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0.1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0.1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读课文,文章拓展,结语,单项选择,默写名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反复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
3、反复探究课文,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中的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理解作者由乐到痛、由痛到悲感情变化的深层原因。
3、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我们知道,人们把在某种艺术领域中有杰出成就的人称为圣人。比如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还有书圣(王羲之)。(展示图片)
王羲之是魏晋时期书法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书法作品)
教师引导:既然是天下第一行书,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部作品有很多涂抹的地方,而且无论是布局还是字体,皆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越到后面字体越来越狂放,涂抹也越来越多,似乎作者在书写时情难自禁,在经历了一个感情变化的过程。那么,作者在这篇序中倾注的是怎样的情感,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心路历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读课文。
1、大声自由读,读准字音和句读
2、学生读一段,纠正一段
3、齐声朗读,找出体现作者感情变化发展的字:乐一痛一悲(板书)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全文感情起伏,作者由乐而生痛,由痛而生悲。
三.课文分析
(一)第一段
1、那么,作者为何而乐呢?
学生找诗句,翻译理解(这种“乐”为什么如此感染你呢?)
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气候宜人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山水)——环境优雅
(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
宴会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这是江南的三月,江南的阳春三月,应该是一片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大好春光,应该是一片浓艳之色,生机勃勃。此处的景物特点呢?——淡雅的水墨画
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景色无着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非翠竹,而为修竹);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清风,和风,柔风)而已。一切尽显淡雅。
这说明作者的心情如何啊?——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如此广袤的宇宙,如此繁多的物种,俯仰之间,王羲之确实感到了快乐。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同道相逢
教师总结:作者为什么乐?人贤,景美,事雅。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时候,可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骋怀就是游心,心很自由,无所拘束。精神上的愉悦。怪不得作者情不自禁地赞叹:“信可乐也!”潜台词是:“活着真好啊!”下面呢,就让时光倒流,你就是集会中的一员,读出我们的乐。
2、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二)第二段
1、真是快乐到了极致!古人有云乐极——生悲。比如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赤壁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到“苏子愀然”。此处王羲之也不例外,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于是有了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缘何而痛?出文章中的相关句子来理解。
学生分析……
教师总结:是啊,人生短暂之痛,世事无常之痛,往事不再之痛,生死难测之痛,怎能不让人乐极生悲,这是人的共性,谁不想把美好的东西留住,谁不想把宝贵的生命留住,可偏偏短暂。
2、体悟这种悲痛,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三)第三段
1、谈及生死,变得严肃而敬畏。所谓“死生亦大矣。”此时,作者的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悲
悲和痛是同义词,感情基调没有变化,但又有所不同。结合最后一段语句,你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抓住首句和末句)
教师总结:由聚散想到了生死,由个人想到了昔人,想到来人,由己悲人,把自己放在偌大的纵向时空中,写到了古今之悲。这是千古一痛,万古同悲。(展示图片)你还能想到哪些诗句?
教师总结: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古往今来,所有的人都被生死的命题困扰着,敬畏着,无奈着。王羲之有感于古人,后人也有感于王羲之,我们现在不也正对生死产生莫大的感慨吗?况且,在魏晋时期,这种悲痛还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出示图片)
2、这一段哪句话可以看出当时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
学生找,回答“一死生,齐彭殇”(翻译)
3、既然人生虚无,生死无常,那是不是修短随化,听天由命呢?王羲之是如何是看待的?
学生讨论……
抓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分析
学生翻译,谈理解……
教师总结:其实,王羲之否定“老庄”的背后是对人生的肯定,对人生的热爱。这在玄学盛行,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哲学的东晋是难能可贵的。
4、在这一段中“悲”该如何理解呢?
学生——悲伤?悲慨?悲叹?悲应该是痛的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深入。
教师总结:悲叹并不等于悲观,王羲之的这篇文章“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看似悲观,其实也反映了王羲之对生命的热爱和眷恋,对老庄虚无思想的反驳,其中蕴含着积极的人生哲理。而艺术正是他展现生命力,以创造对抗生命短暂的努力。我们再来看他的书法,(展示图片)
“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写得既遒媚,又飘逸。,可称得上是:书中极品,文中圣品。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怀良等临写了几本。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哪里去啦?)据说李世民非常喜欢,去世后把它带到地下了。
5、齐读第三段,体悟这种悲给我们带来的力量。
四、文章拓展
纵观历史,像王羲之一样悲叹人生的人有很多,但是并不影响他们建功立业。上文我们提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曹操,悲叹之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高唱“人生如梦,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苏轼,正是在人生最低谷奏响了生命最强音。你还能想到谁?(学生讨论)
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五、结语:
我们无法掌握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努力提高生命的质量。生命的滋味就是让我们懂得去珍惜和努力,伏契克说,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希望同学们每一天都活得充实而有价值。
《兰亭集序》效果分析
1、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进一步熟悉了课文,不仅欣赏到王羲之书法的飘逸遒劲,也体会到了其序文的文辞优美自然,朗朗上口。
2、对课文有了整体把握,能准确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把握其感情的波澜发展。
3、进一步掌握并落实文言实虚词,加强了关键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4、结合文本,依托词句,对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能够进行初步的解读和分析,理解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但是,在理解的深度上还不够,有待继续挖掘。
5、通过简要介绍魏晋时期的时代背景,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继续阅读相关书籍,进一步了解魏晋风骨及其魏晋文学的发展脉络。
6、课堂上,一些同学的理解分析还是相当精彩的,但还有个别同学相对沉默。课后教师应了解情况,做好相应辅导。
《兰亭集序》教材分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鲁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文明的踪迹”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篇书序,文章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表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而作为一篇文言文来教学,应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文言关系,以“文言融生”为教学理念指导,打破传统机械的先“言”后“文”的教学模式。
《兰亭集序》评测练习
一、单项选择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A.虚诞(dàn)形骸(hái)癸丑(guǐ)趣舍万殊(qū)
B.符契(qì)修禊(qì)彭殇(shāng)流觞曲水(shāng)
C.管弦(xián)嗟悼(jiē)会晤(wù)游目骋怀(pìn)
D.妄作(wàng)悲夫(fū)会稽(jī)清流激湍(tuān)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实在,确实)B.感慨系之(附着)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望)D.齐彭殇为妄作(未成年而死)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引以为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B.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4.比较以下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④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及其所之既倦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D.不知老之将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习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都)B.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次序)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D.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明白)
2.下列全是作者产生“痛”或“悲”等感慨的原因的一组句子是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②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⑤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①④⑤B.②③④C.②⑤⑥D.③④⑤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主要叙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形。其中“畅叙幽情”四个字,为下文抒发感慨埋下了伏笔。
B.第二段写作者触景生情,乐极生悲,感慨于时光易逝,而自己却虚度岁月,消极避世。面对着生与死,发出了痛惜的感慨。
C.第三段作者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荒诞,并点出了写作此文的缘由,发出了对生命永恒的思考。
D.纵观全文,作者着眼死生二字,借一次集会宴游阐明人生哲理,表明了作者的深远立意。
三、默写名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茂林修竹,_______________,映带左右。
②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可乐也。
③____________,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放浪形骸之外。
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后之视今,____________________,悲夫!
四、翻译句子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②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兰亭集序》课后反思
《兰亭集序》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借助富于韵味的文言语言,极富魅力地表达了自己的生存体验,文辞优美,识见高远。秉着“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原则,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从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变成重视感悟。
在诵读方面,我引导学生通过自由朗读、个别朗读、齐读等多种诵读形式反复阅读课文,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
第一遍诵读,学生自由朗读,再次整体感知课文,疏通课文。
第二遍诵读,学生个别朗读,教师应在读音、句读、语速和语感方面适时纠正,指导。同时对于文中重要字词句,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课下预习掌握的情况。
第三遍诵读,学生全体齐读,感知文章的感情思路。
另外,在具体探究课文之前,要求学生再次齐读或是自由朗读,进一步通过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特别强调了学生在分析完“为何而乐?”“缘何而痛?”“为何而悲?”之后的感情朗读,以此来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度,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对文章的诵读,是这节课的主线。无论是落实字词,处理“文”与“言”的关系,还是理清思路,探究作者的情感变化原因,都以诵读为基础或是在诵读中穿插进行。这样整堂课都有朗朗读书声,也符合语文课堂的特点。
另外,这篇文章注释内容很丰富,不必要求学生机械地逐句翻译,而重在探究,理解作者阐发的生死观。对于“宴会之乐”学生不难把握,但“缘何而痛?”“为何而悲?”就很难理解了。我利用课件呈现各个时期领袖名人论及生死的诗句,把王羲之的“悲”放在一个偌大的时空中,让学生体会到这是古今之悲,千古一痛,万古同悲。此时,“悲”便有了内涵,有了深度,不再是肤浅的“悲伤”,而升华为“悲怆”“悲慨”“悲叹”等人生感悟。再结合魏晋时代背景,抓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一关键句启发学生思考生死问题,从而分析出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达的生死观是积极的,这对学生是极有教益的。
本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朗读比较充分,个别学生的发言较为精彩。但是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课堂容量大,节奏快,而学生课下预习不够充分,所以学生的主动性不够强,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特别是谈及生死观这一严肃而沉重的话题时,学生对主旨的理解还不够到位,教师的分析总结显得略多。
《兰亭集序》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正体现了这一理念。
首先,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由朗读、个别朗读、齐读等多种诵读形式反复阅读课文,从而体会这篇抒情散文简洁雅净的语言特色。
其次,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兰亭集序》文下注释较多,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其他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
最后,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深入鉴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真正认识作者的思想高度。这也是本文的精髓所在。
《兰亭集序》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在疏通课文时可能还有不少困难。因此,上课前要引导学生利用好课下注释,充分预习课文。
另外,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阅历浅,对于文章中生死观的理解,可能会存在偏差。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10(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10.1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幻灯片放映导入视频,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品读赏析文本第一段,品读赏析第二段,品读赏析第三段,问题设置,师生一起诵读第二,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0.1 兰亭集序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思路,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