物越占有你,生活质朴、灵魂简素的人才更容易获取幸福、更容易快乐。干净的灵魂是通往心灵的清欢、心境愉悦的秘诀。
干净,是一个人最高贵的气质。
灵魂干净之人,必然有一颗赤子之心,骨子里透着善良。木心,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经历过肮脏的世道,依然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最困难的时候,木心被关在阴暗潮湿的防空洞,四周都是污浊的脏水,每天吃爬满了苍蝇的酸馒头和霉咸菜。命运如此不堪,却没有消磨木心的意志。他在白纸上画出黑白琴键,寂静无人之时便躲在角落里,指尖在琴键上无声地弹着肖邦和莫扎特。他说:“白天我是一个奴隶,晚上我是一个王子。”无论外在环境如何不堪,始终保持干净的仪容和得体的举止,是对世界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所以,干净,是一个人最好看的样子。
灵魂干净之人,必然有一颗淡泊之心,骨子里透着静气。
非宁静无以致远,在浮躁喧嚣的当今,能够静下心来,体悟时光之静美,守护内心纯净,难能可贵。庄子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灵魂干净,才会助长智慧、灵性,生出福气。做一个灵魂干净的人,知世故但不世故,澄明透彻,见素抱朴,简单生活,不忘初心。
干净的人,最有魅力。愿你,做一个干净的人:容貌纯净,内心纯良,生活纯粹,品性纯朴,灵魂纯厚,于喧嚣尘世里,活成了最真、最美的自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到“干净”一词的含义,于人而言,可指外在形象整洁得体,也可指心灵澄澈犹如明镜,可指人际交往的纯净坦诚。“干净”一词涵盖了从外在形象到内心世界的多个层面,体现了个人在仪表、心态和价值观上的综合素养。材料还提到“干净”是一个去繁存简的过程,也是选择的智慧。意在表明真正的修养是做到干净,包括外表整洁、内心纯净和道德纯洁。
由此看出,材料旨在启发考生要注重内心修养,有内外兼修的干净,并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内心的干净着重是指心灵的纯净和道德的纯洁,包括注重内心修养,培养感恩、宽容、乐观等积极心态,同时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如诚信、责任、尊重他人等。内心的洁净意味着没有私心杂念,没有恶意诡计,只有纯净的善良和真诚。一个内心干净的人不会依赖外物的价值来标榜自己,保持纯真和善良;能够保持冷静和清醒的头脑,不会因为利益而迷失方向。
写作时,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真正的干净是内心的纯净和道德的纯洁。然后展开论述,先阐述“干净”的内涵,再分析为什么要有内在的干净,因为真正道德品行高的人,心灵清澈犹如明镜,内心没有不良欲念,没有私心杂念,做到问心无愧;不会被物欲蒙蔽住双眼,不会坠入欲望的深渊。接着指出如何保持内在的纯净,只有内外兼修,方能如素色荷莲,出淤泥而不染。最后重申论点,强调干净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
立意:
1.最好的修养是内心的纯净和道德的纯洁。
2.干净是一个人最好的装饰。
3.内外兼修,拥有纯真和善良。
4.灵魂干净,质朴而有魅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5165A语文DApdf、5165A语文彩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课内基础,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语文pdf、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