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寒假专题训练复习专题训练04 说明文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专题复习 专题04 说明文阅读(原卷版).docx
    • 解析
      【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专题复习 专题04 说明文阅读(解析版).docx
    【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专题复习 专题04 说明文阅读(原卷版)第1页
    【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专题复习 专题04 说明文阅读(原卷版)第2页
    【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专题复习 专题04 说明文阅读(原卷版)第3页
    【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专题复习 专题04 说明文阅读(解析版)第1页
    【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专题复习 专题04 说明文阅读(解析版)第2页
    【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专题复习 专题04 说明文阅读(解析版)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寒假专题训练复习专题训练04 说明文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寒假专题训练复习专题训练04 说明文阅读(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专题复习专题04说明文阅读原卷版docx、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专题复习专题04说明文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近年来,说明文阅读的分值一般比较固定,多在6—12分之多以简答题、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兼及填空题。其考点除指出说明对象及特征、概括说明内容、判断说明方法及作用、明确说明顺序、品析语言特点等常规题型外,拓展积累与探究性试题逐渐增多。所选材料涉及热点科技、生活百科、传统文化、自然奥妙、生态环保等,多来自于《人民日报》、《知识窗》、《科技日报》、《百科知识》、《中国国家地理》等报刊以及网络文章。
    就选材来说,注重选文的科学价值,选文视野开阔,材料以生态环境、前沿科学、社会、民俗民情、传统文化为主,注重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
    就命题来说,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说明方法和说明文语言将继续高频率出现在试卷中,增加对探究能力的考查比例。如对文章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感悟和评价,为文章介绍的科学产品或事物写宣传语,为文章说明的自然生态现象提建议等。

    考点一 说明文及分类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说明文分类
    (1)按说明对象分
    事物说明文:以具体的事物为说明对象,侧重说明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特征、种类、功用等。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以抽象的事理为说明对象,阐释抽象的事理、本质、关系、规律等。如《大自然的语言》《大雁归来》《被压扁的沙子》等。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要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2)按语言风格分
    平实说明文: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事物,具体科学,简明易懂,更多的是给读者以理性认识。如《中国石拱桥》运用大量数据对说明对象作客观的说明。
    生动说明文(包括科学小品文):用文艺的笔调,兼用描写的笔法,以对话、故事、修辞等形式来加强说明的形象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如《大雁归来》中有不少记叙、描写、议论结合的语句,使文章颇富感染力。
    考点二 说明对象及特征
    1.辨识说明对象
    (1)看题目。有的标题直接表明说明对象,如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这些都是事物说明文,标题就直接表明了文中要说明的事物,即说明对象。
    (2)观首段。题目没有表明说明对象时,甚至有的文章没有题目时,那么我们就要看文章的第一段,在第一段的结尾处往往会点出文章的说明对象。
    (3)找结尾段。有时文章标题与首段均找不出说明对象,作者会在文章的结尾处揭示文章的说明对象,所以要十分关注结尾段落。
    (4)归纳总结。如果以上方法都不可行,那么这时候,只能研读全文,逐段分析、归纳、总结,最后确定说明对象。一般表述:介绍了……的……(对象+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一篇文章有一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局部段落有局部段落的说明对象,千万不要把局部说明对象当作整篇文章的说明对象。
    2.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对象的特征,可以通过对说明特征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情况进行归纳分类,以达到正确并快速地找出说明特征的目的。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看标题。特别要注意标题中的修饰性、限制性成分。
    (2)抓总括句、中心句、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
    (3)摘抄整合语段中的关键词、句,并作简要概述。
    (4)结合标点,尤其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问号、句号等,归纳层意,再综合概括。
    要通篇阅读课文,筛选勾画出最能揭示说明对象特征的重点词句。部分词句可以直接使用,但部分词句需要归纳概括
    考点三 标题的作用
    1.标题的作用
    (1)内容上:
    ①交代了文章的说明对象(需要写出说明对象是什么)。
    ②点明了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
    ③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④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表达效果:
    (1)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运用名言、俗语、流行语、新词等;或引用新鲜话题、热门话题等,使得标题生动、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引用(化用)古诗词,增添文学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运用问句(反问句或疑问句等)、感叹句等句式,设置悬念或增强表达效果,引发读者思考。
    2.给说明文拟写标题
    给说明文拟标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明确说明内容,直接以说明对象为题。
    (2)以“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说明对象”为题,可以运用恰当的修辞表达情感。
    (3)以含说明对象的特殊句式为题,可以是反问句、疑问句、感叹句。
    考点四 说明顺序与结构
    阅读说明文时,需要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文一般按时间、空间、逻辑(事理)顺序说明。
    1.常见的说明顺序及作用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时间顺序一般都有明确的时间标志,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程序顺序也是时间顺序。
    作用: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等。空间顺序一般都有常用方位词,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按照瞻仰的路线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先四周后正中,先台阶后碑身、碑座的顺序依次进行介绍。
    作用:能把复杂的事物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的本体面貌以及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等。
    作用: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更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
    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文章可以以一种说明顺序为主,兼用其他说明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2.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顺序是文章的内在思路,而结构是文章的外在形式。说明文的基本结构有4种: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承接式(连贯式)。
    (1)并列式
    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没有轻重之别,是平行式结构。多用于空间顺序的说明文。
    (2)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多用于从现象到本质的事理说明文。
    (3)总分式
    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
    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常按并列式安排。
    总分式结构常用于逻辑顺序中从概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局部的说明。
    (4)承接式(连贯式)
    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多用于时间顺序的说明文。
    3.分析说明顺序与结构的方法
    (1)看内容,辨顺序。理清说明顺序,首先明确是哪类说明文,事物说明文往往以时间、空间顺序居多,而事理说明文则以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种类、成因、功用等顺序)为主。
    (2)根据重点词句辨顺序。空间顺序一般用方位词;时间顺序一般用时间名词;逻辑顺序一般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上所述”等词语。要特别关注每一段的开头句,找出中心句、过渡句、总领句、总结句等关键语句。其次对这些关键信息进行合并整合。
    (3)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如果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关系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还是由个别到一般,或者是从结果到原因等。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
    (4)说明某段在文中的作用,除了弄清该段说明的主要意思,还要看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在首段一般是提出说明对象,总领全文;在中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尾段一般是总结全文的作用。
    考点五 说明方法及作用
    1.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1)举例子:通过列举……的事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2)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3)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作比较:通过……和……的对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5)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的××特点。(对××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6)下定义: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的××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作诠释: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有进一步的认识。
    下定义和作诠释常采用“××是××”的语言形式。它们形式相同,该如何区分呢?
    下定义要求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科学准确的概括说明。下定义有两种固定格式:“××是……”和“……叫××”。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内容如果能够互换,就是下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作诠释。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之后,意思不变。“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成“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是雪”,则说法不够严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不一定是“雪”。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下定义,后一句是作诠释。
    (8)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使文章具有可读性。
    (9)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地说明××的××特点。
    2.判断说明方法的窍门
    注意语言标志:
    举例子:例如、比如、据说……
    列数字:数词(与年代有区别)
    分类别:一类(种)……一类(种)……
    作比较:也、相对于、较……
    下定义:是、叫…… (判断句)
    打比方:像、如、仿佛……
    考点六 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在说明文阅读中,主要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中考阅读能力考查中,这是个重要的考点。
    1.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
    一般从两个角度谈:
    (1)准确,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2)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是针对不同语言风格的角度而言的。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2.说明文语言的常考词:
    限定时间:到那个时候、当时、刚刚、迄今为止、目前、自古以来等。
    限定数量:之一、有余、很少、极少数、绝大部分等。
    限定程度:极其、比较、最、尤其、更、稍微、很大程度上等。
    限定范围:整个、都、全、仅仅、只等。
    限定频率:常常、往往、有时、一般、屡次、偶尔等。
    表推测或估计:大概、大约、可能、左右、也许、至少等。
    3.分析词语指代内容
    “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含有指代意义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1)从上下文中找原句。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很少是在代词后面的,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2)将找到的原句或概括的内容,放进原文中看内容是否恰当,可以以此验证对错。
    4.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1)修辞手法的使用,增加了生动性、形象性。
    (2)多种表达方式的使用:描写,使被说明的对象栩栩如生,富有诗意,增强了文章可读性;议论,令人深思,给人启发。
    (3)常使用描述性形容词。
    (4)说明方法的使用:打比方、摹状貌等。
    (5)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各种感观感受等;句式变化上:长短句结合、整散句结合、口语书面语结合等。
    考点七 概括内容筛选信息
    1.概括说明内容
    (1)如果有中心句,可以直接摘录中心句。
    (2)如果文段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可以把这几层意思连接,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
    (3)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
    (4)归纳部分内容要点时还可以找出段落中表示句子终结的标点符号,如句号、问号等,在这几层意思中进行合并、筛选,然后归纳出该部分的要点。
    2.筛选重要信息
    筛选并把握说明文中的重要信息,是说明文阅读中能力层级较高的综合考查点。它包含两个内容:一是辨别并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二是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态度。
    (1)把握筛选信息的标准。
    (2)确定筛选信息的区间。在阅读中,材料信息必须按照一定的需求去选取,才有效率,才能准确。需求规定范围,即信息的筛选区间,要在确定的区间内进行取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原则。
    (3)通过抓关键词筛选主要信息。阅读时要抓住诸如“首先”“其次”“另外”“还有”“也”“除此之外”等提示语。
    (4)通过抓关键句筛选主要信息。所谓关键句,就是指过渡句、段首句、文末点题句、问题前后句等,它们往往能给我们提供一些集中有效的信息。
    (5)把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进行比较分析。
    考点八 开放性试题
    说明文阅读中的开放性题目考查的是学生的探究能力,表达个人独特见解的创新能力,围绕文本材料、链接材料所透露的信息进行迁移、整合的能力。这一考点的考查形式一般是针对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谈看法或认识;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谈认识或进行探究。而且这类试题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赋分一般也比较高,复习时必须引起重视。
    1.开放性试题特点
    (1)设题注重联系实际。
    (2)设题讲求依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来进行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
    (3)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主要依靠考生的自我感悟和体验,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4)答案有限制。在设置试题时往往会确定某个探究的角度。
    (5)题干表述有区别。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请结合“……”进行探究;还有的结合语言积累运用进行命题。
    2.方法技巧
    解答开放性问题,首先要对所给材料有准确的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这类题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鼓励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答题时要注意深入挖掘事物、事理、人物背后隐含的意义,然后联系自身生活以及时代特征作答。
    (1)想象类
    要求联系文章内容,展开联想,发挥想象,解决问题或进行设计。
    ①读懂文章,审清题干要求,从题干找出答题角度。
    ②调动想象、利用积累的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进行设计,力求新颖,有个性,符合科学原理。
    ③最后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述,尽量做到明白、有条理。
    (2)列举类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列举出与选文内容相关的材料。
    ①审清题干要求。
    ②理清文中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③参照文中所举的例子。
    ④打开思路,联系自己的生活,以及新事物、新科技和文章中的科学原理相关的事例,简洁地写出即可。
    ⑤所举例子不能与文中的例子重复,一定要有科技含量。
    (3)谈观点看法(辩论)类
    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联系原文或自身实际进行分析。
    ①根据原文,进行思维拓展。
    ②结合自身经历,找准自身与材料的联系点,谈感受。
    (4)献策建议类
    一般要求针对选文说明内容中关于环保、资源开发利用、说明对象对人类产生的危害等问题,提出建议、措施或对策。
    ①弄清所要解决的问题,找准答题角度,合理发挥想象。
    ②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想办法,所提对策必须合乎情理,具有合理性,与文本所说明的知识、道理、原理等有关联性,而且具有可操作性。
    ③所提出的对策,必须针对选文中说明对象对人类的影响或造成的危害进行设计或构思,应紧扣文中的内容要点,说明具体的建议、措施或对策。
    ④可以有合情合理的新想法。
    (5)宣传类
    这类试题要求考生针对选文中说明的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人类生存的问题拟写广告词或标语。
    ①审清题目要求,找准拟写点。
    ②紧扣选文内容,或呼吁,或警示,或劝告,避免语言暴力。
    ③表述时应尽力做到用语简洁、准确,可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
    (6)链接类
    材料链接类题目即在原文的基础上附上一则或多则链接材料,要求依据材料内容与原文内容进行作答。
    ①审题读文,提取题目中的关键词,观照全文,确定文中可借助的内容。
    ②筛选要点,明确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
    ③转换归纳,将原文与材料对应梳理,归纳答题重点,并按题干转换说明对象,组织语言简要准确作答。
    解答说明文开放题的原则与方法
    做好说明文开放题,首先要对所给材料有准确的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题目中来。开放性试题可以各抒己见,没有规定的标准答案。
    (1)不要脱离文本,要以准确把握文意为基础;
    (2)要根据文本的表达去感知理解,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倾向;
    (3)要从原文意旨出发联系现实,视角独到,对待问题的看法要与原文的主旨相符;
    (4)语言表述必须准确而流畅,可分条作答增加条理性;
    (5)鼓励独立的见解和创新意识、探究精神。
    真题感知
    (2023·青海·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湟源排灯
    刘大伟
    ①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湟源排灯起源于清代中期。据传当初街市商家为了在夜间招揽顾客,纷纷制作商号广告牌灯箱,箱内点燃蜡烛,挂在商号大门上,后来,逐渐发展成图案丰富、形式多样的广告排灯,后来演化为排灯。这种排灯首见于道光九年(1829年),当年的元宵节展出了大量过街排灯。光绪后期,古城内的京津洋行从苏杭购回纱灯、宫灯、彩灯,悬挂在洋行里外,为湟源排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②到民国初年时,湟源排灯的发展步入鼎盛时期。那时候的元宵之夜,丹噶尔古城内灯笼高悬,彩布篷街,每隔十米就有一架排灯。所有的排灯被点亮时,整条街道流光溢彩,宛如白昼。好看的排灯从古城西门(拱海门)到东门(迎春门),一路蜿蜒,犹如长龙,一直延伸到万安街、张家泵铺;还有一路排灯直下丰盛街,及至火祖阁。人们拖儿带女,一路赏灯,间或聆听街头的吹拉弹唱,或购买一些生活用品……
    ③在那个年代,四方商旅齐聚丹噶尔古城,用精湛的排灯艺术,表达着生活的内容。对于本土民众而言,排灯是灿烂的生活一角,而对于那些常年旅居高原的客商而言,排灯也许就是他们的乡愁。
    ④那么,这种交织着生活与乡愁的民间艺术是如何呈现的呢?据民间艺人讲述,很久以前的排灯大都由长2尺、宽1.5尺的方格纱窗组成,大都五格两面,共十格,长约一丈,画面绚丽多彩,栩栩如生。现在的排灯制作工序,首先是用上好木料制成框架,并将传统的花草人物等图案精心雕刻于框架上。框架制成后,上面蒙纱,并根据不同架形,绘制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风土人情和名人逸事等画面。最后的步骤是内置蜡烛,进行艺术的排列和组装,使单个排灯具有整体的艺术效果和主体思想。
    ⑤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百姓非常重视这份代代相传的民间艺术。自2004年始,湟源县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购置设备,搜集资料,完善档案,并组织专家学者、民间艺人和能工巧匠,采用电、光、声等现代先进技术和新型材料,对传统排灯进行艺术的论证与革新。特别是在形式上把原先的悬挂式灯箱调整为落地式灯箱,并增加了立柜式、屏风式、中堂式、影壁式和扇形、椭圆形、梅花形等形式;艺术门类上除绘画外又增加了堆绣、刺绣、皮影、剪纸等内容,在保留了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更具观赏性、研究性和收藏性。同时,他们还培养出了一大批排灯传承人和新一代民间艺人,树立品牌意识,积极申报国家专利和注册商标,使湟源排灯走上了市场化的经营之路。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湟源排灯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湟源民间艺人杨增贵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选自《凝眸青海道》有删改)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
    2.请根据第④段内容,将下面关于排灯的制作工艺流程图补充完整。
    3.请你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很久以前的排灯大都由长2尺、宽1.5尺的方格纱窗组成,大都五格两面,共十格,长约一丈,画面绚丽多彩,栩栩如生。
    4.请根据第⑤段内容,概括归纳为了保护传承湟源排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
    1.示例:湟源排灯/排灯
    2.示例:首先是用上好木料制成框架,并将传统的花草人物等图案精心雕刻于框架上。
    最后的步骤是内置蜡烛,进行艺术的排列和组装。(意思相近均可得满分)
    3.示例:“约”表示推测和估计,说明排灯的长度大约有一丈,“约”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意思相近即可得满分)
    4.示例:湟源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购置设备,搜集资料,完善档案;组织专家学者、民间艺人和能工巧匠,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和新型材料,对传统排灯进行艺术的论证与革新;他们培养出了大批排灯传承人和民间艺人,树立品牌意识,申报国家专利和注册商标,使湟源排灯走上了市场化的经营之路。(能概括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1.本题考查说明对象。
    结合题目“湟源排灯”及阅读全文可知,文章首先说明了湟源排灯的起源、发展、鼎盛。然后又介绍了湟源排灯的制作工艺流程,最后介绍了当地政府为保护传承湟源排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做的努力。据此可知,全文围绕“湟源排灯”来写,由此可知文章的说明对象是“湟源排灯”。
    2.本题考查对文章说明顺序的分析和概括。根据题干可锁定答题区域在第④段。
    ①结合“现在的排灯制作工序,首先是用上好木料制成框架,并将传统的花草人物等图案精心雕刻于框架上”可得:制框架,将传统图案雕刻于框架上;
    ②结合“最后的步骤是内置蜡烛,进行艺术的排列和组装,使单个排灯具有整体的艺术效果和主体思想”可得:内置蜡烛,并按照艺术效果和主体思想进行艺术排列和组装。
    3.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或作用,然后结合句子分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最后强调这个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约”是大约的意思,表示推测和估计,说明“一丈”是一个约数,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字,也就是说以前的排灯的长度不是准确的一丈,也可能多于一丈,也可能少于一丈。最后强调词语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4.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根据题干可锁定答题区域在第⑤段。
    结合“自2004年始,湟源县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购置设备,搜集资料,完善档案,并组织专家学者、民间艺人和能工巧匠,采用电、光、声等现代先进技术和新型材料,对传统排灯进行艺术的论证与革新”可得:湟源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购置设备,搜集资料,完善档案,组织专家学者、民间艺人和能工巧匠,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和新型材料,对传统排灯进行艺术的论证与革新;
    结合“他们还培养出了一大批排灯传承人和新一代民间艺人,树立品牌意识,积极申报国家专利和注册商标,使湟源排灯走上了市场化的经营之路”可得:他们培养出了大批排灯传承人和民间艺人,树立品牌意识。
    (2023·山东烟台·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梦天实验舱,筑梦“太空之家”
    ①2022年10月31日,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托举梦天实验舱升空。梦天实验舱全长17.88米,直径4.2米,由工作舱、载荷舱、货物气闸舱和资源舱组成,可为航天员提供超过32立方米的工作与活动空间。
    ②作为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的关键一环和太空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梦天实验舱相对此前升空的问天实验舱,具备了许多新特点,增加了新本领,能担负起筑梦“太空之家”的新任务。
    ③梦天实验舱结构更加浑圆流畅。问天实验舱采用“外方内圆”的视觉效果,圆柱形气闸舱外有个方形外壳——舱外暴露实验平台;而梦天实验舱的相同位置则采用“舱中舱”设计,气闸舱“藏”在载荷舱里,主要作为货物进出舱的专用通道,这让梦天实验舱体型看起来更加浑圆。
    ④梦天实验舱在功能上更“专注”。问天实验舱配置了可供航天员生活的睡眠区、卫生区;而梦天实验舱则纯粹是航天员工作的地方。“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后,梦天实验舱与其他两舱(天和舱、问天舱)实现控制、能源、信息、环境等功能的并网管理,共同支持空间站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研究实验和新技术试验。
    ⑤梦天实验舱货物运输更安全快捷。梦天实验舱配置了货物气闸舱,并安装了载荷转移机构。专家介绍,此前空间站舱内外货物的转移和安装,主要通过航天员“出舱带货”的方式,戴荷受到一定限制,航天员安全也面临考验。通过货物气闸舱和载荷转移机构,可以稳定将货物在舱内舱外转移,为航天员“减负”,为空间站后续开展各类舱外科学实验提供强大支持。
    ⑥作为三舱中支持载荷能力最强的舱段,梦天实验舱被誉为空间实验的“梦工场”。问天实验舱目前装载了8个实验框,主要面向空间生命科学研究;而梦天实验舱内配置有13个标准载荷机柜工位,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目前科学家已经安排了约40项科学实验项目,并将根据实验规划持续开展在轨实验。
    ⑦除了组建太空实验室之外,梦天实验舱还有很多新本领。例如,梦天实验舱配置有微小卫星在轨释放机构,具备微小飞行器在轨释放的能力。航天员只需在舱内把立方星或微卫星填装到释放机构内,释放机构即可搭乘载荷转移机构将小卫星运送至舱外。出舱后,机械臂抓取释放机构运动到指定方向,像弹弓一样把小卫星弹射出去。这项新技术能满足百公斤级微小飞行器或多个规格立方星的在轨释放需求,让微卫星和立方星低成本进入太空,进一步增强空间站的综合应用效益。
    ⑧2022年11月3日,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向着建成空间站的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载人航天工程30年的深厚积累,特别是新时代这10年的创新跨越,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中国航天所创造的空间站建设成就,不愧是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
    (选自《大众科学》,有改动)
    5.文章主要介绍了梦天实验舱结构更浑圆流畅、功能更单纯、 、 等新特点。
    6.第⑦段主要运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说明“梦天实验舱还有很多新本领”。
    7.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面加点词的作用。
    梦天实验舱内配置有13个标准载荷机柜工位,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
    8.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第⑧段,探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特点。
    链接材料:
    2003年到201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用近10年时间,先后执行神舟五号、六号、七号、九号4次载人飞行,以及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任务,一举跨越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从2021年4月天和核心舱发射到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返,中国载人航天共在20个月内,密集实施8项关键技术,如期建成空间站,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空间站组装建造最快纪录,跑出了中国航天的“加速度”。
    (节选自《人民日报》)
    【答案】
    5.货物运输更安全快捷 有很多新本领
    6.举例子 打比方
    7.“主要”起限制作用,说明了梦天实验舱内配置有13个标准载荷机柜工位的重点是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8.成就显著、积累深厚、创新跨越、速度快。
    【解析】
    5.本题考查信息提炼与概括。
    (1)根据“梦天实验舱结构更浑圆流畅、功能更单纯”的提示,找到⑤段“梦天实验舱货物运输更安全快捷”,可提炼为:货物运输更安全快捷。
    (2)根据“梦天实验舱结构更浑圆流畅、功能更单纯”的提示和对(1)的概括,找到⑦段“除了组建太空实验室之外,梦天实验舱还有很多新本领”,可提炼为:有很多新本领。
    6.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根据第⑦段“例如,梦天实验舱配置有微小卫星在轨释放机构,具备微小飞行器在轨释放的能力”中的“例如”,可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根据第⑦段“出舱后,机械臂抓取释放机构运动到指定方向,像弹弓一样把小卫星弹射出去”中的“像弹弓一样”,可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7.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⑥段“梦天实验舱内配置有13个标准载荷机柜工位,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中的加点词“主要”是指事物中关系最大、起决定作用的,起限制作用,这里突出了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在梦天实验舱内配置有的13个标准载荷机柜工位的重要作用,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8.本题考查探究(或材料概括)。
    根据⑧段“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向着建成空间站的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和“是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可概括为:成就显著;
    根据⑧段“载人航天工程30年的深厚积累”和链接材料“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用近10年时间,先后执行神舟五号、六号、七号、九号4次载人飞行,以及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任务,一举跨越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积累深厚;
    根据⑧段“特别是新时代这10年的创新跨越”和链接材料“中国载人航天共在20个月内,密集实施8项关键技术”可概括为:创新跨越;
    根据链接材料“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空间站组装建造最快纪录,跑出了中国航天的‘加速度’”可概括为:速度快。
    提升专练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古亭
    ①亭是体现中国建筑特征的一种代表形式。它造型丰富,玲珑多姿,富有诗情画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亭就是中国古典建筑意匠(即表现方法及手段)的一个缩影,融入中国文化血液,千百年来兴盛不衰,其功用也在不断地发展。
    ②夏商及西周,亭的基本形制或许还不十分成熟。据考,“亭”这个汉字,也大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彼时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地的小堡垒,称为亭障、亭燧,为“望敌之所”。秦汉中央集权政府把它推广到各地,成了维持地方治安的基层行政单位,同时也是职司的所在地。《日知录》中记载:“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汉高祖刘邦最初曾任泗水亭亭长,掌管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
    ③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纵情山水、投身自然成为时尚,亭的性质也逐渐跟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例如著名的会稽山阴兰亭,最初是一座带有邮驿性质的路亭。为了能够更好地观赏四周的湖光山色,它曾被太守移到了湖滨,后又被起筑在山藏,以便极高尽眺。这样兰亭由实用性的亭转向了观赏性的亭。
    ④隋唐以后,亭便成了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按《大业杂记》中记载,隋炀帝榆林行宫建有“翠微亭”等十二座山亭,纵广均二丈有余。在唐代的一些宫苑中,亭不仅是苑中的重要景观建筑,而且在数量上也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建筑。《长安志》中记载:“禁范在宫城之北,苑中宫亭凡二十四所。”其中亭就十八座之多,占全苑列名建筑的百分之七十五,可谓历史上大量以亭入园之始。唐代官吏、士大夫于宅邸、别业中筑亭的也有很多人。例如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中的“临湖亭”,白居易家中的“琴亭”和“中岛亭”等等。
    ⑤到了宋代,亭的建造更为普遍,功能和用途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宋史·地理志》中可以知道,宋徽宗在艮中说“叠石为山,凿池为海,作石梁以升山亭,筑土岗以植杏林”。利用景龙江水在平地上挖湖堆山,人工造园,园中置亭颇多,并运用“对景”、“借景”等手法,把亭和人工山池相结合。由此可见此间筑亭,已经不再是晋唐那样纯粹地因借自然山水形胜,而是把人的主观意念,把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纳入到建亭的构思之中,开始寻求寓情于物的人工景观了。
    ⑥亭发展到明清时期,在建筑艺术与技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甚至达到了炉火纯青、臻于完善的境地,进入了中国古典亭榭发展的鼎盛时期。造型上极尽变化,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屋顶精华,即便是同一平面形式,由于建筑意匠和处理手法的不同,也必得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风貌。对建亭位置的选择,以及与周围环境配置上,也都十分讲究,非常注意亭与其他建筑之间的关系,而且在风景区和园林中,亭对意境的创造,已成为刻意追求的目标。从欣赏美学角度上,人们运用各种艺术手段,移情入境,寓情于物,把主观的情感融汇在客观的筑亭造景之中。
    ⑦亭是建筑领域里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希望在新时代它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节选自《浅谈中国亭建筑》,有删改)
    1.本文以“中国的古亭”为题,主要介绍了它的 和 。
    2.阅读全文,理清说明思路,填写空格。
    ①引出说明对象的主体——中国的古亭。
    (1)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
    (2)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宋代筑亭更普遍,并融入自然美,求寓情于物。
    ⑥明清时期,中国古典亭榭多方面都已臻于鼎盛。
    (3)第⑥段运用了从 到 的逻辑顺序。
    (4)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顺序: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②段加点词语“大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加以分析。
    【答案】1.历史沿革 功用变化
    2.(1)夏商到秦汉,亭形制简单,多为治所。(语言简洁,且意思对即可。)
    (2)隋唐以后,亭是园林建筑的一部分。(语言简洁,且意思对即可。)
    (3)从概括到具体
    (4)时间顺序
    3.运用了引资料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引用《长安志》中的资料,列举了“二十四”“十八”“百分之七十五”等数字,更有说服力、也更准确地说明了隋唐以后,亭便成了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这一历史发展实况。
    4.“大致”是大概、大约的意思,表推测,是说亭这个汉字的出现并没有确切记载可查,出现时间是综合分析推测的结果。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②段“夏商及西周,亭的基本形制或许还不十分成熟”,第③段“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纵情山水、投身自然成为时尚,亭的性质也逐渐跟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第④段“隋唐以后,亭便成了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第⑤段“到了宋代,亭的建造更为普遍,功能和用途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第⑥段“亭发展到明清时期,在建筑艺术与技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甚至达到了炉火纯青、臻于完善的境地,进入了中国古典亭榭发展的鼎盛时期”可知,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亭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造型、功能和用途。
    2.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思路。
    (1)结合第②段“夏商及西周,亭的基本形制或许还不十分成熟”“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彼时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地的小堡垒,称为亭障、亭燧”“秦汉中央集权政府把它推广到各地,成了维持地方治安的基层行政单位,同时也是职司的所在地”可得出:夏商到秦汉,亭形制简单,多为治所;
    (2)结合第④段“隋唐以后,亭便成了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可得出:隋唐以后,亭便成了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
    (3)第⑥段先概括介绍亭发展到明清时期,在建筑艺术与技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然后具体说明在建筑艺术与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运用了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
    (4)由第②段到第⑥段开头的句子里的“夏商及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以后”“宋代”“明清时期”等关键词可得出时间顺序。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结合第④段画线句“《长安志》中记载:‘禁范在宫城之北,苑中宫亭凡二十四所。’其中亭就十八座之多,占全苑列名建筑的百分之七十五,可谓历史上大量以亭入园之始”可知,这里引用《长安志》中的资料,列举了“二十四”“十八”“百分之七十五”等数字,运用的是引资料、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结合第④段“隋唐以后,亭便成了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可知,这里运用引资料、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隋唐以后,亭便成了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这一历史发展状况。
    4.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大致”是大概、大约的意思,表推测。结合第②段“‘亭’这个汉字,也大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可知,“‘亭’这个汉字,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的说法并没有确切记载,只是一种推测,因此这里用“大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灯文化
    ①2019年元宵节,故宫举办了“紫禁城上元之夜”元宵灯会活动。灯会上既有现代高科技射灯,也有传统红灯笼灯彩,当时引发了国内外亿万人的关注。
    ②灯彩不是日常的实用性灯具,而是元宵节上专门使用的一种以装饰性为主的观赏灯具,始于汉代,至隋唐宋元时期渐成社会风俗,广为流行于民间和宫廷之中。到了明清乃至近现代,各地仍保留着这一古老的传统风俗,成为人们节庆期间的重要活动内容,形成了灯节文化现象。
    ③灯彩只是在节庆时才短时间使用的观赏灯,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则是实用性更强的照明灯具。所以,中国的灯文化自古以来就形成了日常实用灯和节庆观赏灯两个系统,并行演化,相映生辉,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灯具种类和体系,为我国乃至世界灯具史写下了独具特色的辉煌篇章。
    ④说起来,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灯具的国家之一。比如宁夏海原新石器时代窑洞遗址里,就发现了用来照明的松枝遗存,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据考古发现报道,在窑壁距居住面5-130厘米的范围内,分布着50多个残留的圆形插孔,插孔上方有青灰色的火苗状烧灼痕迹,插孔里面留有松树残迹,经鉴定,这些松树应为松脂含量很高的红松。通过实验复原发现,在插孔中斜插上松枝,点燃后即可取亮。一根长20厘米的松枝可燃烧近1小时。若将50多处插孔内的松枝全部点燃,差不多就能达到现在100瓦电灯的亮度。
    ⑤中国传统灯具素有设计合理、功能完善、结构科学、造型生动、装饰瑰丽等特点。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汉代皇室贵族使用的长信宫灯,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件取宫女执灯之意而造型的铜质鎏金灯具,不但把人与灯浑然融为一体,还设计出能调亮挡风的灯罩,并安装了能消烟除尘的排烟导管,在灯具发展史上最早解决了灯烟所带来的室内环境污染问题。
    ⑥无须讳言,在几千年中一直以自身特色著称的中国古代灯具,在近代以来的灯具创新发明中,有些落伍了。当以电光源为标志的电灯从西方进入中国之初,人们一时还不能接受这一新鲜事物。
    ⑦后来,经过多方协调,才得以试装英制弧光灯。据当时的《申报》报道,是年7月26日下午7时,15盏电灯同时发光,“其光明竟可夺日”“内外各物历历可见,无异白昼”“电灯之处,观者来往如蚁”。试装成功后,人们发现电灯非但无害,反而有益,上海这才开始陆续安灯。
    ⑧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而今,社会早已发展到了采用光声电等高科技手段举办灯会、装饰家居的阶段。近年来,让建筑物亮起来的灯光景观工程等,美化了城市的人文环境。各地推陈出新地举行各种灯会、灯节活动,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节假日生活。故宫这次举办的上元之夜活动,又把古老的灯文化推向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高度。
    5.阅读材料,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灯彩包括日常实用灯和节庆观赏灯两个系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更多的是照明灯具。
    B.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灯具的国家,在世界灯具史上写下了独具特色的辉煌篇章。
    C.汉代长信宫灯具有设计合理、功能完善、结构科学、造型生动、装饰瑰丽等特点。
    D.选文主要是按逻辑顺序,由古至今,依次介绍了中国灯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
    6.第④段画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7.下列这段文字,应放在哪两段之间?请阐述理由。
    据《清稗类钞》记载,清光绪八年(1882年),英国人李德立提出在上海安装电灯。“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诼纷传,谓为将遭雷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
    8.怎样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你有何建议?
    【答案】5.C
    6.列数字、作比较,将松枝点燃的亮度与现在的电灯亮度进行比较,突出说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新发明灯具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7.应该放在第⑥段和第⑦段之间。列举事例“英国人李德立提出在上海安装电灯,华人闻者以为奇事”,来承接“人们一时还不能接受这一新鲜事物”这一语句,来具体说明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灯具发明创新上的落伍(意近即可)。
    8.可以开展多种主题活动让同学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比如“中国戏剧节”“中国灯文化展览”等;还可以让同学们亲自参与、实践,比如“书法比赛”“制作皮影”或者“学唱”皮影等,让同学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邀请相关专家进课堂为大家进行讲解、示范等。
    【解析】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根据文章第③段“灯彩只是在节庆时才短时间使用的观赏灯,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则是实用性更强的照明灯具”可知,灯彩只包括观赏灯,照明灯具不属于灯彩;
    B.根据文章第④段“说起来,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灯具的国家之一”可知,中国是最先发明灯具的国家中的一个,本项缺少“之一”这一限定词语,与原意不符;
    D.根据文章第①段“2019年元宵节,故宫举办了‘紫禁城上元之夜’元宵灯会活动”和文章第④段“比如宁夏海原新石器时代窑洞遗址里,就发现了用来照明的松枝遗存,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可知,文章开头介绍了2019年元宵节的紫禁城上元之夜,又介绍了石器时代的松枝遗存,本文没有按照从古至今的顺序介绍中国灯文化的发展变化。本项文章顺序分析错误;故选C。
    6.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第④段画线句将松枝点燃的亮度与现在的电灯亮度进行比较,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详细列出了“50处”“100瓦”的数据,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说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新发明灯具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7.本题考查语句理解与文章的衔接。
    应该放在第⑥段和第⑦段之间。本段文字列举了英国人李德立提出在上海安装电灯,但中国人认为这是很稀奇的事情,说其会遭到雷击,人心惶惶。文章第⑥段“当以电光源为标志的电灯从西方进入中国之初,人们一时还不能接受这一新鲜事物”可知,讲述了电灯进入中国之初,人们感觉到很新奇。本段文字,承接文章第⑥段内容,引出文章第⑦段内容,故应该放在第⑥段和第⑦段之间。
    8.本题考查拟写建议。对如何更好地了解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出合理化建议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①目前,我国“煤变石油”的产业化进程正在有序进行之中。也有人会问,煤和石油,一个是黑乎乎的固体,一个是油亮亮的液体,两者从形态上看似乎并无相同之处,为什么要将煤转化为石油?转化又是怎样实现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能源消费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较大,所以国际油价上涨、中东政局变化等因素,都会对我国石油能源安全构成潜在危险。同时,由于石油具有流动性好,便于开采、输送和使用的特点,近年来国内石油消费量的增幅大大超过了石油产量的增幅。而煤作为能源,与石油同属化石能源,只是由于古植物和地质条件的不同,最后生成的形态才与石油大不相同。从现有数据看,煤在我国的可开采量及供应年限远远大于石油。于是有人考虑将煤转化为石油,以满足国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虽然“煤变石油”需要有足够的投入,但是从经济效益来看,这种考虑还是可行的。基于这样一些认识,人们开始研究各种转化方式,间接液化技术就是其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②煤的间接液化过程可以分为三步进行。第一步制取原料气。把经过适当处理的煤送入反应器,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通过气化剂使煤不完全燃烧,这样就能以一定的流动方式将煤转化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混合的原料气,灰分形成残渣排出。第二步进行催化反应。将制取的原料气净化,在催化剂作用下,让其发生化合反应,合成类似石油的碳氢化合物。在这个过程中,催化剂起着关键的作用。早些时候,国外有一家公司曾经研制出一种成分为铁、硅、钾、铜的产效比较高的催化剂,其所得化合物的组成为:汽油32%、柴油21%、石蜡烃47%。第三步对催化反应的产物进行进一步的提质加工。就如刚开采出来的石油一样,经过催化反应出来的油也有很多指标不合格,如十六烷值含量、硫含量、水分以及黏度、酸度等,所以还需要对它进行处理,使它达到合格标准,满足市场需要。目前,我国的这种“煤变石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大约每四吨煤可产出一吨油。
    (摘编自周清春《煤是怎样变成油的?》)
    9.关于本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说明了将煤转化为石油的原因和实现转化的方法,所以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B.从第②段“煤的间接液化过程可以分为三步进行”,“第一步制取原料气”,“第二步进行催化反应”,“第三步对催化反应的产物进行进一步的提质加工”,可以看出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程序顺序)。
    C.由于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较大,所以人们研究将煤转化为石油的“间接液化技术”的目的是彻底改变石油进口的局面。
    D.从现有数据看,煤在我国的可开采量及供应年限远远大于石油,所以我国能源的未来还得是依靠煤。
    10.仔细阅读第①段,概括说明“为什么要将煤转化为石油”?
    11.第②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2.第②段加点词语“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13.在科技和经济高度发达的当下,燃油汽车已成为我们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而我国在石油资源还相对丰富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9.A
    10.将煤转化为石油的原因有:(1)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较大,而我国石油能源安全又存在潜在危险。(2)近年来国内石油消费量的增幅大大超过了石油产量的增幅。(3)煤在我国的可开采量及供应年限远远大于石油。(4)从经济效益来看,煤变石油这种考虑是可行的。
    11.使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在对原料气进行催化反应的过程中,催化剂起着关键的作用。
    12.不能去掉,因为“大约”表示不确定,如果去掉了就变成“每四吨煤可产出一吨油”,这种说法太绝对,与客观事实不相符。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3.示例:发展新能源汽车可以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同时,顺应国际潮流和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也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目的。
    【解析】
    9.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辨析。
    B.有误,第②段对煤的间接液化过程的三步介绍,这是按照事理的内部联系的逻辑顺序,而不是时间顺序;
    C.有误,根据材料第①段“由于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较大……有人考虑将煤转化为石油,以满足国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从经济效益来看,这种考虑还是可行的。基于这样一些认识,人们开始研究各种转化方式,间接液化技术就是其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可知,研究将煤转化为石油的“间接液化技术”的目的是缓解我国国内市场对石油的大量需求,但文章并未表明将彻底改变我国石油进口的局面,选项说法太绝对,与事实情况不符;
    D.有误,选项说法无中生有,而且不符合实际;故选A。
    10.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的概括。
    结合文章第①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能源消费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较大,所以国际油价上涨、中东政局变化等因素,都会对我国石油能源安全构成潜在危险”可概括为:(1)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较大,而我国石油能源安全又存在潜在危险。
    结合文章第①段“由于石油具有流动性好,便于开采、输送和使用的特点,近年来国内石油消费量的增幅大大超过了石油产量的增幅”可概括为:(2)近年来国内石油消费量的增幅大大超过了石油产量的增幅。
    结合文章第①段“从现有数据看,煤在我国的可开采量及供应年限远远大于石油。于是有人考虑将煤转化为石油,以满足国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可概括为:(3)煤在我国的可开采量及供应年限远远大于石油。
    结合文章第①段“虽然‘煤变石油’需要有足够的投入,但是从经济效益来看,这种考虑还是可行的”可概括为:(4)从经济效益来看,煤变石油这种考虑是可行的。
    1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结合文章第②段画线句“早些时候,国外有一家公司曾经研制出一种成分为铁、硅、钾、铜的产效比较高的催化剂,其所得化合物的组成为:汽油32%、柴油21%、石蜡烃47%”中提到了“一家公司研制的催化剂”,可知,这是在列举事实,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再根据“汽油32%、柴油21%、石蜡烃47%”中的具体百分比数字,可知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再根据第②段画线句前“在这个过程中,催化剂起着关键的作用”可知,举出这个国外公司研制的催化剂所得的化合物中含有汽油和煤油,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催化剂发挥着关键作用,文章内容更有说服力。
    12.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此类题目应首先明确观点,然后解释本意及其文中表达的含义,其次再分析删去后有何不同,最后回扣观点。
    首先回答不能。“大约”表估计,表明在“间接液化技术”的实际操作下,“四吨煤”是一个上下浮动的量,如果去掉了,就变成了“每四吨煤可产出一吨油”,与实际情况不符,“大约”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13.本题考查拓展应用。开放性试题,能结合能源的可再生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环保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试卷

    【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寒假专题训练复习专题训练09 专项训练 (阅读理解部分) (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寒假专题训练复习专题训练09 专项训练 (阅读理解部分) (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专题复习专题09专项训练阅读理解部分原卷版docx、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专题复习专题09专项训练阅读理解部分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寒假专题训练复习专题训练07 《红星照耀中国》(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寒假专题训练复习专题训练07 《红星照耀中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专题复习专题07《红星照耀中国》原卷版docx、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专题复习专题07《红星照耀中国》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寒假专题训练复习专题训练06 诗词鉴赏(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寒假专题训练复习专题训练06 诗词鉴赏(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专题复习专题06诗词鉴赏原卷版docx、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专题复习专题06诗词鉴赏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