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湖北省楚天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湖北省楚天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
    湖北省楚天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
    湖北省楚天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湖北省楚天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楚天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化石、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证据逐渐证实了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所有生物都可以由ATP直接供能可为进化学说提供证据
    B. 通过化石可以推测已经灭绝的生物的行为特点
    C. 各种生物的细胞都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
    D. 成年人没有鳃裂和尾而成年的鱼有鳃裂和尾,这一点不支持生物有共同的祖先
    【答案】D
    【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基于化石的直接证据认同,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运用比较解剖学胚胎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间接证据说明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详解】A、ATP是直接能源物质,所有生物都可以由ATP直接供能可为进化学说提供证据,A正确;
    B、化石证据是最直接的证据,通过化石可以推测已经灭绝的生物的行为特点,B正确;
    C、各种生物的细胞都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如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等,C正确;
    D、成年人没有鳃裂是因为胚胎早期就出现过,后来进化消失了,而成年的鱼有鳃裂和尾,这一点支持生物有共同的祖先,D错误。
    故选D。
    2. 自然选择主要包括分裂性选择、定向性选择和稳定性选择三种类型(如图所示)。分裂性选择:把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按照不同方向保留,淘汰中间类型个体;定向性选择:种群趋于保存某一极端变异个体,淘汰另一极端变异个体;稳定性选择: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被淘汰,保留中间类型个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基因型
    B. 由题意可知,图甲为定向性选择
    C. 三种类型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科学地解释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答案】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③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由图可知甲为稳定性选择,乙为定向性选择,丙为分裂性选择,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型,A错误;
    B、由题意可知,图甲为稳定性选择,B错误;
    C、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三种自然选择类型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正确;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没有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D错误。
    故选C。
    3. 道路和牧场的围栏使得青藏高原的藏羚羊被分隔在多个区域,形成局域小种群,为了保护藏羚羊等野生动物,我国在修建青藏铁路时,不惜耗资修建了许多高架桥和涵洞等生态通道。东北虎主要生活在西伯利亚针叶林、我国东北部和朝鲜北部,是该地区野生世界的霸主,但生境碎片化将东北虎在空间上分隔成多个局域小种群,连接碎片化的栖息地可为东北虎繁衍搭建“鹊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境碎片化的存在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B. 生态通道是保护藏羚羊物种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C. 东北虎与孟加拉虎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从而产生了生殖隔离
    D. 局域小种群相对大种群,基因频率更容易发生改变
    【答案】D
    【分析】地理隔离是同种生物由于地理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详解】A、生境碎片化将东北虎在空间上分隔成多个局域小种群,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增加,A错误;
    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修建生态通道保护藏羚羊的目的是保护遗传的多样性,B错误;
    C、东北虎与孟加拉虎由长期的地理隔离不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C错误;
    D、局域小种群相对于大种群,其基因频率更容易发生改变,这是因为小种群中的遗传漂变效应更为显著,而大种群由于个体数量众多,基因频率更加稳定,不易受到偶然事件的影响,D正确。
    故选D。
    4. 如图是人体内环境之间以及与细胞之间关系的示意图。新冠肺炎患者在病毒的浸染下,打破了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引起机体局部组织水肿、体温升高、体内酸碱平衡失调等异常状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丙液中生活着可以协助机体抵抗新冠病毒的细胞
    B. 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是乙和丙
    C. 图中A、B、C分别代表组织细胞、淋巴细胞、血细胞
    D. CO2是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代谢废物,不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A
    【分析】内环境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详解】A、据图分析,甲为组织液,乙为血浆,丙为淋巴,淋巴液中生活着可以协助机体抵抗病毒的细胞。淋巴细胞就是其中重要的免疫细胞,主要存在于淋巴管中循环的淋巴液中,是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A正确;
    B、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甲(组织液)和乙(血浆),B错误;
    C、图中A、B、C分别代表组织细胞、血细胞、淋巴细胞,C错误;
    D、CO2是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代谢废物,其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如酸碱度,D错误。
    故选A。
    5. 在外界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人类机体仍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下列关于稳态与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镰状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
    B. 小肠中的葡萄糖经血液运输进入组织细胞中被利用至少需穿过9层生物膜
    C. 坎农提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
    D. 寒冷时出现不自主战栗、起“鸡皮疙瘩”等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
    【答案】D
    【分析】内环境也叫细胞外液,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指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详解】A、镰状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不是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A错误;
    B、小肠中的葡萄糖分子从被肠道吸收到进入组织细胞中被利用,需要穿过小肠壁细胞是2层膜,毛细胞血管壁是2层膜,通过两次毛细血管壁(第一次是从组织液进入血浆,第二次是从血浆进入组织液),共是4层膜,进入组织细胞1层,共为7层膜,所以至少需要穿过7层生物膜,B错误;
    C、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功能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要实现的,C错误;
    D、寒冷时出现不自主战栗、起“鸡皮疙瘩”等现象,是正常机体的体温调节反应,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正确。
    故选D。
    6. 在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胶质细胞围绕轴突生长形成髓鞘,髓鞘有规律的中断形成郎飞结,如下图所示。适宜刺激产生的局部电流可在两个郎飞结之间形成,兴奋以非连续的方式在郎飞结间跳跃式传导,在有髓鞘包裹的区域,轴突膜中没有Na+通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郎飞结上产生兴奋、传导兴奋的过程中,钠离子进出细胞均不消耗ATP。
    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相同距离时,有髓鞘纤维上跨膜移动的离子数多于无髓鞘纤维
    C. 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远多于神经元,动作电位只出现在图示轴突的郎飞结处
    D. 跳跃式传导极大地降低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度
    【答案】C
    【分析】郎飞结是神经纤维上没有髓鞘覆盖的区域,这些区域富含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当动作电位到达郎飞结时,钠离子通道打开,使得钠离子迅速内流,导致膜电位去极化,从而触发新的动作电位。这种跳跃式的传导方式大大提高了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详解】A、在郎飞结上产生兴奋、传导兴奋的过程中,钠离子内流不消耗ATP,膜内钠离子通过钠钾泵运出来需要消耗ATP,A错误;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相同距离时,有髓鞘纤维上跨膜移动的离子数少于无髓鞘纤维,B错误;
    C、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远多于神经元,在有髓鞘包裹的区域,轴突膜中没有Na+通道,动作电位只出现在图示轴突的郎飞结处,C正确;
    D、跳跃式传导极大地提高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度,D错误。
    故选C。
    7. 科学家利用双蛙心脏灌流装置来探究兴奋在神经与肌肉之间的信号传递方式。取心脏甲(保留神经)和心脏乙(去除神经),通过玻璃导管将甲、乙相连,用电刺激心脏甲的神经,观察心脏甲和心脏乙跳动频率。已观察到心脏甲的跳动减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完成上述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 若心脏乙跳动频率不变,则可初步判定兴奋在神经与肌肉间以化学物质传递
    C. 在交感神经的支配下,心率加快,胃肠道蠕动减慢
    D. 将灌流液换成蒸馏水进行对照实验能增强实验的严谨性
    【答案】C
    【分析】双蛙心灌流装置是一种在生理学实验中用于研究心脏生理机能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同时对两个离体蛙心进行灌流操作,从而对比研究不同因素对蛙心活动的影响。
    【详解】A、完成上述活动的结构没有反射弧,只有神经与肌肉之间的信号传递,A错误;
    B、若心脏乙跳动频率不变,不能判定兴奋在神经与肌肉间以何种物质传递,B错误;
    C、交感神经使交感神经心跳加快、抑制胃肠蠕动,即在交感神经的支配下,心率加快,胃肠道蠕动减慢,C正确;
    D、不能将灌流液换成蒸馏水进行对照实验,D错误。
    故选C。
    8. “渐冻症”学名为“肌萎缩侧索硬化”,该病患者所有感觉和思维活动等完全正常,但因不明原因导致患者全身大部分运动神经元损伤,致使几乎全身所有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临床上,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破伤风毒素会阻碍中枢抑制性递质甘氨酸的释放,引起肌肉痉孪性麻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理论上提高甘氨酸分解酶的活性能有效缓解破伤风毒素引起的症状
    B. 破伤风毒素的致病机理可能是抑制神经递质的降解
    C. 渐冻症患者说话困难,表明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S区功能障碍
    D. 渐冻症患者感受器和传入神经元正常,但自主神经功能可能受损
    【答案】D
    【分析】渐冻症主要是运动神经元病,这些神经元负责将大脑的指令传递到肌肉以控制肌肉运动,患者会逐渐出现肌肉萎缩无力等症状,这是运动神经元受损后,肌肉失去正常神经支配的结果。
    【详解】A、甘氨酸是抑制性神经递质,理论上提高甘氨酸分解酶的活性,就减少了甘氨酸在突触间隙的存在,抑制作用就减弱,不能缓解破伤风毒素引起的肌肉痉挛,A错误;
    B、依题意,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破伤风毒素会阻碍中枢抑制性递质甘氨酸的释放,故破伤风毒素的致病机理可能是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B错误;
    C、渐冻症患者说话困难,是运动神经元受损后,肌肉失去正常神经支配的结果,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S区功能没有障碍,C错误;
    D、渐冻症患者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元正常,但全身大部分运动神经元损伤,自主神经属于运动神经,故其功能可能受损,D正确。
    故选D。
    9. 排尿反射是一种简单反射,但受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下图是人体排尿反射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
    B. 图中P点被截断,病人可能出现无法有意识排尿的现象
    C. 传入神经末梢在脊髓有两个分支,尿意产生过程属于条件反射
    D. 图中排尿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壁
    【答案】B
    【分析】排尿反射属于简单反射,也被称为脊髓反射,是人与生俱来的反应。其反射弧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当膀胱内尿液充盈到一定程度时,膀胱内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盆神经传入纤维传到骶髓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这一过程不需要经过大脑皮层的学习就能完成,是机体的一种本能反应。
    【详解】A、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不能进入突触后膜内,A错误;
    B、图中P点被截断,大脑皮层的传出神经被切断,无法通过传出神经控制脊髓,B正确;
    C、传入神经末梢在脊髓有两个分支,尿意产生感觉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
    D、图中排尿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膀胱壁,D错误。
    故选B。
    10. 某同学听说立马要面临期中考试,感到非常紧张,引起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脏跳动加快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可以体现激素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B. 该过程不能说明体液调节能够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C. 肾上腺素能够让人呼吸加快,心跳和血液的流速加快,为身体提供更多的能量
    D. 不自觉的眨眼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控制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
    【答案】A
    【分析】在面对期中考试等重要事件时,感到紧张是非常常见的反应。这种紧张情绪会引起身体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其中包括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肾上腺素是一种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它在人体内起到调节心血管活动、应激反应等重要作用。
    【详解】A、分析题干,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它的分泌活动受内脏神经的直接支配,该过程可以体现激素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A正确;
    B、该过程能说明体液调节能够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B错误;
    C、肾上腺素不能提供能量,C错误;
    D、不自觉的眨眼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控制反射的中枢位于脑干,D错误。
    故选A。
    11. 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的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a表示TRH属于多肽类激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切除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可导致机体脱水
    B. 若损毁下丘脑,再注射甲状腺激素,可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
    C.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在代谢时催化有机物分解
    D. TRH与甲状腺激素的特异性受体都位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
    【答案】A
    【分析】下丘脑分泌的TRH主要作用是促进垂体前叶生成和释放促甲状腺激素(TSH)。TSH随后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升高会抑制下丘脑分泌TRH,进而减少TSH的分泌,这形成了一个负反馈调节机制。当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时,这种抑制作用减弱,从而恢复甲状腺激素的正常水平。
    【详解】A、若切除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可导致机体脱水,A正确;
    B、若损毁下丘脑,再注射甲状腺激素,可抑制促甲状腺激素,不能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B错误;
    C、甲状腺激素不是酶,不能催化有机物分解,C错误;
    D、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属于多肽类激素,其特异性受体位于垂体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主要在细胞内部,具体为细胞核内,此外在线粒体等部位也有分布。D错误。
    故选A。
    12. 斯他林将狗的小肠黏膜与稀盐酸混合磨碎,制成提取液注射到另一只狗的血液中,结果引起了胰液的分泌,血压还骤然下降,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 该实验说明胰腺分泌胰液能使血压下降
    B. 若切断通往小肠的神经后肠道内的盐酸仍能引起胰液分泌则可证明激素调节的存在
    C. 实验的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D. 促胰液素是由胰腺分泌的,它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答案】B
    【分析】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这些细胞能促进促胰液素的分泌,分泌最强的刺激物是盐酸,促胰液素经过血循环,作用在胰腺导管上皮细胞,能引起胰液大量的分泌。
    【详解】A、胰腺分泌胰液进入小肠,不能使血压下降,A错误;
    B、若切断通往小肠的神经后肠道内的盐酸仍能引起胰液分泌,则可证明激素调节的存在,B正确;
    C、实验的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的小肠黏膜或稀盐酸,C错误;
    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D错误。
    故选B。
    13. 糖尿病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如图表示三种类型的糖尿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都对血糖的稳定起作用,两者为协同关系
    B. 糖尿病患者在口服胰岛素时,应该考虑使用量的问题
    C. ①②③均属于自身免疫病,这种病是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做抗体进行攻击而引起的
    D. 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进而引起血糖浓度升高
    【答案】D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抗体Y1能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葡萄糖与受体的结合受到影响,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从而使血糖升高。图中抗体Y2能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影响胰岛B细胞的分泌,导致胰岛素减少,从而血糖升高。图中Y3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影响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从而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血糖升高。
    【详解】A、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都对血糖的稳定起作用,两者为相抗衡关系,A错误;
    B、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糖尿病患者不能口服胰岛素只能注射,B错误;
    C、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做抗原进行攻击而引起的,C错误;
    D、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无法降低血糖,进而引起血糖浓度升高,D正确。
    故选D。
    14. 抑制素(INH)是一种主要由卵巢分泌的蛋白类激素,调节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研究发现,更年期女性体内的抑制素浓度下降。科研人员制备了INH的抗体并在大鼠发情期注射给大鼠,测定相关指标,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受垂体的直接控制
    B. 当抑制素浓度下降时,对FSH的负反馈抑制作用增强,使得垂体分泌的FSH升高
    C. INH需要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具有作用时间短和微量高效的特点
    D. 由实验数据推测INH可作用于垂体,进而抑制卵泡发育
    【答案】D
    【分析】据表可知,注射INH抗体后,促卵泡激素含量上升,孕酮激素含量上升,卵泡质量和成熟卵泡个数上升,可见该抗体与INH特异性结合后,使INH无法发挥作用。INH的作用是抑制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详解】A、垂体的作用更多是通过分泌各种激素来间接影响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功能,A错误;
    B、当抑制素浓度下降时,对FSH的负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使得垂体分泌的FSH升高,B错误;
    C、激素是通过体液运输的,激素会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具有作用时间长和微量高效的特点,C错误;
    D、实验组INH的抗体结合了INH,使INH减少,促卵泡激素增加,由实验数据推测INH可作用于垂体,进而抑制卵泡发育,D正确。
    故选D。
    15. 2024年10月某地一家庭煤气爆炸事故导致一名女子大面积烧伤,原因为厨房煤气罐与燃气灶的连接软管脱落,导致煤气泄漏并引发爆燃。大面积烧伤后若护理不当,病人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病人( )
    A. 体液损失电解质紊乱B. 全身多个部位供血不足
    C. 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D. 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答案】C
    【分析】人体的防卫功能有三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是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前两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详解】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它们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并且其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这种免疫能力是人一出生就有的,为非特异性免疫。大面积烧伤致使皮肤受损,这道防线被破坏,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从而容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大面积烧伤致使皮肤受损,这道防线被破坏,大面积烧伤直接导致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6. 免疫系统包含了免疫器官等组成部分,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及其含有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参与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有巨噬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
    B. 体液和唾液中的溶菌酶杀灭病菌都属于机体的第二道防线
    C. 大部分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部分是RNA
    D. 通常情况下,一个B淋巴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
    【答案】D
    【分析】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重要防御系统,它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详解】A、淋巴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不包括巨噬细胞,A错误;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错误;
    C、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C错误;
    D、通常情况下一个B淋巴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具有特异性,D正确。
    故选D。
    17. 一些人对猫过敏,在猫体内存在的过敏原约有10种。给从未接触过米酵菌酸的受试者皮下注射微量的米酵菌酸后,若出现局部皮肤红肿,则说明受试者对此毒素无免疫力;反之,则说明受试者体中含有足量的该毒素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局部皮肤出现红肿说明该受试者对米酵菌酸过敏
    B. 若受试者注射米酵菌酸后皮肤出现红肿,下次注射一定还会出现红肿
    C. 若有家庭成员对猫过敏,则尽量避免养猫
    D. 猫的舔毛行为不会增加人接触过敏原的机会
    【答案】C
    【分析】对于从未接触过米酵菌酸的受试者,皮下注射微量的米酵菌酸后,如果出现局部皮肤红肿,则说明受试者对此毒素无免疫力;反之,则说明受试者体内含有足量的该毒素抗体。
    【详解】A、局部皮肤出现红肿说明该受试者对此毒素无免疫力,不是过敏,A错误;
    B、若受试者注射米酵菌酸后皮肤出现红肿,下次注射不一定还会出现红肿,B错误;
    C、若有家庭成员对猫过敏,则尽量避免养猫,避免接触过敏原,C正确;
    D、猫的舔毛行为会增加人接触过敏原的机会,D错误。
    故选C。
    18. 霍乱是一种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腹冯疾病,使人体细胞大量钠离子和水持续外流,进而导致患者腹泻脱水甚至死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霍乱弧菌和新冠病毒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都是水
    B. 机体消灭霍乱弧菌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
    C. 若患者腹泻脱水,可静脉缓注葡萄糖生理盐水
    D. 腹泻患者可通过检测核酸水解产物来判断是否为霍乱患者
    【答案】C
    【分析】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不仅仅表现为急性腹泻,还具有一系列严重的症状和特征。典型症状是“上吐下泻,迅速脱水”,可因频繁泻吐引起的脱水休克,还可并发急性肾衰竭、急性肺水肿等疾病,如果不能获得及时有效治疗,可导致死亡。
    【详解】A、病毒中含蛋白质和核酸,不含水,A错误;
    B、机体消灭霍乱弧菌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B错误;
    C、若患者腹泻脱水,造成大量钠离子和水丢失,可静脉缓注葡萄糖生理盐水,C正确;
    D、核酸水解产物都是核苷酸,不具有特异性,不能来判断是否为霍乱患者,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64分)
    19. 达芙妮小岛上的勇地雀以往主要取食小种子。1977年,一场严重的干旱导致小种子植物大量死亡,具有较大鸟喙(喙的深度较大)的勇地雀逐渐转为取食大花蒺藜的种子(大花蒺藜植株抗旱,种子较大,有厚厚的外壳和尖锐的刺,只有大的鸟喙才能破开其外壳)。如图为1975~1979年勇地雀种群喙的平均深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
    (1)达芙妮小岛上全部勇地雀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_____。调查发现,每一只勇地雀在1977年干旱前,喙的深度都没有发生变化,干旱后导致喙的深度变化的原因是_____。
    (2)几年后干旱解除,发现勇地雀和当地植物都发生了变化,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是_____和_____。1979年干旱结束后,统计得到勇地雀种群有50个个体,其常染色体上控制喙深度的等位基因有A1、A2、A3.对这些个体的基因型进行PCR扩增,凝胶电泳及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计算该种群中A1的基因频率是_____(百分数)。
    (3)1979年干旱结束后,达芙妮小岛上植被逐渐恢复,大花蒺藜数量增多,小种子植物数量也有所增加。随着食物逐渐充足,另一种大嘴地雀迁入该小岛,该大嘴地雀有更大的喙,且体型是勇地雀的两倍,主要以大花蒺藜的种子为食物。调查得到1997~2003年两种地雀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回答问题:
    1997~1999年,勇地雀种群数量逐渐增加的主要原因是_____。
    1999~2001年,勇地雀在与大嘴地雀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获取食物不足,种群数量下降。
    2001~2003年,勇地雀种群的喙平均深度有所下降。据此分析,该段时间勇地雀种群数量逐渐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
    【答案】(1)①. 基因库 ②. 干旱导致小种子植物大量死亡,喙深度较大的勇地雀个体能够获得食物,喙深度较小的勇地雀个体由于缺乏食物而被淘汰,喙深度较小的勇地雀个体数量减少(或“喙深度较小的勇地雀个体在自然选择下数量减少”)。
    (2)①. 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②. 环境的定向选择 ③. 44%
    (3)①. 勇地雀主要以大花蒺藜为食,大花蒺藜的数量增加,食物来源增加,勇地雀的种群数量增加。 ②. 自然选择的压力使勇地雀采食小种子,与大嘴地雀的竞争关系减弱,勇地雀种群数量上升。
    【分析】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存斗争产生适者生存的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小问1详解】达芙妮小岛上全部勇地雀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1977年干旱前,喙的深度都没有发生变化,小岛上的勇地雀以往主要取食小种子干旱后导致喙的深度变化的原因是干旱导致小种子植物大量死亡,喙深度较大的勇地雀个体能够获得食物,喙深度较小的勇地雀个体由于缺乏食物而被淘汰,喙深度较小的勇地雀个体数量减少。
    【小问2详解】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A1的基因频率=(9×2+15+11)/(50×2)=44%。
    【小问3详解】①1979年干旱结束后,达芙妮小岛上植被逐渐恢复,大花蒺藜数量增多,1997~1999年,勇地雀主要以大花蒺藜为食,大花蒺藜的数量增加,食物来源增加,勇地雀的种群数量增加。
    ②2001年-2003年,由于大嘴地雀取食能力更强,迫使勇地雀只能吃小种子,因此勇地雀平均的鸟喙尺寸开始逐渐减小,此时与大嘴地雀的竞争关系减弱,繁殖更多的后代,种群数量也有所上升。
    20. 俗话说“苦尽甘来”,但我们都有这样体验:即便在苦药里加糖,仍会感觉很苦。研究发现,甜味和苦味分子首先被味细胞(TRC)识别,经一系列传导和传递,最终抵达大脑皮层的CeA和GCbt区域,产生甜味和苦味(如下图)。
    (1)神经冲动在图中②处传导形式为_____(“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和化学信号”),CeA产生的甜觉不能传至苦味中枢GCbt,所以“甜不压苦”,据图分析,GCbt产生的苦觉会_____,所以摄入苦味和甜味混合食物时通常只能感受到_____(“甜味” “苦味”),因此“苦尽”才能“甘来”。(“”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2)神经元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_____(填“单向”或“双向”)的,其原因是_____。人脑是神经系统最高级的部位,大脑皮层言语区损伤会导致语言功能障碍如患者的V区障碍则_____。
    (3)甜食会引起多巴胺的释放,长期摄入甜食会成瘾,为探究甜食成瘾的原因,科研人员取生理状态相同且良好的小鼠若干,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进行周期7天的适应性培养:
    甲组每天用适量且适宜浓度的糖水进行灌胃处理,持续7天,换用适量的生理盐水进行灌胃处理,再持续7天。
    乙组_____,持续7天,再用适量适宜浓度的糖水进行灌胃处理,再持续7天。
    丙组用等量的生理盐水进行灌胃处理,持续14天。检测相关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数量、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的数量,结果如下图。
    (“-”表示正常值,“↑”表示相对正常值增加,“↓”表示相对正常值减少,箭头数量表示程度)
    试推测甜食成瘾的机理是_____。
    【答案】(1)①. 电信号 ②. 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 ③. 苦味
    (2)①. 单向 ②.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③. 不能看懂文字
    (3)①. 每天用适量且适宜浓度的糖水进行灌胃处理 ②. 甜食会促进突触前膜向突触间隙释放多巴胺,多巴胺数量过多会导致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减少,必须摄取甜食产生更多的多巴胺来维持神经元的冲动,即甜食成瘾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未梢和它所支配的肌内或腺体)。要完成一个反射,必须具备完整的反射弧。
    【小问1详解】神经冲动在图中②处传导形式为电信号。据图分析,GCbt产生苦觉会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所以摄入苦味和甜味混合食物时通常只能感受到苦味。
    【小问2详解】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大脑皮层言语区损伤会导致语言功能障碍如患者的V区障碍则不能看懂文字。
    【小问3详解】实验目的是探究甜食成痴的原因,需要甜食成痴的小鼠作为实验组,还需要丙组作为对照。科研人员取生理状态相同且良好的小鼠若干,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进行周期7天的适应性培养,甲组每天用适量且适宜浓度的糖水进行灌胃处理,持续7天,换用适量的生理盐水进行灌胃处理,再持续7天。乙组每天用适量且适宜浓度的糖水进行灌胃处理,持续7天,再用适量适宜浓度的糖水进行灌胃处理,再持续7天,丙组用等量的生理盐水进行灌溉处理,持续14天,检测相关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数量,据图结果分析,甜食成瘾的原因是甜食会促进突触前膜向突触间隙释放多巴胺,多巴胺数量过多会导致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减少,必须摄取甜食产生更多的多巴胺来维持神经元的冲动,即甜食成瘾。
    21.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原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生物损伤或两者兼有,患者会出现许多全身性并发症,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是现代医学仍未解决的难题。
    (1)如图1,胰岛素在血糖调节中,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_____,进入肝、肌肉细胞合成_____,进入_____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的转化为葡萄糖。胰岛素作用机制见图1(GLUT-4是一种葡萄糖转运蛋白),据图1分析,发生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不敏感)的可能原因有_____。
    A.胰岛素受体数目增加 B.胰岛素受体活性下降
    C.信号传导过程受阻 D.GLUT-4基因表达过量
    (2)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增加。据图1分析,当胰岛素与膜上受体结合之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_____与细胞膜的融合。
    胰岛B细胞时刻在分泌胰岛素,但胰岛素的浓度却可以维持相对稳定,原因是_____。
    (3)与胰岛素治疗相比,胰岛移植能起到稳定血糖、避免低血糖发作的作用,但在胰岛(外周主要为胰岛A细胞,内部主要为胰岛B细胞)分离时,容易造成外周细胞的损伤或丢失。为研究胰岛A细胞缺失对移植胰岛功能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相关实验。研究表明,分离纯化的胰岛B细胞在培养液中只能短期存活,而与胰岛A细胞混合培养时存活时间明显延长,有人提出,该现象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引起的,试简要写出验证该假设的实验思路:_____。
    【答案】(1)①. 氧化分解 ②. 糖原 ③. 脂肪 ④. BC
    (2)①. 含GLUT4的囊泡 ②.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
    (3)分离纯化的胰岛B细胞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用等量的生理盐水和适宜浓度胰高血糖素处理,观察胰岛B细胞的存活时间。
    【分析】血糖调节过程: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胰岛B细胞的活动增强,胰岛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这样既增加了血糖的去向,又减少了血糖的来源,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的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
    【小问1详解】如图1,胰岛素在血糖调节中,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细胞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的转化为葡萄糖。据图1分析,发生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不敏感)的可能原因有胰岛素受体活性下降和信号传导过程受阻。
    【小问2详解】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增加。据图1分析,当胰岛素与膜上受体结合之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胰岛B细胞时刻在分泌胰岛素,但胰岛素的浓度却可以维持相对稳定,原因是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小问3详解】研究表明,分离纯化的胰岛B细胞在培养液中只能短期存活,而与胰岛A细胞混合培养时存活时间明显延长,有人提出,该现象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引起的,自变量是是否有胰高血糖素,因变量是胰岛B细胞存活的时间。因此实验思路是:分离纯化的胰岛B细胞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用等量的生理盐水和适宜浓度胰高血糖素处理,观察胰岛B细胞的存活时间。
    22. 图甲是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图,图乙为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参与免疫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所示的免疫过程为_____免疫,该过程中产生的细胞因子和抗体称为_____(填物质名称)。
    (2)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辅助性T细胞外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的_____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辅助性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说明了细胞膜具有_____的功能。某些恶性病菌感染还可使肝特异性脂蛋白暴露,并作为自身抗原诱导机体产生抗体,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损伤肝细胞,这种疾病在免疫学上属于_____。
    (3)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当它第二次侵入人体细胞后,人体发挥主要作用的免疫细胞是_____。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_____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关键性的作用,既参与B细胞的活化也参与_____细胞的活化。
    (4)DC免疫疗法是通过采集患者自体的外周血液,在体外诱导培养出大量DC细胞,使之负载上肿瘤抗原信息后再回输给患者。这些DC细胞进入患者体内后,可诱导_____迅速产生大量的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精确杀伤肿瘤细胞,同时还能使机体产生免疫记忆,具有防止肿瘤复发的功效。该免疫疗法中涉及的免疫过程,属于_____免疫。
    【答案】(1)①. 体液 ②. 免疫活性物质
    (2)①. 受体 ②.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③. 自身免疫病
    (3)①. 记忆T细胞 ②. 辅助性T ③. 细胞毒性T
    (4)①. 细胞毒性T细胞 ②. 细胞
    【分析】甲图是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图,其中A是吞噬细胞,B是T细胞,C是B淋巴细胞,D是浆细胞,其中,ⅠⅡ分别是淋巴因子和抗体;图乙中的DC细胞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功能类似于吞噬细胞。
    【小问1详解】甲图是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图,其中A是吞噬细胞,B是T细胞,C是B淋巴细胞,D是浆细胞,其中,ⅠⅡ分别是淋巴因子和抗体。该过程中产生的细胞因子和抗体称为免疫活性物质。
    【小问2详解】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辅助性T细胞外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辅助性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说明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某些恶性病菌感染还可使肝特异性脂蛋白暴露,并作为自身抗原诱导机体产生抗体,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损伤肝细胞,这种疾病在免疫学上属于自身免疫病。
    【小问3详解】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当它第二次侵入人体细胞后,机体启动二次免疫,人体发挥主要作用的免疫细胞是记忆T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关键性的作用,既参与B细胞的活化也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
    【小问4详解】DC免疫疗法是通过采集患者自体的外周血液,在体外诱导培养出大量DC细胞,使之负载上肿瘤抗原信息后再回输给患者。这些DC细胞进入患者体内后,可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迅速产生大量的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精确杀伤肿瘤细胞,同时还能使机体产生免疫记忆,具有防止肿瘤复发的功效。该免疫疗法中涉及的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检测指标
    组别
    促性腺激素(mlU/mL)
    性激素(ng·mL)
    卵泡质量
    成熟卵泡个数
    促卵泡激
    (FSH)
    促黄体素
    (LH)
    孕酮
    对照组
    8.53
    15.18
    8.86
    0.63
    28.67
    实验组
    25.36
    15.19
    11.78
    0.91
    35
    组别/检测指标
    多巴胺数量
    受体数量

    -



    ↓↓

    -
    -

    相关试卷

    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本卷命题范围,3g·mL⁻¹的蔗糖溶液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楚天教研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湖北省楚天教研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